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被诸侯吊打?_周平王东迁后天子和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网友 孙谦0 提供的答案:

首先周平王不仅得国不正,而且他的手段极大的损害了周王室的实力。

周平王为了自己的太子宝座勾结犬戎和申国攻克了西周的京城。然后犬戎把整个的西周京城给来了个三光。结果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被别的诸侯拥立为王者号称为周携王。然后就是两个王并立开始打内战。

周平王怎么赢的呢?他就是不断的将周王室的直辖土地送给诸侯,这样收买诸侯帮助他打仗,才赢得了这次王位争夺战的胜利。

周平王这种所作所为真是极度的下贱不要脸。所以就不会得到任何诸侯的尊重。

由网友 纪元的尾声 提供的答案:

周平王迁都洛阳的时候,保护他的军队都是各路诸侯的军队,而属于周王室的军队,在申国和犬戎联军进攻镐京的时候,为了保护周王室就已经全军覆没了,周幽王败光了最后的家底,所以东周王室的弱势,根子就在于没有军事底蕴。

在周文王时期,周作为商朝的诸侯国,其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无法回避,也难以短时间内解决,那便是"小邦"的问题。

所谓小邦,便是指周这个国家的"规格"已经被限制得死死的了,规格包含了周国国君的爵位,军队的数量,拥有领土的数量。

可问题是在商朝末年,商朝统治者又需要边陲的周国捍卫边境,所以对于周国的限制,不可能按照"常规"来办,于是周国开始了"超常"的发挥,周国国君几代人都在周国进行改革、强军,最终让周国的力量强大至当世一流,而周文王的"悲剧"也是来自于此。

周文王时期,小邦周和大邑商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纣王笃定周国会反,周国也坚信纣王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到了周武王时期,便有了"孟津观兵",周国在寻找"合法"的名义讨伐商朝,既然自己的兵马太多,看起来不"合法",那么他就召集天下诸侯,联合起来推翻商朝。

这一招可谓是极妙,让周国名正言顺地取代了商,于是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建立周朝,而周王室此时的武装力量,乃是最强大的,名义上的小邦周,也成为了过去。

周武王之后,周朝迎来一个历史性的人物,那就是周公旦,虽然周公只是摄政,可天下也是他父兄打下来的,所以周公一心为了周王室长存,于是为了避免"周灭商"的历史再度发生,他重新定义了"礼",其中有一条关键的,就是对天下诸侯的"军队规格"有所限制: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在《周礼》中,明确规定了周天子恒常拥有六个"军"的兵力,而一军之数乃是"一万两千五百人",这就等于是周王室坐拥七万五千的常备军,至于其他的诸侯,不能比周天子多,就算是最大的"公爵"(公国、大国),也只能拥有三个军的兵力,以此类推,中间层次的诸侯国只能有两个军的兵力,小国仅有一个。

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个数量规定,那么周天子就可以"召集诸侯",天下共击之,除非有一种情况能够推翻周天子的统治,那就是最强的几个大国联合起来,但问题是,西周最强的几个大国,一开始都是周天子的亲戚和心腹功臣,根本就不可能造反。

所以"周礼"让周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吊打"天下,镇压诸侯。

周王室的"家底"是如何败光的?

周王室确实强,而且不是一般的强,不然也不可能在牧野之战中击溃商朝最后的倚仗,更不可能统领天下诸侯,可惜这种强大并不会永久,也终有衰退的一天,同样的道理,天下诸侯也不可能一直弱势,终有崛起的时候。

在这种此消彼长的规律下,周天子的"底蕴",渐渐就被败光了。

西周之初,周天子拥有最精锐的两支部队:

成周八师(殷八师)、宗周六师

第一支军队成周八师,乃是在"三监之乱"爆发的时候,周公旦将周天子最精锐的士兵组成八个师(大约24000人)前去平定叛乱,最终三监之乱被镇压,又因为三监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商纣王之子武庚,所以成周八师又被称为"殷八师"。

第二支军队宗周六师,可以说是周天子最早的禁卫军,建立可以追溯到周朝诞生前,而宗周六师一直是周国君主最核心的力量,不管是守卫国都还是天子亲征,宗周六师都是寸步不离的。

可这两支让周天子可以傲视天下诸侯的军队,确实渐渐地被"败掉",甚至于他们的败落轨迹,跟周王室衰落的轨迹,是重叠的。

第一次败掉家底的,乃是"周昭王"。

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位君主,周昭王承接了父祖所开辟的"成康之治",继续扩大盛世的成果,而他的具体方法就是,通过政法来继续开辟自己的领土,这个时候的周王室,还是那个能够亲征出马征战天下的周王室。

其实周昭王的战略是好的,他向东征战,讨伐东夷,而后又南征荆楚、扬越等部族,他的这两个征战方向,一旦得手,那么就会为周王室赢得更广袤的宜居领土,只可惜周昭王自己的行动太过急切了,形成了一个"穷兵黩武"的局面。

周昭王十六年,宗周六师跟随天子南征伐楚,这一战大胜而归,而且周天子发现了伐楚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能得到大量的青铜器,这就导致周昭王十九年,他又迫不及待开始了第二次南征。

也是第二次南征,让宗周六师,几乎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昭王南征,其实也还是顺利,结果也是胜利的,可谁知道就在班师回朝,军队渡过"汉水"的时候,忽然发生了天气灾害,根据《竹书纪年》的说法,就是宗周六师在过汉水的时候,雷雨交加,大河泛滥,最终在水上埋葬了这支强军。

"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宗周六师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汉水,而根据后世的考古发现,可能宗周六师这一次并没有全军覆没,因为在五年后,周昭王开始了第三次"南征",这一次南征,才是宗周六师彻底被覆灭的远征,因为这一次出征,连周昭王自己都没有回来,成为了西周历史上身份最大的"失踪人口":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只是史书给了一个好听的说法,叫做"南巡不返"。

雄心壮志的周昭王把自己都丢在了南方回不来了,而宗周六师的结果自然是不用说了,周昭王把宗周六师给折腾没了之后,他的儿子周穆王就不敢再随便对外开战了,而是开始整顿内部矛盾,正是因为周天子的实力衰弱,加上最初坚定支持周王室的大国已经经历了几代人,和周天子的感情都淡了,纷纷都对周天子有了想法。

所以周昭王是周王室的第一个转折点。

而真正让周王室走向灭亡的,乃是周王室最强军"成周八师"的陷落,要说起这回事,又得把目光看向西周的末期君主周宣王,也就是周幽王的父亲。

周宣王这个人和他的先祖周昭王很像,内心里一样有雄心大志,只是和周昭王处境不同的是,周昭王是在盛世之时穷兵黩武,有家底可以败,而周宣王穷兵黩武,则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周厉王时期,爆发过"国人暴动"),所以周宣王时期,周王室其实已经是"苟延残喘"了。

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兵攻打在山西的戎部落,这一战大败而归,具体的损失没有记载,而这个时候起,周王室的衰落加剧。

