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正史漫谈 提供的答案: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即使是要拍马屁,任何朝代也都不会这么喊。
最开始,"万岁"一词只是情绪的表达方式而已。随着时代的变化,具体含义慢慢产生了改变。而到了封建皇权强化到一定高度时,这个最吉利的字眼就被皇帝独家垄断了,成了他的专用代名词。
为啥说"万岁"吉利呢?
在中国古代,"万"是最大的数字单位,即使清末民初那些文学大家描述中国人口,也是用"四万万",而不是"四亿"。因此,万也就用来指代一种事物多到无法计算这一状态;
而"岁",则是古时候最大的时间单位。古时候没有分钟、小时、世纪这些说法,只年、时辰、一刻钟、一柱香、一盏茶、弹指、刹那等等,而最大的"年"也就是"岁"。
所以,"万岁"就成了古人们所能想到的最长单位,当然不是指一万年的意思,而是来形容时间、状态无限长,以至于接近永恒。
不过,根据现在发掘、查证的史料来看,在战国之前,"万岁"这个字眼还没出现过。那时常见的组合只有"万寿无疆、万年无疆"等,多用在庆祝场合,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最真诚的祝福,跟天子没有丝毫关系。
比如《诗经》中有一篇《豳风·七月》,最后一句是: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意思是: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表达了在经过一年四季的劳动后,辛勤的农民们举杯欢庆,期待今后顺顺利利、年年丰收。
此外,在一些先秦鼎身上的铭文中,也会出现类似字眼,但意思是相应的鼎永远归主人的后代所有,类似于:"XXX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享"。
到了战国时,"万岁"开始频繁见诸史料,意思也比较多样化。
《庄子·齐物论》:"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这里是用来时间比较长;
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冯谖去薛城收债,为了替主公收买人心,冯谖当众烧掉了债券合同,人们喜出望外"民称万岁",这里显然是用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对方的歌颂、称赞、赞美;
《战国策》中,楚轩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中,两次出现了"万岁":首先是楚王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显然,在这里万岁是指代君主死后。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御驾亲临缑氏县,其后下诏说,自己在登上嵩山峰顶时,身旁的御史、随从官员、士兵都听到了山谷中响起了三声万岁,"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这是首次把"万岁"跟帝王联系起来,并且还出现了"三"这个字眼。但这并不意味着"万岁"成了帝王的专用。
比如隋朝的四大名将中,有一位就叫史万岁,他一生中南征北战、军功赫赫,后来虽然被当朝打死,但是由于杨素的陷害,跟他的名字没有丝毫关系。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中有这么一句:"万岁持之护天子,得君乱丝与君理。"万岁还是意指时间久。
"万岁"真正成为皇帝的专用代名词,是在宋代。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时,被士兵们冠以万岁头衔:"有以黃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有一天寇准骑马外出,路上遇到一个疯子对着他的马下跪称万岁:"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张逊知道后立即告发,寇准由此被降职贬到了青州;
还有一个例子,北宋将领曹利用的侄子曹汭醉酒后发疯,让人喊自己万岁,结果皇帝派人用乱棍打死。
由此可见,到了北宋时期,随着封建皇权的疯狂强化,"万岁"这一被人们用了上千年的词汇,由于字眼过于吉祥,从此被皇帝盯上、垄断,寻常老百姓再也不能擅自使用。
为了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由此还衍生了相关的词汇,比如皇帝的生日是万寿节,而子女则相应降级,称为千寿节,也就是说,连"万"这个字都被独占了。
但是,这一规矩只是"潜规则"而已,在以严密、严苛闻名的明清法律条文中,也从未明文规定过皇帝就是万岁,也没要求人们必须称呼皇帝为万岁。但在实际上却是这么做的,万岁跟皇帝已经划上了等号,任何人不遵守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微妙的是,"万岁"被皇帝专用的朝代,也是中原王朝相对落后的时期。这也许体现了一个道理:越是弱者,越是在意虚名。
由网友 勇战王聊历史 提供的答案:
有这句话,但是清朝没有这个礼仪。据《大清皇室的祭典礼》,百官上朝时是不用"三呼万岁"的。
首先,介绍下三呼万岁的由来。
元封元年,汉武帝想长命百岁,于是就到嵩山祭天。随行的百官,为了让汉武帝高兴,就一起高呼"万岁"。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喊了三次万岁。喊完以后,百官还假装不知道是谁喊得。百官都说是嵩山喊的,不是人喊的,这是上天"祥瑞"迹象。哄得汉武帝很高兴。这就是"山呼万岁"的出处,又叫"嵩呼万岁"或者"三呼万岁"。
也是因此,后世臣子再觐见皇上时,也采用"山呼万岁"的理解。
但是,这个制度在明朝时只适用于大朝时。
也就是说,在明朝时,只有三节两寿等重大节日时,百官才会为皇帝"跳舞",高呼"万岁"。三呼万岁时,会有人喊"山呼""山呼""再山呼"。百官随着指挥依次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到了清朝时,只用"三跪九叩"礼仪,不再喊"万岁"!
