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若水41489 提供的答案: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了解随认知的深入不断全面而接近真实。客观事物(世界)及其运动规律是"道",人们依"道"而行的行为是德(上德)。德"惟道是从"则道德合一,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社稷得一以安,人得一以死而不亡了……"。
中国人最敬畏的信仰不好回答,孔子提倡"礼: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礼即秩序。法家认为"严刑峻法"能止恶扬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终极形态。
本人以为,《道德经》表达的天人合一才是永恒的。
由网友 奇尧最棒 提供的答案:
谢邀。《道德经》又称《五千言》分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其核心思想讲述了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化的微妙,讲述了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进退之术,同时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道德经》是东方智慧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是作者老子道德文化融汇贯通和谐包容的实体。
对《道德经》的评价,最具有代表的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段话,他形容《道德经》是"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认为"放下水桶便唾手可得。"
《道德经》中最大的核心秘密是:真,善,美。作者认为人类应敬畏和信仰这个美德,"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一切美寓于爱,寓于德行,寓于良知。美德使人有敬畏,让人有所节制,理性面对人生,美德让人有信仰,能让人真正健康幸福,和谐共存,能使人人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让美好常存,让人变得伟大,光荣,幸福。
由网友 对称与启蒙 提供的答案: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让我们后世的子孙理解宇宙万物是时刻在运行变化过程中,前人总结的经验和知识可以让我们作为参考而不是照本宣科,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的探索,顺其自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启蒙教育提出方面让我们后世子孙要懂得尊重别人的天性用自己的爱心、平常心而行不言之教,详细阐述了虚实的关系,美丑、善因善用的关系,聪明和智慧的关系,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的方法。我是学习医学全科的在《道德经〉的启发下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基本上解开医学上难题!使很多疑难杂症明白了它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希望能够在共同的探索之中能够用于临床。也希望在共同探索中使我们的未来在各个领域方面取得更好更大的突破而努力。
由网友 用户东方文辉 提供的答案:
《道德经》一书,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状,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为化生万物的根源;它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以柔弱胜刚强,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
通俗一点说,"道"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上善若水,无为而治;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政通人和;就是天下太平,人间安乐……
由网友 天道若龙 提供的答案:
对于人类来说,《道德经》最核心的思想,无疑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完整地提出了宇宙的本体论一一自然之道。而对于红尘世界来说,则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人道一一即遵循社会演化规律。
大道概念的确立,从源头上摒除了神创论,奠定了华夏文明的信仰内核,就是天道意识。
这种信仰己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始终。面对推动社会生活进步时,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寻找行动理由时,讲天时,得道多助,得道者天必佑之;在区分判断类别时,讲道与器之分;在反思时强调天不助我也;人在自警慎独时也牢记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个神明就是天;甚至是无助时也不忘抱怨一句天道何在?平民百姓在绝望时也会大声疾呼,老天爷,你睁开眼吧!
可能有人会说儒学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但是别忘了儒家思想是遵循人道理论的。《道德经》讲失道后有德,失德后有仁,失仁后有义,失义后有礼。仁是儒学的核心,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老子大道中的人道范围之内。可见总根源还是大道。
总之国人的传统信仰就是天道。
就像日出霞光满天一样,是正常的现象。
由网友 无忧谷逍遥子 提供的答案:
老子《道德经》是对《易经》的总结归纳,核心思想"观天地自然之理,以自然规律为根本,顺势而为",华夏文明的本质是"适者生存"信仰自然法则
老子《道德经》中"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段文词叙述了《道德经》智慧的出处,这个"象"应该是《易经》中的"卦象",所以老子李耳精通《易经》,对《易经》进行了归纳总结写出了五千字的《道德经》。
《易经》的卦象说辞:"易者,象也"。"彖者,言乎象者也"。"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老子《道德经》秉承了"立象以尽意"的叙述方式,通过"象"来阐述"大道"之理,因此要领会《道德经》要义必须学习《易经》明白"卦象",熟读《韩非子》领悟韩非子"解老、喻老"及对《道德经》的具体应用。
所以,老子《道德经》借助"象"阐述了"大道"即天地自然变化之理,告诫人类社会发展要符合自然演变规律,顺从自然万物生长规律,才能"顺势而为"立身于不败之地!
