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快乐的老猫猫 提供的答案:
是真的。
像二战坦克的观察系统很不完善,车长要想获得有效信息全指望露头观察。外加车组为了逃生,通常不锁死只盖上舱盖。比如二战德国装甲师的老兵就回忆过,除了城市居民地战斗外从不锁死舱盖,为的就是争取那几秒时间从起火殉爆的坦克中逃生。这就导致一些少数案例的产生。
等到战后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中型坦克和主战坦克都配备了高倍率的车长周视镜,加上所谓三防的密封需要,坦克接敌时不再需要打开舱盖。再后来,炮塔顶部有了可以遥控操作的重机枪/机炮武器站,自此坦克的所有作战需要都能够在车内满足了……
最后,现代战争有无人机扔手雷进坦克里面的案例,那纯粹是那些坦克驾驶员没脑子在战区开舱盖还不盯着点。现代坦克关舱盖后炸弹都不一定炸的开。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扯淡的。
稍微有些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坦克顶盖是可以从内部死死扣住的。
一般进入交火的战场后,大部分坦克车长会关闭车盖作战。
但也有极少数车长,会打开车盖进行观察。
只是,即便这些车长胆子再大,真正交火的时候,他们肯定是关闭车盖躲在坦克内部的。
不然,这些车长可能因为一发狙击手的子弹,而送掉性命。
而坦克车盖也是有一定厚度的,普通子弹无法打穿,手榴弹也炸不开。
即便你爬上坦克,用撬棍去猛撬,一时半会也绝对撬不开。
另外,坦克并不是独自行动,一般都会有步兵掩护。
只要步坦协同较好,敌人士兵别说爬上坦克撬车盖,就算接近坦克附近几十米都是极为困难的。
二战坦克通常有1门火炮,2到3挺机枪,火力相当于1个步兵连。只要有步兵配合防止偷袭,敌人士兵根本就靠不近坦克,更别说趴上去了。
所以,将手榴弹丢入坦克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可能,就是趁着敌人不备进行偷袭。在敌人来不及关闭车盖的时候,直接将手榴弹丢进去,炸死车内的坦克兵。
但这种可能性极小,而且你也很难靠近坦克。
另外,大家别以为坦克很容易爬上去。萨沙小时候经常攀爬家附近一辆坦克,是退役后的现役坦克。说真的,爬上一辆运动的坦克,难度相当的大,非常的不容易,需要有相当敏捷的身手才可以,甚至还要两个士兵配合。
总之,手榴弹扔进坦克驾驶室基本是胡说八道的。
由网友 寻找出走的风筝 提供的答案: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创造了单兵活捉坦克的奇迹。
1951年1月3日,5O军149师446团南进途中与英29旅皇家奥斯特来复枪营掩护分队交火,双方在高阳区域 展开激战。
战斗中,446 团5连副排长李光禄只身闯入英军坦克群,用爆破筒炸毁敌坦克3辆。446团4连战士顾洪臣炸毁敌坦克2辆后,爆破筒用完,便勇敢地爬上第3辆坦克,掀开炮塔舱盖,高举手榴弹,迫敌投降,一举缴获数辆坦克 。
由网友 孔乙己乱弹 提供的答案:
50年代前战场环境下、那时候(二战以及二战结束之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作战中的确出现过向坦克炮塔和驾驶室扔手榴弹的成功战例,虽然、案例不多、都成为了反坦克的经典战例。
50年代前的几十年、坦克作战环境恶劣、行驶速度缓慢、坦克内部结构简单乘员
工作环境也很恶劣、弹药击发后产生的废气、坦克机械设备产生的噪音、热量坦克乘员需要打开舱盖通风换气、观察车外状态给步兵反坦克手创造了机会。
(磁铁附着式反坦克手榴弹)
二战中更多的反坦克作战采用反坦克手榴弹、附着式定量反坦克手榴弹、稳定伞式反坦克手榴弹等等。
(二战中德国的稳定伞式反坦克手榴弹
)
(这一种靠近投弹反坦克模式、目前仍然是步兵反坦克的基本形成)
随着科技进步、坦克乘员的工作环境大为改善、核武器的出现坦克的三防性能更加突出、第三代坦克大量的电子设备需要冷却、空调已经成为现代坦克的标配、现代战场环境、坦克乘员打开舱盖的现象很难再出现了。
(美国M4
坦克炮塔舱盖内部锁销)
(坦克驾驶员观察窗口打开模式、红圈为内部插销)
(美国M1A2炮塔舱
盖打开模式、红圈显示为内锁销)
(现代坦克内部)
(现代坦克空调系统)
综上所述:现代战场环境下全程坦克乘务员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作战、再想往炮塔扔手榴弹袭击坦克的战法一去不复返了!
