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我就是竹韵 提供的答案:
问题:曹雪芹是喜欢宝钗还是偏爱黛玉?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争论的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在《红楼梦》前80回中,很多场景和回目都是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写在一起,对比写的,就是宝黛的判词也是合在一起的,这固然是因为故事好看的需要——不仅仅是黛玉,连我们吃瓜群众都要跟宝钗急:人家黛玉和宝玉两个爱的好好的,你干嘛有事没事跑出来溜达?而且还制造什么"金玉"姻缘之说,骗人的吧?!呵呵,我们都太操心了。还不是被二百多年前的曹公雪芹给骗了?
言归正传。
关于曹公喜欢哪一个?前面的友们已经分析了很多,特别是看了"海阔天空诗酒花"友的问答,更是不敢下笔。下面我这儿仅从一个回目中把宝钗和黛玉作对比分析,让读者自己评判。
《红楼梦》第27回,回目叫"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中国古代的美人,历来有"环肥燕瘦"之说,唐代的杨贵妃体型丰满,用以形容宝钗;汉代的赵飞燕,体态轻盈,用以借代黛玉。
一、坦荡和心机
第26回结尾,林黛玉本来想去怡红院,看见宝钗先进去了,自己站在花阴下看了会儿鸟儿再去敲门时,正遇到晴雯和碧痕伴了嘴,正没有好气,就没有给黛玉开门,把黛玉晾在了怡红院的大门外,也才有了第二天,就27回写的"飞燕泣残红"的故事。
到了第二天是4月26日,芒种节。那个时候的风俗,芒种节要饯别花神,所以大观园里面现在是花红柳绿,香风飘拂,很多人都在这,穿得花枝招展,花园里面绣带飘飘,在饯别花神。小姐和丫头都出来了,唯独黛玉没有出来,迎春说,林妹妹怎么没来,还睡懒觉吗?宝钗就说,我去把她闹了来。
宝钗就到潇湘馆去,她看到宝玉先进去了,她就想宝玉和黛玉从小一处长大,他两人之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黛玉素喜猜忌好弄小性。如果这个时候我也跟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还是回来的好。
前一天林黛玉看到薛宝钗进了怡红院,她并没有考虑别的事,她就跟进去了,这说明林黛玉是很真爽、襟怀坦荡。薛宝钗心里多动了一些心思,她会琢磨,不伤害别人,但是特别是不要伤害自己。
二、薛宝钗扑蝴蝶和黛玉葬花
接着前面。
宝钗在回转时忽然看到前面一双玉色蝴蝶,迎风蹁跹,很有趣,她就要扑了来玩耍。薛宝钗毕竟也只是一个15岁的少女,她也有少女的情怀。她从袖子里拿出一把扇子。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这就引得薛宝钗一直跟着这一双蝴蝶到了滴翠亭。
宝钗扑蝶是整本书中她最活泼可爱的一个瞬间。在这一瞬间她摘下了懂事、道学的面具,显出了本真的一面。 这里正写着宝钗生命的美好,接着写到了滴翠亭宝钗对黛玉的"陷害"。一会儿再说。
此时的黛玉正在花丛下葬花、读诗、唱诗。"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飞了,花谢了,美丽的生命消失了,谁怜惜。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柳丝从鹅黄初染,到在风里面飘拂,是越长越长,榆树也结荚了,但是桃花落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黛玉葬花,写了林黛玉诗意的人生,也写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林黛玉从落花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自己像花一样纯洁、美丽的生命,想到自己的所处的环境,想到自己的心事,谁又能为自己的婚事做主?自己空有一腔爱恋,向谁诉说呢?在这污浊的环境中,林黛玉从来不会谄媚任何人,不会讨好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也不刻意讨好自己的外祖母,我就是我。这种性格也注定了林黛玉悲剧的人生。
三、无中生有,宝钗陷害黛玉于无形
薛宝钗追蝴蝶到滴翠亭,就听到里面有人说话。这个滴翠亭,四面是游廊曲桥,这个亭子盖在池子当中,周围是一些糊着纸的窗格子,所以里面看不到外面,外面也看不到里面,只能从外面听里面的声音。
薛宝钗在亭外听到里面有人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原来是怡红院的丫头小红和坠儿在说话。坠儿说:"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里面出现的芸二爷是贾芸。小红说,"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坠儿说:"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小红沉默了一会儿,说:"也罢,你就拿称这块帕子谢他吧"......
