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_曹操残忍,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跟随他

由网友 滨河路人 提供的答案:

翻开《三国演义》,不仅曹操父子,还有司马懿父子,还有其它许多将帅,战场上大都亲冒矢石,不顾生死,身先士卒,一马当先,起到了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例如在第十二回的濮阳城之战中,操拨夏候惇引军在左,曹洪引军在右,自己引夏候渊、李典、乐进、典韦四将,率兵入城。李典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先领兵直入。

由网友 豹眼看历史 提供的答案:

说曹操,曹操到。这说明曹操跑得快,而且是个闲不住的人。每有大战都喜欢亲自下手,不太愿意麻烦别人。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但更多的是出于无奈。

第一,手下大将不给力,不得不亲自出征。

也并不是每战必亲自出征,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派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征讨李傕,夷灭其三族。李傕也是个狠角色,曹操并没有亲征。

类似的情况也很多,顾不过来的时候就会分兵征战。

就在同一年,徐州吕布再次反叛朝廷,与已经称帝的袁术勾结,派遣高顺、张辽攻打沛城,击败了刘备。曹操派遣夏侯惇救援,也被高顺打败。

夏侯惇去了不办事,木得办法,曹操只能亲征。曹操一出马,就把吕布给活捉啦,不去能行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攻汉中,驻守大将夏侯渊傻乎乎地带领四百军士离开大营,跑到十五里外的鹿角阵地去修补被刘备攻破的阵地,被黄忠趁机斩杀。

夏侯渊作战非常勇猛,但不太会用兵。曹操多次提醒他,但也没把他教会。曹操木得办法,只好亲自前往汉中前线坐镇指挥。

第二,曹操对手下将领也不是很放心。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东郡太守任上提拔陈宫出仕,并十分信任,委以重任。

就在曹操征讨徐州牧陶谦时,陈宫联合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致使曹操倾家荡产。不是程昱劝阻,曹操就投靠了袁绍。

像贾诩、张绣这些伙计,咋能让曹操放心呢?曹操走到哪就带到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曹操带着这些将领和谋士出场,自然是战斗力爆棚。但曹操既不放心把他们留在家里,也不放心他们结伙外出哦。

程昱、郭嘉反复提醒曹操,不要放走了刘备。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北上投奔袁绍。曹操一时疏忽,就派遣刘备、朱灵去截杀,结果刘备带着部队就跑到徐州,斩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反叛曹操。曹操的肠子都悔青啦。

同时,车骑将军、献帝的老丈人董承等人,假借衣带诏搞曹操。谁保证荀彧就不会逮住机会办他吗?还有孔融等一帮伙计在,都是不安定分子,曹操不得不防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襄樊,曹仁支撑不住,曹操就派遣大将于禁带领三万大军救援。结果被关羽水淹,于禁投降。这让曹操非常绝望,他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于禁会投降"。

曹操的嫡系部队是曹氏、夏侯氏子弟,但毕竟能力有限。张辽、徐晃、于禁、张郃等五子良将,都是从敌营中投奔而来。在汉末三国时期,跳槽是家常便饭。能投靠曹操,也就可能再投靠别人。让他们带领大军外出征战,的确风险很大。

官渡之战最后阶段,曹操处于被动,其手下将领有许多人跟袁绍眉来眼去。在曹操战胜袁绍以后,就发现了许多将领、谋士给袁绍的信。曹操大度,全部烧毁啦。

这些情况,让曹操不得不谨慎,曹操多疑也就情有可原。江湖险恶,不多个心眼哪行哦?

第三,这也说明曹操的驾驭能力高度还不够。

曹操自己本事很大,手下大将不是能力不够,就是不太放心,这决定了每逢大战,曹操必定亲征。

但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曹操境界不够,驾驭能力有限。曹操没有一统天下,与之不无关系。

从刘邦与韩信的关系,就看出曹操带领团队的套路,与刘邦相比,还是差了一截。

韩信是很可能反叛的,但毕竟没有反叛。这就足以说明刘邦很有一套,证明了他爆棚的掌控力。

如果曹操能够像刘邦那样使用五子良将,其结局就很难说。有可能会被他们害死,但也可能一统天下。

而曹操选择的是亲征,这自然减少了风险,但也没有能够走得更远。

第四,还有一个情况,豹眼在别的问答中说过,那就是曹操在战事失利时,跑起来方便。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要掌控了军队,即便战事失败,走到哪里一样继续割据,成为一方诸侯势力。如果将领带着军队跑掉,那就啥也不是啦。

因此,在豹眼看来,曹操每次大战亲征,无非就是将领能力有限,对将领忠诚度没有把握。同时也是曹操管理团队的策略不同,亲征是一种选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这与曹操驾驭团队的能力不够及自信心不足有关。

由网友 永恒回望 提供的答案:

