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阴谋论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成济一矛将当朝天子穿成了串,成济这一矛,刺出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第一,他是第一个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杀掉自己皇上的人。
1
魏帝曹髦带领几百人,出宫要讨伐乱臣贼子司马昭,司马昭赶紧派人阻拦曹髦出宫。
司马昭的几波人马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能拦住曹髦,曹髦就这样冲出皇宫,进入到了洛阳城中。
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让司马昭气歪了鼻子。
就在曹髦一路狂奔时,贾充带领中护军阻拦住了曹髦。
说来很讽刺,贾充带领前来阻拦曹髦的中护军是专门用来保护皇帝的禁军,如今选择一致将枪头对准了皇帝。
曹髦毕竟是曹操的后代,拔剑带头冲杀。
帝自用剑,众欲退。
天子毕竟是天子,那是神明般的存在,众人都不敢上前,这时候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大人,现在可咋办啊。
贾充说了句千古名句:
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
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今天的事怎么处理,有什么可问的。
然后成济就一矛刺出,曹髦被穿串了。
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
权臣弑君,自古有之,但当街刺死自家皇帝的,成济前无古人,投一份。
偷腥都是在家里拉上窗帘,关上灯,哪有当街就比划的。
这位下令的贾充和动手的成济下场如何呢?
2
当朝天子当街成串,司马昭找来智囊商议,现在该如何善后。
陈泰说:只有将贾充腰斩,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可实际结果呢?
下令的贾充无事,还步步高升,动手的成济三族被灭。
司马昭为何没杀贾充呢?动用电视剧《天下第一》中的一句话:谁下的手不重要,谁下的命令才重要。
按道理来说,罪魁祸首是下命令的贾充才对,为何成济成为了背锅侠。
贾充这个人要说聪明在三国之中,也许排不到前面,要说机灵,在三国时代妥妥的前三甲。
贾充必然是接到了司马昭的命令,不然他才不会下杀皇帝的命令,还是在大街上,机灵鬼贾充绝对不会擅自做主的。
贾充只是制片人,司马昭才是导演,导演自然不会找制片人的麻烦,只能委屈一下成济了。
3
成济怎么想的呢?让你杀就杀,你还以为杀鸡呢?那可是皇帝。
成济是为了邀功吗?
不是,曹髦只带了几百人去讨伐司马昭,傻子都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单单挡在曹髦面前的中护军,曹髦都冲不过去。
既然不可能伤害到司马昭,又哪来的功劳呢?
不错,曹髦带人在大家上扬言要诛杀司马昭,影响的确很坏,可成济能想到这么多吗?
成济能当街捅死皇帝,他没这个脑子去想事情的影响。
成济纯粹是傻,如果给成济脸上贴点金,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司马昭也许平日里真的对这些人不错,因此在听到贾充的话之后,就直接动手了。
能干出这种事的人,真的不要指望他想那么多。
总结
成济完全就是傻,听完贾充的蛊惑之后,自以为要报司马家的大恩,直接动手。
看了武侠剧就会幻想成为盖世豪侠,看了古惑仔,监狱里就陆续有人报道。
成济完全就是"热血",这种人,想不了那么多。
由网友 美人赠我双燕图 提供的答案:
这个人脑子不好使。
首先杀皇帝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既然当了枪,就要有当枪的觉悟,用自己的命,换家族百年的腾飞。
可是成济事后居然和哥哥脱光了跑到房顶上,大骂司马昭,说他不厚道。
这只能说明他脑子不好使了。司马昭厚道不厚道不是你一个手下人能评论的,而且弑君这个事难道他真的认为司马昭能给他抹平了吗?