在五年之后,周宣王还不死心,继续派出精锐大军讨伐山西的戎部族"条戎"、"奔戎",而这一战,不仅没有一雪前耻,还让周王室的精锐"成周八师"损失惨重,周王室对天下的威慑力越来越小了。

本以为周宣王自此开始就会老老实实的了,可谁知道,又在三年后,也就是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发动对姜戎的讨伐,史称"千亩大战",这一战,让周王室得以镇压天下的"底蕴"成周八师也覆灭了,周王室自此进入了"混吃等死"的阶段。

而周宣王在位时期,虽然也缔造了"宣王中兴"的局面,可这个盛世却不是全面的,只是片面的,加上周宣王后期的大败,留给周幽王的只是一个烂摊子,从客观角度来讲,周幽王一上位就昏庸无比,未必不和当时的局面几乎没有翻身的余地有关。

周平王东迁:本质上"诸侯"挟天子。

周王室东迁洛邑(洛阳),这不是周平王一时兴起的,早在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一直都有这个想法,因为镐京所在的位置确实是太"危险"了,可因为三监之乱和周昭王南征的巨大损失,西周在初期也失去了敢随便迁都的勇气。

当犬戎入侵镐京时,周平王就已经被一股力量"保护"着离开了都城,这也是周平王没有被犬戎所杀的根源,而从客观角度来说,周平王被保全,乃是一场诸侯们的"预谋"。

因为史料的缺乏,天下诸侯们在犬戎准备进攻的事前究竟知不知道这种情况,后人不得而知,而到底天下诸侯们到底能不能"救援"镐京,驱逐犬戎,这也是一件不好判断的事情,所以周平王被提前转移离开,其背后是巧合还是阴谋,很难定义。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周幽王之薨,周王室的军事力量已经荡然无存了,若要说还剩下一点,那也是属于"周携王"的。

周携王乃是另外一股诸侯势力扶持起来的君王,他的身份乃是周宣王的另一个儿子,周幽王的弟弟,因为周携王很巧合地继承了周幽王所在的镐京,所以周携王名正言顺地继承了西周最后一点家底,至于周平王,那真的是几乎一点遗产都没带走。

可即便如此,周携王后来还是被晋文侯给灭了,这就意味着,西周所剩下的遗产,根本就不够和一个诸侯国打了,此时的周王室,或许真正的实力都已经比不过一个稍微强一点的男爵了。

从一点可以看出,周平王东迁,本质就是一场"挟持"。

诸侯们带着周平王去洛阳,不是为了保护周平王,也不是为了让他东山再起,目的就是为了"监视"周平王,用这种方法慢慢消磨掉"礼法",所以为什么后来的孔子悲呼"礼崩乐坏",这种局面,就是诸侯们想要的。

礼不崩,乐不坏,诸侯们永远只能是诸侯。

而周平王东迁,带给诸侯们最典型的一个"好处":就是以前周王室的"领土",只能由诸侯们去"打回来",周天子已经没有任何能力夺回领土了。

比如护送周平王去洛阳的秦襄公"有功",周平王正式封秦襄公为"诸侯",秦国自此不再是一个边陲的"军镇"编制,他们开始成为了国家(在秦襄公之前,秦只是"大夫"之职位,职责是为周王室抵御西边的入侵,并不是诸侯之列,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诸侯国)。

不过周平王对秦国的"赏赐"却有点寒酸,因为这种赏赐乃是需要秦襄公自己去争取得来,周平王分封岐山以西的土地给秦襄公,可这块土地还被西戎占领着,周平王的行为根本就是在"画大饼",但问题是,即便是如此,对于秦襄公来说就已经是足够了。

所有诸侯们要的就是这么一个"机会",即便这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争取,那都无妨,这是打破周天子"先天优势"的最基本的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东周的时代巨变:诸侯们纷纷变法强国。

除了大量的领土遗失,周王室无力夺回,只能让诸侯们自己动手以外,周平王东迁还造成了一个时代的巨变,那就是在诸侯们对"周天子"看得死死的情况下,他们纷纷变法强国,变法,乃是彻底扭转诸侯国和周天子的实力的一个根源。

国家变法,这是诸侯们很早之前就明白的道理。

可那时候的周天子强势,你一个诸侯国超过了自己的礼法规格无缘无故变强,那是会引来周天子的讨伐的,所以诸侯们的破局就在于周天子的衰落,只有周天子变弱了,所有的诸侯才有机会。

于是东周便有一个这样奇怪的局面:周天子没有太多的实际控制领土和资源用来恢复实力,而诸侯们则是各自"收复"周天子丢掉的领土,各自吸纳变强,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渐渐地,诸侯国们互相混战,周天子也只能是在一旁观战,一言都不能发,一旦发了言,只怕引火上身。

这也是"春秋"的意义,春秋乃是指"各诸侯国"的春秋岁月,他们终于可以拥有高度自主的历史,不用再笼罩在周天子的阴影之下,这种历史隐隐以各个诸侯国为主角,这是一个让他们自己都十分骄傲的时代。

而战国乃是"春秋"的加剧,诸侯们不再讲究虚伪的"礼让",开始赤裸裸地暴露自己想要"一统天下"的野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国时代就是彻底宣告周天子威严灭亡的开始,这已经不是周王室被吊打的问题了,而是周天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了,周天子名存实亡。

结语:

秦灭六国,最终成为时代的赢家,在一开始,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

可是秦国的崛起,也是很典型周平王东迁之后带来的"松动",这种松动给予了诸侯国机会,可以想象,假如周平王仍旧强势,秦国也不可能被升格为诸侯国,那么也就不会有秦国后来的变法,甚至是僭越称王。

对于秦国而言是机会,对诸侯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是最后这个机会被秦国牢牢地攥住了。

也许周天子在周幽王被杀之后,就应该消失在历史中了,可诸侯们却心有不甘,都想通过"裹挟"周天子来改变自己的"先天地位",于是这才有了周天子又长达数百年的"苟延残喘",对于周天子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无奈的好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由网友 欲云谈史论今 提供的答案:

周平王东迁,如果放在正常的周王室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

王室东迁,早在西周初就在筹划中了。周人第一次东征倒商之后,就想着东迁中原。但是,由于商人和天下其它方国大多对周人没有心服,因此周人东迁的心愿在周武王生前一直没能达成。

成周洛邑,是周武王亲自规划选址,周公旦亲自营建起来的一座都城。按照周公旦的说法:"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洛邑在伊水和洛水之间,东边有嵩山作为屏障来抵御商人,北有黄河,西有秦岭余脉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嵩山等等环绕,形成了一个极佳的防御型的盆地——洛阳平原。

但是,西周初虽然营建好了成周,但是由于南方淮夷的强大威胁,周王室始终未能放弃镐京而迁都洛邑。成周大多数时候,都被当作周王国的陪都。

虽然是陪都性质,但是哪位周王如果能解除淮夷威胁,正式迁都洛邑,就是实现了周武王、周公旦等人的遗愿,周王国内的各诸侯国应该要普天同庆才是,绝不敢出现所谓的"吊打"周天子事件。