曹操总是亲征,这个说法在曹操的前半生无疑是准确的,但后期的曹操,就不尽然了,有时也会偷偷懒,在后方遥控着指挥的。

诚然,曹操一生亲征不少,也属事实。这位手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兵卒如潮的曹孟德,虽身处尊位,而时常亲征,其实也是有其不得以而为之因素的。

曹操亲自披卦上阵,率领将士亲临前线作战,主要有这么几场大仗恶仗: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破袁绍;濮阳之战。曹操和吕布之间的对决,终究灭了吕布:长坂坡之战。荆州刘琮投降后,曹操追击刘备,几陷刘备于绝境;潼关之战。马超率西凉兵马前来,和曹操大战于潼关;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为争夺汉中展开的一场激战……

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曹操亲临前线,"御驾亲征",创造了辉辉战果,前前后后地把袁术、吕布、袁绍、刘表、马超、张鲁等一干对手,统统打败,可算的响当当的"一世枭雄"!

曹操之所以要亲征,首先是战争形势严峻所迫。操本乃智多谋,能力超强之人。在激烈的战场上,掌控能力当然远超他手下任何个將领,我们从曹操与刘备的较量中可以看到,凡是曹操亲率军与刘备对阵的征战,刘备那真叫"压力山大",反之,刘备就轻松不少。这些实例证明,一些大的征战若曹操不亲自身居一线,那胜算能有多大呢?因此,"志在千里"的政治家曹操,是宁愿置身限辛中,也要为江山社稷奔波拼杀的。

其次,处于战乱中的曹操也是个多疑之人。将军队亲自操控在手中,那要放心得多。

封建王朝制度下,一支军队就是一支私人的武装。主力部队出征,胜利了则主将会归来领赏,失败之下,那可难说,或降敌方,或作鸟兽散,都是可能发生的。

心有多种想法的曹操,对把大军交与手下将领远征,心中肯定是有十万个不放心堆积着的。选择亲征,一是为取征战胜利添些把握,二是即便一旦打了败仗,但兵权在握的曹操,带着残兵败将们照样能割据一方,东山再起。如果不亲征掌控军队,如果吃了败仗的将领带着兵士跑掉,那曹孟德这个"主公",就一定是凉一边了。

如此看来,曹操亲征,真还是绝对的聪明之举。你说是不是这理?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要分阶段看。

公元190~200年期间,曹操草创基业,从一个依附于袁绍的光杆司令,发展成为北方第二大军阀。麾下部卒也从四五千人,如滚雪球一般的扩编到了七八万人。

不过尽管如此,此时的曹操仍然没有稳坐钓鱼台,当甩手掌柜的资本。

因为一方面,曹操是军阀,他麾下的部将也都是军阀。比如乐进、李典、张辽、徐晃等人投奔曹操时,都是带兵来投,麾下都有自己的私兵。曹操要是不亲力亲为,死死的把兵权捏在自己手上。到时候这帮人背叛他了怎么办?张邈、陈宫叛乱可都是前车之鉴。

另一方面,曹操比较信任自己亲戚,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曹操还是很希望他们能独当一面的。但此时的诸夏侯曹氏,还没有成长起来。曹操的这些亲戚出外带兵,一般也就带几千人,相当于只是曹大帅手下的师长、旅长。曹操让他们去乌龙山剿个匪,他们还是可以胜任的。但要让他们独当一面,去灭了吕布、刘备,他们显然就不能胜任了。

比如说夏侯惇,曹操最信任他,结果他出征两次,两次全输,先是被吕布教做人,后又被刘备虐。他是真不适合负责独当一面的工作。站在曹操的角度来说,他希望夏侯惇能替自己分担压力,但也不希望他出事。

因此纵观曹操戎马生涯的前十年,夏侯氏和曹氏都是被曹操当作保安团长在用,没有让他们独当一面。

还有一点。经过早期的诸侯兼并,当时北方剩下来的诸侯,如吕布、刘备、张秀等,都不是吃干饭的。刘备、张绣等人就都曾经说过,虽然我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曹操手下的诸将,自己还是不放在眼里的话。

所以在这种有能力的人,曹操不信任。信任的人,又能力不足,并且曹操又输不起的大背景下,他只能是亲力亲为,自己亲征了。

接下来是第二个10年,即公元200~210年。

在这个阶段,曹操实力更盛,一跃为天下最大的军阀,北方霸主。除了他本人用兵越趋出神入化之外,手下优秀的将军,如外姓于禁、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以及如亲戚曹仁、夏侯渊等人的能力也有进步。按道理来说,曹操是可以把兵权下放的了。

