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_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视频

由网友 硕鼠无止 提供的答案:

五代时期形势图

五代时期的后周国祚虽然短暂,但出现了两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可惜这两位皇帝都英年早逝,"陈桥兵变"之后,两位英主创建的基业都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手中。同时,这两位皇帝也都是不幸的父亲,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都被汉隐帝刘承祐所杀,故将皇位传给养子(柴皇后的侄子)柴荣,而柴荣的前三个儿子也都被刘承祐所杀,临终传位给四子柴宗训。他另外的三个儿子则有着曲折而动人的人生经历。

柴氏孤儿

后周地图

柴荣一生共有七个儿子,长子柴宗谊与尚未取名的二子(郭威给他赐名柴宗诚)、三子(郭威赐名柴宗)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第四子柴宗训在七岁时继位,是为周恭帝。史书记载柴荣另外三个儿子分别叫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赵匡胤称帝之后,柴熙让不知所终。在宋朝文人笔记中,我们可以大概知道柴熙谨和柴熙诲的结局。

此复何待?

后周世宗柴荣

北宋末年学者王铚曾经在《默记》中记载了柴荣两个幼子的命运: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回到宫中,周恭帝柴宗训随即禅位,并移居到天清寺。赵匡胤有一次到天清寺看望柴宗训,后周后宫之人全都在一边跪拜,他发现有两个宫女分别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也跪在一侧,询问之后才知道他们俩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于是:"艺祖顾诸将云:‘此复何待"?"意思是"留着他们干什么?"手下侍卫随即将这两个孩子"提去"。

潘氏养子

潘美雕塑

面对这种场面,所有人都眼睁睁看着这两个孩子远去,不敢做出任何反应。只有大将潘美在旁边用手掐着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语。赵匡胤便问他:"汝以为不可耶?"潘美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于是赵匡胤命侍卫将那两个孩子送回来,并把其中之一交给潘美收养,终生再未过问这个孩子的下落。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潘惟吉,曾经被宋真宗派往辽国给辽圣宗祝寿,但病逝在途中。

另一版本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诗人王巩在他的《随手杂录》中则有另一个版本的记载,他说也是在赵匡胤刚刚入住皇宫之时,看见了宫女抱着周世宗的孩子,于是问左右官员应该怎么处置。赵普冷冷地说了两个字:"去之",而潘美则低头不语,赵匡胤追问他,他始终没有回答,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此时潘美才发言:"臣与陛下都曾经侍奉周世宗,我要是劝陛下杀此幼子,便是有负于世宗;若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然怀疑我不忠。"于是赵匡胤说:"周世宗的儿子认你为父不太合适,你就认他们为侄子吧!"于是潘美便将这两个婴儿带回家,"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北宋地图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自从南朝宋武帝刘裕开杀前朝皇室先河之后,数百年间,亡国之君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赵匡胤以仁义取天下,能够善待后周宗室已经实属不易,对于两个襁褓中的婴儿,他放心地交给大臣抚养,并且终生不再过问,也真是宽洪大量了。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那必须要善待啊,自己吹出去的牛,必须要自己含着泪完成。

当初赵匡胤篡位的时候,人家老柴家哭着提出了一个要求,善待他们皇族成员。赵匡胤自知理亏啊,面红耳赤地答应了这件事。

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后悔了!为啥?因为从南朝宋国的刘裕开始,历朝历代玩禅让的皇帝,都会把前任给宰了。赵匡胤留下这么个祸害,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嘛!

当时柴宗训才不过8岁而已,丢了江山不说,还随时会丢了小命,想想的确怪可怜的。谁让你老爹柴荣走得早呢?要再等个五六年,说不定柴宗训就能反抗一下了。可惜现在的柴宗训只能把小命寄托在赵匡胤的承诺上。

一、柴荣的几个儿子,在赵匡胤时代还勉强能活。

柴荣一辈子有7个儿子,前面3个都被后汉隐帝给宰了。当初柴荣跟着姑父郭威发动兵变,结果这3个可怜的孩子都挂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同时被杀的还有郭威本人的所有儿子。因此郭威才会把柴荣立为接班人,所以在五代时期,柴荣一直都被称为郭荣,是赵匡胤给他恢复了柴姓。为啥要恢复柴姓?还不是因为赵匡胤想要告诉大家,柴荣也不是郭威的合法继承人,所以他老赵也可以继位!

