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InfoMover 提供的答案: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兴起和衰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周王朝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内部政治腐败、外部侵略和社会矛盾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周王朝内部政治腐败是导致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周朝的封建制度是以封建贵族为基础的,这些贵族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封建阶级。这些贵族之间的争斗和内部分裂导致了政治腐败和无能的局面。同时,周王朝的君主也逐渐失去了对政治的控制,导致了政治的混乱和无序。
其次,周王朝的衰落还与外部侵略有关。周朝的周边地区有很多强大的部落和国家,如西周时期的商朝和春秋时期的楚国、齐国等。这些国家不断地向周朝发起侵略,使周朝的国力逐渐削弱。同时,周朝的军队也逐渐失去了战斗力,无法有效地抵御外敌的进攻。
最后,周王朝的衰落还与社会矛盾有关。周朝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激化。这些社会矛盾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使周朝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周王朝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内部政治腐败、外部侵略和社会矛盾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周王朝的衰落。这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需要内部政治的清明和稳定,还需要外交的善于应对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由网友 与君共学 提供的答案:
两个原因。其一,分封制的弊端。分封治国之初效率无疑是好的。周天子也乐得享受。因为前几代诸侯与周天子是血缘关系,是至亲。诸侯们自然无比效忠周天子。但是再过了很多代,再再过了很多代,诸侯们与周天子的关系已经疏远了。而且不少诸侯已经逐步強大。他们就有了取代周天子的想法。但苦于沒有合法性,他们就想到了先当当霸主,也可以凌驾于众诸侯之上。于是就有了春秋五霸。可怜的是周天子居然也拜人参加霸主们主持的诸侯盟会。也就是说周天子公开承认了这些霸主的地位。可见周天子的权势已经彻底衰落了。
其二,周天子无奈的封赏手段。建国之初周王朝在都城之外还直接管辖着一大片土地的。但到了后来,为了笼络人心,常用土地作封赏。封来赏去,竟然出现打白条的现象。沒有了土地就不能生成财富,加之很多诸侯已经不进贡了。周天子有时只能举债过日子。
其实某些社会制度开始也许是好的,但不加以改善可能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
由网友 任微言卿 提供的答案:
【任微言卿观点】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历史时期。西周实施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维系社会秩序,天子权力是实打实的。东周由盛转衰,天子就是个荣誉称号,无权无势。
周朝的衰落,从王权的丧失开始,以至于进入东周后一直看大国脸色生存,它的灭亡不取决自己,完全取决于大国决定什么时候,以及是否有必要消灭它。
从西周到东周,"周"是怎样一步步沦落到人尽可欺,最后遭至灭亡的呢?
神圣的西周
周人是姬姓部族,兴起于今陕甘一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朝。
西周,采取"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姬姓贵族、姜姓同盟、古代帝王后裔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周王室在中央,诸侯在地方的统治格局。
西周时期,周天子可谓一言九鼎,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天子是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西周诸侯完全遵守周礼制度,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诸侯,周夷王烹杀齐哀公、周宣王废立鲁国世子,说一不二,没有哪个诸侯国有胆量有实力忤逆周王室。
西周的衰落
西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就在周昭王,昭王征伐荆楚被淹死后,西周的精锐部队"宗周六师""成周八师"实力大损,周王室颜面尽失。
此后,西周每况愈下,周穆王四出游行、周厉王专横跋扈、周宣王穷兵黩武,诸侯或多或少对周天子已心生不满,渐渐的不来朝觐。
