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统一不了。
因为昭襄王在位晚年,秦军曾有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溃败。这导致秦国当时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恢复国力。
当时的具体是这样的。
公元前259年,赵国因长平惨败,短时间内无力再组织军队抵御秦军。因而白起便极力建议昭襄王,趁机攻赵,不要给赵国喘息之机。争取一战灭赵!
赵国打不过,赵王便与韩王联合,找到了苏秦的弟弟苏代,派他到秦国游说。
苏代到秦国后,以赵国愿意主动割让土地为条件,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相范雎,让他劝昭襄王不要攻赵。同时,苏代还成功的挑拨范雎和白起的关系,说胜仗都是白起打得,范相国您有什么贡献啊?如果坐视白起灭赵,他日后的地位必然比现在还高。范相国您的位置该如何摆?
范雎觉得有道理,便跑去劝昭襄王。说赵国愿意主动割地,我们不用打。昭襄王也觉得不战而取得赵国土地,赚大了,便采纳了范雎的建议,诏回白起,与赵国罢兵休战。
秦国朝堂上发生的事,起初在前线的白起并不知情。他是回去后才得知内幕。为此,他气的大骂范雎混蛋,同时对昭襄王也颇有微词。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年后,昭襄王派人向赵国索要当初苏代承诺的割地。
然而,这时候的赵国已经做好迎战秦军的准备了。于是赵王便强硬回绝。表示割地是绝不可能的。秦国想要,就派兵来拿啊!
昭襄王听说后,博然大怒,遂起倾国之兵攻打赵国。
秦军出征之前,昭襄王原本想以白起为帅。
但一方面,白起当时染病,不能下床走动。
另一方面,白起认为赵国已有准备。此时攻赵胜算不高。
又一方面,白起在长平坑杀几十万赵军,赵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如果挂帅,赵人必然会顽抗到底。这反而不利于秦军攻赵。
再一方面,白起因为前一年昭襄王不听他的建议,颇有微词,心里那口气还没顺。
综合考虑下来,白起也就拒绝了任命。
见白起不愿意挂帅,昭襄王心里很不爽。但他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只好委派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五大夫王陵担任统帅。
数月后,秦军杀入赵境。邯郸之战爆发。
前面说了,秦军主帅王陵不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让他给白起打下手,能胜任。但让他独立指挥几十万人,他就不行了。所以秦军在围攻邯郸期间,打的磕磕绊绊,仅在邯郸城下就损失了四万多精锐。
战事不顺,秦昭襄王很是尴尬。无奈,他只好再次派人请白起出山。但白起又拒绝了。
这一次他连理由都没说,直接告诉王使,赶紧罢兵。如若不然秦军会遭受更大的创伤。
使者把白起的话转述给昭襄王后。昭襄王非常恼火。因为这时候他再下令退兵,那就等于先前投入巨大长平之战,白打了。这种结局他如何能承受呢?
所以,昭襄王就又一次加注,派白起的副将王龁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然而,王龁的军事才华也不足以统帅几十万秦军。之前就是因为他在长平拿不下廉颇,白起才中途接手。因而,秦军在王龁统领下,还是拿不下邯郸城。
就在秦军在邯郸城下久攻不克时,躲在一旁观战的魏国和楚国均认为时机已到,便各自出兵十万救赵。("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期间)
赵国见援军杀到,士气大涨,杀出城外。秦军则腹背受敌,死伤惨重。王龁无奈,只得率残部撤退。
然而,楚、魏根本没有放过秦军的意思。继续在后穷追猛打。
王龁率秦军残部打不过,只好直接向西连撤几百里,一直退到了黄河以西。
众所周知。古代打仗,撤退是一门学问。十万人只撤回一万,在古代稀松平常。能把十万人撤回八万的人,都算是名将了。
王龁并非有帅才的将领。因而,秦军的这次溃败,堪称是继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第一大耻辱。具体损失按照《史记》记载,大约在二十万人左右。
并且,这还没算完。
看见魏、楚、赵三国联军大胜秦军后,韩王也派出大军参战。
魏、楚、赵、韩,四国联军合力,拔除了秦国在黄河两岸的军事据点。
这一战后,韩国收复上党郡,魏国收复河东地区,秦军则退回函谷关。
昭襄王自亲政以来占领的地盘,就因为这一次惨败,便丢了一大片。
幸亏楚国当时没收复地盘。不然,昭襄王真的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又幸亏,四国联军在大败秦军后,老毛病又犯了。迅速开始内讧,自相残杀,秦国这才躲过一劫。
如不然,以当时秦军的士气而言。能不能守住函谷关都还两说。
按理说,秦军遭受大败,昭襄王此时应该跟白起搞好关系才对。
然而,他也是老糊涂了。
他在听说白起私下里埋怨"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后,大怒。居然派人把白起赐死了。
试想,秦国的精兵,死了个七七八八。三军统帅还被昭襄王弄死了。
没兵没将的,他就算多活几年,又能如何?
