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风趣的温柔星星 提供的答案:
1993年初中毕业时,我大哭了一场,因为我以第4名的成绩考入一所高中。而排在我前面的那3个同学,一个考上师范,一个考上卫校,一个考上粮校。
那时候,考上这些中专,那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这些考上的佼佼者都是下一届学弟学妹的榜样,会被老师们拿来作为标杆衡量学生。
我不情不愿地读了高中,然后考了一个一般般的大学,然后分配到一个不好不坏的单位,一晃就是20多年。
当年考卫校的女同学,毕业后就失业,最后在村里当赤脚医生,但她要强,通过不断自修,不断提升,最后在市医院成了一名很有名的内科医生。
当年考粮校的男同学,毕业后分配在粮管所,后来粮管所解散,他下岗。中专水平的他找工作处处受限,最后成了微商,但似乎不大成功。
前两天刷到他在直播唱歌,一个人站在小河边歇斯底里的唱,直播间只有两个人,我默默地加入粉丝团,送了灯牌,送了礼,说了一句:"加油!"
考师范的同学,如今是小学老师,情况一直稳定。
这3位同学曾经是时代的宠儿,最后又成了时代的弃儿。如果他们选择读高中,进清华北大可能也不是问题,他们选择了中专,随着时代发展,他们的中专文凭又成了前进路上绊脚石。
但无论如何,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永远是王道!时代在不断淘汰跟不上时代的人,却永远厚待一直朝前奔跑的人。
由网友 秋月揽星河 提供的答案:
2008年,局里从学校借调一个小伙子,分到了我们科室。他72年出生,初中考上师范,分配到农村小学当老师。我们共事十几年,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他叫耿玉寒,名字中有一个字与我父亲的名讳相同。所以,还未见面,就对他平添几分好感。
那一年,我所在的科室有两人退休,人员青黄不接。正式人员只剩两个,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年龄比较大,身体不好,病病殃殃的,工作根本顶不起来。因此临时借调了两人,耿玉寒是其中一个。
那天他来报到,门开处,进来一个瘦高的小伙子,干净、朴素,真是人如其名,玉面书生,文质彬彬。
他一来就接手了科室最棘手的一件事: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专人负责,量大、严密,不允许出一点差错。
他上手很快,吃透了相关文件、材料,马上制定方案,开会布置,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基层的人都给我叫苦,说:真是要命,好不容易盼着老张走了,又来了个小耿,一个比一个较真,一个比一个严谨。
看似埋怨,其实从他们的话中,我听出的更多的是褒扬和赞许。
我发现小耿特别能钻研,经他手的工作,他都要弄个汤清水透,明明白白。
机关上见多了敷衍了事,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之人,我感觉我们科室拣到了一块宝。
逐渐熟悉起来,我发现在他身上,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出身寒门,勤奋好学
他出生在我县最西北的一个村庄,号称我县的"西伯利亚"。当年为了跳出农村,他放弃高中,选择中专,因为考上中专就转户口,吃公家粮,有助学金,包分配。不用家里花钱了。
毕业分配工作,他成了一名小学老师。
他给我说起刚参加工作时的艰辛:住在四处透风的宿舍里,冬天每人分200斤煤,掺上土,生个小铁炉子取暖,晚上躺进冰冷的被窝里,冻得上、下牙直得得,浑身打颤。
忆往昔,他满是对当前生活的感恩和满足。
参加工作后,他不辍学习。毕业几年内,通过自学考试,先后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本科毕业证。
思想传统,循规蹈矩
他根红苗正,真正称得上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说话还是处理问题,事由事体,正事正办,从不搞歪门邪道;言语得当,从不会油嘴滑舌那一套。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从他身上,时时刻刻都体现出一个真正的老师的影子。
居芝兰之室,耳濡目染,日久生香。与他相处久了,我们办公室愈发风清气正,特别受大家喜爱。
孝顺父母,注重家庭
他有6个姐姐,是家里的独苗。从他身上,丝毫看不出一点恃宠而骄的影子。
他是最小的弟弟,感觉却有大哥风范,是大家庭的主心骨。
整个家族,只有他在县城工作,其他都是农民。他的家,就是所有家人来县城落脚的驿站。
几个姐姐,只要有点事,就打电话找他,让他帮忙,或者让他帮着拿主意。
任何时候,接到电话,他总是和颜悦色,能帮忙就出手帮忙,该拿主意就帮着出谋划策,每次都打发姐姐一个满意。
对于十几个外甥来说,这个舅舅就是他们人生的指路明灯。
无论上学、报志愿、找工作、结婚生子,这个舅舅尽心尽责,从不缺席。
有4个外甥步他后尘,考上了老师。
记得有一年,他已经不在我部门工作了。他大姐的女儿左侧腹痛难忍,病因不明。去北京治疗,确诊脾栓塞,让她转院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
