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用户亚腰葫芦 提供的答案: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采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规范和影响着后世的诗词及文章的发展。
人们常喜欢用季节形容人的一生,"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而当形容人生短暂时,有时也用一天作喻,如形容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就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形容中年时,有人过中年日过午之说;而到老年,则如日近黄昏。日薄西山,垂垂老矣。
然而诗词也并非一味伤春悲秋,也不乏许多积极的色彩。如李商隐的《登乐古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将傍晚环境烘托的极尽壮美,然而细细品读,仍包含有低沉的气息。而刘禹锡的《酬乐天》却是少数赋予夕阳以更积极色彩的佳篇,读起来令人朗朗上口心潮澎湃,其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鼓励了很多老年人振奋精神发挥余热再创辉煌。
桑榆比喻夕阳的余晖照射在树梢上,形容人至暮年来日无多的景象。而为霞尚满天则形容落山前的太阳,依然可以将回光映照在天际成一片绯红,风景独特。
人常说人老不逞筋骨之能,老年人确实身体衰朽,但并非一无是处而全是消耗。由于见多识广并沉淀了许多经验教训,所以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反而是智慧稳重的化身。如在许多国家,若欲进入最高领导层,年龄有时也是一个无形的标准,因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不慎。其次很多院士,大都六十开外,但他们的一举一动仍然对一个行业的影响举足轻重。还有很多企业的掌舵人,虽然白岁苍苍,可依然引领整艘航船乘风破浪直达远方。有很多普通的家庭老人,承担了含饴弄孙的重任,让年轻人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大显身手。当然仍有不少老年人继续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
老年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能被忽视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许多地方出台了专门的优惠政策,就是体现这种文化倾向,也是对老年人曾经做出努力和奉献的尊重。
中华复兴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当然也离不开老年人的一分子贡献。也希望老年人老骥伏枥志存高远,为国家为人民再立新功。
由网友 步武堂 提供的答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两句,这首诗是刘禹锡为了回应老友白居易的一首《咏老赠梦得》而作。
这两首诗可以看成两位老人,也是两位老诗人之间的交流,一个是感叹,另一个是感慨。白居易是感叹,刘禹锡是感慨。
刘禹锡的诗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是读了白居易的诗之后的有感而发,是从自己的角度诠释了一下什么叫"夕阳红"——别说太阳已经是"日薄西山",它散发出来的光芒作为晚霞还是照满了天际的。
那么刘禹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我们还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叹吧!
白居易的《咏老赠梦得》是写给"梦得"也就是刘禹锡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之间有着几十年的友谊,两个人经常用诗词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对自己的"老态龙钟"颇有伤感,写了首诗给老哥们刘禹锡,诗中这样写到: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这首诗并不难懂,其实就是表达了一种情绪,一种感叹,当然是略显悲观。白居易对刘老哥们儿说(算是诉苦吧):咱俩都老了,你知道老成什么样了吗?每天早早的就困的眼睛都睁不开了,早上起来都懒得梳头,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就在家待着,偶尔住着拐杖到外面走走,干什么都没兴趣,就连新磨好的镜子都懒得照,眼睛花的看不清小字写的书了。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回忆和想念古人,但少年时候的的事越来越回忆不起来了。最大的乐趣就是闲聊,想着还有时间和老朋友相聚。
白居易的感叹的确是伤感了些,也消极了些,但是,却道出了晚年的无奈。作为老朋友的刘禹锡看到白居易写给他的这首感叹人生老矣,日薄西山的无可奈何的诗句,自然要宽慰一番,所以,刘禹锡的"回信"写的比较平和,用对于人生易老的坦然面对和乐观心态给老朋友白居易"宽宽心"。这首诗的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诗是这样写的: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说:是啊,有同感!人生谁能不老啊!老了之后有谁可怜呢?人老了越来越干巴,衣带越来越短,头发快要掉光了连束冠都扎不紧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书了,经常针灸就为了多活几年,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观了,咱们有优势啊!经历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已经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仔细想想不也很有收获吗?往好处想,不就坦然了吗?
