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到底留下了多少先进黑科技?_前苏联给俄罗斯留下了多少先进技术

由网友 会打拳的老乡 提供的答案:

苏联黑科技太多了,网上说的也是五花八门,我要给大家说一个很少人听过的,苏联研发的三进制计算机,如果苏联没有解体,也走军民结合,那么现在大家用的电脑肯定会有超级大的改变。

我先简单的说一下三进制计算机: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三进制计算机研究的国家之一,早在1958年苏联科学家A.I.Kitov就发明了一种三进制计算机,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台实际应用三进制系统的电子计算机。此后,苏联的科学家们继续完成了一系列研制工作,开发了一系列基于三进制的电子计算机和数字电路的原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个:

1.三基因(Троичник)。这是苏联于1960年代研制的一台三进制计算机,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仅仅是一个技术创新。它的核心运算部件采用了三进制系统,使用刻在磁芯表面上的红绿蓝三个彩色核心来表示三进制数。三基因在1964年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电视转播,成为苏联肯定自己电子器件闻名世界的机会之一。

2.Троичник-2。这是苏联科学家们在80年代重新启动了三进制计算机研究的同时,开发的一款三进制计算机,有效解决了A.I.Kitov在三十多年前提出的三进制常数数学运算问题,是三进制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尽管苏联的三进制计算机领域有着许多杰出的科学家、研究机构和试验设备,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在技术、政策、市场等方面的限制下,苏联的三进制计算机最终未能实现商业化生产,从而走上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道路。但三进制计算机的一些思想和技术成果是可持续、持续的,并成为了后续研究工作的基础和灵感来源。

三级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三进制计算机是运用三进制进行运算的计算机,它的基础是三进制数制。在三进制数制中,每一位的数值有三种可能的状态:0、1和2。和二进制计算机仅有0和1两种状态不同,三进制计算机相比之下多了一种状态,因此能够表示更多的信息,并且在一些特定的计算中能够更高效的处理。

对于一个有n位的三进制数,每一位可以表示0~2这三个值中的一个。三进制的数位是"三的幂次数",分别为1、3、9、27、81……,即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是3的幂次方。例如,3410表示3×3×3+4×3+1=40。

在三进制计算机中,计算机内部的电路和芯片都可以使用三进制来设计,这样就可以获得更高的运算效率和降低计算机内部电路复杂度的特点。

在算术运算方面,三进制计算机的运算规则与二进制计算机相似。在加减法中,从左到右进行运算,两个数位都是0或1的时候结果为0,两个数位为1和0或0和2的时候结果为1,两个数位为2和0或1和1的时候结果为2。在乘法和除法运算中,需要使用三进制数表格来进行计算。

应用方面,三进制计算机最初的应用几乎都是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例如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的数据处理和控制系统中。与此同时,三进制体系的应用还扩展到了通信、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领域。尽管三进制计算机不能完全替代二进制计算机,但三进制计算机技术的丰富多彩还是有价值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三进制计算机的独特性和高难度研发,目前世界上仍未出现商用的三进制计算机。但是,三进制计算机作为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技术方向,正在科技界和研究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那年计算机发展,也就是二进制计算机发展的早一些,要是三进制计算机和二进制计算机,同时发展,现在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量子领域,各国又开始复活三进制计算机,所以说当年苏联研发的三进制计算机,为现在的科研积累了宝贵的数据

这个三进制计算机可是要比苏联留下的武器,更有助人类探索世界。

由网友 墨宁i 提供的答案:

  1. 米格105航天战机

为了与美国争取空中霸权,,曾在传统飞行器设计领域的制霸米高扬设计局就提出了著名的"螺旋"空天飞机计划。这架战斗机可以重复使用高超音速发射母机,进行2级推进火。虽说这货听起来挺厉害,但由于当时苏联实在没钱,在首次试飞成功的几年后,"螺旋"无奈停止了转动。

2.金唇窃听器

这个叫做"金唇"的家伙,在美国哈里曼办公室里为苏联执行窃听行动整整八年,期间还送走了四任美国总统。从外表上看,它就像是一个带尾巴的蝌蚪。更厉害的是,它不需要输入电能,反窃听设备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据说,这家伙被藏在作为礼物的美国国徽中,接受他的哈里曼还得意地说:"英国人看到一定会嫉妒的。"

3. DON-2N雷达阵列

据说这是传说中的世界第八大奇迹。虽然看起来它长得有点像胡夫金字塔,但在它的内部并没有木乃伊,而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DON-2N"雷达阵列。当年,美国人从外太空扔下了两个金属球,在全世界的雷达中,只有"DON-2N"发现了它们,甚至还精确地计算出这两个目标物的轨迹。

4.717项目

5.雌鹞地效飞行器

这个叫做"雌鹞"的地效飞行器,由苏联研制,所以可想而知,它的体积极其庞大,西方人在里海侦察到它以后,将它称为"里海怪物"。1982年建成的两艘"里海怪物"专门用于两栖登陆,航速可以达到300节,可以运送800名武装士兵。但,这个大家伙在一次大雾天飞行时,浪花拍达到机身,最终失事。

6.svl高速火车

这是1970年苏联加里宁机车厂造的高速机车,人们也叫它"三套车"。这个"三套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前部装了一个1吨多重的涡轮喷气发动机,这使得它的最高速的最终达到了360公里/小时。虽然火车速度快,但苏联铁路却没有那么强的耐性,在高速运动下机车很容易出现脱轨问题。所以,在几次试验后,SVl机车还是被一起在了机车厂的后院里,直到现在。

7.核能灯塔

苏联真的有核能灯塔吗?在GPS出现之前,苏联政府为了协助导航在渺无人烟的大海上航行的船只,竟然用核能为动力,在北海岸建立了一连串灯塔。这些灯塔是完全自动,可以通过感应系统自主开关。后来,GPS导航普及后,灯塔里逐渐被遗忘,但里面的辐射物质却渗出,导致登塔旅行非常危险。尽管如此,依然有愿意做死的人到此一游。

8.毁灭者k7重型轰炸机

我们要说的是一架飞机,确切地说是一架轰炸机,更准确地说是一架世界上最大的轰炸机——那就是苏联人在1933年左右研制的毁灭者K7重型轰炸机!K7的配置可能会吓到你,720马力,可载重40000kg,翼展长达53米,时速234km/h,飞行高度5500米,可载弹6000kg,最恐怖的是可携带10枚核弹!

9.R-23M太空机炮

起苏联空间站,大部分人会首先想到20世纪60年代的"礼炮"系列空间站,但实际该系列还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种,其中军用型被称为"钻石"系列,但出于保密需要,在发射时对外仍沿用"礼炮"代号。整个"礼炮"系列中,礼炮2、3、5号均为军用型。

R-23M太空机炮由图-22轰炸机的R-23尾炮改进而来,备弹32发,固定安装在空间站前下方,被称为"盾牌-1"系统。航天员可利用瞄准具转动整个空间站,使机炮瞄准选定的目标。由于"钻石"站的机动能力有限,苏联显然认为该武器与其说是一种进攻性系统,不如说是一种自卫防御系统,其最大射程为3000米,但射界十分有限。

1975年1月24日,在航天员撤离后,空间站在远程遥控状态下进行了首次试射,共打了20发炮弹,结果十分成功,炮弹均成功命中目标(或为苏联退役卫星)。但由于射击时,空间站发生剧烈震动,类似试验只进行了一次。

这门看似普通的R-23型23毫米自动炮实际是人类目前唯一一种曾在太空实弹测试打靶过的自动武器,称其为"太空机炮"不为过。

10.N-1运载火箭

种种的技术失误,以及缺乏资金支持,N1从未经过严格的出厂测试,甚至N1每次爆炸都在一二级分离之前。计划的12次试飞也因前四次彻底失败而提前告终。

11.279项目核战坦克

279项目核战坦克是由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Kirov)工厂设计师托洛亚诺夫( L. Troyanov)在1957年所研发的原型坦克。主要负责攻坚以及反碉堡作战,发动地面攻击时能够支援反装甲任务,乃至核战争条件下的坦克作战。

战斗全重 60吨

乘 员 4人

全长(炮向前) 10238毫米

车 宽 3400毫米

车 高 2475毫米

主 武 器 1门M—65型130毫米炮

弹药基数 24发

辅助武器 1挺ΚΠΒΤ14.5毫米并列机枪

弹药基数 300发

装甲防护车首前上装甲 厚度192毫米 倾角60度

车体侧面 厚度182毫米 倾角45度炮塔正面 厚度305毫米 倾角30度

动 力 1台柴油机

功 率 1000马力

279项目重型坦克仅制出一辆样车,目前这辆珍贵而奇特的坦克样车存放在俄罗斯坦克博物馆。国外有评论家认为:"只有在科学幻想小说里才能看到这样的坦克,它是‘明日战车"。"279项目坦克,尽管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设计人员的大胆探索与创新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

12.加温-t型T54扫雷坦克

苏联 50年代末期喷气引擎探测/扫雷坦克---"加温-T"型T54坦克的底盘,上面安装一台MIG-15的喷气引擎,利用燃气射流发现探测扫除碎石、沥青路面的地雷,因为体形笨重效率又低,因此没多久就不存在了

13.苏联移动式核电站

14.大伊万氢弹

大伊万的威力达到了五千万吨TNT爆炸当量,相当于 2.1×10^17 焦耳能量,于39纳秒内释放,功率达到 5.4×10^24瓦。这相当于太阳功率的1.4%。至于整个爆炸连芬兰都能看的到与感觉的到,因为造成当地房屋的玻璃破碎;爆炸所产生的暴风压力就高达每平方吋300磅,足足吹送了将近1000公里的范围。虽然这一次试爆是在空中试爆,但是往地球传送的震波被美国地质调查仪侦测到引起芮氏地震规模5~5.25级的地震。

以巴黎为核心,"大伊万"爆炸后的波及范围

15.图-199核动力轰炸机

图-119(俄语:Туполев Ту-119),是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发的一种实验性核动力轰炸机。该机原名图-95LAL,是在图-95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来。本来只是实验核反应堆的辐射和安全性,1961年5月首次升空,其核反应堆安装在弹仓位置,飞行时仍使用常规动力。8月后改为正式使用核动力,编号也改为图199,动力为NK-14A型核动力涡桨发动机。考虑到核辐射对成员的影响以及洲际导弹的发展,苏联在不久之后停止了对这一型号的继续研究。

16. 装88挺波波沙冲锋枪的TU-2轰炸机

图-2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由关在监狱中的图波列夫设计师研制而出。1943年起,苏军在东线夺取了制空权,德军开始惨遭图-2蹂躏。图-2在轰炸德军地面有生目标时,则是在弹舱内不装炸弹,而是装88具波波夫冲锋枪,用7.62毫米子弹形成大面积的密集的弹雨,猛烈扫射德军。被称为"空中喀秋莎"。(脑洞真大)

17. 苏联奥卡420原子炮和聚光406原子炮

1955年,由格拉宾设计局在T-10坦克底盘上完成了271工程的设计制造,即"Конденсатор(聚光器,又名电容器)-2Р "406毫米重型自行火炮-制式编号2A3,底盘的研制由科特林设计局在列宁格勒完成。1956年在列宁格勒2A3全部研制成功。总产量仅4辆。其中2A3的主炮使用了特别设计的SM-54 406.4毫米加农炮,即计划流产的"苏联"级战列舰B-37 406mm主炮的减压版 .

