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的孩子很自私,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分享,怎么办?_小孩很小气有东西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由网友 阅享知道 提供的答案:

首先,发现孩子自私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办法。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有助于解决孩子自私行为的建议:

1. 培养分享意识: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解释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分享可以带来的积极影响,例如增进友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通过故事、游戏或实例让他们理解分享的好处,并给予正面鼓励和奖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树立榜样:作为父母,我们扮演着孩子的榜样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展示出分享、慷慨和关爱他人的行为。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到很多,如果我们自己不具备分享意识,那么很难期望孩子有所改变。

3. 成功经历的回顾:回顾孩子过去的成功经历,特别是那些需要与他人合作或分享的经历。帮助孩子认识到分享对于取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增强他们的分享意愿。

4. 培养同理心:教导孩子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感受,引导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可以通过互动游戏、阅读启发性的书籍或观看影视作品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这将有助于减少他们的自私行为。

5. 给予责任和角色:给予孩子一些适当的家务或义务,让他们理解到分享和合作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例如,让他们负责分享玩具或帮助其他家庭成员完成任务,这样能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重要性。

6. 鼓励合作与团队精神:参加集体活动和团队运动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与他人合作和分享。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团队项目,并树立奖励机制以表扬他们的分享行为。这将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激发合作与分享的意愿。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耐心和持续的指导。每个孩子的成长进程不同,而改变行为习惯需要时间。通过以上方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相信你能够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倾向,并培养他们良好的分享习惯。

本回答来自阅享知道 阅享知道让知道成为一种享受 如果喜欢可以关注下谢谢!

由网友 侯妈数学 提供的答案:

现在很多孩子受到父母的溺爱,养成自私的性格,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长大后很容易成为一个自私的人。父母发现孩子有自私的行为,如果引导的孩子呢?

一、鼓励分享

父母要鼓励孩子学会分享,让孩子明白分享不代表着失去,分享能够获得友谊和快乐。

二、父母做好榜样

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平时做事情大方不小气,对孩子能够起到正面的影响。

三、不以孩子为中心

父母在家里不能溺爱孩子,不以孩子为中心,不给孩子特殊地位,多让孩子动手做家务,让孩子明白只有付出才有回报。

四、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了解集体的力量,需要别人帮助的前提是先帮助别人。

我是侯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你能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内容,培养优秀孩子。

由网友 百合妈妈读心理 提供的答案:

有些父母在遇到自己2岁左右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时候,会感到很难堪、很没面子,觉得孩子不懂事、自私,然后想方设法改变和说服孩子,而孩子往往不听话,最后搞得很不愉快。其实,对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不应该谴责,而应该满足孩子的需求,才能帮助孩子很好地建构自我。

一、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1、孩子喜欢说:"我的!"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到了2岁左右时自我开始苏醒,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当某样东西完全属于他时,他便意识到"我"的存在。孩子用"我的"来区分他和别人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就是对物品的所有权。

2、孩子喜欢说:"不!"

这个时期的孩子突然变得不再像以前一样什么都听大人的,而是常常说"不",开始表达"我"的想法,开始意识到"我"有权来做决定。孩子口中的"不"与大人所理解"不"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孩子说"不"一方面是在体验语言带来的威力,另一方面是通过这种表达来建立"我"的概念。

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口里说"不!"却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行动。孩子只是通过这种表达,来建立"我"的概念,来感受"我"与"你"的不同。

3、孩子会出现打人、咬人等现象。

这个时期的孩子打人、咬人并无恶意,也非主观伤害,而是要表达"排除"的意思,如果孩子觉得对方所做的事令他不高兴,他就要"排除你",用打人、咬人的行为来捍卫自我,以这种方式来宣告"我"的概念。

4、孩子会表现得不愿意分享。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形成了明确的自我认知,开始区分"我的"和"你的"。孩子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当成是"我的"。记得侄儿2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绿色,他以为他喜欢的一切都是属于他的,所以,只要家里有绿色的东西,他都会理所当然地说:"我喜欢绿色,这个是我的!"搞得我们全家人捧腹大笑。

二、破坏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会产生哪些危害?

1、无法形成自我。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0—6岁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几乎将他们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构中。如果孩子在自我意识敏感期没有顺利形成自我,便无法走出自我,长大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丧失了与他人、社会分离的界限感。

2、无法形成专注力。

孩子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会派生出专注力、意志力等优秀品质,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信任与依赖,并因此而得到满足感,进而形成专注力。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识被破坏,专注力便无法形成。

3、长大后容易迷失自我。

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是没有自我归属感的,遇到事情的时候,会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断在内心犹豫、挣扎,最后只会向外界寻求安慰,屈从于别人,任由别人摆布,在别人的自我中寻求归属。

三、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自我意识敏感期?

1、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首先要学会满足自我,之后才能学会交换与分享,父母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一定的自我成长空间,让孩子在自然法则的引领下,走属于他自己的路,通过不断探索自我,形成独立的人格。

2、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孩子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时,父母不要过度在意孩子是否按照你的意见行事,而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孩子意识到我已经长大了,可以决定自己的事情。不要干扰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与感受世界的真理。

3、不要帮孩子决定该不该分享。

不要逼迫孩子一定要同别人分享某样物品,这个选择权与决定权都应该在孩子,父母只需要给予孩子适时的引导。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孩子会把自己建构得足够强大,然后学会主动分享,只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曾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写道:儿童出生时,他的意识是混沌的,与万物浑然一体,要从这样一个汪洋大海中脱离出来,是自我分离和发现自我的过程,分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成长规律,让孩子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地成长,才能让孩子拥有完全的自我和独立的人格。

-END-

由网友 冠英爱 提供的答案:

最好的办法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亲人要及时给孩子纠正。告诉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是自私的是很不对的。

每个小孩子从小并不是啥都会。一切都需要亲人的搀扶、引导……

当小孩子朝好的方向有一点点进步,作为孩子的父母以及在孩子身边的亲人都要及时适当表扬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以后才会让孩子懂得去分享自己的玩具自己的零食……

当然,父母平时必须以身作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仅个人观点。

愿每一个小孩子身心健康幸福快乐地茁壮成长!

