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才有陈王廷创太极拳的说法吗?你怎么看?_太极拳陈王廷传承谱系

由网友 冷松 提供的答案:

关于陈王廷创太极拳的说法,其实存在很多争议和不确定性。有一些历史文献记载了与太极拳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但并没有明确提到陈王廷这个名字。

然而,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口耳相传、无从考证的版本。据其中一种说法称,陈家村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姓氏为"张"的武术高手,并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技艺教授给了当时还年轻且好奇心旺盛的少年——即后来成为太极拳祖师爷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得最广泛、影响力最大以及被视作正宗门派源头之一(共五大门派) 的 "四川" (或者其他地区) 大老板:陈权。

总体上来看,"是否真有‘陶渊明醉酒"式人物在某处山野里默默苦练十数载才发挥出如此惊人功效",令众目注视;抑或只是凭空捏造?恕我不能下定论,请读者们自行斟酌吧!

由网友 世出世间道 提供的答案:

太极拳虽不敢说绝对不是陈王廷所创,但很难是他所创。之所以现在出现陈创拳说,也源于利益之争。钱闹的。有人说,国家民政部与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层发红头文件,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请问,他们是专业权威的吗?在学术方面经常是有真才实学的未必是当领导的。后来一年后摘了这个匾牌,咋不说了呢。太极拳在以前就有,比如说唐朝许宣平的三世七,在民间很多老传承里是有拳谱记载的。这个可以追溯到杨露禅的时候。难道那时候杨露禅前辈就欺师灭祖了吗?还有,曾见过三丰太极张松溪一支的传承,其打法和杨氏太极拳的打法名称和练法有80%相同。难道是明朝嘉靖帝时的张松溪穿越到了明末偷学了陈王廷的太极拳?至于杨露禅前辈,一生习武,绝不限于只学了陈氏炮捶。而且陈氏有一套所谓长拳,其拳谱名称与山西洪桐通背缠拳只差几字,也不知是陈家从山西搬到河南时就带着的,还是后来传回去的。反正说啥的都有。不过陈家拳自己都说源于纪效新书三十二式长拳。那就是少林炮捶了?又怎么是太极?况且,当今流传的关于太极的拳经拳决似乎陈家都没有,有人说陈长兴十大要论,那可是形意拳的啊。啥时候成了陈家的了。还有为啥人家杨家的后人供奉张三丰呢?难道杨露禅一代宗师欺师灭祖?若是详说,太多了。大家自己斟酌。

由网友 劍芒 提供的答案:

是唐豪、顾留馨两个陈沟门徒、粉丝为了一己私利编造的(目的无非是向陈沟献媚)。太极拳与陈家沟有关系的话,那只和陈长兴有关系。根据赵堡武当太极传承关系记载,陈长兴的太极学自赵堡王宗岳、将发一脉。杨露禅学自陈长兴,从杨露禅一生为人来分析,杨露禅为人忠厚,不可能做出欺师灭祖的事来,不可能抛弃陈家陈王廷为祖师的事实,另供奉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这也是除陈沟(炮锤)之外,太极门都俸武当张三丰真人为祖师的原因!

由网友 茶禅72615026 提供的答案:

太极拳这个称谓是杨露禅之后才有的,所以杨露禅的拳才称为"太极拳"。杨露禅确实曾在陈家沟学过拳,但哪只是他所学拳术之一,据记载杨露禅自幼习武,一生曾涉猎过很多拳种,直到他去北京成名所会拳种绝对不少。所以杨露禅因为比武全胜,被称为杨无敌,其表演的拳术被誉为"太极拳"这就是太极拳之名的由来。陈家沟的太极拳至今也是有争议的,陈王廷闭门造拳有记载,但是未提拳是什么名字,后来太极拳之名是继陈发科之后才有的,而陈发科是陈小旺之祖杨露禅之后的人。陈氏太极拳有借名之嫌。现在依然有赵堡太极与陈家沟在争长短,杨氏太极拳因为是杨露禅所传所以毫无质疑其名最正宗。至于武当太极拳之宗的说法亦是扑朔迷离,这些个争端其实都是后来的利益驱使,不论武当太极,杨氏太极,赵堡太极,陈氏太极拳都是我们的传统武术文化,大家当同心协力发扬光大,而不是为了一个名字互相诋毁。

由网友 漪思飘绪 提供的答案:

"陈王廷创拳说"出自唐豪1935年发表的《太极拳根源》一书,唐豪这些毫无证据的推想,本不足信;1950年后,因顾留馨支持其说,进一步发挥,才有一定影响。


民国14年(1925年)以后,新旧思潮激烈争论,在1929年(民国18年)曾有"废止中医"之事。1930年,陈微明创办的致柔拳社举行张三丰祖师寿诞典礼,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指责杨派伪托神仙炫耀于世;唐豪在1930年的《少林武当考》中首先断定张三丰"亦决不是太极拳的鼻祖",第二年赴河南进行"调查";他依据杨露禅学于陈长兴、陈鑫陈森的批注家谱,推出了猜测"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的论调。

