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欧亚大陆为何独不取印度?_成吉思汗为什么不敢打印度

由网友 兵夏333 提供的答案:

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帝国在13世纪时攻占了大半欧亚大陆,包括整个中亚、中国北方和东欧等地,但并未直接攻占印度。

有以下可能的原因:

  1. 地理因素:印度距离蒙古大草原较远,且地形复杂,有山脉和河流等自然屏障,增加了蒙古军队的进攻难度。
  2. 军事策略: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认为印度并非优先目标,他们更愿意优先攻占富庶的中国南方和西亚地区。此外,他们也注意到印度不同于其他地区,其地域广阔多元且文化体系不同,认识到印度的军事征服将面临民族、文化上的困难。
  3. 外交因素:成吉思汗时期,与印度交往的主要是察合台汗国和德里苏丹王朝等,这些国家与蒙古帝国并不存在直接的领土纷争和其他重大的利益冲突,意味着这些国家与蒙古帝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相尊重和外交交流的可能性。

因此,虽然蒙古帝国在征服其他地区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印度在蒙古帝国的扩张中并不是最优先的目标。

由网友 青年史学家 提供的答案:

打是打过,就是没打下来。蒙古铁骑一度兵临多瑙河,整个东欧和西亚都在蒙古铁骑的统治之下,但是有两个国家,蒙古大军一直未能战胜,一个是日本,另一个是印度,关于蒙古军队如何败于日本幕府的原因和经过已经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和描述,而蒙古大军为何没能打败印度则一直以来介绍相对较少。

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班师的原因跟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一种叫"甪端"的怪兽有关。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没有足够的史料和证据可以说明。小编认为,蒙古大军之所以没能顺利攻下印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气候原因,印度处于南亚亚热带区域,气候常年高温湿热(就是现在每年都会热死很多人呢),而蒙古人则是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他们一般会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已显露无疑了。所以蒙古大军不能适应东南亚和南亚的气候应该是成吉思汗从南亚撤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印度的特殊兵种也是导致蒙古大军处于劣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印度是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有一个特殊的军种就是象兵,每头象的背上背负一个战楼,楼内有战士12~14人不等,他们以箭为武器,居高临下,蒙古骑兵或者步兵即使再厉害,射箭再快,在象兵面前也会处于劣势的,因此,除非持续不断的进攻,否则很难短期内攻占印度,所以最后成吉思汗放弃了攻占印度的计划。

14世纪末,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在中亚建立了帖木儿帝国,也曾经想要继承先祖遗志,完成成吉思汗没能完成的占领印度的计划,但他遭到了同样的困境,最后也归于失败。

由网友 静夜史 提供的答案:

原因有很多。

1219年,蒙古一支450人的庞大商队在花剌子模被全部杀害,后成吉思汗派使者前往交涉失败,这最终揭开了蒙古大军西征的序幕。

成吉思汗率蒙古二十万精锐倾巢而出,以泰山压顶之势迅速打垮花剌子模军队主力,可怜这个刚刚消灭西辽,还没有来得及找到大国的感觉,就很快灰飞烟灭了。

其实倒霉的还不只是花剌子模。实践证明,蒙古军队是天生的战争机器,消灭花剌子模只是一个开始。在蒙古大军碾碎花剌子模的同时,成吉思汗派部将哲别、速不台率领一支轻骑兵一路向西,如入无人之境。他们的足迹一直到达里海、阿塞拜疆,击败了当地的钦察罗斯军队,震动了欧洲。这一支轻骑兵充分履行了自己探路的职责,搜集了大量的情报,为十多年后的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提供了宝贵资料。

花剌子模国王阿拉乌丁·摩诃末在遭遇巨大失败后,逃到里海上的一个小岛上病死。摩诃末死后,札兰丁·明布尔努继位,成吉思汗立即急行军追歼札兰丁,在印度河战役中全歼札兰丁四万多人,札兰丁率五十余人逃向印度逃遁。成吉思汗随即追到印度河边。

但是此时成吉思汗却下令停止追击。就连札兰丁也放其一马,随即蒙古大军撤军北返。

蒙古对土地是极度贪婪的,眼前追歼残敌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成吉思汗却选择了放弃。那么,是什么让成吉思汗悬崖勒马?