柴荣剩下的4个儿子里,属柴宗训年纪最大,登基的时候也不过才7岁而已。剩下几个娃还在玩泥巴呢,更加不可能跟赵匡胤抗衡了。所以他们的小命都捏在了赵匡胤手里。

柴宗训运气不错,因为逼着赵匡胤吹了那个牛,勉强保住了一命。他被赵匡胤封为郑王,迁徙到了房州居住。房州这个地方或许很多人不太了解,那是唐朝著名的贵族流放地。

房州这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别,四面环山,进出只有那么一两条小道。所以这里是天然的囚禁场所,只要你在这里好好过日子,也不会有人来收拾你,毕竟在这个地方谁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柴宗训就在这里熬着。

柴宗训的三个弟弟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似乎就没有柴宗训这么好命了。不是丢了,就是丢了。

  1. 柴熙让被柴宗训封为曹王,赵匡胤夺取帝位的同时,柴熙让就这么丢了!堂堂皇子,怎么说身边也有三五个太监宫女看着吧?这人咋说没就没了呢?大概率是被乱兵宰了,而赵匡胤不太好意思承认罢了。
  2. 柴熙谨被柴宗训封为纪王,他一开始运气还不错,没有丢,被潘美给收养了。但是没过几年,柴熙谨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至于是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3. 柴熙诲被柴宗训封为蕲王,他其实在赵匡胤叛乱时也丢了。可是卢家的族谱记载,柴熙诲在陈桥兵变以后,被宋朝的开国上将军卢琰给收养了,他也改名为卢璇,因此保住了一命。此后卢璇还在宋朝做了不少大官,不过说实话,这个故事更像传说。丢了就丢了呗,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由此可见,柴荣的7个儿子里,除了柴宗训以外,其他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唯一被潘美收养的柴熙谨也无疾而终,赵匡胤必然要为这件事负责。

二、老赵家嘴上都是仁义,心里全是歹意。

老赵建立宋朝以后,曾经在一块石碑上特地留下了这么一条遗训: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这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说,老柴家的后人,就算犯了罪,也不能对他们上刑。哪怕是有谋逆大罪,也只能在牢里赐死,不可以拖到菜市口砍头,更不能株连亲戚。

这么看来,赵匡胤对柴氏子孙还真不错啊!但是你回头想一想这事儿,就有点让人倒胃口了。比如说你抢了我的钱包,然后从钱包里拿出5块钱给我,以此证明自己的仁义。那么你真的仁义吗?我恨不得把你摁在地上揍一顿!

所以说这种仁义,其实是在做道德文章,跟刘裕直接灭了前朝皇族的光明磊落比起来,那就太会装了!

老赵要面子,所以大家没有把老柴家的子孙都给弄死,特地给柴荣留下了柴宗训这么一个后代。其余的留下没有意义,有个典型就不错了。

但是柴宗训在20岁的时候,也在房州去世了!死因不详,这可把老赵吓惨了,因为柴宗训的死,肯定会让人联想到跟老赵有关系,怎么洗白也没用。

好在柴宗训当时已经生了5个儿子,这5个儿子总能够得到宋朝的善待了吧?真不好意思,这5个儿子也相继夭折,没有一个是安享晚年的。

也就是说,其实到这儿,老柴家就绝后了!你觉得这事儿跟老赵家没关系吗?就算赵匡胤干不出这种事儿,他弟弟赵光义也干得出来。柴荣的直系血脉留在世上,绝对是对老赵家巨大的威胁,所以只有彻底清除,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宋仁宗恢复了柴家的爵位和待遇。

既然柴荣都绝后了,为啥还有传说认为老赵家对老柴家很不错呢?这事儿就要问问宋仁宗了。因为宋仁宗时期,恢复了老柴家的爵位和待遇。

当时宋仁宗生的儿子全部夭折,身边只有女儿。所以他就开始反思,是不是老赵家做了什么亏心事,才会导致皇帝绝后呢?

想来想去,宋仁宗想到了石碑上的那段话,这才想起来,原来赵匡胤要善待的柴家,其实已经绝后很多年了!

