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古只能统治汉人几十年,而满清却能统治近300年?_为什么蒙古向大清称臣

由网友 老常头929 提供的答案:

满清政府是用汉文化,做为立国文化。重用汉臣,汉将。平三蕃,攻台,甲午海战,汉将功不可沒。採用绥靖政策使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

而元朝的蒙古,却以占领者自居,採用的是压服政策,不重视汉文化仅入主中原几十年,就为朱元璋的明朝所灭!

由网友 雁山楠水 提供的答案:

首先来说,蒙古民族不属于会守天下的民族,而是擅长于打天下的民族。他们英勇善战,却不会治理国家。他们适合在辽阔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却不适合停下来保境安民。其次,蒙古统治基层内斗内耗十分严重。由于权力交接制度的缺失,导致皇室内部斗争非常惨烈。由于权臣涌现,又导致无数军队火拼中消亡。可以说内斗让蒙古人的实力耗损大半,战力快速下降。这在后来跟元末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剩下唯一的猛将帖木儿,还是皇帝胡乱猜疑。再次是蒙古人虽然统治了中原,但是在文化上尤其是治理国家的制度建设上仍然非常落后,虽然前几任皇帝都积极汉化,但是遭受的阻力非常巨大,甚至有皇帝被蒙古族的保守势力暗杀。蒙古族由于无法吸收汉族先进的治国方略,导致了在国家治理方面出现短板。

反观满清在治国方面就做的非常好。首先他们主动融入了中原文化,大胆重用汉臣。通过以汉人治理汉人,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让满清的国家制定比较元朝先进很多。其次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体制。从内政到军事到人才选拔到文化教育,满清都建立了一整套的可行性较高的机制体制。再次是满清的皇帝在臣民当中树立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形象。导致满清很少发生针对皇帝的谋杀事件。也保证了满清不会像元朝一样,统治阶层当中发生内斗。可以说,满清找到了治理一个国家的真谛,而元朝的统治者完全是门外汉。所以满清统治比蒙古人更长就不足为奇了。

由网友 深度工场 提供的答案:

有网友问:为什么蒙古只能统治汉人几十年,而满清却能统治近300年?首先在13世纪崛起的蒙古人,在文化上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蒙古与我国其他北方游牧和渔猎民族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

那就是,蒙古人先发动西征,他们先接触到了欧洲文化,穆斯林文化,后来又接触到喇嘛文化,最后才接触到了汉族的儒家文化。蒙古民族长期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蒙古高原,每天都要与野狼,极端天气和大自然进行斗争。

因此,蒙古民族更具有冒险精神和实用主义精神,在这种适者生存的社会当中,崇尚的武力,强者拥有一切。是一种强者文化,只要打败对手,那么就如同打猎一样,对手的一切都将成为猎物。

因此,蒙古人喜欢那种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文明体系。所以,蒙古人接受了穆斯林文化和喇嘛文化,并且在蒙古宫廷当中,还有很多天主教信徒。蒙古人不喜欢儒家文化,因为,听了半天不知道在说什么?

到了西方的蒙古人很快就变成了穆斯林文化,其实严格说是波斯文化的忠实爱好者和追随者。波斯歌曲热烈的歌颂大自然的美丽、真挚的爱情和生活的欢乐。波斯金碧辉煌的建筑,各种艳丽的地毯,彩色的鹦鹉,红色的美酒和精美的酒具。

波斯烤肉,还有泼辣大胆的波斯舞娘。在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带领下,蒙古人在亚洲广大地区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只要有适合马可以生存的牧场,这些蒙古人就能会感到满足,直到他们进入波斯以后,"当地居民善制骑士军装,如马圈、马鞍、靴刺、剑弓等物,手艺甚巧,皆适于用。妇女善于女红,善为各色刺绣,绣成鸟兽、树花及其他装饰,……其妙不可思议"

很快蒙古人就可以被这种文化所深深的吸引,开始了自己第一次定居生活。他们几乎没有给当时艺术、建筑、文学创作等波斯伊斯兰文化注入他们自己的文化,而是被波斯文化深深影响。

而儒家文化,那种艰涩难懂的雅乐,非常冷淡的欣赏眼光,简洁的艺术风格,没有什么趣味的舞蹈和对女性三从四德的要求,还有蒙古人无法理解的儒家经典。都让蒙古人最终没有融入。

而满清则不同,清朝接触到的第一个文明就是儒家文明。为此,清朝完整的学习和融入到了儒家文明当中。这也是清朝可以持续近300年统治的关键一步。

由网友 戏雪狐 提供的答案:

任何一个异族来到中原统治汉族,都必须做出一个抉择。

那就是:我汉化还是不汉化

这是个两难的抉择,对于这个异族来说,这两个选择对他们都是一样的结果,就是彻底完蛋。

如果汉化,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最终融入汉族而自己的民族被遗忘于历史的角落。

如果不汉化,那么很快就会被推翻。

前一种的代表,东夷,匈奴,契丹,鲜卑,党项,女真完颜部。

后一种的代表,蒙古。

事实上,蒙古也并不是没有汉化,而是出了一些意外,元代有一位元英宗(实际上他的父亲元仁宗就是个儒学大家,推行儒道治国),他不会说蒙古语……只会说汉语,学的是孔孟之道,继位之后,推行儒法,并下令清除朝中铁木迭儿的势力,结果年轻没经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矢刺杀,虽然之后叛党被诛灭,但元朝汉化的脚步也从此中断。

但即便是这样,铁木真的子孙,大部分都不会说蒙古语了……

这样,蒙古既然选择不融入,那就灭亡了。

反观清朝,清朝选择的是另一种方式。前期的当权者,直接用极端手段削弱民族凝聚力,然后再由后来的皇帝慢慢融入。为了维持自己的民族,康熙还专门御令满族人必须说满语,必须会骑射。可是到乾隆后期,满语基本没人会说了,骑射也基本完蛋了……

清朝皇帝的另外一个办法是,融合民族,仅仅将天下分为满蒙回汉四族,这样,可以团结更多的少数民族来对抗汉族。当然这也是比较成功的。这里说一句,我觉得,建国以后强分少数民族的做法不可取,真的希望56个民族大同,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分民族!

实际上,在历史上处理这个抉择最好的,不是清朝,而是契丹。

契丹这个民族处理这个选择时,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就是将城市一分为二,这边建房子,另一边支帐篷。

对于契丹贵族子弟中喜好汉学的,允许其学习汉学,但起居,生活则必须维持契丹习惯,住帐篷,吃肉。而汉族愿意跟随契丹习俗的,也不反对,允许其融入契丹。

全国政治机构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官主持汉人一切事物。北面官主持契丹事物。天龙八部中,萧峰坐的官,南院大王,就是契丹中总领一切汉人事物的总长官。

在辽早期,是以契丹法律判决国内一切事宜,但后来因为习俗不同,开始出现分开判决,汉律只判汉人,辽律只判契丹人。到圣宗时期,汉人地位提升,开始出现在全国大部分地方使用汉律的情况。

这是全世界最早也最成功的一国两制。

辽国也是汉人完全没能征服的一个政权,最终灭在金人手中。

此后金人也采取过类似的手段治理国家。

但是不管怎么治理,最终契丹,金基本都没了,蒙古,满族基本也没有自己的传承了,鲜卑,东夷,则已经彻底汉化了。

我记得有人问亚历山大如果打到中国会怎么样?有个老外的回答很正确:融入进来,变成另一个少数民族……

对了,还有一支犹太人来过中国,据说当时犹太人被分成十二支,分别前往全球寻找复国的方法,结果回去了十支,这两支都是来了中国~连少数民族都没变,直接变汉人了,在中国历史上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要知道犹太人没了祖国可是在一千年之后重新复国哦,那是个民族感最坚强的民族了~

由网友 田园风光26548446 提供的答案:

蒙古族的元朝把汉族当成胡人的奴隶,曾经有一段时间,元朝皇帝竟然要把汉人杀完,当时的宰相耶律楚材说汉人杀完了就没人给咱们做奴隶了,幸亏被宰相耶律楚材给阻止了!不然如今也没有我这个刘姓的二分之一的人了!所以耶律楚材对汉族人等其他少数民族贡献还是挺大的。当时的蒙人杀汉人赔头驴就行,或者打12杖就可以.汉人杀蒙人.全家灭族!每村有户蒙保长.不生产.全村供养.五户一菜刀.汉女初夜权还是蒙保长的.当时汉人为纯化血统会把头胎摔死.蒙人还想屠杀汉人五大姓李刘王张陈.以改建牧场.这五姓当时占汉人一半.如今也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而且还把征税权出租给商人.元时代苛捐杂税历代之最!另外当时的汉人不能有名字,当时的朱元璋名字还叫朱重八呢,也就是朱八八,这样很多歧视汉族的不合理制度加速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汉人的反抗,最终被明朝所灭!

而清朝使用汉人做官,清朝初年任用原来明朝的官员做官,用科举制度选拔汉人,汉人反抗慢慢小了,又改换发型服装,汉族意识变弱,连满族人都开始学习中国文化文字了,又用儒教思想控制人民,这样国家就稳定了!如果不是西方工业革命,军事,经济迅猛发展,清朝还能苟延残喘一些年!
辛苦码字,请关注我,朋友们!关注!