我以前说过,如果穿越是成济,那么正确的做法是:
当成济看到曹髦冲过来,根本就不用问贾充,直接冲上去把曹髦杀掉,然后回头再把贾充杀了。
之后抱着曹髦的尸首大哭,等待司马昭假装听到信儿过来,就上去说,曹髦和贾充起冲突,贾充失手杀了曹髦,自己不得已杀掉贾充,为了不让司马公被人指责。
如今皇帝已死,自己让司马公为难了,只求一死。贾充是乱臣贼子,司马公之前被他骗了。
话里话外一定要句句说贾充弑君,句句提点司马昭你的名声要紧。
当时的情况是,皇帝死了,贾充也死了,司马昭急需一个缓和气氛提高自己声望的人,这个人就是成济。成济保护司马昭的名声,杀掉了弑君者,这样朝里朝外都是个交代。
司马昭只要不糊涂,肯定会留下成济性命,而且听成济说话有调理办事狠辣,其实是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由网友 bloodyytopi 提供的答案:
太蠢了呗,当时司马昭已派出大军,想把皇上堵在宫里瓮中捉鳖,好准备下一步或毒杀或废帝,没想大庭广众弑君。遇上曹髦的兵将多的是,但前几批一被呵斥立即奔走相避,也就成济这傻乎乎的听贾充一说,赶紧跳上去杀了曹髦,拍马屁拍在马蹄上,灭族是必须的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司马师死后,曹髦果断意识到这是个收回皇权的好机会,便一面下诏,命令司马昭留守许昌,让尚书傅嘏率军回到洛阳;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打算干掉司马昭。
但是,曹髦的计划被司马昭识破。
接到诏书后,司马昭采纳钟会的计策,亲自率兵回洛阳。
景帝(司马师)崩,天子(曹髦)命帝(司马昭)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司马昭)用嘏及钟会策,自帅军而还。——《晋书·文帝本纪》
曹髦见司马昭带着大军回京,无奈之下,只好接受现实,封司马昭为大将军。
从此,司马昭开始独掌大权,曹髦则继续被司马氏架空。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样与曹髦失之交臂。
这件事后,司马昭知道曹髦不是善茬,便很少进宫面见曹髦。
平时处事,司马昭也是极为谨慎,绝不给曹氏做掉他的机会。
时魏高贵乡公好才爱士,望与裴秀、王沈、锺会并见亲待,数侍宴筵……时景文相继辅政,未尝朝觐,权归晋室。——《晋书·司马望传》
其实,单从这则记载就不难看出,司马昭很早就与曹髦翻脸了。
曹髦想干掉司马昭,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司马昭也想除掉曹髦,只是找不到借口。
就这样,司马昭和曹髦相互提防,面和心不和地相处了五年。
到了公元260年五月,曹髦忍无可忍,命令皇宫戒严,卫士全副武装,准备等司马昭哪天入宫朝觐时,将其做掉。
但不料,曹髦的计划遭身边近臣告密,被司马昭知道了。
五月戊子夜,(曹髦)使冗从仆射李昭等发甲于陵云台,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戒严俟旦。沈、业驰告于帝,帝召护军贾充等为之备。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晋书·文帝本纪》
司马昭知道曹髦的计划后,有意思的来了。
按照大众的印象,这场火拼是曹髦挑起的。
比如《三国演义》中,就是这样的描绘的:
司马昭得知曹髦写《潜龙诗》讽刺自己,勃然大怒,带剑上殿,羞辱曹髦。
受了一番羞辱,曹髦也忍无可忍,决定率宫中的几百御林军与司马昭火拼。
结果曹髦刚出宫门,就碰上贾充引数千铁甲禁兵,呐喊杀来。
而让曹髦没想到的是,贾充身边的成济还是个愣头青。二话不说就刺死了自己。
整个事件的过程,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曹髦很鲁莽,成济更鲁莽,完全没有脑子。
可按照史料记载,大众关于曹髦主动带兵挑战司马昭的印象,其实是错的。
比如《汉晋春秋》和《魏晋世语》中,就详细记载当时的火拼过程:
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汉晋春秋》
高贵乡公之难,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干欲入。干妃,伟妹也。长武谓干曰:"此门近,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干遂从之。文王问干入何迟,干言其故。参军王羡亦不得入,恨之。——《魏晋世语》
王沈、王业把曹髦的计划告诉司马昭后,曹髦还未行动,司马昭那边就先下手了。
等到曹髦知道后,他这时候有两个选择。
一是像曹芳那样,认怂,任司马昭宰割。
二是为了尊重,杀出皇宫,与司马昭拼!
我们知道,曹髦的性格颇似曹操,他不想忍辱偷生,便选择了火拼。
可是,当曹髦带兵刚走到宫门口时,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就已经带着人马进入皇宫,并在宫里的止车门与曹髦迎面相遇。
司马伷前来,目的很明确,就是把曹髦堵回去。不让他出宫。
曹髦为了冲出皇宫,随即又转到东掖门。
而当时,除了司马伷外,贾充和司马昭的另一个弟弟司马干、参军王羡也带人来了。
只不过,他们被满宠的孙子满长武挡在了阖闾宫门之外,被迫绕道东掖门,而曹髦此时已经到了东掖门,双方正好碰面,这才给人一种曹髦先动手,司马昭被迫迎战的错觉。
所以说,整个事件过程,其实是司马昭先下手,曹髦属于是被迫迎战。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
为什么曹髦一定要杀出宫外?他就在宫里等司马昭来了,再找他火拼不行吗?
不行!为什么不行呢?
因为曹髦的兵少,才几百人。如果在皇宫内火拼,他必输无疑。
但如果曹髦能冲出皇宫,把事闹大,闹得天下人皆知,逼迫士族站队,那事情的结果可能就有转机了。
这就跟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权,用兵变方式强迫大家站队是一样的道理。
司马懿不政变,大家都不会吭声。
但司马懿做出行动后,马上就有太尉蒋济等人站出来支持他。
并且,如果曹髦真能迎头撞上了司马昭,他在混战中还有干掉司马昭的可能。
比如按照《晋书》的记载,曹髦领兵与贾充的兵马火拼时,亲自用剑拼杀,并扬言有敢动者灭族。小兵们担心伤了曹髦会被灭族,都准备逃跑。
所以说,曹髦在关键时刻冲出宫去,其实是一步好棋,这远比他认怂,留在宫里等司马昭来收拾自己靠谱。
只不过,成济这个二愣子,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曹髦杀了。
那么,成济为什么敢杀曹髦呢?他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这个问题,我们不是成济肚子里的蛔虫,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成济的职务是太子舍人。
根据曹魏的官制,太子舍人的上级领导是少府或光禄勋,不是中护军。
成济作为太子舍人,他为什么要去请示不是自己上级的中护军贾充呢?