这首诗最后两句,其实算是"用典",因为在白居易刘禹锡之前有人已经做过了"桑榆"之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阁序》当中有"东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刘禹锡显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启发,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我们从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位非常著名的的诗人晚年的交流中,看到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之后对于晚境的不同感受,这种感受,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苗头。
年轻的时候,白居易的诗多数都是比较悲观的,包括《琵琶行》,《长恨歌》。但是刘禹锡得诗就显得要豪放的多: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个境界到了晚年,必然会变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由网友 会说话的锅 提供的答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诗豪"刘禹锡的手笔。"桑榆"指桑树与榆树。因太阳落山时光照在桑榆树顶,因而也指日暮,即日落。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太阳落山了就迟了,它还能映照出一片彩霞铺满整个天空。很显然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诗人想要表达的是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白居易的哀叹
我们今天能看到刘禹锡这两句如此遒劲的诗句,不得不感谢一个人——白居易。这两人晚年是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写诗唱和。有一天白居易发现自己老了,就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送去。刘禹锡展开来信一看,只见头两句写着: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刘禹锡一看乐了,原来这老小子说:你我都老了,还要问自己,老了是什么样子。刘禹锡也很好奇,老了是什么样子,就接着往下看: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说的是什么呢?白居易说:眼睛干涩,每到晚上第一个上床睡觉;早上起来也很慵懒,连头发都不梳。有时拄着拐杖会出去溜达一圈,大多时候都整日关着门呆在家里。镜子也不敢照了,怕看见自己满头的白发;字太小的书也不能看了,眼睛实在不好使了。越来越珍重老朋友了,跟年轻人越来越玩不到一块去了。只有和你能说一些知心话,我们相见还有机会。
刘禹锡一看,这老家伙写得也有点太颓废悲观了,这怎么能忍?这完全不符合我"诗豪"的性格嘛,于是就挥笔写下了《酬乐天咏老见示》,以劝慰朋友。
刘禹锡的劝慰
刘禹锡提笔先写了两句: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哪个人不顾虑自己变老,当我们老去时又有谁可怜了。刘禹锡的意思是,老小子别向人卖惨,没有人会可怜我们老了。接着他又写到: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我们确实老了,身体消瘦,衣带缩了一圈又一圈;头发掉光了,发冠都戴不住了,经常歪着。现在书也不敢看了,要爱惜眼睛啊;年老体弱,经常看病,延长寿命,勉强活着。但是我们: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这是年轻人不能与我们相比的,我们不仅经历过许多事,而且对很多事情特别熟悉;我们看人,一看一个准,那眼力劲可谓是快准狠,就像看大河一样清晰明了。刘禹锡知道老年人的弱点,更明白老年人的优势。他接着写到: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细细想来,我们都很幸运。不再为年老忧虑,就是无尽的自在。最后他趁热打铁,写成了这千古名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他勉励朋友,不要老说自己老了;就算老了,我们还可以发光发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硬汉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记得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也不会打败他。"在这篇小说里,海明威塑造了一位硬汉形象——桑地亚哥。巧合的是这位"硬汉"也是位老人。
桑地亚哥与其说是在与鲨鱼作斗争,与大海作斗争,与自然作斗争,不如说与自己的衰老作斗争。在这种斗争,爆发了作为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不断突破自己,挑战自己,创造新的自己。年老的桑地亚哥向人们证明,他不是一个垂垂老矣、坐吃等死的老头。他向人们证明,老人还能创造新的价值。
中外文学可谓是殊途同归。谁能想到中国唐代的诗人刘禹锡,与美国作家海明威笔下的老头桑地亚哥,竟然如此相像。他们从没停下人生的脚步,即使步入老年,别人都准备安享晚年时,他们还想着创造新的价值。"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不知道海明威有没有读过这两句诗。如果读过,我想他肯定会将刘禹锡作为知己。
其实这种精神不止刘禹锡、桑地亚哥有,如三国时期的曹操,他的《龟虽寿》中就写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曹操也有着不服老的念头。他仍然在自己年老时,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来,那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反观我们的现实,则是可悲的。年轻人中竟然流行老年文化,才过20岁就将"老了老了"挂在嘴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许多人在工作中,总以自己老了为借口,推三阻四,不肯承担责任,缺乏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这只是我个人的观察。也许我呆在小地方,眼界狭窄,看得并不全面,这可能只是我们这个小地方的问题。如此最好,真不希望中国的大好青年们,年纪轻轻就颓废不已,如在暮年。我们人人当奋勇,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要有刘禹锡壮士断腕的勇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不管过往是好是坏,过去的就是"沉舟""病树",不必为它惋惜,也不必为它而骄傲。人生需不断努力向前,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即使年老,也敢高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由网友 有书共读 提供的答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榆二星,说的是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是傍晚了,但是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中国古代诗歌能够千古流传,其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悲伤或有趣,令人着迷,却很有价值,这首诗的背后同样有一个故事。