1957年,同样在 T-10M 的基础上,莫斯科的苏联机械制造设计局开始研制273工程,并在科京设计局的协助下完成相关测试,即后来的2B1"奥卡河"420毫米重型自行火炮。这两种自行火炮均是在加长的T-10 坦克底盘的基础上改造,并由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负责生产。

18.苏联"超频"-6核地雷

苏联"超频"-6 最小的核地雷,也亦是核武器小型化的极端产品。它就是传说的手提箱核弹,克格勃和特种部队专用,一型:60×40×20厘米尺寸,重量40公斤,并配备有一个计时器,核材料选用铀和钍元素。二型:重30公斤,45×35×30厘米的尺寸

19.苏联米格12

苏联米12前苏联最大的直升飞机超过美国的AC-130运输机的载重,因为它的身躯过于庞大,机动性很差,且操作不便,所以没有量产,因此只生产了2架。北约代号"信鸽"。两翼分别带有一个螺旋桨,每个直径达到35m,当它们旋转起来,螺旋桨可触碰的死亡地带长达67m,这个宽度超过了波音747,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05吨

20.17IK17激光坦克

17IK17激光坦克,30公斤人造红宝石,红色警戒2光棱坦克坦克的蓝本,但是可耻的制作人把这个坦克直接给了西方阵营

21. RD-0410苏联核动力火箭发动机

22. 76Глеб Л-Л火箭su27拦截机

23. 这个是前苏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用于快速拦截美国战略轰炸机的方案,由闪电设计局的格列布·叶甫盖尼耶维奇·洛济诺-洛津斯基提出。如何在美国战略轰炸机发射巡航导弹前将其拦截,曾经长期是前苏联困扰的难题之一,广袤的国土难以处处部兵,难免会有位置疏漏,西蒙诺夫曾提出由An-225挂两架Su-27长期巡逻的方案,但是苦于不够灵活。而这一方案则是用火箭迅速将大量战机发射到敌机防护薄弱的上方进行出其不意的攻击。优点是反应迅速,在敌方轰炸机进入巡航导弹发射位置前就可迅速进行拦截,缺点是脑洞太大。这玩意的灵感应该来自于X20和前苏联的"螺旋"轨道战机

24. 米亚-4(北约组织称为"野牛")是前苏联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研制的重型轰炸机。1951年开始设计,1953年夏首次试飞,1954年"五一"节初次公开出现,1957年开始服役。估计生产了110架。目前空军远程航空兵中有43架,可执行轰炸或侦察任务;有45架已改成空中加油机。海军航空兵中有少量能执行远程海上侦察和反潜任务的这种飞机

25. 发射SS-N-22 白蛉反舰导弹

最后找到一张里海海怪到动图

还有好多 先说到这里

由网友 蓝风破晓 提供的答案:

"江湖"上早已没有了苏联,但苏联留下的黑科技依然熠熠生辉。它们被俄罗斯继承,依然让美国等心生恐惧。

到底是什么样的黑科技,让世界大佬们忌惮不已?

1、什么是黑科技?

黑科技的原意是:一门神秘的高科技,凌驾于现有科技之上。横空出世却功能惊人,纷纷效仿却不得要领。

现代社会,我们现在所说的黑科技,往往是指在高科技泛滥之后衍生出的那些更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而且这个技术必须是有较大改进或者大幅度升级。

简单来说,黑科技就是独家掌握的牛掰技术,他国望尘莫及!

黑科技产品一般有三大特点:

一是隐藏性,研发过程外人不知,一亮相就闪瞎了无数人的钛合金双眼;

二是突破性,无突破不"黑科技";

三是开拓性,要么使用了新的材料,要么使用了新的工艺,要么使用了新的算法,总之,就是颠覆。

那么,在黑科技的概念之下,前苏联留下了什么样的黑科技产品?

2、苏联留下了哪些黑科技产品?

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时期剑拔弩张,为了领先对方一头,双方在军工方面纷纷出重资进行研发。

所以,苏联时期,最出众的就是军事工业,而苏联留下的黑科技也主要体现在军工产品上。

(1)贴地神器:里海怪物

1982年的某一天,美国的侦察飞机在里海发现了两怪物,简直就像"草上飞",紧贴海面,以300公里的时速飞快前进。

肯定不是轮船,也不像飞机,美国国防部震惊了。不久,北约给这怪物起了个名叫"里海怪物"。

经过仔细的调查,终于得知这是苏联的黑科技产品,叫"KM地效飞行器"。

这个飞行器,长106米,翼展40米,重量495吨,使用了八台涡轮发动机。航程可以达到7500千米,能够承载850位人员,时速最高可达800千米每小时。

很明显,这主要是为了在战争时期运载士兵和货物的运输设备。

里海怪物的原理是:利用涡轮发动机,产生强大的气流,形成向上的反作用力,犹如一个空气垫子,如此,托起了飞行器。

试想一下,这飞行器不仅能在海面跑,也可以在沙漠、冰雪上面跑,真的是个运人运物品的"黑科技产品"。

不过,世界各强国为了这个技术,苦苦拼搏。终于,美国赶了上来。

如今,美国、日本,甚至我们都有了类似的地效飞行器。

但,俄罗斯又研发了升级版的里海怪物。

可以这么说,在"地效飞行器"方面,苏联的黑科技震惊了世界,现在的俄罗斯依然挺立潮头。

(2)最大核武:大伊万

自从核武器诞生以来,美苏两国曾经疯狂发展,一度两国都有几万枚核武器。

要说,用到实际战争中的,只有美国投放到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但要说最大的核武器,那就是苏联制造的"大伊万"了

大伊万是氢弹,起初设计构想是1.7亿吨当量。因为担心实验时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因此降为5000万吨当量。

1961年10月30日,大伊万(沙皇)在苏联北部海域一千公里处的新地岛进行核试验。

这次试验,造成了极其恐怖的结果,岛上的建筑物全部倒塌,实验区的一万多只动物全部死亡。冲击波的影响,让一千公里外的芬兰都能感觉到。爆炸核心区周边20公里内的三米厚的冰都融化了,四千公里外的美国阿拉斯加,雷达和通信系统中断了20小时。

更让人惊讶的是,亚欧大陆向南移动了9毫米。

让美国人细思极恐的是,苏联还有一枚"大伊万"被俄罗斯继承。

俄罗斯专家说:都是核武器,但美国造不出大伊万这样的核武器。

大伊万,真的是大杀器,破坏力太强了。

这个黑科技,美国人一想起来,全身发凉,空调都不用开!

(3)空中霸王:白天鹅图--160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轰炸机是哪一个?

前苏联研制的图-160。

这款轰炸机,长度可达54米,高度13米,翼展55米。这样的大家伙,简直就和大运输机差不多。这轰炸机不仅是块头大,重点是承载量非常大,可以装载45吨的导弹重量。

在图-160轰炸机里,设计有两个弹仓,空间尺寸为:长11.3米、宽1.9米、高1.9米。

世界最大轰炸机,图-160名副其实。

那么,这个世界上,最快的轰炸机是哪一个?

是图-160,速度达到了2.05马赫。这是妥妥的超音速轰炸机。

曾经的美国女武神B-70轰炸机,曾经达到过3马赫,但没有量产。所以,可以这样说,图-160是已经量产的最大、最快的轰炸机。

不过,图-160有一点不足,不能"隐身",否则就是真正的神机了。

图-160能携带45吨的炸弹量,能以超音速运行,航程最高能达到16000千米....这些恐怖的数据,让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忌惮。

图-160绝对能算苏联留下的优秀黑科技军工产品之一。

(4)地下王者:军用鼹鼠

相信很多朋友看过《封神榜》,里面有个土行孙,擅长于在地下钻洞、行走。

前苏联研发过一款黑科技产品,叫军用鼹鼠,这家伙可以在地下行走。

这个产品直径3--4米,长度为25-35米之间,里面可以装载人员。至于速度,可以达到恐怖的7--15公里每小时。

有人可能要笑了,这速度比自行车还慢。

慢吗?绝对不慢,这是在地中打洞行走的,如此速度堪称恐怖,毕竟要在厚实的地中"行走"。

这家伙的主要功能是三个:一是,用来损坏敌人的地下通信管网,让通信大受影响;二是,可以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的地下指挥所;三是,悄悄前去,引爆敌人的地下军火库。

这产品的方案提出很早,二十世纪初就有。二战后,研制该项目时的保密程度堪比苏联制造原子弹。赫鲁晓夫是大力支持这产品的领导。

1964年,苏联生产了第一个"军用鼹鼠"。

军用鼹鼠的原理是:向前行进时,"鼹鼠"的壳体周围,会产生某种空化气流,使得摩擦力大大降低,进而轻松钻透地下的黄岗岩和玄武岩。至于地表浅处的黄土,军用鼹鼠就太轻松了。

(5)千里眼:DON-2N 雷达站

苏联建造的这个雷达站非常牛,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此项目于1975年就开始建造了,直到1990年完成,能起到什么作用?

