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被皇帝赐死还要谢恩?_古代被赐死的皇后

由网友 头像能说明什么 提供的答案:

被皇帝赐死了,为啥还说谢主隆恩?都快死了,他们在感谢什么?

在古代,如果皇帝要赐死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往往是要谢恩的,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疑惑了,皇帝都要你死了,怎么还要谢恩?其实这是真实历史,并非戏言。皇帝如果要赐死一个人,一般情况下,被赐死的人都会谢恩。像唐朝的刘祎之,被武则天下令"赐死于家",而刘祎之不只是谢恩,还亲自写了谢恩表。

而被赐死之人,为什么会谢恩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不谢恩

万一惹恼了皇帝,本来只是杀你一人,结果变成了杀你全家,或者是诛九族呢,毕竟在古代可是讲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你不老老实实接受并且谢恩的话,忤逆了皇帝,真会有着更严重的后果。

二.被皇帝赐死,这绝对是一项无上荣誉,赐死属于一种优待。

赐死虽然属于死刑的一种,但是在古代,赐死属于是特殊待遇,一般只有贵族、大臣、妃子等特权阶级才能享受,普通人还真享受不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赐死"的人是可以保留全尸的,而且他们还不用在公共场合公开示众,保留了最后的一丝颜面。比起砍头、腰斩甚至是凌迟来说,"赐死"绝对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特别对于那些有罪之人来说。对于那些"死罪难逃"的人来说,被皇帝下诏"赐死",大多数都是"法外开恩",既不用住大牢、遭受酷刑,还可以留个全尸和颜面,最重要的是还可以保留家人的性命和地位。

举个例子吧

载垣、端华、肃顺这三个人同样是处死,但是死法却大有所不同。像载垣和端华这两个人,毕竟是铁帽子王,所以是"令其自尽"也就是赐死,这二人可以自行了结,在单独屋子里选择悬梁自尽和服毒自尽两个方式,不只是保留了体面,还留了个全尸。

而肃顺被押往菜市场处决,一路上被不少人用碎石子之类的招待,到了刑场,更是被打断双腿,然后再斩杀;肃顺身为咸丰帝宠臣,位居协办大学士,死前可谓是一丝体面都没有留下,更是没有留下一个全尸。

通过这个对比,可以看出赐死虽然是死刑的一种,但对比其他处死方式,的确属于是优待了,特权阶级在非死不可的情况下,被赐死的话可以不必遭受身体的摧残和精神的侮辱。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由网友 于左 提供的答案:

先说一个被赐死、但不谢恩的例子。

南朝宋明帝时期,宋明帝刘彧的身体不好,担心自己死后,幼小的儿子会被自己的兄弟们篡权,于是开始诛杀兄弟。

建安王刘休仁过去和刘彧的关系不错,刘彧能登上皇位,刘休仁出了不少力,但刘彧也不放过他。

泰始七年五月,刘彧召刘休仁入宫议事,故意拖到很晚,然后告诉刘休仁,今天晚上就住在尚书省,以便明天一大早入宫,接着谈事。

当天夜里,刘彧派人"赍药赐死",就是带着毒药去逼令刘休仁自尽。刘休仁大怒,大骂道:"皇帝得天下,是我出的力!这样诛杀兄弟,刘宋的江山能够长远吗?"

骂也没有用,他必须得死。

再说一个被赐死而谢恩的例子。

唐高宗死后,继位的是唐中宗李显。后来皇太后武则天废掉自己的儿子李显,另立儿子李旦为皇帝,但她一直大权在握。

垂拱三年四月,凤阁侍郎刘祎之私下里对凤阁舍人贾大隐说:"皇太后废掉了昏庸的李显,另立了贤明的李旦,皇太后就不必临朝称制,不如返政给李旦,以安天下之心。"

结果贾大隐把这些话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很生气,说:"当初是我引荐了刘祎之,现在他却背叛我!"