1、无解的气候

蒙古军队在东西向上的进攻所向披靡,秋风扫落叶,但是在南北向的进攻则可谓一步一个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南北气候的巨大差异性。蒙古大军在东西方向上,所处的基本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干旱少雨的气候非常便于骑兵大军机动作战。

但是一旦换成从北向南的进攻,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从北向南,降雨量越来越多,气温也越来越高。降水量多了,道路就会泥泞不堪,在野外作战,晚上不仅点不着货做饭,甚至没有睡觉的地方。想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过草地时,连续五天以上都在泥泞不堪的环境中度过,这是对人生理极限的考验。这种恶劣状况很容易让人得关节炎风湿病。而且降水多还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极端状况的发生,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行军速度就会大受影响。骑兵是以速度取胜的,一旦进攻速度被迟滞,那么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除了降水多,气温高也是很致命的一招。蒙古骑兵来自温带草原,装甲较厚,一旦向南挺近,首先身体就受不了。而且蒙古人对水有特别的敬重,平时很少用水洗澡,不洗澡的人很容易生病。而蒙古大军在战争过后,基本没有殿后人员打扫战场,掩埋尸体。这些暴露的尸体会引来蚊蝇,成为疟疾的传染源。谈之色变的欧洲黑死病就是随着蒙古西征到达欧洲的。

南亚次大陆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温高。这将是蒙古大军的噩梦,所以成吉思汗明智地选了了止步于此。

有时候,气候真的可以拯救一块土地。

2、无解的地形

在平坦的草原上,蒙古骑兵可以来去如风,但是去南亚次大陆的路上,从来就是山路十八弯。

南去印度,除了高耸的青藏高原,就剩下两条路,一条是从云南地区西去突破横断山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就曾经想从这里走个捷径,但是被现实重重得打了脸。而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撤退时穿越横断山脉的野人山牺牲也相当巨大。一般情况下,没人会选择从这里到南亚去。

另外一条是西去中亚,然后折道向南,穿越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南亚。当年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是这个路线,玄奘西天取经也是,成吉思汗亦是。

这样看来,南亚次大陆的地形是相对封闭的,在那个海运还不是很发达的古代,这里通过陆地和外界的沟通实在是费劲。这种条件下,即使成吉思汗花了代价,拿下了南亚次大陆,那么用什么保证这块土地和其他地方的联系呢?调兵费劲,出现叛乱了平叛也费劲,而且南亚地区有没有合适的养马基地,内部也是地形复杂,这对于蒙古而言意义实在是不大。纵然成吉思汗能够拿下这里,也不能产生什么现实收益,那么还贪婪这里干什么呢?

《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成吉思汗攻到印度河时,遥见河水蒸气磅礴。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不能入口。这时将士思乡之心再次永动起来。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班师,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随即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但是怪兽突然开口,酷似人音,有"汝主早还"四字。于是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瑞兽名叫角端,是上天派来儆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奉承天意,没有行进,回马班师。

能出产这样的怪兽,还在这样一个"死地"中,成吉思汗也使需要考虑下的。

3、无解的象军

打响皮糙肉厚,在战场上是一个比马更夸张的兵种,他的存在对于骑兵而言优势是碾压性的。

南亚是大象的主产区之一。

大象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就已经编入军队,成位阿育王的杀手锏之一。这么好用的武器,当然会一直用下去。所以成吉思汗如果强行渡河南下,对阵象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大象是使用方式是在大象背上搭载塔楼,塔楼可以轻松容纳十几人,这些人利用大象数米高的身躯,居高临下投掷标枪对敌军造成杀伤。大象虽然步调缓慢,但是冲击力也很强,对敌军的踩踏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唐朝军队张玄策横行南亚时,也曾遭遇大象,当时唐军采用火攻的战术,虽有实效,但伤亡巨大。而成吉思汗在今天面对南亚象军时也没有合适的办法。

