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正说清代十二朝 提供的答案: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明朝著名的清官,敢和嘉靖皇帝掀桌子叫板的狠角。只是,海瑞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绝不仅仅因为《治安疏》的振聋发聩,而是因为其为官正直清廉、不畏强权。电视剧《大明王朝》让海瑞的"刚直"形象深入人心,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质疑这样"不食人间烟火,动辄大道理一堆"的直臣,于江山何用,于社稷何益?
其实,关于海瑞的质疑声音一直存在,诸多明清史学家认为海瑞"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甚至认为海瑞的清廉也有着诸多值得质疑的地方。什么清贫如此,为何能够"居家九娶";什么"海瑞之清,似出天性,然亦有近诈者"。更有不知道从哪篇野史杂记上看到,就认定海瑞对自己五岁女儿有过"能即饿死,方称吾女"的过激言论,直接逼死了自己的孩子。
海瑞生活的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朝廷党派纷争严重,"内阁首辅"的位置几乎均以"前任倒台,后者继任"的方式更迭。继《治安疏》以后,诸多朝廷大佬便看中了海瑞的"大明神剑"属性,纷纷手持"神剑"砍向政敌。于是,又有很多人认为,这一时期的海瑞就是朝堂争夺的工具,就是整个大明的"吉祥物"。
那么,历史上的海瑞究竟何种形象,是大明一神剑,还是王朝吉祥物呢?
正德八年,海瑞出生于海南琼山,其所在的海门于当地颇有名望,唯独其父海翰无所作为,而且在海瑞4岁的时候便因故离世,海瑞由其母谢氏抚养成人。《大明王朝》对于海瑞母子之间的关系演绎,历史上确有记载,不管是明朝还是现今来看,确有"愚孝"嫌疑。
嘉靖二十八年,35岁的海瑞考中"举人",而后,两次"会试"而不中的海瑞决定放弃了科举考试。按照古代科举制度的规定,拥有"举人"身份便拥有了做官资格,嘉靖三十三年,海瑞被指派到福建南平担任"教谕",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而后的仕途发展基本在《大明王朝》中都有体现,嘉靖三十七年,海瑞升任"淳安知县";史书记载了海瑞在此期间的两件事,一则是整治胡宗宪之子;二则是"严党"成员鄢懋卿南下巡盐,绕过淳安县。
嘉靖四十一年,海瑞调任"兴国知县";嘉靖四十三年,海瑞升任"户部云贵司主事"。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被称为"天下第一疏"的《治安疏》横空出世,被后世用来戏谑嘉靖皇帝治国水平的"嘉靖、嘉靖,家家干净"就是出自这道奏疏。根据《明实录》的记载,历史上的嘉靖皇帝比宝国大叔还要愤怒,如果不是黄锦规劝及时,恐怕会当场享年。
和《大明王朝》所演绎的不同,历史上的嘉靖皇帝虽然同样给出了"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的评价,但仍将海瑞关入诏狱,幸得徐阶搭救及时才让海瑞免于被杀。数月以后,嘉靖皇帝驾崩,幸免于难的海瑞得知消息后"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
这也回答了诸多《大明王朝》粉丝对这句话的一个疑惑,海瑞"陨绝于地"的意思是不是说海瑞当场死了?不是死了,而是晕倒了!
裕王登基后,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并于隆庆三年升任"应天巡抚"。
海瑞赴任应天的消息一出,应天十府有着何种反应呢?《明史·海瑞传》有着明确记载: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贪官墨吏战战兢兢,挂印辞官者比比皆是,当地豪绅更是赶紧将自家的大门刷上黑漆,祈求能够躲过这位"大明神剑"的清算。
只是,这些提前行动均未收到实际效果,海瑞到任应天后,还是该打击打击,该清算清算,就连前任"内阁首辅"徐阶的家族也未能避免。有人认为,海瑞进攻徐阶是高拱授意,但当时的徐阶已然致休,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这些人才是高拱真正的对手。就算高拱后来派遣自己的学生参与了整徐阶的过程,那也只是趁着海瑞的东风,报复一下的昔日的政敌而已。
连嘉靖皇帝都敢掀桌子对骂的主儿,能受谁的指示?几乎将半个淞江府都圈占了的徐家,海瑞这种性格又怎会轻易放过?对于海瑞而言,救命之恩固然重要,但对和错才是最该坚持的。
海刚峰只是海刚峰,不当任何人的工具!
