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切二斤肉来',宋朝人口中的二斤肉,究竟是什么动物的肉?_宋代斤两换算

由网友 紫襟江湖 提供的答案:

宋朝时期,二斤肉通常是指猪肉。在当时,猪肉是人们的主要肉类来源之一,而且因为猪的生长速度较快,猪肉也比牛肉和羊肉更加容易获得。此外,猪肉在宋朝也被认为是非常美味和营养的食物,常用于烹饪各种菜肴和美食。

需要注意的是,宋朝时期的计量单位与现代有所不同,一斤相当于现代的约500克,因此二斤肉的重量大约为1公斤左右。此外,根据当时的饮食习惯和生产技术,宋朝时期的猪肉与现代的猪肉在味道和质量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由网友 纪元的尾声 提供的答案:

就因为在小饭馆"切两斤肉"下酒‬,到底‬切‬"什么‬肉‬"的问题,李逵还差点跟一个"小二"打起来,在《水浒传》三十八回里面,李逵和宋江、戴宗去喝酒,就闹出过这么一个笑话。

三人在江州琵琶亭大口喝酒,大口吃鱼,话说这李逵最心急,也最尽兴,把鱼骨头都一同嚼烂吞下,可光是"软肉"(鱼肉)始终是不够就酒的,如何都要上点硬菜,于是鱼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宋江喊来小二:

"我这大哥想是肚饥,你可去大块肉切二斤来与他吃,少刻一发算钱还你"

小二一听这话,脑子里就懵了,切二斤肉?

切二斤肉是没问题,但这几位客官是要切什么肉呢?羊肉?猪肉?牛肉?还是鸡肉?

他摸不着头绪,可一看这三人的"江湖作风",心里就认定这几人没啥钱,没钱能吃啥肉?

还不就是只能吃牛肉呗,就这样一想明白,小二就顺势开口了:

"小人这里只卖羊肉,却没牛肉,要肥羊尽有"

谁知道小二这话把李逵给激怒了,李逵二话不说,也没有解释,直接指骂小二"侮辱"他,还做势要打人的样子。

宋江急忙之下问了个大概,原来才明白,因为牛肉普遍比羊肉便宜,小二下意识就把便宜的牛肉说出来了,李逵认为这就是看不起他们能吃贵的,羞辱他们,但李逵等人本就是想吃羊肉。

此事后来还是让小二上了羊肉,赔礼道歉,此事才算揭了过去。

所以从《水浒传》里看饭馆里的"二斤肉",实际上只要顾客不说清楚,小二也没有什么能耐真的得知顾客要吃什么肉,如果饭馆只卖一种肉倒还好,如果肉卖得多了,那的确让人摸不着头脑。

"二斤肉"之牛肉:最便宜的肉

其实不管是看水浒,还是看宋代一些文人的生活笔记,都能感觉到,一旦有人"下馆子"喝点小酒,就酒的几乎都是"牛肉",而且动不动就是二斤、三斤,好生豪气。

后世人觉得,这宋朝下馆子的人真是有钱,牛肉几斤几斤地造,还只是下酒而已,可实际上后人大多数并不知道,牛肉在宋代、元代,一直都是性价比最高的肉,再说接地气一些,就是最"便宜"的肉。

有的人一听,什么?居然说牛肉最便宜?这不是拿人当傻子不是?

还真的不是开玩笑,宋代的牛肉,价格不仅比羊肉价格低,即便比猪肉的价格,都要低很多。

在宋代,牛的地位是很高的,高到什么地步呢?

牛都有"户籍",而且每一头的出生和死亡都要和当地的基层组织报备,此等待遇,快赶上人了。

而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耕牛在宋代是很重要的生产"工具",宋朝廷严令禁止私自杀害耕牛,进行牛肉买卖,一旦有人私下贩卖牛肉被抓了,轻则坐半个月牢,重则要蹲上三年牢房或者是被派去服役,后果还是很严重的。

那照这样说,牛肉肯定还会"物以稀为贵"才对呀,咋就便宜了。

这就必须要讲一讲宋代的"活死牛"的价格笑话了。

在宋代,可以吃的牛肉,要比不能吃的活牛便宜许多。

宋代的牛肉价格在最初的时候,一斤大概在"一百钱"左右,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价格,而一头牛的"价格"大概在6000钱—7000钱这个区间,一头牛屠宰完后,可以卖出的牛肉约是250斤,这就等于一头牛可以为屠户带来三倍左右的利润。

可宋朝廷会让这些屠夫赚暴利吗?如果赚习惯了,牛就真的危险了,因此宋朝廷从源头上控制问题,在《宋会要·刑法志》里规定:

凡倒死牛肉每斤不得过二十文。

这个规定的意思就是,一头牛死后被屠宰,它的肉不能拆过二十钱一斤,这就导致了牛肉价格被政府调控,屠夫压根没钱赚,一头进价要六七千钱,卖完了可能还要亏一千钱,只要没钱赚了,屠夫还做这种事吗?

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宋代牛肉价格低最根本一个原因,宋朝廷出手在压价。

因为这种牛肉价格低迷的缘故,加上牛肉在市面上流通困难,百姓们纷纷选择了猪肉、羊肉、鸡肉、鱼肉这些肉类,渐渐地都淡忘了牛肉的味道,牛肉价格怎么都提不起来了,这才给了很多"黑店"机会。

实际上宋朝能大胆吃牛肉的,反而是一些"黑店",开在郊外,一不怕官,二不怕天天喊着保护耕牛的老实人,接待的客人也是宋江、李逵之流,而那些顾客也知道这些地方的牛肉稍贵,却能吃得尽兴,即便是三、四十钱一斤,也算值得。

所以宋朝人的"二斤肉"里性价比最高的,肯定是牛肉,缺点就在于,偶尔会没有,供不应求。

"二斤肉"之羊肉:苏轼吃了都喊穷。

宋代的牛肉被大面积禁卖,可羊肉却是自由买卖的,而宋朝的羊肉,有相当一部分是"进口"的,进口地主要就是西夏和辽国这两个国家。

羊肉有奇效,也能生人力气,但比起牛肉,羊肉更加滋补,有宋一代,被贵族追捧,吃点羊肉,幸福得很。

但羊肉,也确实是很贵。

在宋神宗时期,羊肉在汴京一度十分紧缺,就连皇帝想吃都需要进行安排,因此就要先加大采购的规模,而"采购"的价格,堪称"天价":

"请募人于京畿入羊,每斤为钱百三十"。

钱百三十,也就是一百三十钱,而这个也只还是"建议价",具体收到的羊肉多少钱一斤,还要看实际情况,但不管怎么说,羊肉的价格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同时期的米价差不多是15钱一斗(约6.6升),而一斗米能养活多少人了?一斤羊才能养活多少人?