由网友 王司徒吃瓜 提供的答案:
如果坦克驾驶室那么容易扔进手榴弹,人们也就不费心开发什么反坦克枪、反坦克炮,以及莫洛托夫鸡尾酒了。
手榴弹内爆坦克,这是一种很难实施的战术行为,一般情况下,步兵想要接近坦克都很难。
突击中的坦克往往伴随立体化的大部队,前面是俯冲轰炸机群开路,打头的是轻型快速坦克和机械化侦查部队,攻击矛头是凶猛的编队坦克群,后面是伴随的机械化步兵群。
而作为直射火力和步兵支援的坦克,犹如移动的火力碉堡,身边跟的全是虎视眈眈的步兵群,步坦协同,快速打击一切目标,迅速平推,这时候你能爬上去扔雷?
无论面对哪种模式,坦克附近都是极为危险的,鸡蛋碰石头咱不反对,可你也不能找全场最硬的碰吧?
莫说跑过去丢手榴弹了,苏联红军当年拿反坦克枪在100米内开火都极端危险。甚至那些投掷鸡尾酒燃烧瓶的都不安全,哪怕他们的任务只是隔个七八上十米将瓶子砸坦克车身上。
根据有些苏联回忆录的说法,20个人出去扔瓶子,能活着回来3个,这3个再出去一趟,全没了。
英国人也装备过"黏性炸弹"应急,这种炸弹的外壳上附着有黏糊糊的强力胶,可以粘贴到坦克上引爆。
但黏性炸弹比莫洛托夫鸡尾酒不靠谱的多,战场上的士兵们其实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近敌方坦克,让人带着炸弹强行接近的结果是死伤累累,而且许多心慌的士兵会不小心让这东西粘在自己身上,然后绝望的被炸成碎末。
不过,战场上千变万化,并非不存在给坦克"掏芯"的时刻。
比如美国人在二战也很喜欢玩黏性炸弹,尤其是巷战中,这种附着性的TNT可以炸瘫德国坦克,然后让士兵们爬上去搞开盖子屠宰乘员。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就出现过美军黏性炸弹的描写,不过电影里是个用臭袜子和盒装TNT块土造的东西,在使用时它不慎让一个士兵被炸成了渣。
这个臭袜子黏性炸弹最终还是炸瘫了虎式坦克,几个大兵马上轻车熟路的爬上车身,先是从驾驶员观察窗往里打冲锋枪,干掉了驾驶员。
继而撬开顶盖,用枪干掉被炸得三荤两素爬出来的车长,再扔手雷进去爆破,彻底干掉了这辆T34虎式。
只可惜,这帮大兵跑的有点慢,还没得意两下,就让德军拿机关炮给打碎了,可见战场上掏坦克真不是简单活计。
芬兰人当初开发简易燃烧瓶时,主要将之运用在丛林游击战中,而且主要当做"烟熏弹"使用。
芬兰战士会穿着白色的伪装衣,踩着雪橇穿行在林海雪原,他们会利用复杂的地形以及苏军的麻痹大意,从雪堆后突然冲出来,将燃烧瓶砸在坦克的首上部位,顺带利用燃烧瓶烧毁物资,四处制造浓烟和令人惊慌的火焰。
这时候坦克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巨大的浓烟笼罩在车前部,车内视野全部被遮蔽,如果顺风或者车体继续前进,高温和浓烟将疯狂的灌进车内。
面对如此局面,车内人员如果不赶紧揭开盖子爬出来,是可以活生生被憋死在里面的。
芬兰的雪橇战士这时候会伏在坦克附近,用冲锋枪打死爬出的乘员,然后将手榴弹塞进舱内,或者狠狠的往发动机上砸下一颗燃烧瓶。
39年在东北爆发的诺门罕战役中,逼急了的日军也采用了玻璃瓶灌汽油的方法,于夜间设伏袭击苏军机械化部队,取得了被称为"燃烧瓶之夜"的丰硕战果。
日军在必经之路的两旁挖掘了许多散兵坑,然后盖上木板和土,仅留下呼吸的小孔,当苏军坦克经过时,他们抄起燃烧瓶四处纵火,苏军霎时大乱。
然后日军再配合白刃近战,成群的杀入苏军部队之中,那些坦克、装甲车在乱军中手足无措,除了被烧掉的、炸掉的,有不少是被揭开盖子干掉的,此时别说手榴弹了,被刺刀杀死的都比比皆是。
这两课令苏联人印象极为深刻,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们也学着制造了大量的鸡尾酒燃烧瓶,拿来对付德国坦克,这也就形成了许多新的揭盖子战例。
当然,大多数这种战例都需要合理的安排埋伏,在解决掉伴随步兵的时候,赶紧进行"揭盖"行动,比如撬开舱盖,或者从观察窗往里放枪。
一般的流程是:在复杂地形放过坦克,阻击截断步兵,趁坦克没回过神来的时候,用炸履带、投掷燃烧瓶的方法迫使其停车,然后攀附车体。
如果对方没有关上舱盖,那么直接扔雷进去再说。