后来武则天找个借口,把刘祎之"赐死于家"。刘祎之临死前,沐浴更衣,神色自若,提笔写了一份几页长的谢表。谢表的内容,即是感谢武则天,同时又表明自己的清白。

赐死,是给死者保留尊严的一种死刑。

从结果上看,赐死和死刑是一回事,都是结束受刑者的生命,但执行的过程有差别。一般是皇帝派使者带着毒药或者帛带去见被赐死的大臣,让他自己服药或者自缢。有时候,是让罪臣自己选择死法。所以,从形式上看,被赐死的大臣其实是自杀,只不过是被皇帝下令自杀的。

比起被捆绑起来、押赴刑场,当众斩杀,赐死要仁慈一些,体面一些,死亡的地点一般是在家中或者狱中,不是公开执行。

从刑罚的角度看,赐死要比斩刑轻一些,比谴戍重一些。被赐死的大臣和皇帝之间,还不是深恶痛绝的关系,所以刘祎之在死前会写一份谢表。

谁都不愿意死,这时候的感谢,并不是真心的,有许多现实的或者名誉上的考虑,各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有的人谢恩,只是想让自己显得更体面、更有尊严。但也有人会像刘休仁一样,不但不谢恩,还会痛骂。

由网友 D东哥 提供的答案:

在过去,一个人如果被皇帝赐死,据说还要向皇帝谢恩,真的是这样吗?被杀了还要要感谢?为什么呢?

我想这个事应该是真的,但主要是对犯罪的官员而言,就是说在朝上当官的人才会被皇帝赐死,那肯定是要说谢恩的,而普通百姓就不行了,级别够不上呀,是不会被皇帝用赐死的方法处死。下面我就来讲讲为什么官员被赐死时要谢恩。

一、忠君思想使然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君臣关系一直为当政者重视,这是所有关系中第一位的,这就是政治。

古代的三纲五常中的"纲"就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就是说作为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所以,"君为臣纲"就是国君与臣子关系的准则。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没有民主可言,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而臣子只能服从,对皇帝效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就是愚忠。

"赐死"做为古代皇帝对犯罪大臣的一种"恩泽"一直被延用着。犯了罪,就要受到惩罚,犯了死罪,要由皇帝来下令,皇帝下令处死就是"赐死",处死也是承受了皇帝大恩大德,更是显得皇家对司法的一种独断专行。

所以,这些犯了罪的官员,被处死尽管心里不愿意,也不想去死,但能被皇帝赐死就是一种"荣耀",面对这种荣耀那就一定要谢恩。

二、为了保住家人的命

过去,对犯罪的惩罚是很重的,有的株连九族,有的一人犯罪,家人都要被流放或为奴。

被皇帝"赐死"的人自知死罪难逃,自己只有感恩皇上,如果自己不感恩,激怒了皇帝,说不定就会拿家里的人开刀,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这些犯罪的人为了家人不受过多的牵扯,被抓后,大多全部招供,祈求原谅,祈求放过家人,让说什么说什么,很是配合。对赐自己一死也是磕头,谢皇上隆恩。

三、真的有罪,真的谢罪

在古代,能够被皇帝"赐死"的人,大部分都是身居高位的人,也是被确定是真的犯了罪的,而且罪行不小。

这些高官厚禄的人犯罪后,痛定思痛,想起皇恩浩荡,自己辜负了圣上的栽培,心里后悔死了,但一切都晚了。

可以说这部分人不多,能够认识到自己罪恶的,真正认罪的人更少。但面对皇帝对自己的赐死,是真心接受,自求一死来抵自己犯的罪过。所以,他们是真心谢恩的。

四、希望能留个全尸

被皇帝赐死还说"谢恩"的人,虽然内心里不情愿,但在当时各种残酷的刑罚侍侯下,如杖毙,凌迟处死等酷刑,内心也是非常恐惧的。

而且过去的人迷信,就是死也想要个全尸,这样,将来在阴间也好能投胎人间,如果被大卸八块,就会成为孤魂野鬼。

所以,在听到皇帝的赐死时,不管愿意不愿意,嘴上还是要感谢皇上,目的是希望给自己留个全尸。

自己被赐死,心里不服,还反抗,也不谢恩,不给皇帝面子,把皇帝的权威不当回事。那么,他可能就要面对更加残忍的处死方式,说不定还会牵连家人。

图片来自网络

由网友 为国钓鱼 提供的答案:

谢邀




很简单



赐死不在正常司法程序内,能够被皇帝赐死证明你非亲即贵,和皇帝是熟人,有地位

有地位?太棒了,我愿意被赐死!


皇帝在赐你死的时候一般都会附赠宝剑(吹毛断发,皇家典范)、白绫(质地上乘,柔软亲肤)、毒酒(滋阴壮阳,香醇可口)、金块(9999赤金,值得珍藏)等皇家特供产品。

皇家特供?光宗耀祖啊,我愿意被赐死!


皇帝在赐你死时,一般会很体贴地为你考虑痛苦程度。采用皇帝陛下为你设计的方案,无痛、费时少、效果好、完整度高

相比被弄去凌迟、分尸、坐钉、腰斩、斩首、弃市……然后被刽子手分割卖肉,最后连毛血旺都被人给蘸馒头吃了的倒霉蛋

哪种规格高?

当然是赐死,我愿意被赐死!我愿意!!


能被赐死证明皇帝看得起你,这种情况下,一般家里人没事,顶多流放,相比杀全家、诛X族、坐XX怎么样?皇帝是不是显得特别仁慈可亲?

可亲,可亲,我愿意被赐死!我愿意!!



还不欣然受赐,高高兴兴地去死?

谢主隆恩!我去!!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留下一张完整的脸

道一声珍重再见,这种死法赛过活神仙

这不件容易的事,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让我好好的去……

由网友 人文历史巡礼 提供的答案:

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读者会奇怪,既然皇帝要取你性命,为何还要反而对皇帝谢恩呢?

因为总体来说,对于犯了死罪的人,被皇帝赐死,属于皇帝干预司法,法外开恩的行为。尽管有时候被赐死之人并不想死。相比之下,被皇帝下诏投入监狱,然后严刑拷打,最后判死刑,在公共地点示众行刑。被斩首,腰斩,甚至陵迟。以这样的方式,犯人所受的凌辱与痛苦,要远大于被皇帝赐死。

首先,就赐死对象来说,普通百姓,一般是没有资格被皇帝赐死的。因为皇帝不会过问,或者干预普通司法审判。举个例子,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当丞相时,想收拾和他有恩怨的灌夫。灌夫当时已经没有官职,闲居在长安。田蚡向皇上说灌夫老家在颍川,十分横行,百姓都受其苦。请求皇上查办。皇上说:"这是丞相的职责,何必请示! 能被皇帝亲自过问案情的,一般都是王公贵族高官亲信之属。就像需要皇帝下诏,才能逮捕收压两千石高官的诏狱,即是一例。

其次,被皇帝赐死的方式,一般有赐剑,如白起;赐毒酒,如贾南风;赐白绫,如和坤;汉代也有皇帝赐大臣美酒与黄牛,暗示大臣自杀的事例。被赐死的地点,多是在狱中,或者家中。中国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些赐死的方法,有罪之人可以保留全尸,而且不必在公众场合示众,王公贵族的最后一丝也颜面得以保留。 而普通犯人被判死刑,行刑方式及地点,多是在闹市区斩首,腰斩,甚至陵迟千刀万剐。罪大恶极之人,甚至尸体弃市,首级高悬。两者对比,被皇帝在私下赐死,留个 全尸,对于有罪之人,已经是很大的恩惠了。