能对大气层内和大气层外的目标进行探测、搜寻、跟踪,更可以锁定、搜寻3000公里范围内的敌方目标,比如导弹等,然后就可以进行拦截。除此之外,还能发出错误的信号干扰敌方的导弹、飞机等等。

整个雷达系统包括:一个指挥站、一部顿河DON多功能雷达、100枚拦截导弹。

DON-2N雷达站,看起来就像半个金字塔的样子,外形很酷。每个侧面,底部长152.4米,顶部90米,高度36.6米,仿佛金字塔被几百米的大刀砍了似的。

说起建造所需的材料,海了去了,搭进去5万吨水泥、3.2万吨金属,还有2万公斤电缆线、上百公里的管材,而仅仅是金属阀门就用了上万个。

为了给设备降温,雷达站院子里的池塘有五个之多。

这绝对是神器一枚,美国曾经计划建造类似的系统,后来放弃。


苏联留下的黑科技产品,不止以上五种,篇幅所限,仅仅介绍以上五种。

3、苏联留下的黑科技,还能发挥作用吗?

苏联留下的黑科技还能堪大用吗?

说实话,现代战争已经完全变了,如果是相邻国家的开战,无疑,苏联的这些黑科技大多用得上。但是,如果不是相邻国家,那么,能使用的一定是白天鹅图-160、里海怪物、顿河雷达阵等,其中,图-160绝对是进攻的大杀器。

至于大伊万,如果俄罗斯面临生死存亡,可能孤注一掷用一下,否则绝无可能去用。而军用鼹鼠的使用率会更低。

苏联倒了,不可避免地分裂成了十五块,这很遗憾!

如果苏联现在仍然健在,一定是很可怕的存在,因为他们对军工产品的研发、科学技术的钻研,除了美国谁也比不上,谁知道还能钻研出什么黑科技呢?

即使苏联倒了近30年,继承他衣钵的俄罗斯,依然是欧美等国忌惮的对象,只敢背后搞动作,不敢和俄罗斯当面对着干。

看苏联留下的那些黑科技,我想说,他们曾是一个让世界不得不敬重的大国(这里指的"敬重"不是他们的霸道,而是他们对科技的钻研),只是,对于搞活国家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肃清国内贪腐等方面,苏联还是没走上大道,最后只能在遗憾中死去。

由网友 东斯坦因 提供的答案:

1.安-225与"暴风雪"航天飞机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曾经是苏联航空工业的一大骄傲,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

安-225运输机,是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超大型军用运输机,是为运输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而专门研制,机身长度84米,翼展88.4米,最大起飞重量640吨,货舱最大载重250吨,机身顶部最大载重200吨,最大飞行速度85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1.54万千米(最大油量)。

2.耐寒技术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俄罗斯生产的任何一种武器装备能够在-50摄氏度以下的极限低温条件下使用。而其他国家,包括北约的所有国家规定的极限低温均为不低于-30摄氏度,这一温度极限对于非洲任何地方的勘探作业以及中欧的战争是完全足够的。但对于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北部地区来说,这一使用温度下限明显是不够的。在耐寒技术上无论是苏联还是俄罗斯一直都是独步世界。

3.空间站

礼炮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再到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前苏联和俄罗斯总共续发射并建造了8座空间站,拥有世界上最成熟的空间站设计和建造技术。哪怕是美国也承认自己在空间站建造方面不如俄罗斯,至今美国从没有自己完整的设计和建造过一座完整的空间站。

4.地效飞行器

里海怪物,是原苏联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利用翼地效应设计的地效飞行器。1963年,开始建造地效飞行器。1966年,飞行器首飞成功,体积亦不断扩大。西方国家到了80年代初,才透过侦察卫星发现这种飞行器。可以用来发射导弹、反潜和突击登陆。

5."森林杀手"系列越野车

苏联的螺旋推进车是一群不折不扣的西伯利亚森林杀手,他们不但碾过、而且是彻底破环阻挡他们前进的一切从林障碍,其中一些采用独特的"螺旋"行动方式,其异想天开令人叹为观止、瞠目结舌。

6.1K17激光坦克

1K-17型激光坦克是前苏联在冷战时期为对抗由美国主导的北约而研发的一种路基车载激光武器。这种车辆的主要作战目标是破坏敌方导弹、地面车辆和航空器的光电设备。后来由于苏联解体而未能真正服入现役。

7.基洛夫级巡洋舰

苏联"基洛夫"级重型导弹巡洋舰由位于彼得堡市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这是一级巨大的核动力舰艇,是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建造的最大的巡洋舰,满载排水量超过2.5万吨,装备了即垂直发射系统和大量导弹,并配有3架直升机,其吨位之大,火力之强,一度使各国海军为之震惊。该级舰装备各型导弹近500枚,是美国载弹量最大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的四倍。可以提供舰队防空和反潜,并与敌方大型水面舰艇交战,包括打击大型航空母舰的能力。

8.同轴反转螺旋桨

同轴反转螺旋桨,是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所特有的一类螺旋桨。它与普通的螺旋桨最大的区别是,在单个发动机上有两组并列转动的螺旋桨,但是这两组螺旋桨转动方向相反。同轴反转螺旋桨虽然欧美在这方面也有研究,但是却没有苏联玩的这么溜。无论是固定翼飞机还是直升机,苏俄利用同轴反转螺旋桨技术,创造出了无数的经典。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由网友 八秋蝉 提供的答案:

前苏联留下的黑科技太多了,你敢相信有一种"大杀器",足以让亚欧板块偏移9毫米吗?

除了"钻地潜艇"、球型坦克,还有让北约闻风丧胆的"白天鹅",它至今仍是俄罗斯的"镇国大杀器"之一,下面盘点几种前苏联留下来黑科技。

图-160(白天鹅)

每次图-160航行,北约都高度重视,因为图-160太"bug"了。

图-160战略轰炸机翼展为55.75米,高度为13.72米,长度达53.95米,为了提高航行速度,图-160采用机翼后掠式,配备了库兹涅佐夫NK-321加力涡扇发电机,最大推力高达137.3千牛,且加力推力是245千牛。

正是在如此强大的推力下,即便身躯如此庞大,图-160的最大突防速度仍可以高达2.05马赫,普通战机连跟都跟不上,美国B2幽灵轰炸机最大速度为0.95马赫。

除了速度之外,图-160还具备十分高超的打击能力,它的载弹量足足高达40吨!

虽然图-160不具备B-2的隐身能力,但它却可以搭载多款超远程巡航导弹,例如X-101和X-102,特别是X-102,射程最高可达5000公里,并且可以携带核弹头!

而且图-160的最大飞行距离在1.2万公里左右,如果在空中加一次油,图-160完全具备了全球打击能力,简而言之,图-160在5000公里外就能攻击敌军目标,这个距离远超过任何防空系统的拦截距离。

发射完导弹后,图-160可以立马调头返回基地,敌军就算立马派出战机拦截都没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图-160可以在俄罗斯领土范围内,对欧洲国家实施打击,bug的地方在于,图-160在本国领土上飞,被打击国怎么事先知道,图-160到底要不要轰炸他们国家呢?

从俄罗斯边境为圆心,半径5000公里,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洲、中东国家都在图-160的可轰炸半径以内,高速、高载弹量配合恐怖的作战半径,使得图-160即便没有杰出的隐身能力,也足以让全球胆寒。

所以即便是和平年代,图-160每次起飞也会引起很多国家的高度戒备,这就是"白天鹅"的威慑力,曾有句话来形容图-160,那就是"外交抗议1万次,也不如白天鹅的翅膀扇动一次!"

"沙皇"氢弹

沙皇氢弹共两枚,是苏联冷战时期的产物,总重量高达27吨,直径2米,长度为8米,原本设计当量为1亿吨,考虑到引爆后可能会对国际社会、地球环境等方面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最后当量被削减到5000万吨TNT,即便如此,它的威力还是"小男孩"原子弹的3864倍,"胖子"原子弹的2300倍,也是二战中所有使用的炸弹总量10倍。

1961年10月30日上午11点32分,沙皇氢弹在北冰洋的新地岛群岛西岸被引爆,爆炸所产生的火球半径长达4600米,蘑菇云穿过地球大气层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到达7万米高处。

此外,沙皇氢弹的引爆还导致当地爆发了5.2~5.25级地震,900多公里外芬兰和挪威郊区乡村的玻璃被纷纷震碎,爆炸引起的大气扰动环绕了地球三次。

更令人无比震惊的是,引爆后的沙皇氢弹,它的威力竟然让亚欧板块整整偏移了9毫米,千万别小看这9毫米,要知道这撼动的可是大陆板块!