如果舱盖是关闭锁死的,那么用燃烧瓶投掷发动机,直接可以让坦克报废和剧烈燃烧。
实在啥都没有,还可以用遮蔽物、泥土来遮蔽坦克的观察视野,先让他们变成瞎子,继而慢慢炮制。
舱盖如果内部上锁怎么办?解决的方法并不神秘,就是硬炸。况且多数时候战场上的坦克并不会给舱盖上锁,这会影响逃生能力。坦克最怕的并不是什么步兵扒盖子扔手雷,而是被对方坦克打爆起火来不及逃生。
很多落单的坦克装甲车辆,哪怕平时威武不凡,被步兵摸上来也只有等着被掀起盖子丢雷。
比如"费迪南"坦克歼击车,早期型号连个机枪都没一条,只要放过车辆,拦住步兵,苏联步兵轻易就能将之干掉;除了鸡尾酒瓶做烧烤外,爬上去扔手雷也是有记载的行为。
不过,正因为扒坦克实在有点难度,所以这种行为从来都不是主流,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实在没办法才整出的行为,要打坦克,还是用更靠谱的专业武器为好,哪怕是鸡尾酒瓶也比跳上去撬盖子扔手雷靠谱。
很多时候,士兵们不得不靠血肉之躯扛着炸药包或集束手榴弹去人肉起爆坦克,这种战例比比皆是,从库尔斯克到台儿庄,从朝鲜战场到越战,从未少过。就连不久前的叙利亚战场,也发生过库尔德女战士扛炸药包炸毁土耳其豹2的事迹。
相信但凡扒盖子打坦克的可行性高一点,也不会出现如此多拿血肉之躯换坦克的战士,这种战术的难度并不在于是否能打开坦克盖子的插销。
由网友 智慧今日文摘 提供的答案:
当然是真的,而且不仅仅是过去的战争年代发生过,在当下的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同样发生过手榴弹扔进坦克驾驶室的案例。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手榴弹扔进坦克驾驶室的话题。在许多战争年代题材的影视剧里,手榴弹扔进坦克驾驶室是导演们最偏爱的故事情节,同时也是观众最喜爱的桥段。
然而对于军迷们而言,这样的故事情节往往难以接受,对于大多数这类人群而言,在主观意识里似乎觉得不太可能发生,甚至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客观地讲,在正确使用坦克战术展开作战时,像手榴弹扔进坦克驾驶室这样的事的确很难发生,因为在战争中坦克的投入始终是伴随着步兵同时展开的,即步坦协同。
所谓的步坦协同指的是坦克与步兵在遂行共同作战任务时,在统一计划下协调一致的行动,目的是使步兵与坦克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有效地攻击或抗击敌人。
下图为正在进行步坦协同作战训练的我国陆军士兵,步坦协同训练科目训练起来难度非常大,在协同作战过程中坦克既要保持机动,又不能压死步兵;步兵既要紧跟坦克,又要防止自己被坦克反应装甲炸死,因此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军队都能学会这套战术。
简单来说就是坦克在前面开路,负责提供火力支援;步兵伴随其后,负责保护坦克安全。
而这就是步坦协同精髓,如果再协同火炮、武装直升机、战斗机,甚至是轰炸机、预警机、电子战机,那么势不可挡的现代化立体作战能力就形成了。
当这样一支协作无间的步坦协同部队展开作战时,的确很难发生"手榴弹扔进坦克驾驶室"的神操作,这也是大部分军迷不能接受实战中会发生"手榴弹扔进坦克驾驶室"的原因。
但是倘若步坦协同战术应用不当,或者说协同得不够密切,甚至是没有步兵保护的情况下坦克独自出战,那么"手榴弹扔进坦克驾驶室"的事就会发生了。
比如说也门战乱,装备美制M1A2SEP主战坦克的沙特陆军,固守据点时在既无步兵保护,坦克车组成员又不愿意爬出炮塔警戒的情况下,就被穿着拖鞋的也门武装分子悄悄接近后将手榴弹扔进了舱室内。
下图为舱室被扔进手榴弹后爆炸瞬间的沙特陆军M1A2SEP主战坦克,也门武装分子在搞这样的反坦克作战时还进行了直播,可见脱离了步兵保护的坦克其实就是一只瞎老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看这段视频。