但此时的曹操仍不愿意下放兵权,依然牢牢把兵权捏在手里。

之所以会如此,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经过混战后,当时存活下来的军阀都是实力派。以曹操的实力而言,他不可能对两个军阀同时开战。比如他扫清袁氏在河北的残余势力时,就没有余力对刘表开战。他要想对付刘表,就只能从河北抽兵。而这样一来,他就只能亲征了。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当时任人唯亲的心态比此前更甚,对外姓人比较防备。比如曹操第一次颁布《求才令》时就反复强调,自己对人才没有道德要求,希望人才都能出仕。可是他却没说自己对人才的出身没有要求。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才令》

通篇不提,这也就表明,曹操对人才的出身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像张辽、于禁这种有帅才潜质,但出身不高(都是草根出身),并且还不姓曹,也不姓夏侯的外姓人,自然就只能被曹操降一等,当作将才使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赤壁之战后,曹操曾提拔曹仁为南部军区司令,全权负责荆州事宜。他则回朝专心对付企图煽风点火的人。可结果曹仁却被孙刘联军虐的很惨,丢了江陵。而这也导致曹操第一次试图把军队交给宗族独当一面的计划,不得不搁浅。

此后的几次大战,比如伐孙权,伐马超,伐汉中张鲁,仍然是曹操亲征。

最后是第三个10年。这一阶段的前期,没有变化。大仗仍然由曹操亲征,小仗则交给部将负责。到了后期,由于地盘大了,军队人数也翻到了几十万,曹操开始面临了两线甚至是三线作战的局面。

所以攻灭张鲁后,曹操正式开始放权。当时他把地盘和军队分成了四部分。

其中南面的淮南战场,交由夏侯惇负责,配属张辽、乐进、李典等人辅助,防备孙权。

南面的襄阳战场交由曹仁负责,防备关羽。

南面的汉中战场交由夏侯渊负责,另配以徐晃、张郃、曹洪、曹真、曹休、郭淮等一票大将辅助,防备刘备;

至于大后方,则由曹操亲自坐镇,留曹彰和于禁在他身边,作为机动部队使用。

所以说,这一个阶段时,曹操实际上已经分权了。他不再凡是都亲力亲为,而是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朝廷内政方面,为他篡汉称帝做最后准备。

只不过,还是老问题。曹操不信任外人,但宗室又总是出岔子。刘备攻打汉中时,曹操起先对夏侯渊很放心。他当时在长安整整逗留了半年时间,没有率大军入汉中助战,就是因为他信任夏侯渊。

可结果,夏侯渊却阴沟里翻了船,在阵前被黄忠斩杀。这导致曹操猝不及防,不得不临时赶鸭子上架,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亲征。

后来,曹操兵败汉中,灰溜溜撤回长安。可屁股还没有坐热,襄阳方向又传来消息,曹仁也被关羽打爆。曹操不得以下,只能让于禁率精锐先去,他在长安监视刘备。

然而,于禁这一去也被关羽打爆,三万精兵被团灭。曹操当时极为被动,甚至为此还动了迁都的念头。

幸亏在此时,孙权的使者来了,表达了合作意愿。曹操遂就坡下驴,与孙权修好。这才有了后来的吕蒙袭取荆州。

夏侯渊被斩杀,曹仁、于禁被打爆,又一次证明了,曹操的部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特点。战斗级的作战,他们能胜任。但面对更高级别的对手,负责战役级作战时,他们的能力就显得不太够了,必须要由曹操亲自来救火。

总的来说。曹操手下的确有很多名将,但他面临的对手爷很强。即使曹操亲征,很多时候也都是命悬一线,没有十足的把握。交给部将负责,曹操不放心。这是曹操经常亲征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曹操性格多疑。其实亲征,刘备孙权都有过,有的碍于形势,有的受限客观环境,有的是非自己莫属,什么原因都会有。但曹操与他们不同。曹操的亲征明显带有政治意味。他要给诸夏侯曹,保就业,保地位。而五子良将在他眼里,自始至终只是中层打工仔的设定。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_曹操残忍,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跟随他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曹操一生,都在亲征。

自他起兵开始,到其去世的前一年,几乎所有的重大作战都是自己亲力亲为。

曹操以知人善任闻名,手下人才鼎盛,为何他就不能授权于手下去干呢?