别说善待了,压根连个影子都没了。为了弥补祖先们犯下的错,也为了让自己积德行善,宋仁宗找来了柴家的族谱,从柴家的旁支中随便挑了一个叫柴咏的人,继承了老柴家的香火,被封为崇义公(王爵已经不给了)。同时也让他和他的后人们承担起了祭祀后周皇族的重任。

这事儿的确挺地道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柴氏后人,跟柴荣可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了。因为柴荣绝后了,这个人最亲也只能是柴荣兄弟的后人。

总结:此后老柴家与老赵家荣辱与共。

柴咏被封为崇义公以后,一直传承到了北宋末代,老赵家为了面子,算是相当厚道了。等到了靖康之耻以后,宋高宗赵构建立了南宋,而崇义公估计也跟着宋徽宗被金人掳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居然还不忘去找柴家的其他人来继承香火。他找到了一个叫柴叔夏的人,让他承袭了崇义公的爵位,一直到南宋灭亡,都是这一支在继承老柴家的香火。

由此可见,柴家经历了两次香火断绝。第一次或许是老赵家人为造成的,导致柴荣绝后。第二次是靖康之耻造成的,不过总体来说,老赵家的皇帝,为了面子算是很厚道了。

参考资料:《宋史》

由网友 尚宫女史 提供的答案:

赵匡胤生前身后都强调要保全柴荣的后人,赐柴氏"丹书铁券",但果真如此吗?

柴荣仅剩的四子中,柴宗训活到了二十一岁;

柴熙谨死的时候最多十岁;

而柴熙让和柴熙诲不知所终(一般认为改姓了)。

柴荣的直系子孙死的死,改姓的改姓,受到优待的是柴荣的兄弟子孙。

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原本是郭威的内侄,郭威娶了柴氏后,一直没有生育,就将柴氏哥哥的儿子过继来做养子,郭威后来辅佐刘知远建立后汉,成为朝中重臣,更是顾命大臣,但后汉隐帝刘承祐被舅舅挑唆,"厌为大臣所制",将几个顾命大臣杀了,又派人去邺都暗杀郭威,幸亏有人提前告知郭威,郭威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而刘承祐将手里唯一的谈判筹码毁了,他派刘铢将郭威留在京师的家属全部诛杀了,包括郭威的夫人和两个儿子,柴荣的夫人和三个儿子。

这激怒了郭威,攻进了京师,而刘承祐也被人杀害,最后郭威黄袍加身,建立了后周,因为郭威的儿子都已经被杀,养子柴荣成为继承人,于954年继位,是为后周世宗,符彦卿的女儿为皇后。

前三子被杀后,柴荣先后又有了四个儿子,最大的为953年出生的柴宗训,后面还有熙让、熙谨、熙诲。

柴荣继位后对内改革,对外扩张,在统一大业快要完成的时候却英年早逝,959年,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小符皇后成为太后临朝称制。

不过半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建立宋朝。那么北宋是怎么对待柴荣的后代的呢?

柴宗训

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将他降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幽居西宫。赵匡胤颁下圣旨优待柴氏母子,并赐"丹书铁券",还留下遗训: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但柴荣的直系子孙并没有命享受到这样的优待。柴宗训被迁往房州后,娶妻生子,先后生了五个儿子。973年,柴宗训去世,年仅二十一岁,长子被封为郑国公,世袭。

但根据宋仁宗派人寻找柴氏后人的结果来看,1059年,柴宗训已经没有了后代。

柴熙瑾

柴荣的第六子,964年去世,这一年柴荣的第四子柴宗训才12岁,所以柴熙瑾死的时候很可能还不到十岁。

柴熙让

柴荣的第五子,根据宋代文人的笔记记载,柴熙让被宋朝开国功臣潘美(杨家将中比窦娥还冤的潘仁美)认做侄子抚养,改名潘惟吉。

潘惟吉也曾致仕,在宋真宗时期曾出任供备库使,后来出使辽朝的时候患病,于1010年去世,潘惟吉娶妻王氏,育有一子潘承裕,后世子孙也比较旺盛。

柴熙诲

柴荣的第七子,生于956年,赵匡胤继位后,对于柴荣的几个幼子,卢琰说出"唐虞接受不灭朱均"的话语,在赵匡胤的默许下,卢琰把柴熙让抱回家中抚养,改名卢璇。

后来越国公卢琰害怕赵匡胤追究,就带着卢璇隐居到了新渥灵山。后来卢璇娶了养父卢琰的女儿卢锦。后来卢璇致仕,在宋仁宗时期1023年,成为殿前防御使,三年后被封武烈侯。1030年,卢璇去世,卢璇的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成为卢姓很重要的一支。