这明显就说不通嘛。
所以我个人觉得,成济杀曹髦,原因或许很简单,就是他想政治投机,通过杀曹髦来获取司马昭的青睐。让自己平步青云。
而贾充因为是司马昭的心腹,成济可能认为贾充的建议,就是司马昭的意思。
于是,他就去咨询贾充。
注意,是咨询,并非请示。
贾充用不着自己亲自动手,当然是建议成济杀了曹髦。
成济得到贾充的建议后,认为稳了,便果断杀了曹髦。
只不过,成济没想到曹髦死后,影响会那么严重。司马昭会受到那么大舆论非议。搞得司马昭非常被动。
而让成济最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昭会卸磨杀驴,用自己家族的人头平息非议。
怎么说呢,"保证"这种东西,最不靠谱。
更何况,司马昭还没给成济什么保证。
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的。不要总想着走捷径。因为走捷径,意味着风险也大。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成济表示,我就是纯粹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办事,谁知道不小心就帮领导背了一个天下最大的锅呢?这一个不小心,可是创造了一个历史。
不过我们要理解成济,这哥们脑子毕竟不好使。在背后出主意的人,才是最坏的家伙,这个人就是贾充。
说贾充大家不知道,但是说贾南风,大家一定已经准备好唾沫星子臭骂这个女人了,贾充就是贾南风的父亲。贾南风就是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第一任皇后,因为她导致了八王之乱,继而引发了五胡乱华。
领导就喜欢说话说不全,让你自己猜。
当时成济是太子舍人,不过他是给司马昭打工的,因此曹魏皇帝曹髦是指挥不动成济的。曹髦是个有想法的皇帝,他觉得司马昭早晚要篡位,所以打算要先弄死司马昭。
可是曹髦的处境和当年的汉献帝一模一样,也是一个亲信都没有。他找来商量对策的人,转眼就把他给卖了。
恨得牙痒的曹髦实在是被逼得没办法了,索性带着宫里的一帮太监宫女出征,打算直奔司马昭府邸,去宰了司马昭。
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汉晋春秋》
时任中护军的贾充,那更是司马昭的铁杆粉丝了,他带兵将曹髦给拦住了。曹髦毕竟是皇帝,没人敢动手。这个时候成济抛出来问该咋整。
这个时候贾充的领导艺术就体现出来了,他来了一句:司马昭平时养着你们干什么吃的?这还用多问?
这话水平就高了,因为贾充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说一句迷迷糊糊的话,既能够表现自己的权威,又能够让事态得到控制,剩下的就是手下人自己临场发挥了。
成济听了贾充的话,摸摸脑袋,似乎恍然大悟,于是就拿着戈跑过去把曹髦给宰了。曹髦当场死亡,贾充也懵了。
这事儿可都是成济自己的主意,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贾充第一时间撇清了弑君的嫌疑,成济傻不愣登地还在那儿等着赏赐。
很多单位的领导都喜欢这么指挥手下人,因为话要是说得太明白,出了事儿岂不就是领导负责了?就是要说一半,让你自己悟,办好了是领导的功劳,办坏了你得全权背锅。领导最多会来一句:我是这个意思吗?我让你这么干了吗?
成济表示彻底上当了,可惜为时已晚。
在单位犯错误还算轻的,最多是给领导背锅,被开除。可是成济这回犯的错误,可是无法挽回的错误,因为他弑君。
这件事谁敢背?贾充是直接领导者,但是他是中层干部,他肯定不负责。要么是执行人负责,要么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项目经理是不可能为这件事负责的。
因此贾充躲得远远的,那么司马昭会负责吗?当然也不会,他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司想要继续经营下去,他的名声就不能太臭,所以必须要找人背锅。
成济这才明白过来,合着打一开始你们就想着坑我呗?还真的是这样,别看贾充说得那么大义凛然,很多不负责任的领导,在关键时刻,总会让员工前去顶包,你的小脑袋瓜子要想清楚了再出手,别意气用事了。
显然成济是要为这次弑君活动负主要责任的,司马昭立刻大骂成济,并且痛哭曹髦,宣告天下,这个成济是临时工,属于无证上岗,跟我们司马公司一点关系都没有,顶多算个劳务分包,现在宣判他死刑以儆效尤。
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相府兵将止不敢战,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济抽戈犯跸,刺之,刃出于背,天子崩于车中。---《晋书》
成济总算是知道,自己彻底上当了。"这还用多问?"这几个字实在是博大精深,是真的要问清楚了才能动手,否则给自己惹来的或许就是杀身之祸。
成济心里苦啊,但是有苦难言,只能被司马昭给宰了。同时被杀的,还有成济的哥哥成倅。成倅:我招谁惹谁了?