派人出征的成绩:很不理想

之所以许多朋友有曹操喜欢亲征的印象,是因为:曹操委将出征的成绩很不理想,最后往往要自己亲自来兜底。

1、委曹洪出征。

(1)、迎天子。

天子从李傕等人手中逃回洛阳时,曹操正在攻略袁术遥控下的豫州。

因此,一开始,曹操继续在汝南、颍川一带作战,委派曹洪"将兵西迎"天子。

结果,董承与袁术部将拒险而阻,"洪不得进",一筹莫展。

最后,曹操亲自出马,才到洛阳,成功"迎天子"。

(2)、击张绣。

曹操一讨张绣失利后,正遇袁术称帝,遂转兵攻袁术。

此时,南阳章陵等县叛向张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

不仅如此,曹洪还屯叶以后,还"数为(张)绣、(刘)表所侵。

没办法,"公自南征,至宛",又只好自己来兜底了···

2、委夏侯惇。

(1)、留守东郡。

曹操征陶谦,留夏侯惇驻东郡。

陈宫、张邈等人引吕布入兖州,夏侯惇率军护卫曹操家属所在的鄄城。

路遇吕布,交战,不相上下。然而,吕布先是入据东郡,后又突袭掠得夏侯惇军所有物资。

其后,夏侯惇又被支持吕布的人所劫持,成了人质···最后,靠着韩浩的果断,才获救。

(2)、救援刘备。

吕布攻打刘备,刘备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夏侯惇前往支援刘备。

结果,夏侯惇与刘备的联军被张辽、高顺所败。

(3)、攻刘备。

夏侯惇、于禁领军,在博望中伏,大败···

3、委刘备。

刘备投曹操后,曹操厚待之。

不久,袁术欲北奔袁绍,途径下邳。

曹操委任刘备与朱灵等人前往邀击。

此战,取胜!

然而···刘备趁机据徐州,再次叛乱!

没办法,还得有劳曹公在袁绍的眼皮子底下亲自出马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4、委任夏侯渊、张郃。

曹公有其他事情忙时,将西北委托给了夏侯渊、张郃。

委任夏侯渊、张郃的成绩一度是不错的。

夏侯渊、张郃在陇右作战,"虎步关右",稳定陇右,算是替曹公减轻了不少负担。

然而···当对手换成刘备、张飞这样的猛人时,就吃不消了。

宕渠之战,张郃被张飞所败,

其后,汉中之战,夏侯渊被斩···

没办法,最后还是得年过六旬,对汉中地形心怀敬畏的曹公亲自去一趟汉中了···

5、委任曹仁。

(1)、江陵之战。

赤壁之战后,曹公北退,留曹仁守江陵。

血战一年余,曹仁最终还是为周瑜所败,退出江陵。

(2)、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曹仁死守樊城,算是撑过危局。

不过,还是要指出的是:让于禁、庞德等人驻扎于低洼处者,正是曹仁!"水淹七军"的第一责任人,不是于禁,而是曹仁!

尽管如此,总体来说,曹仁是成绩最好的受委大将。

不过,即便是曹仁,最多也就是"拖"住对手,至于最后胜负,完全取决于"北道"救援。

6、委任于禁。

于禁,在当时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的一个。

关羽攻襄樊时,于禁率七军救援。

结果···"水淹七军",于禁被擒。

总体来看,曹操委托其他人出征,如果是打一些地方性叛军还好,但如果是对付战斗力较强的群雄,那成绩一般都不理想。

像张辽"威震逍遥津"这样的事情,实在凤毛麟角!

所以,打到最后,曹操自己都对派出去的将领没有信心了。

襄樊大战后期,在徐晃兵力已经得到补充,孙权已经答应袭击关羽的情况下,曹操依然"恐虏众多,而(徐)晃等势不便耳",还是担心徐晃搞不过关羽···

而此时,距离曹公去世,只剩下不到4个月了···

委人出征,真是不能让曹公省心呀!

为何如此?

大将之才

曹操手下的将才云集,然而···他们中大多数,指挥才能比不上曹操,也比不上群雄中军事才能出色者。

1、张绣、贾诩的评价。

一次,曹公退兵时,张绣发兵追击。贾诩劝阻,张绣不听,结果,张绣大败;随即,贾诩又建议立刻追击,结果,这次,张绣出击,获利胜多!

战后,贾诩阐述思路:曹公一开始退兵,必然亲自断后,将军您虽然厉害,但"非曹公敌也";曹公击败你以后,必然只留大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也"

至少在贾诩这样的智者看来,张绣的军事才能不及曹公,但可以"欺负"曹公手下的将领。

2、法正的评价。

法正在建议刘备发动汉中之战时,明确表示"策(夏侯)渊、(张)郃将略,不胜国之将帅"。

夏侯渊、张郃,已经是曹军众将中的佼佼者了,但是,法正依然认为他们的将略不行。而当时其实徐晃也在汉中,法正甚至提都不提一下···

贾诩、法正,都是当时天下一等一的智者。他们所言,未必没有夸大之处(如法正鼓励刘备果断进攻等),但是,这至少说明:大部分曹军名将,都还没有到"张辽虽病,未可轻也"这样,能够"威震敌国"的程度!

在曹公的统一部署下,他们多能建功立业,战功卓著,然而,要独当一面,跟张绣、刘备、吕布、孙策这些善战的军阀相比,并没有足够的优势。

所以,要解决问题,最后往往还得曹公亲自来兜底!

当然,这并非唯一,甚至不是曹公必须屡屡亲征的主要原因。

曹公之惧

曹公信得过谁?

张邈,是曹操自小的朋友;陈宫,是曹操创业之初最重要的谋士,入主兖州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

然而,张邈、陈宫,最后引吕布入兖州,使曹操创业险些彻底失败!

