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善于聆听也是一种美 提供的答案:
雍正此举就是,一石二鸟之计,通过整饴朝中朋党之乱,杀鸡敬猴,平息了朋党之争,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又借乾隆之手赦免了李绂,自己当恶人,这为乾隆日后登基收买人心做铺垫,因为李绂是朝中文坛领袖,收买了李绂,等于收买了大批文人之心。
由网友 正说清代十二朝 提供的答案:
导读:为了维护田文镜,更为维护自己的新政推行,李绂和陆生楠、谢济世被雍正皇帝生生的打成了"朋党之害",逼迫军机处将三人处以极刑。
端坐龙椅、闭眼冷漠的雍正皇帝,面对诚亲王胤祉的百般求情,无动于衷,直到皇四子弘历连连叩头,雍正皇帝才慢腾腾的将赦免李绂的谕旨拿了出来,交给了弘历。而此时,距离李绂等人被砍头的时候,已经所剩不多,弘历是无论如何也跑不到午门了。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李绂被救了!
雍正皇帝将赦免李绂的恩旨交给弘历,养心殿的座钟指向了12:30,而处决李绂等人的时间在午时三刻,也就是12:45,也就是说,弘历在接过赦免恩旨以后,最多也只有十五分钟的时间赶到菜市口。按照从养心殿到菜市口的距离计算,就算马飞起来,恐怕也无法在十五分钟的时间内赶到菜市口,更何况从养心殿到午门还只能跑着。
那么,李绂到底是怎么被弘历救下的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雍正皇帝早就交代了监斩官,在未得到雍正皇帝进一步指示之前,不能对李绂动手,就等着弘历前往营救。
那么, 这里面就会有两点疑问:
1、雍正皇帝对于李绂"过山车"版的处理过程,目的何在?
2、诚亲王胤祉连"御前免跪"的恩典放弃都没法劝动雍正皇帝,为何弘历叩了几个头,雍正皇帝就拿出赦免恩旨,赦免了李绂呢?
以下,笔者就根据《雍正王朝》的具体演绎桥段,对上述两个问题予以解析。
01 雍正皇帝对李绂的处理,并不是简单
表面上看,雍正皇帝决定处决李绂等人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前明时期的"朋党"状态,这也是雍正皇帝处决李绂等人对朝野做出的交代。
但实际上呢,是处于对田文镜的维护,对河南新政推行的维护。
从根上讲,李绂等清流派官员代表的是天下读书人,代表着河南"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新政推行下,所伤害的既得利益阶层。
面对清流派的巨大压力,雍正皇帝拿出了"孤家寡人"的精神,就像宝亲王弘历从河南归来时,对雍正皇帝的表态一样:
"新政决不能停止,田文镜就是有错,为了新政,也决不能处置他!"
田文镜有错吗?
有错!错还不小!
在清朝,学子罢考乃系一件足以震动天下的大事,是任何一位帝王都不敢轻易处置、主观袒护的事情。
雍正皇帝也知道"任何时候,都不能得罪天下的读书人",但为了大清王朝的前途和未来,雍正皇帝让弘历"要学皇爷爷,不要学皇阿玛",决定一人承担"得罪天下读书人"的巨大后果。
弘历用以表明心志的那句"苟利社稷,虽千万人吾往矣",才是雍正皇帝为了国计民生,为了后世之君、后世王朝的昌盛富强而做出的必然决定。
另外,李绂等人串联科甲出身的官员们联名弹劾田文镜的举动,让雍正皇帝感觉到了对自身皇权的威胁。而且,在弘历和刘墨林详细查明田文镜做出的实事、功绩,雍正皇帝对清流派官员们予以安抚性回复以后,李绂竟然为了表明自己的坚定态度,上折子辞职。这在雍正皇帝看来,大有威逼要挟的意思。
李绂之后,又是科甲官员们一份份单独上呈的弹劾奏折,意图淹死田文镜的背后,则是对雍正皇帝的不满,对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不满。
如此举动,则让雍正皇帝处死李绂、陆生楠、谢济世三人,用以警示群臣,为新政推行打造绝对有利的环境,成为必然!
02 雍正皇帝对宝亲王弘历的巨大爱护和形象培植
对于诚亲王胤祉的求情,雍正皇帝有着太多不会同意的理由。李绂乃系胤祉的门人,胤祉作为一个书生皇子,之所以能够在康熙朝晚期如此复杂、混乱的朝局环境下,参与"九王夺嫡",就是因为有李绂这等清流派领袖和天下读书人的绝对支持。清朝历史上,如果胤祉不再胤礽二次被废时,主动退出夺嫡之争,大清皇位的归属还真不一定是谁的!
所以,雍正皇帝绝对有理由相信,此次科甲出身官员们"串联倒田"、"抨击新政"的行为背后有着胤祉的影子,因为雍正皇帝推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伤害的就是胤祉的政治势力——读书人的既得利益。
如果,雍正皇帝同意了胤祉的求情,无疑会更加稳固胤祉在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影响和地位,甚至会间接壮大胤祉的政治势力,形成对自身皇权的巨大威胁。
既然,李绂活着,会增强胤祉的政治势力,会影响雍正皇帝对于新政的推行,甚至会严重影响乃至威胁到自身皇权,雍正皇帝为何还要赦免李绂呢?
而且,雍正皇帝是从袖口中掏出的赦免恩旨,这说明雍正皇帝早就准备好了对李绂的赦免,也就是说,雍正皇帝对于李绂的"极刑处理"只是故作样子。
那么,雍正皇帝的真实目的何在?
替宝亲王弘历这个后世君主,收拢人心,培植政治势力!
