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赠汪伦》,记得以前学过最后一句是'不及汪伦赠我情',为什么现在的书改成了'不及汪伦送我情'?

由网友 老穆说语文 提供的答案:

读罢题主的问题,老穆先是一愣,继而将这首诗在心里默默地背诵了一遍,确认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老穆又立刻启开记忆的大门,回忆小时候学习这首诗的场景,语文老师摇头晃脑时的神情仍历历在目。老穆确定,25年前学的就是"送我情"。

难不成题主当年所学版本与老穆的不一样?

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老穆立刻打开互联网,看看李白的《赠汪伦》是否有其它版本。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老穆先将这首诗写下来,如下: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老穆在Html369百科中并无所获,但在百度百科中却有惊喜发现

在第(5)个注释中,有这样的解释:

送:一作"赠"。

学过古诗词或文言文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一作"的含义。一作,即还有一种写法、说法或解释。

那么,为何会有"一作"之说呢?

老穆认为,主要是因为古诗词(文言文)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抄录或印刷等原因,从而导致出现不同版本。不同版本,孰真孰假,我们不能完全确认,故而就有了"一作"这一说法。

咱们闲言少叙,再回到这个问题中来。

老穆详细看了一下"历代评论",毕竟"历代"是一个时间推移过程,如有不同版本出现,应该能从他们的言语中提现出来。

【1】《此木轩论诗汇编》(清朝)

清朝焦袁熹在《此木轩论诗汇编》中这样写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掩下句看是甚么?却云"不及汪伦送我情",何等气力,何等斤两,抵过多少长篇大章!

我们从焦袁熹的言论中可知是"送我情",而非"赠我情"。

【2】《御选唐诗》(清朝)

《御选唐诗》是清朝的官方资料了,老穆详细查看了一下,书中明确写着"送我情",而非"赠我情"。

【3】《四溟诗话》(明朝)

明代作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有这样的言论:

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太白《赠汪伦》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兴也。

谢榛虽是布衣诗人,但他颇有才华,以声律闻名于世,他更是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

老穆认为,一个如此追捧李白的人,必定精通他的诗,如果《赠汪伦》有其他版本,他又焉能不知?

通过查找资料,老穆可以断定,《赠汪伦》出现在语文教材中的版本一定是"送我情",绝非"赠我情"

如果大家还有疑惑,我们再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诗的意思出发,看看是"送"好,还是"赠"更佳?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有千尺深,又怎能比得上汪伦送我的情谊呢?

诗人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的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送,有"陪行,送行"之意,符合意境。

赠,意思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没有"送行"之意。

两厢一对比,聪明的你,应该知道答案了吧?

综上所述,老穆认为,是题主记错了,绝非现在的书本改版了。

朋友们,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

由网友 广东东莞市虎门麦树河 提供的答案:

提问者可能认为李白的诗题巜赠汪伦》,他就认为:

诗句最后一句应该是:不及汪伦赠我情了。这就大错特错了。

题目《赠汪伦》的"赠"是把此诗送给汪伦的意思。

而"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送"是送别、送行的意思。

我认为诗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对的。

我七十多岁了,从读小学起或从教小学多年,从没听过或见过"不及汪伦赠我情"的诗句。

提问者的这一提问肯定会得到全网友的反驳的。

由网友 东方诗文 提供的答案:

[谢邀回答]

《赠汪伦》最后一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正确的。

题主提出这一问题,是记错了呢或者是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不得而知。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诗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作者巧妙绝伦地运用"不及"两字将"潭水深千尺"和"汪伦送我情"这两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以有形的"潭水深千尺"为参照物,化无形的"送我情"为有形,既形象又生动,更是令人深思:潭水已是"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送我情"有多深啊?

由网友 深秋曲豆 提供的答案:

李白著名的《赠汪伦》,就简简单单四句啊:"李白乘舟将欲去,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自始至终没有感觉到有任何的差异,就这四句啊。

确实不太明白,题主你以前为什么学的会是"不及汪伦赠我情"呢?究竟是题主你学错课本了呢,还是自己记错诗句了呢?我在想,题主你以前学的不会是盗版课本吧?