1059年宋仁宗命人查柴氏族谱,每房取一名出来祭祀后周宗庙,然后找到柴荣的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柴咏为第一个崇义公,世袭。后面的宋朝皇帝均按照赵匡胤的遗训厚待他们。

宋太祖赵匡胤继位后确实没有对柴荣后代斩尽杀绝,但说是优待也算不上。

由网友 顽石说事 提供的答案:

周世宗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因此也叫郭荣,柴荣来自民间,知道民间的疾苦。所以他掌权后,制裁贪污、招抚流寇、减少赋税,精兵减政,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惠民利民,由此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周世宗是五代十国少有的很有作为的皇帝。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周世宗的评价不错,遗憾的是,天妒英才,能干如斯的周世宗,却只短短当了六年的皇帝,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哀哉叹哉。

周世宗病逝后,由六岁的柴宗训即位,擢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执掌禁军。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龙袍加身,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柴宗训为郑王。

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太庙立下石碑,在碑上给后世新天子留下三条誓词,第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小说《水浒传》上说,"小旋风"柴进有丹书铁券,和免死金牌一样的功能。这是小说人物,历史上周世宗的子孙,真的被宋室赐予丹书铁券?应该没有,这也是小说杜撰,那么,历史上的柴荣子孙都被善待了嘛?

《新五代史》记载周世宗柴荣共有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宋乾德二年(964年),"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

柴宗训被封为郑王,郑这个地方,穷乡僻壤,多为流放犯人之所,后来,柴宗训莫名死亡,周太后出家,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不是死了,就是不知所踪。因此,周室后人,生前不是被监控,就是被控制,民间也说柴宗训多半被毒杀,所以周世宗柴荣的子孙基本上没有得到善待。

由网友 再言春秋 提供的答案:

一场"陈桥兵变"将赵匡胤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从此之后,一个崭新的王朝向世人走来。这个王朝尤其辉煌与摧残,亦有其屈辱与悲哀。

可不管怎样,那都是之后要做的事情了。现在,摆在赵匡胤眼前有一件最需要解决的事情,那就是现任的后周皇帝柴宗训。

分析

自古道"无情最是帝王家",别管是亲情、友情、爱情放在那无尽的权力面前,一切都将当然一空。

按理说,柴荣与赵匡胤的关系那是极好的,而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也是别人所无法比拟的。可即便如此又如何呢?赵匡胤还是要趁着后周"孤儿寡母"难掌国政的时候夺取皇位。

那么,赵匡胤在夺取皇位之后,是否有善待柴荣的后人呢?

  • "宽厚"的赵匡胤

在历代帝王之中,赵匡胤算是相对宽厚的了。起码,他没有对开国功臣举起屠刀,而是选择了"杯酒释兵权"给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一个善终。

而且,他还定下了所谓的"士大夫不因言获罪"的祖训,仅此一条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宋代的大臣。

可问题是,不管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还是做官的士大夫,他们的身份地位和柴荣的后人柴宗训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毕竟,柴宗训的身上曾经穿过黄袍,如果他想做点什么事情,比一般人有号召力得多。

历史上,像柴宗训这种情况的人不在少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北周静帝宇文阐,他就是在失去皇位之后,死在了杨坚的手里。那柴宗训会不会重复宇文阐的命运呢?

