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夜生活是一副怎样的场景?_古代人晚上怎么生活

由网友 日日悦读 提供的答案:

夜市是晚间开业的商业市场,每到夏天,许多市民都把逛夜市当作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的夜市很早就出现了。西汉时,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成都等大城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不过,当时的官府对城市的市场管得很严,市场必须设在城内,开市、休市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商人只能在中午和日落之前做买卖。时间一到,商店便关门打烊。因此,夜市不可能在这个时期兴起。直到东汉,一些城市打破了禁忌,出现了"夜籴",这是夜市的萌芽。而真正意义上的夜市,则出现在唐代。

唐代初年,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日趋繁荣,商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一些手工业作坊、个体手工业者,为了简便手续,节省运输劳力,将自己制造的产品就地、就近出售,于是,在官府特定区域的市场之外,小商店交易逐渐增多。官方虽屡加取缔,但都未能奏效。晚唐时期,市场的变化更大,"日中为市,日入而息"的老规矩已经不适合市场贸易,小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间一长,商业活动便冲破了官府的"宵禁",最早的夜市出现了。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都城长安,夜市一般设立在旅店最集中的地区,因为当时各地商贾来京都后大多居住在这里,他们就地交易,广泛开展商业活动。夜市的时间多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和十五日等节日期间,分为东、西两市。夜市商品主要以米、盐、茶叶、药材、漆器、玉器、家具为主。而来自大食、波斯、昆仑、日本、新罗等地的外商,也在夜市上售卖域外特色商品,如珠宝、香料、香药等。

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官府曾严令禁止夜市开业,可见此时夜市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不仅都城长安有夜市,而且位于东南地区的扬州、苏州、杭州等城也有夜市。由于这种民间自发而成的夜市具有诸多优点,很有利于贸易和生活,所以深受人们欢迎。官府见屡禁不止,迫不得已才予以认可,夜市从此便广为流行了。

夜市在唐诗中的记载非常多。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泊秦淮》曰: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描写的就是金陵(今南京)秦淮河边纸醉金迷的夜市景象。而生于晚唐时期的诗人王建还专门有咏"夜市"的诗句"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由此可见,晚唐时期的夜市已经很繁盛了。

由网友 历史宝藏 提供的答案: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在没有电,没有手机和wifi的古代,真不敢想象晚上是什么样的场景。

在唐宋之前,晚上一般是会把城门锁上,没在天黑之前赶回城内的,只有在城外过夜了。而城里的夜晚也是静悄悄,不能张灯结彩的太过高调,这就是历史上知名的一个词——"宵禁"。

因为统治者也担心晚上有人干一些偷偷摸摸的勾当,还不如直接一禁了之,来的简单。

但是古代偷偷用绳子翻出城的,趁着月黑风高为非作歹的,并不在少数。

作为一般百姓而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迫不得已的办法,毕竟晚上电灯的话,灯油和蜡烛也是一笔开支。

穷苦的人家,还要趁着月色,做一活,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熟练的女子,可以在晚上不要照明的情况下做一些纺线之类的活。

在男耕女织,辛劳度日的古代社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状态。

当然也有晚上点一盏等,豆大的灯火下,辛勤学习的学子。

喧嚣的夜晚,只属于达官贵人。

只有权贵之家,才能开的起这样的派对,也只有这些闲着没事的人,才有心思去感慨时光飞逝,夜以继日的享乐。

丝竹乐起,灯火阑珊,浅吟低唱,乐不思蜀。

在明清时期,夜市已经是比较常见的了,这时候人们的选择就多了,只要有钱,晚上可以去小酒馆喝个酒,有重大节日也可以全民出动,搞一个联欢。

直到近现代之后,随着电的普及,夜晚才真正变得不再黑暗。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由网友 秃秃图图 提供的答案:

深夜又来临了,开灯,打开电脑玩玩手机看看电视。总之有光亮就有安全感。自打地球出现火种,有火光的地方就有温暖,光明,自信还有安全感。那古代人没有电,没有电视手机他们晚上做什么呢?应该不会天天光做羞羞吧。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古时候的生活大背景。我们经常说古代生产力水平发展低下,主要以手工农耕为主。没有工业发展,固然也就没有更多姿多彩的夜生活。

