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为何能在后期,以区区一些人马,就灭了吴国,'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何玄机?

由网友 漫步在竹林 提供的答案:

我从″吞吴″前奏,到″吞吴″过程,再道出″吞吴″玄机;来回答这个问题。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

前奏: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国。在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勾践派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排成三行,步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自刎身亡。吴军看得出神,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战败,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吴王阖闾脚拇指。吴王阖闾被迫撤军,军队退至七里,吴王阖闾因伤重去世,吴王阖闾临终前,告诉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

兵败求和

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秣马历兵,准备攻打越国。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讨伐吴国。范蠡劝阻,勾践不听继续发兵。夫差听说之后,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在夫椒击败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吴军进而围困越军。

越王勾践追悔不已,范蠡建议勾践向吴王夫差请和,并入吴国为臣,于是勾践令大夫文种去吴国交谈。表示越王勾践愿意入吴,携妻带子为臣。吴王夫差同意勾践之请,相国伍子胥反对此事,认为上天要吴国灭越,不能同意越王的请求。

文种回到越国后,将吴国的态度告诉了勾践。勾践听闻决定杀妻灭子,与吴国决一死战。文种认为吴国太宰伯嚭生性贪财,可以送予财货,以离间吴国君臣。勾践认为可行,就派人送予伯嚭财货美女,伯嚭果真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去对吴王夫差进言:"若继续进攻越国,必然使得勾践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拼死一战,到时会越国上下同心,仅剩的五千人会同仇敌忾,到时会更难从中取利。"吴王夫差认为有道理,接受了越国的请和。伍子胥告诫吴王:"如今赐良机,不灭越,此后将会追悔莫及。"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赦免了越王勾践,并从越国撤军。

三个月后,勾践入吴称臣。夫差让他们夫妇俩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勾践又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杀害伍子胥。

越王勾践还出台了促进越国人口增加的法令。通过一系列发展生产与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来使越国富国强兵,具备了伐吴复仇的能力。

乘虚而入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会盟″,仅留老弱与太子留守,越王勾践乖机伐吴。派遗善于水性的水军二千人,训练有素的战士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核心近卫军六千人,技术型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杀吴太子。吴王夫差紧急回国,越国自觉无力灭吴,迫使吴国求和。

公元前478年,越国再度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灭吴称霸

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公元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兵攻入吴都,吴国灭亡。越王勾践本想把吴王夫差流放甬东(今舟山一带),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吴王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伍)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于是自杀而死。越王灭掉吴国,杀死了太宰伯嚭,至此,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所谓″三千越甲可吞吴″,只不过是蒲松龄的文学修辞语句。但不可否认的是,越国从败国到胜国;从弱到强;以弱胜强,这是历史事实。灭吴国的玄机就是举国上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共雪国耻的这种精神!

它才是致胜的法宝!

漫步在竹林一一2019年秋于君山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越王勾践这家伙太不厚道了,当初越国闹饥荒,吴王夫差借了一大笔粮食给他们度过灾年。结果等到越国丰收后,就还了一大笔粮食回去。

夫差让人检查了一下,发现越国这批粮食质量相当高。于是夫差就让人留下一部分做明年的种子。结果第二年吴国拿这些种子种粮食,颗粒无收!

为啥?因为越王勾践在还粮食的时候,偷摸地把这些粮食给蒸熟了,外表上看不出来,可实际上种子已经没啥用了。

吴王夫差还傻兮兮地认为,这批种子是水土不服,结果当年吴国大灾,从上到下都没饭吃,不仅饿死了一堆人,而且还导致军心涣散。越王勾践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在这个时候带兵灭了吴国。

所以说,三千越甲可吞吴,那只是科幻小说的一种表现手法,真正要想吞吴,必然要采取各种手段,以上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一、反间计,屡试不爽。