在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那个大唐盛世,刘禹锡和白居易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年龄相同,又是老乡,而且都是诗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朝廷做官,当官之后,他俩同样有被贬的命运。同样的命运和经历,让两个人更能体会对方的感受,因此互相写诗来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尤其是在刘禹锡去世之后,白居易还写诗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
白居易有诗魔之称,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就在他俩64岁的时候,一日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表达自己对衰老的悲观情绪。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白居易的这首诗表达人老之后的处境和心态。据说到了晚年的时候,白居易和刘禹锡童患眼疾和足疾。看书和行动上都多有不便,正是因为如此,同病相怜。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的这首诗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
刘禹锡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后,为了规劝自己的好朋友,刘禹锡马上也写了一首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给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老的看法。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以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面对衰老刘禹锡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红霞。这两句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又要有"但是夕阳无限好,何须感叹近黄昏"的淡然和笃定,刘禹锡通过这首诗宽慰鼓励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相信当时白居易是会受到启发的。
白居易和刘禹锡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彼此的欣赏。造成这样不同的看法,也许和他们个人的不同经历有关。
白居易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刻苦读书,更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十几岁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诗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诗传递现实生活,生活上知足常乐。
有"诗魔"之称。同时,他还是一位勤政的官员。有自己的事业和进取心。这一切都是白居易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清正廉洁,不慕名利的家风的传承。
刘禹锡同样也非常有才华。在诗文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诗篇,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陋室铭》等,都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有"诗豪"美誉。刘禹锡还是一个性格刚直倔强,为官清廉,虽历尽仕途的风波与辛酸,即使到了晚年仍旧不改年少时的初衷,一心想在仕途上能够有一番作为。这种执着豪迈,洒脱,乐观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刘禹锡的这种不服输,不畏老去,豁达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今人学习。其实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独特的美。坦然面对就好。
历史是一对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由网友 素心流年 提供的答案:
白居易的好友除了元稹,就是刘禹锡了,两人相伴相亲二十多年,志同道合又同病相怜,这诗便是二人的唱和。
1 出处
《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意思: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没有谁会可怜。身形消瘦,衣带常常收紧,头发稀疏,发冠歪斜一边。因眼神不济,书也不看了,随时随地地艾灸。经历多了,便看透了,人也更清楚了。仔细想想老去也是幸事,一下子便看得开了,不要说太阳已照在桑树梢了,晚霞正好,映红了天。
酬:诗词唱和互答的一种形式。在此之前,白居易已写了一首给刘禹锡,
《咏老赠梦得》 (唐)白居易
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意思是,我和你都老了,老了咋样啊!眼神不好使了,天没黑就上床了,早起懒得梳发了,出门拄拐杖了,甚至闭门不出了,不照镜子了,不看小字书了,越来越觉故友重要,不记得年轻的事了,只想和老友聊聊,还能聊几次呢!
836年,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管洛阳,时年64岁,等同退出了政治舞台,而同龄的白居易因为生病留任洛阳已三年,在此之前,好友元稹去世,更觉年老孤弱,形单影只。同在洛阳,饮酒作乐,作诗互赠,两首诗便创作于此。二十多年的友谊,让两位老者互诉衷肠,一问一答,相互激励!842年刘禹锡病逝,白居易痛悼"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并亲写墓志,846年,白居易也病逝于洛阳。
2 诗的理解
白居易的诗是在诉苦,写自己年老的种种不如意,同样,刘禹锡也承认真的老了,这是在回应白居易诗中的"自问老何如"。然而,可贵的是,刘禹锡写自己的老态却带着自我调侃的味道,颇有趣味,也颇为苦涩。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身形也瘦了,衣服越来越大了,头发也掉了,连帽子都不自觉地歪倒在一边,书也看不清了,随时艾灸了...这显然是在调侃自己年老可笑的样子,是不得不面对的年老体衰的苦涩,甚至能够读出岁月沧桑,饱尝风雨的凄楚!
