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的'道'不可言说?_老子的道为什么是反着的

由网友 方寸间全案设计工作室 提供的答案:

老子所提到的"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重要内容。根据老子的理念,"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和本源,是一切存在的本质和规律。然而,老子认为"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无法通过言语来准确描述或阐述。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老子认为"道"不可言说:

  1. 无法用言语捕捉:老子认为"道"是超越有限人类理解的存在,它是无形无象的,难以用言语准确表达。言语是由人类创造的工具,用来传递和交流概念和经验,但是它们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捕捉和诠释无限的"道"。
  2. 超越概念限制:老子认为"道"是超越对立概念的存在,包括对立的概念对于描述"道"都是不完整的。例如,描述"道"为善或恶、有形或无形、存在或不存在等,都无法真实地表达"道"的本质。
  3. 直观体验性质:老子认为真正理解"道"是通过直观的体验和领悟,而不是通过概念和言语的思考。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和体验,才能真正领悟"道"的精髓。

所以,老子认为"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无法通过言语准确描述。它是一种直观的体验和领悟,需要个人通过自身的修炼和领悟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老子强调"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意味着"道"无法通过言语来完全诠释和描述。

由网友 昱辰有话说 提供的答案:

老子的""并非真的不可言说,如果要是真的不可言说,老子写81篇、5000多字的《道德经》做什么?

《道德经》开篇开宗明义讲:"道可道",本身的意思就是"道"是可以说的,用"说"即语言来证悟,原本就是无法取代、必不可少的一种证悟和传承的方式。

当然,语言证悟也有它的局限性,老子接着说"非常道"。何为常道?通过修真的方式来证悟是常道,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证悟难免会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发生。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道是什么?道是自然,道是宇宙本体,道是元气。道即元气弥漫、充斥在整个宇宙空间,造化了宇宙万物,充盈在宇宙万物的内部,主宰着宇宙万物的生生死死、起起伏伏、高高低低。

但因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物,无法用感官来直接观看,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道却可以用修真的方式来直接感知、观看、体认和实证。

何为修真?修,修炼、修行、修习,真,真气、元气。通过调息导引、静心净心、至虚守静,人在入静入定态,返璞归真,就可以实证道、本体即元气了。

调息导引、至虚守静就可以感知到"道"了

中华文明从人文之根伏羲开始就属于修真文明,太极八卦就是伏羲将其通过修真感知、观看、体认、实证到的宇宙自然本体即道,用图形方式证悟出来的成果。华夏族群的原生文明就肇始于伏羲一画开天、以一拟太极、创立先天八卦之刻!

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太极图和先天八卦可不简单,里面蕴含着宇宙本体的普遍性和统一性规律,可以尽览物性、穷极天理、洞悉人事。

1716年,莱布尼茨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这部中西比较哲学传世之作中重点讨论了包括"伏羲与二进制"等几个问题,尊称伏羲为"世界科学始祖"!

1886年,尼采《善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言(Beyond good and evil)之中说:"老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智慧,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1973年,汤因比《展望21世纪》中明确断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

由伏羲-黄帝-文王-老子-庄子开启、传承和发展而来的道本体论思想体系,是宇宙本体的正解,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西方人至今对宇宙本体无解,我们可不要小看祖先的精神遗产!

文喜有话说 2018.3.3.

由网友 一尘行空 提供的答案: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之道伟大之处在于包罗万象!万法归一!万一间行于完全!道不是不可言!而是又有几人能有无我无为的思想境界!有天地之合于自然之格局与智慧理解及解读世界呢!加上人们多以个人个体利益核心!又有谁能以全天下苍生生态空间为核心理解天下大道于生态而永续生存之保障呢?!从人道的视角解读天道,是非有点解读能力上的不足呢?!

由网友 当年青山 提供的答案:

因为老子说"道常无名":"道"是没有固定名字的。你目所视,耳所闻的"道"不是我们想说的事物本身,而只是一个象形文字。百年后,它也许是另外一种写法。字永远在变,因为它是有名的,而藏在"道"字本后的真谛,是恒远而无象无形的。即使天崩地裂,也磨灭不得。

老子还说: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意思是"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所以,老子的道本来就超出我们凡夫肉体,六识所能"表达"的层次。是跳脱出我们眼前宇宙的,另外一个维度,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一切的表达,不过是"借物喻意"罢了。

一旦用言语去描绘,就如水中捞月,触碰到的不过是月反射在湖中的倒影罢了!