我想普通人家,到了深夜,点上烛台。在农耕社会最多的就是农民,在晚上,女人就在家织布纺纱,做做手工。男人就修补修补农具。一家人也是其乐融融。偶尔也会有些鸡鸣狗盗之徒出来上夜班。

在印象里古人也有热闹的夜生活估计指的是过节的花灯市场上的热闹,不过这个不常有。达官显贵们可以到河畔这样的温柔乡里流连忘返,过着纵情声色,纸迷金醉的生活。普通的老百姓就没有太多的乐子了。

不同阶层的夜生活是不同的。普通的小老百姓就只能做做家务,拉拉家常。而权贵之家,他们的夜生活还是有乐趣的。声色犬马主要是男人们的事,而在家庭里他们都是养着戏子的,没事也可以去家里的戏园子里听听戏,看看表演,点上烛灯歌舞升平,不亦乐乎,还有小心刺客。如果是逢年过节,更会请唱戏的来热闹庆祝。请上几个好友,请上郭德铁,于针说上几段,总之在古代有钱还是能买来乐子。

总之应该还有很多,男男女女,无尽联想。

由网友 狮山逐史 提供的答案:

长期以来,中国的封建社会都是执行"禁夜令"最严格的国家,有人批评说封建社会的当权者以"治安"为名,行限制人民人身自由之实,看似道貌岸然,实则无理至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夜行,的确是最危险的一种人类活动。(欢迎关注我的Html369号:历史三日谈)

熟悉三国的读友应该都知道这样的典故,枭雄曹操军中缺粮,问县长程煜还有多少粮食?程煜粗略估算了一下,说大概还有三日的余粮,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他说的补充的一句话:"中间掺杂的人肉干颇多!"

小时候懵懂,倒没读书这句话的血腥残忍,但等大一些明白了事理,才意识到这句话的"瘆人"之处,古代社会不但有易子相食这种人间惨剧,更有相互残杀互为饮食的残酷。

三国是个乱世,在并不富裕的年代里却要维持长期的杀伐战争,当时的人们离近代文明尚远,思维中保留着不少原始的野蛮特征,当然,作为军队,自然不会掳掠普通百姓,最大的可能就是战俘或者死去的兵士,本方的和对家的,都有可能。

军队以战俘或伤亡的士兵为食,普通人可能就没那么讲究了,尤其是走投无路的暴民,杀两个人吃吃估计就是一抬手的事情,因此,古时的夜生活并不是现在的多姿多彩,KTV很可能不是唱歌的地方,而是屠宰场。

人们常说大唐盛世,在长安有东市和西市,但唐朝的宵禁令却十分严格,从二更开始(晚上九点开始),街上有人,常时按盗贼论罪,战乱时期按谋逆论罪,如此以来,人们哪里还有什么夜生活!

不能说没有,所有的夜生活只能局限于一家一地,街上是断不可能有吃大排档的年轻人,半夜还不睡觉,喝酒喝到天明。

至于吟诗颂月里面提到的夜生活场景的描写,尤其是烟花之地,倒不是不能营业,但估计在白天就到地方开始浪了,晚上去的话估计比较麻烦,按盗贼抓起来还能留条命,要是按谋逆大罪,泡个妞恐怕连家人都得连累。

到了宋代,人们的夜生活才算是从政治上被彻底放开,同时市场也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人们的夜生活也比较丰富,在市场上除了有早市,还有夜市,往往一开就是一夜。

人们的娱乐活动自然也就不限于在妓院寻花问柳,三五好友此时约起大排档,已经没有了掉脑袋的风险。

至于现在电视剧上演的各种朝代的夜生活,除了两口子过日子的可能还比较真实一点,其他的恐怕都是子虚乌有编排出来的段子,当然,宋代以来除外。

但也有例外,紫禁城周边即使到了晚清,都有严格的宵禁制度,其他地方能够1照常活动,擅自闯入这一禁地,大排档还是吃不好,还得死!