周幽王更是火上浇油,采取了废长立幼这个一个错误的政治决定,引发了申国联合犬戎进犯王畿,诸侯来不及救援,直接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憋屈的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继位,周室东迁。
进入东周后,缺兵少将、缺粮少马的周室一败涂地,自身难保,为了安全不得不向晋、郑等诸侯求援,天子的权威和神圣的威严消失殆尽。
周王室被迫东迁后,丧失了大部分土地、人民、财富,财政匮乏,军队萎靡,实力一落千丈,更无力发号施令。
各个诸侯国借此机会,大肆发展和扩充实力,各国内部积蓄了近三百年的力量,在没有外力约束下开始逐渐爆发。中国历史进入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由方伯、大国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
东周为什么如此之弱
东周软弱是有原因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合法性有问题。根据现有资料看,周平王颇有"弑父"的嫌疑,得位不正。天子自己不守周礼,直接造成天下礼崩乐坏,周天子与东周一起沦陷。
——有名无实的天下共主。周王室信誉和实力、威望、号召力大大不及以前,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天子统率诸侯的权利名存实亡。诸侯内政,天子一向不过问,事实上亦无权过问。
所有的诸侯,都喜欢打着"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周王室成了一块白布,任人涂抹,"赫赫宗周"形象丧失殆尽。
——无力约束诸侯的僭越行为。进入东周,郑国率先向天子挑战,甚至箭射周天王,让周室颜面扫地。各诸侯国在祭祀、礼乐、会盟、墓葬等方面,一开始还打打擦边球,后来干脆直接用天子的礼仪行事,自己抬高身价。
楚国率先称王,周桓王不敢招惹。春秋末期,吴国、越国也分别称王。到战国中期后,不但七雄称王,甚至连宋国、中山这样苟延残喘的小诸侯国也敢称王。
——控制地盘一缩再缩。周室最初东迁时,尚还能领有河洛地区大片土地,并不逊色于中等诸侯。但五百年来,周室的土地却不断缩小。
一是在王畿内安置周、召、毛、苏、单等大族;二是为了换取诸侯支持,先后将虎牢给了郑国,把"南阳之地"给了晋国,继续土分疆;三是陆浑之戎这样的戎狄政权尾随而至,占据了肘腋的伊洛之川等地。
等到东周末期时,王室直接控制的地方就剩下了区区七个小城池,人口不过三万余,地窄人寡。这样小的地盘和人口,让周室根本无法与诸侯掰手腕。
——缺乏中兴的明君圣主。东周伊始,周王室尚有余威,假如励精图治,未必不能中兴。但东周五百年,除了最开始的平王、桓王还与诸侯较量了一番实力、做了一点尝试的话,此后诸位天子始终没有发愤图强之举,似乎满足于在一隅之地勉强支撑残局。
周室内部还频频内乱,王子克之乱、王子颓之乱、王子带之乱,让本已雪上加霜的周室实力进一步受损。东周将亡,还把仅剩的地盘分成了一东一西两个周公,彼此斗的不亦乐乎。东周,已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任微言卿结语】
西周与东周虽然都是"周",但东周以后,周王室就是诸侯们的棋子,它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和周天子的招牌,才依然步履蹒跚的继续运转。灭亡,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了。
最终,秦灭周,周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由网友 共跳滴水线子 提供的答案:
分封制的弊病
西周武王建国,奴隶制王朝兼并各个原始部落族群,为了拱卫王朝分封诸侯,对于当时历史背景来说是进步的,但经过几百年征战,各诸侯国顺理成章发展自己管辖国土,由于私心膨胀开始大国吞并小国,自周幽王犬戎侵袭,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城破被杀,各诸侯王开始质疑大周权威
周平王东迁洛邑 ,史称东周,初期和郑庄公争抢粮食,郑庄公射伤周王天子起,王室自降身份,从那时起,各诸侯国对周王朝已经不再尊重,春秋五霸虽然打着尊王攘夷旗号,其实不过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已了,到了战国时代,周王室更加衰微,甚至到战国后期周天子沦为公侯级别,最终被秦国所灭。
综上所述,周朝八百年,其实东周几百年不过是被各诸侯国玩弄的傀儡而已。分封制最终导致群雄崛起,周王室被历史淘汰!
由网友 寄暇噱公 提供的答案:
周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先天缺陷,那就是它所采用的分封制度。后来的秦王朝在建立之初,就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做过一次论证。
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个论证过程极其简单:
王绾说:"燕、齐、荆这几个地方,应该分封给诸位皇子。"李斯说:"周朝分封,子孙掐架!应该郡县。"秦始皇一拍桌子:"李斯说得对!"然后就采用郡县了!
这么大的重要的事情,居然是三个人一人一句话就这么给定了(当然还有群臣举手表示同意)。可是大家想一下,这事儿能像《史记》记得这么简单吗?