事实上,真实历史也确实是如此。
秦孝文王去世后,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爹,发兵报复魏国。结果秦军被信陵君率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再次打得惨败。
此一战,秦军死伤惨重,失地连连,又是被迫退守函谷关,不敢出战。
庄襄王听说后,非常失落,没过多久就把自己郁闷死了。而信陵君则名震天下。(这也是刘邦为什么会极度崇拜信陵君的原因)
我觉得,如果不是信陵君死的早。秦国统一的时间,可能还会往后拖延。
因为庄襄王死后,实际掌权的吕不韦一直不敢对关东六国开战。而信陵君死后,他第二年就出兵伐魏了。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太明显不过了。
综上。很多人以为长平之战以后秦国就有能力统一六国,其实很荒谬。
先不说秦国在长平之战期间的损失本身就不算小,且不论秦军在邯郸之战期间的损失堪称是元气大伤。
就单说王翦灭楚时,跟秦始皇说"非六十万不可"。就足以看出,六国保存的实力,绝非昭襄王时期的秦国可以独吞的。
六十万兵,昭襄王倒是想有,可他哪里拿的出来呢?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昭襄王为秦国统一六国所做的贡献。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秦始皇是踩在太爷爷、爷爷、父亲肩膀上,躺赢六国。他为秦灭六国所做的贡献,我们一样也得承认。
由网友 0你的我的你 提供的答案:
题主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历史是容不得假设的,但是如果可以假设的话,可以探讨一下。
一、秦的地理位置
从确认为诸侯国开始,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要想发展必须扩张,首先要有足够的地盘养育足够的人口,其次是扩张的方向,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西扩张,这一点秦的历任君主都在做,至秦昭襄王时期,站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没有可以再扩张的地盘了,另一个就是向东扩张,在秦昭襄王时期,已经有迹象同时也有计划的向东在扩张,只不过山东六国还没有完全丧失抵抗能力,所以,阻力是有的,并且很大。
二、实际扩张时间
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51年去世,而秦实际完成六国统一在公园前222年,中间间隔了近30年的时间,考虑到后续两任君主时间较短及嬴政前10年左右基本没有亲政,所以折合下,就给昭襄王15年的时间完成统一。
这中间会发生很多事情,一是秦的实力还不允许,二是各诸侯国与秦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大抵对秦是对抗的状态,特别是在秦昭襄王的后几年基本没有对外用兵,倒不是秦的战斗力不行,而是连年战争需要养精蓄锐,这一点昭襄王自己也很清楚。
三、秦的优势
1.体制优势
秦依法治国,可以做到全民皆兵,以军功升迁封侯,整体军队战斗力会很强。
秦标准化做的非常好,兵器通用性好,在战斗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君主作为及群臣作用
考虑到执政期间的情况,秦昭襄王还是一位非常有作为和想法的君主,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在位期间也能用贤臣,可能像李斯等臣子不会出现,但会出现其他类似能臣,假以时日统一六国也是没有问题的。
四、年龄问题
秦昭襄王去世时为75岁,如果再执政15年将达到90岁,这个时候,人的锐气和进取心都会减弱,因此秦的进攻势头是势必会有所减弱,时间会延长至20年甚至更长。
综上,秦会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由网友 正史漫谈 提供的答案:
可以。历史发展到秦昭襄王晚年的时候,对秦国而言,统一六国的唯一难题不是在外、而是在内:如果秦王的人选不要频繁更换,政坛格局保持稳定,就能一鼓作气拿下六国。
邯郸之败、白起被杀、六国合纵,看起来后果很严重;但凡事不要只盯着表象,实际上,它们对秦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我们想的那么大。
就在邯郸之败后的下一年,发生了一起宣告旧秩序彻底崩盘的事件:秦国攻打西周,周赧王向秦国"谢罪"。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各诸侯国已经完全沦为了秦国案板上的鱼肉。
看待秦朝之前的那段历史,我们不能只盯着表面上热闹的战争和宫斗,而要结合那个时代的人文特征,关注到几起划时代的事件。
第一件,就是三家分晋,这也是史家公认的战国阶段的开始。它标志着原有政治逻辑的彻底改变:春秋时期虽然已"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还经常发生公卿杀害诸侯、改立新主的事件,但是,从未出现过诸侯被公卿取而代之的案例。
但随着周王室的杠把子晋国被韩、赵、魏三卿瓜分,并且还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承认,标志着"以智、力相雄长"弱肉强食时代的来临。
但即使这个时期,周天子仍旧被供在神坛上,被各方心照不宣的当成了一件舆论武器。比如在公元前343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崛起,享受了"王致伯于秦"的待遇,即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之长,原本视秦国为蛮夷的各国纷纷前来入贺,这就是周王室这面旗帜仅存剩余价值的体现。
第二件,就是公元前256年,秦国将军杨摎攻打西周,无力抵抗的周赧王亲自赶到咸阳叩头领罪,献出了下辖的三十六个城邑、三万人口。
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周王室彻底完了。当时虽然东西周并立,但周赧王才是名正言顺的周天子,东周那边只是"东周君"而已。周天子向诸侯国磕头谢罪、献上城池人口,以及象征权力的九鼎,实际上就意味着周王室的灭亡。
在传统概念中,战国的结束是以秦灭六国为标志。但是,在史学界还有一种观点:公元前256年这起事件,已经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
以《资治通鉴》为例,作为编年体史书,它所有章节、小节都是以帝王年号为名。在战国至公元前256年这段期间,章节名是《周纪》;公元前256年的小节名是"赧王下五十九年"。而从公元前255年开始,已经变成了《秦纪》,小节名也成了"昭襄王五十二年"。
天下共主周天子已经向秦国投降了,那东方各国存在的法理依据是什么?没了,他们既然坐视周王室覆灭,那就只能面对这样一个结果:面度虎狼之秦,以往还能扯起周王室的舆论大旗,如今只能靠势力硬顶了。那他们有实力吗?有,但也没有,关键看他们怎么想、怎么做。
强大如秦国,也有害怕的事物:六国合纵。这个难题,从商鞅变法后就一直存在,直到嬴政时期仍旧是秦国君臣最头疼的问题。比如在公元前237年,魏国人尉缭对嬴政的那番话:"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纵"。
从理论上而言,当然是6>1;但实际上,自从苏秦组织六国合纵开始,秦国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逐渐茁壮成长、一步步蚕食东方各国。原因就在于,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各国不可能真的拧成一股绳:
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秦国变强,但也不希望其他国家壮大(齐国差点被灭就是案例);他们一方面反感秦国吞噬他国领土,另一方面想着法子从盟友身上割肉;合纵攻秦即使获胜,得利的也是与秦国接壤的三晋,赔本赚吆喝的事,谁会真的出力?