接下来笔峰却随之一转,诗出现了亮色。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老了,不光经历太多事,还看透太多事,不光看太多人,还看清太多人。这便是人老的好处,年龄即阅历,阅历即人生。
这句话有出处,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诗人似乎在年华老去的无能为力中又很满意自己年老的状态,能够看透世事,能够看清人情。这又是有深意的,不必再为名利而作为,不必担心仕途沉浮,真正可以放下早已看不惯的一切,不必应付官场小人,与真正清流的人交往。这两句里,有诗人暂时的宽慰,时间的馈赠,来得有点迟,却异常的珍贵与不易!这是诗人的多年感悟与收获,也是在开导消极的白居易。
"谙":熟悉。似乎有能够洞察世事的骄傲感,诗的格调一下昂扬许多,前四句是在与白居易一样的认老服老,这一句则是乐观地笑谈年老也并非一无是处。
3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榆:指日落时,光只能照在桑榆树梢,日暮或晚年。《太平御览》:"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这也是诗词常见的意象,比如,
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这两句很美,谁说太阳已经照在桑榆的梢头,天色就晚了,晚霞正红,映满了天空。比喻人生已近暮年,但美好的时光仍在继续!这句是全诗的精神所在,是一种暮年达观的人生态度!尤其是经历过风雨,坎坷曲折大半辈子的文人对于暮年的岁月更有深沉的感受!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定风波》:"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句的理解,似乎有所不同,不同于陶渊明的避世隐居的自得其乐,也不同于苏轼的看透人生,无畏无惧的大度淡定,而是一种老之将至的加倍珍惜!
(1) 认老而不服老的乐观与自信!
刘白二人是认老的,甚至有点儿措手不及,无能为力,消极而不得不面对的苦涩与失落,身体不行了,眼神不济了,连阅读都不得不搁置了,白居易的诗完全是一个老者心声的流露,刘禹锡的诗也承认年老体衰的事实,然而这一句却一下子反转,老了沒事,老了也可以夕阳无限好,这是在安慰白居易。
正如,苏轼《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坦然接受的豁达洒脱。
刘禹锡是比较唯物与上进的,仕途三起三落,因参与永贞革新,前后被贬长达二十来年,被贬南方时,所作的竹枝词反而清新可爱,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正如他自己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记载:"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香山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莫道",不要说,休提,刘禹锡不服老的,"为露尚满天",晚霞还满天呢,有什么好沮丧的,是暮年了,也可以像晚霞那般绚烂,这种洒脱与超脱,真的很难得,何况是一位大半辈子宦海沉浮的老人!
(3)从容雍容地享受生活。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指的是就算老了也要积极作为,矢志报国。
然而,刘禹锡的"为霞尚满天"的积极乐观却不能这么理解,相反的应是,从容地放下,好好地享受生活。
刘白的晚年,比李杜好得太多了,虽也下放过,失意过,坎坷过,但一直在官途,刘禹锡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各地刺史,最后闲居洛阳,白居易历任侍郎,员外郎,中书舍人,各地刺史,晚年还是太子少傅,留任洛阳,官场几十年,阅历丰富,生活优裕,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刘禹锡闲居洛阳时,基本上不问政事了,据说与白居易 、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极其闲适,《旧唐书》上说,"禹锡晚年与少傅自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白居易为此还写了一首诗描述饮酒作乐的场景,《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刘禹锡也和了一首,《乐天以愚相访沽酒致欢,因成七言聊以奉答》:"蹴踏青云寻入仕,萧条白发且飞觞。"可见,少年喝酒,老来飞觞,好友常聚,随心任性的生活还是很自在快乐的。
白居易,自从贬谪江州后,思想就已倾向"独善其身"了,晚年笃信佛教,在洛阳置有别墅,甚至养有歌伎,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为霞尚满天",是夕阳晚景无限,也是人生暮年精彩无限,是与仕途的告别,从容潇洒的好好享受晚年的乐趣,饮酒作乐,吟诗作对,认真优雅而充实的老去。这样一想,还有什么可抱怨与遗憾的!
年轻时的不能随心所欲,年老时就加倍地过好每一天!