原来小红和小丫头坠儿在说贾芸和小红私相传递手帕的事儿,并假说答谢,托坠儿把自己的手帕传给贾芸。 在当时,别说私传定情物手帕,就是多看男人一眼也被礼法不容的。小红说完,还让坠儿起了誓不告诉任何一个人。这时小红又说:"哎呀!咱们只顾说话,别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我们把这窗槅子都推开吧,有人看见我们在这里,只当我们说玩话呢。他走到跟前,咱们也看得见,我们就不说了。"
小红是个聪明的丫头,她知道自己说的这番话见不得人,所以才开要打开窗户,想到即使外面有人走近,也瞧得见,她不知道的是,她们的这番对话已经被薛宝钗听去了。
薛宝钗听完了这段话,她就想,她如果推开这个窗子,看到我在这,她们不害臊吗?而且她听出来那个传手帕的丫头就是宝玉房里面红儿。"她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我赶着躲了,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宝钗要使的"金蝉脱壳"的法子,可谓一箭双雕,即保护了自己,又陷害了林黛玉。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而且她还故意的笑着喊的,叫里面的人知道。末了她故意到亭子里走一圈儿,特别是她故意说,刚才还看到林黛玉蹲在亭子旁边弄水儿呢,怎么看到我,往东一绕就不见了,是不是藏在你们这里面了?这些都告诉小红,我是急急赶来的,我没有听到你们的说话,但林姑娘刚才就在亭外,她一定听的清清楚楚的。
小红听了这番话之后什么反映呢?小红说:坏了坏了,我们在这里说的话,宝姑娘听了倒没什么,林姑娘听了反而有问题。因为林姑娘喜欢刻薄人,这样一来,和林黛玉毫不相干的小红,就和林黛玉结怨了,薛宝钗为了自己金蝉脱壳的同时,将毫不知情的林黛玉成为了自己的背锅侠。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网友 旁观者岚 提供的答案:
小说中的人物,象作者的孩子,即使是父母也有偏爱,那么作者偏爱的是谁呢?是林黛玉。
一、在写林黛玉有创造性的笔墨。
比较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外貌就可看出作者所下功夫不同。
林黛玉是作者独创的写法,两道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系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从古而来,对那个女子的外貌有如此描写。还怕不美,又从侧面、场景等另加衬托。
薛宝钗就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如银盆,眼若水杏,这种戏曲小说中常用的语言,最多就是比作杨妃。这对于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是否有些敷衍了。
二、对人物形象的描写。
对林黛玉的描写,吃醋也罢、吵嘴也罢,愁苦也好,特别是感情,都只突出了一个字"真",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
对宝钗的描写却时不时的在一个自认为是淑女的人的身上加上一些讽刺,如偷听之后嫁祸黛玉,而这一段完全是闲笔,和后续情节完全无关。在宝玉午睡时,与贾宝玉独处一室,且绣宝玉的贴身内衣,当问及自己爱好的时候却说贾母的,处处揭示出薛宝钗的"装"。
三、结局。
林黛玉虽然去世了,却得到她所要的全部,贾宝玉真心真意,死生不渝旳爱。
薛宝钗虽然得到了金玉良缘,却终身守寡。
所以曹雪芹是更偏爱林黛玉的。说一句和本题无关的话,他亦偏爱王熙凤。
由网友 ww3721王建文 提供的答案:
小说把两人美,描绘到极致美。对黛玉的爱用热到冷,从神到俗。对宝钗由俗到神。相互转变,从灵到肉,和肉到灵的具大转化变化中。
黛玉就是若比干还多窍的人,是文曲星,文财神。比干还一窍八窍玲珑心 ,是多了一个心眼,而平常心不会多心眼,她天生就是个病人。虽然是绮珠仙草,自然之木花草之芳,是纯粹精华美好,而其本质是普通,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内慧外秀,外象绝代俊美。
更确定她是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横溢才学,诗人气质的人。曹雪芹却把用太多的猜疑和过量的偏狭。无见识,小心眼,折磨着自己,想家无家,要感情却生活在一个仇视,倾轧,争夺,欺诈的荣国府里。连他自己还不十分懂事的丫环佳惠,都发出这的慨叹,这地方本也难站!在许多势利眼光下,一身之病,别无长物,能安心生存。
小姐探春说得明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林黛玉有何能,只有期待爱情,却又不敢表白爱,而不敢言,把爱放心中。寄托别人怜悯,信守爱情,爱至深,伤也重,为爱而死。