1937年4月,徐震的《太极拳考信录》出版,他也抱着排除"附会"之说的态度,否认张三丰为太极拳之鼻祖,但不承认陈王廷创太极拳,认为太极拳由王宗岳"至乾隆时"传到陈家沟,"自王宗岳以上不可考"。

1950年,在北京市的一次太极拳研究会上,吴图南还不承认陈氏太极拳,认为陈发科练的是炮捶,不能作为太极拳会议的正式代表。

由此可知,当时唐豪的说法,并没有什么影响。当时的太极拳各派,均奉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

唐豪1959 年1月逝世,把唐豪考证固化为定论的,是顾留馨。

1961年,国家体委要编写一部集中介绍太极拳的书,顾留馨成为主编人选。

顾留馨接受了任务,并且拿到一大捆书稿和照片之后才发现,要对五派太极拳"统一整理",并非那么简单,首先在太极拳源流上看法就不一致,这就使顾留馨犯了难,甚至产生退却的想法。他在《回忆关于太极拳的争论》(见《上海武术》2004年第4期)中说:"我又仔细看了沈家桢的太极拳的八个主要特点,自成系统,有可取 处。但以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且援引伪托拳论与牛稿相仿,又考虑了各式撰述者,对太极拳理论看法不一致,特别是徐致一的纯柔说法,否定缠丝劲,以陈式为少林拳等存见,势难融合,我很难写好求同存异的共同理论……经反复考虑了‘五式"的不易写作,于1961年4月初写信给出版社,说明我的能力和时间都不够,希予谅解,另行物色总编人选。" 

也许现在的人们难以想像,在当时,就连编写《陈式太极拳》动作说明的沈家桢,也持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顾留馨说沈家桢"援引伪托拳论与牛稿相仿",是指沈家桢也引用了和牛春明书稿中相仿的张三丰太极拳论。编写《吴式太极拳》的徐致一,不但否定"缠丝劲",竟然认为"陈式为少林拳",其他流派不言而喻。这种情况,确实与顾留馨的观点"势难融合",它进一步说明了唐豪的考证并没有形成太极拳界的共识或定论。顾留馨知难而退,函辞"五式"总编,而出版社复信说,已决定出版"五式",国家体委也知道是顾留馨负责这部书,只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云云。顾留馨只得继续干下去。

1961年要出版《五式太极拳》,太极拳源流和"共同理论"的编写任务,由顾留馨进行编写。

顾留馨本来认为,在他为陈式太极拳写的源流和理论的基础上扩充一下,就可成为五式太极拳的"共同理论"。后来发现有分歧,他就说服其他流派太极拳的作者同意他的观点。

顾留馨回忆说:"为了共同理论须取得各式作者的同意,主要是徐致一的同意……于是将源流和共同理论部分带回上海改写,然后寄去出版社请徐致一、孙剑云、李剑华等审阅。徐、孙签注的意见,主要仍为缠丝劲为陈式独有,李老则赞同我说,根本分歧已由此引起争论。"此外,顾留馨还觉得孙剑云的书中"有许多姿势不好,我建议出版社转请重拍照片,也建议能否用一部分其父孙禄堂的拳姿,但得不到回音。原为提高质量,统一姿式着想,后来成为她不愿意列为‘五式"的一个因素"。此后的协商情况,顾留馨没有说。从后来的出版事实说明,《五式太极拳》始终没有面世。

1963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先后单独出版了《杨式太极拳》(傅锺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武式太极拳》(郝少如编著、顾留馨审)、《陈式太极拳》(沈家桢、顾留馨编著)。1964年,又出版了《太极拳研究》(唐豪、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实际就是顾留馨为《五式太极拳》所写的源流部分("共同理论" 部分放在《陈式太极拳》中)。加上徐致一和孙剑云的原著,五式太极拳的书总算都有了。顾留馨在六本书中承担和参与了四本,任务完成了一大半。

《五式太极拳》虽然没有面世,但是,顾留馨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研究》,给太极拳的源流、历史定了调,这比唐豪早年任何著作的威力都要大得多。不仅张三丰成了封建迷信和伪托附会的反面人物,关于张三丰创拳的研究成为禁区,顾留馨还借审稿之机,将原来流传的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篇),一律改为"武禹襄著"。只有徐致一、孙剑云的书,在附录的拳论中仍然保留了"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的原文。

此后的官方及院校论著,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武术大辞典》的"太极拳"条,都以唐豪顾留馨的考证为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太极拳"条目,就是顾留馨本人写的。当然,如果避开源流分歧,顾留馨在太极拳的出版工作中,其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也许,顾留馨对于《五式太极拳》的流产感到惋惜,很不满足。1963年,他在上海又出版了一本《简化太极拳》(后改名《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其中对简化太极拳的练习要领,强调了"缠丝劲"。如前所述,顾留馨曾打算把缠丝劲作为《五式太极拳》的"共同理论",徐致一、孙剑云不同意。国家体委1956 年创编的简化太极拳,明确指出是由传统杨式太极拳简化而来的,而杨、吴、武、孙四大流派太极拳都讲"抽丝"而不讲缠丝劲。顾留馨用缠丝劲解释简化太极拳,就是仍然把缠丝劲作为各式太极拳的共同理论,由此,发生了一段"太极拳缠丝劲的辩论"。