刘备是曹操极力要拉拢的英雄。曹操与刘备:"出则同舆,入则同席"(只有郭嘉与之有类似的厚待)。

然而,刘备一获得机会就据州叛乱,使正与袁绍相持的曹操腹背受敌,形势危急!

荀彧,是曹操发展过程中的"王佐",与曹操同甘共苦,创立基业!

然而,在最后时刻,荀彧,却又坚定忠诚大汉,不惜死去···

乱世之中,人心难测!

张辽、徐晃、张郃们,不过是降将!你曹操能够充分信任吗?

所以,一些小规模的作战任务,可以委托,但是,率领大军,节制诸军进行大规模出征,曹公只相信自己家的诸夏侯曹!

因此,曹公手下虽然将才云集,但其实选材面一般只局限于诸夏侯曹。

其实,后来的历史也表明:军权如果不能掌握在诸夏侯曹本家人手中,曹家的天下就要完蛋···

这大约就是老曹的无奈吧!

选择诸夏侯曹的确可以放心,然而,这些人的将略,并不胜对手,自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每到关键时候,还是得老曹总自己亲自出来解决问题···

内部结构

曹操手下的军队,主要是部曲的联合。

诸将的部队,多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几乎无法整编、调整。

一般情况下,除曹公本人外,其将领很难节制其他部队。

以张辽"威震逍遥津"为例。

当时,曹公留下命令"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许多朋友从三将的风格来分析曹公之命,其实是不得要领的。

当时,三将各不隶属,且各不相合,彼此不相下,却要协同作战。

三将中,乐进当时的资历最深,地位最高。

但是,乐进如果说我守城,你们二位出战,那会如何呢?

那摆明了就是说:我要保存实力,你们去消耗吧!

这种情况下,各将之间相互节制,难度非常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曹操曾想过设立"护"、"督"等办法。

所谓"护",就是安排亲信(一般是文官),以曹公的名义协调诸将之间的关系。

然而,"护军"多没有军事指挥才能,不能统军作战。比如:合肥之战时,曹操还特意交代:护军不得与战。护军就不要掺和了。

所谓"督",就是选择将领(一般是诸夏侯曹)担任都督,统领军队作战。

不过,"督"将虽然是名将,但毕竟不是曹公,并不能妥善协调诸军。

比如:博望之战,李典质疑夏侯惇的用兵,夏侯惇遂留李典在后;定军山之战,夏侯渊为了救援张郃,将一半兵力分了出去,结果被人袭杀···

观曹军众将,表现最好的,是在曹操亲自指挥的时候;独领一军完成独立任务,效果也不错;但是,在老曹不在场的情况下,越是需要协同,表现越拉跨···

总之,领军者,或是威望不足,或是将略不足,督军作战,一旦遇到强敌,往往效果不佳。

说白了,这些将领,只有老曹本人才能充分驾驭得来!

曹公的军队能打,但结构很特殊。

所以,不是超强的人,根本驾驭不了这样的骄兵悍将!

曹公的将才虽多,但人心叵测。

所以,不是最亲近的人,曹公根本不放心让他统军。

曹公的对手,往往也是很强的指挥官。

所以,不是军事才能绝伦者,解决不了问题。

环顾一圈···曹公,还是自己上吧!

由网友 康哥江湖故事会 提供的答案:

曹操亲征能鼓舞军队的士气和斗志,战场上的形式是瞬息万变,曹操在军中可以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判断。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两面性,曹操在三次大的战役中,几乎丢了性命。

一,曹操赤壁兵败,关羽义放曹操

曹操赤壁兵败后,逃到华容道是只剩下三百多丢盔卸甲的骑兵。曹操兴兵攻打刘备和东吴时,号称雄兵百万。现在只剩下狼狈不堪的三百多官兵,曹操是羞愧不已。曹操走着走着突然大笑起来,部下众将都莫名其妙,都问:*丞相因何大笑?*曹操笑着说:*世人都传说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看来也是无能之辈。如果在华容道通往荆州的小路上埋伏好军队,我们都得束手被绑。*

曹操的话还没有说完,一声炮响,五百多刀斧手冲了出来。为首的大将是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截断去路。曹操的官兵见了,是吓得魂飞魄散,面面相觑。曹操说:*到了这个地步,只能决一死战了!*众将说:*人不怕,可是马累的已经不行了,怎么能打仗呢?*这时程昱说:*关云长重情义,恩怨分明;丞相以前有恩于他,今亲自求情,可脱身。*