在目前人类掌握已知的爆炸事件中,沙皇氢弹的规模排名第二,仅次于导致恐龙灭绝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事件,如今还有一枚沙皇氢弹存在于世界上,实在令人感到恐惧。

球型坦克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军的虎式坦克和长身管四号坦克让苏军吃尽了苦头,为了改变坦克方面被碾压的局面,苏联下令紧急研发新型坦克。

很快,苏联就研发出了SHT-1A球型坦克,及它的升级款SHT-2T,这两款球形坦克由两块半球形状钢铁壳拼接而成,靠中间两条履带进行移动,因外形缘故,球形坦克在战争上具备良好的避弹效果,生存率比普通坦克要高很多。

在体积小、重量轻的情况下,球形坦克可以在战争上快速迂回穿插,给德军装甲军团一个沉重的打击,但球形坦克的弊端也很明显。

因为当时苏联坦克火控系统水平不高,这就导致球型坦克的火炮精准度很差,在高速运动时,就算目标在200米左右,球型坦克也不一定能击中,而且球形坦克左右摇摆的重心,即便是非常熟练的驾驶员,也不能保证不会侧翻。

此外就是成本问题,球形钢材制造难度很大,稍不注意就只能报废,如果要量产,就要额外单独新开一条生产线,在苏德战争的关键时期,苏联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新开辟球型坦克钢材生产线,所以苏联在造完样品后,并没有投入使用,最后样品被收录在博物馆中。

米格-25(狐蝠)

米格-25是全球第一款突破3马赫的高空高速战斗机,曾是北约国家挥之不去的梦魇,结果因为一次飞行员叛逃事件,让米格-25提前落幕,但同样它也在最后时刻再次赢得了全球的尊重。

20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经常派"黑鸟"(SR-71)到苏联领土侦察,苏联拿它没办法,于是下令研发一款可以击落"黑鸟"(SR-71)的战机,没过多久,米格-25横空出世。

米格-25长约22米,高5.7米,双翼展开约为14米,配备了R-15-300发动机,最大推力可高达86.24千牛,外加独特大胆的创新构造,使米格-25的最高速度突破了3马赫,并且航程可达3000公里,最大作战半径约为1300公里。

米格-25配备了旋风a火控雷达,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通常情况下,米格-25会携带两枚射程50公里的R-40T红外制导导弹和两枚射程75公里的R-40R型雷达制导导弹。

更重要的是,米格-25可以在高空3万米飞行,米格-25一经服役,就立刻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当时最紧张的就是北约,米格-25进入北约如入无人之境,超过3马赫的突防速度,超过3万米的航行高度,这该如何防守?

1969年西方国家开始被米格-25震慑,如果不出意外,这种情况将持续15年左右,但1976年的米格-25飞行员叛逃事件,却让米格-25的秘密被彻底揭开。

美日在拆解完米格-25后惊讶的发现,米格-25用的竟然都是普通部件,甚至有些美国专家都看不起这些东西,而且米格-25百分之70的材质都是不锈钢!

但就是这么一款在美日看来东拼西凑的普通战机,却飞出了如此令人害怕的数据。

第四次中东战争,米格-25仅靠速度就甩掉了AIM-响尾蛇导弹,没有任何技巧,就是加速。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米格-25的落幕之战,美空军配备的是最新、最顶尖的F/A-18C战斗机(大黄蜂),而伊拉克只能派出之前向苏联购买的米格-25。

一个是20~30年前苏联的旧物,一个是集顶尖技术于一身的全新产品,孰强孰弱,恐怕没打就已经有了答案。

但米格-25却成为了"不可能",伊拉克凭借"狐蝠群",成功冲散了美军战斗机轰炸编队,而且靠着灵活性和高速,在"大黄蜂"还没反应过来前就将其击落。

值得一提的是,被击落的"大黄蜂"飞行员,还是美军赫赫有名的麦克尔·斯科特·斯佩泽尔中校,之前众人还在嘲笑米格-25"老掉牙",最后却不由得肃然起敬,这也是米格-25最后的告别,它曾经宛如一颗流星般划过北约上空,如今虽然落幕,但也曾辉煌过,这就是"狐蝠"。

——END——

由网友 土鳖君说 提供的答案:

1947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发表之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展开了"不动用武力"的对峙,为了尽量遏制住对手,两个超级大国的研究机构竭尽全力,纷纷拿出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黑科技",其中,以苏联研发的更为疯狂和科幻,也正是为了研究这些"黑科技"让曾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直接解体。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盘一盘苏联那些已经造出成品的黑科技装备。

壹丨"战斗鼹鼠"核动力钻地潜艇

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发明家亚历山大·特雷贝列夫从鼹鼠身上得到灵感,设想出一种可以通过安装在头部的转速达300转/分钟的硬质合金旋转切削钻头在地下潜行的载人装备。从此之后,苏联的科研部门就开始秘密的研发这种"地下潜艇"。

1964年,随着小型核反应堆的成熟,地下潜艇的理论设计基本完成,苏联人开始正式建造这种代号"战斗鼹鼠"的地下武器。据公开资料显示,"战斗鼹鼠"全长35米,直径3.8米,由一台核反应堆提供动力,前部是硬质合金钻头,而后部则是类似于蜘蛛的机械腿。它可以在搭载5名艇员,15名特战队员和一吨弹药的情况下,以7公里每小时在地下前进。曾有科学家推测这种"地下潜艇"的推进原理是利用反应堆把金属锂液化,并循环到钻头上,让钻头获得700-930℃的高温,潜艇利用钻头的高温和核动力发动机产生的巨大推力在熔化岩石层的同时推进,从而穿透坚硬的花岗岩和玄武岩。

据说苏联人打算将"战斗鼹鼠"运输到美国加州沿海,利用那里经常发生微小地震的掩护,悄无声息地从浅海大陆架开始钻地进入美国,破坏美国的主要地下军事设施或者埋设地下核武器。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战斗鼹鼠"生产出样机,并在乌拉尔山脉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这艘地下潜艇可以轻松地以设计速度钻入坚硬的岩层。但就在研发人员准备开香槟庆祝时,艇内的核反应堆却因无法有效冷却发生了爆炸,参试人员和设备全部深埋在岩层之中。最终,因为反应堆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六十年代末期,苏联不得不终止了该项目。

贰丨"KM"、 "花尾鸽"地效飞行器

196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颗卫星在北高加索地区卡斯皮斯克市附近进行侦察时突然发现一个巨大的身影在里海中一闪而过,在惊讶之余,那些专业的情报人员迅速判断出这是一架以前从未见过的超大型飞机。

由于,这架飞机的机身上写有"KM"两个字母,美国就为其起了个"Kaspian Monster"(卡斯皮斯克怪物)的绰号,后来以讹传讹成了"里海怪物"。

其实,这个大家伙真正的名字叫做"地效飞行器",是一种利用地面效应进行超低空飞行的固定翼高速飞行器。里海怪物长92米,翼展37.6米,机尾水平安定面翼展37米,机身高度21.9米,配置10台单台推力达 13,000 公斤的VD-7 涡喷发动机(机翼8台,机尾2台),自重240吨,最大起飞重量达544吨。它可以以800km/h的速度将850名士兵送到7500公里之外。而且,其飞行高度不超过10米,不会被雷达发现,因此,它非常适合超低空跨海突防。很可惜,唯一的一架"里海怪物"在1969年,1980年先后经历了两次失事,最终面目全非。

但苏联人对研究超大型地效翼艇的热情并未降低,先后开发出"幼鹰"、"鹞"等多款用于多个用途的样机。

1986年,阿列克谢耶夫设计局的903项目正式下水测试,代号"花尾鸽"的反舰导弹地效飞行器映入人们的视野。"花尾鸽"机长73.8米,翼展44米,机身高度19.2米,自重268吨,最大起飞重量400吨,机头位置配置了8台VD-7 涡喷发动机。最令人生畏的是它机身上背负的那3套2联SS-N-22"日炙"(Sunburn)超声速反舰导弹,是所有水面舰艇的噩梦。

"花尾鸽"原计划生产两架,首架 "花尾鸽"由诺夫哥罗德的伏尔加河船厂建造完成后转交给了里海舰队,但没有正式服役,具体什么原因尚不清楚。现在,这只"花尾鸽"被转运到了杰尔宾特的爱国者军事公园。1989 年,"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失事后,正在建造中的第二架"花尾鸽"被改成了一艘可以搭载150名伤员的搜索救援地效飞行器,但该机最终也没有完成。

叁丨"SVL"喷气式火车

说到高速铁路,从很多人脑袋中浮现出的是中国的"复兴号"、"和谐号",日本的"新干线"或者是欧洲的"TGV"这种用电动机驱动的动车组高速列车,其实,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曾用一个更大胆和更粗暴的设计去提高列车的行驶速度,那就是给火车头安上喷气式发动机。

率先将这个想法变成现实的是美国GE公司的工程师们,他们按照当年德国人给"齐柏林火车"安装螺旋桨发动机的套路,给Budd公司的RDC-3柴油机车的车头按上了两台原本是装备在B-36重型轰炸机上的J-47-19涡轮喷气发动机,这台代号"黑甲虫"的喷气式列车在笔直铁轨测试时的最高时速达到了295.54km/h,直到今日,仍是美国铁路的时速最高纪录。

苏联的工程师们自然也不甘居美国的同行之后,他们秉持着"美国有我们必须有,而且要比他们好"的理念默默地发力。1970年,雅科夫列夫飞机设计局和加里宁机车制造厂一起将两台原装备于Yak-40支线客机上的伊夫琴科AN-25涡扇发动机放到了ER22型电力机车,制造出了"SVL"(俄文高速试验车的缩写)喷气式火车,1972年初,这台机车在新莫斯科夫斯克到第聂伯捷尔任斯克铁路上的测试运行中达到了249km/h的最高时速。

但无论是美国的"黑甲虫"还是苏联的"SVL"都因为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都不达标而终止,这两列造型怪异的列车都被遗弃在了库房之中。

肆丨"大伊万"沙皇炸弹

在俄国人的逻辑中,凡是用"沙皇"二字命名的都是那种巨大无朋的怪物,比如克里姆林宫外面那尊重达216吨的世界钟王"沙皇钟"和与其为邻的那尊口径达到890毫米的世界青铜榴弹炮之王"沙皇炮"。以此类推,那枚代号"大伊万"的沙皇炸弹也一定是站在炸弹鄙视链顶端的货色。

1954年,美国人在比基尼岛放了一颗1500万吨TNT当量的超级大爆竹(世界第一枚实用型氢弹)。苏联的赫大统领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视为奇耻大辱,当即拍板要亲自挂帅,亲自领导科学家们去搞一枚炸弹之王来恐吓一下不可一世的美国人。