这个三跪九叩,就是每跪一次要拜三次,拜时头要碰地。在三跪九叩的时候,是不用喊"万岁"的。所以,辫子戏中高呼"万岁"是违背历史的。
清朝时,臣子觐见皇上的礼仪是这样的。首先,进屋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跪下磕头、起立,走到皇帝面前的一个毡垫上,再跪下奏对。如果,皇帝又褒奖。臣子要在原地一叩头,并说:"谢皇上圣恩。"如果,被皇帝批评了,就摘下帽子,以头碰地一下,表示知错。最后,皇帝说:"你下去吧。"臣子再叩拜一次,倒退走几步,再转身出门。
(文|勇战王聊历史)
由网友 唐塬村乡村纪事 提供的答案:
一、万岁的演化
"万岁"本是万年、永远存在的意思,后来演化成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在随后演化成上天及皇帝的别称。
①《战国策·齐策四》记载,"﹝冯谖﹞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这里"万岁"就是祝贺、称颂的意思。
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台中走出一群宫人拦住道:‘此花乃万岁栽种与褒娘娘不时赏玩,休得毁坏,得罪不小!""这里"万岁"就是对皇帝的别称。
"万岁"其实最早还不是皇帝专用名词,只要做了值得称赞的事情,就会用"万岁"来表示称赞,《史记》中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人称呼为"万岁";"万岁"也有用作人名,汉和帝的弟弟就叫"刘万岁"被封为广宗王。
宋朝以后,"万岁"成立皇帝专用名词,大臣、民间不得擅用。据说北宋大将曹利用从子曹讷,在一次酒醉"令人吁万岁",被人告发,杖责而死。明朝魏忠贤权倾朝野,自诩为"九千岁"都不敢称"万岁"。这时,"万岁"就是最高封建统治者代名词,老百姓必须在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就是大不敬。
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由来
"万岁!万岁!万万岁!"据说来源于武则天。
武则天登基称帝后,为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就曾多次改"年号"。"天册万岁""万岁通天""万岁登封"这些年号都冠以"万岁",以表示登基即位顺应天意。
"万万岁"的来历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恭维,以此证明自己即位合法性。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学士搜肠括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得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后顿时兴高采烈,推为佳作。从此,"万岁!万岁!万万岁!"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由网友 o星火燎原o 提供的答案:
《武则天巧出对,学士拍马喊万岁!》
这句话在古代是有的,但不是所有的朝代都是这样的。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正史上还真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在民间倒是流传着许多传说。传说虽然不是正史可信,但也不是空穴来潮吧!
武则天在宫廷政治风云斗争中,取得了最后胜利。登上了大唐至高宝座。对于,"万民众星捧月,百官朝拜"。武则天感觉欣喜若狂激动不已"。武则天心想:"还是做皇帝好啊!今非昔比天上人间呀!"武则天渐渐的喜欢上了被别人吹捧了!
为了让往日看不起我的大臣们,彻底的臣服于下。就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威严。抬高自己的尊贵,掩盖名不正的地位。必须重整朝纲制定新的朝规。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心计的女性。处事总是有巧妙的手段。话说某日,武则天宴请翰林院众学士。武则天说:"尔等都是才学之辈,朕今有一上联不知哪位卿家可对答否?"武则天随口说出上联:"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哈哈!众学士都争先踊跃的抢着献联对答。武则天都面色不悦摇头表示不满。
忽有学士参透武则天用意,来到近前跪倒参拜:"微臣不才,有一下联不知可否当讲。"武则天说:"卿家不妨请讲"。学士便脱口而出:"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则天龙颜大悦拍案叫绝:"妙!妙!妙!卿家快快请起,这才是绝妙的好对!"群臣这才解开武则天的用意。于是万岁!万岁!万万岁!从此可就在朝野成了惯用的固定语言了!我们在看电视剧时,一定要把他和正史开来。文学创作者也绝不能,对正史的每一个细节都考察的那么清楚。文学作品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改造的!