就算秦始皇讲究高效率,会议上不允许扯皮,那也不能三句话搞定是吧?当时的情景,肯定也是各个方面论证了很久,司马迁只是做了个结论式的记载。司马迁在这里还真是惜墨如金啊!
那么西周采用的分封制,到底有什么先天缺陷呢?套用炒股的话,对于周王室来说呢,那就是短线盈利,长线亏损;对于分封的诸侯来说呢,那就是成长股。
西周的分封制一般都是这么来分封的:
周王室的地盘称作"王畿"。以王畿为中心画几个圈圈,越靠近王畿的地方关系越近,大多都是血缘关系非常近的人;离王畿越远的地方,和王室的关系越远,有地盘就不错了。
王畿附近可都是好地方啊;而离王室远的地方,很多地方还属于蛮荒之地。当时来看,分到那么远去,还真是有点儿亏。赚的亏的,你都得认,谁叫周王室的实力最大呢!
但是从长远来看,周王室没有发展空间了。离王畿远的地方,反而有了无限发展的空间,只要你有能力去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们的实力就逐渐变得越来越大。
那么周王室又是怎么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呢?
司马光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周王朝就是用这套礼制来维护这套制度,当初设计得其实挺完美。但操作起来时呢,就如司马光眼前的缸一样,看起来挺好看,实际上却是很脆。机会一到,一块石头就给打得稀碎。
大家都知道,一切都是实力在说话。诸侯们的实力远远超过周王室之后,周王室说话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之所以没人敢取代周王室,还是套用炒股的话,周王室就靠着"礼、分、名"这三条支撑位来撑着。可是一旦这个支撑位被跌破了,周朝的整个大盘就彻底崩盘了。
由网友 行云流水1437995 提供的答案:
周朝分封的时候,以周天子都城为中心,封国离周天子国都越近的诸侯地位越高,封国离周天子越远的诸侯地位越低,比如楚国国君最初是子爵,封国是子国,封国和国君地位最低。
周天子有权威的时候,诸侯内部不允许为扩大地盘兼并对方,楚国因为在最外围,周天子鼓励楚国征服蛮荒未开化地区扩大地盘,结果楚国竟成为最大的诸侯国,并且在诸侯国中第一个称王。
周朝到厉王时,因为对国人的统治过于严酷,国人共起而攻之,赶走了厉王,是为"共和"。这一年在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记年的开始。
厉王之子幽王,更是一个沉迷女色的天子,废驰朝政,"烽火戏诸侯"造成周天子的威信扫地。在立储的问题上动摇不定,引起国家动荡。后在申侯和犬戎的联合进攻下,兵败被杀。
在申候的支持下,幽王之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当时的镐京被犬戎破坏,虽然犬戎退出镐京,但周天子处于犬戎的威胁之下。无耐之下,周平王选择东迁洛邑。
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它直接控制的王畿面积比过去缩小了一多半。武力方面,以前王室有六军,现在只能有三军、二军、甚至不足一军。周天子这个"共主",其实已是徒有虚名。
他的发号施令已无人听从,诸侯朝觐天子的旧礼,已经极为少见;相反的,天子却要向诸侯朝聘了。周桓王在位二十多年,五聘于鲁。
这时诸侯方面,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大国衰落了,有的弱国变强了。过去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少数族在中原较先进的文化、经济影响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在周王室衰落的情况下,经常向中原各地发展势力,构成了对华夏族各国的很大威胁。
随着周天子权威的逐步衰弱,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想取而代之。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公开夺取天子位,不如表面打着"尊王"的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最先成为霸主的。他任用管仲为相,整顿了行政和军队,实行了变革。使得齐国迅速成为强国。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纠合诸侯共二十六次,首先称霸中原,齐在"尊王攘夷"旗号下,扩大了地盘,奠定了大国的基础。从此之后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时代,周天子形同傀儡,成了连许多诸侯国都不如的存在!
由网友 北疆同心聊历史 提供的答案:
小品台词说:把大象装冰箱分几步?三步!第一步先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周天子失势比把大象装冰箱还少一步哩!两步就无权无势咧。
第一步,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不但杀死了周幽王,还把个繁华的京师劫掠一空,最后撤退时又放了一把火,彻底毁灭了西周的都城。
周平王即位后,面对的是残破不堪的城市和"西畿之地"被戎人鲸吞蚕食的局面,导致他不得不在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
洛阳号称周朝的"东畿之地",不但市井繁华而且周朝经营已久,也算是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了。
只可惜,洛阳毕竟和镐京不一样!