宋仁宗还在位时期,苏轼还在汴京城里潇洒自如,苏轼很喜欢吃羊肉,有一回跟一个胖子朋友开玩笑,他嘲笑胖子朋友长得像个屠户,于是扔了三十钱给胖子,说给切"四两"羊肉,通过这个物价还原一斤的价格,当时的羊肉也是120钱一斤。

后来苏轼因为王安石变法的站队问题落魄了,开启了"调官"的命运,接下来的人生中,苏轼不断奔波于各地,工资虽然跟以前比也差不多,可架不住花销大,比如在杭州的时候,苏轼一个月只能领4贯500文(一贯约800文),大概也就是3700钱左右。

虽然杭州的羊肉会比汴京便宜,可也没多少顿吃的,苏轼在作品还经常感叹此事。

而羊肉放在饭馆里,那也算是"奢侈品"了,一般来讲,小老百姓喝酒,桌桌都是就着羊肉,这个可能性太低了,宋朝人虽然有钱,但不至于那么有钱,羊肉的价格昂贵,是建立在供需关系和交通遥远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大宋与西夏接壤的地方,羊肉跟牛肉是一个价。

因此也难怪《水浒传》里小二"看不起"李逵,像这么几个大老粗,大大咧咧地喝酒,喝上头了来三斤羊肉,这看起来不就像是吹牛吗,吃羊肉毕竟也分人,有钱人吃得起、吃得多,普通人吃得少,穷人吃不起,这是一种看人的经验。

假如在宋代下馆子能请吃羊肉,那么这肯定是真朋友了,值得交!

"二斤肉"之猪肉:营养价值中等,但供应足,价格亲民。

猪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餐桌上最常见的肉类,一般百姓家里可能一年吃不上牛,吃不上羊,但吃猪却是问题不大。

在宋代,猪肉价格大概为羊肉的四分之一(部分时候是五分之一),如果羊肉是120文一斤的时候,那么猪肉的价格也就在30两左右,比规定死的牛肉要贵一点,可胜在"合法",事实上,抛开《水浒传》不谈,宋朝的饭馆里,吃猪肉才应该是最多的。

宋朝的猪肉供应十分充足,因为有很成熟的"养猪方案"。

养猪在宋朝是一件很流行的事情,流行到什么地步呢?

那就是大宋的朝廷自己都在养。

宋朝廷的光禄寺下,有一个"牛羊司",牛羊司这个机构看名字以为是光养牛羊的,实际上,牛羊司养得最多的就是猪,因为养猪技术的普及和简单,加上猪的习性,猪非常好养,是大宋皇宫里的最高消费肉类。

再把目光看向民间的市场,猪肉也是十分受欢迎的。

在《梦梁录》里面,就记载过杭州每天杀几百头猪的场面:

"坝北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

可以想象,这么庞大的屠宰量,猪肉绝对是宋代肉类消费的第一名,而这些猪肉能供应到哪里?除了百姓之家的日常需要,还不就是全部都去了饭馆,因为宋朝的"下馆子"已经很流行了,很多工薪阶层,平时都是下馆子解决三餐。

所以在饭馆里,喊"切两斤肉",这个肉是猪肉的占比更大。

实际上猪肉也有猪肉独特的味道,蘸酱吃,撒盐吃,就着酒也是一番好滋味,而苏轼最喜欢的就是喝酒吃猪肘子,这也不是苏轼一人独自喜欢的,更是宋朝人饮食习惯的一种反映,啃着猪蹄喝着好酒,这岂不是非常惬意。

总结:

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在美食上、消费方向上都和前后的时代大有不同,《水浒传》带火了一种吃肉喝酒的风格,可这些风格不是一本小说创造的,而是宋人真实生活的反映,真实的他们也不止如武松一样大碗喝酒大口吃牛肉,别的肉也是喜爱的。

除了猪肉、羊肉、牛肉以外,宋朝人的鱼肉、鸡肉、鸭肉、鹅肉等等肉类都是很好的下酒菜,而各地有各地的味道,大宋的"美食家"苏轼就曾多地"打卡"测评,分析这些不同地方的肉类不同的味道。

距离我们上千年前的古代百姓生活,已经如此多彩了,虽然科技和社会等方面比不上今天,可论起美食和享受,想必在这一点上,古今孰胜孰负,都是两说的事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由网友 澹奕 提供的答案:

不少人都觉得,乔峰还有梁山好汉让店小二切两斤牛肉的桥段是胡扯的,因为很多人以为古代严禁私宰耕牛,所以是吃不到牛肉的,然而事实,未必尽然。

其实上千年岁月里,古人从来就没禁止过吃牛,只是禁私宰,历代都可以吃。

宋朝时期,主流上喜欢吃羊肉,其次就是牛肉,而如今非常普遍的猪肉,在宋代的处境是比较特殊的,虽然宋人瞧不起猪肉,但吃猪肉的人也并不少。

古人吃肉很麻烦,讲究非常多

如今的人只要有钱,只要身体允许,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肉,通常就是猪肉还有牛羊肉,其他像是鸡鸭鱼肉也非常常见,根本就不是啥稀罕的事情。

可古人对于吃肉这档子事,各种规矩还有条件约束是非常多的。

先秦时代,周礼规定不同身份的人吃不同的肉,天子什么肉都可以吃,诸侯王吃牛肉,卿吃羊肉大夫吃猪肉,士吃鱼肉,寻常百姓不吃肉,只能吃菜。

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因为礼崩乐坏,对于吃肉的礼法禁锢消失,人们只要有条件,想吃什么肉就吃什么肉,那时候因征战需要,诸侯国都有大量耕牛,吃牛肉是很普遍的。

从战国到西汉初期,吃牛肉、羊肉还有猪肉的都很常见,并不少见。

有一点需要说明,牛在当时受到管束保护,牛角、牛筋、皮革等都要上缴,但牛肉作为副产品是可以自由食用与交易的,并不比羊肉、猪肉等肉类贵价难得。

猪羊为主,牛肉珍贵却并非吃不到

汉朝时期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开始明文禁止私宰耕牛,这样的法律也被后来的王朝所延续,但需要弄清楚,历代所禁止的,都是私宰耕牛,没有说牛肉不能吃。