因此,历代秦国对外都是文武并用,无论是秦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还是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都是利用了各国的小算盘,通过小恩小惠、或萝卜加大棒,对各国分而化之、离而间之,慢慢的温水煮青蛙......而后来嬴政收买、刺杀各国大臣,实际上是这一路线的延续。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就是秦国对外战略的正反面案例。
不见硝烟的战场,才是主导长平之战结果的关键因素。当初赵国不费一兵一卒接受上党,得罪的不仅仅是秦国,更有东方各国。秦国固然是虎,但赵国也像头狼;它原本就武力爆表,此时凭空得到大片领土、大量人口,各国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
坐山观虎斗,才符合各国的利益;随后秦昭襄王利用赵王急于求和的心理,巧使离间计,更是彻底打消了各国援助赵国的念头。
但邯郸之战又是另一码事。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的军事脊梁被打断,秦国已经获得了巨大战争红利;但就像白起说的那样:"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眼红的各国,此时如同被打了鸡血,正处在难得的愿意联手的阶段。如果秦国延续之前的套路,换个目标,或者用小恩小惠收买下魏、楚、齐,也许步子会更扎实;但秦昭襄王在短期内过于咄咄逼人,反而招致了各国的一致反抗,这才导致了邯郸失利。
但邯郸之战对秦国的打击,真的如同有些朋友说的那样"损失几十万"吗?不要猜,看史料记载。
《史记·秦本纪》中这样记录邯郸之战:"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
撤退,在汾城驻扎休整了两个多月。那么接下来呢?"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就在下一年,杨摎攻打韩国,斩首四万;随后猛攻赵国,夺取二十多个县,斩首九万。
正是看到这副凶残架势,被吓得战战兢兢的周赧王才起了联合各国攻秦的念头,结果被秦国反手爆锤,不得已孤身前往咸阳磕头认罪。
如果秦国真的在邯郸之战损失了20万人,再加上之前长平损失的20多万,秦国哪还有足够的军力?怎么可能修整两个月后就能继续爆锤韩、赵、魏?甚至还斗胆灭掉西周?
即使在后来,仍旧爆发了多次各国合纵攻秦的事件,甚至还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还攻到了函谷关。但这并没什么用,他们能一时打得嬴,但却站不住,毕竟各国联军不可能一直待在一起;一时的危机促成的联盟,怎么可能敌得过秦国的强悍势力、顽强意志?
我们看看随后秦昭襄王干了些啥。
公元前255年,秦国人夺取了周王朝的宝鼎、重器,并将西周文公姬延(即上一年的周赧王)赶走;
公元前254年,杨摎伐魏,攻下吴城;随后,韩王亲至咸阳朝见昭襄王,魏国宣布全国听命于秦王;
公元前253年,"王郊见上帝于雍",秦昭襄王举行祭天大礼,这以前可是周天子的业务;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
在这之后,秦孝文王嬴柱在位3天而死,紧接着是秦庄襄王嬴楚三年,随后是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在秦国的体系下,单单更换国君带来的影响并不大,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国君更迭的过程,伴随着各利益团体的博弈;更迭完毕之后,又将是旷日持久的利益划分、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比如当初秦昭襄王上位,背后是芈八子(宣太后)与惠文后等势力的残酷争夺:"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随后,更是一番血腥屠杀,诸位宗室公子、惠文后都死于非命;到了昭襄王后期,魏冉等人也被除掉......而嬴政登上秦王之位的过程,同样伴随着残酷的内斗。
而在所有内务搞定后,秦国才能统一思想、专心对外,这就是秦昭襄王死后,秦国大业耽搁许久的原因。
因此,相对于六国合纵,最耽搁秦国统一天下进程的反而是内部的王位更迭:换了王不可怕,由此带来的人事格局博弈、利益重新划分、战略操作层面的重新布局,将会消耗秦国太多的精力与时间,给六国以喘息之机。
至于白起被杀,对秦国更谈不上多大的打击。在军功爵制度下,秦国从不缺名将;那时的白起以魏冉时期的老臣自居,公然对抗秦王的命令,落得自杀并不冤。秦国的强大,强在高度集中的王权、把全国捆绑在农战之上的体系;如果秦昭襄王再多活个十几年,以那时已经接近完善的格局,对各国来个临门一脚并非难事。
由网友 爱旅行的grace 提供的答案:
我觉得不能。
秦昭襄王对于整个秦国统一六国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应该这么说,就好比在游戏中,秦昭襄王以一个人单挑六国, 疯狂输出将六个对手都打成了残血,最后秦始皇入场收割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昭襄王积极对外扩张,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但是就此说,秦昭襄王有能力统一中国这就太荒谬了。
秦昭襄王晚年老王暮政,和有些伟人一样,到了晚年就会犯一些错误,这位年迈的国王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邯郸之战。
秦昭襄王人生的高光时刻就是长平之役,在战神白起的率领下,赳赳老秦把赵军打得惨败,40几万赵军被坑杀。
要知道当时的赵国是唯一在军事上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大国,赵国的惨败,让山东六国无不震颤,如果此时秦国采纳战神白起的意见,趁势攻打赵国,不给赵国喘息之机,一举灭赵绝不是梦想。
可是就在这时,赵国使出了盘外招,眼见在军事上打不过秦国,于是赵国出动了了强大的院外游说集团。在昔日的说客天花板苏秦的弟弟,苏代的率领下,庞大的使团来到了秦国。
在晓之以利,动之也以利,情感攻势以及金钱攻势之下,他们打动了秦国的相爷范雎,以赵国割让土地为理由说服了秦王不再进攻赵国,同时苏代还成功的挑拨了范雎与白起之间,原本就不怎么和睦的关系。