由网友 闲扯百科 提供的答案:

先人们已经说过历史就是一个分分合合的大轮回,这就是宿命轮回。以下第一点宿命论,第二、三点是具体分析。

1、秦汉大一统之后是乱世;隋唐大一统之后是大乱世;元明清大一统之后是乱世。本来明亡后应该是一个大乱世,但是明末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异常和大航海时代兴起的蝴蝶效应搅乱了轮回规律。使得满清窃取天命,轻松入主中原。

就因为这样,满清260多年也一直处于战争中。满清前一半时间一直是内忧:各种平乱战争。后一半时间一直是外患:各种被列强侵略。

2、满清获得更多汉人士绅支持的原因就一个:满清一入关就马上举行科举。科举一出,天下文人有了尽入皇家之手。通过科举,文人们有了学而优则仕的途径,他们就会极力维护这个政权。同时通过四库全书等大型编书工程,给予文人极高待遇,进一步树立榜样,笼络文人。

而元朝统治者则扭扭捏捏在是否推行科举的争论中,耗尽了汉人文人士绅的耐心。别忘了,古代文人群体的想法就代表了社会舆论的导向,文人不拿刀,但是文人们的舆论可以让所以老百姓都拿起刀来。

3、满清统治者的满汉双向同化做得相当成功。不管是将汉人满化,还是满人汉化,都是史上最经典的执行案例。留辫子穿旗袍这是全民向满人同化,清末抵抗剪辫子最激烈的反而是汉人。政权管理方式和语言文字则是全民向汉人同化,清末会说会写满文的已经没有几个人。

双向同化就是满清一大特色,而且做到了极致。反观元朝,蒙古酋长们抵触汉化与接受汉化中一直内讧到灭亡。他们也没有试着将汉人同化,蒙汉民族矛盾贯穿了元朝短命的一生。

由网友 地球知识局 提供的答案:

因为满清汉化程度比蒙古高多了,行政举措做得也比蒙古做得好多了。

很多人把满族当成游牧民族,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满族的前身女真人是渔猎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间打猎打鱼采集经济作物。等到满族形成的时候,可是吸收了很多汉人和蒙古人(蒙古八旗和汉八旗),其经济形态也多了游牧和农耕。

加上努尔哈赤家族世世代代接受明朝官职,努尔哈赤甚至主动要求参加万历年间的援助朝鲜打击日寇的斗争,可见努尔哈赤家族对明朝的体系相当熟悉。哪怕庙堂之上的制度学不来,他也会看《三国演义》学个六七成打仗和行政(努尔哈赤是个三国迷,酷爱《三国演义》)。你让成吉思汗看《三国演义》?不能吧。

再看行政上,满清入关后政治措施做得很好。尤其是雍正,厉行改革,可以说大大缓解了国内阶级矛盾。他的改革措施,就是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些措施能强制明朝时候不完粮纳税的官绅交税,也能减轻农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为清朝的稳定做出贡献。有趣的是,清朝这些改革措施依靠的思想和资料还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然而明朝则不能改革成功,说明其实清朝继承了明朝好的思路,然而执行力强过明朝,落实到位。

张居正

反观元朝,对行政基本上是放任自流,基层乱成一团都不管,勾结造反闹出大动静都镇压不及时。也不是说没有想做事的人,但是想做事的时候,治河搞得天下疲惫,激起民变,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多年怠政突然勤奋就是这个后果了。

总而言之,蒙古人对汉人的了解不如满族,元朝的行政不如满清,满清维持统治的时间长就不足为奇了。

由网友 王不解 提供的答案:

原因很简单:蒙古一直没有被中原文明所同化,而满清则顺利被同化。

在古代历史前进的道路上,一直有两股泾渭分明的力量。一股是野蛮力量,军事强大;一股是文明力量,文化强大。

一般的历史进程是这样的:文明力量会在短期内被野蛮力量所征服,但文明力量终会用很长的一段时间把野蛮力量同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力量总是最终的胜利者。

按照元朝、清朝当时的历史标准来看,蒙古和满清都属于外族入主中原。一开始,他们都是凭借强悍的野蛮力量,征服了中原。但是,接下来的发展道路,却截然不同了。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一直以胜利者和征服者自居,把汉人列为末等人(三等、四等),对其进行奴役。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中原文明对于蒙古的同化。虽然元仁宗、元英宗二帝也曾做过融入儒家文化(即中原文明)的努力,但由于元朝一直以来对汉人的排斥,导致这个进程半途而废。

此后,蒙古被中原文明同化的道路就彻底被堵死了。于是便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直至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

和蒙古相比,满清要智慧得多。

事实上,满清刚入关的时候,也做过很多奴役汉人的事情,比如满城的屠杀,比如"留发不留头"的的血腥。

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愚蠢。此后,他们就开始善待汉人,积极地融入儒家文化,极力地推崇孔子,并广开科举,以此获得广大读书人的好感和支持。