由网友 摸头仔 提供的答案:

说说北宋东京汴梁的风月之地!

官方记载开封府一府十六县有户二十六万,人口四十四万。不过这数字据考证不实,应为抽丁纳粮的底账,据估算城内男女老幼至少六七十万。其中,烟花女子不少于一万人,甚至能到二三万,加上假母(老鸨)仆佣之类靠青楼乐籍为生人数,应在三五万之间。可知这个产业巨大,其主要的客流就是来京应试学子。学子们来京后,一边竞取功名,一边也贩卖随船携带各地物品,盈余终是要风流一番。

开封府朱雀门外凡西瓦子门之南,旧曹门潘楼,泰山庙两街,相国寺之东南及东北和蔡河北岸无不妓官林立。各酒肆旅馆每至初夜必有浓妆艳抹者听客呼召。妓馆也分等级,上好的馆内分为三四厅,内中曲槛回廊,多种植花卉,也有假山盆景,先让男宾以幽畅的心情接见女仙。房内也宽敞舒适,全部楠木桌椅,琉璃灯台,又全部软细茵褥,三面棱花床则是洞房花烛夜最后的出处了。

当时的文人墨客也好流连此中,婉约派大词人柳永与相好的赵香香叙别时:"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甚香醪,不成雨幕与云朝,只是韶光过了"。最知名的青楼歌姬要属李师师,是东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天生一副美声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鸨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的小孩,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和李师师有过交往的历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人。

由网友 壹号收藏 提供的答案:

抓萤火虫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

秋夜,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如此也能度过漫漫长夜。

赏花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

寂寞挑灯坐,沉吟蹋月行。

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白居易

  赏花当属夏夜居多,纳凉赏花,别有一番风情。白居易夏夜燥热,半夜挑灯孤坐,在庭院乘凉,看看槐花,于是作了这首《夏夜宿直》。

想媳妇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

苏轼梦中与亡妻相见,对妻子惓惓不已之情溢于言表。也有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因为思念而夜不能寐,因为思念而容颜憔悴的痛苦,细想:感情这事真的是无法控制,只能自己独自品味。

想老公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李清照因为思念丈夫而写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千古佳句。

想别人老公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张籍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听小曲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白居易

除此之外,不少人还喜欢听听小曲,白居易送别友人,忽然听见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 ,宾主不约而同地就被吸引过去了。

听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

  杜甫在成都草堂种菜养花,甚是自在,听雨听的很愉快。也许春雨的到来,能让他的菜和花茁壮成长吧。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

  而陆游却是心情不佳,在小楼听了一夜的雨,如此愁绪令他感叹!

喝酒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一个人时自斟自酌,像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有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至于能否解忧消愁,也许只有喝了这杯才知道了。

等人下棋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

等客人下棋,客人却迟迟不来,虽然焦急,却又无可奈何,谁让这是夜里而且还下着雨呢?也只能无聊的敲打棋子了。

叹气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

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诗人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会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

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女红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孔雀东南飞》

丈夫不在家,妻子晚上靠织布来打发时间。

秉烛何人犹把盏,

挑灯有女正穿针。

——秦观

补衣服也是女子晚上常做的事,一个女子等丈夫回家,夜里补衣的情景,令人唏嘘不已。

洗衣服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

  描写夜间洗衣服的情景,不仅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有李白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因此,晚上洗衣服也是很常见的。

夜读

数间茅屋闲临水,

一盏秋灯夜读书。

——刘禹锡

鬓毛焦秃齿牙疏,

老病灯前未废书。

——陆游

虫声窗外月,书册夜深灯。

——杨万里

古人爱读书,晚间尤盛。西汉时,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可见古人读书有多勤奋刻苦了。虽然照明设施和今天相比,相差甚远。但正因此,更能显出古代文人挑灯夜读的流行与普遍。在古代,士农工商的观念深入人心,只有读书才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唯一正途。

逛夜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古人也喜欢逛夜市,尤其是节日的时候,比如元宵节赏灯等等。