曹操没有办法,只得提马向前欠身说:*将军别来无恙!*关羽也欠身说:*我奉军师之令,等候丞相多时。*曹操说:*我今兵败,无路可走,希望将军念以前的交情为重。*关羽说:*以前关羽承蒙丞相厚恩,我已斩颜良,诛文丑,解了丞相的白马之围,已经报答丞相了。今天的事,我不敢以私废公?*曹操说:*过五关斩六将,还记得,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关云长是个义重如山的人,想起当年过五关斩六将之事,怎么能不动心呢?看见曹军都是人心惶惶,都要哭了,心马上就软了下来。于是把马头勒回,对士兵们说:*都让出一条路来。*曹操一看马上就和众将冲了过去。云长回头大喝一声,曹军都下了马,哭拜于地,关羽又不忍。这时张辽骑马走了过来,关羽见了又想起旧情,长叹一声,把曹军都放了过去。

古语有:君子留路后来走。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二,马超兴兵雪恨,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率领大军攻打潼关,马超是白袍银铠,手持长枪,立马阵前,身后是庞德和马岱。马超看见曹操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挺枪就杀了过来,曹操身后于禁迎了出来战马超。两个人战了八九个回合,于禁败走。张郃出战马超,两个人打了二十多回合,张郃也不敌马超败走。曹将李通迎战马超,几个回合被马超一枪刺死于马下。马超把大枪一挥,西凉铁骑冲了过来,曹操的军事大败。西凉铁骑来势凶猛,曹操的将领们低挡不住。马超、庞德、马岱率领骑兵杀入中军来捉曹操。曹操在乱军中,只听西凉铁骑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马上就把红袍解下扔了,又听:*长髯者是曹操!*曹操吓得拔出佩刀把长胡须给割了。军中有士兵们告诉老马超,马超大喊:*短髯者是曹操!*曹操吓得是扯旗角包住勃子逃跑了。

曹操正跑着,回头一看马超追来,身边的将校看见马超,都逃跑了,只剩下曹操。马超大喊:*曹贼休走!*曹操吓得把马鞭都掉到地上。马超马头已经追到曹操的马尾了,马超用枪扎来,曹操骑马是绕着大树跑,马超一枪扎在树上。等马超把枪拔出来,曹操跑远了。这个曹洪、夏侯渊带领一百多士兵们赶到,马超自己怕中埋伏,于是拨马回去了。

三,曹操宛城撩妹,引杀身之祸

曹操的率领大军攻打宛城,宛城守将张绣率领大军投降了曹操的。曹操是兵不血刃就拿下宛城,于是就杀猪宰羊犒赏三军。还邀请张绣等守城的将领携带家眷参加。曹操高兴喝大了,在酒席中看中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妇,就接着酒劲把她掠走了。这个女人是年龄不大辈分大,是张绣的婶娘。

张绣感觉受到了侮辱,于是和谋士贾诩商量好,夜里突然偷袭曹操的营寨。曹操的大军白天都喝多了,被打得是懵头转向,溃不成军。曹操是吓跑了出来,连战马都找不着了。这时张绣带领军队杀进曹操的中军,大将典韦在身上中了十几处箭伤时,还拼命杀敌。这时,曹操的大儿子曹昂牵马跑了过来,把曹操扶上马。然后是拼命掩护曹操逃跑。

此战,曹操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都战死了。

由网友 不沉的经远 提供的答案:

曹操总是亲征一是因为他自己能力强,二是不放心军权旁落。

在曹操刚起家的时候,手下本身兵力就不是很多,因此都是亲自带兵打仗。比如像征讨青州的黄巾军、为父报仇攻打徐州、吕布的衮州争夺战等,都是曹操自己领兵征战。此时曹操手下的夏侯惇等人主要是承担留守后方的责任。

不过随着曹操势力的扩张,他需要兼顾的方向增加,此时就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了,有时候就会派手下武将带兵出征。

以和刘备的战事为例,衣带诏事件后,刘备占据徐州,和袁绍联合反曹。曹操先命刘岱、王忠东征徐州。在刘岱、王忠被刘备击败以后,曹操才留下于禁牵制袁绍,自己带兵亲征徐州。

还有刘备依附袁绍期间,两次在汝南率兵攻打许昌。刘备第一次进攻许昌被曹仁击退,第二次则杀死了蔡阳。曹操随即亲自带兵南下,刘备主动退走。

此后在曹操征讨河北时,依附刘表的刘备再次北上袭扰曹操后方。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等在博望坡和刘备对峙,结果被刘备击败。

在汉中之战时,曹操也是先命夏侯渊、曹洪等人和刘备交战。直到夏侯渊死后,曹操才亲自带兵前往汉中和刘备交战。

而在关羽北伐襄樊期间,曹操也是先命于禁、徐晃前去救援襄樊。自己率军在后接应,并没有亲征。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曹操并不是每一战都是亲自带兵去打。有时候会在次要方向派曹仁、夏侯惇、于禁等人前去应付,直到他们对付不了才会亲自率军前往。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曹操在军事能力上确实比较强,像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人和他相比有一定差距,一旦遇到劲敌还是自己亲自带兵去比较放心。