起码,从表面上看,柴宗训的命运和宇文阐是不同的。不管赵匡胤是因为觉得对不起柴荣,还是为了收买后周官员,亦或者是一切的一切。总而言之,根据历史记载,赵匡胤在夺了柴宗训的皇帝宝座后,对柴宗训还是不错的:

今上于是诣崇元殿受命,百官朝贺而退。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更为关键的是,赵匡胤还赐了柴家"丹书铁券"。这个东西虽然说是否有效完全在皇帝掌握,但柴宗训作为亡国之君,竟然能够被赐"丹书铁券"那还真的是一份殊荣。

而且,赵匡胤不仅对柴宗训好,更"过分"的是,他还奉柴荣的皇后为太后,别管真假起码让人看上去真的是很仁义。在这一点上,赵匡胤的"戏"的确是比别人足的。

至于说什么封王、祭祀等事,那都是流程上的事。哪怕是朱温这样的人,也都都会走这么一种流程。

只不过,赵匡胤仿佛不是在走流程,而是真的想要"厚待"柴荣后人。因此"厚待"柴门后人对宋代皇帝就像祖训一样,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表面上看起码是有始有终。

最简单的一个证据,那就是柴氏一门从未因为宋代的党争而受到任何牵连,降低他们的待遇。

  • 宗训死而柴门"存"

"善待"指的是待遇上的善待,可有一截,一切"善待"的前提都是不危害到赵家的统治。一旦有了潜在的威胁,那还是要有动作的。

柴宗训之死,在历史上始终都是一个迷案,他到底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历来众说纷纭。如今我们要是想找回事情真相,首先还是得看看历史记载:

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

开宝六年春的时候,赵匡胤统一天下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所剩的比较大的失利就只有一个北汉了,对于赵匡胤而言他在南方战场的战事已经结束,之后的他将挥刀北进,那他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内部的平稳。

而此时,柴宗训的年龄恰好二十岁,正是年富力强,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时候。他是否有恢复后周的想法这点无从而知,但赵匡胤是否对这个年龄的柴宗训放心这一点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另一个问题,柴宗训死的地方是哪里,是房陵。房陵这个地方并非是一个风水如画的好地方,"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的房陵可不养人。

赵匡胤是给柴宗训一个王位,也给了他一定的待遇,可却把柴宗训"封"在了房陵。这与其说是封,倒不如说是发配和监督。

开宝六年春之前的赵匡胤一心南征,他把柴宗训封在一个他南征方向的地盘上,说白了就是柴宗训只要稍有异动,赵匡胤就可以解决掉他。

可当赵匡胤平南完成,即将北伐的时候,身处房陵的柴宗训就脱离出了他的视线。此时的赵匡胤不可能再给柴宗训换一个居住地,这样会影响他的名声。

而他能做的,就是悄无声息地除掉柴宗训,这对于赵匡胤而言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结语

赵匡胤与柴宗训之间本就是一对矛盾体,赵匡胤可以"宽厚善待"他,可也必须要提防他。毕竟,这是前朝皇帝的子嗣,赵匡胤与他有着国仇家恨。

所以,对于柴宗训,赵匡胤在经济待遇,生活待遇上可以给他一定优待,但一定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一旦超出,就会成为柴宗训的悲剧。

开宝六年,赵匡胤完成了南征,即将开启北伐。此时的柴宗训已经成人,而且身处房陵的柴宗训也将脱离赵匡胤的视线,所以柴宗训有了必死的理由。

我很难想象,一个毫无隐疾,又无任何不良生活习惯的柴宗训会在二十岁的时候突然暴毙。这就像赵匡胤的突然暴毙一样,是一个难以解答的历史难题。

对此,我大胆推测,柴宗训之死与赵匡胤有很大关系。而两个人之间所交易的,就是柴氏一门在柴宗训死后可以得到更好的待遇。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还凑合吧。

其实柴荣的皇位,也一样是篡权夺来的,没什么光彩。

柴荣有7个儿子

大儿子越王柴宗谊,二儿子吴王柴宗诚(柴诚),三儿子韩王柴宗諴(柴諴),都是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柴荣自己尚且没有当皇帝,这当然不关赵匡胤的事。

剩下4个儿子:

四儿子恭帝柴宗训,赵匡胤登基后封他为郑王,善终。

五儿子曹王柴熙让,赵匡胤登基后失踪,一说是畏惧被杀逃到民间隐姓埋名,不知去向。

六儿子纪王柴熙谨,后周灭亡后被潘美收为养子,善终。

小儿子蕲王柴熙诲,后周灭亡后被其岳父卢琰收养为义子,善终。

历史记载,赵匡胤上台后,大臣献策将还没有成年的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偷偷毒死。