在赫大首领的亲自监督下,苏联的原子能研究机构释放出了120%的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一枚一亿吨当量的超级氢弹。按照理论计算的结果,这枚氢弹的彻底毁灭半径将达到上百公里,杀伤半径达到一千多公里,综合损毁效应半径达到四千多公里。如果在莫斯科上空爆炸,那么500公里半径内寸草不生,如果投放在纽约,那纽约到费城之间所有的城市都将化为灰烬,如果扔在浅海,那将掀起1000米的超级海啸,如果仍在月球上,那么地球将会拥有两颗天然卫星。

所以,当"大伊万"被制造出来之后,赫大头领发现偌大的苏联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试验场。于是,老赫不得不把威力缩减一半,用TU-95熊式战略轰炸机远远地扔到北冰洋内的新地岛。就算是5000万吨TNT的当量也仍然相等于二战中所有使用的炸弹总量十倍,通古斯大爆炸的3倍,相当于688颗扔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是目前已知的威力第二大的爆炸事件,仅次于导致恐龙灭绝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希克苏鲁伯陨石事件。

据公开消息显示,大伊万爆炸时,其火球半径达4600米,远在1000公里以外的地方都可以用肉眼观测到。蘑菇云高约6.4万米,宽约4万米,产生的热风甚至让51公里以外的人受到3级灼伤,爆炸的强光让43公里以外的人的眼睛因灼伤而剧烈疼痛,甚至是失明。超强冲击波震碎了一千公里开外的芬兰的房屋的玻璃,通过地壳传导的震波让美国的地震仪产生了类似于里氏5.25级地震的波动。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让4000公里外的美国阿拉斯加的预警雷达和通信系统,中断时间长达20小时。爆炸还将亚欧大陆向南推移了9毫米。

伍丨"帕米尔-630D"移动核电站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除了研究各种核武器之外,美苏两国对核能开发的热情达到了极致,苏联的核工业部脑洞大开,利用T-10坦克的地盘设计了一座代号"ТЭС-3"的履带式核电站以解决部署在无人区的军事设施的能源问题,后来因为技术和经费原因,这个项目并没有真正落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核工业部重新启动了移动核电站项目,直到1985年,代号"帕米尔-630D"的全球首座移动核电站才正式落地。这套移动核电站发电能力为1.5-2兆瓦,一次加料可以使用一年。它由反应堆、蒸汽发生器、汽轮发电机组、控制单元4个模块组成,分别由MAZ-7960和MAZ-9994车头牵引着在无人区四处试验。但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以后,帕米尔移动电站项目也因为安全问题没有量产。

陆丨超远程预警雷达系统

上世纪七十年代,苏联逐步建立起一张由"钢铁坟场级"超长波超视距雷达基地、"鸡笼级"远程预警雷达基地和"顿河级"相控阵雷达基地组成的超远程预警雷达系统,这些庞大无比的地面雷达系统与太空中的预警卫星星座一起为苏联撑起了天空防护网。

"钢铁坟场级"远程雷达,发射面天线高85米,宽210米,面积1.8万㎡,接收面天线高135米,宽300米,面积近4万㎡,如果要让这个超级雷达运转起来,需要26部二层楼那么高的发射机同时工作,且需要三百多名军人同时操作。

"钢铁坟场"于1971年开始部署,1976年完成。它的监听距离为2500公里,可以可靠的监测到美国、我国和欧洲的导弹早期发射信号。除了用于远程反导预警之外,"钢铁坟场"还可以为海军和空军的远航提供中波导航服务。在1976到1989年间,无线电爱好者们在所有的短波波段都能时常收听到一个十分尖锐的信号,有时北美和欧洲的短波广播也被这种信号干扰,这正是"钢铁坟场"发射的雷达信号,欧洲人称其为"俄罗斯啄木鸟",并为其专门发明了啄木鸟滤波器。

"鸡笼级"长波远程雷达基地,于1967年开始部署,在俄罗斯、乌克兰、拉脱维亚和哈萨克斯坦境内分别设置了6个雷达基地。与"钢铁坟场级"不同的是,"鸡笼级"雷达基地中并不是只有一种雷达,它是由"德涅斯特河级"、"第聂伯河级"、"加瓦级"、"Henroost级"、"Toproost级"和"Tryadd级"六种雷达组成的与一座小城差不多规模的超级混合雷达基地,它可以监控距离5000公里的地面目标和高度3000公里的深太空目标。

"顿河级"相控阵雷达基地,自1975年开始研制,1978年开始在莫斯科附近建设,1989年正式列装,1996年开始战备执勤,至今仍在运行。

这是一座半金字塔式的庞大建筑,侧面底边将近152.4米、上边90米、高度36.6米,为了建设它总共消耗了3.2万吨金属、5万吨水泥、2万公斤缆线。它的每个侧面配置了一套直径18米的大孔径有源相控阵收发天线,Elbrus 2号超级计算机为其进行数据处理服务,可在4万公里的垂直高度和3700公里的水平半径范围内,同时跟踪120个目标。

1994年2月,为了测试一下各国超视距雷达的效果,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外太空扔下2个直径仅为5厘米的金属球,只有它捕捉到了目标,并精确的预测出了小球的运行轨迹。

柒丨"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机

1971年的某天,正在与埃及干仗的以色列人突然在雷达上看到了一颗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飞行的UFO,在大惊失色之余,以色列人派出了F-4进行拦截。在确认了那是一架地球人制造的飞机之后,以色列飞行员发射了两枚"响尾蛇"空空导弹,但它万万没想到的是,那架飞机突然打开加力,闪着尾灯将导弹甩的远远的扬长而去。据以色列人说,那架飞机的飞行速度竟然达到了3.2马赫。

这是米格-25这架钢铁猛禽首次在西方人眼前亮相,让他们得了米格恐惧症,他们给这架飞机起了个"狐蝠"的绰号,在他们眼里它就像暗夜里的幽灵一样可怕。为了探知苏联人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去突破热障的奥秘,西方的情报机构想尽了一切办法。

最终,这个困扰欧美人多年的谜题被一个叫做别连科的苏联飞行员解开。1976年,认为已经在职务上没有了前途的他驾驶着"狐蝠"滑出了北海道函馆机场的跑道。很快美日的技术和情报官员就围住了这架天上掉落的宝贝,试图找到垂涎已久的神秘技术。但经过七天的拆解之后,他们惊讶的发现,这架超高速截击机竟然全是用不锈钢制造的,包括发动机技术、雷达技术、导弹技术在内的所有配套技术在老美眼中早就已经过时了。天才的苏联人就是这样粗暴的让一块重达几十吨的钢坯以3倍多音速飞行。

捌丨"1K17"激光坦克

在《红色警戒》中,光棱坦克是盟军的主力坦克之一,游戏中这种以光线为主要杀伤力量的武器可以给对方的步兵造成极大的伤害。但在现实中,首个造出光棱坦克的国家却是美国的死对头苏联。

在2010年俄罗斯武器技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上,俄国人拿出了一辆造型十分科幻的坦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1K17。

据公开资料显示,这台激光坦克是由乌拉尔运输车辆设计局于1990年设计并组装的。坦克上加载了一门固体三氧化二铝激光炮,这门激光炮可以将多路激光束投射到目标表面,产生烧灼效应。但因为功率的原因,这门激光炮并不能直接摧毁敌方装备,只能用来摧毁装备的观瞄设备和电子元件。

制造这门激光炮需要使用30kg的人造红宝石,已经陷入经济危机的苏联根本无法负担其昂贵的生产成本,最终这款科幻的战车只能放到博物馆中供人参观。

玖丨"飞行"、"宇宙"歼星卫星

自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轨道之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将竞赛场搬到了太空之中,两国在空间轨道释放的各种用于侦察、通信、导航和气象卫星,也成为了双方需要摧毁的对象。

1961年,萨温设计局和切洛梅设计局开始联合研制歼星卫星系统。1963年和1964,"飞行-1"和"飞行-2"歼星卫星被成功送入轨道。

"飞行"系列歼星卫星,长4.5~6m,直径1.5m,质量2.5~3t。装有1台主发动机和5台姿态控制和变轨发动机。它有一个类似于破片手榴弹的战斗部,可以150~2000km的高空,在雷达和红外系统的引导下用菱形破片摧毁30米以内的敌方飞行器。在经过了多次模拟攻击之后,"飞行"系列歼星卫星技术逐渐成熟,随后,歼星卫星的定型工作交给了苏联宇航大佬科廖罗夫的设计局主办,科局将其命名为"宇宙"系列。

在经过了多次试验之后,"宇宙"歼星卫星进入军方验收阶段。1971年,苏联人从丘拉坦火箭基地发射了一颗代号为"宇宙-462"的歼星卫星,几个小时之后就在250km轨道上用13枚破片摧毁了4天前发射的"宇宙-459"靶星。此后,苏联人又先后多次歼星试验,结果有成功有失败,但总体来说,"宇宙"系列歼星卫星的拦截成功率不算很高,仅有30%左右。

随着"星球大战"和"红星战"计划的开启,激光反卫星武器成为了双方竞争的主角,歼星卫星逐渐被放弃。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空军宣布正式取消了"歼星卫星"。

由网友 铁杆军迷 提供的答案:

前苏联之所以能够有资格与美国势均力敌,得益于它在军事工业上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在当年前苏联的军事行业中,光是科研人员就达到了数百万,它还拥有将近2500家的军事企业,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超级军事帝国!因为卓越的科研技术,当时前苏联也研发出了许多强大的科技产品。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前苏联黑科技吧!