苏代告诉范雎,现在白起已经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将来一旦灭了赵国,届时,白将军不仅个头比你高,嗓门比你高,连官职和手中的权利也要压过你一头了。
范雎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去劝秦昭襄王接受赵王的土地,不再打仗。 秦昭襄王很显然没有吕不韦那种商业头脑,被眼前的蝇头小利冲昏了头脑,很快就答应了范雎的请求,从赵国撤军。
秦国朝堂上那些卑鄙的勾当,在前线的白起并不知情,他回到了国内才知道整件事情的内幕,气得白起吹胡子瞪眼乱骂。
一年之后,秦王派人去赵国接收土地,可是此时此刻的赵国早已经同仇敌忾,做好了抵抗秦军入侵的准备,赵王表示想要土地,那就派兵来打吧。
秦王大怒决定要让赵王为自己的不当言论付出代价。此时此刻的秦昭襄王想到了大秦战神白起准备找白起挂帅征讨赵国,可是白起生病不能下床走动,而且白起认为这一仗未必能打赢,也不怎么愿意带兵。
秦王大怒吃熬了你张屠夫,难道老子就得吃带毛猪?秦王指派了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王陵担任统帅。
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统帅实力不行,导致秦军前线屡屡失利,光在邯郸城下就损失了四大军秦王无奈,只能再次请白起出兵,可是白起依然拒绝了秦王的请求。秦王勃然大怒,为了不让白起看笑话,他找来了白起的副手,担任秦军的主帅。
可是在秦军的猛攻之下,邯郸城依然打不下来,就在这时,毛遂自荐以及窃符救赵的故事发生了,以魏国信陵君带领的多国部队进入了赵国打的秦军措手不及,秦损失了20万人左右。
眼见魏国楚国,赵国组成的多国部队战胜了秦国之后,一直在边上打酱油的韩国也派出了军队加入联军,在联合国军的强力攻击之下,秦国大片的领土丢失,只能把自己封闭在函谷关之内,靠着天险拒敌。
可以说这一仗几乎把秦昭襄王上台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全部抹杀,幸亏楚国人没有落井下石,否则秦昭襄王辛苦一辈子,这一战全回去了。
但是对于秦国来说,损失最大的并不是丢失那么多土地,而是秦国的无敌统帅白起死了,三军易得良将难求,秦国军队不仅在战场上损兵折将,最终连这位无敌的统帅也没有保住。
在这一阶段,原本咄咄逼人的秦国变得异常安静,毕竟当时的秦国正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时期,损失的精锐部队需要补充,新的大将需要培养,这个时期的秦国实际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状态。别说灭六国,就是保全现在的这些领土已经很不容易了。
秦始皇他老爹当秦王的时候,秦国为了报复山东诸国,秦始皇他爸比曾经再一次组织过一场进攻,结果这一仗,秦国被魏国名将信陵君率领的联合国军打败,再一次逃回函谷关内。
在战国后期能够屡次挫败秦军的,只有魏国的信陵君,秦国患上了深深的恐信症,就算秦始皇上台之后,实际掌权的吕不韦也不敢动信陵君,等到信陵君死后第二年,吕不韦二话不说就讨伐魏国。其中三位大家一目了然了吧?
所以说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就有能力统一六国,这个论断是错误的,长平之战虽然极大的削弱了赵国,但是秦国的实力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咱们别的不说,秦始皇灭楚动用了60万大军,而在当时,秦昭襄王根本就拿不出那么强大的军队。
但是秦昭襄王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在他的年代,秦国一挑六,把几个重要的对手都打成残血,最终由秦始皇完成了收割,实现了大一统!
由网友 谈秦说汉 提供的答案:
谈秦说汉(356)
历史不容假如,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打了近半辈子的仗而未灭一国。再折腾个三五年,估计结果也就那样,宏图霸业原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若秦昭襄王多活个十年或二十年的话,提前统一六国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自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粮食充足,军力强盛,已经将扫灭六国、统一中原确定为基本国策。但后起之秀的赵武灵王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之后,军力也相当强悍。而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国力强盛,成为秦军东出路上的劲敌。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嬴荡在周王室举鼎身亡,在燕国为质的嬴稷在赵国军队的护从下回到咸阳,在其母芈八子、芈八子同母弟魏冉、右丞相樗里疾的支持下继位,也就是秦昭襄王。但秦昭襄王时期是否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呢,下面具体看看。
- "远交近攻"的运用,让秦国捭阖纵横
公元前304年,22岁的秦昭襄王行冠礼后亲政,从其母宣太后手里接过了秦国的执政大权。秦昭襄王从继位到正式亲政,其实只有三年的时间,跨度并不长,而且传说中宣太后限制秦昭襄王的权力也不完全是事实,毕竟秦昭襄王有废黜太后之权。
有人说"远交近攻"之策略是由范雎提出来的,这个并说法不完全对。范雎是在秦昭襄王亲政30多年后方入秦,并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秦昭襄王亲政后,立即将秦国的上庸之地归还给楚国,并与楚国在黄棘缔结了盟约,相互遣送人质与联姻。
后来齐、魏、韩三国合纵伐秦,秦昭襄王又与魏国在临晋缔结盟约,把刚占领的蒲阪归还魏国,还与三国一起合纵伐楚。打败楚国后,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会盟,又劫持了楚怀王并逼其割让巫郡、黔中郡给秦国,楚怀王不同意,就将其关押到死。
拜把子、毁盟约,为了秦国的利益,违反道义的事,秦昭襄王刚刚上任就玩得得心应手,真的跟范雎没什么关系。只是后来范雎按照秦昭襄王的既定方针继续发扬光大而已。因此,胆识过人的秦昭襄王,具备了领导秦国统一天下的谋略与智慧。