自然老死的牛、出意外的牛,所有无法继续耕作的牛,全都会被送上餐桌。

正因如此,古代从来都没有说牛肉不能吃,吃牛肉会受罚,并且因为这样的空子,很多有钱人与显贵,他们想要吃牛肉的时候,就会有些牛会很巧合的"出意外"。

自然,与其他肉类比起来,古代的牛肉产量有限,实在难以跟羊肉还有猪肉相比,在明朝以前的时候,中国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其次才是猪肉。

南北朝时代,羊肉就成为了产量最大的肉类,成为了中原饮食的主流。

直到宋朝时期,人们对羊肉的喜爱达到了巅峰,北宋宫廷每年要吃掉四十多万斤的羊肉,还出现了"御厨止用羊肉"的规矩,其他肉类都难以与羊肉相比。

宋朝流行的肉,先猪羊再牛肉

延续之前的风俗,宋朝人对于羊肉的喜好程度还是很高,不过羊肉在宋代也不那么便宜,最便宜的肉,是当时并没有什么人愿意吃的猪肉。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猪肉在宋代就处于这样一种相当两难的境地中。

宋代最常见的肉食,当然就是羊肉,而牛肉的话,宋朝当然也严禁私宰耕牛,但宋代的牛肉产出巨大,浙江与福建一带甚至还有经营牛肉生意致富的记载,牛肉当然也能吃到。

因为羊肉贵,而猪肉比较便宜,加上苏轼等美食博主的推动,猪肉从北宋中后期开始,也逐渐受到了欢迎,越来越常见,也渐渐成了一种宋朝人日常的肉食。

现在能够吃到的肉类,在宋代,几乎也全都能够吃得到,并没什么两样。

如果在宋代进一家店要求切两斤肉,首选是羊肉,其次是猪肉,而牛肉的话也不是没有,至于其他的鸡鸭鱼肉,通常都没有"切两斤"的说法。

由网友 朝文社老张 提供的答案:

古今"宋朝题材"的小说里,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下馆子切肉"。

比如古典名著《水浒传》里,诸如林冲、武松、宋江、李逵等好汉们,都有在酒店里"切出二斤熟牛肉""大块肉切二斤""切了二斤羊肉"的经历。《三言二拍》里几篇以宋朝为年代背景的小说里,同样有"每日要吃二斤多肉""要讨二斤肉"等场景。仿佛这"下馆子切二斤肉",就成了宋代生活的标配。

其实,如果对照宋代历史的话,这类场景,也确实有生活素材。比起唐代来,宋代的肉食消费,范围显然更大。以苏东坡的话说,就连生活在宋代农村的"上户",每天的生活也是有酒有肉。而放在宋代的城市里,餐饮消费更是火热。北宋都城汴梁里,仅知名大型酒楼就有七十二座,号称"七十二正店",大多有百步长的主廊,其中最大的樊楼高三层,可容客人上千。小型的"脚店"更有上万家,各种名吃琳琅满目

甚至在宋朝餐饮业,还出现了名为"逐时施行索唤"的外卖服务。比如在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有外卖小哥的身影。那活灵活现的身姿,叫多少观者都恨不得穿越过去"下个单"……

不过这里必须要说的是,别看宋朝的餐饮业如此发达,但这其实也只是集中在大城市里。照北宋名相吕蒙正的话说,宋朝城乡差距极大,哪怕汴梁周围的农村,也是"饥寒死者甚众"。在"上户"能吃上酒肉的农村,普通的农民却是"不能营三餐之饱",有些地方的农民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宋朝官员更感慨农村"田野之民食糟糠"。所以,哪怕未来真有了"时空穿越技术","穿越到宋朝吃二斤肉"的愿望,也是个看运气的事儿。

但即使这样,小说里的宋朝肉食,也依然馋坏了不少现代吃货们。有个问题更深受"吃货票友"的关心:宋朝人"下馆子切二斤肉"时,主要都是吃什么肉呢?

如果参考《水浒传》的话,"切二斤肉"经常是"切牛肉"。武松、林冲等人更有"吃了二斤牛肉后干大事"的名场面。但《水浒传》虽然写的是宋朝事,却是诞生于元朝末年。小说中的生活场景,也多是元代风格。元代虽然也有"并不得宰杀牛马"的禁令,但由于元朝法令宽松,执行力也弱,所以民间偷宰非常猖獗。元曲里还有不少作品,讽刺屠户勾结官差偷宰耕牛的活剧。到了元末施耐庵写《水浒传》时,"吃牛肉"也就更普遍一些了。

但放在宋代却不同,宋朝对"擅自宰牛"的处罚更严,元朝只是"杖一百",宋朝却是要判一年徒刑。只有病死的牛经官府允许后才可屠宰。所以牛肉的价格也奇高。宋徽宗年间时,一头耕牛的市场价不过5到7贯,但一头死牛如果切了卖肉,却能卖到25贯。要知道,宋朝七品县令的月俸,也不过只有12贯钱。切二斤牛肉?在宋朝真是个烧钱的事儿。

不过哪怕有钱,宋朝人最"上台面"的肉食,却还要属羊肉。两宋三百年里,宋朝社会各阶层,都视羊肉为至高美味。宋朝宫廷规定"御厨止用羊肉",历代皇帝多是羊肉的铁粉。宋仁宗有次想吃羊肉,半夜里硬是给馋醒了。单是宋神宗在位年间,宋朝皇宫每年消费羊肉就在四十三万斤以上,这还算比较节俭的,多的时候,宫廷每年要杀掉十万多只羊。

除此以外,宋朝还用羊肉给官员"发工资"。从宋真宗年间起,宋朝外任官员每月享受"食料羊"福利,即每月给外任官员两头至二十头羊,单为这笔开支,大宋每年就要"发"出去数百万只羊。宋朝的权贵们,自然也是吃羊成风。比如北宋高官蒲宗孟,每年就要吃掉四千只羊,宋朝士大夫们每次举行饮宴,羊肉更是宴席上撑场面的硬菜,"会客食羊肉"成了官员间的习俗。汴京等城市里的大型正店,也多以羊肉名菜为招牌。

可以说,放在宋代的高档宴会上,若是"切二斤肉",大概率就是羊肉

不过,这羊肉虽然好吃,在宋朝却是没几人能吃得起。宋代有些地方的羊肉,一斤能卖到900文钱。这样的"天价羊"别说老百姓,就是官员也"俸薄如何敢买尝"。其实在整个宋代,"吃羊"多是高官权贵们的专享。大诗人陆游就吐槽说,南宋户部的官员由于常有外快,因此能吃上羊肉,但其他各部同级别的官员,由于俸禄太低,就没了这个口福。曾经官居"副省级"的陆游,都是如此"馋羊肉"。