然而,周平王的东迁,却事实上意味着周王室的衰落,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周平王虽然是周幽王之子,但是他被西申国立为天子与周幽王对抗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被天下诸侯视为叛逆了。虽然周王室此时因为周宣王改革的后遗症,得不到天下诸侯的鼎力相助,但是周平王政权的合法性显然得不到天下诸侯国的公认。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申国联合犬戎、鄫国攻杀于骊山脚下,镐京被彻底焚毁,犬戎从此能自由进出渭河平原。这一事件,意味着叛逆的平王政权战胜了合法的幽王政权,西周正式覆灭。

为维系周王室的存在,周王国诸侯在中原拥立周幽王弟姬余臣为王,是为携惠王,与平王"伪"政权对抗。这意味着,平王政权根本得不到天下诸侯的公认。

后来,因为携王政权失去人心,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先后投靠了平王政权,这就是郑国和晋国。在这两大诸侯国的扶持下,洛阳平原周边荥阳-新密-新郑-长葛-郾城一线西北,成为周平王势力范围;这一线东南,则成为传统周王室政权势力范围。之所以说"传统周王室"而不说携王,是因为携王政权得不到天下诸侯的真心拥戴。

但是,叛逆的平王政权也得不到天下诸侯的普遍认同。


这样的前提下,平王政权虽然能够东迁,但所谓的"周王室"实力却已是大大地削弱:渭河平原被戎人占领;中原诸侯国大多不认可平王政权;认可平王政权的晋国、郑国虽然土地大大增加,但是利益却是归这两个国家所有,王室沾不了半点光。

因而,平王于公元前759年东迁后,即便后来携王政权被晋文侯彻底摧毁,周王室的实际控制土地也不过是洛阳周边及黄河北岸的河内地区,只比郑国东迁以后的国土稍大一些。

如此羸弱的周王室,怎么能不被诸侯"吊打"?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周平王迁都,是周王室衰落的结果,不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

"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从此就不如其他诸侯了"——这属于因果倒置的说法,把因果关系搞反了。

众所周知,周朝不是于秦朝之后的那种大一统式王朝。由于周王室先天实力不强,再加上当时生产力落后,所以周天子统治方式不是中央集权,从上至下授权的统治模式,而是靠"宗法制"+周天子相对较强的实力

所谓宗法制,就是周天子认识到自身实力不足以控制整个中原,所以大封诸侯,让诸侯去外地建国,形成屏藩之势,拱卫王室。由于当时被分封的姬姓诸侯多,天下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姬姓诸侯手里。所以在宗法制度之下,异姓诸侯无法动摇周天子和姬氏一族的统治地位。

当然了,光靠姬姓诸侯的拱卫也不行。毕竟姬姓诸侯也是有可能造反的。所以周朝在建国之初,周天子就把当时开发程度最高的两块富庶之地——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留给了自己。

也就是说,周王室虽没有占尽中原之地,但凭借关中平原和洛阳盆地的资源优势,周天子仍然可以因为在土地、人口、兵力对诸侯国的全方位优势,维持王室的统治地位

不过由于是封建制度,各诸侯国和周天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君臣关系和地方与中央的附属关系。

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周天子其实跟诸侯是一样的,他也是一个诸侯,只不过他是最大的那个而已。他也要通过后续的发展,继续保持对诸侯的实力优势。否则优势不在,诸侯就不服他了

西周早期,周天子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周王室的优势始终都有。但是随着昏君上台,这种优势就逐渐不在了。

好,那么,昏君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是在周朝建国大约150年开始出现的。

公元前900,周懿王继位。这位周王在历史上的评价很低。由于他生性懦弱,导致周王室在他继位后,朝政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在与西戎的交战中屡屡吃亏。为了躲避西戎的入侵,他甚至选择了迁都,让周王室的威信大跌。(迁至现在的陕西兴平)

周懿王死后,他儿子周夷王也是昏君,由于夷王听信谗言,杀了齐国国君齐哀公(用大锅把齐哀公煮熟了),搞的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严重激化。一些异姓诸侯国,比如楚国就开始不听周天子的号令了(齐国也是异姓诸侯国),明目张胆的跟周天子对着干。

周夷王死后,继位的可不得了,这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暴君——周厉王

周厉王时期,由于厉王想改革,改变西周的权力结构,扭转西周的颓势。因而他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这些既得利益者不满厉王的所作所为,便鼓动国人暴动,把厉王赶下了台。(现代学者认为周厉王不是昏君,是有为之君,只不过因为改革过于激进被赶下了台)

周厉王被赶走后,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历史上称为共和时代。不过周公和召公也没有逆转王室的下滑,西周国势继续衰落。

在当时,由于没有天子了嘛。原本归属天子的财产,比如周天子的主力军团,也就是著名西六师,被王室近支诸侯纷纷瓜分。诸侯们就像打土豪分田地一样,疯狂的攫取王室财产。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后来导致西周灭亡的大祸害郑桓公。

PS:郑桓公能把王室的财产往自家搬,是因为他是周王室的卿士。也就是说,他有双重身份,他既是郑国国君,同时还兼任周朝的宰相。这种愚蠢的权力分配,其结果必然就是养了一堆"搬仓鼠"。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周平王东迁,郑国也跟着周王室一起东迁。当时的郑武公也是个厉害角色,即便是跑到洛阳了,他也没忘了继续薅周王室的羊毛。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继位后。由于关中平原的资源已经被近支宗室瓜分完毕。因此周宣王就不得不把重心挪到洛阳。(周宣王继位后,曾经想收回关中地区的控制权,但贵族们纷纷抵制,宣王害怕重蹈厉王覆辙,便不了了之)

周宣王振兴王室失败后,继位的周王的又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昏君——周幽王。

关于周幽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最有名的就是烽火戏诸侯。有一些人认为,烽火戏诸侯是后世虚构的,不存在。但是不管有没有这件荒唐事,周幽王是被犬戎杀掉的,这是不能改变的历史事实。

周幽王死后,西周的历史结束。

从周懿王到周幽王,一共129年。在这一百多年中,我们可以发现:周王室的昏君可谓是前赴后继的出现。这些周天子对外不能遏制西戎的入侵,对内不能限制自己的叔伯子侄蚕食王室资产。周王室内外交困,这要是不衰落,都是见了鬼了

周幽王被杀后,他的儿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的时候,周王室对关中地区已经完全失去了掌控。一方面,周平王无力抵御犬戎的威胁;另一方面,因常年的战争,关中平原从富饶之地被打成了残山剩水,不再适宜王室生存。最重要的一点,当时关中平原实质上已经被姬姓诸侯瓜分完了,周平王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因此,周平王继位之后,他才想要东迁。

注意了,不是周平王想迁都,而是现实情况逼得他不得不迁都。这就好比鸠占鹊巢,自己的家被别人占了,除了搬家,别无选择。

迁都之后,周平王起初很有进取心。他希望重塑王室的威望。但是两个原因制约他的发展,导致他振兴王业的举措最终破产。

这两个原因的第一点是周平王得位不正,他是靠坑死周幽王才上位的,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诸侯们都不愿意搭理他。

第二点就是周平王的能力不够,他是文的也不行,武的也不行,完全就是个庸人。空有想法,但完全没有执行力。

由于周平王也跟西周晚期那些昏君一样,所以东迁之后,周王室的颓势一点没变。诸侯对王室的蚕食也一点没变。

这就等于说,周平王东迁之前,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关中抢地盘。东迁之后,姬姓诸侯跟周天子在河南抢地盘。模式没有变,只不过地点变了。这样一来,周王也就根本没有复兴的可能性了

周平王死后,继位的周桓王更无能,诸侯对王室的蚕食更厉害。比如周王室在洛阳的机动部队,也就是东八师,就在周平王死后被诸侯瓜分了。

军队都没了,周天子还怎么振兴?