由网友 史海浮沉一月明 提供的答案:
众所周知,秦始皇势创皇帝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之前的国家领导人都称为"王",那么给皇帝请安的"万岁万岁万万岁"也是随皇帝制度一起诞生的吗?
其一:"万岁"的用法
其实,最早的时候,万岁是百姓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并不是皇帝专有。秦汉时期的"万岁"就相当于现在的"棒极了",是百姓的一个口头禅,通常用来表示一个人的开心,所有人都可以使用也可以用来形容所有人。渴望长生不老的汉武帝曾经想把这个词语据为己有,但街头巷尾都在用的词语哪里会有那么好禁止,人们仍然会在一个聚会的大场面上用万岁这个词语。直到到了宋朝,皇帝明令禁止,万岁这个词语只能属于皇帝使用。
其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出现
皇帝渴望长生不老拥有万世的权势和富贵,为什么还要叠加使用呢?是真的因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吗?这个传说来自于武则天,我国的第一位女皇帝,在男权社会里拥有至高权利的武则天也是非常没有安全感,总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非常在意这些小细节。一日,武则天在朝廷上和大臣们对对联,武则天出上联:"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众位学士搜肠刮肚,也没有对出让武则天满意的下联来,这时一个善于奉承武则天的大臣登场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则天听完后兴高采烈,从此万岁万岁万万岁也就流行开来,成了哄皇帝给皇帝请安的一句奉承之词。
其三:清朝给皇帝请安的说法
我们最常见的"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是在一些清宫剧中,但是一些历史学家也曾经辟谣过,当时的请安词压根不是这个。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一样,都是越来越趋向于懒惰,有时候连朝都不会去上,即使去上也一般走一个过场,皇帝和下面的大臣都离的很远不会齐声喊万岁。皇帝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会专门记录皇帝何时在何地接见哪个大臣,这个大臣一般在太监领进来以后,进入一个自己该站的区域,然后下跪简简单单说一句:"臣某某恭请皇上圣安。"然后听皇帝的意思再决定下一步的做法。而且根据记载,万岁万岁万万岁不会连着喊出来,也有一个专门的太监,在一起给皇帝请安行礼的时候他会说"一呼",然后众位大臣齐喊"万岁";他再说"二呼",众位大臣齐喊"万岁";他最后说"三呼",众位大臣再喊"万万岁",这样才能整齐不会乱。
中国古代是十分注重这些礼仪的,尤其是在皇帝方面,比如皇帝的自称之词"朕"、"孤"一般人就不能随意使用,皇帝的万岁皇后的千岁也都是有具体的规定。但随着历史的逝去,有些记载已经模糊,电视剧的发展也歪曲了很多历史,想知道一些事情的真相也就变的更难。
由网友 小小嬴政 提供的答案:
"臣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平身吧!""谢皇上"...... 这段对话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在清宫剧里头经常会有它的身影。
但其实,这样的叫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在清朝是很少需要这样喊的,众多的清宫剧把我们给带偏了。
真的山呼"万岁" ?
首先,"万岁"这两个字肯定是存在的。
在先秦的时候人们开心的时候会说"万岁",用来表示自己内心的愉悦感。在"完璧归赵"的故事里,秦王拿到了和氏璧后他是很开心的。
而秦王身边的人看见了秦王得到和氏璧这件宝贝,也替他感到高兴,纷纷高呼"万岁"。
但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万岁"一词是和皇帝直接挂钩的,"万岁爷"指的就是皇帝。
除了皇帝,唯一能够称自己是"万岁"的仅有太后。除了这两人之外,没有人可以自称是"万岁"的。如果有人和"万岁"两个字扯上关系,那就大事不妙了。
宋朝时,北宋大将曹利用的从子曹讷喜欢喝酒。喜欢喝酒原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喝酒后容易误事,容易说错话。
曹讷在一次喝醉酒后就碰上了倒霉事:他自己对自己说了一大堆的醉话,这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他还"令人吁万岁"。
事情被传出去之后,曹讷惶恐不安,感觉自己会受到严重的处罚。
果然,曹讷最后被杖责而死。
魏忠贤大家熟悉吧,在明朝中后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一手遮天、权倾朝野。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甚至是皇帝,他都不放在眼里。但即便是如此,他也不敢说自己是"万岁",只称自己是"九千岁"。
多尔衮——大清能够入主中原的重要人物,清朝著名的摄政王,可以说也是个拥有无上权利的人。但这么强的他,也不敢称自己是"万岁",只称自己是"千岁"。
因此,在我国很长的时间里,"万岁"一词仅适用于皇帝。
那"万万岁"又是怎么回事呢?