陆游尚且如此,更低级别的官员,"吃羊"更是奢望。《夷坚志》里记载,宋朝一位主薄的弟弟娶媳妇,新娘是尚书家的女儿,嫁过来后就闹着要吃羊肉。身为"大伯哥"的主薄大人只能无奈苦穷:"吾家寒素,非汝家比,安得常有羊肉"。没有羊肉吃什么肉?主要是猪肉。

所以,能在宋朝随便在饭店里"切两斤羊肉"的人,不是大富大贵,就是发了横财。

比起名贵的羊肉来,宋朝人更常吃的,就是猪肉。虽然在北宋皇宫里,每年只消费猪肉四千多斤,地位比羊肉低得多。放在民间市场上,猪肉价格也长期在每斤120文左右,高于宋朝普通市民每天的收入。但对于基层官员来说,这总算还是吃得起的。虽然苏轼都吐槽过猪肉"贱如土",可在汴京的"餐饮市场"上,猪肉却极得宠。同样还是在还原北宋汴京生活的《清明上河图》里,就有"生猪招摇过市"的一幕。

印证这一幕的,还有《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载,单是每天晚上,就有数万口猪从南熏门进入汴梁,供应汴梁城的大小店铺。可见单一个汴梁城,猪肉的消费量就如此惊人。而且由于北宋市民爱吃猪肉,还催生出很多"猪肉品牌"。比如汴梁城大相国寺的和尚们,就做起猪肉生意,高僧慧明和尚以烧得一手猪肉菜名闻汴京城,其创造的"烧猪院",一度是大宋知名餐饮品牌。

所以,在真实的北宋城市,如果是一名普通食客,那么就算咬牙下馆子吃顿肉,更大的可能也是猪肉。

不过,正如上文所说,宋朝城乡差距大,贫富差距也大。无论牛肉、羊肉还是猪肉,大多数时候都是有钱阶层享用。而在宋朝年间,"涨幅"最高的无疑是"官场饭局"。北宋中期时,一顿高档饭局不过5贯钱,到了北宋徽宗年间,宰相蔡京的一顿饭,花费就在上万贯。

然而,正是在"铁血强宋"的高官们喝酒吃肉,饭局越吃越好贵时,整个国家却在腐下去。靖康年间,金军第一次围困汴京时,由于汴京军民的拼死抵抗,金军一度陷入断粮困境。宋朝将士剖开金兵尸体时,发现金兵肚子里只有黑豆。然而当金兵暂时退走后,汴京城里又恢复了歌舞升平,各地军镇将领也天天饮宴,相反前线许多宋军们军粮被扣,连黑豆都吃不上,只能吃着豌豆陈麦苦苦支撑……

结果,待到金军不久后再次南下时,如平阳府等重镇的宋军,由于吃够了豌豆,干脆撂了挑子,悲愤大喊"军食如此,而使我战乎"。喊完就一哄而散。金军就这样兵不血刃占领要地,然后呼啸南下,给大宋来了场靖康之耻。

以这个意义说,这号称"风雅""繁华"的"铁血强宋",真是吃死的。


参考资料:《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录》《宋代物价研究》《宋代上层社会消费研究》

作者:张嵚

由网友 夏目历史君 提供的答案:

"小二,切二斤肉来"是一个惯用且有趣的梗,其中二斤这个量词很固定,无论是饭量大的侠客,还是赶路的商贾,都没有吃一斤半或八两的,仿佛不成文的规定一般,但凡切肉都得准二斤。

就跟客栈都得是悦来、龙门,店小二全都是百事通,店里桌椅板凳是耗材,因为要掀桌打架,还要标配一位风情万种的老板娘。

推测一开始是致敬经典前作,后面就因代入这些设定,会一下子就有江湖味道。

好比让店小二切的这二斤肉,话一说出口,风雨欲来的剧情就好似呼之欲出了。

因为普通老百姓既没有那么重的体力消耗,也有一家老小要养活,就算偶尔下馆子吃饭,也得讲究个性价比,点上几个菜也比直接切肉来的合算,能这么吃的也都不是一般人。

宋朝重文轻武,朝廷兵力不济,所以延伸出民间众多流派的豪侠,路子野的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高俅一行人,立志锄强扶弱的也有乔峰、郭靖和南宋的杨过。

他们虽然追求各有不同,但相似点是都不用考虑过日子,下馆子吃饭都得吃肉。

那么宋朝人口中的二斤肉,究竟是什么动物的肉呢?

先做一个排除法,把按只来算的鸡鸭鹅和按条来算的鱼类排除掉,它们用不上切二斤,要么就一只烧鸡或一条鱼了。能让小二切二斤端上来的,范围应该就在牛羊和猪肉里。

这三种类型的肉在宋朝都有的卖,其中牛肉特殊一点,它有明文保护不能随意宰杀耕牛,但是也有漏洞可钻,像自然老死的牛或者出意外无法耕作的牛,就可以宰杀吃肉了。

所以牛肉的地位就跟现在的野味差不多,明面上不让吃,大多数普通人也不会去吃,可就喜欢这一口的,在饭店也有门道能让它上桌。

而羊肉是宋朝饭店里常见的食材,除了价格相对高昂一些,只要趁钱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好比以宋朝生活为蓝本的影视剧《知否》,官宦人家的女儿明兰拿手菜就是炙羊肉,也就是当下的烤肉,汴京首屈一指的樊楼,里面也有众多如大骨蒸软羊、五味杏酪养等各种风味的烹调做法。

估计在宋朝,羊肉料理在饭店绝对算一道请客必备的硬菜,因为它既价高还味美,将人下馆子需要的面子跟里子全照顾到了。

猪肉在宋朝的地位就远不及羊肉了,大家苏轼还专门为猪肉作文抱委屈,认为猪肉的定位十分尴尬,富贵人家不屑于去吃它,贫寒家庭又不懂如何把它烹饪的美味又可口。

只有少数几个部位,像猪肘子、猪肋排可以登上饭店的菜谱,影视剧《知否》中也有顾廷烨为了讨好新婚妻子明兰,特意去樊楼打包红烧肘子的情节。

但如腩肉和五花肉这种偏肥的部位,估计大家通常都不会吃。

由此就可以从切二斤肉这个描述,把猪肉的可能性也排除掉,因为猪肘子要么一个要么半个,不需要切,而猪排骨通常做法是红烧,也不能做成卤味切来下酒,这样一来就剩下牛肉跟羊肉了。