1.安-225"梦幻"巨型运输机

安-225运输机至今还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吨位最重的飞机,安-225运输机机身长度约84米,翼展可达88.4米,机身高度为18.1米,翼展总面积超900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40吨。安-225运输机的"大块头"光从数据上也能感受一二,而当它跟其它飞机或物件摆在一起时,体型差更是一目了然。

▲图为航展上的安-225运输机,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它的对比下,周围几架飞机宛若仿真玩具一般。就以图片右侧的L139教练机做对比,L139教练机是L-39"信天翁"教练机的改进型号。"信天翁"长度约12.13米,翼展约9.46米,高度约4.77米,翼展面积大致在18.8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约4.7吨。虽然这只是一款没有战斗机大的教练机,但这巨大的体型差也足以说明安-225的尺寸究竟有多骇人。

大型运输机是一个国家武器装力量攻防战略不可缺少的基本装备,它可以保证在战争初期,军队依靠大型运输机快速机动快速部署,是一个国家战略投送的核心装备。

2."基洛夫"1144型巡洋舰

"基洛夫"级全长250.1米,比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级的263米仅短了13米左右。宽25.8米,排水量达到24300吨。因此,与其说是一艘巡洋舰,不如说是一艘战列巡洋舰更妥当;当年,苏联红海军这一舰型服役时,令西方海军非常恐怖,就将其定位为"战列巡洋舰"。

采用2台KN-3型反应堆,关键部位还铺设有装甲,是个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别看基洛夫级舰排水量大,但由于采用了核动力系统,依然赋予了此型舰31节以上的高航速;火力上,"除了1座AK-130双管130毫米舰炮、8座AK-630型6管30毫米近防舰炮、6座CIWS 3M87型弹炮合一近防系统以外,基洛夫级巡洋舰拥有20座SM-233型反舰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内置20枚弹重6.98吨射程550公里的P-700 花岗岩远程反舰导弹。96枚S-300F射程100公里的远程防空导弹、128枚SA-N-9垂直发射中程防空导弹、40枚射程10公里的SA-N-4近程防空导弹、加上8座弹炮合一系统中SA-N-11防空导弹2具4联装,共备弹192枚,全舰拥有吓人的各类导弹476枚,就是一艘大型的海上导弹库。

另外,舰壳声呐、变深声呐都有,加上高达3架反潜直升机,除了强大的反潜作战能力以外,反舰作战能力肯定全球第一,20枚弹重6.98吨射程550公里的P-700 花岗岩远程反舰导弹,他国海军即便在今天依然无法超越。

防空作战能力也是世界一流,具备远程、中程、近程枚防空导弹456枚,加上8座近防炮、6座弹炮合一的防空系统,世界上真没那艘舰艇,拥有如此强大的防空作战能力。

基洛夫级巡洋舰包括舰炮等武器系统并不落后,落后的应该是当时的电子战系统等,苏联海军在这方面确实落后于西方,但其反舰、防空等武器系统并不落后,因此,即便在当下基洛夫级依然是他国海军所无法超越的,单舰作战能力有请问有哪艘舰能超越基洛夫级巡洋舰。

3."台风"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苏联曾经建造了迄今为止空前绝后的巨型战略核潜艇——"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是典型的冷战时期产物,水下排水量达到了46000吨。"台风"级潜艇设有20具导弹发射管、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650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SS-N-16反潜导弹、SS-N-15反潜导弹、SS-N-20弹道导弹,以及常规鱼雷和"风暴"空泡鱼雷等。"台风"级潜艇在遭受普通鱼雷攻击时,大部分的鱼雷爆炸力会被双壳体的耐压舱和壳体外的水吸收,从而保护艇体。

"台风"级潜艇最独特的设计是"非典型双壳体",即导弹发射筒为单壳体,其他部分采用双壳体。导弹发射筒夹在双壳耐压艇体之间,可避免出现"龟背"而增大航行的阻力和噪音,并节约建造费用。该级艇共有19个舱室,从横剖面看成品字形布设,主耐压艇体、耐压中央舱段和鱼雷舱采用钛合金材料,其余部分都用消磁高强度钢材。

台风级核潜艇还有极强的攻击能力,每一艘台风都可携带20枚射程在8000到1万公里左右的P39型弹道导弹,每枚P39弹道导弹能装载10枚1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该导弹的巨大威力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每艘台风级的导弹威力都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1000多倍,这在冷战时期,就像是一头随时会爆发的洪荒巨兽,其威力即使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来看,也足以让人冷汗直流。

4."里海怪物"地效飞行器

地效飞行器依靠"地面效应"贴近水面或地面高速飞行。所谓"地面效应",又称"翼地效应"或"翼面效应"。上世纪20年代,飞行员在驾驶飞机靠近地面即将着陆时,发现此时飞机升力得到提高。经研究,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于1934年发布771号备忘录,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总结。同时期,苏联也开始了对"地面效应"的研究。

里海怪物"航程7500千米,能够以800千米的时速将850名士兵运送到世界各地,而且不会被任何雷达发现。德国联邦情报局早在1975年已经知道,有一种型号的"里海怪物"起飞重量500吨。翼展50米,能够加载约200吨。安装了许多当时非常先进的跟踪和导航设备。攻击火力强大,装有巨大的导弹发射装置可以发射SS-N-22,反舰导弹,这也是里海怪物被冠名为航母杀手之一的原因。它们采用的材料和航天飞机上用的相同,目的是防止导弹发射时造成的热量损坏飞行器。

5.恐怖到能把人类毁灭的大伊万氢弹

大伊万氢弹计划设计为当量是1.15亿吨当量,后来觉得这样的当量威力太大,害怕把地球击穿了,就把当量减去了一半。但即便如此,已经威力大得惊人,大约相当于3850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这样巨大威力的核弹,足以把人类打回到石器时代。

所以说,当中情局向美国高层转交有关沙皇炸弹具体数据的情报后,美国总统肯尼迪当天就失眠了,第二天醒来他依旧惊魂未定,喃喃自语:疯了、疯了,赫鲁晓夫疯了。赫鲁晓夫没有疯,他知道这样威力的炸弹一旦扔出去,人类将万劫不复,数以万亿计的生命将会瞬间消失。所以赫鲁晓夫下令停止生产,当时一共生产了两枚。

除了试爆的一枚,只有一枚舰在,还不允许准备部队,因为这么重的家伙,怎么投出去也是难题。尽管这样,也足以让西方国家战战兢兢的了。

6"死亡之手"的末日系统

这套系统在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是当时苏联最高的军事秘密,这时的苏联核武器数量在稳步提升,拥有"大伊万"这种可以一发毁灭半个欧洲的核武器。为了更有效的利用苏联境内的核武器,能够在战时发挥作用,由南方设计局进行研制,系统的主力武器为SS-18弹道导弹,整套系统可以控制苏联境内的所有核弹发射井。

这套系统产生的背景是在冷战对峙的时代,苏联为了应对来自美国的核武器,保证苏联能够在遭受美国的核打击之后能够果断进行还击,防止美国对苏联进行突袭,使克林姆林宫和苏联国防部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这套系统由计算机进行控制,对苏联国土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计算机进行识别判断和反击。

在这套系统诞生后,苏联人再也不害怕美国对其进行核打击,美苏之间的核武器对抗在这时也是去了任何意义,因为即使是美国的核武器摧毁了整个苏联,这套系统也可以进行及时的反击,美国也没有办法摧毁所有的核武器,相信这时的美国人就会感受到苏联人美好的问候了。

这种模式听起来确实极为恐怖,一旦发生,那真的就是世界末日。然而,正是这种毁灭文明的恐怖前景,反过来使得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对峙变得非常谨慎,其他大国和中等国家也会尽全力阻止核战争的爆发。正如核武器本身的巨大杀伤力,使得美苏维持数十年冷战而未真正爆发全面战争,类似"死亡之手"之类的全面反击,也使得在核武器上占优的一方会慎之又慎。而这,反过来促进了世间的无核。此消彼长间,俄罗斯的核战能力已远远逊于美国。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只剩下一种选择:不打则已,要打就直接掀桌子……

7."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苏联的暴风雪号,它在外形上和美国航天飞机很相似,它机长36.37米,高16.35吨,翼展23.92米,起飞重量为105吨。在1988年它成功进行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这次试验是非常成功,并且这次试验的结果显示,苏联的暴风雪号是比美国的航天飞机先进很多的。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与美国航天飞机最大的不同,就是其理论上具有像普通喷气式飞机一样自由起降的能力。美国的航天飞机,从试验性的企业号到后来的奋进号,在尾部都拥有几个硕大的火箭自主推进器喷管。而БТС-002并没有在尾部安装主推进引擎,除了两具用于调整轨道姿态的小型推进引擎外,БТС-002则装有四台涡轮喷气发动机(而首架发射升空的暴风雪号则是两台)。这一独特的设计使苏联的航天工程师们坚信,暴风雪的安全性与整体机动性要大大高于美国航天飞机(即在发射时遇到事故可以及时脱离火箭并自主降落,在地面着陆遇到突发情况时亦可以做二次飞行)。而相比美国航天飞机,暴风雪号的体量更大,货舱更为宽敞,其总体效费比亦在美国之上。

由于此次任务是无人驾驶,所以机上并未安装生命保障持系统,也没有为操控台安装软件。升空之后,暴风雪号用了206分钟围绕地球两周。在返回地球时,航天飞机安全地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的跑道上进行了自动降落程序。美国航天飞机需要人工控制着陆,相比之下,"暴风雪"号则拥有全自动着陆系统,且在首次测试中获得了很好的降落精度。顺便说一下,到现在为止能够做到航天飞机完全自动地在地面跑道上精确着陆的国家只有苏联。

不过这次首飞后,暴风雪号的计划资金也耗尽。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整个航天飞机的项目的自己就超过了200亿卢布。后来有专家认为,苏联的暴风雪计划也加快了苏联的解体速度。在苏联解体后,暴风号计划也算彻底结束了。

苏联当时一共计划建造5艘航天飞机,唯一进行飞行的就是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其他四架不是没有完工就是收藏。也可以说暴风雪号,是苏联航空事业最后的辉煌。

8.超视距雷达

超视距雷达系统:雷达作为军事进攻和防守中的信息来源,一直被各国军队高度重视,作为雷达的主要指标,探测距离则成为了评价一款雷达好坏的标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为了和苏联争夺太空霸权,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在该计划中,就含有国家级反导防御系统的建设。在美国大力发展太空军力的同时,苏联也紧锣密鼓地建设自己的太空监测预警系统,为的就是能有效跟踪、防御美军的洲际导弹与空天飞行器等武器装备。