洛阳周边诸侯国林立,而失去了关中地盘的周天子又已经没有了压倒性实力,于是就出现了郑国、晋国相继做大做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
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强大的诸侯国一点点的蚕食着周天子的权威。最后周天子竟然成了徒有虚名的"天下共主",权力都被地区霸主们夺了去。
第二步,东周列国虽然已经不再把周天子视为"神明",但由于周天子毕竟统治天下好几百年。
几百年的积威还是给诸侯们造成了"惯性思维",使之不能也不敢轻易甩开周天子自行其是。
因此,周平王东迁之初列国对周天子是"恭而不敬"——虽日益轻视之,却不敢公开挑战周天子的地位。
但是,周桓王上台后情况大变!
由于周桓王和郑国国君发生了矛盾,于是就亲自带着周朝的"老爷兵"在几个诸侯的配合下攻打郑国。
周桓王以为郑国人不敢和天子作对,只能乖乖认罪!
可是万万没想到,郑国人早就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不仅敢出兵对抗"王师",甚至还用箭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
周天子大败亏输落荒而逃,事后拿郑国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事儿很快传扬开来,各国诸侯再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朝见天子的人越来越少了,周天子也越来越被边缘化了,也越来越奄奄一息了,最后终于被秦国灭亡!
所以说,周天子失势分两步。一步是迁都洛阳失去了地理优势,另一步是周桓王见辱于诸侯,导致其权威不再。
由网友 历史大人物 提供的答案:
这种现象还是有个过程的。
东周初期,伴随着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但要说王室下降,诸侯上升,还是得从郑庄公射周桓王那一箭开始算起。
郑武公时期,郑武公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帮助周平王处理朝政,等到郑庄公继位后,郑庄公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担任周朝的卿士。但由于郑庄公对周平王不是很尊敬,每次向周平王进献贡品时,都没有按照规格按数进献。因此,周平王对郑庄公非常不满,便偷偷将国政交给虢公,想以此削弱郑庄公的权力。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之后,便亲自来到周王都,埋怨周平王。周平王虽然贵为周天子,但此时周王的实力早已是日薄西山,不能与郑国相抗了。因此在面对郑庄公的质问时,周平王只能是矢口否认。同时,周平王为了消除郑庄公的疑虑,也为了表示周郑之间的良好关系,便提出了周、郑互派公子为质。周平王派公子狐到郑国为质、而郑庄公则派公子忽到周为质。
周、郑互质虽是一件小事,但所带来的意义是巨大的。这件事表明了在春秋初期,周王室已经变得异常衰微,高高在上的周天子为了讨得诸侯的信任,居然向自己的诸侯国派遣周王室的公子为人质。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了郑国在郑庄公的手中,已经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强国。
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 周桓王彻底罢免了郑庄公王室卿士的权力。
这一人事上的变动,使得郑庄公对周桓王产生了不满。郑庄公在得到自己被罢免的消息后,就不再前去朝觐周天子,也不再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使得周桓王对郑庄公愈发不满,于是,在这一年的秋季,周桓王率领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讨伐郑国。
周天子亲自率领军队攻打诸侯,这又是一件大事。而周天子之所以亲自带领军队攻打郑国,那是因为在此之前,郑国的一系列行为大大的挑战了周天子的权威。
早在郑庄公二十四年,郑国就派兵侵占了周王室的土地,抢夺了属于周王室的粮食。庄公二十七年,郑庄公亲自朝见周桓王时,周桓王因为三年前郑国抢夺周室庄稼,便对郑庄公十分厌恶,没有按照礼仪对郑庄公进行接待。庄公二十九年,为了联合鲁国,郑国与鲁国私自交换了土地。而后又在庄公三十一年,郑庄公假借周天子的名义讨伐宋国。
所以说,庄公三十七年,周桓王亲自带兵攻打郑国的这场军事冲突,并不仅仅是因为周郑两国的利益冲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周天子为了维护尊严,才亲自率军讨伐诸侯。
对于这次军事出击,周桓王做了细致的安排。他亲自率领由王室军队组成的中军,让虢公林父率领由蔡、卫两军组成的右军,让周公黑肩率领由陈军组成的左军。