那个时候转诊非常麻烦,他找到我,一起去找在新农合负责的我的同学,帮忙做工作。
他跑前跑后,无论花钱还是出力,全力以赴,让人动容。后来他外甥女手术顺利,转危为安。
他的父母皆高寿。
作为最小的儿子,他刚成家立业,父母就老了。风烛残年,病痛缠身,他一身担起了养老的担子,从没麻烦过姐姐们。
天暖和的时候,父母回了老家。他骑自行车每周回去一次,备好米面粮油、蔬菜水果;冬天接父母跟他过冬,把腿不好的娘背上5楼。父母跟着他,很享福。
耿玉寒虽然长得挺帅,又吃公家饭,可是并不好找对象。
学校领导给他介绍了一个附近农村的姑娘,叫王秀平。学校分了一间平房,他们就结婚了,一年后儿子出生。
后来他调到县城的学校任教,买了房子,举家迁到城里,老婆开始打零工。
他是我见过的男人中,对老婆说话时语气最平和的一个。有事说事,慢声细语,从来不会急赤白脸的。
我见过他老婆,个子不高,胖墩墩的,一脸农村出来的女子憨厚老实的样子,站在玉树临风的耿玉寒身边,像一株红高粱一样。
她有着让很多女人羡慕不来的福气:有个体贴、暖心的老公。
他们的儿子长得跟耿玉寒一模一样,高高瘦瘦,温良谦和。考上了本省的医科大学,学的全科医生。
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借调的人员往往有临时观念,或者只是把单位当个跳板,工作上扎不深。
耿玉寒来到我们部门,一点不生分,从不拿自己当外人,一副主人翁姿态。
他分内的工作,严谨细致,丝丝入扣。面上的工作,他仔细钻研,没多久就掌握了全盘工作,成为行家里手。
来我部门咨询的,都愿意找他。
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我们科室,是局里对外的一个窗口,直接面向社会。老张未退的时候,事情一忙,心浮气躁,经常产生一些小纠纷、小摩擦,让人觉得我们科室门难进,脸难看。
耿玉寒来了之后,办公室氛围冰雪消融,如沐春风。
有些人就有这样的魅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善意待人,瞬时化干戈为玉帛,化矛盾于无形。
他不说什么大道理,也从不跟人论长短,推心置腹的几句家常话,一脸诚恳的态度,让人根本生不起气来。
他是我们部门的定海神针,有他在,永远风平浪静。
精打细算,生活节俭
他很会过日子,但不会让人觉得小气。
他借调到我们科室的时候,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
我们年龄差不多,他的工资比我高3千块钱。
可是他非常节俭。一年四季,只有那几件衣服,不断换洗着穿,干干净净的,很少见他穿新衣服。
工资再高,他从不炫耀,家庭负担再重,他也从不抱怨。
安贫乐道,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他很瘦,胃不太好。有时喝了茶,胃不舒服,他就去单位旁边的小超市买那种两块钱一长条的钙奶饼干,抽屉里常备。
他经常拿出来给我们分享,不觉得廉价而寒碜,他边吃边说:粗茶淡饭最养人,越简单的食物越养胃。
2015年,县城的西外环开发了一个楼盘,地处偏僻,价格低廉,大部分人都不看好,销售遇冷。
因为便宜,耿玉寒出手买了一套,给儿子准备的。
当时我劝他,儿子毕业后不一定在哪儿就业,现在买房子未时太早。
他说:房子早晩要买,晚买不如早买。如果他不回县城工作,我就把房子卖了给他在外地买房。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对的。仅仅一年后,这个项目旁边建了个学校,房价每平米一下飙升二千元。
耿玉寒拿到钥匙,简单装修之后租了出去,抵消了一部分房贷,还贷压力一下子减轻了不少。
在机关中,耿玉寒的负担最重,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大部分人都开车上下班,他骑个自行车,每天乐乐呵呵的,一副最幸福、最知足的样子。
这部分借调人员在各部门成了业务骨干,为了充实机关力量,局里先后安排了两次考试,从借调人员中选拔一批优秀的转成机关正式人员。
耿玉寒两次都放弃了,没有报名。只要报名的都考上了。
因为转到机关就要取消高级教师待遇,工资一下子降低几千块。
我找他谈话。
他说:我上有老,下有小,都靠我的工资养活,我虽然知道转到机关的好处:可以一劳永逸,安稳下来,只要工作努力,政绩突出,还有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可是家庭更需要我的高收入。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他放弃自己更好的前途,选择为家庭带来更多一点的实惠。
2018年,机关整顿,不允许借调、混岗使用,机关所有的借调人员都各归各位了。
耿玉寒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学校,拿起了粉笔,从一年级开始教语文。
共事多年,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我敬重他的人品,佩服他的能力,他的离开,让我非常不舍,更是深深地替他惋惜。
那些跟他一样的借调人员,甚至比他来得晚的,只要转到机关来的,大部分摇身一变,成了机关一员,甚至得到了提拔,走上领导岗位,而他回到原点,大概率一辈子就是个小学教师了。
而他本来有机会让自己站上一个更高的舞台的。
后来,我们一起吃饭,我问他为当初的选择后悔吗?