二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这军权自然非常重要。曹操在乱世中起家,军权也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曹操派出去单独领军的通常都是曹家、夏侯家这两个自己的亲族武将。外姓大将能独挡一面的机会极少,也只有于禁、徐晃、张辽等少数心腹有一定机会。

而且曹魏的几个精锐部队曹操一向都是自己抓在手里。比如曹操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原本是曹仁弟弟曹纯统帅,曹纯死后曹操就亲自统帅。这种情况下自然其他人只能负责次要方向,主要敌人还是得等曹操自己来对付。

因此曹操亲征次数多也就不奇怪了。

由网友 春哥思考 提供的答案:

我觉得曹操亲征,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后盾和底气,就是曹操的兵权。乱世当中,武力的作用关乎生死存亡。虽然曹操的军队是曹操自己组建起来的,在军队里,曹操有绝对的权力。但是,曹操把汉献帝拥护起来,名义上是匡扶汉室,实则挟持皇帝,假借皇权发号施令,汉天子在当时是天下公认正统的中央政权,曹操拥立汉献帝,在政治上相对于其他乱世军阀占据了制高点,可以让自己打着中央的旗号对各路地方军阀号令讨伐,但同时也给自己头上戴了一顶紧箍咒,因为皇帝毕竟是皇帝,曹操权力再大,毕竟是大汉的臣子,谁都可以拿君臣关系来指责和压制曹操,随时都可以给曹操扣上谋朝篡位的帽子。每次出征大部分军队都要上战场,曹操必须亲自出征,牢牢地抓住主力部队军权,才能拥兵自重,控制汉献帝,以免派出去的军队打着汉献帝的旗号杀自己的回马枪,同时手握重兵震慑大后方,防止汉献帝组织文臣发动政变翻盘,把自己堵在门外面,无家可归,毕竟汉献帝在政治上,依然是最高领导,号召力还是有的,部分文臣依然拥戴汉献帝。

第二,曹操的最终目是自己建国称王当老板,汉献帝就是一个暂时利用的政治工具而已,所以曹操必须树立自己的绝对威望,必须达到功高震主的程度,才能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大家的认可,那么曹操在每一次出征,就必须亲力亲为,必须亲自立下功劳,绝不会把立功的机会让给其他人,让其他人获得威信,分自己的威信,他必须保持自己在汉献帝哪里一家独大。否则就是给自己树敌,给汉献帝培养一股可以牵制自己的军事政治势力,这跟曹操最终称王图霸的野心是相违背的。所以曹操每次亲征,就是要抓住每一次立功的机会,不断的蓄养自己日后自立为王的政治资本。

第三,有人认为曹操有军师,有相才,就是没有帅才,所以必须亲自出征。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曹操的部下能人辈出,在孙刘曹力里面,曹操的人才是最多的,能培养出很多的帅才,像司马懿、张辽、郭淮、曹真、于禁等人,哪一个稍加培养历练,就是帅才,尤其是司马懿,天生的将相全才。但是曹操为什么不培养呢?原因还是曹操不想培养,也不敢培养。因为曹操跟这些人毕竟在名义上,都是汉臣,是上下级的同事关系,他们上面还有一个名义上的老板汉献帝。一旦他们威信提高,就可以跟曹操分庭抗礼,只需要汉献帝的授权认可就行了,想必汉献帝也巴不得出现那样的事情。那样以来,原来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就成了同僚竞争关系,曹操肯定不会培养出很多的帅才,这就注定了曹操一定会打压排挤其他能成为帅才的人,其中被他打压最严重的人就是司马懿跟荀彧,所以在曹操没有正式称王,把上下级关系变成老板与员工的君臣关系之前,曹操绝不会给其他人成为帅才的机会。即便他称帝了,以曹操的性格,也不会在自己政权未完全巩固时冒然培养帅才,埋下叛乱复辟的祸根,除非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由网友 禅悟净慧 提供的答案:

有句话说的好,说曹操曹操就到,并不是曹操跑得多快,而是曹操真的很忙。天下纷争群雄逐鹿,一不小心就可能灰飞烟灭,曹操不敢懈怠。那么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我想有如下问题!