而在郑国这边,郑国子元请求将郑军也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他对郑庄公建议说:"陈国刚刚发生叛乱,因此陈军一个个都缺乏斗志,如若我们率先攻打他们,那么他们必定逃奔。周王的中军一看到陈军逃走,阵容必定会发生混乱,中军一旦发生混乱,那么他们的蔡、卫两军一定也会争先逃跑。这时我们再集中力量攻打中军,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郑庄公同意了子元的建议,并让曼伯做右军主将,让祭仲做左军主将,除此之外,还安排了原繁、高渠梁率领中军护卫郑庄公。整个军队摆出一条威武的鱼丽阵势,同时,为了策应三军,在三军之前排列二十五辆战车做前锋,又派一百五十辆战车紧随三军之后,用来填补这条鱼丽之阵中的空隙。
列阵完毕,双方在繻葛展开战斗,战斗一开始,郑庄公即命令左右两军率先进攻,不出所料,蔡、卫、陈三国军队被打的四散溃逃,周王的中军也顿时陷入大乱之中。混乱之中,郑庄公手下的大将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对肩膀,射伤了周桓王,周桓王忍着剧痛,靠在车上,指挥着周军一步步向后撤退。
祝聃请求下令追击,郑庄公对他说:"君子作战,不能欺凌老者,更何况,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周天子啊!"
这话冠冕堂皇,说的正义凛然。但可能没人会相信。要想了解郑庄公的语外之意,就必须要从他和周天子的身份说起。此时的周王室虽然实力很弱,但仍然是名义上的周天子,是天下诸侯的"共主"。如若此时率军追击并杀死周桓王,那么必定会留下一个"不尊王室,不敬天子"的名声,搞不好,天下诸侯会以此为借口,共同出兵,讨伐郑国。
正是有了这样深层次的考虑,在当天晚上,郑庄公就派祭仲慰劳周天子,并派人对周桓王的随从致以问候。
这场战争因为发生在繻葛,所以后世又被称为繻葛之战,繻葛之战使得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此战之后,周王室的权力开始衰弱,周天子名存实亡,而诸侯国国势大幅增长,竟相争霸,诞生了"春秋五霸"。而郑庄公,也因为这场战争,被后世称为"春秋小霸"。
由网友 老湿机Chris 提供的答案:
我是老湿基,我来回答!
八个字:成也《周礼》,败也《周礼》!
一开始,周武王伐纣成功,顺利的建立了大周朝。但是吧,此时的武王也犯难了:这么大的地盘,咋管理?那么多诸侯,怎么安置。封国?那也不行啊,任何方式和人性都经不起时间的磨砺。早晚天下还是要乱的。
于是,周武王在建立大周朝之后不到两年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了年幼的儿子继位,是为——周成王。
周成王虽然大名鼎鼎,但他的大名都是源自于辅佐他的人——周公姬旦,他是周武王弟弟,周成王叔叔。任何朝代作为辅政大臣,大多数都成为了权臣,然而,史料里基本没有任何人把周公写成权臣的,可谓是高风亮节。
周公分析了天下大势,以及历史上的教训,总结出了一套在那个时代非常实用的制度——周礼。
里面详细规定了作为一个人,你这一辈子要做什么,怎么做。。。。。。。
天子与诸侯
君权神授,天子就一个,是天授予的,代表着天神管理着人!天子管理着天下诸侯,要定期的巡守天下,帮助调解诸侯之间的矛盾。
诸侯呢,除了姬家同姓的宗室子弟,也有大量的前朝后裔,(商朝后裔封宋国;夏朝后裔封杞国;唐尧后裔封祝国。。。。。)还有部分跟随武王打天下的部落首领。
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封国,诸侯必须在自己的封国里好好的治国安邦,未经天子许可,是不可以随便出国串门的,要定期朝贡天子。总之,天下地盘那么大,诸侯的责任就是帮助天子守土开疆。
爵位与四民
天子之下就是诸侯(也就是贵族),诸侯之下就是"四民"。
贵族分为五个爵位:公、侯、伯、子、男。诸侯国的君主爵位都是不同等级的。
贵族之下分为四民:士、农、工、商。士,就是没落的贵族,是可以通过努力缙绅为贵族的;农,就是耕种的,为国家提供粮食;工,就是手工业从业者,为社会提供手工品;商,就是今天的倒爷咯,买东卖西。
基于这样的制度,一个人从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你这一辈子是干什么的:你爹是诸侯,那你就是贵族了;你爹是种地的,你就是种地的;你爹是贱商,那你就是贱商咯。。。。。。
总之,一部《周礼》,把当时天下所有的人的一生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直接把阶级就固化了。
宗室继承制
周公从历史经验中发现,商朝发生很多宗室之间的内斗,究其原因就是继承制:兄终弟及,或者是选贤而立。
兄终弟及,弟弟很有可能有多个,内斗风险大;贤?也很有可能不是唯一的,内斗的风险还是大。
那么,什么选项是唯一的呢?对了,嫡长子!