《魏氏春秋》里有一段比较搞笑的记载。
在《魏末传》里,弑君的其实是成倅和成济两兄弟,当时曹髦被杀了以后,天下人都痛骂司马昭,无奈之下,司马昭只好把这两兄弟拉出去做替死鬼。
在《魏氏春秋》里,成倅和成济兄弟俩心里非常不服气,自己分明是为了给领导办事,事情办成了还要收拾自己,这不是卸磨杀驴吗?
为此成倅和成济索性光着身子爬到了屋顶上,痛斥司马昭无情无义,或许就是希望把事情搞大了,来几家媒体好好采访一下。
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魏氏春秋》
显然《魏氏春秋》的制作团队当时在场,采访到了这一条新闻。司马昭怒不可遏,派人用乱箭将成倅和成济给射了下来,这才平息了风波。
总结:做替罪羊之前,想想值不值得。
其实有很多人是甘愿做替罪羊的,在很多电影里,不少人给自己的朋友背锅进去了。多年以后出来,朋友为了报答他,给了他一大笔钱。
这是你情我愿的事情,那倒也算了。可是成济实在是太亏了,因为他在背锅的整个过程中,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充当了什么角色。
那个一本正经的领导贾充嘿嘿一笑,不知道躲哪儿去了。大领导司马昭东张西望,表示全然不知成济的所作所为。
这样的替罪羊,是最无奈的。因为他们给人家背了锅,甚至丢了性命,结果还要遭受万人唾骂,甚至会连累家人。三思而后行,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魏氏春秋》
由网友 茂岭山葫芦娃 提供的答案:
成济唯一有可能保命的方法就是调转枪头,杀死贾充,率领中护军攻打司马家族府邸。曹髦已经冲出被重重包围的皇宫了,当时天子的威望很高,没人敢光天化日之下刺杀天子。曹髦并非等闲之辈,有胆有识,还是有一定胜利的几率的!成济脑子一根筋,把自己当做司马昭的家奴,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若为道义奋力一搏,不成功也能为家族赢得好名声。相比于被夷灭三族,这样总不至于遗臭万年。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还能怎么想,利令智昏呗。
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后,原本有心立曹操的八儿子,也就是彭城王曹据为新帝,但当时的郭太后,以辈分不合礼制为由,坚持拒绝。
最终,司马师改立魏文帝曹丕之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曹髦这个人,史料上对他的评价甚高,有称他"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还有说他是"非常人也,武帝更生也"。
这两句评价中,有一个关键含义,那就是曹髦的性格,与当年的曹操很像。
曹操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自然是不愿受制于人,敢想敢干,同时也带着那么一点点冲动。
而他的这个特点,完美遗传到了曹髦的身上。
曹髦登基一年后,即公元255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联合扬州刺史文钦,起兵讨伐司马氏,为平定二人,司马师亲自督师征讨。
最终,毌丘俭战死,文钦只身逃至江东,司马师大获全胜。
不过,全胜也不是没有代价,此战中,司马师差点被文钦之子文鸯砍了,虽说侥幸躲过,但也被惊吓的眼珠子几近脱落。
因此回来之后,司马师大病一场,并很快奄奄一息。
无奈之下,自知油尽灯枯的司马师,密令弟弟司马昭返回洛阳,嘱托司马昭接管自己的大将军印。
至此,司马师退场,司马昭即将成为曹魏新的权臣。
得知司马师病逝的消息后,年轻的曹髦认为是一个难得的夺权机会,因此,他一面下诏让司马昭留守许昌,目的是为了让尚书傅嘏赶紧"率六军还京师"。
只要傅嘏能带着大军返回京师,然后再以封赏的名义,让司马昭只身回来,这样就可以除掉司马昭。
但可惜的是,这个计划,被司马昭识破。
司马昭没有只身返回洛阳,而是听从了钟会的建议,带着军队回到了洛阳,而这么一来,曹髦的计划就无法实施。
不得已,曹髦只能诏封司马昭为大将军,由此,司马昭掌控曹魏大权。
但事情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也不可能结束,曹髦一心想除掉司马昭,而司马昭也知道曹髦想除掉自己,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他更想干掉曹髦。
只不过,双方暂时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所以,就这么"和平"相处了几年。
而到了公元260年,也就是曹髦登基的五年后,看到自己的权势被司马昭日渐削弱,曹髦忍不了了。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资治通鉴》
于是,在当年五月,曹髦安排心腹将士在陵云台埋伏,以准备在司马昭哪天入宫时趁机将其干掉。