对付大象用热兵器是一个有效的克制方法。明朝将领朱辅就曾利用纸狮子配合火铳等完败安南的象军。而此时的蒙古大军火器普及还没有跟上来,所以如果贸然进攻,损失肯定大。

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成吉思汗停下了脚步。

南亚次大陆,终于还是被剩下了。不是因为南亚强悍的战斗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由网友 在野武將 提供的答案:

《元史》说,成吉思汗看到了一种很萌的动物,耶律楚材说这表示我们该回去了,于是他们就回去了。

这当然是说说的。

直接原因是成吉思汗已经实现了追击花剌子模余部的作战目标,这就不展开了。深层原因则是印度腹地气候土壤与欧亚大陆很多其他地方不同,不适合牧草生长,这样一来,如果蒙古大军深入德里以后,马就不开心了——好吃的草没有了,我们会拉肚子!这样一来,蒙古军自然不高兴去了。


先来看一张当代环境研究机构发布的世界草原分布图。我们可以注意到,从我国东北、内蒙开始,经过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一路向西进入中亚直到东欧,至今仍然有大量草原分布。南亚次大陆根本就没有草原!

我们还可以根据植物特点,做更细致地区分,如下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我国西部开始,一路向西,植被的特点基本相仿,数字标的都是7,即温带草原的植被,7a的部分则是荒漠化后的状况。巴基斯坦仍然有一些温带植被,到了印度腹地以后,就都以热带为主了(数字2)。印度的作物和泰国老挝之类的地方比较接近,所以咖喱都是那些地方产的,别的地方需要问他们进口,大体也是这个原因。

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印度腹地、泰国一带的植被和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很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下文中我们就会看到,蒙古军队大体只驻足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大部,但很少深入印度腹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气候不同,植物不同,马能吃到的东西就不同了。那么,马到底吃什么呢?印度到底有没有呢?我们还可以做更细致的分析。

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梯牧草是一种优良的牧草,现在要培养优秀的竞技用马,还是需要这种牧草。那么,这种草长在哪里呢?如下图。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是主要产地——所以我们以前茶马古道,就从云南买马。巴基斯坦、伊朗、甚至中东的一些地区,也能提供优秀的牧草。但印度腹地是没有的!所以,别看印度牛很多,优秀的牧草是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军能以这条线一路向西,而不进入印度。

了解了欧亚大陆草原、牧草分布图,我们就能重新审视成吉思汗时代蒙古的扩张。我们可以看到,其路径、版图,基本和草原、优秀牧草的分布吻合。一直要到成吉思汗的孙辈,才可以突破草原、牧草的限制,向其他地区展开持续性地进攻,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统治。

这是因为,蒙古扩张初期,蒙古骑兵是其主要甚至唯一战斗力输出,所以蒙古战马不适应的地区,蒙古军也很难深入。随着蒙古帝国的发展,逐渐吸收了不同的作战方式。尤其在统治伊朗、中国北方以后,积累了一定行政经验,可以策划多兵种、大规模战役,并组织起长线程补给。

由网友 经武历史讲堂 提供的答案:

根据《元史.律楚材传》记载:"太祖十九年甲申,帝至东印度国,甪端见,班师"。"甲申,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正史记载太过于神话色彩,但事实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还是要细细分析一下子。

  • 元太祖十九年,蒙古大军连续作战四年了。花剌子模,俄罗斯这些地方的血战也让啊蒙古大军心力交瘁,蒙古大军此时也是强弩之末,加上印度的象骑兵蒙古人没见过,遇见也是有些怵。

  • 印度湿热,对于马背上的民族来说太恐怖了。湿热的环境,遍地的蚊虫,蒙古人吃牛羊肉做粮草,战场上的血腥和厨房里的血腥味,更加招蚊虫。在卫生条件简陋的古代,这无疑是致命的。蚊虫带来的传染病,蚊虫叮咬带来的过敏,让蒙古人吃尽了苦头。

  • 成吉思汗远征印度的愿望其实并不强。成吉思汗远征印度就是为了抓住花拉子模的末代皇帝扎兰丁,并不是为了占领印度。见识了印度的象骑兵,受过印度的气候,成吉思汗应该也明白前面的三四万追兵无功而返很正常了。