一辆700万美元的主战坦克就这样被一枚70美元的手榴弹给报销了,所以说在实战环境下缺乏步兵保护的坦克是十分脆弱的,也就是说步坦协同作战时一旦出现协同问题,坦克就会被轻易摧毁。
我军在过去的战争年代中,在实施反坦克作战时的首要任务就是消灭敌方保护坦克的步兵,只要解决了对方的步兵,那么坦克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其中就包括朝舱室内扔手榴弹。
比如说朝鲜战争,志愿军在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在实施反坦克作战时的先决条件就是解决美军坦克的伴随步兵,只有这样才具备使用炸药包、反坦克手雷、集束手榴弹、爆破筒去炸毁美军坦克。
换言之,只要能够做到破坏对方的步坦协同,坦克收拾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如果能完全隔离对方步兵与坦克的联系,那么像影视剧里那样爬到坦克上打开舱盖往里面扔手榴弹这种事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因此世界上各国陆军在训练步坦协同时除了技战术的锤炼以外,还要培养步兵兵员与坦克车组成员的勇敢精神以及纪律性——步兵们在遭受密集火力攻击时敢于始终保持伴随坦克;坦克车长在进入战场后敢于露头观察四周环境。
如果都像沙特陆军那样步兵躲到工事里纳凉,车组成员缩到舱室里吹空调,那么敌方手榴弹扔进坦克驾驶室的事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下图为伊拉克战场上的美军坦克,在脱离步兵保护时,车长要敢于露头观察,成员要有打开舱门操作车顶机枪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舱室被扔进手榴弹,否则影视剧里的桥段就会成为现实。
由网友 平原姗姗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当然是真的。抗战的时候就很多这样的实例,但多数是在街道、巷战或山地作战的时候才容易做到,一般在开阔地带,面对进攻的坦克,实施人员突击炸毁坦克的做法,也是无奈之举,那个时期无论是国民党部队还八路军,都没有什么反坦克器材,只有采取添油战术、前赴后继的实施炸药包的攻击,但要是把手榴弹塞进驾驶室的情景,则是很少出现。
在血战四平仓库的时候,很多国民党士兵悍不畏死,从窗户上跳下来攻击鬼子的坦克,电影《八佰》就很好地突出了当时战场的残忍。鬼子利用装甲的掩护不断推进攻击范围,被困的国民党士兵不得已只得以身殉国的方式,携带大型炸药来与鬼子的坦克玉石俱焚。
要说把手榴弹塞进驾驶室里,多数是在鬼子溃败,失去步兵掩护的坦克犹如瞎子聋子一般,这时候追击的士兵是有机会跳上坦克,寻机把手榴弹塞进驾驶室的。
当然,影视剧中的这种场面,只是来突出英雄无畏的形象而已,就比如踩上地雷,然后又惊心动魄的排雷一样,在现实的战场上,只有血腥和死亡。
由网友 皇家橡树1972 提供的答案:
《拯救大兵瑞恩》最后守桥的桥段,美军101空降师一部(瑞恩所在部队)和"找人小队"与德军装甲部队作战交战,先炸断了一辆"虎式"坦克履带,但坦克仍然在开炮射击,只能是爬上坦克使用手雷将车里的乘组炸死。
虽然说这个场景比较真实,但在真正的战场上极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坦克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手雷(手榴弹)炸毁的,坦克作战时都要将炮塔上舱盖和驾驶/副驾驶舱盖从里面锁死,其目的之一就是防止出现被敌军单兵往车内仍手榴弹,将舱盖在内部锁住还要防止坦克在高速行驶时舱盖上下颠起磕碰而变形,导致密封不严,大雨天或者涉水时进水,这是作战要求…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想往坦克里面扔手榴弹也是很困难的。