巡抚应天期间,海瑞强势推行"一条鞭法"、严惩贪官污吏,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切切实实为百姓做了实事,真真正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此海刚峰,你能说他于江山何用,于社稷何益?
只是,刚直如此的海瑞到底没能拗过既得利益阶层,仅于应天任职半年便被弹劾夺职,改任"南京粮储"。可就算仅仅任职了半年,海瑞离职之时,当地百姓还是"呼号哭泣于道路,绘画像祭祀"。同志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万历年间,张居正楞是不敢任用海瑞,按照《海瑞传》的说法,张居正这是畏惧海瑞的刚直,唯恐这位"大明神剑"向自己招呼。
万历十五年,海瑞病逝于南京,百姓罢市相送;灵柩于江上运送,"白衣冠送者夹岸,哭者百里不绝"。仅为"王朝吉祥物",怎能让百姓如此爱戴?不为"大明神剑",又怎能拥有如此生前身后名?
很多人认为海瑞是一根筋的老顽固,一个无能的老愤青,一个无用的帝国吉祥物。
可如果这样的"老顽固",这样的"老愤青"多一些,再多一些,会让多少"母老子少免于饥寒"!
千百年来,海瑞只有一个,他没骂醒嘉靖皇帝或者嘉靖皇帝已经来不及改变,但他却真正做到了为民发声,为百姓谋福祉;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光明磊落。贪官如徐阶、和珅诸等,我们仅将其"私德"视为笑谈;清廉、刚直如海瑞,却有那么多人苛责其为忠之卑、为孝之愚、为父之狠,为夫之失。
就算这些都是真的,这些行为没伤及到百姓吧!
请饶过这个千百年来难道的清官、好官、父母官!
参考文献:《明史·海瑞传》、《明实录》、《万历野获篇》
由网友 历史与将来 提供的答案:
敢于逆龙鳞的官员自古没有几个,海瑞算一个。明朝因为有海瑞显得与其他朝代不同。海瑞是官僚的模范人物,是大明朝著名清官,又称海包天。
海瑞相信法律,有理想,相信洪武帝朱元璋制定的规范,约成做法,身体力行,好像西方的唐吉坷德一样,坚持古老的操守,遵循一种古代的标准,内心确认自己是一名君子。成为当时的网红,名人。
海瑞没有中过进士,只是举人出身,从政20多年纠纷不断。他的一生体现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国家,服务于公众而自我牺牲的精神。
1558年海瑞做浙江淳安知县时已经45岁,还只是七品的官。淳安是三省交接地方,设有驿站,他巧妙地拒绝官员滥用权力。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人在驿站经过,作威作福,对驿站百般挑剔,海瑞命令县衙拘押这位公子到总督衙门,没收了他随身携带的大量现银,给总督胡宗宪的呈文中宣称这位公子必定是假冒的。因为总督大人节望清高,不可能有这样的不肖儿子,也不可能有这么多金银财务。
佐副都御史鄢懋卿受命清理盐法,各省的食盐归他管理,路过淳安县,一般各地官员对于钦差大臣都非常巴结,接待讲究排场。海瑞接到通文后,未做安排,而是先写贴给这位钦差鄢懋卿,要求钦差撤去酒席,拒绝地方官的阿谀奉承,说如果不能拒绝很难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鄢懋卿也很知趣,不走淳安道,绕道而过。