- 平定关中
秦国有四大关隘,东出函谷关通三晋之魏、赵、韩;南有武关出荆楚;西有散关通西域;北有萧关守宁夏。而在秦昭襄王之前。陇西、上郡、北地大部分属于西戎之义渠部落,义渠国也多次趁秦国与中原诸国作战期间,在秦国的后院兴风作乱。
公元前318年,齐、宋、韩、魏、赵五国合纵伐秦,当时秦惠文王担心北面的义渠作乱,特别安排以重金及美女贿赂义渠王。但义渠王并不买账,仍然趁五国伐秦之机偷袭秦国的后方,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此后秦军多次出击,均未能将其消灭。
秦昭襄王继位之初,宣太后主政期间,宣太后施展怀柔的外交手段拉拢义渠,后来宣太后居然与义渠王产生了感情,还为义渠王生下两个孩子,此期间义渠也确实没有为患秦国。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秦昭襄王决定一劳永逸,消灭义渠国。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将义渠王诱杀于甘泉宫,秦国随即发兵占领了义渠国全境,在其故地设置了陇西、上郡、北地三个郡。同时又在北面修筑长城,设立了大萧交。自此秦国据函谷关、武关、大散关、大萧关而守,关中沃野千里、固若金汤。
- 秦昭襄王发动五大战役使齐、楚、魏、赵、韩等五国的国力大伤
公元前293年,魏、韩、东周三国结盟,以公孙喜为将,尽率国中精锐与秦军作战。秦昭襄王派左更白起出击,白起利用联军内部不协调、相互推诿之机,以奇兵突袭,在伊阙大败联军,斩杀24万,联军主将公孙喜被俘虏。自此,韩、魏、东周三国精锐尽失,史称"伊阙之战"。
公元前285年,因齐国吞并宋国而引起了公愤,燕国联络秦、赵、魏、韩五国,由燕国的乐毅为将,率领五国之军讨伐齐国,曾经强盛的齐国毫无招架之力,最后只剩即墨和莒两座城池。从此,土地与人口最大的齐国实力大减,史称"五国伐齐"。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白起率大军顺汉江而下,水淹楚国陪都鄢陵后,又攻破了都城郢城,烧毁楚国先王陵,楚王被逼迁都到郢陈,楚国军民死亡过百万,长江以北的土地纳入秦国版图,此后楚国国力一落千丈、无力抗秦,史称"鄢郢之战"。
公元前273年,魏、赵两国联军进攻韩国的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昭襄王出兵在华阳城下打败了魏军,斩首13万,又将赵军2万人沉溺于黄河,魏国被迫割让南阳给秦国以求和。魏国的伤口再次流血,赵国也伤筋痛骨,史称"华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因韩国的上党之争,决战于长平。秦昭襄王起用白起为大将,并派范雎携重金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在郭开的谗言下,赵王调回长平前线御敌经验丰富的廉颇,任命只会打嘴炮的赵括为将。结果赵括被白起引诱出击,赵军兵败后四十万士卒被坑杀,赵国亦从此一蹶不起,史称"长平之战"。
- 写在最后
伊阙之战后,魏、韩两国的精锐基本上报销了;五国伐齐之后,中原综合国力最强的齐国被弄残了;鄢郢之战后,战略纵深最大的楚国也国力大伤;华阳之战,魏国再次受伤,赵国也尝到了败绩;而长平之战,强大的赵军几乎被屠尽。中原诸国,除了东北角落里的燕国外,其余的诸侯国几乎不具备与秦国抗衡的能力了。
秦昭襄王期间也吃过一些败仗,伐赵国的邯郸之围中,被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的联军大败于邯郸城下;蒙骜伐魏,又被信陵君合纵五国,将秦军驱逐于函谷关内。但五国合纵始终不能给秦国以致命的打击,秦军能在较短时间内卷土重来。
因此,秦始襄王在"远交近攻"的战术思想指导下,不断消耗六国的国力;利用秦关之险,让秦国内部免受战乱而稳定;而关中沃野千里,蜀地物产丰足,所以国库粮食充盈,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通过多次大型战役,给六国造成巨大的消耗。
如果秦昭襄王再活多十年或二十年,荡平六国的可能性还是挺高的。其实,吕不韦在秦王嬴政行冠礼前近十年的修生养息,虽然让秦有了更加强大的时间,同时也给了六国喘息的机会。
2020/12/28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由网友 刚日读史 提供的答案:
绝对不可能了!
可能大家对《史记》不太熟悉,然后才会受到电视剧的影响,觉得昭襄王特别的猛,其实昭襄王没那么厉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昭襄王五十六年的王权生涯中,前四十一年里,其实都是他的母亲宣太后在临朝主政的。宣太后死去之后,他才开始单独执政。
昭襄王独立执政之后,主要干了三件事情:
一是利用范雎推行了"削枝固干",铲除外戚,严明法度,加强王权。
二是打了"长平之战",结果是赵国惨败,秦国惨胜。
三是打了"邯郸之战",结果秦军大败,河东全境全部丢失,前期战果化为乌有。
可以这样总结昭襄王的一生:在开疆拓土方面,一事无成,但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有功。
他铲除了外戚,加强了王权,并且重新严明了商鞅的"律法制度"。但在"削枝固干"的过程中,罢相穰侯魏冉,诛杀武安君白起,禁锢太尉司马梗,这使得君臣离心离德,最后朝堂陷入了"分裂"。
因为朝堂的分裂,因为君臣的离心离德,昭襄王再也无法整合各个派系的力量来再次征伐天下了,所以再给他十年、二十年,他都不可能统一六国。况且"邯郸之败"后,秦国综合国力可以说是整整倒退了三十年!
第一点:比一比,宣太后执政时期、昭襄王独立执政时期,秦国打的那些仗。
宣太后时期,在外戚、大王、军方的三方合力之下,秦国那是攻城略地,无所不克。但昭襄王独立执政之后,几次与赵国的大战,就显得开始吃力。
昭王四十二年,宣太后老死。
四十七年,长平大战,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秦国惨胜。武安君白起想趁此良机直接攻打邯郸,但被昭襄王和范雎拒绝,使得赵国方面有了从容防御的时间。
四十八年,范雎推存郑安平为将,攻打赵国,结果兵败,郑安平带领两万人投降赵国。
四十九年,昭襄王派遣王陵率兵攻打邯郸,战事不利。后来又用王龁代替王陵,同样是屯兵于坚城之下,难有全功。
五十年,昭襄王请白起出山,但白起觉得形势不好,邯郸之战根本打不赢,于是装病,结果被昭襄王和范雎迫害而死!