周桓王死后,周王室的国力越来越弱,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形同虚设。它是既不能号令诸侯,也不能保护诸侯小国。

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天下也不能没有周天子这张名牌。所以后来齐桓公横空出世时,就依管仲之策,打出"尊王攘夷"的称号,名义上是替周天子维护秩序,实际上是取代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而周天子的权威也就彻底的沦丧了。之后的天子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只是一个二等诸侯国的国君

由网友 公子无忌shy 提供的答案: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拥立为周天子,为躲避犬戎对关中地区的入侵,在郑国、晋国、秦国等诸侯的护送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

从此之后,周天子的地位开始衰落,史书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般把平王东迁,称为春秋的开始,周王室由盛转衰,天下诸侯相互征伐。

诸侯对周平王不满,周桓王惨败于郑庄公

西周末年的犬戎入侵,起因是周幽王想废太子宜臼,太子宜臼逃到外祖父的申国,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攻进镐京,杀死周幽王,拥立宜臼为周天子,是为周平王。

因为周平王是靠叛乱登上王位的,所以很多认为他弑杀君父,是无德之人,不配周天子的威仪。甚至虢国不服从周平王的统治,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

周平王无力对付携王,最后还是依靠晋文侯才杀掉周携王,完成了王权的统一。至此周王室的威望已经开始衰落,周平王为保持天子的威望,采取以强大诸侯进行辅政的举措,来统领天下诸侯。

此时郑国在郑武公的带领下,国力达到了鼎盛,于是周平王任命郑武公为司徒,辅助朝政。郑武公死后,继续重用继位的郑庄公,但是泥人也有三分土气,朝政老被郑国把持着,周平王心里也来气。

终于在周平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桓王,与郑庄公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双方在繻葛交战。

这场仗一打,彻底把周天子的权威打掉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周桓王被郑国打败了,而且败得挺惨,在春秋这种打仗还讲礼仪的时候,周桓王自己还被郑国将领给射伤了,这下子周天子的脸是丢到姥姥家了,诸侯都开始看不起周王室了。

平王东迁,损失大量的土地

武王伐纣,灭亡殷商,建立周朝后,采取分封诸侯的策略,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前代贤王的后代,比如宋国为殷商后代,陈国为舜帝后代,越国为夏禹后代,另有大量的宗室子弟、灭商功臣等。

周天子分封诸侯,一方面目的是拱卫周王室,守卫四方土地,另一方面也在于开疆扩土,逐步将周朝控制的土地推向四面八方。

周王分封天下后,又经过"三监之乱"后,周天子直辖土地基本就是传统的周室关中地区和以洛阳为核心的河南部分地区。

整体算下来周王室直接控制着富庶的数千里土地,是当时天下土地最多、实力最强大的力量,这是天下诸侯臣服于周天下的保证。

但是周幽王末年的叛乱和犬戎入侵,虽然周平王被拥立登上周天子的王位,但是周王室的精锐已经损失殆尽,无力收复被犬戎占领的关中地区。

周平王被迫东迁,进入洛邑,此时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关中的大片土地,所辖的土地不过是洛邑周围不足六百里的土地了。

周平王在被秦军护送到洛邑的时候,头脑一发热,或者说是真的无能为力了,所以对秦襄公说,镐、丰的土地被犬戎占据了,只要你能给夺回来,就是你秦国的土地了。

结果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秦人在陇西都穷疯了,好不容易有了一片富庶的土地拼了命跟犬戎干,终于把关中给夺了回来,开始了强大之路。

另一方面,犬戎本来人家就是来抢掠的,人家就没打算长久待着,养尊处优的周天子被犬戎吓破了胆子,赶紧逃出来关中,将土地封给了秦国,要是知道咬咬牙,指不定犬戎自己就走了,周平王估计肠子都能悔青了。

此外,周王室为了笼络人心,依然采取了向功臣卿士分封土地的传统。本身周天子土地就不多了,东迁以后,剩余土地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的大小,越分封,土地越小实力越弱。

土地就是财富和实力,所辖土地不断减少,无法与大国抗衡

在古代,土地就代表着财富和权力,拥有越多的土地,就有越多的赋税收入,就有越多的粮草储备,可以供养更多的军队。更可以拿出一部分土地奖励有功的将领和卿士,土地是吸引人才,强兵富国的基础。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战国初年,吴起为魏国训练魏武卒,五万魏武卒为魏国纵横天下,百战不殆,使魏国一跃成为天下的霸主。战国中期,魏国不断与中原诸国交战,在桂陵、马陵接连败给齐国,东部失地无数。

西边随着秦国的逐渐强大,在河西的土地逐渐被秦国夺取,就这样魏国土地不断缩小,虽然魏武卒的制度和训练方法依然存在,但是魏国再也无法训练出强大的魏武卒,因为魏国的土地已经无法供养这支强大的军队了,魏国随之衰落。

同样的道理,周天子不断失去土地,也同样失去了供养强大军队的能力,在诸侯相互攻伐的时候,周天子的威望压服不了人,动手也干不过人,谁还会在乎他呢!

拙劣的邦交政策,失去诸侯支持,同样也流失大量人才

在周平王和周桓王时期,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对拥护平王建立东周的晋国和郑国,逐渐疏远,甚至大打出手。

但是对曾经坚决反对他的虢国,却是逐渐信任和倚重,笑脸相迎了。周平王因为想分郑庄公的权力给虢公,与郑国交恶,在郑庄公的压力下,以交换质子平息此事。

周桓王更绝,公元前718年,在晋国曲沃庄伯的教唆和贿赂下,联合郑国、邢国攻打晋国都城翼城,之前的护送迁都的恩义被狗吃了吗?这样的周王室,谁还把他当根葱啊!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朝见周桓王,对人极其无礼,气得郑庄公不再朝见。公元707年,联合虢国、陈国、蔡国、卫国,一帮二流货色,率军讨伐郑国,招致大败,颜面尽失。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魏国,其祖先西周时期都在周朝担任官职,秦国先祖养马的职务还是赵国先祖造父推荐的。到犬戎入侵,周室大乱的时候,因为周王室已经无法力挽狂澜了,于是他们都纷纷离开了周天子,投入到晋国的怀抱,最后帮助晋国强大,在六卿争斗中,最终获胜!