曹操军中缺乏帅才

曹操麾下的千军万马,能征善战大将近千员,其中五子良将驰骋四海,可谓开路先锋,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他们每一位都可以横刀立马,但是在强手如云的对决中,五子良将也不是多么的光辉耀眼。

做一路将军还算勉强,若做军中元帅根本不够格。那么元帅和将军的差别在哪里呢?古语云:能领兵者,谓之将,能将将者,谓之帅也。

元帅偏重于宏观战略思维,领导全军、侧重谋略、捕捉战机、把握战争方向、制定作战目标和调遣将领。将军是指在局部战役掌控局势,完成元帅指定的局部战争任务,是战术方式方法的研究者。

显然五子良将不是元帅的材料,也包括曹氏宗亲的六大悍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曹纯。这样一来曹操军中没有帅才可选,曹操只好亲自上阵。

曹操很自负

曹操饱读圣贤之书,通晓兵书战策,聪明绝顶胸怀大志。如果把刘备比作枭雄,曹操可以说是真豪杰。自歼灭青州黄巾军起家开始,曹操亲自指挥53场战役,只输了5场。

这个战绩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来说,望而兴叹难以企及。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曹操是人不是神,尽人事,听天命,他做的已经非常优秀。

曹操的自负是有资本的,他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具有政治家的气度,军事家的头脑,文学家的智慧。说曹操骄傲自大,他还真没有这方面的表现。

自负的曹操之所以每战亲自上阵,一,向天下的英雄展示自己的宏图大志,有股气吞山河视至死不渝的精神。二,鼓舞军兵奋勇当先,激励将校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三,将是兵之胆,帅是军之魂。四,亲临一线指挥,把战场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做到了如指掌以不变应万变。五,随时随地了解将士的心理问题,争取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这是兵法之道也。

曹操要把握住军权

行武出身的曹操,深知枪杆子的重要性。比如西周的周幽王,他就没掌握好枪杆子,还点了一把烽火戏诸侯,把自己玩死了。

往近处看,丁原董卓的下场就是最好例子。在曹操的军帐之中,除了五子良将不是嫡系以外,曹氏宗亲的战将不下十几员,他们掌握曹军三分之二的力量,这才是曹操希望的。

曹操亲征是为了巩固他在军中的地位,为了能牢牢把握住军权,曹操采用四种手段,来保证军队对他绝对忠诚。一,监军都督制:监军都督说白了就是"钦差大臣,"监督将士们背叛投敌。曹操把兵权和监督权一分为二,掌握兵权的受制于有监督权的,有监督权的没有兵权,二者互相牵制曹操才能控制将军和士兵。

二,平级将领共事制:平级将领不存在谁指挥谁,遇到战事策略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平级将领如果想不出良策,马上向曹操请示。同时他们互相监督,如有叛逃的倾向,会四面受敌。

三,主副将配合制:主将都是曹室宗亲来担任,例如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等,副将一般由五子良将的一员或者是其他将领组成。这样的班子还会背叛曹操吗!

四,曹操把曹军将士的家属分区域进行管理,有专门的士兵去负责。举个例子来说明曹操的用意,水淹七军于禁投降了关羽,但于禁不为关羽卖力效劳,这是为何?因为一家老小都在曹操手里,用人质办法控制军士,试想谁还背叛或者不听曹操的。

曹操亲征不是因为多疑

在三国演义中,把曹操描写的多疑奸诈,他之所以亲征就是不相信任何人。其实我们冤枉了曹操,曹操是为很励志的政治家,为了事业事必躬亲兢兢业业,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

人若聪明过人了,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太精明强干。在曹操的阵营里,他不亲自"下厨,"大将之中没有人能挑起大旗的,谋士之中更没有人能为曹操排忧解难。

领导一个庞大的曹魏集团军,曹操只能"托付"自己,这是现实也是他毕生的梦想。

由网友 住着月亮的小屋 提供的答案: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每有战事必亲自出马,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这倒不是因为曹操有多勤快,而是他不得不这么做。

军队的控制权对一方诸侯来说,那就是生命。如果交由他人来指挥,时间久了必然导致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下降,就有被架空的危险。军队一旦被心怀叵测的人掌控,自己就将有性命之忧。

士气是胜利的保证,一支沒有士气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鼓舞士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将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但一马当先也会带来极大危险。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八月,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展开激战,曹操作战不利,几次被吕布击败。但吕布也无法将曹操驱走。

吕布唆使濮阳城中大户田氏向曹操诈降,诈称献城。曹操又一马当先想要进城,手下一个将领拦住了他说道:"主公且在城外等候,容我等先进城看看"。曹操闻听厉声喝叱:″我不自往,谁肯向前!"说完当先入城。

结果被吕布包围,困在城中。军队被吕布冲击得七零八落,失魂落魄的曹操只身一人寻路逃命,迎面正撞上吕布,还好吕布不认得曹操,只是向他打听:"曹操何在?"曹操魂都吓飞了,忙胡乱指了一下说:"那个骑黄马的就是。"这才得以脱身。随后被赶来的典韦救走。安全回营的曹操又使计诈死。诱吕布上当,吕布夜袭曹营被包围,损失惨重。曹操又扳回一局。

曹操在征讨刘备时,还曾被魏延一箭射中嘴巴。幸好离得远,这一箭已是强驽之末,曹操只是被射掉了几颗牙。虽然吃饭不方便,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高风险也给曹操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士气高昂的曹魏军队四处攻城掠地,打下了比蜀国和吴国合起来都多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为曹丕篡夺汉室江山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