(昭襄王和白起)
果如白起如言,赵国成功地推动了"合纵"形势,魏国的信陵君公子无忌"窃符救赵",赵魏联军在邯郸城外大破秦军。秦军大败,赵国趁机收复失地。
比一比,就知道了双方的差距了,没了白起和魏冉,昭襄王就疲软了。他虽然在韩国和魏国方向取得了一定战绩,但却无力改变赵国挡住了秦国东征的局面。
第二点:昭襄王虽然加强了王权,严明了法度,但"削枝固干"也削弱了秦国的根基。
(应侯范雎)
秦孝公时代,商鞅颁布了"二十等军功爵",并且还立下了铁律:宗室无功不得封爵,虽富不得逾制。这使得秦国越来越强大,秦军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强!
然而在宣太后临朝主政的四十一年里,她虽然在军事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她给她儿子和亲戚大量封爵。无功无劳者,也得封高位,这让咸阳顿时一片乌烟瘴气。
因此,宣太后死去,昭襄王用范雎为推手,推动了"削枝固干"之大计,重新严明了法度。
大约是在公元前263年,长平之战的前一年,大儒荀子曾经入秦考察,对于秦国官吏的清正廉洁和政务的高效运转,荀子那可是赞不绝口!这说明了昭襄王在"吏治"这一方面,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见于《荀子·强国篇》: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偶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上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不可思义,两千年多年前的秦国官府竟然廉洁、高效到如此地步。但我们都知道,律法越严明,官吏就会不开心了,因为他们没了贪脏枉法的机会。
魏冉去封地的时候,他的财富一千辆马车都拉不完,但怎么说魏冉还是有功于国的;而司马梗是司马错的后人,司马氏也是大秦本土贵族,有着上百年的传承。
特别是武安君白起,昭襄王和范雎用"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的借口杀了他,这种"死非其罪"的做法,更使得大秦军方与昭襄王彻底绝裂。
"邯郸之战"后,秦国大败,更是加大了秦国朝堂的分裂,最后出来掌军竟然是名不经传的蒙骜。
(蒙骜)
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虽然使得昭襄王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这些都是建立在秦国实力强大的基础之上的。而范雎的"削枝固干",却严重地削弱了秦国的根基,这让秦国迟迟无法打开东进的道路。
虽然昭襄王后来杀了范雎(证据来自睡虎地秦简,以此为准),但他也无法改变"朝堂分裂"的事实。他再也没有办法去整合整个朝堂乃至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再次征伐天下了,他的号召力已经被消耗完了。
文——千古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应该说,秦昭襄王如果没有听范雎的建议,将白起撤下来的话,是否还有机会一统六国呢?如果白起还在,这件事还真有可能办成。
可是白起被秦昭襄王灭了,如果说秦昭襄王是一把枪的话,那么白起就是一颗致命的子弹。现在子弹退了膛,你让没子弹的枪怎么去征服天下呢?
同样秦始皇其实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王翦和王贲父子,秦始皇也未必能够一统天下。打赵国未必是李牧的对手,打楚国用李信,更是一败涂地。
个人的力量,的确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不论秦昭襄王活多长时间,如果没有白起的加盟,那他也不可能灭亡六国。
一、白起死后,秦昭襄王遭遇毕生大败。
白起在长平之战时,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这件事使得天下人感到胆寒。此后白起长驱直入,一路打到了邯郸城下。
可以说其他几个国家,都不敢轻易相助。秦昭襄王表示,谁敢帮赵国,那谁就是找揍!在这种情况下,范雎为了个人小利,居然建议秦昭襄王撤换了白起。
范雎担心白起功劳太大,取代自己的相位,所以故意进谗言。白起被换下来以后,秦昭襄王一时遭受蒙骗,居然答应赵国求和,让赵国割让六座城池,这事儿就这么算了。
后来他反应过来,这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让王陵带兵继续攻打邯郸,可王陵不仅打不下邯郸,还因此损失惨重。
秦昭襄王意识到,打仗还是离不开白起,于是就打算重新启用白起。可是白起当时借着病重,拒绝了秦昭襄王的请求,这小脾气还上来了。
离了你白起,我堂堂秦王就不用混了?结果秦昭襄王改用王龁出兵邯郸,还是打不下邯郸。这个时候赵国已经找到了生路,因为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已经窃符救赵,带着10万魏军前来救援邯郸,楚国春申君也带着大军前来助阵。
而秦军这边是连战连败,别说攻下邯郸了,就连能否保住函谷关都是个很大的问题。秦昭襄王无奈再次命令白起出战,结果白起还是有点小脾气,再加上范雎担心白起会报复自己,所以各种进谗言,气得秦昭襄王果断赐死了白起。
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其十月,将军张唐攻魏,为蔡尉捐弗守,还斩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为士伍,迁阴密。张唐攻郑,拔之。十二月,益发卒军汾城旁。武安君白起有罪,死。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史记》
可是秦军败局已定,这一战让秦国损失了20万左右的兵马,可以说是伤亡惨重了。可是赵魏韩楚四国联军,并没有打算放过秦国,他们一路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了函谷关前。
秦国之所以敢各种浪,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道函谷关可以固守。这次也是一样,函谷关外的地盘都被四国联军给瓜分了,其中韩国还收复了上党郡。秦昭襄王可谓是惨败。
所以说,没有白起的日子里,秦昭襄王的日子是真的不怎么好过。别看电视剧演得那么恢弘霸气,其实吕不韦时期的猥琐发育,才是后来秦始皇夺取天下的重要原因。
二、秦昭襄王后期,并没有争夺天下的布局。
自从邯郸之败以后,秦昭襄王的步伐其实已经乱了。首先他失去了人人畏惧的武安君白起,其次他又赶走了提出远交近攻国策的丞相范雎。
在这种情况下,70多岁的秦昭襄王自己都有些迷茫了。因此后期的这些征讨,虽然也有所斩获,却已经不构成对六国的巨大威胁了。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大将赵掺攻占了韩国阳城,斩杀韩军4万人。此后又攻占了赵国20多个县,灭了赵国9万多人。
这个时候周赧王不淡定了,眼看着自己的王城就要被秦军灭了,于是他联合了燕国、楚国、赵国、魏国和韩国,相约一起攻打秦国。
结果人家几个大诸侯国,压根就不带周赧王玩,导致周赧王兵败,东周被秦昭襄王所灭。再往后秦国还曾经收拾过魏国,占据了魏国的吴城。
从最后这5年,秦昭襄王的表现来看,他已经丧失了争夺天下的野心。这哥们就是想要扩张一点土地,再也没有了当年拥有白起时期的锐气了。
这种小打小闹,是六国最想看到的。彼此之间互有损伤,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秦国越是这样,他们就越是高兴。至少可以证明,秦昭襄王没有了雄霸天下的野心。
三、秦昭襄王已经活了75岁,你还想怎样?