沃罗涅日"战略预警雷达主要监视全球导弹发射情况,可保证俄罗斯对关键南部和西部方向的监视,该雷达可探测距离在6000公里、高度4000公里的目标,并可以快速地向指挥部预警潜在的导弹威胁,能同时监视500个空中目标,而且还可以通过更换相应的设备模块迅速完成日常维修和系统升级,时刻保持最先进的技术性能,是世界上功率最大、探测距离最远的导弹预警雷达之一。

9.图-199核动力轰炸机

图-119核动力轰炸机,是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发的一种实验性核动力轰炸机。该机原名图-95LAL,是在图-95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来。

这款飞机在1961年5月首次升空,其核反应堆安装在弹仓位置,飞行时仍使用常规动力。8月后改为正式使用核动力,编号也改为图199,动力为NK-14A型核动力涡桨发动机。在1961年3月至8月的5个多月里,图一119核动力轰炸机先后进行了34次试飞,试飞人员在空中对图一119进行了各种科目的测试。

测试中,B B P一.7I核反应堆f为功率输出比较稳定,各项测试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但是考虑到核辐射对成员的影响以及洲际导弹的发展,苏联在不久之后停止了对这一型号的继续研究。

10.迷幻的1K-17激光坦克

玩过红色警戒的玩家大概知道,在红色警戒中的盟军阵营有一款名为的"光棱坦克"单位,在游戏当中可利用棱镜反射技术,制造出光束来杀伤敌人。苏联还真的研发过这么一款"激光坦克"。

上世纪80年代,苏联开始对激光武器车载化的实验开始研究,在1982年成功研制第一台自行式激光武器系统1K-11并正式服役,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最为先进的1K-17激光坦克。

1K-17型激光坦克动力由T-72的V-84A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额定功率为840马力。这使1k-17的速度达到了60公里/小时的速度,1K-17的炮塔非常大,几乎和车体一样长,炮塔里装有巨大的激光发射器,1k-17通过将光聚焦到30公斤的人造红宝石中而产生的巨大激光束,由发射器中的13个透镜发射。

当然由于苏联解体,1k-17自然也被废弃,现在1k-17激光坦克被保存在俄罗斯莫斯科附近伊万诺夫斯卡亚的军事技术博物馆,我们仍有机会目睹激光巨兽的真容。

11.辉煌的空间站技术

还有一项黑科技就是世所罕见的"空间站"技术,上世纪末期以来,前苏联一直是世界上发展空间站力度最大、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甚至超过了以科技引以为傲的美国。据不完全统计:前苏联在上世纪共建立了8座空间站,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当今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国家可是连一座空间站都没有,而且在前苏联空间站技术的辉煌时期,美国也仅仅只有一座空间站。

可以说,巅峰时期的前苏联在航空航天这一板块的成就,足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要高出一定程度;而且西欧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都处在前苏联的阴影之下,无法抗拒。只不过前苏联过于穷兵黩武,光顾着发展军事科技而不注重民生实事,最终导致解体,其引以为傲的黑科技也大多数成为历史,只有少部分被俄罗斯继承,并沿用至今,成为了世界数一数二的军事大国。

由网友 沐风论道 提供的答案:

在我国提起苏联,对他的感情应该是又爱又恨。在我国刚成立的时候,百废待兴,是苏联伸出了援助之手。而在后来又妄图想把我国变为苏联的附属国。对于苏联的解体也是感到十分的可惜。抛开政治因素不说,苏联那个时期的军事技术足以让现在的人惊叹。在苏争霸的过程中苏联有很多黑科技,即便是放到现在,也可以被称得上是黑科技。比如说磁暴步兵啦,天启坦克啦,基洛夫飞艇啦。当然这是开玩笑的,不过在现实中苏联的武器并不比这逊色多少。

安-225运输机。苏联研制的安-225运输机,是当今世界上起飞重量最大的运输机,而且是体积最大的。它所运载的货物并不是一般的士兵或者是军事装备,而是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它的体积到底有多么的庞大。安-225运输机机长84米,翼展宽度达到88.4米。最大的起飞重量可以达到640吨。在当前世界上来说安-225运输机可以说是运输机中的巨无霸了。

里海怪物。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在里海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不明飞行物体。它的外形奇特,可以贴近海面飞行。这是前苏联研制的一种秘密飞行器,它采用翼地效应进行飞行。里海怪物全长101.4米,翼展宽度为40米。使用8台涡喷发动机作为动力。可以携带6枚反舰导弹。最关键的是里海怪物可以贴近海面飞行,这使得它更不容易被敌方发现。不过因为里海怪物造价昂贵,而且出过多次事故,后来被搁置了下来。现在还在研究翼地飞行器的国家也只有我国了。

玩过红警的朋友应该都比较熟悉光棱坦克。在冷战时期,苏联就已经制造出了类似的坦克。1K-17坦克,这种坦克并不是像游戏中表现的那样,使用激光进行杀伤攻击。而是采用所发射出去的激光干扰敌方战斗机的电子侦察系统。使对方变成瞎子和聋子。不过依靠现在的技术,如果提高激光发射器的功率,那么也完全可以将它变为红警中的光棱坦克。

陨落的苏联,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传奇。

由网友 一武一史 提供的答案:

美国有很多遥遥领先的军事技术,其实并非自己首创,实际上,他们是站在了苏联这个巨人的肩膀之上。

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个军事方面的苏联"黑科技",它们不是脑洞大开、不切实际的想象,而是确确实实的逆天存在,并且影响深远!

飞翼

一提到飞翼式设计,大家都会想到B-2隐形战略轰炸机。毫无疑问,B-2是最成功的飞翼式飞机,但在它之前,飞翼技术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路程。

出生于1896年的伊万诺维奇·切拉诺夫斯基,最初是一名画家。不过,他24岁开始,就对飞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航空领域,并在28岁时,进入到空军学院学习。

1922年起,切拉诺夫斯基开始从事飞机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并成为了苏联最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之一(因为对航空业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苏联红星勋章)。

切拉诺夫斯基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成就,莫过于对飞机翼身融合的追求。比如BICh-3型无尾翼飞机,可以说是现代飞翼式机身设计的鼻祖。

美国的飞翼设计,始自1930年代,原型机诺斯罗普N-1M远程轰炸机,于1940年才实现首飞。虽然美国的飞翼技术是独立研发的,但不可否认,它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已有的成果。

随着二战时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飞翼设计在原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在1944年制造的Ho 229战斗轰炸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喷气式发动机的飞翼式飞机,其技术的先进性,令美国垂涎欲滴(此时美国的YB-35因使用活塞式发动机而被淘汰)。于是在占领德国之后,就立即占为了己有。

在这些基础之上,成就了美国的YB-49轰炸机。不过,因为其载弹量较低,加上在飞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快也被淘汰出局。

到了1970年代,随着飞翼式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吸波材料的出现,飞翼式隐形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再次提上日程,最终就出现了B-2"幽灵"轰炸机。

空中加油

美国目前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也是最先进的空中加油机。运营着包括KC-135、KC-10、KC-46等众多机型,总数将近600架(数量最多的135面临退役)。

不过,美国的空中加油技术,得益于一位叫做亚历山大·塞维尔斯基的俄罗斯人。

1894年,塞维尔斯基出生于格鲁吉亚的一个贵族,他的父亲是俄罗斯帝国第一批拥有飞机的飞行员之一。

塞维尔斯基在14岁时进入了俄罗斯帝国海军学院。但出于对飞机的强烈兴趣,他在那时就开始在父亲的教导之下学习飞行。

1918年3月,塞维尔斯基被选为俄罗斯驻美国海军的助理海军武官。在美国执行航空任务期间,他意识到了美国更适合搞技术,于是决定留在那里。

塞维尔斯基以飞行员和工程师的身份就职于美国陆军(空军尚未独立)。后来成为了美国空军先驱——比利·米切尔将军的助理,帮助他探讨使用飞机来击沉战列舰的能力。

1921年,在对飞机制造和战略战术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塞维尔斯基申请并获得了一项空中加油专利。

1923年6月27日,在塞维尔斯基的帮助之下,美国陆航的两架DH-4B双翼飞机首次成功实现了空中加油。2个月后,在2架加油机的支持之下,DH-4B创造了滞空37小时的耐久记录,让这项技术真正具备了实用性。(共输送航油2600升,机油140升)

不过,空中加油技术一开始并没得到军方的重视,只是在民用领域有一些应用,比如用在跨洋航空运输上。直到二战结束,尤其是冷战开始之后,空中加油技术的价值才被空军轰炸机部队意识到,然后就开始大规模装备了。

隐形设计

说到隐形飞机,洛马"臭鼬工厂"的F-117可以说是无人不知。F-117项目的总工程师——本·里奇,被美国人誉为"隐形之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真正的隐形之父,是苏联物理学家——彼得·乌菲姆采夫。

乌菲姆采夫对研究电磁波的反射有着极高的兴趣,他的研究论文之一——《衍射物理理论中的边缘波方法》,就是他最著名的成果。虽然在理论上具备很高的科学价值,但这一成果并没有被苏联重视,反而被认为没有什么军事价值或者经济价值。于是呢,这篇论文就被公开发表了。

没想到,就在洛马公司为赢得F-117项目而绞尽脑汁之时,隐形工程师丹尼斯·奥弗霍尔泽突然想起来看到过这篇论文。原本他也只是在学术上认同乌菲姆采夫的研究,不过此时,他突然发现,这就是一扇通往隐形之路的大门!