再次,就波及范围来说。如果王公贵族高官亲信,被皇帝赐死。一般惩罚对象,只是被赐死的其人自己而已。而其妻儿亲友,多可以得到保全,最起码性命不会受到太大牵连。除非皇帝对其有深仇大恨,或者涉及到政体变更,必须要对其斩尽杀绝。而古代普通获罪之人,轻者自己送命,重者牵连眷属,被夷三族,夷九族。甚至如方孝儒一样被夷十族。而其妻儿子女,牵连重的,一起被夷族弃市。轻者收编在狱,发配远方。或者被当作奴婢卖掉,甚至直接被送到青 楼窑子,世代不得脱离户籍。《绣春刀》中,刘诗诗演的周妙彤,即是受父亲牵连,从小被送入官方妓 院教坊司。最后沈炼托人拿到刑部尚书的钤印,才帮她赎身,从教坊司除籍。

皇帝下诏赐死某人,基本上属于法外开恩的行为。不则大可下诏投狱,严刑拷打,然后斩首弃市。被皇帝赐死,留个全尸和颜面,家人不受性命牵连。相比之下,死刑之人自然会叩谢皇恩。

当然,也有不情愿被赐死,嘴硬不服软的人。基本上是权利斗争的失败者,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很多王公贵族即使争权夺利失败,被迫赐死。出于自身的素养,以及担心家人的牵连,也不会嘴硬不服软。

由网友 123456GaaN 提供的答案:

古装剧中经常能看见这样一个场景。皇帝一道圣旨赐死某人,那人呆若木鸡,万念俱灰,继而痛哭流涕,但最后还是会磕头谢恩。人都要死了,为什么还如此恭敬,摆出一副好态度?

话说起来,这个头磕得还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赐死"和"处死",尽管都是送佛上西天,但细细比较起来,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所谓处死,就是犯罪后经过司法审判被判处死刑,死刑执行流程在很多朝代也需要皇帝亲自勾决,哪怕犯罪情节严重,经过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法司会审,判处死刑最后送到皇帝处批准,那也不叫赐死,就是处死而已。

那什么叫做赐死呢?

通常我们也会说"赐自尽",与旨意同时送到的,往往还有三尺白绫、一瓶毒酒,或者一柄宝剑。从形式上来讲,是由被赐死的人"自杀"的。这是针对一些有尊贵身份的人,或是皇室成员,或是朝中大员,或是后宫妃嫔,再不济也是皇亲国戚。

这是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必然产生的一种制度,因为这些人的身份,使他们拥有司法上的豁免权。权高如如三法司,不得皇帝旨意也不敢随便审理,即使审理也不敢定罪,一切都要听从皇帝意见,这是等级尊卑之序。

但是,由于赐死可以不经过正常的司法审判,所以也赋予了皇帝对这些人不受限制的生杀予夺大权,难免产生皇帝因个人好恶赐死无罪之人的事件。

理解了概念,其实就能基本明白为什么这些人被赐死后还要谢恩了。

首先是他们身份尊贵,是"体面人"。无论是皇室宗亲还是王公大臣,作为贵族阶级,就算是死,也得保存自己的颜面,这恐怕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深深印刻在骨子里的。

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赐死还是一种尊贵的象征,毕竟,皇帝是不会赐平头百姓一死的。就像同样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剖腹自尽,也是高级武士才拥有的特权,一般人想剖腹还没资格呢。

与"贵族的体面"同等重要的,还有儒家思想中的"礼",这也是作为王朝顶层人员的基本素质,尤其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朝中大臣们,个个以子路"结缨"为榜样。先贤面对敌军,临终也要系好发冠,后世的儒家士大夫面对皇帝的赐死,当然也要从容跪拜,谢恩全礼!