所以说,周王室的衰落,并不是仅仅因为周平王迁一个都造成的,而迁都背后的土地大量损失、威望崩塌等种种利益关系造成了周王室的退出历史舞台!

由网友 无盐三味 提供的答案:

想当初,周文王为姜子牙拉车,因拉不动了,暗下用刀割断绳子,这样一共走了800步,姜子牙说我可以保周800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周朝算正式开始,到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这期间275年,周国都在沣、镐二都,是周的强盛时期!

自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256年秦孝文王灭周,历时516年,这样周朝共有791年的历史,是最长的好像王朝!

从以上可以看出,东周时间约为西周时间的二倍!所以周平王东迁后被诸侯吊打是不成立的!

西周时,周朝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的犬戎,周幽王与诸侯约定以烽火为号,犬戎来袭,诸侯见烽火后,则快速来为周天子护驾,然而,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在骊山以烽火戏弄诸侯,失信于诸侯,导致犬戎来袭,无人救援,周幽王被杀,褒姒与太子伯服也被杀,西周灭亡!

申侯、鲁侯、许文公共同拥立原来的太子申侯的外孙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也就是现在河南南阳即位,是为周平王。开始东周时代!

开始各诸侯对周天子还是十分敬重的,周天子还是有相当的话语权,但后来,各诸侯国励精图治,慢慢地强大起来,对周天子就开始不当回事了!

春秋时期,整个格局不再由周天子说了算,而是采用诸侯会盟的方式,选出霸主。齐桓公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采取新的土地税收政策,齐国迅速强大起来,通过昭陵之盟,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首霸!

齐桓公死后,齐国衰败。晋国公子重耳,被秦穆公送回晋国,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树立很高的威信,城濮之战后,诸侯倾服,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第二任霸主。

晋文公死后,秦国谋求向东方发展,以图中原,然而受到晋国的强烈抵抗,通过崤之战、彭衙之战,秦军皆大败。秦穆公放弃东进,转头向西,横扫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此后,楚庄王、宋襄公横空出世,依次崛起!

所以,周天子被诸侯吊打,并不是由于周平王东迁,从周朝内部来说,是由于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三大制度,经过270余年的沧桑,已经难以维系变革的社会。

从外部来说,各诸侯各自强大起来,自然对日渐式微的周天子,不但不再敬重有加,反而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由网友 烟郭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其实周平王迁都之前,周王室已经完蛋了,迁都也是一种逼不得已的行动,周平王接手的烂摊子和汉献帝差不多,无可救药。

周王室是怎么完蛋的呢?

作为一个分封制的朝代,周王朝对于天下诸侯的威慑主要靠两样东西,一个是军队,另一个是地盘。

但是到了周平王接手时,这两样东西都被他的前任周幽王玩儿完了。

事实上,整个西周的衰落是一个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而周幽王被说成无道昏君这事儿也是不大准确的。

西周原本有两支军队,分别是,宗周六师、成周八师,每个师的兵力为3000人。

西周朝廷直属的军队最巅峰时,随着对外征战频率的增加,军队规模也一度达到22个师,约6.6万人。

但到了第四代君主周昭王时,西周军队曾遭遇了一次全军覆没的致命打击。

当时,南边的楚国虽然也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但由于楚国地处于蛮夷之地,所以一直不受中原诸侯以及周王室待见。

历代楚王于是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使得楚国的国力蒸蒸日上,甚至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不仅不向天子上贡,还出兵攻占了铜绿山铜矿基地。

在青铜器时代,铜矿对于一个王朝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祭祀礼器、日常器物,还是兵器打造,都需要铜矿。

因此,周昭王决定亲率王师,前后三次讨伐楚国。

当时周王室的军事力量还是很强的,所以前两次都吊打楚国,谁知第三次讨伐楚国时,周王室的军队遭遇了一次致命性打击!

由于周天子对军队的约束不给力,使得军队军纪败坏,骚扰百姓,因此江汉一带的百姓进献给王师的渡江船只都是有质量问题的。

所以,当周天子率军渡江时,恰好遇到风浪,那些质量不好的船只根本经不起折腾,瞬间解体,周天子以及众多王公贵族全部葬身鱼腹。

与此同时,楚国军队发起了反击,使得残存的周王室军队再度遭到致命的军事打击。

此战,周昭王以及众多大臣、王公贵族集体团灭,周王室丧六师于汉水。

至此,宗周六师全军覆没,周王室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

而且,周昭王当政期间,醉心于搜集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宠信奸佞,导致周王室的国力开始急剧下滑,出现衰落之状。

就这样,君主之位一直传到第十代,到了周厉王时代,西周的衰落之势已经十分严峻。

也恰恰是这个时候出现了史上著名的"共和执政"事件。

史书上说,周厉王是个昏君,上任之后胡作非为,导致国人不满,引发国人暴动,把他赶下岗之后,由辅政大臣共同执政。

但事实上,是因为周厉王试图推行改革,以重振王室雄风,由于改革过于激进,加上他们推行的一些增加国库收入的政策不妥当,所以对百姓盘剥过度。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一方面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过度盘剥百姓,所以引起了旧贵族和百姓的联合反对,因此才会发生暴动,把周厉王赶下岗。

周厉王死后,太子继位,是为周宣王。

西周最后一次试图改革以实现中兴的努力便是发生在周宣王时代。

周宣王吸取了周厉王改革过于激进的教训,没有采取过于激进的政策,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励精图治。

在前中期,周宣王曾率军多次讨伐北方和西北方的戎人部族,均获得大胜,开拓了王室的疆土。

一系列的军事成就,使得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望再度恢复。

周宣王遂在洛阳会见诸侯,宣示王室的权威,一时间可谓是四夷臣服,诸侯来朝的局面,史称"宣王中兴"。

然而,也正是因为周宣王的存在,导致了西周的没落。

周宣王执政末期,多次发动对周边戎人部族的战争,对国力的消耗很大,但影响最大的还得是另外一件事。

这期间,周边戎人部族也是处于国力上升阶段,实力强盛,秦国的前身秦邑就是在这期间曾被打灭国。

而周宣王方面,不仅军事上频频战败,而且还干预鲁国内政,使得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政治威望下降。

军事上,先在讨伐条戎的战争中战败,接着又在讨伐申戎的战争中遭到失败,周宣王差点被俘,好在掩父拼死保护才突出重围。

至此,周宣王"尽丧南国之师",周王室直属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而周宣王还不死心,还想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征集兵员,再次讨伐戎人,这么搞下去,百姓很明显是经不起这么折腾的。

不久之后,周宣王迫于军队主力覆灭,国力严重下降,已经没有能力再对戎人发动军事打击,只好选择妥协。

他决定和诸侯国申国联姻,申侯将女儿嫁给周宣王的儿子为妻,而周宣王的这个儿子便是后来的周幽王。

这其实已经是当时比较好的一种局面了。

申国地处西部,与戎人有接触,现在申国通过联姻将自己的血脉融入到了王室血脉,那么将来的天下之主将会同时具备周王室和申国血脉。

申侯也十分乐意促成这件事,当然,条件就是申侯必须无条件支持周王室的正统,维护周王室对诸侯的统治,并且要帮助周王室抵御戎人。

在周王室军队主力全军覆没的危险时刻,形成这样一个局面,正好给了周王室喘息之机,以重建军队和经济。

但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犯了致命的错误,直接把西周这个大号玩废了。

周幽王犯了什么错误呢?

