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夏雨风7e4A 提供的答案: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六人,苏家占一半。宋朝首推苏轼第一人。
我最喜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那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少年成名,出道既巅峰。第一次首考,不是欧阳修误认是爱徒曾巩,为避嫌将其划入亚军,否则早就独占鳌头,一举成名。接着将兄弟俩接入宫中单独试考,兄弟俩才华横溢,惊艳满堂,让老欧也愿当众让贤。
但大苏为人刚傲不驯,在政治上与改革家王安石相左,却再三陷在朋党之争的漩涡中而不能全身而退。三度沉浮,在发配中度过了坎坷的一生。
幸好小苏低调左右逢源,官职却扶摇直上,坐到相位。暗暗资助,让大苏不致于穷困潦倒,还能游览山河,写下了无数名诗好词。
大苏把满腔热情都洒在了祖国大好山河上,最后寄希望于一轮明月清辉,人间能似皓月光洁无瑕,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尘埃纷争,没有悲欢离合,没有跌宕起伏,像嫦娥般翩翩起舞,飘飘欲仙,该多好!
由网友 名人文化郭大哥 提供的答案:
回题主》
在Html369上,我看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如:你喜欢……?你认为……?你读过……?等等之类,我觉得这种大问题概念模糊,无法形成比较正确而完满的的答案。
苏轼一生坎坷,但才华横溢,是难得的诗、词、书、画大家,他每个时期都有不乏功力深厚,艺术精粹的作品,而我们接触他的作品毕竟不是太多,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还受到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获取的知识信息还过于单一,对任何事物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大环境即主观因素的影响。于是,无论是提问也好,答题也好,没有形成客观的逻辑关系,我们固有的思路是片面而不清晰的。
我觉得,无论是对一个人、一本书、还是一首诗,我们都要保有一份客观的探求的心态,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如对苏轼诗的喜爱,应该看一下《苏轼诗词集》《苏轼传》《苏轼评析》之类的书籍,特别是古代读本、民间读本的书,只有全面了解历史、人物、作品,才能寻找到喜欢的理由。
比如一般人只是看《三国演义》,而很少人认真看过《三国志》;一般人看现代的书籍多,而看古代读本的却很少;一般人看国内的书籍多,而看国外的书籍太少,这就是认知的区别之所在。
名人文化郭大哥 | 喜欢的话请多点赞和转发——多谢粉友支持!!
由网友 青松5698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我本人特别喜欢苏轼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由网友 用户晓月望云 提供的答案: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诗词海洋里,宋代苏轼的词似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闪耀夺目。他的《水调歌头》,最为所爱。
明月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多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背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苏轼中秋望月之作,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出自已遗世独立的竟绪和把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官场失意。很长时间生活在京城之外,他游官在外,性格豪放,词风洒脱。他一方有面对大自然及宇宙充满好奇,另一方面来自对现实的不满。此生不如意,幻想着摆脱,天上的琼楼玉宇是神仙的生活,令人向往。然而,高处不胜寒,又令作者坚定了人间生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揭示了大宇宙的自然规律,月有被乌云挡住的时候,正如人也会有悲与欢的离合,人间那有十全十美的事呢!词人有旷达的心怀和超脱世外的志趣。
总之,这首词,艺术之高,情趣之美,授后人之正确理解人生观和处事哲学。可称千古绝唱!
由网友 张秉荣 提供的答案:
谢悟空邀请:
关于苏轼的诗词我基本上都很喜欢的,其词更是妇幼皆知,人人称赞!如大江东去;明明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我现将苏轼的诗展现给大家,每两句诗都含苏轼的一首诗,这些诗我都喜欢。望各位友友们对号入座指出都是出自苏轼的那首诗作。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影看悬珠。
我昔南行舟系汴,远看三日沙吹面。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天外黑风吹海立,渐东飞雨过江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见吴山横处来。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以上是苏轼十四首诗作里的每两句诗,望各位诗友们将各句诗配上原作全诗,各位师友们请。答之不周,望友友们见谅!谢谢友友们的阅读。
由网友 向哲洪涛 提供的答案:
苏轼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很多诗词都可以说惊艳盖世,而流传千古。
有一首诗词想必大家都能耳熟能详,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人拿起酒杯对着月亮问,天上的宫阙,今天是个什么日子,月光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我要驭风一去,但宫殿那么高,一定很冷,还不如在人间仙境里把酒临风。
月光灰暗了下来,洒在和我一样没睡的人身上,人不应该有忧愁怨恨,哪里的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就像月光一样,有阴晴圆缺。
表达了诗人多愁善感,而又非常豁达的人生观。
苏轼的诗词你必须是通过形象去感知,去联想,才可以悟出其深邃的哲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诗词是在中秋大醉的时候,写出的千古名作。
由网友 夕阳红155908541 提供的答案:
我最喜欢苏轼的《题西林壁》,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这首诗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易读易记易背,且寓意深刻。
全诗四句,二十个八字。第一、二句实写游庐山所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南北走向的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东侧、从西侧看,从远处、从近处看,从高处从低处看,看到的景物都不一样,真是千姿万态,无限风光。
后二句,借景抒情,谈游庐山后的体会。"不识庐山真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处在庐山之中。
诗人借助游庐山看到的不同景色,说明了一个道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看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网友 书画净缘 提供的答案:
苏轼的传世之作很多,其中最喜欢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首《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余独不觉"表达了苏轼不随世俗,以自心体悟人生的信条。
"穿林打叶"借物喻景,将疾风骤雨赋予了律动的诗意。
"莫听……何妨……"以一种不羁护持着诗人内心特有的情致。
"轻胜马""谁怕"从容淡定铺垫出上部分结尾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豁达与豪迈巧然重墨。
下部分与上部分紧紧呼应,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绝好的诗眼。"风雨"两字涵盖甚广,诗人以自然之景喻人生之境,无所谓尘世得失,"萧瑟"之处潇洒"归去",将屡遭彳亍的人生之旅轻描淡写,无疑表现出苏轼旷达超然的处事观与人生观,流传后世召领有缘人功德无量。
(配图缘自:于少平老师近期山水画小品)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