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日日悦读 提供的答案:
首先需要说明,"996",并非是"早九晚九一周六天"完全指代,而是一种对于加班文化和现实的统称。"996"不仅是一种焦虑文化的代表,更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一种不得不直面的现实。我们既不可能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剥夺劳动者的权益。
我国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发展成就,这本身就离不开千千万万人在岗位上的辛勤奉献。但另外一方面,法治社会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均衡,这些都是消退"996"热度的方法。从不同角度看待"996"的现实与焦虑,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理性而健康的认知。
观点一
两种"996"
"996"一定是洪水猛兽吗对于这个已经具有文化标签的词汇,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一定会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从法律角度看"996",这是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以公司制度强制执行"996"的企业,无论从公众舆论,还是执法层面,都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我国运行多年的劳动保障制度,不能因为漠视法律的企业而受到损害。劳动者的权益不应以各种理由去践踏。同时应当在法律层面,更多地帮助劳动者,保证他们的休息权和工作权。
还有一种"996",企业并没有设立加班制度,严格按照劳动法为加班员工支付加班费,保证足够的休息权。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导,企业升职加薪的职级设计,鼓励员工努力奋斗,升职加薪。此时,员工出于实现自我价值的"996",至少是一种良性的"996"。当然,不排除有滥用"企业文化",变相提高员工工作时间的案例。此时,还是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尊重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权,使企业和员工,都能在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发展。
观点二
"996"里的个人博弈
每个人角度不同,对"996"看法也不同。一些人上了岗,就觉得无论自己的工作质量如何,企业所给的工资、待遇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且非常习以为常地这么认为。所以,有必要切开"工作质量"这个截面,去看看"996"里真正的博弈论。
假设你足够强大,那么是有资格去跟上司、老板谈判的,或者说有资格选择是否要这个"996"。可是怎样才算足够强大倘若你不用"996"也能创造远高于"996"的价值,那便是了。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赢得竞争的情况很少,所以我们才会处在不同的团队当中。一旦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任务,而必须"996",那一定是工作效率出了问题。究竟是团队的效率问题,还是某个个体的效率问题呢两种可能都存在。不论哪一种可能,更深层次的矛盾都是人才与岗位之间的供需不平衡。一边是研究生送外卖,一边是高薪技术岗虚位以待,这样的失衡让人与岗的匹配有了万千种差异,能力差与匹配差产生短板效应。于是,属于少数的短板们,改变了长板们的习惯,迁就之下,效率下降、价值减弱。因此,能拿出来竞争的只有时间。
观点三
996不能改变但可拒绝
"996"是很辛苦,但外卖小哥、建筑工人、环卫工……他们哪个又过得轻松工作其实是一种生存状态,是在为自己创造价值和达到自我实现与成功的途径,选择怎样的状态,关键在于个人取舍。
很多人明知互联网企业的"996"工作制很熬人,但依旧选择投身其中拼命地工作,他们的动机源自对经验和财富的积累。也有人喜欢自由宽松的工作,比如一些自由职业者,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让人羡慕。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前提是得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做出取舍。你可以选择不熬夜加班,哪怕工资低一些、房子小一些、车子便宜一些,接受不了高强度职业可以换个工作,适应不了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可以到三四线城市过安逸的日子。不过,三四线城市也越来越不轻松。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繁重高压的工作状态,遵循固定时间、固定场所的职业属性,用牺牲时间熬出一片未来。压缩成本、追求更高利润是企业的天性,而职业选择却是个人自由,在此前提下,我们该反对的不是"996"工作制本身,而是那些盲目推行"996"的企业,如果大家都枉顾职业属性大搞"996",那打工人的选择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