随着汉人的精英(读书人)大量进入统治阶层做官,其实满清已经被中原文明所同化了。

到了晚清时,汉人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结果,挺身保卫清朝的都是一些汉人的读书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由此可见,满清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原文明,不再被视为野蛮力量——这正是满清能够享国300年的原因。

由网友 沉思的托克维尔 提供的答案:

蒙古人虽然武力强大,但却是典型的有勇无谋,缺乏统治的技巧和经验。相比于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蒙古人,满清统治者则要诡诈狡猾的多。面对人口近一亿,强敌林立的中原地区,满清统治者用他们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韬略将一众汉人军阀分化瓦解、恩威并用,彻底降服了汉人的精英阶层,并借助他们的力量维持了近三百年的统治。

论如何富国强兵,满清的历任统治者未必有多大才能,但论到如何维稳如何统治,恐怕无人能强过多尔衮、康熙。

一、用金钱爵位收买明朝降将,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

满清统治中原的第一个策略,就是收买明朝将领,扩大自己的军事阵营,并借助汉奸们的力量清除异己。

不管如何吹嘘高估满洲八旗的战斗力,满打满算,真正的满族军队也不会超过十万,这么少的军队,在武器组织力与对方没有太大代差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彻底弥补人数优势的。而当时中原的形势是,北有拥兵百万的李自成,东南有左良玉、郑芝龙,西南有横行四川的张献忠,他们都拥兵数十万,军事实力皆不可小觑。相比之下,八旗的军队虽然精锐,但还是一拳难敌四手,无法面面兼顾,因此,多尔衮刚入关,就说:"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多尔衮十分明白,光凭满洲八旗的力量是绝不可能征服中原的,要想吃下这块天鹅肉,他就必须依靠汉族军阀的力量。

因此,多尔衮一开始就收买了吴三桂(得益于李自成、刘宗敏的愚蠢),赏赐以重金爵位,甚至说出凡是吴三桂打下的土地,都任凭他挑选作为封地。这种物质上的收买着实迷惑了不少前明将领,耿精忠、郑芝龙、尚可喜都是被高官厚禄所诱惑,率领本部军队降清。要知道,在明朝,由于中央财政困难,地方上的军队常常出现欠饷,将领们只能被迫自己筹措军饷,还要不时受到崇祯皇帝的猜忌。到了满清这,又给钱又给地,实在是天大的好处,因此,无论是将领还是普通士兵,都十分愿意为满清这个能发钱的异族效命。

作为混迹江湖的老油条,这些将领未必没料到满清会卸磨杀驴,但他们依然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直到康熙要削藩后才如梦初醒。

二、恢复科举,保护孔庙,赢得知识分子支持,确立合法性。

满清的第二个举措,就是恢复科举,保护孔庙,让读书人重新获得晋升为统治阶层的机会,从而收买天下的知识分子。元朝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废除了科举,并对儒家思想极度的不尊重,元朝皇帝甚至会邀请穆斯林的学者官员来就任高职,统治汉人,这对于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是最大的羞辱。他们可以忍受一个异族统治者,但他们决不能忍受一个不尊重圣人之言的人,在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眼里,文化永远要高于种族,如果异族国王愿意接受儒家思想,那么他们会肝脑涂地的辅佐(如拓跋宏和康熙)。如果不尊奉儒家思想,那么即便是一个汉族皇帝,他们也绝不接受(如洪秀全)。

元朝废除科举,蔑视儒家思想,因此被知识分子唾弃,满清统治者恢复科举,保护孔庙,满清皇帝甚至比明朝皇帝还懂圣人之书,这些都大大增加了知识分子对满清朝廷的好感,有了他们的支持,满清就在道义上占据了上风,具有了统治合法性。

三、打击农民军,保护地主财产,赢得士绅支持

满清统治者的第三个举措,就是打击农民军,并保护地主财产,由此获得了士绅地主的支持,而这些人,是中国古代统治集团的核心。

保证了地主的土地私有产权和利益,使得地主阶层对满清的支持一直持续到清末新政,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汉族地主的阻挠,他们与满族权贵一起,组成庞大的保守势力,阻挠改革。足见他们对清朝统治的认同。

满清统治者相继收买了明朝军队、知识分子和士绅地主,中原地区有势力的阶层都被收买了个遍,这种情况下,统治想不长久都难。收买了主要势力,满清统治者就可以毫无顾忌的打击少数的反对者。从大局来看,李定国、郑成功、史可法的反抗固然可歌可泣,但终归难以扭转局势,最后都像飞蛾扑火一样,被满清一一掐灭。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短期的苟且偷生要远比骨气和民族尊严来的重要。剃发令带来的羞辱终究没有盖过高官厚禄与苟延残喘的致命诱惑。

由网友 古今历史拾遗 提供的答案: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