关于周幽王昏庸无道这事儿,还有什么烽火戏诸侯这事儿,其实如果不去看史记,而是去看看《竹书纪年》以及一些考古发现的话,周幽王也没那么不堪。

而整个西周的最终败亡,是一场夺嫡之争引发的内乱,最终葬送了西周江山。

原本,周幽王是立了申后的儿子宜臼为太子,可后来他十分宠爱另一个妃子褒姒,所以想把褒姒扶上后位,同时让褒姒的儿子做太子。

这里面可能涉及了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一方面是周幽王和昔日周宣王留下的老臣之间是两个派系斗争,另一方面是申后和褒姒之间的夺嫡之争。

反正政治斗争也好,夺嫡之争也罢,统统都不重要。

最严重的问题是,周幽王最终决定废了宜臼,改立褒姒的儿子。

宜臼本来就是嫡长子,突然就被废了,他肯定是咽不下这口气的,而且如果继续留在王都,很可能会遭到褒姒的迫害。

所以宜臼干脆秘密潜逃到外公申侯所在的申国寻求庇护。

后世的封建时代里,皇子结交地方诸侯,是帝王最为忌惮的事情,因为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皇子本身在京城,又是皇帝的儿子,要是勾结地方势力,发动兵变,那是够喝一壶的。

所以,周幽王也十分忌惮,他害怕申国扶植废太子宜臼发兵推翻自己,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率军先把申国给灭了,再逮捕宜臼回来。

申国并不是楚国那种地方千里的大国、强国,根本抵挡不住周幽王的军队。

周幽王很快就将申国的国都包围起来,但就在这时发生了意外。

关键时刻,申国附近的缯国和申国是一伙的,眼见盟友抵挡不住,当即投降了犬戎,同时引犬戎大军突袭围城的周幽王军队。

而此时的王师,已经和申国军队大战多次,终于围困了申国的国都,实际上是疲惫之师,加上王师精锐早在周宣王时代就已经覆灭了,所以战斗力也下降很多。

围城的王师在犬戎军队的突袭下,猝不及防,瞬间溃败,只好往东边王都方向撤兵,但申国和犬戎联军并不打算就此止步。

申国、缯国、犬戎联军一路紧追不舍,最后攻破西周王都镐京,周幽王一路连续溃败,最终在骊山脚下被敌军追上。

联军毫不客气地对王师展开了致命性打击。

此战,周幽王战死,周宣王玩废的西周王师,仅存的一点军队也全军覆没。

犬戎军队攻下不少西周地盘后,在诸侯援兵赶来之前,把镐京洗劫一空之后,俘虏褒姒扬长而去。

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清华简.系年》(出土的战国竹简)

虽然周幽王死了,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天子战死了,总得有个人继承王位吧,刚刚经历战火的烂摊子总得收拾吧。

谁知却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幽王死后,按理说周平王带着申国、犬戎联军攻杀了周幽王,应该会顺利夺取王位才对,但现实情况是,周平王阻力是很大的。

因为申国作为臣子,却带着异族军队攻灭了周幽王,这属于谋逆,是大逆不道的罪名,西周是讲究礼仪的朝代,这显然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相违背。

而周平王作为儿子,竟然也参与到弑君谋反的军事行动中,这是不可饶恕的大罪。

所以,有不少诸侯并不承认周平王有王位继承权。

不久之后,东边的一些诸侯国决定让周幽王的弟弟来继承王位,在诸侯国西虢国君虢虢公翰的主持下,周幽王的弟弟被立为天子,是为周携王。

而另一边,以晋文侯为首的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为天子,并将其迎回王都镐京,是为周平王。

于是,周王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天有二日,国有二君的局面。

十一年后,晋文侯发兵进攻虢国,砍死了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然而,此时西周王室已有大片地盘沦陷异族之手,军队也没了,王都镐京也被洗劫,破败不堪。

这种局势下,周边的戎人部族趁机频繁进犯,随时兵临镐京城下,周王室却无力阻挡,镐京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危险。

为了避免被戎人部族团灭整个周王室,再度发生灭国危机,周平王遂决定将都城迁往东都洛邑(今洛阳一带)。

也正是此时,周平王才发现自己十分尴尬!

作为天子,他要迁都到洛邑,手下却没有一支像样的军队护送,而周王室直属的王师,早在周幽王时就已经全军覆没,眼下手里一兵一卒都没有。

无奈之下,只好向诸侯求助。

除了晋文侯以外,还有秦襄公、郑武公决定率军护送天子东行。

在几个诸侯的护送下,周平王最终成功抵达东都,东周至此诞生。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清华简.系年》

然而,此时的周王朝,西部的地盘全部沦陷于戎人之手,东部的一些地盘被诸侯分走一部分,剩下的王畿之地不过方圆六百里而已。

600里大约是300公里的直径,这么点地盘,跟一个中小型诸侯国差不多大。

那些地方千里的大型诸侯国,他们的地盘可比周王室大太多了,军队也比周王室强悍,这也是他们瞧不上周王室的原因。

想想看,周王室昔日庞大的地盘没有了,军队也基本覆灭了,天子几乎跟一个光杆司令差不多,谁还鸟他?