与此同时,他又召见了三个他自认为还算忠心的大臣。
这三人,即侍中王沈、尚书王经,以及散骑常侍王业,三人进宫后,曹髦痛斥司马昭,说他的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了。
(曹髦)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资治通鉴》
痛斥完之后,曹髦表示,自己不愿"坐受废辱",意思是不想遭到司马昭对他废黜带来的侮辱,因此,他决定先发制人。
如何先发制人呢?就是带着兵士,以及上述的三个"忠臣",前去讨伐司马昭。
从这里就能看出,曹髦的性格,以及其行事方式,还确实和当年的曹操颇为相似,敢想敢干,不愿受制于人。
但是,他的三个"忠臣"中的尚书王经,却开始泼起了凉水。
王经搬出了春秋战国时鲁昭公的失败例子,并指出当下司马氏根深蒂固且权势极大,而皇宫内的武装力量显然不够看的,所以贸然行动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因此他劝说曹髦,希望再从长计议。
当然,王经说的也确实是事实,不过当时曹髦哪里能听得进去?当场就掏出声讨司马昭的黄绢诏书摔在地上说,事已至此,大不了一死而已,反正必须得办了司马昭。
于是,怒气冲冲的曹髦,扔下这三人,就进宫去禀告郭太后。
而这三人中的另外两人,也就是王沈和王业,早已投靠了司马家族,因此他们准备赶紧把这件事向司马昭汇报,临行时还拉着王经一块去,结果王经选择了拒绝。
就这样,司马昭得知了曹髦试图弄死他的消息。
司马昭得知消息后,随即就进行了一系列安排,具体的布置,是派了几路人马前往皇宫,目的就为了堵住曹髦, 不让其带兵出宫。
带领这几路人马的,有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另外,还有贾允,以及司马昭的另一个弟弟司马干等。
最先抵达皇宫的,是司马伷这一路,他是第一个与带着兵的曹髦迎面相遇。
双方碰面之后,曹髦眼看不敌司马伷,因此就没与其过多纠缠,而是快速调转马头,试图从另一个宫门冲出去。
但这次他依旧没有成功冲出,因为贾允带着人拦住了他,而双方见面后也没废话,当即就在皇宫的南面宫阙之下厮杀起来。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何曹髦非得冲出宫去呢?
其实不是他非得冲出去,而是迫不得已,前文讲过,曹髦手下的武装力量并不多,单纯靠硬碰硬的情况下,他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
所以,他想冲出去,一旦冲出去之后,他的举动就会让更多人知道,这么一来,事情就闹大了,而事情一旦闹大,他曹髦毕竟是君主,不管是人身安全也好,还是在声势上也好,都会占据优势。
甚至还有可能,在混战中除掉司马昭。
所以他才会一心想冲出宫去,而从这里也能看出,曹髦有点冲动不假,但也不是一个莽夫,他这个计划还是有相当可行性的。
只不过,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曹髦与贾允的部下开始厮杀后,最开始曹髦是占据上风的,一来他亲自持剑砍杀,鼓舞了底下人的士气。
二来,他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呵斥贾允的部下,称谁敢乱动,就灭谁的族。
这么一来,士兵们也不傻,如果上前,即便没被砍死,也有被灭族的危险,谁还敢不要命的往前冲?
所以,当时贾允的部下,一度出现想四散逃走的趋势。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二愣子改变了局势,他主动冲上前去,悍然用长戈刺向曹髦,而曹髦也没想到有人敢杀他,因此不慎被刺中。
最终,曹髦被杀,死时尚且不满二十岁。
而这个胆敢刺杀皇帝的二愣子,不是别人,正是当时时任太子舍人的成济。
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胆敢当众刺杀皇帝的成济,在采取行动之际,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换句话说,他为何会这么去做?
要知道,曹髦是皇帝,不是阿猫阿狗,而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敢这么明目张胆的杀皇帝呢,可为何成济就敢呢?
个人认为,成济当时的想法,有两种。
首先,就是利令智昏,换而言之,即为了功名,豁出去了。
前文讲到,在曹髦开始计划干掉司马昭之后,消息就遭到了泄露,被王沈和王业这二人告知了司马昭。
而司马昭在得知后,随即进行了一系列安排。
所谓安排,就是派人围堵曹髦,不让其出宫,而与此同时,司马昭也必然在安排手下行动之前,对手下有所交代。
交代什么呢?就是在面对曹髦时该怎么处理。
毕竟司马昭也知道,曹髦是来要自己命的,而他安排部下围堵曹髦,双方必然会短兵相接,这种情况,司马昭肯定会考虑到,即便是他没考虑到,他的心腹也会询问。
而一旦如此,部下该如何处置?