以上的理由都是比较形而上的,我们再来讲实际一点的。这又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确实有罪;第二种,原本无罪。无论是否有罪,从实际利益出发,也都应该谢恩。

如果你确实犯了死罪,皇帝赐死,其实就是开恩赐了你一个全尸。在古人的思想中,最惨的不是死,而是尸骨无存。对敌人最大的报复,是将他挫骨扬灰。

传统文化中,死时如果留有全尸,那还能投胎做人;而如果尸骨不全,就要变成孤魂野鬼了。是故古代刑罚,斩首要重于绞刑。皇帝赐死,无论是白绫自缢、毒酒自裁,还是宝剑自刎,全尸都保住了。这是皇帝对你的恩典,让你能投胎转世,这当然应该感恩戴德了!所以,犯罪后被赐死,应该谢恩。

另一种情况是没犯罪,但是因为某些"怀璧其罪"的原因,或者仅仅因为皇帝看你不顺眼就把你赐死了。这时候你是无辜的,赐死就不存在什么恩情,而且心里肯定是不爽的。但是,此时更要谢恩,因为你还有家人啊!

在无罪的情况下被赐死,不是你威胁到了皇权,就是你遇到了一个暴君。说明无论如何,你非死不可。这时候你谢恩了,或许可以平息皇帝的怒火,那妻儿老小还有机会保全。

一旦你不谢恩,表现出强烈的恨意,那就别怪皇帝斩草除根了。到时候,赐死改灭族,让你们全家一起押赴菜市口斩首示众,你图啥呀?所以,为了一家老幼,含着泪也磕这个头吧。

当然,你要说所有被赐死的都会谢恩,那也不现实。历史上记载的赐死场景其实也不多,明确写了谢恩的就更少,比如武则天赐死凤阁侍郎刘祎之,他居然还沐浴更衣写谢表,也是少见的。

只不过大多数赐死场景我们都默认他们谢恩了,理性推断这种逻辑是成立的。但是,诸如南北朝时的南朝刘宋和北朝北齐这种"禽兽王朝",皇帝随意赐死宗亲大臣,就有不少臣子死前痛骂皇帝的记载,比如北齐高岳、刘宋刘休仁。

还有著名的兰陵王高长恭,在接到被赐死的旨意后,说自己忠心耿耿,何至于被鸩杀。他的妻子劝他求见皇帝,高长恭长叹"天颜何由可见",然后把毒酒一饮而尽。如此口出怨言,显然也不准备谢恩了。

问题在于,我们根本无从了解全部的真相。今天我们学习历史,最权威的资料无外乎历代史书,但是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书记载的又如何证明是真呢?

史官修本朝史书,往往精于修饰,要呈现群臣顺服,面对皇帝的赐死当然要欣然谢恩。

而后代修史,为了表达前朝不得人心,恐怕就会写出臣子在被赐死时大骂皇帝的话。真真假假,是非难辨。因此,古人被赐死时是否谢恩,真不必太纠结。

由网友 宋安之 提供的答案:

因为"赐死"一般人还真享受不了,只有特权阶级的大臣啊、王爷啊、妃子等等才可以享受。

至于优点呢,很明显,诸如同样犯了死罪,一般人或者说普通官员,若是处斩的下场,到了日子押往刑场路上,会被沿途人指指点点的看笑话,甚至是扔点碎石子臭菜叶子什么的。

到了刑场,被处斩,脑袋分家,可谓是不留全尸。

而特权阶级的人犯了死罪,给予"赐死"待遇,基本上是在自己家里或者封闭的屋子里,自己可以选择自缢和服毒等方式了结,等于不用经历押往刑场,被人嘲笑讽刺和扔东西的屈辱过程。

而且死后还能留个全尸,可以说保留了大大的体面,所以当然要谢恩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特权阶级被赐死,一般意味着只是死他一个人,不牵连他的家人,如果他不老老实实接受和谢恩,皇帝生气了,他的家人会有好果子吃吗?