借着耶律楚材的说法,就坡下驴而已,并不是真的信了什么神兽。毕竟蒙古人信奉的长生天没说话,说话的是儒家的神兽,蒙古人又不信奉儒家,没必要听的

由网友 史海悠游闾春晖 提供的答案:

首先,印度次大陆并不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的预订目标,只是在1221年八鲁湾战役蒙古军意外惨败于花剌子模札兰丁王子纠合的康里、哈剌鲁及当地阿富汗部落的联军后,蒙古军将札兰丁列为主要打击对象,对其穷追不舍,终使得其流窜进印度北部区域。成吉思汗亲统大军追至印度河畔后,主力没有渡河,究其原因,一些典籍里出现过耶律楚材劝谏、河中显出怪兽云云,这些不过是后世文人牵强附会之说,未能客观反映此决策的内在缘由。

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广袤的印度次大陆,对于成吉思汗及蒙古贵族阶层来说,是陌生、神秘的国度,他们没有在西征攻伐的计划中涉及于此,并无丝毫准备。参与西征的蒙古军队已分拆成数路,正在中亚、西亚及阿富汗地区扫荡反抗势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杰出的、久经战阵的军事统帅的成吉思汗是绝不会冒冒然孤军深入的。

二,当时对大蒙古国还存在威胁的一些敌对政权依然存在。大金国由于女真、汉族地主武装的兴起,使得成吉思汗委以重任的木华黎国王的五投下军在中原各战场上逐渐陷入僵局;阳奉阴违的西夏政权正窥测一侧。这些都亟待成吉思汗西征大军回师予以解决。更有当时花剌子模穆罕默德沙藏于何处尚未可知,哲别、速不台的先锋军还远征未归,这些因素都迫使成吉思汗无法投入大军进行另一场胜负未决的远征。

三,气候和地理因素,作为摸清敌情的需要,在蒙古大军回撤阿富汗南部的同时,成吉思汗派朵儿伯•朵黑申(Torbei Toqshin)率俩土绵蒙古军渡河追击札兰丁。该蒙古军没有找到已投奔德里王宫的札兰丁,于是洗劫了拉合尔和木尔坦一带,但几次围攻木尔坦城,都因天气炎热而失利,最终被渡印度河,在阿富汗伽色尼与成吉思汗班师大军汇合。

从以上所述三点外,当时的北印度已经由分裂割据趋于统一,德里苏丹国奴隶王朝的在位苏丹伊勒杜迷失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统治者,国力颇为不弱,其明智地拒绝了札兰丁企图以拉合尔地区为复国基地的建议,并派兵驱逐其出境,以不给蒙古人继续兴兵的口实。。。。在后来的岁月中,德里苏丹国的历任苏丹顶住了来自察合台汗国蒙古军的多次攻伐或突袭,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描述了。

由网友 一无是处老匹夫 提供的答案:

成吉思汗西征时,主要占领区域为中亚地区,并北上占领了莫斯科。从地理上看,主要是里海到黑海之间草原,这可能跟蒙古军队后勤补给有关,必竟骑兵作战,马的草料供给是非常重要的。后来,他的后代子孙才逐步征服中东欧,以及西亚。

至于他为什么没有南下印度,我想有三个原因:第一,南下印度,需要穿越沙漠及戈壁,水草补给很困难,不能就地补充粮食和草料,这对于骑兵而言,会直接影响军队作战能力。第二,南下印度,需要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对于步兵而言,尚且困难,更不要说众多马匹。(关于这个,大家可以借鉴当年亚历山大进攻印度,翻越兴都库什山脉时的艰苦程度)。第三,南下印度,气侯炎热,对于常年生活在高纬度蒙古高原的士兵而言,是很难忍受的。据说当年成吉思汗曾经派小股部队南下侦察,但出发不久,就因为天热,南下部队中开始流行各种疾病,导致无法作战而不得不退回中亚地区。

以上三点,只是个人看法,才疏学浅,让大家见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高人批评指正,并补充。我在这先谢谢各位了。