他笑着说:事过不悔。我现在觉得挺好的,每天教小孩子读书、认字,充实又有趣,简单又快乐。
我心里感慨万千:他说的太对了,无论干什么工作,于他来说,不但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精神和理想的寄托。
有个这样的老师,何尝不是那些孩子们的幸运呢?
题主的问题: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我想,耿玉寒是千千万万个70后中专生中的一员,他不代表他们全部,但他身上有这群人的缩影。
一、70后考上中专是怎样的存在?
1、70后的中专生们,都是尖子生。
那个年代,考上中专的是凤毛麟角,中专分数线比高中多出二、三十分,含金量高,不亚于现在的985 、211,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尤其是农村出身的孩子,宁愿弃高中不上大学而选择中专,为了转户口,分配工作,有的专业还免学费,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2、改变命运,给父母争光。
60、70年代出生的孩子,有谁家孩子考上了中专,那可是街坊邻居羡慕的对象,一个村里考不上几个。考上之后就是国家的人了,包分配,铁饭碗,不但自己有出息,更给父母争光。
二、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70后的中专生们,现在基本上都是40至50岁的人,在那个国家急需专业人才的年代,能上中专的都是人中龙凤,如今他们正年富力强,无疑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因为他们学的专业不同,分配的单位不同,从事的岗位不同,人生的际遇也各不相同,日子过得也是千差万别:
1、一部分进入机关,走上领导岗位
机关事业单位中,中专出身的大有人在,他们逐渐从各自的岗位上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
2、一部分进入教育系统,教书育人
中师毕业的大多去了乡村学校,他们现在依然在学校挑大梁,大部分成为中层以上的骨干,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3、一部分进入医疗卫生系统
这部分人有医生、护士。做医生的大都通过继续深造,绝大多数自学考试上大专、本科甚至后来上研究生的都有。
4、有的进入了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红火的地方国企或者集体企业
后来企业改制,很多人离职、下岗、重新就业了。
5、头脑灵活的,自己创业
他们抓住市场经济的发展机遇,自己创业,大多事情比较成功。
写在最后:
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学历,人生路上,只要不断努力、勇于进取,就是生活的强者。
就像耿玉寒一样,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无怨无悔。
人生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难。所有的过往,都是岁月的恩赐。
由网友 马鞍山主人 提供的答案:
本人不才,72属鼠,89年省属水利中专,92毕业,2002年正科,本打算继续拼搏几年退休,谁知上天垂青时来运转,济南莱芜规划合并,接轨济南对等交接,正科晋升正处。[微笑][微笑][祈祷][祈祷][捂脸][捂脸][祈祷][祈祷]
由网友 瞻前顾后 提供的答案:
我是97年上的中专。我们那个学校那个专业,原来毕业的基本都是去乡镇政府部门的,97年入学后,班主任开班会跟我们说:"以后工作都不能包分配了,毕业了要自己找工作。"混了两年,毕业找工作好难,1999—2000年,正是国企改革,下岗工人特别多,我那个专业,去人才市场根本就没用,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不漂亮,从小又是个听话老实的孩子,到了社会上,学历用不上,又不会变通争取,简直百无一用。那几年的坎坷和心酸,不堪回首,很打击我。后来我在一个民营企业当了六七年操作工,23岁毕业,六七年后就30了,找对象也是一直不顺,赶在30岁终于清仓,嫁给了我老公,相当于裸婚。
