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喻雪良 提供的答案:
荒,有广大无边,深远,昏聩,迷乱之意。
我选迷乱,迷失之意。
为什么选这个,就要看前面的文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后面的"人之所胃"暂不看。)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所应诺的与所呵斥的,相差多大?我们所赞美的与所厌恶的,又有多少差异?善恶一念之间,人们一时之间分不清,看不明,迷失在其中。所以,后面"荒"的意思,应该是"迷乱,迷失"之意。
有人会说,"荒兮句"是接在"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之后,应该另有含义。如果我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加一个"无"字,意思就承接起来了。现在把"无"加进去分析一下。
"人之无所畏,不可不畏"。这样才能够承前启后。人们无所畏惧的与不可不畏惧的,人们一样分不清、看不明,所以迷乱啊,并且这种状况远不会结束。
众(俗)人迷乱,可老子不会。因为他"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详情请参阅我今晨发表的"《道德经》第二十章之我见"。
由网友 泰和散人(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道德经》第二十章,"荒兮其未央哉",是说天道真是荒大深远、玄妙难测啊,它浩瀚无垠,茫茫无际,世人莫知其极,玄之又玄、妙在其中矣。王荆公注云"荒兮其未央哉,道之荒大而莫知畔岸",也就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汉楚帛书本作"恍呵其未央哉",河上公、王弼本本作"荒兮其未央哉",傅奕本作"荒兮其未央"。先秦时期,怳、恍、慌、荒常常通用,正如忽、惚、曶、芴常常通用一般,因此各句义通。帛书本最古,故从帛书本,即"恍呵其未央哉!"
【释义】
"恍":玄远无极,心神恍惚。《说文》:"怳,狂之貌。"《康熙字典》:"怳,亦书作恍,言冲漠难状也。"在古书中,怳、恍、慌、荒等,常常通用;正如,忽、惚、曶、芴等通用一般,盖由于口口相传,后人反复借用而已。
"荒":本义是荒芜,这里是指广大无垠,人心惚恍,通"慌"、"怳"、"恍"。形声字,艸(艹)表意,表示田地长满野草;巟有水广义,而荒是天地大面积荒芜,本义是荒芜。(1)"慌",同"恍"同"怳",《集韵》:"荒,同慌。"《楚辞•哀郢》:"荒乎其焉极。"《康熙字典》:"慌,本作左忄右(疏之右),或作怳、恍。"(2)怳:与"恍"通。《说文》:"狂之貌。"《楚辞九歌》:"临风怳兮浩歌。朱注:怳,失意貌。"(3)恍:与慌、怳并同。《道德经》:"惚兮恍兮。"
"呵":叹词,表感叹和惊讶,相当于"啊"。类似于"兮"、"乎"。
"未":没有,找不到。本义是茂盛,后来借用为干支名,又多用于"没有"、"不曾"等义,本义不再存在。
"央":尽头,边际。本义是中央、半之意。会意字,小篆字形,从大,在冂之内,上象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本义是中心。《康熙字典》:"中也;半也;尽也。"《说文》:"央,中央也。"《诗经•秦风•蒹葭》:"宛在水中央。"《礼记•月令》:"中央土。""央"又有"尽"义。汉武帝《李夫人赋》:"惜蕃华之未央。"
【简评】
道是自然的本原及规律,而德是道化生万物的动力机制和表现。道作为自然的本原,其小无内,幽微难测;其大无外,幽深玄远。老子天赋异禀,广拜名师,遍览典籍,经由"为学日益",而后"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因而得出"大道至简"的道理。通过博学、深思、明辨、笃行,到达智慧的彼岸,"绝学",进而参透天道民心,超然物外,达到"无知无虑"的境界,也便"无忧"了。
老子说"大道至简",真的"至简"吗?断然不是。世人沉浸在世俗的名利之中,物欲如织,遮天蔽日,把澄明的心性、真性,全然给蒙蔽得见不得一点光亮,看似"皆有余",看似"昭昭",看似"察察",看似"皆有以",不过是小鸡啄食,苟延残喘而已,昏昏然不知为何而生,蠢蠢然不知如何度日,懵懵然不知为何而死,生也罢,活也罢,死也罢,人生苦短,皆为茫然。此为"无明"。
真正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呢?人生,衣不过蔽体,食不过三餐,住不过一床,行不过单车,死不过一棺,如此而已,又何必终日劳碌不已,欲望永无休止?殊不知,衣食住行之外,最重要的是一颗玲珑剔透的心。天人合一,超然物外,则天地万物,皆为我有,又何必患得患失呢?老子,庄生,胸怀天地,超凡脱俗,不就是我们人生至高的境界吗?