由网友 沂蓝书院赵月光 提供的答案:

成吉思汗追杀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时,曾经追到印度河畔。

花剌子模被蒙古灭亡后,扎兰丁仍然集结了10 万军队,在八鲁湾川,打败失吉忽秃忽3万蒙古军。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讨伐扎兰丁,大败扎兰丁。

成吉思汗看到扎兰丁孤身骑马从悬崖上跳入印度河,奇迹般地游到对岸,逃到了印度,不禁大为感慨:

"天下英雄谁敌手?花夏(花剌子模、西夏)。生子当如扎兰丁。哦,耶律爱卿,中国哪位叫啥来?""陛下,是孙仲谋。""哦。"

扎兰丁的母亲是印度公主。当时印度的主要国家是德里苏丹国,与成吉思汗几乎同时建国,实力强大,有蒙古未曾见过的象军。

史书记载,"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大概蒙古人在印度河边看到了一只造型奇特的独角印度大犀牛,刚从绿藻泥塘爬出来,在呦呦叫着。蒙古人都没见到犀牛,成吉思汗就问耶律楚材这是啥玩意。

耶律楚材看到:蒙古虽然到了印度,此时印度是凉季(11月),平均气温在16度,正好厮杀。但是印度是个大国,德里苏丹国有三十万大军,象马车步四个兵种齐全。印度处于热带,河流纵横,蒙古军无法速战速决,一旦战争持续到雨季,气温高达40度,就会变成一个大泥潭,把成吉思汗陷进去。

耶律楚材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大汗,这是神奇的瑞兽啊,长生天降神下来,是告诉陛下,上天有好生之德。咱们还是回老家,好好祭拜一下长生天,西夏和金国还在背后捣蛋呢,木华黎都快累死了。"

成吉思汗也没把握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灭了印度,一旦到了夏季只能撤回阿富汗,印度就会和花剌子模残部反扑。所以成吉思汗借坡下驴,打道回府。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由网友 三脚猫HP 提供的答案:

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骑兵其战斗力的确是无与伦比的。但是蒙古骑兵的数量却的确是历代蒙古高原上建立的帝国当中数量最少的。匈奴人鲜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当年最强盛时期就都号称控弦之士40万。但是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时代,成吉思汗蒙古人经过连年的战争,草原上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战士了。尤其是像花拉子模进攻的时代,各种版本的技术吾虽不尽相同,但是加上后勤人员应该不超过14到15万人左右。总数量的进攻无法稳固的对后方进行统治。当时对中亚的战略性屠杀就是这种人数过于少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因此,以一个人口不满百万的民族对广大地区进行征服其实虽然在战场上胜利了,但是却往往对其统治下的土地是有心无力的。尤其是当时成吉思汗的作战方向是四面开花的。在东方仍有强大的金国存在,在其腹心有西夏王朝的存在。成吉思汗对西方的第一次西征是一次惩罚性地西征。摧枯拉朽的结果是其没有预料到的。哲别与速不台的前锋军团甚至与钦察人在南俄草原上进行了一次大战。过于宽广的战场使其兵力过于分散。可以说征服了花拉子模之后,成吉思汗已经达到兵力运用的最高上限。其实就像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进入相持阶段是一种必然一样。再一次在有限的兵力条件下进攻一个不亚于花辣子馍的,具有众多人口的国家,其实是并不明智的。我想作为军事战略运用大师的成吉思汗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放弃了这次军事冒险。而且木华黎在中原地区的经略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直接威胁到了蒙古根本的安全。因此,成吉思汗回军进攻真正的敌人,即西夏和金,而放弃印度攻略一种显而易见的选择。但是成吉思汗并没有放弃对印度的进攻打算。任命长子朱赤建立的钦察汗国你基本战略方向是俄罗斯草原方向及中亚西北地区。次子察合台建立的察合台汗国进攻方向主要是伊朗和阿富汗地区。以后几百年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蒙古人尤其是西察合台汗国进入的主要方向就是印度。莫卧儿帝国就是蒙古帝国的音译可见一斑。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