自古以来,反间计就是屡试不爽的一种计策。以至于很多人明知道上当了,都会选择视而不见。勾践为了达到复仇的目的,当然也不会放过这种无解的计谋。

早年吴王阖闾带兵来攻打越国,结果被勾践一顿揍,最后死在了战场上。阖闾的儿子夫差上台以后,立志为父亲报仇,将越王勾践击败并且俘虏了。

从此勾践便跑到吴国做了奴隶,这下子有好戏看了,勾践为了生存,的确是拼了。什么事儿都干,睡草棚、喂马,甚至品尝夫差的粪便。

这一套流程走了三年以后,夫差觉得自己的儿子都比不上勾践孝顺,所以就把勾践给放回去了。你要是勾践,你也忍不住想要报仇,虽然是你先杀了人家老爹,可每个人都只会记住自己的仇恨,从来不管仇恨的来源在哪儿。

勾践回去以后,不断给夫差送钱送粮送美女,尤其是送美女,彻底将夫差给征服了。时机成熟以后,勾践的反间计便起作用了。

勾践给吴国太宰伯嚭送了一堆金银财宝,彻底收买了伯嚭。所以当伍子胥劝夫差别攻打齐国,先杀了勾践时,伯嚭跑来告诉夫差:伍子胥这哥们打算依靠齐国反叛吴国!

夫差本来就嫌伍子胥这家伙太烦,所以听信了伯嚭的话,送了伍子胥一把宝剑,让他自尽了。勾践的反间计成功了,同时又麻醉了吴王夫差,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此消彼长,消耗吴国实力,增强自身力量。

勾践真会玩,他为了消耗吴国,可谓是穷尽所有的力量。但凡能想到的办法,几乎都被他想到了。最关键的是,还不会引起夫差的怀疑。

勾践在越国搞了一堆上好的木材,将这些木材无偿地送给吴国。为啥?因为吴国有了木材以后,就会想到大兴土木。

大兴土木消耗大量吴国的人工和财富,这么一来吴国的实力就被削弱了。而勾践自己呢?依旧住着茅草棚,没有灭掉吴国之前,勾践是不会有任何享受的想法的。

此外勾践又从吴国那儿大量购买粮食,这么一来吴国本身的储备粮就不够了。吴国仗着每年丰收,压根就不怕,结果从越国搞来的种子,居然都是被蒸熟的。

对于自己国内,勾践则采取了各种增强措施。比如说鼓励生育,家里生孩子,都有官方接生婆照料,生了3胎的家庭,朝廷还免费派遣保姆到你家照顾。生男孩生女孩,都能够得到朝廷的奖励,这下子大家生孩子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没事儿就在家造娃。

对于军队训练,勾践也十分上心。他不断给士兵们灌输国仇家恨的思想,使得每个士兵都义愤填膺,恨不得把吴国给吃了。这个时候的越国,真可谓是虎狼之师。

勾践被囚禁3年,放回国到开始伐吴,这期间用了7年时间,伐吴开始后,又花了9年时间,终于将吴国一举消灭。哪有什么轻而易举的成功?你觉得轻而易举,那是因为人家不愿意告诉你,他们背后的辛酸。

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时间,长达19年。

从勾践被俘虏开始,越国人身上就背负着一种耻辱。囚禁3年,回国发展7年,攻灭吴国花了9年,一共19年时间,一般人可等不及。

勾践一边采取消耗吴国的措施,一边采取增强越国的措施,时间长了,效果自然能够体现出来。最关键的一步终于来了。

越国要是正面跟吴国较量,哪怕花了19年时间,也未必能大获全胜。为了保证战争的顺利,勾践必须要选最合适的机会。

当黄池会盟开始后,勾践极力怂恿夫差前往会盟,争夺霸主之位。夫差当时志得意满,觉得都快20年时间了,勾践早就臣服于自己了,所以没有防备越国。

夫差带着吴国精锐北上会盟,结果导致吴国内部空虚。勾践的机会终于来了,勾践带着5万人马一举击败了吴国境内的老弱病残,并且诛杀了吴国太子。

夫差得知消息以后,已经来不及了,再加上吴军军心不稳,所以再次被勾践击败。自此夫差就不是勾践的对手了。

我认为勾践攻打吴国的同时,控制住了吴国大多数将士的家属,使得征战在外的吴国精锐压根就没心思和越国打仗,这才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但是这种卑劣的手段,一般不会写在史书里。当年吕蒙之所以击败关羽的荆州兵,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总结:勾践灭吴,绝不是偶然。