可以肯定的是,司马昭当时给部下的交代,必然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换句话说,在必要的情况下,干掉曹髦。
而这一点,也得到了验证。
当时成济在动手之前,咨询了一个人,谁呢?正是贾允,而贾允则是司马昭的心腹,也就是说,贾允肯定是知道司马昭的交代的。
所以,当成济问贾允该怎么办时,贾允就说,没什么可问的,言外之意,就是上就完了。
要知道,贾允只不过是司马昭的心腹而已,如果不是司马昭交代了他该怎么办,那依照他的身份,是万万不敢擅自做主杀掉皇帝曹髦的。
因此还是那句话,必然是贾允受了司马昭的授意。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司马昭都发出了在必要时刻可以干掉皇帝的指令,同时成济也得到了贾允的确认,自然就没有了行动上的思想障碍。
而剩下的,那就是赶紧动手,然后夺得先机,成为此次行动中的大功臣,然后论功行赏,升官加爵,走上人生巅峰。
至于杀了皇帝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恶果,成济一是没想到,二是也想不到。
为啥这么说呢?很简单,当时司马家族在曹魏只手遮天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事实,司马昭是朝堂上最大的权臣同样也是人人知晓。
既然如此,成济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在他看来,这天下几乎已经是他的主子司马家族的了,曹魏的皇帝只不过是在苟延残喘而已,杀了也就杀了,就跟杀个阿猫阿狗没啥区别。
至于说之前没有敢这么明目张胆的杀皇帝,这么做必然会有恶劣影响之类的事情,不好意思,依照成济的智商,他考虑不到这种层面。
他只知道,只要杀了眼前这个小年轻,那么荣华富贵就会滚滚而来。
所以,机不可失,再不动手别人就抢占先机了,况且还得到了贾允贾大人的确认,没别的,一个字,杀。
所谓利令智昏,当时的成济就是最好的写照,什么皇帝,什么伦理纲常,全都不是他考虑的,他只想到的是,如何快速完成任务。
被这样一个蠢货杀死,曹髦真是不值。
除了利令智昏这个因素之外,当时成济敢毫不犹豫的弑杀曹髦,他的另一个想法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司马家族,很早就有养死士的传统。
当初,高平陵之变,正是靠着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在关键时刻控制了洛阳,并最终决定了局势的走向。
初,帝(指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
至于说司马家族是如何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城内,养了三千死士而不被发觉,这里面的学问,那可就大了去了。
正如《晋书》中记载的一样,这些死士,平日里并非集中在一处,而是"散落人间"。
也就是说,死士们在平时,并非以死士的身份而示人,有可能是街边的小贩,也有可能是军队里的某个兵卒,总之就是平时的身份十分普通。
而他们之所以愿意为司马家族出生入死,基本可以断定的是,司马家族有恩于他们。
比如说,某个士兵在阵亡后,留下了遗孤无人抚养,而司马家族就开始接手,不仅对其抚养,还会教他练习武艺之类,总之就是让遗孤活了下来。
等到遗孤长大成人后,再安排其未来的出路,比如编入军队,给与晋升,或者是给其一部分本钱,做个小生意之类。
这么一来,这些士兵的遗孤,必然会对司马家族感恩戴德,毕竟,自己的命都是司马家族给的,因此,肯定会愿意为其肝脑涂地。
有人也许会说,哪里会有这么多的遗孤?就算有,司马家族又是如何找到的?
这一点丝毫不是问题,一来,当时战争不断,战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所以,遗孤自然也不在少数。
二来,司马师曾担任过中护军一职,而中护军恰恰在当时是军队里的高级官员,所以利用职权,得到点阵亡士兵的名单和资料,根本就不叫事儿。
所以,司马师养的三千死士,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
既然有养死士的经验,以及也尝过死士给他们带来的甜头,所以想必,司马家族会把这个发扬光大,也就是继续下去。
而杀死曹髦的成济,在当时的职务,则为太子舍人,他的哥哥成倅,则为骑督。
虽说没有证据表明,这兄弟二人是司马家的死士,但有一点能肯定的是,他们身受司马家的厚恩,才得以出任军中官职。
换句话说,就是司马家族对这兄弟二人还算不错。
所以在关键时刻,随着贾允的一声"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让成济想到了司马家族对自己的好,于是,热血当即涌上心头。
什么皇帝,都没有司马昭大人对我好,既然司马昭大人想要你死,那就拿命来吧。
个人认为,这就是成济在动手之前,最真实的想法之一,不为别的,就是为报司马家族对他的恩情。
至于杀了皇帝的后果,在当时的成济看来,有司马昭大人在后面兜着,完全就不用担心。
就这样,一心想除掉司马昭的曹髦,死在了这么一个小人物的手里。
但让"凶手"成济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举动,也给自己的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原本,估计成济认为,杀了曹髦,荣华富贵肯定要有,人身安全也不会有问题。
但谁知道,由于曹髦的死,引起了朝臣们的强烈愤慨,哪怕是司马昭极力安抚都无济于事,毕竟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敢这么明目张胆的杀皇帝呢。
无奈之下,司马昭只能找"替罪羊",试图把这件事这平息下去。
但找谁呢?贾允肯定是不行的,司马昭也舍不得把他推出去,因此找来找去,只能把所有的责任,全都推给了动手者成济,称成济是"妄入阵间,以致大变",因此"其罪当诛"。
不得不说,司马昭甩的一手好锅。
而在得知自己被定了罪之后,成济和他的哥哥成倅,那可是相当不服气,毕竟当初为何动手人皆尽知,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司马昭居然把罪责都甩给他们了。
所以,气愤的二人光着身子爬上房顶,大骂司马昭,但骂也无济于事啊,而最终,司马昭一声令下,成济兄弟二人被射成了刺猬。
不仅是二人被射杀,其三族之人,也被一一诛杀。
这个结果,恐怕成济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一个举动,为自己,为家人却带来了灭顶之灾,而如果当初他要知道司马昭是这副德行的话,估计,说一千道一万,都不会对曹髦动手。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美国电影《保镖》里面,凯文·科斯特纳有句著名台词。
当时科斯特纳身为女明星的私人保镖,要求黑人司机协助他工作,并且学习一些新的技能。
黑人司机不愿意,科斯特纳就说:我干这行时间很久了,我发现了一个事实。无论刺客枪法再差,刺杀有多么糟糕,总有一个人肯定会挨枪子。
黑人司机询问:是谁?