现在我也只是一家私营企业的普通员工,月收入四千多块,还好夫妻两人省吃俭用,赶在房价上涨前买了房子,儿子高一了,还算争气,成绩不错。
刚毕业那几年我也努力过,参加自考,拿到大专文凭再参加公务员考试,怎奈等我拿到大专文凭,考了三次,三年过去了没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学历要求又变成要全日制毕业,要本科了,机会又没了。
据说那年高考考上中专的算半个,上线率也就30%左右。所以我成绩不够好,也不算差,但是,坏就坏在这个不好不坏上,像我们本地人说的:"不好不坏,嵌在筛子孔的最麻烦!"我觉得我就是那样的人,如果成绩再好点,考个大专,那肯定被师范学院录取了,毕业是个初中老师;如果成绩再差点,高中毕业就停学了,早早结婚生子,就不用浪费我父母中专那两年的血汗钱。那时候中专一年学费4000—5000,生活费每个月200元左右,我是过得很省了,我父母还压力山大。他们累死累活种了茭白没人收购,拿到市场上只能卖一毛一斤!中专一年生活费和其他花销7000—8000,得要我父母多少车茭白呀?想起来,我就觉得自己是罪人,好笨一个人呀!还不及有些初中毕业,外面浪呀浪的,人到中年有的也混成个开店的小老板,早早找个老公,也挺会赚钱。
由网友 爱橙姐 提供的答案:
我78年出生的,96年上的中专,选了当时刚设的酒店管理专业,两年后很多同学都去广州实习,当时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高星级酒店业发展非常好。我在上海实习,一年后回到内地一家五星级酒店做了三年,积累了基本的管理经验,2002年跳槽到国内连锁酒店参加开业项目筹备做部门主管,通过自己的努力并随着在这个行业时间久了,人脉关系的扩大,每更换一个新的项目都有一个更好发展平台。在2012年做到内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部门经理,在没有疫情之前每月收入过万。目前具我了解我的一个班的同学到现在还在做酒店或者与酒店相关联的行业加上我只有两人,另外一个在国内一家连锁精品酒店做店长。
总之,个人认为不管是在学校学的哪个专业,做哪个行业,踏入社会主要是靠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哪个行业首先要考虑自身各方面是否真正的适合在这个行业发展,是否能一直坚持在这个行业做下去这是最关键。
由网友 蓉城暖暖的生活日记 提供的答案:
我88年初中毕业,当时以三分之差没考上中专,还哭了好几场,后来读高中上了大专才弥补了当初的遗憾!足见当时的中专有多牛!
70后的中专生,不同专业分配在不同单位的,现在生活状态有着天差之别!
那时候的中专有两种途径考,初中毕业考的,那是顶呱呱的优秀生,一般考农校,卫校,财经学校…
高中毕业也可以上中专,当年大学的录取比例很低,不足10:1,多数距离专科线差一点点的农村孩子一般不选择复读,读中专跳农门也算不错了!
无论哪种途径上中专,这些人一定是成绩比较好的那一拨!我的初高中都有同学上中专,以他们为例!
🌶️我的初中同班有个男生,也是唯一一个考上中专的。当时读的温江农校,四年制,毕业后分回老家乡镇工作,后来进镇班子,再后来副镇长,镇长…
在镇上工作时,娶了镇中学女教师做老婆,生了一个儿子。他儿子从小到大成绩非常好,一路顺利考到北邮读本科,去年去了帝国理工读硕士!
男同学今年52岁,目前在人大担任副职,算是到二线了!两口子体制内,旱涝保收,儿子优秀不用操心。他在人大这样的部门,不任要职不担责任,日子过得不是一般的惬意!
🌶️我的一个高中男同学,当时没上大专线,读了泸州化工学院!两年制中专毕业,分配在县氮肥厂,老婆是一个车间的同事。工作不到五年,氮肥厂垮了,给了很少的的补偿金买断工龄,在99年两人都成了下岗工人!
之后,开始打工的日子,再后来两人开始卖保险,见人就推销!有一次几个人的小聚,他老婆居然直接把我的手机拿过去下载保险公司的理财APP。当时超级生气,但忍住了,想到她也不容易,下就下呗,转身我就删除了!