1562年,海瑞到江西兴国县做县令,还是七品。是因为他不事巴结,也许还得罪了当官的。海瑞非常节俭,有次总督胡宗宪说,海瑞给母亲做寿,大开宴席,竟然买了两斤猪肉。
1565年严嵩、鄢懋卿等所谓的坏官下台,海瑞终于升了一级,做了六品官,在北京做户部主事。他给嘉靖皇帝上了一本,说,皇帝是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凡是贪官污吏,疫重税多,皇宫内浪费,盗匪日益增加,皇帝本人都应该直接负起责任。但是皇帝陛下成天跟方士在一起追求长生不老,又说普天下的百姓早就认为您不对了。
嘉靖皇帝在位已经40多年,看了这个奏折气得大喊:这个人是谁,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海瑞的说词极端尖刻辛辣,又守着做臣子的本分。
海瑞要求的是皇帝改变自己,幡然悔悟,只是在一念之间,只要改过,还是能做尧舜之君。海瑞指责皇帝的性格和作为,否定嘉靖所做的一切,等于说他几十年做皇帝都是尸位素餐,连人夫人父的责任都没有做到。海瑞的上奏显得非常唐突,前无古人。
旁边的侍从宦官急忙捡起嘉靖皇帝扔在地上的折子,又不慌不忙地跪下来说:万岁不必动怒,这个人一向就有痴名,听说他自知必死,所以在递上奏本前已经在家里买好一口棺材,与家人诀别。家人已经吓得逃走了。这个人是不会逃跑的。等候处置。
嘉靖不由又把折子拿过来从头看过,说的很多都是事实,他也许把海瑞比做比干,有时又骂海瑞为"畜物"。他有时打宫女,宫女就会在背后偷偷地说:"他自己给海瑞骂了,找我们出气。
1566年2月,嘉靖还是感觉气愤,他现在身体也不好,也曾经想过做太上皇,放弃天子职责。他下令把海瑞抓起来,刑部决定对海瑞按照儿子诅咒父亲的罪行对海瑞处以绞刑,但嘉靖没有批准。
海瑞在狱中过了10个月,而嘉靖死了,他出狱,隆庆皇帝登基,由于海瑞极端地廉洁和诚实,怎么安排他的职位文渊阁和吏部很是费了一番功夫。看来最好最好的情况是让他升官而不负责实际事务。于是海瑞先后做了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左丞、南京通真政司通政,官到四品。
1569年,海瑞做闲职已经两年,按照惯例做京官的都要自查报告,即京察,海瑞上奏折说:陛下既然赦免了我的死罪,又给以重任,没有谁能够比我更想报答陛下。但是我现在的职务只是给陛下传递文书,没有财政上的责任,也不用下什么决心,我才疏学浅,这样的位置也不称职,请陛下把我给革职吧。
皇帝无奈只好派他实职,任命为苏州巡抚。不出文渊阁和吏部的预料,海瑞在苏州任上做了8个月巡抚后被参劾革职。
当听说海瑞要来苏州巡抚(相当于省长),当地官员吓得不轻。有的申请离职,有的申请调到其他地方,有的富绅家把朱漆大门改成黑色,免得招人,有的把出门的八台大轿换成四台小轿。新巡抚未到之时,苏州官场似乎很慌乱。
海瑞一上任,马上公布督抚条约36款,张贴到苏州府各县。规定:境内成年男子一律从速结婚成家,不愿守节的寡妇应立即改嫁,溺杀婴孩一律停止。巡抚出巡各地,府县官不得出城迎接,但巡抚可以传询耆老听取他们的控诉。巡抚在各府县逗留,地方官供给的伙食标准为每天纹银二钱至三钱,鸡鱼肉均可供应,但不得供应鹅及黄酒。境内的公文,今后一律使用廉价纸张;过去的公文习惯上在文后都留有空白,今后也一律废止。