所以,这句诗,与其理解为一种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如说是人生垂暮,好好地任性潇洒一回。
清代学者何焯评这首诗:"四语中极起伏之势。结句气既不衰,文章必传无疑。"
由网友 博书影视 提供的答案:
唐朝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63年,刘禹锡以太子宾客致仕洛阳,远离了朝廷,算是提前退休了。他当时已经六十四岁,确实也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但是他是被迫退休,所以还是心有不甘。毕竟,做官才是文人一生的正途。
这时候他的好朋友白居易,两个人是同一年出生,都是唐朝的大诗人,同朝为官,关系非常好。这时候的白居易,已经在三年前就以太子宾客致仕洛阳了。
两个六十四岁,被中央朝廷一味排挤的老头聚在一块,可谓同病相怜。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算是抱怨一下。这首诗名为《咏老赠梦得》,如下: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也就是唠叨唠叨,我们都老了,没什么用了,所以远离朝廷。眼睛花了,头发也白了,晚上也不敢熬夜了,出去走走,还要拄根拐杖,有时候就呆在家里,连门都不出了。镜子也不敢照,头也懒得梳了,看看书吧,字太小,看不清楚了。还是老朋友好啊,趁我们有时间聚聚,随便聊一聊。
白居易在洛阳呆了三年,连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所以刘禹锡来了,他又感慨又欣慰,感慨的是人老事休,欣慰的是终于有人一起聊天了,但是他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失落。
为了鼓励自己的老朋友,刘禹锡提笔写了一首诗,标题是《酬乐天咏老见示》,如下: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和白居易,也就是拉拉家常。谁不会有老来的一天呢?人老了,也没个人照顾一下,可怜啊。最近身子骨也瘦了,头发都快掉光了,书呢还是要少看,爱惜眼睛,我已经针灸养生多年了。人事看的多了,心也就放宽了,其实人老也有老的好处,不必过分纠结。不要说夕阳西下近黄昏,你看那漫天的霞光,还是很美丽的呀。
和白居易的消极心态相比,刘禹锡显然更乐观一些。在诗歌的前几句中,他也说了不少人老了之后的麻烦事,但是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谈到了老来的好处。虽然两个人此时都被贬谪排斥在中央朝廷之外,但是不要灰心,还有发挥余热的机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中的这句话,总让我想起曹操在《龟虽寿》那首诗中写下的那两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无论是晚年的刘禹锡还是晚年的曹操,他们诗中都透露出三个字:不甘心。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Html369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由网友 xiao与时俱进 提供的答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出自于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诗中(五古)。原意是:不要说日落时的光线照到了桑榆树端,此时虽近傍晚,但晚霞的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那么这句话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笔者试图从诗人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予以解读。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刘禹锡回赠好友白居易的五古诗,刘禹锡与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好朋友。白居易在晚年患了眼疾和足疾,面对这样的晚景产生了一种悲观、消极的思想,于是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好友刘禹锡("字梦得")。全文如下: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看了这首诗后,针对白居易那种悲观、消圾的思想,回赠了一首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注:白居易"字乐天"。全文如下: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此诗的前六句是对白居易"咏老"的一个回应,"人谁不顾年,老去有谁怜"……。描述了自己年老后的身体心理状况,形象生动,读来亲切温馨。关键在于后六句,特别是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表达了对老朋友的关心和劝慰,也表明了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开朗豁达的心怀,可谓意境深远。
从此诗的创作背景及相关两首诗意分析,笔者认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所表达的意境是:人都害怕衰老,老了也许没有人来痛惜,不论晚景如何,都要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人老了,有如落日之余辉,尽管美丽的晚霞终归消失,但此刻的霞光仍然可以映红满天。寓意人虽然老了,仍可发挥余热,"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谓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志。这不仅是对朋友的一种劝解和安慰,也是对朋友的一种精神寄托,表达了自己看淡生死崇高境界与豁达开朗的胸怀,同时也给后人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个人见解,或有诸多不妥之处,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写于2021.5.29晚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即删。
由网友 淡泊小芒果 提供的答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出自唐代刘禹锡所写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全文如下 :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翻译为: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此后两句通俗来说意思为 :太阳从刚升起时的辉煌乃至到达傍晚时的没落 ,也是形容人生,到了一定年龄或许50或许60,觉得还是一事无成,认为自己这一生也就这样了,现实当中我们许多人也是如此,其实不然,即便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依然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君不见烟草大王褚时健褚老爷子一生起起伏伏 ,到了80多岁依旧在奋斗,按说70古来稀、绝大多数人都了此年龄段都已颐养天年,可是褚老爷不怨天尤人,从而又成功创造出褚橙这一文晓全国的著名品牌。不正是霞光在傍晚时也可以照耀出辉煌的一片天地的应景么?有人会说有几人能像他那样的,确实全中国只有一个褚时健,但是他的精神,不服输的精神,不是可以使我们学习借鉴么?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这两句是诗人用令人神往的比喻、衬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