曹雪芹用堪怜咏絮才,不是更爱她 ,是可怜她的。有才无用之人。还是一身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超凡脱俗,清秀自然造灵之美。终究敌不过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花落必然外在美。又是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异常病态美,又是自尊心太强了的小心眼的自卑状。
在进大观园前,她做为仙子恼怒宝王表白。宝钗却直接了当,在丫环莺儿面前,要宝玉的玉引诱金锁成一对儿。还让莺儿为宝玉的玉打梅花络,展现敢爱大方待人以诚,爱的直率。最后让小性尖酸刻薄,在大观园里黛玉主动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令。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曰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自误了"自我深刻反省加高宝钗高大有见识,虚怀若谷,率真坦城对待姐妹。
这时的宝玉在《螃蟹咏》《山门寄生草》《更香谜》更认识到宝钗展现富于孤愤反叛精神色彩,是真正时代有才有识的骄子。让林黛玉,也深深感到,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虽然宝玉送给两个旧手帕,给黛玉却无题字更证明宝玉将不会珍惜,这份感情。旧手帕是随身可带随手就弃之物。但绝对不会珍惜之物,林黛玉却确让自己以为贾宝王对她是真爱,是多么无知。而只有自己在二帕写诗哭泣,只是单相思罢了。在实权人物王夫人撵出晴雯出大观园时直接表达出黛玉深刻不满更有一度视黛玉为心肝宝贝掌上明珠贾母,明确表示不能将许配给宝玉,玉熙凤偷梁换柱之计后只能烧毁自己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诗稿。曹雪芹从三生石畔的就定下黛玉只有眼泪没有缘分,是奇苦爱情悲剧。
由网友 少读红楼 提供的答案:
宝钗和黛玉是红楼梦并列的两个女主,曹公对她们两个有无数的偏爱,对黛玉的喜欢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可是对宝钗暗中的心疼才让我们感受到他最偏爱的人是宝钗。
曹公对黛玉表现出了无限的喜爱,不仅让她和宝玉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还让很多女孩都带着她的影子,即便她注定的命运是早逝,可是她却好像一直在我们身边。
曹公对宝钗的偏爱不是简单的描写她的好,初读红楼时对宝钗是有偏见的,觉得她太做作、太圆滑、太不真诚,可是后来才发现宝钗竟然是得到大家喜欢最多的人。
宝钗能够及时的察觉到身边人的困难,给予帮助,这是她遭人贬斥的一面,多以此认为她心里藏奸,动机不纯,但我们也因此看到了她的好。
待在宝钗身边就会觉得心安,宝钗会给人一种发自心底的信任感!所有人都愿意对她袒露真心,愿意把她当作亲人,即便以后她没有再如当初那般相待,心中仍会感激当初她对自己的好。
第一、湘云对宝钗倾诉心事,让我们看到宝钗的细心体贴
湘云每次到贾府都是如同五月的朝阳,明媚灿烂,让人都能够感受到满满快乐。湘云在贾府做什么都是随心所欲,而且正义感爆棚,我们很难想象她也会受委屈,也会为钱财而犯难。
如同湘云这般要强的姑娘很难会在人前说出自己的为难之处,可是宝钗一片真心为她,让她放下了心防主动说出自己的心事。
湘云在贾府最信任的人除了贾母和宝玉就是袭人了,可是她没有跟袭人说起过自己在家中的为难,反而对宝钗说了出来。
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地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
宝钗和湘云相识的比较晚,但大观园里只有宝钗最了解湘云,湘云最亲近的人也是宝钗。
史湘云曾如此夸赞过薛宝钗,"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无妨。"
湘云能够说出这样可能得罪人的话,是因为她真的喜欢宝钗。后来她叔叔外调,被接回贾府居住,她想也没想就选择了与宝钗同住。
后来宝钗为了撇清自己没有告诉湘云就搬出了大观园,湘云虽然恼怒,可是她的心中却不曾真的怪罪宝钗。毕竟,昔日的宝姐姐,曾对她关怀备至,不仅为她排忧,还帮她解了螃蟹宴的难处。
第二、黛玉对宝钗的推心置腹,让我们看到宝钗的真诚大度
黛玉一直都不太喜欢宝钗,总觉得宝钗八面玲珑、满腹心机,可是后来因为宝钗真诚的劝诫黛玉不要读禁书,后来还安慰病中的她,才使得黛玉真的看清了宝钗的为人。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黛玉是个才情极高的女孩,她对宝钗认识过程,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对宝钗认识的过程?先是觉得她心里藏奸,别有用心,但处的时间久了,渐渐发现,宝钗的好是真的好,她对人的一颗心是真诚热情的,并没有掺杂任何世俗之念。
