有闰正月吗?_有闰正月的吗?

由网友 苦寒而香 提供的答案:

有闰正月的,从公元前88年第一次闰正月到公元1640年历时1728年,共闰正月52个,约每33.23年闰一次正月。共51个间隔,最短间隔98个月,最长间隔1174个月。(接近于234的倍数)。间隔最多的是234个月,有22次;其次是469个月,有10次(约是234的2倍)占总间隔的80%。间隔时间最多的是18-19年,最长的是95年,最短的是八年。从1640年至今2022年,历时382年,未见过闰正月。而下一次闰正月要到2262年,壬寅年。

下面图表格是整理的闰正月的年份表,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所采取的传统农历是一种以阴历为基础,同时又融合阳历成分而形成的历法,即为阴阳合历。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阴历则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而制定,根据月相确定日期和月份。一个阴历朔望月平均为29.5306天,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与阳历回归年(约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的时间差距会超过一个月。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由于纯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农历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

由网友 一老沈一 提供的答案:

有"闰正月"吗?

如果懂得了"置闰"的道理,就知道一定会有。

当然,从现在的"农历"历法来说,"闰正月"比较少,但原来曾经很不少。

世界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也有"置闰"。

然而,因其是纯"阳历",完全按照太阳回归年长度制定历法,所以,一回归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折合为365.2422日。那么,每年365天所余的0.2422日,累积4年,基本为1日,这一天就加在4年一度的2月末,这一年就366天。

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一个回归年为"年",以月亮的一个"朔望周期"为"月",一年有十二个月。

于是,问题就来了。

"朔望月"的平均周期是29.5306日。一年十二个月,六大六小,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满打满算为354日,比一个太阳回归年少11.2422日。

从甲骨卜辞看,殷商的人们,已经懂得"置闰",一般置于年末,称为"十三月"。但有时候,也忘了"置闰",或者"置闰"之后,仍有"余差",因此当时亦有一年中两次"置闰"的情况。

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实行了"四分历",逐渐摸索出了"置闰"的规律,即"十九年七闰",具体应用于历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7年。

中国的第一部"全国性历法",是汉武帝颁行的《太初历》。这个历法,其实存在不小问题。当时的司马迁就很看不上,《史记·历书》中,他著有一个《历术甲子篇》,以七十六年为"一蔀"作为一个周期,二十蔀为"一纪"合1520年,三纪4560年为"一元"。所谓"纪元"即由此而来。

司马迁《历术甲子篇》,关于"置闰",坚持了几个原则——一是十九年七闰;二是无"中气"的月份之后"置闰"。

"中气",就是"二十四节气"中排偶数的"节气"。

之后的各代历法,基本遵循了上述原则。

司马迁从"太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甲子"算起,在之后的的七十六年中,即有三次"闰正月",为第十七年、第三十六年、第七十四年。

(司马迁《历术甲子篇》中的"闰正月")

如果照此计算,大约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有一次"闰正月"。

不过,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是因为——

第一,"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还不够精确。

第二,司马迁当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确定,采用的是"平气法"而非"定气法"。

后来南朝的祖冲之,制定了《大明历》,将春秋战国时期"四分历"的"朔望月"长度29又499/940日,精确到29又2090/3939日,同时,也将"十九年七闰"精确到391年144闰。这就使"闰正月"相应减少了。

现在,仍然以"十九年七闰"来解释农历的"置闰",是不准确的。

至唐代,僧一行改进了刘焯的计算方法,在《大衍历》中采用了"定气法"。

"平气法",是将太阳一年的运行轨道平均分配而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时刻。刘焯和僧一行发现,太阳一年中的运行速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只根据太阳直射的位置而非均分时间来确定"二十四节气"。

《大衍历》对后来中国的历法,影响深远,包括现在使用的《时宪历》,皆未离开其创立的基础。

"定气法"发现,"春分"至"秋分"之间太阳的运行需要186天;而"秋分"至"春分"之间太阳运行只需要179天。因此,"秋分"至"春分"之间,天数少,"节气"之间相距的日子短,如是便不宜"置闰"。

鉴于此原因,唐代之后,特别是沈括"新术"和郭守敬的《授时历》之后,"秋分"至"春分"之间,"置闰"就大大减少了,"闰正月"也就大大减少了。

可是,"朔望月"与回归年之间的每年11日的"岁余"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每年累加,赶来赶去,仍然会有农历正月没有"中气"的年份,那就只能靠"闰正月"的"置闰"来解决了。

公历2262年"闰正月"就是如此。

有闰正月吗?_有闰正月的吗?