这两种动物的肉都有可能出现在切二斤这个语境里,具体选牛还是羊,跟吃肉人的性格有关。

因为口味众口难调,但牛跟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牛肉于宋朝这个时代吃起来,更多了几分禁忌的乐趣。因为毕竟得担点风险,万一吃的牛是活蹦乱跳的耕牛,说不好一顿饭还要招来牢狱之灾。

那么丝毫不怵这份附加危险的,首先就得是《水浒传》里的这帮人,他们本来就各自手头都有案底,一个个都是朝廷黑名单里挂上号的人物。

不仅视宋朝的规矩为无物,还将头提在手里过日子,都是今天过完不知明天还有没有命活的人,他们让小二切肉,估计就得吃牛肉。

反正虱子多了不咬,哪怕吃的牛就是耕牛,也就是再多一条罪状的事。

正好还能通过正大光明的要牛肉吃,凸显自己的霸气跟胆子大。

若碰见同道中人,就恰好因此结交一番。反正酒楼于《水浒传》中从来都是绝顶是非之地,里面藏龙卧虎什么人都有,吃牛肉就当是对暗号了。

但对于乔峰、郭靖和杨过这三位宋朝不同时期的豪侠来说,里面会切二斤牛肉来吃的应该是杨过。

他跟前两位不同,杨过的童年跟青年时期都很落魄,除了小龙女悉心照料他以外,江湖上没人把他当回事,尤其加上杨过本人的性格还很叛逆,世俗越不让干嘛,他就偏要干啥。

如江湖不让师生恋,他不管不顾就要娶小龙女,觉得他俩姐弟恋不搭配,也全然无所谓,那他当了神雕侠,去店里切肉,肯定得来点特别的才跟自己配。

可对于一身正气的乔峰跟郭靖来说,去店里吃饭大致就会切羊肉了。

首先二人都不差钱,郭靖还是自小在草原上长大,吃羊肉也都吃习惯了,干切两斤羊肉配酒喝,对他俩来说很正常。

再则这二位都是心怀天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从来在细微琐事上不拘小节,应该压根不会去管牛肉跟羊肉的差别,就哪个方便就吃哪个,毕竟吃完了还得去忙呢。

为了口腹之欲硬要吃耕牛这件事,无论是乔峰的豪迈还是郭靖的正派,都做不出来。

除非带着阿朱或黄蓉,这两个古灵精怪的少女想猎奇吃牛肉,怕是更有可能,记得郭靖跟黄蓉初见那顿饭,黄蓉为了逗郭靖点的一道菜就是牛肉干。

综上所述,宋朝一般切二斤肉,这肉不是牛就是羊,因为猪肉便宜,即使出现在酒楼里做法也不是方便切来吃的。

具体是哪个,得看吃饭人的性格和身份,普通富贵人家跟侠客,一般都是吃羊肉,既美味也不丢面子。

而像胆子大或不走寻常路的人,这肉就会是牛肉。

原理就跟奢侈品一样,别人都有的自己也有不稀罕,别人轻易不敢尝试的,才更有滋味。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一般来说,"切二斤肉"通常是指牛肉。

在古装影视剧或者一些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走进饭馆,招呼饭馆伙计,说"小二,切二斤肉来,再打壶酒"。

这个时候,饭馆伙计就会很快端出来一盘肉食,而这个客人便开始大快朵颐。

那么问题就来了,客人要求小二所切的二斤肉,究竟是什么动物的肉呢?在我看来,这个所谓的"二斤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以牛肉居多。

至于为何说是牛肉居多,下面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用排除法,这所谓的"二斤肉",肯定不是鸡鸭鹅之类的家禽肉。

为啥呢?很简单,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我们去饭馆如果要吃鸡鸭鹅这类的肉时,一般都会"要一只"或者"要半只",很少有人会开口说"给我来二斤鸡"的。

毕竟鸡鸭鹅这种家禽,个头相对较小,所以,通常也是按"只"来卖。

因此,宋朝人下馆子,口中所说的"二斤肉",首先能够排除鸡、鸭、鹅这类的家禽肉,其次,肯定也不是鱼肉。

这个原因和鸡鸭鹅类似,吃鱼通常是以"条"为单位,况且,这鱼如果只有二斤的话,那个头也忒小了点。

所以,下馆子招呼小二"来二斤肉",这肉基本上也不可能是鱼。

那么,除了鸡、鸭、鹅这类家禽,以及各种鱼类之外,还有那些肉类是在宋朝的饭馆中能见到和能吃到的呢?

这个答案,在记载宋朝人饮食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明确记载。

《东京梦华录》里,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宋朝人比较常吃的菜肴,这些菜肴基本上都会在各大饭馆售卖。

其中不仅有海鲜做的菜式,还有蔬菜做的菜式,当然也包括各种肉类做的菜式。

而肉类所做的菜式中,作为原材料的肉,主要分为羊、鸡、鸭、鹅、鹑(泛指鹌鹑)、兔、獐、猪、牛等,这些都是百姓们花点钱在饭馆里能吃到的常见菜式。

当然,宋朝人能吃的肉肯定不止这些,还有像鹿肉这类的高端食材,不过这些食材价格过于昂贵,一般都是达官贵人才有可能会吃,因此普通的饭馆里很少有人会点这些菜式。

而根据上述所记载的肉类,再刨除鸡鸭鹅以及鹑、兔、獐这类相对偏门的食材,剩下较为常见,人们也经常会吃的肉类食材就是羊肉、猪肉以及牛肉。

并且,这三种肉类,也符合下馆子时来上二斤的特征,毕竟没人会在饭馆里招呼小二来上一只羊或者一头猪的。

因此,用这个排除法,我们得出的结果就是,宋朝人下馆子时,口中所说的"二斤肉",基本上是羊肉、猪肉或者是牛肉这三种之一。

而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二斤肉"为何通常会是牛肉而不是羊肉和猪肉。

先说为何不是羊肉。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羊肉太贵,普通人吃不起,即便是吃,也就是稍微买点尝尝鲜,很少会十分大气地说"来二斤"的。

羊肉贵到什么程度呢?关于这个问题,苏轼最有发言权。

苏轼还未落魄之前,曾在宋朝京师汴梁着实潇洒了一段时间,那段日子里,他经济较为宽裕,加上又是个爱吃的主儿,因此,拿着钱是什么好吃吃什么。

但就算是他这般花钱如流水的人,在吃了几次羊肉之后,还写出了一句"十年京国厌肥羜"的诗句,这句诗大意就是说,自己吃羊肉吃的腻了。

实际上,他这可不是说自己吃羊肉吃腻了,他的这句诗,颇有现代人在朋友圈炫耀的感觉。

说白了就是,你看我苏轼,像羊肉这种又贵又好吃的食物我都吃腻了,你们一年也难得吃上几次,是不是很羡慕我?