更何况古代忠君思想下,讲究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就是言出法随的存在,让你死你就得死,以"赐死"保留你的体面,也算是给你面子了。

所以基于以上几点,在古代被皇帝赐死真的要谢恩的,可能以现代人的思想理解不了,但是以古代的愚忠思想来看,被赐死还要谢恩属于是正常操作。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由网友 把盏常聊 提供的答案:

为什么古代被皇帝赐死还要谢恩呢?这得首先从这个"赐"字上说起,何为"赐"呢?这个"赐"字,除了给予,还有赏的意思。那就是说,皇帝让你死,对你来说仍然是一种赏赐,说得再确切一点儿,就是恩赐!如此说来,受恩不报也就罢了,再不说声谢谢,是不是就有点儿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呢?所以面对赐予你死的人,你跪在地上磕头谢恩还有什么不应该吗?什么是彻头彻尾的流氓?这,就是!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文化,不仅沿袭了上千年,且还变成了一条合情合理的铁律。以至于千百年来都没有人站出来问上一声凭什么了!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皇帝可以毫无顾忌、毫无理由的就把死随意赏赐给大臣了呢?也不是,据说有一个皇帝,想杀死一位大臣,但是没有理由,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给一位他想杀死的大臣预先准备好了一把三条腿的椅子摆在皇帝的对面。等那位大臣上朝叩拜皇帝后,皇帝便降恩赐座于他。结果这一坐坏了,椅子一歪歪,他的身子向前一倾,罪名就定下来了,这叫做君前失礼,斩立决!您说跟那些个随意斩杀大臣的昏君相比,这个皇帝是不是就"仁慈"多了呢?

那么,与这样的皇帝相比,有没有收敛点儿、顾忌点儿的皇帝呢?

大文人司马光,曾经写了本叫《涑水记闻》的书,书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为宋太祖赵匡胤留下了这么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太祖弹雀》,说赵匡胤一天没事在后花园打鸟,有位大臣说有大事求见,结果见了面后这位大臣啰里啰嗦的嘚嘚了半天,也没说出点儿正经事儿来。赵匡胤怒问道:"明明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你为什么要说有大事求见呢?"谁知这位大臣当即怼了他一句:"我说的事儿再小,也比您打鸟的事儿重要吧?"

卧靠,真往朕要害部位上踢呀!赵匡胤一听这话就急了,抓起斧子用柄照着这个大臣的嘴上撞了一下,心里说:"我让你这嘴说话损。"得,大臣的两颗门牙瞬间就掉在地上了。正当赵匡胤出了口气把斧子收起来扭头再看这位大臣时,只见这位大臣用手擦了擦嘴,俯身猫腰把这两颗牙捡了起来,又拿出手帕包好后揣进了怀里。赵匡胤一看愣住了,啥意思?留下等着报仇不成吗?于是开口骂道:"干什么?还想留着当证据告我不成吗?"只见这位大臣不慌不忙的来了一句:"您是皇帝,我上哪儿也告不了您呀。我告不了您没关系,可史官就不会把这事儿记录下来吗?"赵匡胤一听,顿时无语了。咋办?向这位大臣送礼行贿吧!他为什么要向这个被他打掉了两颗牙的大臣送礼行贿呢?为了名声,怕史官记录下来遭到后人的唾骂!怕后人骂,说明他还有所顾忌,所以他这个故事就被司马光写了出来,流传千古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像他这样的皇帝太少了。除了赵匡胤和那个李世民,还有哪个帝王非但不是高高在上、混不讲理,反而还对自己的历史名声有所顾忌的呢?特别是到了大清,史官敢记下皇帝的劣迹吗?史官的功能,怕是已经转变成为皇帝歌功颂德的工具了吧。

帝王们杀了人,还要让死者向他们谢恩了。那么不谢行吗?行,但行的结果就是:让你的家人们陪你随葬去吧!

所以,要追究"被皇帝赐死还要谢恩"之根源所在的话,并非是被赐死者怕连累家人,而是那个混账的封建帝王制度和帝王文化所带来的恶果!