由网友 知农织工 提供的答案:

闰正月肯定是有的!农历采用的是十九年七闰,人们常说的三年一闰其实是不准确的。农村人普遍以农历出生日期为准,每一个农历日期也都对应一个阳历的日期,当新出生婴儿过周岁纪念日时,农历和阳历就对不上了,直到十九周岁、三十八周岁、五十七周岁等,也就是十九周岁的倍数那一年,农历生日同公历生日是一致的,即便不一致相差也只有一两天,很少有达到或超过三天的。

民间还有一句话三年等你个闰腊月,但在实际中基本上没有看到过闰腊月。在农历这个十九年的周期内,总共有七个闰月,这七个闰月到底是哪一个月呢,并不是第二个周期对第一个周期的完整重复,也就是说每一个月份都有可能被安排为闰月,从农历二月到十一月被安排为闰月的机会相对比较多。

上一次闰正月是在1640年,下一次是在2262年,距离不是很远了,但现在的人是看不到的。已经过去且距离我们最近的闰腊月是1574年,现在健在的人也没有人经历过,下次闰腊月出现将在3358年,这个日子看起来就更遥远了。

农历

由网友 老顽童2sDR 提供的答案:

可也是问的好,我小时就在想过年好,要是闰腊月过两年多好哇于是我就傻等啊等到几年世没闰腊月我哭着去找奶奶我要两年,奶奶过两年干啥我说要两压岁钱噢奶奶说没哭了在哭把年让老黑叼走了,过年时星星月亮都被老黑吓跑了,友友们说句笑话其实很简单,因为十二个月是已年为单位,谝日厉的不可能闰一月和十二月,所以没有闰一月和十二月的。谢谢老师

由网友 枫叶晚秋4m7v 提供的答案:

有啊!如果记得不错的话,今年就是闰正月的。润年一般是润二月的。本人对此沒有研究,印象当中好象是阴历是根据地球自转来计祘的。而公历是根据地球公转来计算的。所以,以地球公转来计算更为精确。这只是我的大致印象,不知对否?

由网友 天高月自凉8822 提供的答案: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2262年可以过两个春节。

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怕是活不到了。

据科学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的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生长期的5~7倍,而人类的性成熟期为14~15年,生长期为20~25年,故人的自然寿命可达到110~150岁,或100~170岁。亦有研究指出,动物的自然寿命为其细胞分裂次数和分裂周期的乘积,人体细胞分裂次数约50次,每次分裂周期平均为2.4年,故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总之,正常情况下活不到了。


想活到那个时候过两次春节吗?

不要999,也不需要666,优惠大酬宾,只需要动动您的手指,点击右上方关注,即可将你名字从生死簿上划掉,别问我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欢迎各位大神留言评论

由网友 纯爷们Cym 提供的答案:

农历的置闰规则,与节气有关。24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两大类,简称为节和气。古人从冬至起中气、节气相间安排,于是小寒为节气,大寒为中气,依次类推。一年共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般情况每月各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每一中气都配定属于某月,不能混乱。据《宋史》记载,文彦博平定贝州王则起义就是在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闰正月。

闰正月是罕见的闰月,18世纪,20~21世纪25世纪,28-41世纪都没有出现闰正月。上一个闰正月出现在17世纪的1651年(辛卯年),下一个闰正月将出现在22世纪的2148年(戊申年)。闰正月的年份一定是春节最早的年份。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时间的第一个自然单位"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带来了第二个计时单位"年",月亮绕地球的运动为我们建立了第三个时间单位"月"。

由网友 敲敲牛皮糖 提供的答案:

有的,但是十分十分的罕见,可谓是千年一遇。最近一次是公元1645年,下一次则是公园2262年。

为何有闰月?

闰月是阴历中的一种特殊历法,阴历是按照月相安排的,但是地球绕太阳的周期是大约365天,而绕月亮的周期大约是355天,相当于阴历和阳历之间少了11天左右,所以古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加了一个闰月,因为刚好两三年的时间就大约多出一个30天。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