在很多人眼中,宝钗与人交往甚至帮助他人,也许并非全是舍己为人,但她帮人又都是实打实的,从无坏心。在曹公心中,宝钗也是一个正值青春的女孩,刚开始写她的成熟圆融,甚至冷漠无情,害她被大家误解,曹公心有不忍,直接让黛玉为其正言,可见曹公对她的偏爱。
从小的生长环境,不成器的哥哥,没主见的母亲,如果她再没有一点心机,她们的家恐怕早就不像样了。宝钗为人圆滑,可是这是成长环境决定,她没有办法改变,她能够看穿所有人,可从来没有害过谁,反倒是每次都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
黛玉看人的眼光也是很准的,她都认定宝钗是一位好姐姐,那说明宝钗真的不是坏人,且两人之间的一番对话,也足见宝钗的豁达大度与真诚和善。
第三、邢岫烟答应薛家婚事,最先取中的也是宝钗为人
在曹公眼中,宝钗的好远不止这些,除了湘云和黛玉,她对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她帮助清贫的邢岫烟就是最好的例子。
宝钗与人交往并非只考虑利益,她也很看重一个人的人品。邢岫烟出身贫苦之家,可是她恬淡闲适、与世无争又屹然独立的性格感染了宝钗,使得宝钗自愿的帮助她。
邢岫烟是甘于清贫的女孩,在贾府备受欺负、又过的艰辛,可是她不仅不会对任何人抱怨,反而会在这狭窄的天地里绝处逢生。这样的环境里迎春听天由命,可是邢岫烟却会随遇而安,即便需要典当棉衣也绝对不会向任何人开口。
当宝钗知道她的苦,真心愿意帮助她的时候,她才对宝钗说出了真心话,以及所有遭遇。她答应薛家的婚事最开始也是先取中了宝钗。
宝钗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她能够以心换心,让大家从心底真的喜欢上她这个人,知道她的好,也愿意跟她分享自己的秘密,愿意和她成为好朋友。
曹公让宝钗拥有这样的能力就是一种偏爱,只要宝钗愿意,宝钗可以得到所有人喜欢。可是宝钗交朋友也是挑剔的,即便别人会嫌弃她世俗,可是她做事也全凭本心,只要不违背自己原则就好。
综上,我们说宝钗不好,往往是因为她的冷,她的明哲保身,她的处事圆滑,但出身商人家庭的她,幼年丧父的她,哥哥不能依贴母怀的她,只有让自己快速长大,甚至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这是她无法选择的。但她可以选择对身边人好,选择用帮助每一个人来表达自己的热情、善意和体贴。曹公笔下的她,有许多无奈的辛酸,但亦有真诚善良的一面。
作者: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我的Html369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由网友 摇曳盛开 提供的答案:
谢谢悟空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作者对这两个人的性格和特点的描写,从而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林黛玉从出场就是很乖巧的样子,很会观言阅色,然后就是一直的身体虚弱,气质忧郁,喜欢静静的独处,欢聚的时候就为离别悲伤了,所以喜散不喜聚。因为自己家中的没落,对她的影响更是寄人篱下的感受,敢爱不敢言,只好把爱深深的藏在心里,这份爱是她人生的依靠,用生命坚守。作者对林黛玉的爱情描写,是寄托了真善美的,是心心相印,无纤无尘。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林黛玉生在当时的污绰世俗社会,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2、薛宝钗出身为名门,自幼受到的教育是封建思想,作者描写宝钗是明事理的大家闺秀,做事言行都严格遵循封建社会为人处世的规范。宝钗爱宝玉是有功利之心的,宝钗追求的是功名利禄,规劝宝玉现在用功读书是为日后铺国治民,从而引起宝玉的不满和反感,所以宝钗在作者笔下就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
3、童年时期的曹雪芹淘气异常,厌恶八股文,不喜读四书五经,反感科举考试、仕途经济。曹雪芹的红楼梦对当时现实社会和统治阶层,采取了深刻的批判态度。而且有许多反抗性格的正直的精神,用力抨击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敦敏的《题芹圃画石诗》这样评价了曹雪芹: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橼笔,写出胸中磈磊时。这样我们就明显的知道作者是欣赏黛玉还是宝钗了!