【本号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
由网友 网闻博报工作室 提供的答案:
此语出自《道德经》第二十章,应结合上下文来全面理解。
且看现代流行版本《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若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于母。"
这段话的大意是,彻底抛弃争名夺利的权术智谋机巧之学,就能够放松身心高枕无忧。试问,诚恳赞赏与阿谀奉承,相距有多远?善良美好与邪恶丑陋,又相差多少?人人都畏惧的,就不能不畏惧。这种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且将来也照样是延绵不绝。天下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就像是拥挤在一条路上去赶赴庆典盛宴,也像是赶着去春游观赏美景。而我却独自享受着淡泊宁静,对周围人的喧嚣根本无动于衷。迷迷糊糊混混沌沌的状态,就像是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的婴儿。自由闲散的样子,就像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看大家都能够得到额外的收获,而唯独我一人感到怅然若失。我真是愚昧透顶心窍不开啊,总是这样迷迷糊糊混混沌沌!注重现实的人都会自吹自擂争相炫耀自己的光彩,唯独我一人孤僻低调黯然失色。世人对于个人得失都能够精打细算明察秋毫,唯独我总是淳朴憨厚糊里糊涂经常吃亏。而我的内心世界,一会就像平静的大海,一会又像是升腾起了呼啸不止的飓风。世人好像都有精明机巧的实用本领和作为,而我唯独我愚昧笨拙与世无争。我为什么会这样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关键在于感悟到应该追求道法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
以经解经,我们可以参考阅读一下《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段话的大意是,尽力摆脱私欲功利对你的诱惑纷扰和束缚控制吧!通过聚精会神意守丹田,使自己的身心完全进入清明静谧的自由自在境界。这时,你就会看到宇宙世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真实景象,我考察发现这原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世间万物芸芸众生,最终都要回归其根本。回归本根状态就可以称为清静,清静状态就可以称为复归于生命循环,复归于生命循环状态就可以称为自然常态,知道这个自然常态就可以称为聪慧明达。不知道这个自然常态,轻举妄动就必然会惹出祸乱招来凶灾。知道了这个自然常态,处世接物就会大度包容,大度包容就会自觉自律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就会统筹兼顾周全缜密,周全缜密就会审时度势顺天应人,顺天应人就会自觉遵循自然大道,道法自然就会均衡发展循环永续,循环永续周而复始就会身死犹存精神不灭。
再联系上下文来看,此所谓"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在物质世界"有形之象"层面,就是多寡贫富分配不均的有无相生。没有少数人的先富起来,就不会有大多数人的贫穷落魄,这本身就是物质世界能量守恒系统运动的相对存在。如果能够把"而我独若遗"之"小我"上升到"大我"境界,就是自然宇宙世界"公乃全"和"全乃天"的"复命曰常"。自然宇宙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象"互相转化有无相生能量守恒的生态系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只要是促进这个生态系统命运共同体良性循环的"无形之气",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正能量"。反之,只要是阻碍这个生态系统命运共同体良性循环的"无形之气",便是"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负能量"。人类社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所作所为,相对于自然宇宙世界生态系统命运共同体良性循环的"公共利益",就是"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负能量"。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所作所为,相对于人类世界生态系统命运共同体良性循环的"公共利益",就是"大道既隐天下为私"的"负能量"。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物欲诱惑和行为驱动,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负能量"和制造"系统垃圾",这就是人类自私贪婪的"不知常妄作凶"!
如前所述,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就始终是在阐释"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象"有无相生的"公私之变"。如果把握不住这个"公私之变"的"道为术之本",就必然会纠缠于"学术之争"的"名可名非常名"。甚至,从"为无为则无不治"到"常使民无知无欲"的"绝学无忧",有人还会据此认定老子才是"不尊重知识"和"迫害知识分子"的"开山鼻祖"。不过,以中国式"道术用"与"时势位"天人合一有无相生阴阳易变系统运动思维来看,究竟是追求社会公利最大化为初心,还是以追求个人私利最大化为初心,这原本就是个人主观意识能动性"心善渊"的"道不同"。至于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和以智治国,都只是"术业有专攻"的"术为道之用"。如果笃信"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就必然会道法自然法则大公无私抑强扶弱"天之道",从而实现"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象"互相转化有无相生均衡发展的系统运动良性循环。反之,如果秉信"大道既隐天下为私",就必然会道法丛林法则自私自利弱肉强食"兽之道",最终也就必然会造成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失衡的恶性循环。
再通过学以致用,我们就可以探索发现人格成长的均衡发展与失衡扭曲。能够意识到自身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这就是脱离动物原始本能的人性混沌初萌阶段。能够意识到自身与家庭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在个人利益与家庭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家庭利益为重,这就是社会人格形成阶段。能够意识到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这就是民族人格形成阶段。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全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以全人类利益为重,这就是智慧人格形成阶段。能够意识到全人类与自然宇宙世界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以自然生态环境公益为重,这就是道德人格形成阶段。如果一个人始终停留在人性混沌初萌阶段,就会出现不均衡发展的人性扭曲变态。这种人性扭曲变态的最典型症状,就是固守"个人至上"和"自家先富"及"本国优先"的极端自私自利核心价值观。我们不妨用这五大阶段标准来进行检测对照,看看能不能对自己和周围人有更加准确全面的认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