由网友 历史杂货铺 提供的答案:

如果不了解历史的人,看到这种场景肯定感到很别扭,都要杀自己了,自己还得感恩戴德的感谢皇帝,这不是有病吗?相信经常看古装影视剧的人,都对这种场景不陌生,皇帝让太监拿着自己的圣旨去见大臣,宣读完赐死之后,大臣还会跪着说一些谢主隆恩的话,有人要说了,这是不是电视剧里乱演的?

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也是如此,曾有人街头采访过,假如你是被赐死的大臣,你临死前会怎么做,有人表示即使必死,那死之前也要叫皇帝臭骂一顿,肯定有不少人都是这样的心理,其实如果真的在那种历史环境中,借一百个胆子,也没人敢骂。其实说白了这个问题也非常的好解释,大臣即使心里面把皇帝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嘴上也得笑着感谢,因为他怕株连到自己的家人,往往一句谢恩,皇帝便只杀他一个人。

大臣一般不会无故被赐死的,有的大臣犯了死罪,按照正常程序是要收监,时候到了当众砍头的,可是皇帝却给他直接赐死了,这就是皇帝对他的一种宽容,这样他便不需要让刑部折磨,也不会连累家人,更不会在刑场上丢尽颜面,他会非常体面的死去,某种程度上说,能被赐死的大臣都是一种荣耀,因为皇帝赐死不是国法,而是家法。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真的有一部分大臣在感恩戴德,在那样的封建环境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识一直在他们心中,而且赐死相比凌迟之类的刑罚真的是宽容太多了,很多大臣明知自己犯了重罪,却不用受重型,他们内心真的是感谢皇帝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由网友 宗熙先生 提供的答案:

要理解这个问题,你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一般情况下,什么人才会被皇帝"赐死"?第二、皇帝想处死一个人有哪些办法?

第一个问题,能被皇帝"赐死"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不会是一般的平头百姓,这些人谈不上一个"赐"字。

如果是一般的臣子犯了严重的罪行,比如谋反,那皇帝就直接公事公办,直接派军队征剿,交由司法部门审判,是什么罪,就定什么罪,不需要走"赐死"这个程序。

能被皇帝"赐死"的臣子,一般是和皇帝本人(或重要直系亲属),有特别重要关系的人,或者近臣等等。比较著名的就是年羹尧,当年和皇帝本人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还有一种被皇帝"赐死"的情况,是上不得台面的,不能留在书面上,比如伪楚皇帝张邦昌,纳了赵构父辈的妃子,最后赵构继位,记恨在心,虽然张邦昌主动还政于赵氏,仍然被赵构找碴将他"赐死",真实原因是说不出口的。

第二、皇帝想处死(或者说是整,查办)一个人有哪些办法?

这就太多了,如果这个臣子有相当的身份,犯严重的严重的,皇帝首先会造舆论,历数罪行。然后派兵直接抓捕查抄,最后交给司法部门审判。

臣子本人和很多直系亲属可能都性命不保,削去所有功名爵位,没收所有财产充公,名誉上会被定性为反臣、逆臣之类,这才是最严厉、最极端、最常用、最"正统"的手段。

如果身份不是特别显赫的,身份一般的,皇帝完全可以不声不响地派军队,或者特工,或半公开,或隐蔽地杀掉,皇帝还有很多"阴招",如上官婉儿。

所以,相比其它的手段,"赐死"是一种比较温和、仁慈的"阳谋"手段,表示皇帝只针对臣子个人,不会殃及被"赐死"之人的亲属和后代。

甚至还能保留继承某种功名爵位,朝廷还会继续发放俸禄,这已经是各种死法中最仁慈、"优厚"的一种了,说明皇帝给了情面。

能被皇帝"赐死"的人也不是一般人,这些道理都懂,相反,如果被"赐死"之人不识趣,破口大骂之类的,那么对自己的亲属是极为不利的。

因为如果彻底惹怒了皇帝,什么结果都会发生,稍微识趣的臣子,被"赐死"都会跪下来施恩,成全自己的亲属,老婆和孩子。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