花了19年时间蛰伏,这样的人活该可以获胜。因为人生有多少个19年呢?这样的博弈成本未免太高了。

勾践灭吴以后,成为了春秋末期的霸主。同时也使得吴越两地连成一片,文化、习俗也开始逐渐交融。所以我们现在看苏南和浙北地区的文化,其实是相当接近的。

参考资料:《史记》

由网友 我家的猫叫皮蛋 提供的答案: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靠的可不是区区一些人马,"三千越甲可吞吴",三千只是诗词的修饰词而已,吴国当时是强国,可不是区区三千精锐越国武士就可以灭亡的。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勾践大军在檇李大败吴国军队。公元前494年,勾践作战失利被吴军败于夫椒,勾践本人被俘,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可以看出勾践灭吴第一战是趁吴国主力外出偷袭吴国,背后一刀让吴国元气大伤,即使如此,吴国底子尚在,此战之后勾践依然用了整整九年时间才最终完成灭吴大业,这可不是区区三千越甲所能完成的。

勾践灭吴实际上谋划已久,能最终灭吴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第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增强国力。

第二,卧薪尝胆,以奋发自强。具体措施有以下:第一政治方面,提倡爱民,使民富而国强。第二外交政策,"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孤立吴国。

第三国防建设,增建国都会稽城。

第四军事训练, 任用范蠡推荐的楚人陈音为教师,教练将士习用弓弩和击剑。

第五奖励生育,以增加兵源。

第六刻苦自历,即著名的卧薪尝胆。

第七阴谋策略。以谋士文种提出的"七术"为主要方略。七术为一,重捐大量货币,贿赂吴国君臣。二,选送良材巧匠,使吴国大起宫殿,耗费其财物。三,采用美人计迷其心,而乱其谋。四,贵价氽粮,空其储蓄,疲劳其民。五,买通喜好奉迎的大臣,打破对越国的谋略。六,挑于敢于"进谏"者与吴王的矛盾,使之互相残杀。七,训练甲兵以承其敝。

勾践这个人我很不喜欢,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讲的就是勾践,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仲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仲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仲,临别留下佩剑让文仲自刎,文仲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由网友 老龚166916589 提供的答案:

吴越斗争,吳王先胜后败。越王先败后胜。为什么?

。吳王扶差战胜越王,丞相伍子胥谏言将越王杀之以除后患,吳王不从,并说:勾践已成吳家奴,何患之有,伍子胥说:我不想当越浮,即吊死在城门上,临死说:我要看越兵进城。吴王不作为事说:老奴自作自受。

。越王勾践在吳国当了一年奴棣,吳王见他很老实,同意放他回国,在有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滔嗨三年,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到兵强马壮時一举起兵伐吴,吴王大败亏输,被越军浮之而杀之。所以说傲兵必败。史后,楚霸王项羽,三国蜀汉关羽,吕布都死在目空一切,视人无物。请君事成别傲!

由网友 与生活交朋友 提供的答案:

"三千越甲可吞吴"中的"三千越甲"是虚数,形容越国国力弱。但是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还是灭了吴国。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经常开战,两国能打上几十年,说明吴国和越国的国力本来是差不多的。

公元前296年,越王允常死后,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机攻越。勾践派出敢死队,到吴军阵前玩自杀表演,看得吴军目瞪口呆,越军趁机出击,吴军大败,阖闾的脚拇指被斩落。

吴王阖闾被迫撤军,不久后因伤重去世。阖闾临终前嘱托儿子夫差,一定要找越国报仇。

公元前293年,吴王夫差秣马厉兵,准备攻越。勾践得到消息,便先发制人,出兵攻打吴国。但是被夫差打败了。勾践带着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勾践求和,带范蠡入吴为奴三年,返回越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富国强兵,逐渐灭了吴国。

越王勾践灭吴,靠的不是区区一些人马,而是绝对的实力。

勾践最初败给夫差,入吴为质时,手下也不止三千越甲,残兵败将都有五千多人。越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基础还在。勾践受辱到勾践灭吴,前后二十年,这二十年都可以造出两代人了。