自然,老子的道,不可言说。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由网友 半步天 提供的答案:

谢邀。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老子又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即然是道,为何不可言呢?这里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人类的思想活动借助于语言,劳动产生了语言,换言之劳动改造了人类,劳动促使人思考。反过来人类再用语言去描述自己改造的事物。却又不能脱离语言。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基础经验。语言是有限的,宇宙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语言描述无限的宇宙,怎么不会有缺失呢?语言具有局限性。

比如你看到一幅画,觉得真美,可再好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你的全部意思。说的就是语言表达不了思维。话言是有局限性的。

"道"的不可言说性,就是说道是超越于人的认知之上的。有没有语言存在表述,它都存在,而且是表述不全面的。这是朴素的辩证法。

为什么老子的'道'不可言说?_老子的道为什么是反着的

由网友 道家智慧 提供的答案:

回答为什么老子的"道"不可言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不要从字面上逐字逐句的理解《老子道德经》,因为那些都是比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喻总是蕴含丰富的,逻辑总是狭窄的。不要用逻辑的头脑去理解老子,比喻是宽广无限的,你在它里面找寻的越多,你就能通过他发现的越多。逻辑是可以用尽的,比喻永远取之不尽。

所以,像《老子道德经》这样的书(它是一本天书,这是一个是比喻),你可以一直读下去,用一生去读(用一生去体验和参悟)。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是你的宝藏(他像海水一样,无论你怎么取用,无论你怎么添加,他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打开宝藏的大门的咒语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你越成长,你在它里面,所能找到的东西就越多。你在它里面所能看到和发现的东西越多,你就越成长。你越成长,又能看到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不是普通的书!(老子道德经是你的宝藏,是你今生最大的恩赐!你进入他越深,你收获的宝藏越多;反之,你得到的宝藏越多,老子进入你也越深)

他有自己的生命,他是活的,你不可能一遍就读懂他(他是灵动的,他是变化的,他是通天彻地的,他是鲜活有生命的!今天他不高兴,你读到的是低沉和忧郁;此刻他是鲜花,你读到的是灿烂和芬芳;现在他是小孩,你读到的是天真和无暇;明天他是仙侠,你读到的是逍遥和自在;神龙唯一不变的,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变)。不,那不是读这本书的方式,逻辑的书可以一遍就读完理解了,你就可以把它扔到垃圾桶里了。然而,比喻的书是一首诗,它随着你的心境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悟性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在你不同的头脑状态下,他给你不同的视觉。所以比喻是取决于你的,一本像《老子道德经》这样比喻的书,必须一遍又一遍的读,它是一辈子的工作,你不能读一遍就把它扔掉。它是一个应该携带的宝藏,他是一生的工作,他是进入那个比喻的一辈子的工作。

逻辑是肤浅的,你可以理解亚里士多德,但是当你碰到老子的时候,你第一次甚至不觉得那里有什么东西,因而也就错过了。但是老子会渐渐地萦绕着你。他的魅力是女性话的,他会渐渐地抓住你的存在,你直要允许他就可以了。在逻辑里面,你必须斗争。在比喻里面,你必须契合,你必须允许他,只有这样,那个比喻才能开花。

所以只有在深深的契合和尊敬中,在深深的信赖与信任中,老子才能够被理解,没有别的办法。如果你想用你的头脑来找老子的话,你永远找不到它你将一圈一圈的兜下去,你永远接触不到他的大道。你要用心来找他,比喻是提供给心的,逻辑是提供给头脑的。

老子更像是一个诗人,记住这一点,你不要和诗人辩论,你要听他的诗,你要吸收他的诗,你要咀嚼它,品味它。你要让他活在你的存在里,你要让它渗入你的血液和骨头,你要消化它。

你要忘记文字,你要完全忘记诗歌本身,但是他的芳香变成了你的一部分。你也许不记得诗人在吟诵什么,但是那首诗的韵律和感觉被留下来了。它的味道,芳香和意义已经进入你了。你必须变得富有蕴含。你只有蕴含老子,老子才能被你理解,你要允许他,你要打开你所有的门,他甚至不会敲门,因为他不是侵犯性的,他不会努力的辩论,因为他不相信辩论。他根本不是一个头脑的存在,他完全是一个心的存在。

他是简单的,它的比喻,仿佛是一个村夫的比喻,然而他是活的,发光的,充满生命力的。如果你允许它,你就会突然的被转化,是要一种理解,一种心的理解,你就会被他即刻转化。【未完待续...】

由网友 剑雨1358 提供的答案:

老子说的‘道"是形而上的‘道体(物质的本源)"。‘道体"无形无状(空性)。属主体世界范畴。一切万物属客体世界。

‘道"不是不可以说。但,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真实的‘道"了。一个无形无状的空性道体是无法用语言说清楚。所以说,要了解真实的‘道体"必须实际修行开悟后才能观照到它。

‘道"为什么用语言说不清楚?说出来就不是真实的道了?我举个例子就清楚了。

你看了我写的散文《香山的红叶》(比作道)。散文中把秋天的香山红叶描写的很引人入胜、诗情画意。可你真的去了香山观红叶,会觉得我的散文根本没有把真实的情景写出来。亲自观景太美妙了!大自然的奇妙,玄之又玄!

所以说,要想知道真实的‘道体"。只能通过修行开悟后才能观照到它。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