当抵达洛邑后,到了该赏赐那些护送自己的诸侯时,周平王甚至尴尬到根本拿不出什么东西来赏赐,因为他的腰包实在是羞涩得很。

无奈之下,为了感谢秦襄公的护送,周平王干脆将秦襄公正式封为诸侯,同时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秦国作为封地。

这里面最尴尬的地方在于,岐山以西,包括岐山以东的部分地盘,早就被戎人攻占了。

把这些地盘封给秦国,跟空头支票差不多,周平王只能尴尬地表示,只要秦国能夺回那些沦陷的土地,那么岐山以西全部赐给秦国,岐山以东则归王室所有。

后来,秦国军民与戎人进行了上百年的血战,不仅夺回了岐山以西的土地,还收复了岐山以东被戎人攻占的地盘。

秦国信守承诺,将岐山以东的地盘归还给周天子,而岐山以西则归秦国所有。

这些地盘原本就是西周王朝的龙兴之地,也是周王室的王畿之地,是昔日的核心地盘,现在全部被纳入秦国版图。

昔日周王室的地盘、人口、资源全部充实了秦国,是秦国最终崛起的基石。

这个问题总结下来,就三点:

其一,西周王朝在周平王迁都之前就已经灭亡了。

引起西周灭亡的原因,是历代累积下来的结果,先是周昭王讨伐楚国,结果战败,致使宗周六师覆灭,再到周厉王改革失败,引发国人暴动。

周宣王吸取周厉王的教训,实现短暂的中兴,但执政后期连续对外征战失败,尽丧南国之师,以至于周王室仅剩的直属精锐军队也丧失殆尽。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接手的实在是个烂摊子,还真不好打理。

周幽王显然不具备帝王之才,忍不下一时的不快,对废黜太子这件事会导致的严重后果预估不足,也低估了申国反抗的决心。

他如果能忍下一时之不快,哪怕再不喜欢申后,也坚持立宜臼为太子,以图内外环境的稳定,再集中精力重建军队和经济,西周兴许还有得救。

但周幽王终究还是废掉了宜臼,还亲自讨伐申国,最终在申国、缯国、犬戎联军的进攻下,连最后仅存的王师也覆灭,整个西周王朝也被颠覆。

到周平王继位时,周王室已经没得玩了,啥都没有。

其二,周平王迁都后被人吊打,没有军队是核心原因之一。

要知道,周王室直属的王师在周宣王时代就已经覆灭了,周幽王接手的时候也仅剩那么一点军队,再和申国、犬戎、缯国联军一战,直接连最后的军事力量也没了。

一个没有军队做后盾的周王室,跟吉祥物有啥区别?

其三,周平王迁都后,地盘也没了,这是被吊打的核心原因之二。

要是昔日的千里地盘还在,那么可以休养生息后,借助于庞大地盘下的人口、资源优势,重建军队和经济,恢复国力,重新号令诸侯。

但现在棘手的是,周王室的西部地盘几乎全部被犬戎攻占,人家随时能把军队拉到周王室的都城镐京恐吓一下周王室。

此时的局面,周王室就是戎人部族嘴里的肉,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攻进镐京,团灭周王室。

所以,迁都是不得已,实际上迁不迁都,周王室的地盘都已经缩水大半,没有军队做后盾,他也无法重建经济和军队,只能迁都。

迁都之后,稳定下来时,周王室的王畿之地也仅剩方圆600里了,这么点地盘,人口少,资源少,军队没有,十分尴尬。

这样的情况,不被吊打还真就奇怪了。

由网友 史过境迁客 提供的答案:

所谓"风水轮流转",莫过于如此了。又"此消彼长"变化,天下风云再起。随后,便看到了这一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扰扰,持续了数百年。

曾记否,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实现了文王之所托。其间,牧野之战,定鼎天下,始有宗周。之后,成王上位,周公摄政,以礼治天下。从此,一概天下诸侯,尽出于周王室之手,可谓"天子"之尊称,得无异乎。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或许就是最好的体现了。亦或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奠定了周礼。以至,有后世圣人向往之,周游列国,克己复礼。

时至共和,国人暴动,离心离德。俗话说,有盛有衰,发展之常态。且"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本不该丢置一旁,来大搞我行我素,否则报应来临,悔之晚矣。这不,说来就来,周王忘乎所以,不听人劝,终招致大祸,被国人放逐了。紧接着,历史翻开了新篇章,"周召共和"时代来临。也因此,周王室权威,迎来了转折点,逐渐不可控了。往后岁月,平王东迁,一落千丈,春秋纪年,应运而生。却是,时过境迁,天子与诸侯,攻守之势异也。

总之,平王东迁,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因此,被吊打也是情理之中,盖因力有未逮,默默承受。

由网友 我是赵帅锅 提供的答案:

周平王迁都之前,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广阔地区;但等到周平王迁都洛阳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就脱离了周天子的控制。

更可怕的是,在迁都的过程中,各种热心勤王的诸侯大佬,难免趁机发国难财,总而言之,名义上勤王,实际上抢地盘,这也直接导致周天子实际控制的地区,最后只剩下以洛阳为中心的二百里地。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周天子所拥有的地盘,虽然只有以洛阳为中心的二百里地,但却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周天子还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关键是,此时其他诸侯此时所占据的地盘,面积就更小。

比如,此时的秦国还在偏僻的天水和宝鸡为中心的地区;晋国还在遥远的临汾和运城为中心的地区;齐国也就控制了淄博为中心的地区;楚国控制的地区,只是河南、湖北交界的一隅之地。

此时,距离秦国称霸关中,晋国称霸山西,齐国统一山东,楚国威震南方,还差得很远很远!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春秋刚开始拉开序幕时,就单个地盘、经济及军事实力而言,周天子依然是最重要的实力派之一,当时还没有哪以个诸侯,能够和周天子更占优势。所以乐观点看,周天子还是有机会实现复兴的。

但可惜的是,此后几百年,周天子不仅没有实现复兴,反而被各个诸侯吊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按照英雄史观来看,自然是历代周天子昏庸无能的结果;但其实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周天子所占据的地方,缺乏扩张的空间。

当时周天子所占据的地方,属于河南省,它是中国最古老的经济区,很繁华也很重要,但恰恰正因为这个原因,放眼整个河南省,那是大小诸侯林立,普遍地区都是名花有主,而且谁也不是省油的灯。

与此同时,河南是天下的中心,而洛阳又是河南的中心,那是标准的四战之地。在这种背景下,周天子想要扩张自己的地盘,其难度可想而知。

相反,陕西、山西、山东、湖北等地,一方面地处当时天下的边缘,不用面临四面受敌的情况;另一方面,因为当时这些地区都属于是偏僻地区,它们四周还有很多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无主之地。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政权处在这种地方,自然相对统一扩张自己的地盘。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许多原先偏僻的地方也可以被开垦成农田,其经济实力也跟着突飞猛进。

于是乎,等到百年之后,齐称霸山东、楚称霸湖北、晋称霸山西、秦称霸陕西,甚至吴越都先后称霸江浙,而河南省呢,却始终无法决出一个真正的霸主。

另外,周天子始终无法复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周天子的地盘旁边,有一个始终能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诸侯,它就是郑国。

当时的周天子,是以洛阳为中心,而郑国是以新郑为中心,两国从地理上是紧挨着的。而且,郑国国君和周天子的关系,一直比较亲密。想当年"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战死在骊山脚下时,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就跟随周幽王一起战死在骊山脚下。并且,周幽王和郑桓公,还是叔侄关系。

因为类似的原因,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后,郑国的二代国君,就是周平王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事实上,如果周天子和郑国国君能够实现联手,那绝对可以吊打天下诸侯。

问题是,基于郑国国君的利益,自然不希望和周天子联手。因为,他们两个联手后,谁来当老大?从大道理讲,自然是周天子,那这也就意味着两国一旦实现联合,郑国可能会渐渐被周天子给消化掉,郑国国君也将沦为周天子的一个打工仔。