为了保护田文镜,保证河南境内的新政能够顺利推行,雍正皇帝只有派遣和自己站在同一阵营,最起码在雍正朝坚定支持新政推行的弘历,才能达到自己的预设目的。
但,派遣弘历的负面影响,就是也会让弘历得罪天下读书人,让弘历成为和当初自己一样的"孤臣",继位后同样会面对被孤立的困境,甚至会面临皇权不稳、朝局不定的危险境地。
所以,利用弘历完成了对田文镜的维护,完成了对新政的维护以后,雍正皇帝还必须将弘历在读书人心中的形象弥补回来。
"要得罪人,要留下骂名,朕一个人担下来!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得罪天下的读书人!"
这就是雍正皇帝处死谢济世、陆生楠,而刻意留着李绂这个读书人领袖的原因所在!
让弘历救下李绂,重塑弘历在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形象,为弘历登基后的朝局稳定、人心所向打下坚实基础。
也就是说,只有弘历,才能"救下"李绂!
说到底,雍正皇帝将"千古骂名"一人背下,而将读书人的人心全部拉向了后继之君——弘历身上。也就是说,雍正皇帝已经给自己做好了定位,那就是"过渡之君"。在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这两位深得读书人爱戴和拥护的帝王之间,也必须有雍正皇帝这样一位敢于得罪天下读书人的帝王,才能保证大清王朝真正的"盛世"!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由网友 雍亲王府 提供的答案:
《雍正王朝》中,李绂因为连同陆生楠、谢济世等人公开参劾田文镜,而被雍正定为结党营私,以朋党罪判处死刑。
因为反对田文镜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谢济世、陆生楠等一众清流文人,在养心殿外逼宫雍正,被雍正一通驳斥后,随即被雍正以"朋党乱政"定罪,谢济世、陆生楠被问斩,李绂也因为公开反对田文镜试行新政,也被雍正问斩。
那么,李绂为什么会被雍正问斩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李绂反对田文镜,仅仅就是因为嫉恶如仇、书生意气,为的是给陆生楠、谢济世等官员以及读书人出气抱不平。
在确定直隶巡抚人选,推行旗务整顿的时候,雍正也是第一个就想到的就是李绂。李绂具备读书人的气节和品质,嫉恶如仇、一身正气,这一点让雍正以及满朝大臣都是非常钦佩的。
但是,李绂也带着读书人的那份迂腐。比如,当诚亲王胤祉让李绂去找李卫帮忙时,李绂非常的不屑,诚亲王只能说"收起你的名仕派头,这个时候只有他才敢这么做。"这一点就说明李绂交往时非常对方的文化修养,所以一开始对于李卫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包括对监生出生的田文镜,由于田文镜在河南试行新政,得罪了李绂的同僚,并得罪了河南的读书人。田文镜对于读书人的态度令李绂非常的不满,与其说是反对田文镜,不如说是书生意气的李绂,作为公认的读书人领袖,要带着这份责任感为读书人出口气,这才执意参劾田文镜,并且顶撞了雍正。
所以,李绂并不是像谢济世、陆生楠那样,借着反对田文镜而反对新政的推行,李绂并不反对新政,也不反对破坏祖制,相反,他知道接任直隶巡抚就是要推行新政、整顿旗务的时候,他接受这项任命就说明他对于新政他并不排斥。而他反对的只是田文镜对于读书人的不敬,完全是书生意气,而正是仅仅因为读书人的意气而不顾朝廷的体面与新政推行的大局,致使朝廷之上再现朋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而李绂也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二来,新政试行初见成效,李绂在这个时候踹反对,影响了雍正的全盘计划。
根据宝亲王弘历与刘墨林在河南走访的拿回的结果,田文镜在河南的政绩还是非常卓著的,百姓安稳,民生稳定,新政在河南试行已经见了成效,雍正在经历了山西巡抚诺敏的失败教训之后,也需要能树立新的封疆大吏的榜样,以更好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政,李卫、田文镜都是他所希望树立的榜样。
而此时的李绂,带着清流御史们参奏田文镜,不知不觉中,影响的是雍正在全国推行新政的大计,也完完全全的抹黑了田文镜的政绩和形象,抹黑了新政的成绩与效果,使得雍正的计划彻底被打乱。
对于李绂,本来雍正是给予厚望的,雍正继位后对于李绂也是多次提拔,委以重用,但是李绂这次的行为确实让雍正是非常的气愤。
三来,李绂的影响力太大,雍正也需要通过李绂要树立自己推行新政的决心。
李绂的影响力太大了,论学识,是饱学鸿儒,作为诚亲王胤祉《古今图书集成》的主要编撰人员,受到了康熙的褒奖;论为官,就连叫花子出身、大字不识的李卫都钦佩不已;论做人,那更是清流的代表,读书人的领袖,全国上下知名的清官廉吏,拥有非常高的地位。
正是因为李绂的影响力太大了,如果雍正此时在李绂面前让步,则今后新政的推行一定是举步维艰,各级官吏更会以此来妨碍新政推行,所以雍正要借杀李绂,让天下的官吏,以及天下的读书人和士绅明白自己推行新政的决心。
但是即便如此 ,对于雍正而言,自始至终也没有准备真的杀掉李绂。
首先,李绂是三爷胤祉的门客,是从三也府上走出去的官员,这里面碍着三爷的面子。如果雍正真的要对李绂动手,必然会遭到三爷的强烈反对与求情,届时会让雍正与三爷反目,毕竟当时八爷党的问题还没有彻底处理,雍正还需要三爷支持自己,况且"御前免跪"的恩典是自己赏赐给三爷的,三爷也是当初第一个跪拜自己的兄弟,所以,看在三爷的面子上,断然是不会动李绂的。
其次,李绂毕竟是有功之人。
李绂无论是编著《古今图书集成》,还是在康熙、雍正两朝为官期间,清廉勤政,政绩突出,还是有很大的功劳的;况且,李绂也曾经是自己在官员中间树立的榜样,之前已经杀掉了诺敏、杀掉了了年羹尧,如果这个时候再把李绂这个封疆大吏杀掉,则会留下更多的对于自己不利的舆论,这也是雍正所不想看到的。