勾践回国后,不忘前耻,并坚持尝苦胆来提醒自己。勾践积极促进人口增长,重视农业,努力发展经济,积极扩张军力,对外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结交各国,麻痹吴国。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时刻激励着越人的斗志。

勾践还有擅长军事的范蠡和擅长内政的文种辅佐,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使越国国富兵强。

吴王夫差在大败勾践后,便忙着争霸中原,连年征战,耗费国力,亲小人,远贤臣,而且还沉溺酒色,大造宫殿,同时越国表面臣服,背地里小动作不断,逐渐搞空吴国国库和粮仓。

彼消此涨,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上,黄池会盟,勾践乘机带五万人攻打吴国,击败吴军,杀吴国太子。吴王夫差被迫求和。

这时才过去十年,越国虽然没有吞吴的实力,但已经开始压制吴国。在之后的十年,越国多次伐吴,终于在公元前273年吞并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越王勾践能够灭吴,靠的不是"三千越甲"的超级战斗力,而是勾践带着范蠡、文种及越国人民,奋发图强,经过近二十年努力,使越国能够富国强兵,兵精粮足,最终在实力上碾压吴国。

勾践在吸取教训,重用能臣,韬光养晦之时,夫差在外忙着以武力称霸中原,在内搂着美人,不听伍子胥劝谏,无视越国的威胁,最后还逼得伍子胥自尽,这也给了勾践报仇雪恨的机会。

"三千越甲可吞吴"只是结果,其中并没有玄机。要说勾践灭吴的玄机,不能单独只看这一句,要结合整个自勉对联: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要想成功,不但要有志向,还得脚踏实地,努力拼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任何时候都不能气馁。只要坚持奋斗,一定会得到回报。这大概就是玄机吧!

由网友 日晕三更雨 提供的答案:

不请自来

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个伏笔从夫差击败越国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

公元前493年,勾践不听范蠡的劝告,准备先发制人讨打吴国,吴王夫差动用精锐,在夫椒大败越军,勾践被迫退守会稽,而夫差包围了会稽。勾践终于听从范蠡的劝告求和,于是派大夫种求和,同时贿赂吴国太宰嚭(pī),让嚭替自己向夫差进言不杀自己。伍子胥不肯,执意让夫差灭亡越国,夫差不听,撤回了吴国。

一,勾践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任用贤能

勾践回国,在范蠡的建议下,政务交给了大夫种,范蠡和大夫柘稽去吴国当两年人质,自己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不穿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体恤百姓。这才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故事"卧薪尝胆"。

这里可以看出,勾践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听从了范蠡的建议。

二,夫差不识贤能,盲目自大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先伐越、再攻齐的谏言,讨伐齐国,夫差在艾陵大败齐军,俘虏了齐国的高、国氏回吴,但吴国也损失了许多精锐。伍子胥说:"你不要太高兴"夫差渐起杀心。

勾践以借粮为由,揣测夫差对越国的态度,伍子胥不借,而夫差不听。伍子胥说:"吴王不听我的劝谏,吴国两三年没毕竟成为废墟"。太宰嚭借此诽谤子胥。夫差开始不信,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听说伍子胥把儿子委托给鲍氏,大怒。待伍子胥回国,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死前,说:"一定要把我的眼珠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以便亲眼看到越军进入都城"。伍子胥死后,夫差重用嚭,让嚭执掌国政。吴国渐危。

吴王夫差北上会盟诸侯,勾践趁机进攻吴国,吴国只剩下老弱残兵,不敌,夫差当时正和诸侯们签订盟约,碍于面子,夫差并没有声张,并秘密派人去越国求和,虽然此时越国占据上风,但吴国的底子不错,勾践认为此时自己也无法灭亡吴国,就同意了求和。

后来越国再攻吴,吴国灭亡,夫差认为自己有愧于伍子胥,自尽。

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失偏颇,毕竟这个时候的吴国已经衰弱了。

由网友 疯言MAX 提供的答案:

所谓"三千越甲"其实只是去吴国旅游了一圈,对吴国真正的杀招在战场之外。

吴越两国是世仇:前496年槜李之战,吴王阖闾兵败重伤而死,临死之前留下遗言,要求夫差向越国复仇。

前494年,勾践得到夫差秣兵历马的消息,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再次攻击吴国。结果,这次没有了上次的运气,兵败会稽之后,勾践被迫求和。

最终的结果是,勾践夫妇入吴为奴。就是从这一刻起,越国开始了削弱吴国、强大自身的谋划之路。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个叫范蠡的谋士。

一、帮助夫差学会奢侈品消费

范先生是现代营销的鼻祖,就像如今卖打印机不赚钱,而是指着耗材赚钱一样。

范蠡送给夫差两件贵重的奢侈品:西施、郑旦。作为礼物当然是免费的,但她们需要的配件,就只能靠你来满足了,比如:

美人要是住得不舒心,会影响气色的。征调10万民夫修个姑苏台、馆娃宫,不算过分吧;

美人出身于越国水乡,整天呆在宫里未免沉闷。那么举全国之力,修一座镶金嵌玉的游泳池,也在情理之中吧;

除此之外,美人的衣服、美人的食物、美人的出游……哪一样,不需要强大的人力、财力支持呀。

靠着阖閭当年攒下的家底,财力还是有一些的;人力嘛,自己这不足的话,不是还有小弟越国吗?

吴国大兴土木,银钱花得像流水一般。越国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没事再搞个劳务输出之类的,最起码夫差得管饭吧。此消彼长之下,两国的实力差距被无限拉近。

二、越国钱币的国际化之路

金属货币时代,币值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其重量的代名词。但铸币的时候,削减点重量,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在白捡钱啊。

故而,几乎所有国家的钱币都是不足重的,只是多少的区别。越国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这样的钱币,放到国内的话,自然问题不大,但要与他国交易的话,那人家愿不愿认的钱,就在两说了。

在范蠡的建议下,越国开始发行足重的钱币(其实也就是青铜块)。虽然损失了眼前的利益,但致使越钱成了周遭国家中,最受欢迎的货币。

越钱可以在邻国市场上,任意购买物资。极大地加强了越国抗风险能力,如同今日的美元霸权一般。

三、组合拳的效果明显

有越国这个小弟做后盾,夫差干什么事都显得底气十足。有活越国干、缺钱越国筹,自己只需要一心享乐,外加忙忙争霸的事就可以了。

夫差这些年也不是没干正事,比方说修邗沟,就是为北上打通了一条路,但无疑也耗费大量的钱粮。完全忘了,步子迈太大了,容易扯着那玩意。

夫差处在被捧杀的边缘,只差最后一把火了:

农业社会不是每年都能五谷丰登的,这一年吴国遭遇罕见大旱粮食绝收。勾践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粮食绝收算什么个事,只要有强大的兵力,还怕没吃的?只要北上争霸,打出我们南方国家的威望,各路诸侯还不得抢着来孝敬你啊。至于家里嘛,我们越国一定替你守好。

前482年,夫差开开心心的北上玩黄池会盟去了。夫差的军力着实不弱,在晋国还留下一个"如火如荼"的成语。但是家里,却出事了:

勾践的三千大军,只要带着粮食口袋,往吴国的城池前一扔,对方就主动开门投降了。

别说这些人没骨气,挨饿的滋味,谁尝过谁知道;也别问勾践的粮食从哪来的,越国钱币早已通行天下了。

打到吴国宫廷,俘虏吴太子友,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偷家。此刻的夫差还忙着争盟主之位呢,得到被偷家的消息,只能向越国求和。

至此吴越两国,攻守形式转换。在越国的高压之下,吴国步履维艰。直到六年以后的前476年,勾践再次攻吴,夫差大败导致亡国。

按照勾践的思路,非要把曾经受过的屈辱,在夫差身上重演一遍。但夫差好歹还是保持了王者最后的尊严:

"我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再来侍奉越王了。后悔不听伍子胥的话啊,导致今天这步田地。"言毕,拔剑自刎,两国争端至此画上句号。

吴越是世仇,很难算清是谁对谁错。但从两人的表现来看,颇有一股后世刘邦、项羽的味道啊。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