苏轼这句诗,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见,一个羊肉居然能让大诗人苏轼拿出来炫耀,足以说明这羊肉的价格是真不便宜,毕竟搁到我们现代,没人会因为吃了几顿羊肉就发朋友圈炫耀的。

并且,在他后来被贬官至惠州后,由于囊中羞涩,想吃羊肉又买不起,只能用当时人们不要的羊脊骨解馋,只不过经过苏轼研究,居然发明了最早的"羊蝎子"。

通过苏轼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宋朝时的羊肉确实很贵,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大诗人陆游,陆游曾官至高位,但依然"馋羊肉",这就说明,依照他的收入,照样也做不到"羊肉自由"。

此外,在《水浒传》中,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表达了当时的羊肉"价值不菲"。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宋江、戴宗以及李逵前去江州的一家酒馆喝酒,这家酒馆名字叫"琵琶亭酒馆",里面卖的酒乃是"玉春"上等酒。

并且,这里的餐具十分精致,就连宋江都为之赞叹,这就说明,这是一家高档酒馆。

去了之后,李逵嫌只吃鱼肉不过瘾,因此,大哥宋江就叫来店小二,让小二"切上大块肉二斤",好让他们吃得尽兴。

但小二看了看李逵,说了这么一句话。

"小人这里只卖羊肉,却没牛肉,要肥羊尽有"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小二表明自己这里只卖羊肉,像便宜的牛肉他们这里是不卖的,而这句话,惹怒了李逵,当场就拿汤泼了小二一身,并对其喝骂不止。

李逵为何发火?很简单,因为李逵觉得被小二"鄙视"了。

他认为,小二这是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三人不是能吃得起羊肉的主儿,因此才会拿话来挤兑他们。

到了最后,还是宋江出面,做东切了三斤羊肉,并撂下话"你去只顾切来,我自还钱",这意思就是,我们吃得起。

从这个细节中也能看出,当时的羊肉确实不便宜,不然李逵干嘛会因为小二挤兑他吃不起羊肉而生气呢?

当然,宋朝羊肉价格偏高也是有原因的,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宋朝疆域决定了大量过去适宜养羊的地区,被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据。

此外,羊在当时也是军用物资之一,比如羊皮可以做帐篷和衣服,因此到了宋朝后期,游牧民族严格控制羊的出境,这一系列因素都导致了当时的羊肉奇缺,因此自然价格就居高不下。

所以,通过上述的例子就能说明,羊肉在当时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就算一些稍微高档的饭馆里有售卖,但也不是谁都有实力进门就喊着"来二斤"这种程度,顶多就是稍微来一点尝尝鲜而已。

因此,宋朝人下馆子时口中的"二斤肉",就可以排除掉羊肉了。

那么,为什么"二斤肉"也不是猪肉呢?很简单,因为当时的人们,不喜欢吃猪肉。

猪肉在当时,价格相当便宜,一度达到了"价贱如粪土"的程度,但就算是这么便宜,照样还是没人肯吃。

比如苏轼在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就写下了这么一句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另外,在《东京梦华录》中,虽说肉食菜式提到了猪肉,但相比于用羊肉做出来的近百道菜式而言,猪肉只有个位数的菜式数量,明显也说明当时猪肉并不怎么受欢迎。

并且,这仅有的几个以猪肉为原材料的菜式,主要还是猪蹄、肘子之类特殊部位的菜式。

同样,也是在《东京梦华录》中的第二卷《州桥夜市》中,介绍了很多夜间世外露天餐饮摊的美食,而这其中,以猪肉为原材料制成的菜式,只有"旋炙猪皮肉"一种。

另外,宋代有个学者叫做周辉,他在其著作《清波杂志》中,提到了这么一个细节,他某次路过一个地方,想给养的猫买点猫食,结果到了集市上,摊主却拿出来一些猪肠子,说我们这里猫的粮食就是这东西。

"令买鱼饲猫,乃供猪衬肠,诘之,云"此间例,以此为猫食"。"---《清波杂志》

总而言之,在宋朝时,猪肉的地位并不高,甚至还被人们视为"下等肉食",究其原因,大概是跟猪的生活习性有关。

我们都知道,猪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就是什么都吃,同时也排泄得多。

就是因为猪有这些习性,因此在最早的时候,猪是作为一种产生肥料的作用,而被古代人进行饲养的。

但正是因为猪吃得很杂,并且古代养猪都是在茅厕后方搭建一个猪圈,这就让人们觉得,猪这种啥都吃的动物,其肉食是不干净甚至是"污秽"的。

出于这种原因,古人才不太乐意吃猪肉,即便是吃,也是吃像猪蹄之类的局部部位,至于其他部位,古人既不肯吃,也不太懂得如何能烹制的美味,因此自然也就放弃了。

也正因为如此,苏轼在黄州时,才能买到价格极其低廉的猪肉,并发明创造出一道"东坡肉"的美食出来。

所以,既然猪肉在当时的地位较低,并且也没有大面积被人接受和烹饪,自然在饭馆里就不会作为主要售卖的肉类。

加上猪肉价格低贱,因此当时就算有人要吃猪肉,也犯不上非要跑到饭馆里来上二斤,何况饭馆也不一定有呢。

鉴于此可以得出结论,宋朝人下馆子时所说的"二斤肉",基本上不是猪肉。

而最后一个就是牛肉了,根据多个史料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的记载,宋朝人下馆子时要的"二斤肉",通常都是牛肉。

首先需要纠正一点的就是,宋朝时,人们是可以吃牛肉的。

不知道从何时起,开始流行一种说法,说古代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因此就对耕牛进行了严格的保护,因此法律是严禁杀牛的。

甚至到了后来,这种说法已经演变成吃牛肉要杀头的地步。

至于说《水浒传》中那些好汉们为何都吃牛肉,对此就有说法认为,因为宋代吃牛肉犯法,普通人是不敢吃的,而那些好汉为了彰显自己"藐视法律"的"大无畏精神",因此就专挑牛肉吃。

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极其不靠谱的。

第一,以《水浒传》为例子,就算那些好汉们为了彰显自己的反抗精神,但他们去饭馆、酒店时,都是招呼店家"切一盘熟牛肉上来"。

而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店家没必要也和好汉们一起"反抗"吧。

并且,店家能很快端上来,这就说明,人家是正常售卖的,完全是正规营生,总不可能这些店家专门给这些个好汉单独上牛肉吧,完全没这个必要。

还有,《水浒传》中林冲被刺配沧州时,当时他负责看草料场,一天他上街去买酒的时候,可是买了不少牛肉回来。

不仅在店里吃了一部分,又带回了一些作为下酒之物,而林冲当时虽说不再是教头,但好歹也是官家人,并且店家也知道他是官家人,但照样还是卖给他了不少牛肉。

难道店家不怕林冲告官吗?