再次,还是因为李绂的影响力太大了。
雍正最为看中的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等这些在雍正朝第一次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官员,都是李绂的学生,朝中的清流和御史大夫们更是以李绂为领袖和榜样,真的杀掉了李绂,会大大影响雍正在这些人心中的地位,也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更加不利于新政的推行。
所以,从一开始,雍正就没有准备真的杀掉李绂。
而雍正不准备杀掉李绂,却依然把李绂押到了刑场,为了就是给弘历铺路。
雍正对弘历说过:"这个罪人你皇阿玛来做。记住,得罪谁也不要得罪读书人。"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雍正为了弘历可谓是用心良苦。
雍正问斩李绂,本来午时三刻的行刑时间,一直到了寅时都没有行刑,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让弘历拿着诏书去赦免李绂,诚亲王胤祉没有看出其中的究竟,反而一直在问为什么,大殿中的所有人都在焦急的等待着刑场的炮声。
但是此时此刻,只有弘历自己心里明白,这是雍正在为他铺路,雍正让自己得罪天下的读书人,却把读书人推到支持弘历的阵营里面,让这些读书人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全心全意的辅佐弘历,日后弘历登基后,可以获得安定的政治局面,朝堂之上君臣一心,而不要像自己这样,身边真正能信任和使用的人寥寥无几。
而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弘历的未来。
由网友 步武堂 提供的答案:
电视剧《雍正王朝》总体上讲了两段故事,第一段故事就是前半段"九子夺嫡"的故事,而电视剧的后半段的核心说的是雍正在当皇上这十三年间的艰辛和困苦,以及雍正推行新政的决心和胆量。
电视剧当中通过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雍正推行新政遇到的来自于各个方面的阻力,以及雍正的无奈何苦恼,在对待李绂的问题上,雍正几乎是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和整个"士大夫集团"作斗争,当然,这个士大夫集团的代表,或者说急先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清流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集团一直是中国社会政治的主导力量,其中士大夫集团当中的"清流",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皇权集团都感到无比头疼的一种势力,这种势力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让人头疼的特点就是"滚刀肉(不完全是贬义)"。
雍正遇到的清流们,就更加的"不要命"。他遇到的第一个"滚刀肉"就是孙嘉诚,这就是一位"不要命"也"不听劝"的主儿。对于孙嘉诚来讲,只要是他要干的事,参的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除非谁能整死他。果然,孙嘉诚最终还是被他用性命弹劾的年羹尧给杀了,但是杀了孙嘉诚的年羹尧也就基本上活到了头,因为年羹尧此举得罪了整个的"清流集团",而清流集团是真的不好惹的。
最终,雍正不得不屈服于清流的势力杀了年羹尧,但是这个前提是年羹尧本人也的确该死。
在年羹尧的事情上,雍正见识了"清流"们的厉害,在他的眼里这些和他作对"不要命"的清流们,似乎已经结成了"朋党"——清流党。
那么作为"清流领袖"的李绂,究竟是为什么会被雍正处死?而为什么包括三王爷诚亲王允祉以及雍正的四阿哥弘历要为之求情呢?
这还真是雍正的"良苦用心"。对于"清流党",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杀,除了清流们多数是"清正廉洁"的清官廉吏之外,因为政见不同而杀人,的确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既"杀鸡给猴看",又"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其实,就李绂而言,和孙嘉诚相比这位"清流领袖"虚伪和浪得虚名的成分就要大的多,在朝廷当中攀附三王爷诚亲王允祉以及纠集清流们结党的迹象很明显,电视剧当中李绂回京接任直隶总督的时候,到他的主子三王爷诚亲王府拜见他的主子的时候,送的那块"鸡血石"应该是绝对的价值不菲,而李绂为了让他的主子安心笑纳,居然就说那是一个富绅给他的写"墓志铭"的润笔费,其实话里话外应该是李绂惦记上这块鸡血石之后的"巧取豪夺"。
雍正深知读书人(清流)的厉害,他对四阿哥弘历说:你要记住,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得罪读书人。但雍正自己却明白,如果自己不冒着彻底得罪读书人的风险,自己的新政是无法推行的,李绂和田文镜之间的矛盾冲突,其背后的实质,就是因为推行新政而产生的雍正和"读书人"之间的矛盾。
雍正很清楚,这个人他是非得罪不可,所以他把对读书人的安抚的人情留给他的继承人弘历,同时严重的警告清流党和他们的真正的后台诚亲王允祉——你要是再管不住你的这些个"读书人的代表",那就别怪我没提醒你,如果"清流们"再阻碍新政的推行,涉及的就有可能是你这个总后台。
所以,李绂的"午时三刻开刀问斩"更像是一出雍正和弘历排练好的戏,这从雍正早就已经拟好了赦免李绂的圣旨,直到最后关头拿出来交给弘历去解救李绂这个情节当中应该看的非常清楚。雍正这么做其目的有三点:
第一,杀了谢济世和陆生楠,给那些结党反对新政的"读书人"一个打击和警告——结党者必须严惩!这两位必须死,无论是弘历还是允祉都不可能救命于"刀下留人"。
第二,逼三王爷诚亲王允祉自降身份求情,目的是让这位在幕后的"精神领袖"走到前台,相当于把他的三哥和清流党捆绑起来,今后在发生问题,就肯定要拿三王爷诚亲王允祉开刀。
第三,通过自己唱白脸而弘历唱红脸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根本的目的还是给清流们一种"震慑":这样的事,不会每次都有机会——所谓天意莫非天威。
这样的处理手段是雍正权衡了利弊关系之后的选择——既然自己已经得罪了太多的人,也就不多"清流"这一伙,把所有的当好人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儿子,也是自己的继承人弘历,既是给了那些清流们一些希望:到弘历当政的时候"读书人"也许会好过些。同时也给弘历一个信息——要相当重视读书人,这是一伙可以随时叫板的"不安定分子",可以利用,但不可交往。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在弘历执政的乾隆朝,对读书人的"治理"和打压就是乾隆的最大"功绩"——通过树立和珅这个典型,倡导并让"奴性"慢慢渗入读书人的骨髓。乾隆朝开始就再也看不到一个像李绂或孙嘉诚那样的"不要命"的清流(好像乾隆初期有个钱丰)。
而极其"残酷"的以文字狱为标志的对读书人"诛心"式的打击,让读书人除了"皇上圣明"就再无"臣有话要说"的胆气了。(《宰相刘罗锅》里面的刘墉这个形象更像是文人自己的意淫)
所以,雍正在处理李绂的问题上和弘历配合上演的这出"阴阳剧",看似是雍正在向"清流党"妥协,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清流们就再无自己的"风骨",除了"窝里斗"之外,几乎就是毫无用处了。
而以八王爷允禩为首的八爷党居然就因为"李绂事件"表面上看到的雍正的妥协便认为雍正"人心尽失",然后便开始了八王议政的"逼宫",而由于对"清流党"的骨气的判断失误,在朝堂之上允禩的侃侃而谈和咄咄逼人以及对新政的抨击,居然没有得到一个同样对雍正的新政有强烈不满的清流的支持。
李绂事件之后,可以不客气的讲,"清流"在大清朝就算彻底消失了,文人们都开始争相去做奴才了。
历史上就是如此。
由网友 农民工说古道今 提供的答案:
李绂与田文镜有矛盾是事实,因为参劾田文镜而得罪了清世宗差点儿被问斩也是事实……史载,清世宗甚至曾经命人将李绂绑赴西市,用刀架在他脖子上问:"此时知田文镜好否?"直到这个时候,李绂依然咬死了:"臣虽死,不知田文镜好处。"可见李绂与田文镜矛盾之深,恐怕并不是一句替同僚、好友出头可以解释得通的。或许也正是这一点救了李绂一命,李绂此举至少向清世宗表明了一点,自己只是看不惯田文镜,但绝对不是结党!因为摆脱了朋党之嫌,无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李绂只是"一个人在战斗"、对清世宗的新政构不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这才侥幸逃过一劫。至于被重新启用,那是雍正十三年清世宗去世以后的事情了……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所谓"宝亲王飞马救李绂"之说纯属子虚乌有,以彼时李绂的身份,赦免他恐怕还用不着"储君"亲自飞马前往法场……因此,我们无法从真实历史中寻找答案,只能就电视剧的剧情来论这件事情。
雍正帝为何要杀李绂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帝之所以要杀李绂,并不是因为李绂将矛头指向了田文镜。如果只是李绂与田文镜之间的私人恩怨,雍正帝或许会乐得他们如此,毕竟臣子斗得越凶,皇帝越安心。自古以来,为了让皇帝放心而刻意制造"争斗"的大臣还少吗?左恪靖与李肃毅之间的争斗,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做给"老佛爷"看的吗?
但是,李绂的情况不同,他攻击田文镜的理据是"河南生员罢考"。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田文镜在河南粗暴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损害了士绅和准士绅(士子)们的切身利益,这才引发了"士变"!李绂的矛头虽然是指向田文镜的,但实际上针对的却是"雍正新政",这才是雍正帝要杀李绂的原因所在。就算田文镜的做法错了,雍正帝这个当口上也绝对不能认!他必须无条件地支持在台前"冲锋陷阵"的田文镜。否则,别说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无法继续推行,整个"雍正新政"都可能胎死腹中。一个李绂与"雍正新政"相比无足轻重,为了新政得以顺利推行,雍正帝必须牺牲李绂!即便李绂完全是出于公心、指责田文镜的也全都是事实,雍正帝也必须替田文镜擦干净这个屁股。
时间明明不够,宝亲王为何能救下李绂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雍正帝最终同意赦免李绂之时,离问斩时间只剩一刻钟,从紫禁城到菜市口,无论如何也是赶不到的。可为什么宝亲王最后却"准时"赶到并救下了李绂呢?只能有一个解释,这是雍正帝事先设好的局。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剧中监斩官在不停地看表。为什么?很显然,雍正帝提前交代了,必须让宝亲王抵达的时间是午时三刻!否则,到时间开刀,监斩官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在意表上的指针和刻度,不是吗?
雍正帝为何要设这个局
既然雍正帝不能牺牲田文镜,那么就只能牺牲李绂了!可是,为什么雍正帝又要兜个大圈子、设这么一个局呢?