赵匡胤认为这样会失信天下,没有下毒手。但是,赵匡胤也不愿意别人打着这两个孩子的旗号反对他,就交给潘美、卢琰来监视。

至于恭帝柴宗训,虽20岁就死了,但当然医疗条件差,小伙子得病而死也不稀奇。

其实赵匡胤虽没有杀他,但将10岁的恭帝柴宗训安排到房州居住,这里是湖北房县,在宋代也很偏僻的地方。说白了,赵匡胤还是怕有人接着恭帝柴宗训搞阴谋。

但恭帝柴宗训死亡,是到房州10年后的事情。如果赵匡胤要杀他,不可能耐心的等上那么久,难道这10年没有人会借住他反叛?

比较有可能的是,恭帝柴宗训7岁登基,但随后成为一个被软禁监视的王爷10多年,心情郁闷,20岁就一起死了。

大体上,赵匡胤没有特别照顾柴荣的儿子,但至少没有横加杀戮,甚至满门抄斩以绝后患,也算是讲道理了。

当然,水浒里面说的柴荣家里有什么丹书铁券,自然也是扯淡的,根本没给过。

由网友 微史闲读 提供的答案:

对于宋太祖对待周世宗柴荣后人的问题,宋太祖没有像以往改朝换代那样大肆屠杀,算是难得的,但我们也没有必要特意美化他。

宋太祖继位后对拥有兵权的武将极尽所能抑制防范,就更不用说在帝位正统上对他更有杀伤力的周世宗的后人了。

只不过宋太祖没有用钢刀直接杀人,他用的是软刀子。

周世宗柴荣前三子越王柴宗谊、吴王柴宗诚、韩王柴宗諴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被杀的时候他们都还小,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周太祖郭威称帝后才给他们赐名,封王。

后来柴荣又有了四个儿子:恭帝柴宗训、曹王柴熙让、纪王柴熙谨和蕲王柴熙诲。


下面我们来一一看看他们结局如何。

一、恭帝柴宗训

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柴宗训不过八岁。通过一番假模假样的"禅让"仪式,柴宗训的皇位被迫传给赵匡胤。尔后柴宗训被降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

三年之后(963年),柴宗训又被迁到房州。

开宝六年(973年),柴宗训去世,年仅二十一岁。

《宋史》上对于柴宗训退位后的记载极少,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他虽没有当场被杀,但也是处于变相的软禁之中。

关于柴宗训之死,《宋史》只说"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续通鉴长编》说"开宝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郑王殂"。

史书没有说柴宗训的具体死因,但是二十一岁就去世还是留给人很多疑惑。即便他不是被像南唐后主李煜那样被毒死,但也可以看出在房州柴宗训的生活是多么的郁闷凄凉,实在看不出怎样的"善待"。

而在皇权的斗争中,赵宋皇帝日后清算,斩草除根彻底消除隐患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柴宗训被暗下毒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至于赵匡胤留下一条遗训"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的说法,并不见于正史,这不过是"与士大夫治天下"中得到尊崇的文人有些的美化罢了,真实性值得商榷。


二、柴熙让、柴熙谨和柴熙诲下落

关于这三人的下落,史书上只有"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我相信,这就是史家的春秋笔法吧,个中缘由大家可以尽情想象。

宋人的笔记中倒是有这三人的描述。

如柴熙让,说他被宋朝开国功臣潘美认做侄子抚养,改名潘惟吉,他的后世子孙也比较旺盛。

笔记中关于潘美收养的记载说的活灵活现,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赵匡胤防范武将,防范柴氏血脉,又怎么让他们两者走到一起?潘美本就是一把枪,赵匡胤怎么会亲自给他宋一个子弹?所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还有一个是蕲王柴熙诲,说他被大臣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卢璇,后来为了躲避赵匡胤的抓捕,卢琰辞官卢璇带着离开京师隐居。逃遁以后的卢璇成为赫赫有名的九支卢中第三支卢开基祖。

关于柴熙诲(卢璇)的结局因为有卢氏家谱验证,比柴熙让(潘惟吉)的记载多了几分可信度。若真是如此,那也能佐证赵匡胤并没有怎么善待柴荣儿子,不然又为何要抓捕?