于是乎,洛马在标书中加入了乌菲姆采夫的研究成果,并最终借此击败了竞争对手格鲁曼公司,顺利拿到了几十亿美元的合同。

乌菲姆采夫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但详细阐述了飞机形状影响雷达探测性的理论,首次提出了雷达截面(RCS)的概念,还提供了数学工具用以验证。可惜的是,其中的量化方程需要巨大的计算量,苏联当时没有可用的计算机来进行求解,乌菲姆采夫也只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也是没有引起苏联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洛马有这样的计算机,他们成功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当然是喜出望外。

于是,长相古怪的F-117就这么诞生了。

直升飞机

要说直升飞机的祖师爷,还得是苏联。虽然美国在这个领域是霸主,但开创者,是苏联人——伊万诺维奇·西科斯基。

但凡对直升机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西科斯基这个公司(现已被洛马收购)。比如他们生产了著名的SH-60海鹰、UH-60黑鹰、HH-60 铺路鹰、CH-53E超级种马等等,每一个型号都是响当当。

西科斯基在1889年出生于基辅。父亲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母亲是一名热爱艺术的医生。因此童年时代的西科斯基,走的是文艺路线。

转折发生在1900年,也就是他刚刚11岁的时候。那一年他跟父亲去了趟德国,然后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飞行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一发不可收拾。12岁时,他就制造了一架橡皮筋直升机。现在想来,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在当时,这属于逆天的想法。

1909年5月,西科斯基开始设计他的第一架直升机,并于1909年7月开始测试。虽然飞机成功起飞,但由于升力较小,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在他看不到升级的可能性之后,直升机项目也就终止了。

1913年,西科斯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伊里亚-穆罗梅茨,开创了轰炸机的先河。由此,他也成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之一。

后来,由于局势的不稳定,西科斯基搬到了法国,最后在1919年,移民到了美国。

1923年,西科斯基在美国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飞机公司。他得到了几位前俄罗斯上流人士的帮助,并逐渐在美国的航空市场崭露头角,也成为了美国固定翼飞机的先驱。

与此同时,直升飞机的梦想,在西科斯基的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他在1929年和1931年分别申请了两项"直升飞机"的专利,并最终在1942年制造出了R-4——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直升机。

反应装甲

反应装甲是一种车辆外挂装甲,常见于坦克。它的原理就是以某种方式(常见于爆炸反应,即ERA)对来袭武器的撞击做出反应,以减少其对车辆造成的破坏。

现在,几乎所有的主战坦克都装有反应装甲,不过,它的历史并不算久远。

反应装甲的想法,最早是在1949 年,由苏联钢铁科学研究所的瓦哈切斯拉沃维奇·沃伊特霍夫斯基院士首次提出。

不过,直到1960年,苏联才生产了第一个模型。而在测试中,由于预计不足,导致未能实现预定目标,试验最终以失败告终。加上当时苏联对自己坦克装甲的足够自信,反应装甲项目被搁置,直到1974年才被重启。

虽然苏联对此不太感冒,但西德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却对它产生了兴趣。他们在1967年开始了联合研究,最终获得了成功。

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期间,以色列坦克上安装的反应装甲,有效地抵御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坦克及反坦克导弹的攻击。

此后,反应装甲开始风靡全球陆军。

无人战车

这几年曝光率比较高的无人战车,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发的Mission Master无人侦察车。它是一款多用途无人车,可通过搭配不同装备来满足侦查、打击、救援、救灾等多种任务需求。

当然,论起源,当属苏联的Teletanks。

Teletanks是一种无线遥控坦克,基于T-26、T-38等坦克改造而成。它诞生于1930年代末,其设计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士兵的战斗风险。这一点与现代的无人战车研制思路是一致的。

Teletanks 的第一次亮相,是在1939年苏联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到1941年,苏联在东线上至少部署了2个Teletanks坦克营。

Teletanks 配备有机枪、火焰喷射器、甚至可以携带化学武器。有时还会携带超大威力的定时炸弹,用于摧毁地下掩体。并且,为了避免无线信号的干扰,每台Teletanks都有2个频率,可以识别多达24个作战指令。

除了遥控坦克,苏联还有遥控快艇和遥控飞机。可以说,苏联在无人控制方面,绝对是祖师爷。

当然,虽然都是遥控,但Teletanks与现在AI加持的Mission Master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如何,Teletanks所体现的战术思想以及技术方向,对后来的整个无人作战体系,都意义深远。

……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在科研能力上,尤其是基础理论方面,苏联在很多方面领先于美国。但美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才战略,让很多苏联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生根、结果。也可以说成是——

苏联实现了从0到1,但美国做到了从1到100,以及1+1>2。

由网友 秦叔观察 提供的答案:

连美国都望尘莫及的"黑科技",其中一些技术被沿用至今!美苏冷战年代才是军武大爆发的年代,由于大环境的背景下,使得天马行空的设计应运而生,也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黑科技。

提到黑科技,我们就会联想到一个神秘的世界,泛指以人类现有的世界观无法理解的猎奇物,具有隐藏性、突破性和开拓性,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创新高科技或产品,包含新硬件、新软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

苏联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超级大国之一,因此,也被称为"红色帝国"。在苏联鼎盛时期,其军事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因此,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核武器及最先进的作战装备。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作为军事大国的俄罗斯前身(苏联)的黑科技到底有多牛!

大背景:苏联如何产生的"黑科技"

1944年以后,美苏进入冷战阶段,两国及其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苏联也成了唯一能跟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形成了美苏争霸的局面。

对抗的方式是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从对抗的方式中也能看出来苏联和美国的军事实力相当。

苏联是政治军事大国,其科研能力自然不差,尤其是在军工技术方面,甚至一度超过了美国,至今,仍保留了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黑科技。

1.苏联黑科技——军事鼹鼠

"军事鼹鼠"顾名思义,这款武器可用于地下作战,鼹鼠是一种适合在地下掘土生存的小动物,所以,军事鼹鼠能在地下发挥不小的威力。它的主要作战目标就是深入地下对目标进行打击

不过,军事鼹鼠的体积较大,长度能够达到35米,它还有一个巨大优势是以核动力作为动力系统。由于体积大,也能够进行物资和人员的运输,将人员与物资悄悄地输送到作战前线,像一架"钻土飞机"。

由于它的隐秘性极强,能够在作战行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苏联当时广泛应用此款武器。比如可以将特战队员通过这种武器输送到对方的后方,然后对目标展开突袭行动,这样的突袭让对方猝不及。

一般来说,"军事鼹鼠"能够深入地下,和它的巨大钻头有很大关系,这可不是普通的钻头,它能够轻易将花岗岩钻破,威力四射。据说,它能够深入到地下的75米深处,在地下可以随意走动,操作十分方便。

不过,军事鼹鼠的结局却很悲惨,由于一次爆炸事故导致军事鼹鼠被迫下台,但它也曾辉煌一时,不得不感叹苏联人的突发奇想,创造性极强。

2.苏联黑科技——1144型巡洋舰

苏联巡洋舰是黑科技中的巅峰之作,让美国都忌惮的1144型重型核动力巡洋舰,更在世界上大出风头。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舰——1144型巡洋舰,不仅是世界上唯一一艘排水量超过两万吨的巡洋舰,也是使用核动力的现役巡洋舰。迄今为止,它的地位都无法被代替。

巡洋舰内置所安装的先进系统丰富,比如说反舰系统、防空系统、反舰系统以及舰电系统。除此之外,巡洋舰所能装载的导弹量也非常大。

实际上,巡洋舰已经突破其本身的身份,不仅发挥出本身的优势,还将其放大,它发挥的作用更像是一艘驱逐舰,能在海上驰骋。

因此,巡洋舰的作用极大,具有攻防兼备的特点,在上个世纪,一旦出现该巡洋舰,就能给敌军造成极大的威慑力。即使是军事实力强盛的美国也十分忌惮该巡洋舰的存在,就连美国航母见了它也要躲着走。

巡洋舰需要装载大量武器,这就对它的承载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这种要求,其建造难度便大大提升,而所使用的原材料也更加特殊,造价也就大大提升。还有会是核反应堆的使用,也会极大地影响巡洋舰的造价。

可惜的是,这款巡洋舰的数量慢慢减少,一方面由于苏联的解体,另一方面它造价过高,为了节省开支,巡洋舰越来越少。

3.苏联黑科技——沙皇氢弹

众所周知,原子弹是威力巨大的武器,二战期间日本广岛和长崎就曾领略过原子弹的威力。也正因为原子弹的威慑,在战后限制人们使用核武器。其实,世界上除了原子弹,还有一种炸弹威力更大——沙皇氢弹。

据记载,"沙皇炸弹"的爆炸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3864倍,其爆炸产生的火球就有4.6公里之大,蘑菇云的宽度达40公里,高度64公里,人类在它的面前如此渺小,就连远在1000公里之外的地方都能看到!

而"沙皇炸弹"所产生的热风,不仅能把170公里外的人烧灼成3级烧伤,还能造成白内障以及失明,这就是"沙皇炸弹"的巨大威力,可想而知距离沙皇氢弹较近的人类早已被炸成灰烬。

4.苏联黑科技——台风级核潜艇

提起核潜艇,一定是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和前苏联的941型战略核潜艇。

苏联的941型战略核潜艇,舰长172.8米,舰宽23.3米,实际上,舰艇的外形结构跟大多数舰艇相似,但内部却有十分大的差别。为了能在冷战时期核武器争霸赛中取得优势,台风级核潜艇大放异彩。

台风级核潜艇以巨大的吨位和难以捉摸的"形状"被人们所熟知,被誉为核潜艇之王,长171米,宽23米,潜航排水量4.8W吨,能搭载20枚潜射导弹,每枚可搭载10个分导式核弹头,一次性能打击200个城市。该艘潜艇主要以鱼雷与对空导弹组成的防御系统、新型的潜射弹道导弹、配套的导弹进攻系统组成。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可携带十个分弹头,射程最高能达1万千米,圆概率偏差能缩小到500米左右,不得不说,苏联"黑科技"真强!

台风级核潜艇,每年每艘的维护费用就要接近2700万元,维护费昂贵,由于多重因素,台风级核潜艇逐步退出军事舞台,但不可否认,它依旧是苏联时期以来经典款的舰艇,也是世界最大体积和吨位潜艇的纪录保持者。

总结

我的观点:作为世界近代史上,苏联曾与美国分庭抗礼半个世纪的超级大国,虽已经解体,但拥有过的辉煌依旧光芒四射,哪怕到了今天很多国家也望尘莫及,因此,苏联在世界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