"万万岁"其实跟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关。
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唯一"是现在的我们来评价她的,但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对于武则天当皇帝是不认可的。
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对于武则天当皇帝掌权,民间、官场里都是有不少人在指指点点的。
再加上武则天她掌权的时候已经是六十七岁了,这么高的年龄还当皇帝,在我国历史上除了她就没有第二个人了。
这么高的年龄还要当皇帝,能不能把国事处理好?因此,武则天受到的压力很大。
压力大,自然需要放松解压,她很喜欢别人能够吹捧她、夸夸她,让她能够开心开心。
有一天,武则天在金銮殿把翰林院的所有学士集中起来,想出题来考考他们:
她脱口说出了上联:"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虽然学士们想出了一堆的答案,但武后听了都不满意,甚至觉得他们回答得没什么水平。这时,有位学士看出了武则天想让人夸的心思,就然后大声的说到: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听了之后,直呼大妙,不仅重赏了说出这句话的学士,还将这句话推为杰作,"万万岁"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清朝时很少需要连呼三声"万岁"
我们看清宫剧的时候,"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是经常可以听见的,无论是臣子们见到皇上,还是皇帝上朝时都要这么说,但实际上是不需要这么叫的。
其实,在普通的日子里,大臣们见皇上只需要正常的请安即可,即甩两下袖子,再跪下磕头,说"臣恭请皇上圣安"之类的话就行了,只有在重大的节庆场合里面才会出现"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样的说法。
所以说,"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句话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像众多清宫剧,如《还珠格格》、《延禧攻略》那样说的那么频繁。电视剧里演的,更多的是让我们看着舒服,听着爽快些,不一定都符合事实。就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样,明明这句话是在朱元璋之后才用在圣旨上的,但在电视剧中,明朝前的圣旨就已经出现这句话了。
由网友 漂浮菌 提供的答案:
古装剧中官员们上朝见皇帝时都会跪拜,然后高呼三声万岁。但真实的历史上却并不是这样,清朝官员们是没有喊万岁的习惯的。
古代官员们对皇帝高呼万岁,这种礼仪相传是从汉朝开始的,不过当时万岁这个词并不是皇帝专用,普通人道贺的时候也可以用。民间很多普通百姓遇到了喜事,大家也喜欢用万岁这个词来道贺。
一直到唐朝,史书上也有很多关于普通官员之间称呼万岁的记载。一直到了宋朝,万岁才慢慢的变成了皇帝的专属用词,当时一个官员在家中让仆人称呼他万岁,被人举报后被砍头。
不过万岁虽然成了皇帝专用,使用场合却和古装剧中演的不同,电视剧中官员们上朝时候都要高呼三声万岁,甚至单独见皇帝的时候也是这样,这其实是不对的,真实的情况是臣子们一般都是在重大节庆场合才这样。
比如史书就记载过宋朝皇帝册封太子时候,臣子们上前行礼,然后三呼万岁。
再比如唐朝有次过年,君臣们都在一块庆祝新年,歌舞之间臣子们高呼三声皇帝万岁。
可是清朝却不这样,清朝是没有对皇帝高呼万岁的习惯的,不光是私下场合,还是节庆场合都没有,顶多私下叫一声万岁爷。
至于上朝时候文武百官跪拜,然后一起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这种事情更加不存在的。翻遍清朝的史书,又或者是官员们的日记等等,都没有过这样的记录。
由网友 玄坤文史 提供的答案:
现在的电视剧,尤其是清宫剧,很多都是内容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编剧写得爽,观众看得过瘾就行,在很多清宫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大臣们老早就要去上朝,皇帝来了开始晨议前,上朝结束后,大臣们都要行叩拜大礼,然后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句话吗?在平时上朝的时候,大臣们都要三呼万岁吗?