他们家有一个女儿,孩子小的时候大人四处打工,奶奶带娃,只能管吃喝,管不了成绩,后来孩子上了职高,学的专业也是保险。
但孩子就没父母吃得苦,不愿意拉下脸去跑业务,现在在家躺平!除了吃就是睡、玩游戏,不出门不工作,都26了,男朋友也不找,就宅家不见人!
同学两口子下岗后,一直自己在买社保,他老婆也51岁了,现在社保金每个月可以领1800元左右。如果单纯自己开销,节约点也还过得去!可是,她家女儿躺平不工作,他们还要负担孩子。小时候没管导致孩子没能力,现在,只有老的吃苦…唉,说起都是心酸泪!
说实话,现在,我也很怕和这个男同学有联系,主要是招架不住他让买保险的游说!打感情牌,用出险吓唬,哭穷帮忙完成任务…总之,听他说保险头就大!我看不懂保险,也不想买,就只好躲远点!
🌶️同样的下岗,我的另外一个同学,日子却过得红红火火!他也是高中毕业读的四川粮食学校!两年制中专,毕业后分配在我们县的一个植物油脂厂!从技术员做起,到车间主任,再到副厂长,厂长…可惜的是,他当上厂长不到一年,植物油脂厂也垮了!
但这个同学脑袋活络,人脉资源广!他在植物油脂厂的旁边先是租房开作坊榨菜籽油。成都平原的农村小春作物一般都是油菜和小麦!农民收了油菜除了自己榨油吃,多余的都会卖掉!
我的同学开榨油作坊,顺便收菜籽,囤菜籽,开始是小作坊囤,后来租库房,再后来做油菜籽倒手买卖。有了第一桶金,开始承包建筑工程,赶上房地产红利期,二十来年时间,由厂长变董事长!由榨油坊小老板,变妥妥的有钱人!座驾换了一辆又一辆,豪宅买了一处有一处,…
🌈小结:70后的中专生,在那个年代都是佼佼者。但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分配的工作单位不同,后续的发展差异非常大!
学农的,一般毕业分配在政府,成了公务员,后来多数也都有了一官半职成为领导…妥妥的人生赢家!
学财税的,去了税务部门银行系统,读卫校的进了医疗系统,现在也都是工作稳定,收入上好,惬意人生!
学工的,一般毕业分配在工厂,多数都成了下岗工人!而这些下岗工人,有的经商创业,沾时代的光,成为第一波富起来的人,也有的一直打工,现在人到中年,还在为养老奔波!
一个人一个命,同一时期同等学历,相同的起点,三十年后,现在的生活状态却是天差之别!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这一生过得好不好,运气还是占了一定成分!但无论如何,都得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才有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我是,用朴实的文字记录日常,分享我的慢生活!谢谢你的关注!
(图片原创,拍摄于70年代乡村博物馆)
由网友 南地九三 提供的答案:
我是70后,93年考取的中专,96年毕业,分配回了我们当时的乡政府!现在是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科长。当时的同学中,也有一个考取中专,只是后来分配到一个企业,后来下岗了!我觉得,现在过得好不好,取决于分配时的机遇!
由网友 黎明破晓前的夜飞猫 提供的答案:
我们家里有二个70年代的中专生
我堂哥75年的,毕业于一个地级市水利电力学校,1991年入学,1995年毕业,他们班上有关系的大部分进了水电站,堂哥家里没什么门路,毕业后档案一直压在人社局分配不下去,堂哥自己找了一家工厂上班。后面他的一个同学开始跟各建筑施工单位合作,承包隧道测量工作,把堂哥叫过去跟他打下手,堂哥跟着他干了好几年,慢慢的开始自己找承包商接活干,现在长年跟着各隧道施工单位走,待遇差不多一年二十万。
我哥76年的,毕业于一个省级航天领域中专,92年入学,96年毕业,毕业后父亲托关系进了学校当地的一家大型国企,托那个关系的人福,哥哥一进去就进了采购部,国企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稳定,福利非常好,后面他们集团整体搬迁到另外一个城市,哥哥自己买了房,结婚后又在武汉买了一套房,这些都是哥哥自己攒的钱,一直到现在,哥哥还是在这个企业这个岗位,没有大富大贵,但是生活的相对稳定。
二位哥哥的同学们基本都生活的比较好,主要还是那个年代的中专生都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学校也能学到一点东西。
最主要的是70年代的人还算是能吃苦的一代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