首先,生员闹事已经涉及到了清王朝人事制度的根本,雍正帝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田文镜基本上是解决不了了,让雍正帝低头服软取消"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新政更加是不可能的。最终,雍正帝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制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让时为宝亲王的乾隆帝出面赦免李绂、充当那个施惠者的角色,使得那些闹事的生员和士绅们觉得,未来的皇帝还是向着他们的。如果两边都得罪了,自己也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为了自己的未来考虑,士子和士绅们也必须给宝亲王面子!此举背后实际上是雍正帝在促成"河南生员罢考案"的解决。与此同时,雍正帝坚决杀掉带头闹事的谢济世、陆生南的目的其实就是在加重这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让士子和士绅们更快地倒向宝亲王,促成"河南生员罢考案"的最终解决。
其次,剧中李绂被定位为了"清流领袖",清流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相比无须小编多说什么。田文镜粗暴推行新政已经得罪了不少士绅,杀了李绂等于是把士绅中的清流也给得罪了。如此一来,非但不利于"河南生员罢考"的顺利解决,反而会引发更大地、不必要的麻烦。但是,直接赦免李绂显然是不行的。因此,只能让宝亲王来出这个头,把这个收买人心的机会留给儿子,留给未来的皇帝。
其三,借李绂之事给胤祉上眼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胤祉虽然与真实历史上的胤祉出入比较大,但是他与李绂的关系却并没有太大改动。李绂的确是出身诚邸,说他是胤祉的嫡系倒也不为过。剧中胤祉比较超然,除了举报胤禔之外,并没有什么出格的表现。雍正帝即位之时的那一跪,更是给自己捞来了御前免跪的恩典。但是,胤祉的嫡系李绂居然卷入了"河南生员罢考案",这就不得不让雍正帝多心了,这背后有没有三哥的意思呢?很难说。因此,胤祉求情时,雍正帝一直没有吭声,直到胤祉提出用御前免跪换李绂一命,雍正帝才有所松动。为什么?雍正帝很在意胤祉这个免跪吗?并不是,他更在意的是借这件事给胤祉上眼药,让胤祉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我能够让你御前免跪,就能让你继续跪着!别看你是哥,可你弟我才是皇帝!你最好摆正自己的位置。"
综上所述,并不是宝亲王的马会飞,也不是老天爷帮了李绂的忙!说到底,这就是雍正帝为了解决"河南生员罢考案"而刻意设的一个局,既解决了问题,又给了乾隆帝收买人心的机会,同时还借机给胤祉上了眼药,一举三得!不过就是帝王心术罢了……
由网友 板鸭小桔子 提供的答案:
《雍正王朝》这部戏经典就经典在,它允许不同层次的观众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和诠释。
从层次的角度上说,这部戏至少具有现实和超现实,唯物和唯心两个级别。
所谓超现实,那就是在人力之上,还刻画了神力,也就是传统戏剧中皇帝作为天之骄子是天选的,愚蠢人类的斗智斗勇只是一部分,主要靠老天爷推波助澜,比如我们在《三国演义》里看到过借东风——
既然是宫廷历史剧,那么对于一般的吃瓜群众来说,来电超现实的,唯心的,帝王天助的内容,必然会有艺术韵味,令观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
而如果你细看,用现实主义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又能解释出合理的逻辑来。
在《雍正王朝》李,李绂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在新朝科举前后,而且还分两次,第一次是25集左右,张廷露主持的科场舞弊案,那时候李绂是副主考。
第二次是河南举子罢考,和田文镜闹崩了,也就是第35-38集,这个在全剧里已经是靠后,从内容上讲,已经不是定江山,树权威,除异己的事情,已经是考虑下一代的事情了,那么内容上也必然牵连到接班人弘历以及他未来的臣子。
第一次是这个角色刚刚登台,但是第二次就是他要大肆展现了,问斩的情节也是因为这一次才引起的,两个事情的性质都不一样。
第一次科场舞弊的处理已经表现出李绂虽然是个清流,但是脑子轴,完全没有办事能力,出了事只知道嚷嚷,连拿人都不会,还要李卫帮忙。
第二次,则是把这个轴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所谓的士大夫的精气神,所谓的理想,所谓的道义,可以和雍正的新政,国家的根本对着干。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年羹尧还在,第二次年羹尧已经被杀了,国家更缺人才,选拔人才来帮助雍正推行新政更是十万火急的事。那么,如果说第一次李老师的表现政治成绩为零,那么第二次就是负分。
别的论坛上有一种理论,说雍正杀李绂,是为了把三阿哥炸出来,把三爷党灭了。笔者觉得这个角度很出色,但是电视剧里其实并没有这样表现,也没有必要这么表现,因为三阿哥这一类角色根本不配pk。
首先,康熙驾崩传位,三爷是第一个认怂支持四阿哥的,也就是在第20集,发现大势已去以后,第一个跪拜。
当然这里有个细节,他参拜以前,看了一下旁边的十三阿哥,十三阿哥代表的是兵权,也就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三阿哥看见雍正已经兵权在握,也就立马墙头草了。
在十三阿哥没来的时候,这兄弟是这样的——
厉害吧,事态不明朗的时候高高挂起,一旦有了胜负就跟最强的。
其实现实里文人就是这样的,自己永远是最正义,最白莲花,最讲道理的,而谁得势就帮谁唱赞歌,甚至有的时候是谁拳头硬,声音大,就帮谁摇旗呐喊。
对这种人最好的刻画就是《西虹市首富》里夏竹的男朋友——
表面上为人师表,满口仁义道德,捡到钱了满地爬,见到拳头了立刻跪。
这样的人怎么担得起江山,担得起生杀予夺的大任?老八至少能公开叫板,公开pk,而老三根本就没有这种水平,最多也就是纠结一群文人不接地气,不切实际的清谈误国,自娱自乐。
说雍正杀李大人是为了逼三阿哥,或者灭三爷党,就太看得起三阿哥了,他们那一派根本不成威胁。另外雍正也不是神经病,三阿哥已经放弃和你争斗了,带着一帮文人最多也就是在旁边当白莲花,没有兵权,执政权,说话就当放屁,雍正没有干掉八爷,先花精力去干掉三爷,属于脑抽了。而且最高层次的统治是驾驭,是角力,不是蒙古人一样见到异族就杀光。实际上《雍正王朝》里不到万不得已,雍正是舍不得杀人的。
《雍正王朝》里雍正要脸,连写书骂自己的曾静都没有整死,对于自己骨肉兄弟,也没必要下狠手。而李老师也并不是三阿哥举荐的,是张廷玉举荐的,正是满朝上下都知道他是清流不党,才把他拉上来。
李大人早在追缴欠款的时候就在三阿哥府上怼过那时还是在追缴欠款的四阿哥了,然而当了皇帝的雍正一点都不计较。所谓一国之君,气量是起码的修养。
那么雍正斩杀和特赦李大人的意义何在?让我们言归正传。
《雍正王朝》中至少出现了两次超现实,唯心的情节,而两次都出现在科举前后,第一次是第24集,新科三位才子在伯伦楼遇见了贾士芳,贾仙人直接就指出后来最受雍正器重的才子刘默林必须贵人加恩。
第一次看这里的时候简直惊了,这简直就是封建迷信,居然预知未来占卜命运了,这种东西怎么登得上央视了?