这些规定虽然繁琐,也是善政,无有大碍,但海瑞在全国最富裕的地方解决百姓生计问题,被深深卷入其中,而海瑞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不得不告老还乡。
苏州地方贫农因多种原因无法交租,只好借高利贷,以仅有的耕地做抵押,5年不能还本息,土地就归他人所有,出现很多地产纠纷,而海瑞按成法办事。其中最大的地主是徐阶。徐阶是严嵩后的首辅,退休在家,他对家人侵占土地不闻不问,他的家人据说有几千人,占有的土地有40多万亩。海瑞把状纸送给徐阶看,责令他最少要退一半土地,徐阶被迫接受。本来徐阶对海瑞还有救命之恩。当初嘉靖帝震怒把海瑞下狱,刑部主张绞刑,而作内阁首辅的徐阶把文书压下一段时间,才报告给嘉靖,此时嘉靖已经有悔意,有其他想法。海瑞逮捕了徐阶的弟弟徐陟,而对徐阶宽大处理,显示了爱人以德的君子之风,没有追究徐阶放任家人横行不法的责任。
海瑞指定每天要专门审理这类的案件,结果是他每天要收到3千到4千这样的案件,牵涉面之广始料不及。只有孤身办事,没有外援。而一些御史却在攻击海瑞说他不注重大体,只注意细微末节,只凭借个人冲动,随意判案。夸大其词,说在他的治下,佃户不敢交租,借方不敢还钱。这时,恰好,海瑞的一妻一妾在一个晚上死去,许多人更加怀疑海瑞不近人情,才出现家庭悲剧。海瑞愤愤不平,他说:举朝之士,皆妇人也。文渊阁和吏部的官员也保不了他。海瑞只好再次申请离职。
海瑞在家闲居15年之久,1585年,又被启用,不过已经70多岁了。这是因为张居正倒台了被清算,而新上任的皇帝万历不理朝政,很多官员挂冠而去,缺少官员。海瑞被任命为南京右佥(qian)都御史,不久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的再次出山跟上次一样又是引起轩然大波,震动官场。海瑞掌管人事,提出,为彻底杜绝官吏的贪污,要用重典,重提太祖朱元璋的严峻刑法,凡是贪赃80贯以上的要剥皮实草,引来震动。有个官员在家中排戏,海瑞要按照洪武祖制杖责之。其实这类事情在南京已经是司空见惯,海瑞一来就要移风易俗,显得很不合时宜。马上就被弹劾攻击,说海瑞以圣人自居,蔑视天子。而海瑞争辩说,他要变卖家产才能准备好朝服官带上任。围绕海瑞的问题,形成两派争执不休。于是万历只好下旨调解,说,海瑞有乖政体,词多迂憨。算作是不了了之。而海瑞提出的意见不无道理,但也许偏激。海瑞很失望万历的调和,虽然被留任,先后七次提出辞职不准。这个纠纷也终于随着海瑞在1587年底病逝而结束。
综上所述,海瑞是大明朝一个爱民的好官员,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又很迂腐,人们说他古怪,不近人情,其实是很可爱又可敬的。
由网友 小方说历史1990 提供的答案:
由网友 凤妩一 提供的答案:
海瑞几乎是一个完人。
青松翠柏,栋梁之才。(明末李贽对她的评语)
我知道很多人一定会不同意这个观点,理由翻来覆去不外乎是:
1,除了清廉以外,海瑞并无才干,只是大明朝供起来的一座塑像。
2 ,海瑞为人迂腐,因为女儿吃了男仆的一块饼,认为女儿失节,最后导致女儿绝食而死。
真的是这样吗?