此外,在卢俊义被押往刑场,石秀劫法场的情节里,石秀先是找到法场附近的一家酒楼,进去之后招呼小二上"大碗酒、大块肉",根本就没说要牛肉,而小二最终端上了的也是熟牛肉。

要知道,这里可是大名府的法场附近,不是乡村野店,但店家居然敢在这里卖牛肉,难道不怕官府追究吗?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就说明,古代民间是可以售卖并吃牛肉的,并非像传言那样吃牛肉违法。

当然,古代保护耕牛的法律也是有的,但在保护耕牛的同时,朝廷出台的律法中,禁止的是"私杀耕牛"。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私杀",一个则是"耕牛"。

也就是说,杀牛可以,但不能你想杀就杀,更不能杀活着的、用于耕田的耕牛,而只要不违反这两点,是不会被律法惩治的。

要想杀耕牛之外的牛,需要报备当地官府,经过官府查验无误之后,然后你才可以杀。

另外,拿耕牛来说,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动物,既然有生命,那么就必定会面临病了、残了、死了之类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耕牛如何处理?难道供着它,让它在家里颐养天年?

随便想想也不可能如此,必定是报备官府,让官府确定这头耕牛无法继续为农业生产而服务,然后就可以杀了。

况且,牛筋、牛皮这些东西,在古代也是战略物资,但要想取得这些东西,必定得杀了牛才行,所以,这就得出了结论,古代不是不准杀牛,而是必须经过官府同意才可以杀。

而杀了牛之后,牛皮、牛筋、牛角上交,而牛肉肯定是卖给饭馆,毕竟那么多自己也吃不完,卖了还能换点钱回来。

所以,不管是屠宰牛,还是售卖牛肉,只要有一定的手续,都是合理合规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有的饭馆敢在闹事之中售卖熟牛肉的原因了。

而再来说为何宋朝人口中的"二斤肉"大概率是牛肉的问题。

这个也很简单,前文讲过,羊肉因为诸多因素,导致其价格偏高,大部分人均不能吃得起,最起码做不到大快朵颐地吃。

而猪肉由于被当时的人"鄙视",造成了没人肯吃,加上对于如何烹饪猪肉,当时的人也是一知半解,因此猪肉不被人喜欢。

相比之下,牛肉价钱适中,并且味道还不错,最主要吃了还不犯法,因此,自然吃的人就很多了。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宋朝人下馆子时口中所说的"二斤肉",最大的概率便是牛肉,因为牛肉不管是在价格、口感等方面,均能满足普通人的需要,加上吃法简单,比如做成熟牛肉切盘,这就让几乎所有人吃起来方便的很,不至于汤汤水水麻烦,既能下酒又能填饱肚子,自然就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喜爱。

由网友 瀚墨寻梦 提供的答案:

水浒传中,好汉下酒馆吃酒,标配是"切二斤熟牛肉来!"。

但宋代杀牛吃牛肉是违法的,中国是农耕社会,耕田靠牛,历代朝廷严禁屠杀耕牛,特殊情况要杀牛也须上报,政府统一杀,私杀问题就很严重了。

北宋初年刑法中就有规定,杀政府的牛或别人家的牛,判刑一年半,杀自家牛判刑一年。到南宋时刑罚更严,前者判三年,后者判一年半。尽管如此,杀牛、吃牛肉仍禁止不了,于是地方官员就灵活实行收"牛肉税",等于黙许杀牛但得缴税,这个自相矛盾又双赢的政策政府百姓都喜欢。到宋仁宗时觉得这种掩耳盗铃的政策有损朝廷威信,下令禁止牛肉税,但吃牛肉估计是禁而不止,宋朝吃牛肉大有人在。水浒传是明朝成书,虽故事大多虚构,但多处讲到吃牛肉必与宋朝飲食习俗有关。

但故事中吃牛肉不属高挡肉食,价格不高,武松上景阳冈前在酒店要店家切二斤熟牛肉,吴用请阮氏三兄弟入伙取生辰纲,阮氏兄弟要店小二大切十斤牛肉来,并对吴用说"教授休笑话,没甚孝顺",意思是牛肉招待有点寒酸。

但羊肉的挡次就高了,吃得起的是皇家、高官、土豪,皇室肉食几乎尽是羊肉,有一歌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羮"意思是熟读苏东坡文章当了官能吃羊肉,否则只能喝菜汤。当时一个三级奉职(低级武职)月薪700文钱,一小吏写打油诗说:平江(苏州)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

水浒傳中也可看出,九纹龙史进拜师宴(拜王进为师),史太公说:叫庄客杀一个羊",史进向少华山三头领送礼,拣肥羊煮了三头用大盒子盛丁委庒客送去,史家是大财主才有这条件。宋江等梁山好汉被招安,皇帝命排衘筵,席上菜单中有驱蹄熊掌,塞北黄羊,但没提到牛肉猪肉。

猪肉地位低于羊、牛,苏东坡写了《猪肉颂》,其中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讲的是有钱人不吃,一般人不懂好的烹调方法,他后来杭州任上治理西湖,为解决民工吃食,创造性地用葱姜、红糖、料酒、酱油等烹制的猪肉"东坡肉"成为传统美食。

到明朝,猪肉开始登上大雅之堂,皇家过年有了烧猪肉、猪肉包子等,明朝后期宫廷一年用的猪数量上己超过羊,而宋朝宫廷中一年开销的羊43万斤,猪肉4千斤,不到羊肉的1/100。到了清朝,猪肉已成汉族人主要肉食。

至于狗肉,民间有人喜欢吃,宋徽宗属狗,拍马屁的官员建议不准杀狗吃狗肉,徽宗下令禁杀狗,店家偷偷卖狗肉,又不敢公示,只好掛羊头卖狗肉。

由网友 泡面Sir 提供的答案:

我们常在古装影视作品中听到"小二,切二斤肉来"这句话,而宋朝人口中的这二斤肉其实指的是牛肉。牛在古代社会中地位非常高,因此牛肉不可随意食用,牛耕技术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彼时,出现这样的技术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于是牛便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动力。

各个朝代的统治者皆对保护耕牛做出一系列明文规定,不得随意宰杀,否则会面临刑罚。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除开一部分农村地区还在使用牛耕技术以外,大部分地区早已用机械代替耕牛。