然而如果现实地一想,就明白了,假如说雍正就是要有心加恩于刘墨林,那么派一个经常给自己看病的道士去点他一下,岂不是也是情理之中?
刘墨林有才,但是有些个人习惯颠覆了封建传统被满朝文武鄙视,而雍正的改革也要颠覆祖制和传统,这伯乐和千里马是天生一对,这段知遇之恩也是佳话,加入让刘墨林觉得雍正正是自己天选的贵人,岂不是更死心塌地?
第二次超现实,唯心,就是杀李绂。
无论谁劝,雍正都不说话,但是弘历一来,雍正就把赦书给了他。
道理很简单,爸杀人,儿救人,那么以后这个人对儿肯定是死心塌地的,就和康熙去世之前把张廷玉一等能人忠臣降级留用,把十三爷圈禁是一个道理,就是给将来的雍正留新手大礼包。
三爷和雍正是不是暗斗关系呢?并不是,因为在这里三爷还傻了吧唧地责怪雍正,你怎么现在才拿出来?说明三爷就是清流,死脑经,轴,而雍正根本犯不着跟他撕。两个人都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雍正转过背走了,三爷还在朝堂上等消息。李公公还在点化他。
其实雍正,李公公看三爷就像看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有些道理跟他根本讲不着。
还有,田文镜和李大人本来关系很好的,37集里面,田文镜看到李大人是这个表情——
本来就是恨不得睡一张床的好基友神情,都是忠臣,都是清官,只不过视角和方法不一样,然后就在同一集,两个人就因为观点不一样撕了——
他们这种矛盾根本就不是八爷和四爷的矛盾,四爷和八爷的矛盾是善恶是非之分,清流和实干派的矛盾时方法立场之分。对八爷是除恶务尽的敌我关系,而对清流其实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只有忍了。
赦免过后伯伦楼这个散布谣言的地方的舆论马上就炸开了,马上就有舆论觉得宝亲王有神力,可以让自己的马飞着去菜市口——
说这个话的时候,谣言小霸王那大爷表情很紧张。为什么要紧张?因为很担心这种对宝亲王有利的舆论出现。所以,那大爷这边也抛出来一个理论——
然后那大爷他们用表停了这个神话,开始反向煽动——
是顺治爷和康熙爷让表停了,保佑李大人,因为雍正改租制不对,祖宗都不支持——
这个反煽动的结果是吃瓜群众立刻上钩——
那个最开始还在鼓吹宝亲王的绿衣服的大爷一想到和自己利益有关,马上就跳起来了,叫得比谁都欢——
这就是愚蠢且自私的大众被别有用心的大v达人带节奏煽动,干扰大政的最好的例子。所以这一回合,雍正是输给八爷党了,但是弘历赢了,因为接下来马上就是镜头,李大人要走了,刘墨林来送行,最开始李大人是鄙视的表情——
因为所谓的清流们,都觉得刘墨林是个异类,但是刘墨林说完自己是代表宝亲王来的,李大人跪着喝的——
虽然后面没有喝刘墨林自己的那一杯,但是在这里,其实已经说明,第一,看不起任何人,甚至不服雍正的李清流,除了服不和任何人结党的所谓的清高的三爷,现在也服宝亲王了,而一老一新两个互相矛盾又很有才干的人,李老师喝刘墨林,又都死心塌地的效忠于宝亲王了。
雍正在他这一代输了,而为儿子做好了铺垫,当初康熙也是这样为雍正做的,这就是歌词里唱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凭说,海与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世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所以就有了接下来深夜里雍正和刘墨林两个人喝酒的场景——
刘墨林委屈,雍正更委屈。两个人准备把自己喝死,而此时乔引娣站出来替雍正喝,说明代表草根平民的人已经理解雍正的一片苦心了。偏偏这个时候,雍正最看好的酒都喝了的知己刘墨林怂了。雍正升他做内阁学士,军机章京,但是他却不敢当了——
这一刀可谓是捅在雍正心口了——
最不在乎言论,最出格,最忠心的战士都怂了,说明雍正改革的阻力多大,这个也暗示了《雍正王朝》的悲剧性的结局——雍正一生改革,富国强民,但是自己却背负骂名,早死。
那么再来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李大人没有被砍头呢?
第一层理解,钟表是洋传教士调教对准,或者专人负责的,只要雍正一句话,那么专人让他停了就行了。
第二层理解,当然既然那大爷反对派他们提出来是钟表停了是为一种谣言,那么也可能不是钟表的原因,而是这个斩首雍正本来就没下令。雍正可以到时间了递出两份命令,一个是杀,一个是留,让监斩官见宝亲王行事就行了。
这里可不可能是天意和偶然呢?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如果真有神助,那么在诺敏,年羹尧等问题上,以及平乱,筹款上都是邬先生在帮忙,老天爷为什么不帮忙呢?以及第一次印钱,科举作弊雍正为什么没得到天助看出来问题呢?