秦昭襄王这哥们实在是太能活了,一口气活了75岁。他19岁成为秦国的王,在位56年时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王。秦始皇活的时间,都没有他在位时间长。
其实到了老年的秦昭襄王,身心各方面已经都萎缩了,他的确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再多活几年,也无法改变他不能一统六国的命运。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攻赵,取二十馀县,首虏九万。西周君背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兵出伊阙攻秦,令秦毋得通阳城。於是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史记》
秦昭襄王虽说19岁上台,但是他老妈宣太后,在秦国掌权41年。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到了60岁的时候,才真正是说一不二的那个王,此前一直都被他老妈宣太后所掣肘。
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大爷,建立了如此功勋,先后打服了赵国、魏国、韩国、楚国这些邻近的诸侯国,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秦始皇年轻力壮,要想统一六国,还花了足足10年时间。而且此前吕不韦备战了13年之久,这都是重要的时间成本。
我们不能对秦昭襄王过于苛刻,他已经很棒了。如果他真的想要一统六国,至少还要付出20年的时间成本。到时候他就快100岁了,谁能保证他不会老糊涂呢?
总结:秦昭襄王嬴稷,只是在气势上,压倒了六国。
秦始皇时期,大家都称呼秦国为虎狼之国,其实就是从秦昭襄王时期开始的。因为秦昭襄王时期,将六国给打得服服帖帖的。
到那时秦昭襄王一个诸侯国都没有消灭,这也是事实。天下六国都是秦始皇时期给灭掉的。所以我们只能说秦昭襄王时期,是给秦始皇打基础的时期。
而这个基础不是实力上的基础,而是气势上的基础。秦昭襄王,让六国感到了惧怕,发自肺腑地感到胆寒,这才是最重要的作用。至于物质上的基础,那是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包括吕不韦这近20年的蛰伏时间,给秦始皇攒下来的。
参考资料:《史记》
由网友 奕天读历史 提供的答案: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通过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走向强盛。在经过了秦惠文王的励精图治之后,秦武王都可以率领秦军直扑东周都城洛阳,问鼎中原了。而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将秦国的对外扩张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秦昭襄王不断蚕食原本为盟友的楚国,还诱骗软禁了楚怀王熊心,导致楚怀王死于秦国。而楚国在楚顷襄王的怠政下,开始走向了衰落。之后,秦国又派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迫使楚国迁都,元气大伤。
秦昭襄王还不断攻打蚕食周边的魏、赵、韩三国,夺取了三国与秦国相连的数十座城池。特别是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秦国更是重创赵国,让曾经强盛一时的赵国也开始走向了衰亡。
秦昭襄王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功绩,通常都被忽视了,那就是灭亡了周朝。
前256年,秦国起兵攻周,将周赧王俘虏到了秦国,绑在柱子上游街示众。之后,秦昭襄王释放了周赧王。羞愤之下,周赧王很快去世。周赧王时期,东周内部争斗不断,分裂为了西周国和东周国。周赧王死后,没有再立周王,周朝灭亡,而西周国也同时灭亡。到了前249年,秦庄襄王再灭东周国,周朝的土地尽归秦国。
秦昭襄王在位56年,不断对外扩张,如果他多活几年,可以统一六国么?很显然不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秦昭襄王在前251年去世,秦始皇前221年才灭亡六国,统一了天下,中间还有30年时间。
昭襄王想用几年的时间,完成历史上实际用了30年时间才完成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嬴政时期,王翦率六十万秦军灭楚,都花了足足3年时间,之前还经历了李信、蒙武攻楚的失败,更不要说还要灭韩、赵、魏、燕、齐五国了。
二、秦昭襄王相比秦始皇,更容易受人挑拨,错失贤良。
秦始皇虽然在李斯的挑拨下,杀了韩非,可是,李斯等人的才能足以弥补韩非的缺失。
秦昭襄王却在挑唆下,准备杀了在秦国为相的齐国孟尝君田文,导致齐、韩、魏伐秦,秦军败于函谷关。
而秦昭襄王错听范雎之言,失去了灭亡赵国的最佳时机。后又逼白起自尽,可谓是自断臂膀。
在用人上,秦昭襄王相比秦始皇,还是要差了那么一点。
三、秦昭襄王末期,已经开始略显疲态,秦国灭赵都已经非常困难。
长平之战议和后的第二年,秦国派王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不克。王龁代替王陵,仍不克。秦国增兵,赵国求救于魏、楚。魏信陵君窃符救赵,解了邯郸之围。白起死后,魏、楚联军更是击败了秦军。
此时,六国合纵的余威尚在。
四、秦昭襄王已经太老了。
秦昭襄王非常长寿,在位56年,75岁时去世。
再牛的人,到了七八十岁的年龄,大脑也已经开始退化了,后来的西汉武帝就是一个明证。所以,即使再给秦昭襄王几年时间,恐怕也很难完成灭六国的伟大目标了。
五、秦昭襄王跟秦始皇相比,很明显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
秦昭襄王曾经自称"西帝",还想让齐国称"东帝",结果,齐国不上当,联合六国攻打秦国。把自己放到火上烤,能犯这个错误,可见秦昭襄王的大局观一般。
而且,秦昭襄王也没有李斯、尉缭这样的人,向他提出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战略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对于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非常重要。