由网友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 提供的答案:
谨谢香菇芒果棉花糖师友之邀。
宝黛钗之恋,是曹公的一世情缘,倾注了他的喜、怒、哀、乐,是否可以说,这也代表着曹公婚恋观?
说到钗黛的好恶,不才早就意向分明。正如鲁迅先生对红楼梦一书的品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以为,作者曹公是抑钗扬黛的,而在具体的创作、表现意念上,通过情节的铺垫、修辞、比喻、倒叙、插叙等文学手法,明褒暗贬的笔触,以物喻人,借代之影,来尽抒神来之笔。
在曹公笔下,宝钗纯粹就是以一位中规中矩的封建社会的淑女形象,出现在读者诸君的眼前。而作为对应,黛玉给读者的印象却是自怨自艾、以泪洗面的人生。
最根本的是什么呢?鲁迅先生曾说,伟大人格的素质,在于一个诚字。人世间的滚滚红尘,充满着诱惑;人性的善恶,蕴涵着纯、伪之别。剩下的就是钗黛之异同了,在此恕不作叙述,各位明君自行评判罢。
由网友 萍风竹雨123 提供的答案:
关于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虽然珠玉在前,我仍愿再拋一块砖。我觉得,曹大家既然经常把她们合在一起描写,她们定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个体,而应该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曹公对他们的爱当然也是没有侧重的。
在《红楼梦》前80回中,林黛玉一直很任性,也很率真,对自己在意的心心念念,但对自己不在意的,一点也不假颜色。我以为这是人内心所渴望活成的样子。我活着,就是活给自己看的,我只要不违背社会伦理,我不在意世人的目光。第七回黛玉怼周瑞家的正是这种理念的一种体现。
当然,黛玉敢这样做,因为她有自己的底气。她是贾母最宠爱的女儿的女儿,又出身于列侯之家,父亲是探花,又领着巡盐御史的肥差,可谓是千娇百宠,金尊玉贵。但随着林如海的去世,林黛玉经过世情冷暧的历练,也慢慢的收敛了自己的个性,虽然仍然很真,却已温和很多。当林黛玉最终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本质,她成熟了,她的使命也就结束了。她完成了人这一生由单纯走向成熟的历程。
而薛宝钗则是演绎人由成熟慢慢返璞归真的过程。人是有许多不如意的。许多时侯不得不违心而做。薛宝钗就是人们本心不愿如此,而不得不如此的经典人物。
薛宝钗入贾府时也顶多十岁,不管再老诚,也是一个小姑娘,可是她却能做到八面玲珑,人人点赞,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功力,一人难称百人意,薛宝钗就有这个本事。但是这个本事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她也有很多的无奈与辛酸。可是不那样做,却又走不远。
薛宝钗虽然有母兄罩着,有姨娘靠着,可是她早经世事人情,深知人情世故,因而她虽然也有热情活泼的一面,偶尔也会忘情,但更多时侯,她不得不被世俗的东西包裹起来,做一些违心的事情。说她世故也好,说她圆滑也罢,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那样做。她正是我们的现实,我们明明知道怎样做才最好,却不得不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
纯真可爱的林黛玉虽然赢得了宝玉的心,但她死了,因为 生活里没有象牙塔,如林黛玉一般的太率真,太本我根本走不远。世故圆滑的宝钗虽然没有走进贾宝玉的内心,但她却赢得了宝玉的婚姻,这也告诉我们,只有接受社会的约束才能走远,可是却也往往失去了本我,失去了初心。
而最后,宝玉出走,剩下宝钗孤零零的存活世间,告诉了我们人间的另一个真相,被世约洗涤过的幸福,虽然走得很远,却往往是虚假的,空无的。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我们看,《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悲剧。作者正是将林黛玉和薛宝钗所代表的价值扭曲了,撕碎了。他所赋给两位姑娘的痛与泪是均衡的,爱也是满满的。
由网友 路遥lgy 提供的答案:
曹雪芹欣赏的是林黛玉,《红楼梦》这部小说,主要就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委婉凄美的爱情为主线,揭露封建社会礼教制度下的人性的泯灭与丑恶,林黛玉自身经历的曲折和最后的去世,正是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对封建社会礼教的反抗与批判!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