所以这部剧肯定基调是偏向唯物,现实的,从这个角度理解,那就是雍正根本就没想杀李清流,安排斩首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作秀,和请贾道士去算卦是一样的原理。在阳谋用了几次都被一帮小人祸祸得不浅以后,在邬先生彻底隐退以后,雍正最终自己也用起了一些阴谋小花招。
只有这样,面对用心本来就险恶黑暗的八爷党,以及三爷,清流这种好心干坏事的白莲花,才能勉强hold住。
治国难,为君难,只有担起了这个千斤重担,才知道有多少委屈要往肚子里吞,站在旁边bb的人,是体会不到的。而科场朋党案,其实八爷党根本没出手,是本来可以好好为雍正出力的清流,也算是忠臣和实干派的一次内耗,而坐山观虎斗的八爷党在好人们两败俱伤以后开始出手,那就是撺掇八王议政。
而八爷这招就完全是为了他自己要搞垮雍正了。
所以就这次清流和实干派的内耗来说,真的应了老郭那句话——有时候干掉你的不是同行,而是跨界,当一心为国的死脑经读书人和没文化但是能做事的干员田文镜,李卫等人杀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想夺权的八爷就暗暗的笑了,反正刀刀都是让雍正吐血的。这个时候,活出丧装糊涂的弘昼自然而然地登台了——
让人觉得不争权夺利也是一种天大的智慧和难得的自在。
《雍正王朝》每一秒画面和每一个场景以及他们的剪辑真的都堪称出神入化。
向优秀的导演,演员和隽永的作品致敬!
由网友 非华说 提供的答案:
因为雍正的目的就不是要去杀掉李绂,而是为了给弘历积攒人气。一刻钟从午门到菜市口坐地铁都要半个小时,考虑到那时候城市结构比现在简单,中途不停车,快马飞奔估计最少也要20分钟到半个小时,毕竟6公里可是不近。
李绂因为反对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和田文镜闹翻,并和全体清流和雍正对着干。雍正翻看当初将年羹尧参死的联名上书奏折和此次要把田文镜参倒的奏折名字进行对照,发现一模一样。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朝廷清流结党。结党这是雍正最痛恨的,自己就曾经写下《朋党论》来抨击结党。一气之下的雍正将谢济世,陆生楠和辞官被抓的李绂一同打为党争,拉到菜市口斩首。后来满朝文武求情,弘历和三爷胤祉下跪请求,在最后时刻救下李绂。
再说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李绂这个人。说起李绂,我突然想起一句戏谑的话,就是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李绂这个人第一次出场是在四阿哥胤禛向三阿哥胤祉追国库欠款的时候,李绂当场顶撞了胤禛,这时候就显示出李绂只要有人侵害了自身的利益,他就可以不管不顾,国库的钱他都敢欠,欠了还要理直气壮。科考舞弊案李绂虽然显示出自己的正直,却也显示出他的无知,四处奔波,确是要到伯伦楼抓人,要不是李卫出手,李绂估计空手而归。在找李卫之前,李绂对李卫可是百般看不起,要不是胤祉让他放下名士派头,说不定最后还得被治一个扰乱科考之罪。
后来雍正推行新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明显侵害了读书人和其后代的利益,李绂不满意了,即使三爷提醒他小心打为朋党,他也不在乎,说明清流结党确实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李绂不仅和田文镜闹翻,甚至要辞官不做。雍正有句话说的好,这些人表现是参田文镜,实际上就是冲着雍正,冲着新政来的。所以雍正有事自己扛,有苦说不出。他要做的就是给弘历积累人望。
果然百官和三爷,弘历都为李绂求情,毕竟李绂可以一等一的清官,还是当时天下文人的领袖,他的话语权可是很重的。弘历去了以后,雍正拿出了赦免李绂的诏书。这一下可了不得,弘历的英雄事迹,开始在八卦中心伯伦楼宣扬 。有人开始演讲弘历骑一个黄骠马,飞到了菜市口,救下李大人。这时候有人说我明明看到了马蹄子是落到地上的,并且道出了事情的原委。知道真相的人是谁呢?就是那大爷。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那大爷。
他是一个老牌的旗人,下馆子都要亲自带茶叶,鸟笼,蝈蝈都是上等品。但他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旗人,他曾经给时也写过稿子,并且得到了不菲的稿费,可见他也是有点真才实学的,还有一层身份,他可能是八爷党在民间的传话人。事情的原委就是监考官的表在午时二科就不走的时候就不走了。弘历拿到诏书的那一刻,监考官的表就不走了,一直等到弘历到,说明雍正早就安排好了。后来红利也得到了李绂的尊敬,送别的时候李绂喝下酒可见他心怀感恩。
刚刚说到了传话人的身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把表在午时二刻不走的时候的原因归结为有顺治爷,康熙爷保佑,提倡旗人把地都卖了。雍正让旗人下地干活,他们却在那大爷的鼓捣下,把地都卖了。这正是为八爷逼宫,让各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务,埋下铺垫和伏笔。所以我们看到了接下来的剧情,就是红石在八爷的蛊惑之下,给雍正出主意。
文/红雨说历史
由网友 达摩说 提供的答案:
在《雍正王朝》中,这件事的背景是:当时李绂从湖北调任直隶总督,雍正本想本想让他在直隶整顿旗务,推行新政。但路经河南时,恰逢河南生员因反对"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而罢考,田文镜正气急败坏地要革去闹事生员的功名。李绂对田文镜好言相劝,田文镜却一心为维护新政而固守成见,双方结下了矛盾。到北京后,又赶上谢济世、陆生楠以死相谏,要雍正罢免田文镜,取消新政,李绂遂参与进来,结果被雍正打成朋党,与谢、陆二人一起被判了死刑。
在这件事情中,雍正的对手不仅仅是清流,而是整个读书人群体,因为新政动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连考生都觉得十年寒窗就是为了最后一朝得中,获得不当差、不纳粮的特权,所以他们才会罢考。但在这之中,李绂的政治站位与其他清流还是有所区别的。