对此,郑国国君自然不愿意;当然,让郑国国君当老大,周天子也不会愿意。在这种背景下,郑国和周天子自然无法实现联合;更关键是,当时周天子的实力与郑国的实力,又是半斤八两差不多。

于是乎,双方谁也无法兼并谁;并且周天子也好、郑国也好,也都不希望对方强大起来;因为对方强大了,就有可能兼并自己。因此,双方一旦看到对方有扩张领土的势头,就跑出来背后捅刀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都发展不起来,只能坐困而亡。

由网友 而知而行的历史 提供的答案:

国都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无论哪个时代,迁都都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说成是一次政治改革也不为过。历史上有名的迁都有秦国迁都咸阳、北魏迁都洛阳,是在社会经济改革后的和平年代,为避免改革受到在旧都盘根错节的守旧势力,力推新政而迁都的。

周平王东迁洛阳的情况却有不同,是周王室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后被迫迁都的。

周王朝是一个联邦共主制的国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亲亲善恩"使得周人的势力在200年的时间里得到快速发展,各地的封国逐渐从一个个孤立的城池发展为连片的领土。虽然周王室也在发展,但是由于周王室作为联邦共主,需要不停地率兵攻打四周的蛮夷,并且巡边,以示周王威仪,使得周王室的实力在战争中受到很大损耗。

此消彼长之下,发展到周懿王时,已有很多诸侯国逐渐不朝宗周,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周厉王即位后,淮夷和东夷交相攻打成周,兵锋到达伊、洛之间,周厉王调来西六师,并且从北方调来殷八师,这才击败了戎族发起的攻势。

(改革失败的周厉王:周王室已经受制于贵族势力)

深感于周王室势力衰弱的周厉王,最终决定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然而,经济领域的改革并不成功,周厉王的"山林专卖"政策使得很多百姓没有了生路,"卖官鬻爵"的做法使得"世为卿士"的贵族失去了把持朝政的权柄,周厉王的统治基础动摇了,于是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命令调兵镇压,却被告知"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过上了流亡生活。

十四年后,周厉王去世,周宣王即位,在前期尚能举贤任能,国势复振。然而周宣王穷兵黩武,屡次为恢复逐渐没落的王权发动战争,极大损耗了国力。在公元前817年鲁国"废长立幼"的事件中,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祖法维持周制,使得周王室在诸侯心目中的威望大损。

在周宣王后期,周王朝已经已经开始衰败了。继承周宣王事业的,是"性暴戾,少思维,耽声色"的周幽王。关于这位周王,历史上有"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成为昏君的代名词。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爱美人不爱江山)

周幽王当政时,周王室力量已大不如前,正当励精图治,然而此君却喜好美色,亲近佞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些佞臣逢迎周幽王,献上了一个绝色美女,唇红齿白,发挽乌云,仪容娇媚,周幽王喜不自胜,赐名褒姒。周幽王不理大臣女色祸国的劝谏,当夜便与之同寝,在后来的日子里,更是坐则叠股,食则同器,如胶似漆。

申后认为褒姒受宠,自身地位难保,在太子宜臼的设计下,教训了褒姒。美人受辱,周幽王自然愤怒,于是将申后囚入冷宫,并派人追铺在逃的太子宜臼,废掉了他的太子之位。

太子逃到了娘舅那里,将实情告知舅公,申候大怒。不久就听说周幽王将派兵来攻打申国,申候是弱国,抵御周军力有不逮,因此申候历数周幽王的罪过,号召诸侯共讨,并联络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三川多次地震,民众生活艰难,城墙多有坍塌,宗周势力处于历史最低点,为了防备异族攻击,周幽王决定迁都于向地。然而还未成行,犬戎五万大军攻来。宗周重臣安排抵御,结果失败城破,周幽王被杀,褒姒不知所踪。此即西周版本的"靖康之耻"。

(西周版靖康之变:平王东迁)

西周在异族攻破都城的情况下亡国,犬戎在镐京大肆抢掠数月之久。诸侯见到镐京城破,发兵勤王,在众多诸侯的合力下,击退了犬戎。

外患平靖后,申侯等诸侯在申国共尊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但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废,其交通敌国犬戎、弑父杀弟、灭亡西周王朝的恶行,已经丧失继承王位资格,所以九年之内诸侯们都不来朝贡他。以虢公翰为首的十多家诸侯共同拥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为周王,史称周携王。从此二周并立,时间长达10年。在东周刚刚开始,周王室就因王位之争发生了动乱,最后要靠着晋文侯袭杀了周携王才使得二周统一。

此时的周王室,虽然失去了宗周的关中平原,但是在伊、洛地区尚有方圆600里土地,在春秋初年也堪为一流大国。然而由于周平王王位的合法性得不到诸侯的一致认可,周平王不得不分封土地的手段来巩固他的王位。在西周时周王室能够获得单边霸权,是因为其具有碾压的实力。如今的周王室被异族击败,同时自身内部发生的分裂和动乱,也需借助其他诸侯国才能摆平,这动摇了周王室"宗法制"、"礼仪制"的政治基础。人心思乱,各地诸侯从此打破了周王室王权神圣的心理迷信,理解了实力代表话语权的政治语境。

(周王室最后的救亡之举:繻葛之战)

因此就爆发了周桓王在位时的繻葛之战。

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因为郑国在护送平王东迁时立下大功,因此被周平王任为"卿士",以诸侯国的身份掌管全国政事。为避免郑国利用职权变得更为强大,周桓王在郑庄公回国时,罢免了郑庄公的职位,将国事委任给另一个诸侯。郑庄公气愤地质问周桓王何敢有贰心,气的周桓王牙痒痒。随后又发生了郑庄公抢收周国的麦子的事件,周桓王被郑庄公欺负到头上,不得不有所表示。

因此周桓王拉上了几个小诸侯国以壮声势,带领周师兴兵问罪于郑庄公。郑庄公倒也不怵,双方在繻葛发生了战斗。此战周桓王失利,胳膊上还中了一箭,狼狈逃回洛阳。此战后,周王室连维护自己的威信都已做不到,诸侯自此轻之。由此,拉开了春秋五霸的序幕,也开启了周王室被各种吊打的历史。

(王子克之乱:周王室的沉沦不可挽回)

此时的周王室,如果能够振作,也未必没有起死回生的机会,毕竟后世统一六国的秦国此时还在宗主秦开的带领下在关中平原上与戎人打游击战呢。然而,正当有所作为时,往往容易出问题。周桓王之后,由于嫡长子继承制早已被破坏,周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又爆发了严重的三次内乱。这些内乱严重损害了周王室的国力,同时让周王室原本不多的威望再次降到谷底。由于这些内乱都是在各个诸侯国的帮助下才得以平定,因此周王室还不得不继续分封本已不多的土地用以酬谢。结果,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经泯然众人,以至于最后分封的两个封国因国土面积太过狭小,自降封国爵位为侯爵——东周君、西周君。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