苏联RPG3/43反坦克手榴弹,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经常用它炸毁敌人坚固工事,炸坦克的次数并不多,主要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坦克舱门被锁上了无处下手,更主要的是二战期间步坦协同已经很纯熟了,一辆坦克至少有一个班的步兵护卫,坦克与步兵相互配合,而且坦克本身就有多挺机枪很难靠近的,所以反坦克手榴弹对坦克的打击作用很有限。
大多数情况下开阔地带坦克在行驶,上面有机枪还有步兵护卫,反坦克手还没等靠近就被乱抢打死了。
由于反坦克手榴弹、"莫洛托夫鸡尾酒"甚至"水牛"反坦克枪这类低级武器打击坦克的效果太差,真正战场上要使用"战防炮"打击坦克,但这类炮37毫米口径到了二战中期很难对抗装甲越来越厚的坦克了,所以出现了克虏伯88毫米高炮平射打坦克这种"歪打正着"的装备。
至于说营连级作战单位配发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两种单兵火器,在战场上使用效果都很好,它们也成为战后各国大力发展的攻击型武器,不单是打坦克,打击钢筋混凝土工事也是得心应手。
当然面对坦克这种高速冲击过来的钢铁怪兽,使用单兵火箭筒或者无后坐力炮打击它们需要极大的勇气,但这也往往很难将它们击毁 ,所以使用反坦克手榴弹去打击坦克是最差的手段。
但战争不能"四眼齐",没有火箭筒、反坦克导弹…等专业反坦克武器的时候,遇到敌人坦克要想尽办法使用非专业武器将它炸毁,这就需要战士们既要有良好的技战术水平,更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我军在抗美援朝初期只有数量极少的单兵反坦克火箭,战士们手里只有反坦克手榴弹、炸药包和爆破筒等简陋武器,但在第一次战役的"云山"和第三次战役的"议政府"公路上都使用手榴弹、爆破筒击毁过美军"骑一师"的坦克和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这样的虽然很少,但体现了军队的能打胜仗的决心和意志!
由网友 第五十七朵云 提供的答案:
严格的说因该是手榴弹扔进炮塔。当然,坦克的构造也很难保证丢进炮塔的手榴弹不会掉进驾驶室里。
这种案列战例确实有,但是真的不多。我们从小受到的宣传里,这个比较多一点,大概算幸存者偏差,会误会这么打坦克的比较多,实际当然不可能。我们宣传当中的情况也不假。
只是情况比较特殊,是在抗美援朝时期,我们的志愿军缺乏重武器,也没装甲单位与联军坦克对战,因此联军或者说美军坦克在朝鲜战场也不是按坦克大战布置的,都是作为步兵支援,掩护之用,而我们志愿军打击美军,采用伏击战术多,在朝鲜多山地形,美军步兵和坦克在山路行军,坦克驾驶的视野局限会造成危险,因此车长往往会掀开自己头上的舱盖,探着半身观察外界,这时候遭遇伏击,被打死打伤没法关舱盖的有,慌乱之中缩进炮塔忘了舱盖,或者盖了舱盖忘了扣上的也有,而志愿军战士从山坡上一阵枪响,打乱敌人,会立即发动冲锋,从山坡上冲下来,也方便跳上坦克。第一次战役中,有美军步兵,因为目睹志愿军战士徒步飞奔,跳上行驶中的坦克,抓着手榴弹朝没关好的舱口扔,吓得不敢开枪,全部投降了。
一般来说,坦克舱盖关上后,里面扣上外面不动用电气焊别想弄开,战场情况想找个趁手的家伙什来撬门也挺麻烦。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在三防坦克出来之前,坦克上战场后,乘组很少会从里面把坦克舱盖关死,原因只要想想坦克设计,为什么尽量做到给每一个乘组成员,都设计一个进出的门就知道了。
到了战场上,坦克有队友互相掩护,有伴随步兵掩护,真的打到被对方步兵跳炮塔上,这仗也打到该投降了。反倒是坦克上了战场,遭受重点攻击,车组需要赶紧逃出来的情况更多,还有就是在里面把舱盖舱门都关死,原本只是震伤震晕,自己人上来抢救都没法开门,全在外面抓瞎呀?苏德历次坦克大战,苏联坦克每每赢了都是伤亡惨重,许多后来活下来的坦克兵,当年都是战地女卫生兵从坦克里给拖出来救活的,真要是都把舱门都关死,死亡概率远比被人丢手榴弹进来炸死大。因此当时苏德双方的战争宣传画,也有很多画着步兵在坦克上朝里面丢手榴弹,或者战地护士冒着枪林弹雨在抢救自己坦克中伤员。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