科斯特纳回答:自大的黑人司机!
道理就是这样。
要知道,曹髦可是真命天子,将曹髦当街弑杀从古至今,都没有先例的。
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有一个人肯定会死无葬身之地,就是杀死曹髦的成济。
可惜,就像贾充说的那样"司马公养你何用?"
司马昭之所以养成济,就是用来弑君的。
成济是曹魏骑督成倅之弟,担任太子舍人这种小官,类似于秘书。
魏帝曹髦因见司马氏的权力日益强盛,不甘心坐以待废,决意废黜司马昭的权位,但因王沈、王业泄密,司马昭得以有所准备。曹髦闻讯,率领宫中僮仆欲攻打司马昭宅第。行到南阙,为中护军贾充所阻挡。
虽然曹髦的几百人被贾充的铁甲卫士瞬间打散,但曹髦可是皇帝。
曹髦亲自拿着宝剑砍杀,还对着铁甲卫士大喊:我是天子,你们这些鼠辈敢弑君吗?
铁甲卫士不敢阻拦,纷纷向后撤退。
成济就:"事情紧急了,您说怎么办?"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还用多问吗?"成济闻言,用戈刺杀曹髦,锋刃刺穿了曹髦的身体,从后背透出。曹髦遂死。另据《魏末传》记载,成济之兄成倅与成济一同出击弑杀了曹髦。
曹髦死后,消息瞬间传开,都说司马昭于闹市弑君。
虽然司马昭权倾一时,曹髦只是挂名皇帝,这种毫无顾忌的弑君行为,也是社会舆论不能接受的。
司马昭立即找成济做替罪羊,将成济兄弟全部杀死,还诛灭其三族。
据《魏氏春秋》记载,成济兄弟不服罪,光着身子跑到屋顶,大骂司马昭,被军士从下射杀。另据《三国志·三少帝纪》和《晋书·文帝纪》,司马昭又上书中请求诛连成济的亲属,获得郭太后准许,诛灭了成济的三族。
成济其实就是一个背黑锅的,他的任务也就是背黑锅。
当时贾充传司马昭的命令,让成济去弑君。成济无论下手还是不下手,只要知道这个命令,就不会有好下场。成济即便不下手,司马昭也肯定会杀他灭口。
而成济下手以后,干脆被诛了三族,只能是更惨。
所以这些小角色,只是一颗颗棋子而已,在当权者看来无足轻重。
拿当年仓官王垕为例,当时曹操打袁术,粮草供应不上,就命令王垕用小勺子而不是大勺子分粮食,目的是熬过这段时间。
结果等到军粮运到的时候,全军都已经非常愤怒,都说曹操虐待军人,军心浮动。
曹操一转眼就将王垕杀了,悬首示众,说是王垕故意以公谋私,克扣军粮。
这下军心就稳定了,人人都骂无辜的王垕。
王垕有什么罪?不过是曹操牺牲的棋子罢了。
成济也是这种小角色,他无论怎么想,怎么做,命运都是注定的。
由网友 轩羲十三 提供的答案:
我先来终结这个问题,当时成济想的就是:老子,拼了!