三呼万岁,其实是山呼万岁,历史上还真有这句话,在古代一直都讲究君权神授,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到嵩山太室山去祭天,就在队伍登山的途中,忽然随行的官员听到有人在山上高呼"万岁",一连喊了三声,于是山下的官员就问山上的人,你们有没有在山上喊"万岁"?山上的人都说没有喊,但是却说听到山下有人高呼"万岁!",于是大家都说道,这时山在对汉武帝高呼"万岁!",这件事就被当成是祥瑞的征兆记录下来。(这显然是有人糊弄汉武帝啊!)
虽然这件事完全是人为的,但是被这样一记录,在之后的朝代就被当成了一项臣民朝见君王时的礼仪制度,将这项礼仪称为"山呼"或者是"嵩呼",这项礼仪在之后的朝代,逐渐被规范化了,比如群臣前来朝见皇帝时,大臣们向皇帝跪下之后,朝廷有专门执掌礼仪的官员,这个官员就会高喊"山呼!",然后这些官员们就会给皇上磕头,一边高呼"万岁!",司仪官再次高喊"山呼!",大臣们在叩首高喊"万岁!",司仪官最后一次高喊"再山呼!"大臣们叩首后齐声高呼"万万岁!"所以其实这个过程是
分步骤完成的,而不是直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除此之外,这句话也不是天天都会喊的,虽然上朝商议国事的时候,的确是有一些礼仪要求的,但是平日里大臣对皇上就是正常的请安就行了,比如"臣/奴才恭请皇上圣安!",只有到了大朝的时候,大臣们前来向皇帝朝贺,这时候才会有一整套非常严格的礼仪制度,比如清朝的大朝仪就规定了亲王,郡王,大臣们朝见皇帝时的次序,还有必须要注意遵守的礼仪,大朝时间一般是古代的元旦,也就是今天的春节,皇帝的生日那天,所谓万寿无疆的万寿,还有冬至三个重要节日。
每逢这三个节日,皇帝都是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所以清宫剧有事没事都在大殿上朝,这也是不符合史实的,上朝后清朝的大臣们要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同时要奏起礼乐,在一系列活动完了之后,鸣鞭三次,然后皇帝起驾回銮(雍正王朝就有此场景),但是山呼万岁这一项礼仪在清朝时就已经被取消了。在朝仪更加复杂的明朝,大朝时群臣跪拜完之后,会有人像前文一样带着群臣高呼"万岁"的,所以山呼万岁的场景只会出现在公元前140年之后到公元1661年以前,清朝是不会有山呼万岁的场景。
我们想象一下,山呼万岁的场景肯定是很壮观的,帝王们也一定非常享受,不然也不会一直沿用那么久,虽然一些清宫剧和古装剧也还是挺不错的,但是还是应该符合史实,如有错望指正,感谢各位阅读!
由网友 陆弃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上确实有这句话,但到了清朝已经被废除。
清朝为了显示与前朝的与众不同,建国时已把跪拜时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这种礼仪给废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耻辱的礼仪跪安。皇帝召见一位官员时,官员先跪一只右腿,然后左腿跪下的同时右腿起立,最后右腿起立,跑到皇帝面前的垫子上,跪着和皇帝说,完事害的跪着退回去。清朝宣扬自己是礼仪之邦,礼仪非常繁琐复杂有:一肃、一跪、三叩及六肃、三跪、九叩。同时清政府为了彰显自己满族优越的地位,规定这种礼仪只能适用于满族和蒙古族,汉族不得使用这个礼仪。
但是当这个礼仪遇到洋人可就不好使,乾隆时期英国使臣想要拜见乾隆皇帝,因为不肯行跪拜礼仪造成双方僵持,最后乾隆妥协允许英国使臣行单膝跪拜礼仪。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经历第一次战败见识到洋枪火炮的厉害,道光皇帝竟然不敢见外国使臣,因为害怕外国使臣连单膝下跪都不需要做,直接行使鞠躬礼仪觐见。堂堂天朝皇帝天潢贵胄怎么能和番外蛮夷同起平坐,如果这样做岂不是被天下臣民所耻笑。
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到同治皇帝时期,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找了个理由认为外国人是禽兽,不要和他计较允许外国使臣行跪拜礼仪。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