要明白这个,得先明白妻妾的区别。
妻,只有一个,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东宫;其他的女人都称为妾。
只有妻生的儿子,才叫嫡出,所谓嫡长子就是妻生的老大咯;妾生的,称作庶出。
天子的王室要带头这样遵守这个规则,下面的诸侯也必须套用这套宗法,民间也是如此。
假如,某个诸侯国违反这个规则了,天子就会带着其他诸侯国进行讨伐。
随着《周礼》的全方位推行,历经周成王、周康王两代,天下大治,天子包括诸侯都严格恪守这个观念。整个华夏其乐融融。
华夏发展良好的同时,华夏周围的蛮夷也在一点点的发育:华夏北方的叫做狄,东边的叫做夷,南方的叫做蛮,西边的叫做戎。
这样的话,华夏文明与四夷的游牧文明就逐渐形成了对立,开始激烈的交流。
周昭王的时候,东夷多个部落开始骚乱,为了彰显天子威仪,昭王亲自率军征讨,最后一次征讨返程的时候,船沉淹死了,随着淹死的也有大量的天子六师,可以说的精锐劲丧。
诸侯一看:哟呵,天子竟然能被淹死?太意外了吧!
后来的周穆王,上位后,为了找回王室的场子,开始不停的东征西讨,最远的时候都打到了昆仑山,还跟西王母谈了场恋爱。由于周穆王的穷兵黩武,导致成王、康王两代打下来的厚实家底败了个精光。
后来的周懿王,按道理,不该他继承王位的,因为他是王弟,不是王子,是因为权力大,篡了自己侄子的权,才上去的。天下诸侯一看:呀嘿~不守规矩了是吧!从这个时候,《周礼》这一规则,就开始真正出现了裂缝。
再加上后来的周厉王不做人事瞎折腾,导致被赶出国,死在异国他乡,还有最后一任西周天子周幽王的以妾为妻,废嫡立庶,哦对了,周幽王整个天下共主竟然还死在了犬戎的手里。天下诸侯看清楚了周王室的真正面目,干脆都乱吧。
于是,整个西周结束之后的东周,各个诸侯国都在上演宗室内斗的惨剧,从春秋到战国结束,都是如此。
整个周王朝,都是因为《周礼》这套制度的崩塌,而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由网友 清新船帆h 提供的答案:
周王朝,这个华夏文明根本躲不开的一个时代,史书记载也只是烽火戏诸侯之内的,其他的记载少之又少,周王朝前半段应该叫春秋周王朝,后半段叫战国周王朝,这么个王朝却能屹立700多年也是不容易的,说是700多年其实也是名存实亡,春秋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即齐,宋,晋,秦,楚,五霸的出现也宣示着大周王朝已经开始动乱,周天子自以为是,只知封诸侯却不知如何压制,而导致各诸侯过战乱连连,他却事不关己,直到战国7雄的出现导致周王朝的实力再一次消弱,与其还叫周王朝不如叫战国更实际点,也确实就是这么个时代,战国时期个诸侯国早已没把周天子放下眼里,如果大秦系列是有史可考的,那么这周天子真是可怜啊!这个欺负,那个欺负,到最后秦始皇把他送回老家了,结束这周王朝700多年的统治,拿今天的话说,时代要淘汰你是不会跟你打招呼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