为什么他会想拼了呢,因为他必须在皇帝曹髦和司马昭之间选一个,当他还在像其他人犹豫不决的时候,贾充的一席话,彻底激发了他的小宇宙,于是他做出了选择,冲过去杀了皇帝曹髦,他选择了胜算更大的司马昭。这便源于他的赌博的心理和不得不为之的"炮灰"宿命。
成济弑杀魏帝曹髦
成济一搏杀魏帝
魏国皇帝曹髦当政时,曹魏大权早已被司马昭牢牢把持了。然而作为刚满20岁的愣头青,曹髦早已不满自己成为傀儡的现实,心中想要夺回实权的想法油然而生,于是准备讨伐司马昭。那他是怎么讨伐的呢,带着一百多名身边侍卫去偷袭司马昭。
然而司马昭是什么人,早就在曹髦身边安插了眼线,对魏帝的行踪掌握地清清楚楚,司马昭一得到这个消失,简直恼羞成怒,心想我还给留着你的小命,你居然不识好歹,敢偷袭我,让你有来无回。
所以,当曹髦领着一百多人来到司马昭府邸时,司马昭的得力干将贾充已经带着三百多名士兵等在司马昭府邸前。双方人马一碰面,便是剑拔弩张,俨然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货的架势。
魏帝曹髦
但是真当曹髦举着剑往前走的时候,贾充带的兵就怂了起来,面对加有皇帝光环的曹髦,根本就挪不动腿,也抬不起手。
此时,贾充手下本来可以装傻的成倅、成济两兄弟,硬要当出头鸟,傻不拉几地问贾充说:"事情紧急,该怎么办呢?"
贾充心想,既然你们问了,我如何不让你们去当出头鸟啊,于是贾充用略带轻蔑的语气,说道:"司马公平时花钱粮养着你们干什么的,现在危急关头还要多问吗?"贾充话音刚落,成济一马当先,骑马挺矛冲向了曹髦。曹髦久居深宫,哪是成济这种武夫的对手。一番较量之后,曹髦被成济一矛刺穿了胸部,当场死去。
魏帝曹髦领兵偷袭司马昭
成济的悲催结局
皇帝被大臣杀死了,这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这时就出现了很多正义大臣,要由此向司马昭发难。于是,司马昭召集了朝臣商议如何摆平这件事。
虽然曹髦只是个傀儡皇帝,然而在封建时代,弑君毕竟是天大的事情。此时,一个叫陈泰的大臣坚持要求杀掉贾充才可以稍谢天下。贾充是自己的心腹,忠诚无比,这可不能死,那怎么办呢?
于是,司马昭问陈泰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这个陈泰也是个棒槌,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杀了贾充。"
司马昭心腹贾充
看到大家意见不一,司马昭便想到了找一个替死鬼,直接杀死魏帝曹髦的成济就成了最佳人选。于是司马昭就对众人说:"我本欲效仿伊尹、周公,安抚社稷之难。陛下听信谗言出宫,我曾严令所有人不得靠近辇舆。可是这成济却公然抗令,突入陛下身边以致造成大变。成济凶戾悖逆,干国乱纪,罪不容诛。按照国法,成济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父母妻子兄弟子侄一律皆斩。"
临时之前,成济还不忘给自己喊冤,大声喊道:"非我之罪,是贾充传汝之命!"成济简直不要太年轻,司马昭怎会听你的申辩,直接下令割下了成济的舌头,就这样成济两兄弟就被杀了。这样的结局,最开心的当然是司马昭,不仅除去了想谋害自己的魏帝曹髦,又为平民愤杀了成济,进而树立自己的权威,还保住了自己的心腹之臣,简直一箭三雕,岂不快哉!
司马昭
当替死鬼本就是成济之流的宿命
当成济面对曹髦派兵袭击司马昭时,他作为保卫司马昭的一方,不得不作出选择,然而选择只有一个,便是听从领队贾充的意思。
只是大家都不敢往前的时候,为了想通过此举捞些好处,却头脑简单的成济,把自己送到了贾充的嘴边。贾充话一出,他便不得不冲上去杀魏帝曹髦,如果他不杀,他便是对司马昭不忠,如果他去了兴许还能换的一线生机。
奈何命运弄人,对于司马昭来说,身为心腹的贾充顶得上百十个成济,杀一个贾充犹如身上削皮,疼痛不已。而杀一个成济无异于扔掉一件破旧的衣衫,死不足惜。所以,就造成了成济作为贾充的替死鬼,被杀以谢天下的悲惨解决,这也是成济之流的宿命罢了。成济
后记
成济死得冤吗?可以说死得很冤,但也可以说死有余辜。因为他想借此一搏,毕竟搏一搏单车便摩托,奈何能力太差,博输了,连自己的命都搭了进去。成济的死对于后世,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它告诉我们需要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也要清楚自己的本事,不要去争取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东西,因为那本不属于你,不然你会付出沉痛的代价。
同时,他还告诫我们,每个人身边可能都潜伏着"司马昭",我们不可能一一认清所有人的真面目,但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别成为傻乎乎的成济,别成为一粒无足轻重的炮灰。
司马昭
综上所述,成济敢于杀魏帝曹髦,一是出于赌博的心理,二是骑虎难下,不得不为之。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闭着眼睛,心中喊道:"老子,拼了!"
就这样,我是轩羲十三,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点个赞,关注我,谢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