海瑞,琼州出身的举人。当时的琼州(现在的海南)是个什么经济状况、文化水平,我觉得不用多说。在这样环境下,海瑞能考上举人已是实属不易,他的《治黎策》分析当地的民族状况,也很有见地,虽然此后他确实在科举上并没有更进一步,但并不能说明海瑞在"知识"上是无知之人。
论能力,海瑞在淳安任职时表现也很突出,革除冗员,打击乡绅,丈量土地,收缴税赋。也只有海瑞,才会冒着风险,为了老百姓去得罪那些高官贵族,比如处理胡宗宪的儿子。
在担任应天巡抚时,海瑞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治理吴淞江、疏通河道。
历朝历代,这是多难的事情!海瑞做到了。河道疏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之后的洪水灾年,老百姓不至于遭了农荒,而且还解决了饥民问题。
对于老百姓来说,海瑞当得起万家生佛了。
这样的海瑞,怎么会是没能力的海瑞。只是我们见多了八面玲珑,反而爱去嘲笑这样近乎天真的刚猛罢了。
再说害死女儿这件事情。
此事不见于正史,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上倒是有记载。见于二人生活年代可以说并无交集,当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由网友 国学智慧与家庭教育 提供的答案:
简单聊一聊海瑞。
海瑞,历史上是名人,但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还是因为1966年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
提起海瑞,立即想起罢官。如果你了解历史,就一点不感到惊奇。
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他踏入仕途共33年,若干次被罢官或他自己请辞。其中南京任上两年之内请求告老还乡7次。他一生赋闲在家最长的一次时间是16年。
海瑞是清官,他到底清廉到什么程度,谈两件事。
一件是他"死不起"。
他晚年任右都御史,这可是官二品,可他留下的积蓄不够殓葬的费用,还得靠同僚捐助。
另一件是买肉。
据说他唯一的一次"奢侈"是为他母亲做寿,买了两斤肉。当时有个总督叫胡宗宪,他用大惊小怪的口吻对人说:"知道吗?海瑞买肉了,竟然买了两斤。"
下面聊聊他的执政能力。
1.反复罢官,等于是皇上反复任用,这就说明了海瑞有很强的执政能力。
2.第一次被罢官(嘉靖四十一年)是淳安知县正七品,从此时起,罢官,升职,升职,再罢官,他先后经历了正七品、尚宝司司丞(正六品)、大理寺寺丞(正五品)、通正司右通正(正四品)、右佥都御史(正三品)、右都御史(正二品)。
3.首辅高拱和次辅张居正对海瑞的政绩都做了肯定的评价。
高拱说:"海君所行,谓其尽善,非也。谓其尽不善,亦非也。"
他们都认为海瑞所为是"除弊",动机是"为民",只是方法欠妥。高拱认为他"过激",张居正认为他"过当",只有海瑞认为自己还不够。
由网友 心晴24293008 提供的答案:
海瑞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锋芒毕露,在吏治腐败,贪赃枉法盛行的官场,显得特立独行,在那贪官、庸官眼里,如芒刺在背,格格不入,确实有些"古怪"。
他在担任南平县教谕(县学教官)时,主管监察事宜的御史前来考察,到了学馆,命令教官们下跪迎接,海瑞却立而不跪,义正辞严地说:"如果到御史衙门参见,理当行属下礼,然而此地乃是师长教士之地,教官不应该屈膝。"另外两名教官挟住海瑞下跪,他依旧立而不跪。他在县学里,用儒家的圣贤之道来教育诸生,不收学费,拒绝诸生送来的礼物,诸生都什么敬重他。升任淳安县知县后,他知道这是个贫困县,格外关注民生。自己除了微薄俸禄以外,不在收取一丝一粟的外快。为了缩减开支,县衙门的官吏公事办完后都各自回家务农,不舍弃本业。
总督胡宗宪之子从杭州返回徽州,路过淳安,强令驿站提供交通工具,驿站主管因为他不是官员,拒绝提供。此人仗着父亲的权势,把驿站主管吊悬在凉亭里。海瑞问讯赶来,不温不火的说:胡大人清廉无二,早就关照,儿子路过淳安时,地方官不要铺张浪费招待。如今此人所带行李即多又重,必定不是胡大人之子。随即没收了行李里的几千两银子等贵重物品,派人快马加鞭送往胡宗宪,把这里情况详细的和他阐述了一遍。胡宗宪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却也抓不住把柄,此时只好这般作罢。