李绂是清官,也有清流的那份固执和迂腐,但本质上他还是支持新政的,否则雍正也不会大老远把他从湖北调到直隶来任总督。从剧情中看,李绂与田文镜其实私下关系不错,在河南的首次见面二人的寒暄还是很友好的。当李绂得知田文镜要革了生员们的功名时,最开始也是好言相劝,无奈田文镜态度坚决,而李绂也无法忍受读书人的斯文和高贵惨遭羞辱,二人才由此分道扬镳。
可见,李绂与田文镜的矛盾本质上其实不是敌我矛盾,而是雍正阵营中关于施政策略和方法的内部矛盾。再加上李绂是读书人的领袖,骤然杀之必然会引发震荡,但如若不敲打,雍正作为皇帝的权威就被清流党架空了。这才是雍正最终能够赦免李绂的根本原因。
但赦免归赦免,由谁去赦免,怎么个赦免,在这一点上体现了雍正作为一个老练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第一个问题,由谁去赦免,显然是弘历。这个在剧中体现得比较明确。当时,李绂等人押赴菜市口,即将开刀问斩。李绂的恩主三爷胤祉匆忙赶来,又是辞亲王,又是舍掉御前免跪的恩典,死求活求,雍正都不予理会。而弘历一求,雍正便从袖中掏出早已准备好的上谕,叫弘历赶去菜市口赦免李绂。
所以我们发现,在后面李绂告老还乡时,刘墨林赶去送别,带去弘历的问候,李绂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这证明李绂感了弘历的恩,领了弘历的情。联系到之前雍正对弘历说,今后你得罪谁都不能得罪天下的读书人。可见,雍正是想在他任上把得罪人的事做完,然后让弘历去做收买人心的事。待弘历继位后,再度启用李绂,李绂自然会感恩戴德,施政阻力也会小很多。这是雍正作为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
第二个问题,怎么个赦免。这个在剧中体现得就比较隐晦了。首先我们能看出,赦免的过程可谓千钧一发,如果很容易很轻松就让李绂得到赦免,一方面对清流起不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也无法最大程度地凸现弘历的贡献。所以三爷胤祉怎么求都不管用,而弘历也是求了好几次,时间上很紧张了,雍正才勉强掏出赦免的命令。
最重要的是,明明午时三刻已到,按理已经行刑了,三爷胤祉都跌足长叹,以为肯定赶不上的时候,行刑却始终没有完成。因为大太监李德全给胤祉透露了一个信息,只要炮一响,就是杀了,但直到午时三刻已过,炮都没响,这是为什么呢?
最有可能的解释应该是:宫里的钟表被人为调快了。
因为对于开刀问斩这样的大事,监斩官是不敢私自拖延时间的。那么雍正会不会提前告诉监斩官拖延一点时间,等待弘历到来?有这个可能,但这样就多一个人参透了帝王心术,对雍正不利,对突出弘历的作用也不利。调宫里的钟表,可操作性最强。因为大家都是通过宫里的钟表去了解时间,胤祉一直念叨时间来不及了,是根据宫里的钟表说的。最后乔引娣紧张地等待结果,是看的宫里的钟表,最后兴奋地说,午时三刻了,炮没响,也是看的宫里的钟表。所以,当胤祉、乔引娣等人误以为午时三刻已到而炮却没响时,实际上当时真实的时间应该还没有到达午时三刻,而调快的那段时间足以让弘历赶到菜市口救下李绂。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您觉得有没有道理呢?
由网友 醉美木渎 提供的答案:
乾隆皇帝可以说是清朝最幸运的皇帝,没有之一。其父雍正皇帝在民间传说里虽然以手段狠辣,薄情寡恩著称,但是对于乾隆则是舐犊情深,恩宠有加,特赦李绂则是雍正帝为弘历继位后,能得到仕林支持而导演的一出好戏。
雍正皇帝虽然吸取了康熙皇帝晚年"九子夺嫡"的教训,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但是由于他对尚为皇子的乾隆的偏爱,诸多大臣已经猜到弘历会继位,因此雍正乾隆两朝的权利交接极为平稳。
乾隆作为皇子时的封号为和硕宝亲王,从唐代开始,称皇帝的印信为"宝"。 《新唐书·车服志》:
"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六年,复为宝。"
此后,玺、宝称呼并存,交替使用,象征了皇帝的权力。 以"宝"为封号,是雍正皇帝视其为继承人的明显信号,暗示玉玺有归。 同日受封的还有五阿哥弘昼,封号曰"和",为附和、跟随之意,这是在告诫弘昼,要好好辅佐弘历,不要有非分之想。
雍正帝继位后,大力进行改革,自然会得罪一些利益既得者,他愿意为了爱新觉罗的江山做个独夫,受天下人非议,但是他不愿意自己的继承人重蹈覆辙,因此,他要为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也可以缓解社会矛盾。
雍正皇帝对乾隆的好还表现在治国上,他把得罪人的事自己都做了,不像康熙皇帝在自己任上宣布了一个"永不加赋"的政策,把好人都自己做了,后世人想从民间刮油水只有自己做恶人。
李绂作为仕林领袖,名声极重,因为反对雍正的改革,被判了斩刑,为了营救他,民间议论纷纷,百官奔走呼吁,连天潢贵胄雍正帝的三哥也放弃御前免跪的特权,给雍正帝下跪求情,雍正帝也不为所动,可以说雍正把营救李绂的这场戏引入了高潮,就等主角入场了。
宝亲王弘历姗姗来迟,为自己曾经有过师徒名分的李绂求情,眼看救人时间不够,雍正帝这才拿出了特赦李绂的旨意,让弘历去救人,因为时间不够,李绂原本必死无疑,千钧一发之际,宝亲王居然赶到法场救了李绂,这一幕自然是高潮中的高潮,宝亲王也自然是头戴主角光环。
因此,在救了李绂后,一群八旗子弟在茶馆闲聊,营救李绂这件事的主角居然不是李绂,而是变成了宝亲王弘历。
我敢断言,雍正帝应该是给过监斩官员密旨,不管到什么时间,杀不杀李绂要等到宝亲王弘历到达法场后再说,他就是要让宝亲王弘历在最后时刻救下李绂,成为整个仕林的恩人。所以说营救李绂整件事都是雍正皇帝有意导演的,目的就是为宝亲王弘历造势,为自己的继承人赢的仕林的支持。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2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