后来的刘备就是得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才结束了大半生的漂泊,知道该如何实现霸业,站住了脚跟。
秦始皇,则是在李斯、尉缭的建议下,确定了使用财物贿赂六国贵戚权臣,瓦解合纵,以便实现"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战略。而且,还确定了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一击破的具体实施方案。
而秦昭襄王根本就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还是沿袭了旧有的多国争霸的老思路。多数时候,都是打败了对方,要求对方割城、赔钱,议和了事,并没有灭亡六国,实现天下一统的明确目标。
其他还有秦昭襄王时期,巴蜀粮食基地不稳;关中的郑国渠未修,关中粮仓还未成型之类的经济因素影响。嬴政时期,则有了巴蜀、汉中、关中三大产量区的支持,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后盾。
综合以上的因素,即使再给秦昭襄王几年时间,恐怕他也无法灭亡六国。他更多的可能还是在战争的胜利与失败,以及破坏合纵,建立连横之间,不断的循环而已。
由网友 仁者厚德载物 提供的答案: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始皇嬴政之前秦国最接近称帝的君主,事实上,秦昭襄王一度自称西帝,并彻底灭亡八百年的周朝,取代周朝建立秦朝实际上已经呼之欲出,可见秦昭襄王是秦国一统天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位君主,他在位56年,活了75岁,年纪太大了,即使秦昭襄王能多活几年,古稀之年的秦昭襄王恐怕也没有精力消灭六国一统天下了,何况秦昭襄王在晚年还自毁长城杀害了一代名将白起,可见秦昭襄王也许是命中注定无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秦昭襄王18岁即位,由他的母亲宣太后当权,舅舅魏冉为咸阳将军,王叔樗里疾为相。一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秦昭襄王才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可见秦昭襄王真正执政的时间只有15年,这也是他没有来得及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即便秦昭襄王在位大多数时间笼罩在母亲宣太后的阴影下,但仍然是秦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主,秦昭襄王的主要事迹有:
第一,巩固对巴蜀的统治。
巴蜀的稳定,对秦以后的统一战争有很大促进作用。
第二,玩死楚怀王。
楚国当时是秦国的最强对手。秦昭襄王邀楚怀王在武关会面结盟,途中突然劫持楚怀王到咸阳,强迫楚怀王割巫郡、黔中郡的地给秦国。楚怀王愤怒拒绝,于是秦昭襄王拘留了楚怀王不让他回去。秦军出武关攻打楚国,斩首了5万人,攻占了楚国的十六座城。楚怀王从秦国逃走,秦军遍布在楚道上搜捕,楚怀王在投奔魏国的时候,秦兵追到魏国抓住了楚怀王,最终楚怀王死在了秦国。
第三,大破韩魏联军。
秦昭襄王十四年,韩、魏攻秦,秦昭襄王任命白起为元帅,在伊阙大破韩魏联军,斩杀24万人,掳获了魏韩联军统帅——魏国大将公孙喜。逼迫魏国割河东400里、韩国割武遂地200里给秦国。
第四,五国伐齐。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秦国与燕国、赵国、韩国、魏国五国联军大举攻打齐国,攻占了齐国的七十几座城,差一点灭亡强大的齐国。
第五,攻占楚都。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秦国的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烧了楚国的先王坟墓彝陵,楚国的兵力溃散,不能复战,被迫迁都。
第六,华阳之战。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魏国、赵国联军攻打韩国的华阳,秦国军队救援韩国,在华阳城下打败了魏军,斩首了十三万人,又打败了赵军,将赵军的2万人在黄河沉溺。
第七,消灭义渠。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国发兵攻打义渠国,义渠国彻底灭亡。
义渠隐患的解除,不仅消除了秦国的后顾之忧,戎地骁勇的士兵众多的牲畜 ,还为秦灭六国提供了雄厚的军事资源。
第八,长平之战。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秘密派遣大将白起指挥秦军用50余万大军依靠地形围住人数几乎相等的赵军,赵军断粮46天,大溃。秦军杀了赵军主将赵括,在长平活埋了赵国40余万投降的士兵。
第九,冤杀白起。
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国任命武安君白起为元帅,白起因为身体有疾病,拒绝不肯前行。秦昭襄王觉得白起心中有恨意,于是冤杀了名将白起。
第十,灭亡周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的大将赵掺攻打韩国,攻占了阳城,斩首了4万人。攻打赵国,攻占了二十几个县,斩杀及俘虏了九万人。周赧王姬延非常恐慌,和燕国、楚国密谋联合各国,再订立合纵盟约攻秦。秦国立即起兵攻周,掳获姬延到秦国,长达879年的周朝灭亡。
灭周不仅表明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意志,更显示了秦已具备击败东方各国联合进攻的雄厚实力,秦灭周是一个新纪元的真正开始,东方各国的末日也真正来临。
虽然秦昭襄王的战绩空前辉煌,但他穷兵黩武长年征战,到了秦昭襄王后期秦国已经民生凋敝,并且遭到了六国的联合抵抗,把战果一一丢弃,即使75岁的秦昭襄王再多活几年,也不可能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