宋太祖赵匡胤在兵变时没有举起屠刀屠杀柴荣的儿子是真的,那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等形势稳定后,他有没有用软刀子就不得而知了。

由网友 木糖醇香啊 提供的答案:

赵匡胤登基后,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告诫子孙,有一条这样规定: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柴氏子孙在宋朝还是得到了优待。

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公元954年登基,公元959年突发疾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六年。谥号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公元959年,柴荣病重时为"新老制衡"提拔赵匡胤担任殿前军都点检,改变了赵匡胤这后周原本一无名小卒的命运。公元960年,有传闻契丹和北汉的联军再次攻打后周,赵匡胤主动请求领兵出战。旋即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柴荣原本共有7个儿子,老大柴宜哥,老二柴宗诚,老三柴諴,三个儿子皆死于后汉隐帝刘承祐手中。陈桥驿兵变时,周世宗还有四个儿子在世,他们分别是老四柴宗训,老五柴熙让,老六柴熙谨,老七柴熙诲。

1、老四柴宗训——从皇帝到王爷。柴宗训登基继位半年后被赵匡胤篡位,赵匡胤将其降封为郑王,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安置。公元973年春天,曾经的幼帝柴宗训在房陵去世,当时,他只有二十岁。

2、老五柴熙让。陈桥兵变后"不知所终"。据说为了躲过宋太祖赵匡胤的追杀,改姓宁。

3、老六柴熙谨。陈桥兵变时,他还是襁褓中的娃娃,在宫女怀中抱着。公元964年十月就死了(赵匡胤当皇帝四年后)。死因没有记载,以他比柴宗训小两岁来看,他死时最多有9岁。

4、老七柴熙诲。陈桥兵变发生后,他与老五柴熙让失踪不见了。而据浙南各地卢氏族谱记载,被荣禄大夫、开国上将军卢琰收养为义子,改名换姓为卢璇。柴熙诲长大后娶了荣禄大夫的女儿。在养父母去世后,开始入朝为官,担任宋真宗的殿前防御使,后来晋封为武烈侯。

由网友 史之策 提供的答案:

《水浒传》中记载小旋风柴进,是大周皇帝柴世宗的子孙。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上次给他家族丹书铁卷。而到了柴进这一世他"偏安"沧州,专门结识英雄好汉。然而柴家后人,真的像书中写的如此?

赵匡胤可以说是柴荣一手提拔而起,而柴荣本人是五代十国当中,少有的能力比较高的皇帝。可惜他英年早逝,而赵匡胤这时候就掌握了后周的实权。名义上辅佐年幼的皇帝柴宗训,但是背地里釜底抽薪。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成了北宋开国皇帝。

但是《水浒传》毕竟是杜撰的小说,虽然有历史根据,但是很多内容都是子虚乌有。赵匡胤篡位成功后,没有斩尽杀,其实已经很仁慈了。而柴荣本人有七个儿子,其中柴宗谊、柴宗諴和柴宗诚三人在早年就战死。

Δ柴宗训

而柴宗训作为老四,当然是替补进阶做皇帝。陈桥兵变后,柴宗训屈居房舟做了郑王。后来因为抑郁而死,年仅20岁。而五子柴熙让比较机灵,赵匡胤做了皇帝他就失踪了。据传言为了躲避赵匡胤追杀,他改头换面姓了宁。

柴荣第六子柴熙谨,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还在襁褓之中。赵匡胤入宫之后,本来想杀了他了事。但是潘美"为臣"两朝,杀了对于"先帝"于心不忍,不杀对于赵匡胤又有造反嫌疑。赵匡胤也没让他为难,赏给他做了他侄子。而柴熙谨也就改名潘惟吉。

Δ赵匡胤

而柴荣最后一个儿子柴熙诲,在陈桥兵变后同样下落不明。据传言是被后周将军卢琰收养,而也就改名为卢璇,在卢家做了老三,后来跟随养父卢琰来到浙江避难。

所以纵观柴荣几个儿子的下场,赵匡胤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仁慈的。很多人是通过兵变坐上的皇帝,但是很少有像赵匡胤一样没有赶尽杀绝的人。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能看出来,他本人也是个高智商的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