由网友 风景的天空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自私的孩子没有安全感,缺少关爱,所以处处多为自己着想,好争抢,不宽容。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应反省自身是否平时对孩子关心不够,或者没有为孩子做出言行的表率。孩子多是好奇而敏感的,也是最善于模仿的。一般来说,大方爽快的孩子一定有同样的父母,小气自私的孩子也一定有同样的爸妈,所以,想改变孩子,还是得从改变父母做起。

由网友 包爸爱生活 提供的答案:

孩子性格很自私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家长如何改变?

现代家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倍受家庭的呵护。性格自私以及不愿意同别人分享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正常的。那家长如何改变才好呢?

一: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有好吃的先给长辈,有好玩的与小朋友分享;时间长了,孩子就慢慢地学会了。

二:鼓励孩子与小朋友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互换或赠送礼物、玩具。

三:及时表扬孩子的分享行为。

四:不要强迫孩子分享。

五: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六: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

由网友 青山阅阳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家长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孩子摆脱自私,最主要是看家长怎么引导。

对待孩子,必须要根据他的性格来施教,威逼利诱加恫吓不会产生效果,只会起到相反作用,最好的做法是举例说明,淳淳教导,让他逐渐明白自私的不利之处,只有她自己想通了,才能自然而然的远离自私。

家长教育对孩子来说也只是外因作用,最主要的还是她自己。

由网友 笑多段子君 提供的答案:

家长提问

爸妈必读的读者赵爸爸咨询"儿子不喜欢和别人分享东西,我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赵先生的儿子磊磊7岁,已经上二年级了。有一次,赵先生给磊磊买了一辆非常漂亮的小自行车,小区里的小朋友都想借他的自行车骑一骑。

可是磊磊舍不得借给小朋友们骑。久而久之,小区里的小朋友都不喜欢和磊磊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换玩具了。

过了一段时间,磊磊对自行车的新鲜劲过去了,他开始想念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感觉,他甚至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但是小伙伴们似乎记仇,不愿意再和他玩。

磊磊没有办法,只好回家跟赵先生诉苦:"大家都不和我玩了,你帮我去跟他们说一声吧?"

大力老师,我需要去和他的小伙伴去沟通吗?还是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去沟通?

专家分析

一般来说,孩子自私、不爱和他人分享东西有这样几种原因:

(1)家长围着孩子转,孩子独享玩具和食物的机会太多,缺少与人分享的机会。

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就独自拥有所有好吃的、好玩的,没有和兄弟姐妹分享的机会。

如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支持孩子独享,处处给孩子搞特殊化,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变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知道自己的需要,不知道别人的需要。

(2)成人引导孩子不得当,分享意识被误导。成人喜欢逗孩子,但逗乐不当就容易误导孩子。

比如,有些成人提出要分享孩子的东西,孩子若不答应,成人就假装要抢,把孩子吓着了,这样孩子更不愿意分享。

如果孩子答应与成人分享,成人又说:"我逗你玩的,不要了,还给你!"

事实上孩子觉得一点儿都不好玩,因为成人出尔反尔,会让孩子认为分享是一个游戏,不但不会失去东西,别人还会夸你,这样孩子就可能学会"伪分享",一旦真的让他分享,他就接受不了。

(3)孩子没有明白分享的意义,没有体会到分享的乐趣。

到底分享是为了什么呢?孩子没有理解这个问题,父母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与人分享,却不知孩子害怕失去东西,孩子酌担忧没有解除,孩子怎么愿意快乐分享呢?

专家对策

(1)针对孩子习惯了独享,没有分享的机会导致孩子不爱与人分享的情况,家长可以手把手教孩子分享。

比如,买回来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观察孩子能否分配合理。一家人还要养成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不让孩子吃独食的习惯。

(2)针对成人错误的逗乐对孩子造成误导的情况,家长应力戒这种行为,并且在发现别人用错误的方式逗你的孩子时,要及时纠正。

在家里,家长最好给孩子做分享的榜样,比如,父母之间、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之间,经常互相分享吃的、用的,对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也有好处。

当家长鼓励孩子分享,而孩子也做出分享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接受孩子的分享。

(3)针对孩子不明白分享的意义,没有体验到分享的快乐的情况,家长可以与孩子做分享游戏,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家长可以在节假日邀请亲朋好友带着孩子来家里玩,让他们都带着玩具来,然后让孩子们相互交换玩具,让每个孩子都有分享的体验。

在组织这种活动之前,家长要考虑周到一点儿、准备充分一点儿,便于消除孩子的戒心,从而让孩子更放心地玩。

活动结束后,孩子的玩具回到自己的手里,家长可趁机告诉孩子:"你看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吧,你的玩具还是你的玩具,你还玩了别人的玩具,所以,你不用担心分享会失去白己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分享的真正意义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