海瑞年幼丧父,自小便随着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他很是严厉,每日督促其读书认字。经常嘱咐海瑞长大后做官要廉洁清正,忠君为民,不可贪赃枉法。海瑞在母亲这般耳渲目染的淳淳教诲下,严格要求自己,不随波逐流、廉洁自爱。
由网友 追赶光速 提供的答案:
海瑞,是中国古代封建官吏群体中的独特存在,被历史学家黄仁宇称为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他35岁中举,44岁才当上知县,73岁死于任上,从政近30年,既充满美誉,又饱受非议。其受争议的两极化程度,可以说是世所罕见。民间称之为"海青天",老百姓在其到任时热烈欢呼,离任时呼泣挽留;官场内却视之为"怪物",或避之不及,或暗施冷箭;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敬而远之的居多,作为偶像效仿的极少,甚至被贴上"变态狂""偏执狂"的标签。
海瑞具体长什么样,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但在几乎所有人脑海中留下的面孔,就是一张始终板着、不苟言笑的面孔。至于这张面孔上有没有眼睛、鼻子和嘴巴,眼睛、鼻子和嘴巴分别长得是什么样子的,似乎并不重要了,就如同当年的包拯,大家一想到他就是一张漆黑漆黑的脸孔。后人为体现他性格中亲和的一面,给他额头上画了一个月牙,杜撰了他贫穷时的若干民间传说。但是海瑞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古板严肃的面孔,还有后人给他戴上的诸多假面具。
历史上的海瑞,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这么简单,首先,海瑞确实堪称清廉模范。他任淳安知县时,穿布袍吃糙米,让老仆种蔬菜自给。为他的老母亲庆八十大寿,也因为家无余财,只能"市二斤肉"庆贺。后来官做大了,也未改初心操守,甚至连政敌和不喜欢他的官员也都钦服。
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事,因为不喜欢海瑞,就派遣御史去察看海瑞是否廉洁。当时的海瑞早已罢官僻居,御史只能到山中看望,却看到海瑞饭食简单,"居舍萧然",便感动叹息地走了。海瑞一生没有儿子,73岁时在任职期间去世,死的时候只能由同僚朋友聚金为敛。但他去世之时,"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语而哭者百里不绝。"
海瑞清廉的声名日渐形成强大的威慑,以至于在他辖境内,贪墨的官吏有很多自己辞职离任了。那些"朱门酒肉臭"的人家,听说海瑞来巡抚应天,把自己家的朱漆大门都染黑了。监管江南地区织造行业的太监们,平时倚仗皇宫的威势,奢侈纵欲花天酒地,海瑞来了,他们也减少车马舆从低调行事了。
其次,海瑞以实际能力见长,并不是死读书的人,明朝科举的八股文考试,海瑞屡试不第,到35岁才中举人,次年入京参加会试,并写下《平黎策》,针对海南黎患不绝的现状,提出开通十字道路,设县所城池,中峙参将府兵备道等建议,史书的评价是"识者壮之",可惜不被当朝重视,连续3次会试落榜,年近40岁的海瑞遂放弃科举考试。
海瑞主政一方时,不仅是整肃吏治,力倡清廉之风,而且做了许多实事。举两例说明,海瑞在做应天巡抚时的贡献,《明史》里只有一句话:"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但对当地民众而言,这句话的意义非同小可。
当时,太湖很多年水道不畅,每下大雨,对周围和下游民众就是生灵涂炭。"要开吴淞江,除非是海龙王"。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民谣。可见,疏浚河道比登天还难,既有地理和工程上的难度,还有当地多年官场腐败以及治理经费不足的原因。永乐年间就有人试图治理吴淞江,但因治理费用"浩大"而不了了之。后来,不少官员也都知难而退或半途而废。海瑞上任那年,又遇上江南水灾,他迎难而上,"毅然而以身任之",亲自视察吴淞江、走访当地百姓,判断"黄浦夺淞"趋势无法逆转,确立"由黄浦入海"方针,并招募饥民、以工代赈,委派上海知县张嵿测量河道、制定方案。工程开始后,他不辞辛苦,亲自复查,两个月内就开疏了80里的河道,使13万饥民度过了饥荒。一个曾被他打击的大地主何良俊由衷地赞叹:"非海公肯担当,安能了此一大事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