既然在古代社会牛如此重要,又受到法律保护,但还是能在历史书籍或影视剧中看到很多吃牛肉的场景。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先说豹子头林冲,林冲的妻子因貌美遭到高俅之子调戏,而林冲自己也被高俅所陷害,被朝廷发配至沧州。

在沧州被陆谦算计,林冲一怒之下杀掉陆谦,决定连夜上梁山。一路上风雪交加,冷气刺骨,终于看见一家酒馆,林冲急忙入店,坐下后问小二要上一壶酒,并点上二斤熟牛肉暂做歇息。

还有一次,嫉恶如仇又侠肝义胆的李逵和宋江等人一起去饭馆吃饭,当小二说没有牛肉,只有羊肉的时候,李逵一顿怒骂。"吴中羊价绝高,肉一斤,为钱九百",可以看出虽然牛肉难得,但实则羊肉更贵。

一是养殖羊的地方少,二是因为羊皮可以作为军需用品的制作原材料,辽国作为北宋的邻国也会控制羊的输出。在那样的环境下,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得起羊肉,并以此代表高品质的生活。

李逵听见闻小二如此说,顿感自己被小瞧很没面子,以他的火爆脾气自然会怒骂小二,好在有宋江当和事佬,羊肉他们也是吃得起的,最后以小二端上两斤羊肉告终。此外还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鲁智深,因打死镇关西避祸出家做和尚。

一次鲁智深到一家小酒馆询问小二店中都有什么下酒肉?小二说牛肉都卖完了,只剩下一些素菜。结果鲁智深还是闻到一阵肉味,顺着肉味寻去,才发现是墙角一个锅里炖着狗肉,便要来半只狗肉下酒。

那为何民间饭馆还能卖牛肉呢?一是在古代社会中耕牛虽然明令禁杀,但并没有禁食。那些自然死亡或不能用于耕种的牛流入市场上是不被阻止的,为满足不同客人口味的需求,饭馆接受牛肉做成菜肴帮其招揽生意很是常见。

二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也提倡"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宣言。虽说古代有对牛的法律保护,但种种因素导致其无法完全禁止。且牛皮、牛筋亦是古代军备用品的原材料之一,因此"违法"的宰杀在一定程度上被朝廷默许。

除了前面提到的牛肉和羊肉在当时的现状以外,那其他肉类呢?宋朝饮食业很发达,在《清明上河图》中经营餐饮业的店铺有将近所画全部楼宇的一半,鸡鸭鱼等肉类可以正常买卖到饭馆做成美味的菜肴。

而猪肉亦是,"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写下此诗,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市黄陂区,大意是说在黄州有那么好的猪肉,价格缺非常的便宜,有钱人家不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于是便出现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东坡肉",现在的"东坡肉"因为各种佐料和食材的原因,在做法上定是比苏东坡做的改进许多,但有一点是未曾改变的,那就是"柴头罨烟焰不起",也就是微火慢炖的意思。

自古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管是牛肉、羊肉、猪肉还是其它常食用肉类,都能满足相应的营养需求。其实在中国因为生活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牛肉食用并不是很多。但在国外像美国这样的一些西方国家里,牛肉是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主要食材。

由网友 吮指瞬间 提供的答案:

大家在古装剧中都会看到,一个大汉拿着刀,然后往桌上一放,张口就喊:"小二,切二斤肉,拿一壶酒。"

尤其是在水浒传中这种场景更为常见,大家都知道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宋朝,确切的说是发生在北宋年间的故事,有人要问了究竟这二斤肉是什么动物的肉呢?

一开始看水浒传给我的感觉是酱牛肉配的酒,可是后来我看了《东京梦华录》更觉得应该是猪肉。《东京梦华录》第四卷有一个描写食店的文章,原文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大凡食店,大者谓之分茶,则有头羹、石髓羹、白肉、胡饼、软羊、大小骨、角䏑犒腰子、石肚羹、入炉羊、桐皮面、姜泼刀、回刀、冷淘、寄炉面饭之类。"这其中有一种美食叫做白肉,我查了典故,宋朝的白肉是宋朝的肉制品之一,指的是砧压去油后的肉,泛指熟猪肉。所以我认为切二斤的肉多指的是熟猪肉。

那么有人问了,为什么不是牛肉呢?我分析认为,在古代是没有机械化可谈的,牛作为那个时代农耕的主要劳力,是不会被轻易的杀掉做成酱肉和其它美食的,被看做农业"工具"的牛,除非老死、病死,否则是不会被允许杀掉的,既然是病死或者老死了,那更不可能作为食物来出售了,病死的牛容易传染疾病,老死的牛口味应该不会太好。

还有一种肉也是宋朝时代的主要肉类,那就是羊肉。大家是否记得《水浒传》第一场中史进遇到王进的时候,就让家人杀一只羊用来招待对方,还有鲁达打死镇关西跑路的时候,遇到赵员外,赵员外马上让人"杀一腔羊"款待。还有宋史中记载,宋真宗的时候,单是宫中一年便消耗数万只羊,这些羊全部产自陕西,以冯翊县出产的羊肉"膏嫩第一"。宋仁宗、宋英宗时的羊肉一般都是从河北一带选购,并且每年还要跟辽国购买数万只羊。到宋神宗时,宫内御厨消耗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

既然羊肉消耗比猪肉多,为什么我还认为"切二斤肉"是猪肉呢,因为当时宫中以羊肉为主,但是民间却以猪肉为主,因为羊肉需要从外地运来,甚至到辽国采购,这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的起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宋朝时"小二,切二斤肉"这二斤肉就是白肉,也就是熟猪肉,大家觉得我分析的有道理吗?如有不同的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

由网友 四川达州人 提供的答案:

宋朝人吃什么肉?

其实只有两三种。🐮就别想了,宋代擅自杀耕牛要给牛偿命的。

皇帝祭祀才能宰牛一头,分给6位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享用。

贵族吃羊肉,庶民吃猪肉狗肉。

羊肉从来都是高大上的肉食。中国贵族官员,富裕商人明代之前不吃猪肉狗肉,只吃羊肉这一种。比如苏东坡流放黄州,当地知州衙门每日杀羊一只,提供给衙门里官员差役买,苏东坡因是罪官,只能等所有人都买过才能买,某几日买不到就只好买点羊骨头回去烤着吃。而黄州产的猪肉没几个人吃(很多吃不起),苏东坡写诗称赞黄州猪肉,自己却很少吃。

庶民百姓就没那么多顾忌,有肉吃就已经是高人一等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