实事求是地说,在我的印记里,自始至终,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赠我情",一直都是"送我情",个人觉得,应该还是题主搞错了。

其实,从李白的整篇诗来说,"不及汪伦赠我情"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首诗的题目叫《赠汪伦》,代表的是李白写了这首诗,并把这首诗赠送给了自己的超级粉丝汪伦。

李白为什么会写这首诗呢?又为什么用《赠汪伦》做题目呢?

就是因为他的超级粉丝汪伦特别热情,想方设法把大诗人李白抢到了自己这来,在李白即将离开时,汪伦确实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送别,就在李白要乘舟将去的那一刻,汪伦居然还骑着马赶到了江边,来向李白做最后的告别。

李白心里自然是感到特别高兴、特别暖情。于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取题目为《赠汪伦》,李白是想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汪伦的盛情款待和依依惜别表示感谢。所以,理所当然应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而不是"不及汪伦赠我情"了。

由网友 诺哥哥和晏小妮子 提供的答案:

就像网友说的那样:总有学渣,妄想改变教材。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直以来,都是"送",根本就没有什么"赠"。我是80后,我小时候学的课文,就是如此。然后又问了几个年长的人,也都是一致说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可见,所谓的"不及汪伦赠我情",就全是因为你个人记性不好。受到标题"赠汪伦"的影响,而形成的错觉而已。

为啥李白会《赠汪伦》,送给汪伦?真相可能出乎你所料!

说起李白,大家都知道。"诗仙"实至名归,流传下来的古诗,数不胜数。放在唐朝时期,那也是家喻户晓、一等一的流量大名人。

而汪伦呢?

谁都不知道他是干嘛的。

而李白却特意写了一首诗,赠送给汪伦,是因为两人之间的感情,超出一般的朋友友谊吗?

其实真的不是。

李白官场不得志,喜欢四处旅行。在那个时候,旅行可是一件特别烧钱的事情。而李白一生几乎都在旅行,他哪里来的这么多的钱呢?

有网友就说,李白家就是一个土财主家庭,名副其实的有钱人。

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李白能不缺钱花,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愿意送钱给他花的人,真的是太多了,排长队!

就比如说这个汪伦, 他和李白之前根本就没啥交集。有史料记载,汪伦主动写信,邀请李白做客。李白到了以后,汪伦就每日好酒好菜的供应着。

这还不算,等李白待够了,准备走的时候,汪伦又是送上千金,给李白做盘缠。

两人聊的来,汪伦又这么好客,临走前更是赠送千金。李白感谢汪伦的热情款待,又因为千金相送,就很痛快的写下了这首诗《赠汪伦》。

而汪伦呢,虽然花了大钱,但是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为有李白的这首诗,汪伦的名字,也流传千古。

古代那些有名气的诗人,都不会混的很差

古代但凡有些名气的诗人,绝对不会过得很差的。

大部分的封建王朝,都是重文轻武。你能写出传颂的好诗,就足够让你受到一些达官贵人的重视。想要钱,其实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所以,以前在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就特别可怜杜甫。觉得这么一大的诗人,这么有名气,怎么就过得这么惨呢?

后来读的书多了,才知道是自己杞人忧天。杜甫的生活,或许比不了李白那么潇洒。但是,也绝对比自己这个996打工族好太多了。

李白生活在盛唐,见到的都是国家社会的繁荣昌盛。所以他作的诗词,大部分都是赞美,洒脱的很。

而杜甫经历了乱唐,见识过世道的艰难,看见过老百姓的艰辛。所以写的很多诗词,都是充满着悲伤和凄苦。

时代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两位风格迥异的伟大诗人!

由网友 潇雨侃大山 提供的答案: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1997年《赠汪伦》的原文,至于什么时候将"送"改成"赠"真无从查证,应该是某些人记错了或者篡改课本内容,正常来说教育是严谨的,不会轻易修改原文

由网友 张克成 提供的答案:

这是李白题写好友汪伦的一首送别诗。是日,李白乘轻舟意欲出门远行。忽而听到岸上有吟唱诗歌之声。知道是汪伦前来送行了。凭着与汪伦的交情,深感与他的友好交际。接着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他们友好情深。古道情深似海,而还不及汪伦送别的友情。赠,笔者还未见过。自习读唐诗以来,五六十年中头次听说。或读是提问者有种新丨版本吧???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