爬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晏殊

  夜晚无聊寂寞时,还会登楼望远,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或许远眺时,眼界开阔了,忧愁也消散了。

看月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人独处他乡,在安静的夜晚,不免思念故乡,才有了耳熟能详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来,夜晚心理活动是最多的,不过又有谁不是如此呢?秦观也说,"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看星星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

  在古代,看星星是古人的最爱了。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心情愉快,便抬头看星星,尽管快下雨了,也依然不减兴致。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

  杜牧则更潇洒,躺着看。可见,很多古人都喜欢晚上看星星,连看星星也那么有意境。

打猎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

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结语

看完古人的"夜生活",我们不如也当一回诗词里的旅人,穿越一段光阴去叩问古人夜间生活里的闲趣,赏花吟诗、焚香参禅、煮茶听雨、书画古玩……远离现代社会快节奏,远离喧嚣,在夜间,试着静下来,把世间琐事化为素茶清心,一把老蒲扇,几册线装书,细细品读属于我们的"夜生活"。

责任编辑:子曰

由网友 达摩说 提供的答案:

至少在宋朝以前,古人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夜生活的。

为啥?因为没有电灯啊,满目一望都是黑洞洞的,要啥夜生活?现在咱都是一日三餐,那是为了配合工业文明的节奏,晚上下了班本来就饿,吃了饭还不会立即睡觉,所以必须再吃一顿晚餐。其实中国古代乡村都是吃两顿饭,早晨一顿,吃完去干农活,傍晚一顿,吃完就天黑睡觉了。今天不少农村地区仍然延续着吃两顿饭的习惯。

况且天太黑,会有很多歹人伺机行凶,出门的话也容易遇到危险。还有就是,古代照明用火烛,很容易造成火灾。所以中国历朝政府为了维持治安,都不约而同地实行宵禁。老百姓要是大晚上不好好睡觉,没事儿出去瞎溜达,或是灯火通明夜夜笙歌以至酿成火灾,这在中国古代都是违法行为。

为了配合宵禁,中国从西周起便在城市里实行坊市制度,一直到唐朝中后期,坊市制度都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而唐朝长安城正是坊市制度运作的典范。

坊市制度的思路是,把城市分为坊和市。坊是住宅区,市是商业区,而坊和市的开闭是有严格时间限制的。就唐朝长安城来说,有东、西两市,还有108个坊。除上元灯节外,东西两市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关闭,居住在坊里的百姓也必须按照时间回家,不能在城里无故行走。政府会派遣更夫巡夜,一方面负责打更计时,另一方面负责监视宵禁的执行,违者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但到了唐朝中后期,长安的宵禁制度开始逐渐瓦解。之后的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坊市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商业区和居住区悄然出现了重合。与此同时,宋朝政府主动取消了宵禁制度,加之诸如瓦子、勾栏等专门娱乐场所的出现,于是城市里上层人士的夜生活开始越发丰富起来。当然,这更多是都市上层男性的娱乐,女性只有在灯节才能出门赏灯,所以不少爱情故事都在这一天发生。辛弃疾的词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宋朝灯节的真实写照。

但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宋朝没有宵禁,之后的元明清三朝有恢复了宵禁的传统。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已经挡不住夜生活的丰富了,大家也都喜欢在晚上出去嗨一下,于是就针对宵禁制度想出了一些规避的法子。比如在晚上回家的路上绕行,以躲开巡夜的差役;想要通宵嗨的就不能晚上再去了,这样很容易被拦住,所以他们白天就要去,然后晚上就能肆无忌惮地呆上一个通宵;再有,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娱乐场所以及通宵的夜市便自己搬到外城去经营,以躲避内城中严格的宵禁。当然,真正的达官显贵是不会在乎这些的,因为他们晚上直接在家里嗨。

拜现代科技所赐,我们今天的人们可以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不过,人还是有自己的作息规律的,工作之余,搞一点夜生活愉悦身心未尝不可,但要懂得适可而止,如果因此而影响了休息,那就得不偿失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