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南山有仙 提供的答案:
答题: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谁的说法更有道理?
(1)儒家和法家
各说各的理,都只说對了一半。
(2)儒家和法家
儒家和法家的说法,加起来才是完整的。
(3)人性(本善+本恶)
本善和本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是人性的两个方面。
(4)善恶一体
善恶是一体的。离开了善谈恶、离开了恶谈善,是無稽之谈;善与恶是相對的,一个问题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由网友 陈英雄 提供的答案: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三字经》中讲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与专。"
孟子认为人有善的根,分别为仁、义、礼、智的恻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四善端","四善端"与身俱来,皆为性本善的表现。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家代表人物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其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在之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儒家法家关于人性论述皆有道理。人性先天性善,受社会环境影响,人性后天性恶。人性好比一张白纸,近赤者赤,近墨者黑。
综上所述,儒家认为人性本善的说法更切合实际,显得更有道理。
由网友 刚日读史 提供的答案:
首先要声明一下,儒家并不是认为"人性本善",而是认为"人性向善"。
但我是支持荀子的"人性本恶"的。 人是高等动物,但也只是一种有思维的动物。
人与动物相比,是可以主动调节、抑制个体的欲望,这是受到道德、法律约束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天性。
因为人与动物一样,天生是自私的,有着一切本能的欲望。
而调节这些欲望的法律和道德,都是后天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是本恶的。
"恶"是什么?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的索取和扩张。
但是我们要弄清楚,人的本能和欲望不是恶,反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对人类有好处的,而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的索取和扩张才是恶。
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因为能够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自己要什么。
所以承认人性本恶,并不代表世界末日的到来。人类正是因为能够正视自己,才能制定法律,规范道德,用这些外部的限制来遏制自己的欲望。
中国有句古话:"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朝有余"。
相比之下,一个人如果不能时刻以法律和道德来克制自己,就会露出本性,就会去做恶,因为"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一旦失去控制,就如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性的恶有多么的可怕。人类经历过那么多次互相残杀,发明了那么多残忍的刑罚,出现了那么多血腥的、恶心的、无耻的利益之争,甚至为了一小块土地,一点点财富而陷入尔虞我诈之中,无数的骗术、无数的杀戮,有时只不过为了一点点利益。
人类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战争史,如果人性本善,那么这些罪恶从何而来?
幸运的是,我们人类能够客观的审视自己,承认人性本恶,制定了法律、道德的约束,引导人类文明步入正确的轨道。
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承认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力量来引导人们,才能扬善惩恶。
荀子说过:"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这些都是人的天性。
人饥饿的时候自然要吃东西,渴了自然要喝水,累了自然要休息,有危险自然会去躲避,这是人的本能,是生来就有的。
但是"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人在做事的时候,要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才是君子。
我们知道,要想让人承认本性是恶的,并不容易。但性恶论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能回避它、否认它。
只有承认它,才能有意识、有目的的去控制它,去改变它,才能让每一个人都从"恶"的本性中走出来,培养出向善的人格。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弃恶扬善,才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明天。 (佛家宣扬的是不善不恶,善与恶都是属于人道范围。)
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想起了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总决赛,当时正反双方的复旦大学和台湾大学围绕这个问题,就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就"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来的"以及"恶花是如何结出善果来的"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我想借用该辩论会上复旦大学四辩、如今的著名学者蒋昌建先生的总结呈辞来做为结尾,那也是一句著名诗人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由网友 清闲的山雀ii 提供的答案: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是很难改变的。有句话说叫"狗行千里吃屎,狼走千里吃肉"
成都有个女孩叫李微漪在诺尔盖大草原救养了一只小野狼,带回成都喂它狗粮,不让它接触到肉。可是在领它到小区遛弯时,它突然跳到旁边的水池里,叼住了里面的金鱼,抓破了大妈的购物袋,吃到了里面的猪里脊肉。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都是片面的。还有人说,人之初性是一块白布,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也是片面的。
人性无所谓善恶,他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而善恶又是相对的,比如自私自利是恶吧?可是在亚当斯看来,正是自私自利才推动了历史发展,人性本恶,自私自利并不是什么坏事,历史发展往往是以这样的"恶"为杠杆的。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说:"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这个思想今天看来平淡无奇,但却把当时一只脚已经跨入工业文明的英国彻底推进了新时代,为建立现代经济秩序奠定了基石,从而引领了人类的巨大飞跃。后人把这个思想的提出与牛顿的科学发现、瓦特的蒸汽机发明相互并列,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变革事件。
见义勇为是善吧?可是当你被道德绑架时,很可能就至于你死地。面对穷凶极恶并且持有凶器的人,你是一个文弱书生,却要不顾一切冲上去,有人溺水了,你不会游泳又不知水情,还要不顾一切的跳下去,后果是什么?
人性是自然的,在完善自己的时候,能够给他人也是善就是好的,而自己的恶能够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利益的时候也是可以的,就如亚当斯密说的自私自利。
由网友 茶入真知 提供的答案:
任何说法都有背景,也就是缘起,也都有维度。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就人性本善与恶观点是完全的相反,两种对立的学说直接带来的治国之略就是仁治与法治的区别。
谁的说法更有道理,人民的眼光是雪亮的,看那种说法更具有生命力,更适合于广大人民群众就知道了。
善能化一切善,而恶只有更恶,也不能阻止善。所以,仁政最得民心,天下不是王者一人的,只是王暂时管理罢了。得天下者是民心所向,民为水,王为舟,顺民心者水载舟,逆民心者水覆舟。
在中国这个国度,礼仪之邦,中庸之道,还是儒家思想更具有生命力。
而法家思想也有优点,特殊时期对中国的历史也起了推动作用。当时局混乱时,确实需要更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止争息斗,这时就需要法家思想。当国家已经统一了,战争后的劳民伤财与百废待兴,确实需要儒家的仁政来治理。
所以,那种思想更有道理,只能说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历史时期,长久看还是眼前看。
但是,如果当年秦始皇能够把法家与儒家柔和起来,说不定秦朝还能多统治个两百年。
由网友 泰如山 提供的答案:
综合起来看,我认为,正如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人的天性应该是中性。刻意强调"性本善"的一面或"性本恶"的一面都有失偏颇,因为"向善"必"作恶",这是自然规律。
维持身体健康叫向善,但需要吃植物或动物,这叫作恶。从虎口救羊这件事来说,对羊是行善,对虎是作恶;救羊的行为,对自然界来说是无善无恶。
所以人是中性的,分开看包含善与恶。孟子和荀子说的都没错,只是强调了单方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