作为简化太极拳的主要创编者李天骥,并没有在简化太极拳中加入缠丝劲,他和顾留馨的看法可能不同。顾留馨给徐致一、李经梧扣的大帽子("一柔到底"论和‘刚柔相济"论之争,是唯物的阴阳学说和唯心的阴柔学说之争"),也可能触及到编辑组的整体态度。

不过,在顾留馨晚年的力作《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9月第一版),也摈弃了缠丝劲的说法。该书第三章"太极拳的锻炼要领"中,没有"缠丝劲"一词,并且在第五章"太极拳整体动作中的若干要点"的第六点"弧形螺旋"一节说:"过去某些太极拳专家,形容这种练法为‘缠丝劲",‘抽丝劲",‘麻花儿劲"。" 这里虽把"缠丝"和"抽丝"仍然混为一谈,但它已经成为"过去某些太极拳专家"的形容词了。


当时,被作为太极拳祖型的陈式太极拳,是陈发科"1928年10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始为外间所认识。"(见顾留馨《太极拳术》3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1版。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这就是说,从清朝中叶到1928年之间,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不分流派),都是杨式太极拳及其分支。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也不是陈家祖传,是唐豪在1931年给陈家沟制作的皇冠。

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中把《陈氏家谱》的全部"旁注"都公布出来。唐豪考证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陈氏家谱》中陈王廷的"旁注":"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并把它作为"乾隆十九年最可信的史料"。 但是,从公布的史料可见,《陈氏家谱》的"旁注",一直注到陈鑫(1849~1929)兄弟三人。在一个家谱的人名"旁"作"注",并且注到了二十世纪,这些"旁注"是何时写的,不就昭然若揭了吗?顾留馨先生也如实记录了家谱"末有‘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优。森批。"字样"(见360页)。这就很清楚地看出,"旁注"的编写者,正是给唐豪提供《陈氏家谱》的陈森(1846~1935)。家谱本无"注",是陈森做了"旁"注。

唐豪说陈王廷创造的太极拳吸取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那么,戚继光就是陈氏太极拳的祖师吧。

顾留馨在《陈式太极拳》和《太极拳研究》中,还把河北庐龙的陈王庭,说成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所以有人以为陈王廷是明末战将......也许,河北陈王廷才是太极拳创始人?

在《太极拳研究》133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第3版)和《太极拳术》386页中,引用了李亦畲1867年抄给马印书的《太极拳小序》 "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话说,在1867年,杨禄禅、武禹襄都还健在。

(注:本文信息来自网络。)

由网友 慢慢眠 提供的答案:

太极拳法自古就有,不过古时不叫太极拳,太极类拳法也属内家拳法,"太极"始于道教道家,内家拳法也属道家最极深!所以不可否认:"太极"源于道家,是"源始"最初!把太极的本质本真~通过功法诠释最好的其实也是道家!太极拳是历代内家拳修行沉淀下的一个体系总结结晶,并不是一个人所创!只是张三丰是一个传说与神话,他加以"彻悟太极",而并不是改良改进!!!

---看上段我写的评论 勿请抛开某门某派粉丝或弟子,因为千言万语简单说 确实"太极拳"属道教道家!太极之源 也属道教道家!

由网友 太极道讲堂 提供的答案:

陈王廷创拳说本身就是一奇葩的说法,根据陈氏后人的说法,陈王廷是:"忙时种田,闲来造拳",所以,陈氏拳是陈王廷所创。不谈别的,单说太极拳的三十七式拳架,有近三十式出自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抗倭拳,陈王廷所创之拳与戚继光的抗倭拳有八成的相同之处,是一种公然的剽窃。

回过头来再说拳理,太极一词是中国道家至上经典,太极图是道家的图腾,所以,杨露褝出道前,并无人敢用"太极"命名自己的拳。当杨露褝出现在清朝京师时,并且所施拳术所向披靡之后,两代帝师翁同龢先生询问杨露褝所练何拳?杨露褝说:无名。翁同龢又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猴,手如运球,犹如太极浑圆一体也!拳理符合道家的阴阳理论,随手书一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所以,有两代帝师的加持,杨露褝之拳被命名为"太极拳"。

从这一有历史记载的事件来看,杨露褝所练之拳的拳理是道家的,拳架基本上是名将戚继光的,历史并无记载陈王廷创拳之说,陈王廷创拳之说,是陈发科之后才有的说法,所以即使是陈王廷开始练的,陈王廷充其量也是对两者进行了结合,谈不上创拳,按现代的知识产权保护法来论,陈王廷是个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就如抗金名将岳飞的岳家枪一样,岳飞的师父周侗的后人,没人说岳飞传下的枪法是周家的"岳家枪"。抢"太极拳"之名,抢原创,是新中国之后,为了利益进行的争夺而已。

由网友 程苑太极 提供的答案:

只要是说到太极拳,说到陈家沟!就会有一帮喷子们出来!2006年我们国家民政部与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已经联合下发红头文件: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这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有些人为了博彩出位,开始胡扯一通,唯恐不乱!实在有点可惜可叹!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