由网友 乾得堂 提供的答案:
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文作《老子》,由于它的见世,使春秋中晚期出现了非常著名的文化事件:百家争鸣。不仅形成了文化的大发展,还形成了思想方式的空前活跃。正是这思想的活跃,使得中国文化精神中的人文积累开始展现向着文化了的社会现实而发展的強烈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可以说从此奠定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基础。以至于往后的文化传承必得百家之学而有获。无此则不入传统文化精神中的精华。可见《老子》影响的深远。那么《老子》中究竟什么思想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如此重大影响?这成了春秋之后,文化传承中必然探究的基本内容。不了解其中的真实意思,就难以深入中国文化精神的探寻。故《老子》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对于这个经典的探寻一直持续了二千五百多年,直至今天依然如故。从此也可见《老子》思想的深遂。《老子》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而能经得住几千年历史的考验仍具有.这样.的吸引力?原因正在于其中思想方式的优越性。《老子》以为世界的生成,万物的周始,以至于人事社会的基本认识都不是眼见而可得其真象。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应该从表面不见之处去分析才可把握到眼面前的真实。因此从以往的直线思维方式,变成为一种多角度多视域,多空间的思维方式。正是这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开启了春秋时期文化学人空前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从各个不同角度看待世界理解世界认识与社会。从而各家的理论各家的学说,皆可自由的文流,自由的刽造。又在这自由之间得到升华。中国文化精神表达的语言,思想从此而空前的丰富繁荣。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的浸润自然使社会发展的认识发生重大的改变。怎样使这丰富多彩的思想与社会的实践统一于一致的政体并且可使社会|的进步也同样达到空前的程度,也同样成为政治治理者的思考。中国出现秦的大一统国体,不能说没有思想方式改变而得以实现的理由。相反思想方式的改变成就了为政者长达数百年的思考与实践。最后才有秦的大一统国制的完成。这是由《老子》巨大影响而产生的社会发展史。由此可见从中产生的信仰,不言而愈,当是实践出真知。这一信仰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始终不渝的坚持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使中国在长达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而没落。(画为自写)欢迎评论探讨。
由网友 德谦国学易经研究 提供的答案:
道德经,分为道篇和德篇,分别为37章和44章,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体用合一故称道德经!
从而也提现道德经本质核心思想就是"道文化"!
中国人最敬畏信仰也与"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老百姓口中俗称的"老天爷"就是道的体现!遇到什么事情总是求救"老天爷"就是其最好信仰体现!
由网友 不忘初心136533244 提供的答案:
《道》,《德》。大道无所不在,没有私欲,顺应自然,由不主宰万物可以称为"小",由万物都归依又可称为"大",小与大是事物的两面,相反相成。正因为它不据为已有,不自以为大,没有占有欲和支配欲,所以成就了它的伟大。天道如此。人道亦如此。道不象音乐和美食,可以刺激感官,引起诱惑,形成欲望,而是无味,无形,无声,却用之不竭,无穷无尽。掌握和遵循道的规律,就可以让人们归依,平和安宁。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追求仁爱之德,因此确实有德,下德的人不失去仁爱之德,因此没有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所为。中国人最敬畏的是《道德经》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普遍应用于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方面,包涵从政之道,处世之道,经商之道,为人之道。道体非常玄妙幽深,蕴涵非常宽泛丰富。无疑会让人的心性更加通达,生活更加顺畅,从古至今如此。人们对道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逐步进行探索认识,才能有所了解感悟。
由网友 刘战生曰中 提供的答案:
谢邀应答!
在我看来,《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我们一个中国的"中"。
这里的"道",老子所指其实就是作为十字坐标(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0点、原点、源点、中点的"中"!
何以为证?
"中"作为一个可趋而不可即的极限点概念,作为近现代科学的一个数学抽象("没有大小,没有方向,没有位置"),本质上就是道!
可以说,"一"即作为"点"的"中"水平移动的轨迹。或者换言之,"一"即"中"的集合!
老子有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里,我们对上述老子语录稍作标点符号上的特别强调,就更是不难发现"中"的"阴魂阳魄不散"了: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至于我辑录的《古今论"中"》语录,已经可以足足写成一部百万字的大书。以下为辑录的部分《古今论"中"》语录,供参考:
1、《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
2、《管子•弟子职》:"凡言与行,中以为纪。"
3、《关尹子•八筹》:"一中示多,多中示一。"
4、孔子(前551—前479):"夫礼,所以制中也。"
5、西汉•刘歆(前50—前23):"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
6、唐•孔颖达(574—648):"顺天布政,则得大中,故皇极为五也。欲求大中,随德是任,故三德为六也。"又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者,言情欲未发,是人性初本。"
7、北宋•邵雍(1011—1077):"天地之本起于中。""天地之本起于中乎?天之中何在?曰北辰。"
8、北宋•程颐(1033—1107):"天下之理,莫善于中。""不失中,则不违于正矣,以中为贵也。"
9、北宋•吕大临(1040—1092:"中者,道之所由出。"
10、北宋•晁说之(1059—1129)《答朱仲髦先辈书》:所谓中者,用之则曰和曰孝曰礼曰智曰仁曰勇曰强曰纯曰一曰明曰诚,其实皆中之谓也。以故彼之学者惟知过不及谓之中,而于肫肫渊渊浩浩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则莫之知也。吾明道、横渠、伊川三先生也,为能得中之所以为中者也。(详见《景迂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一五。)
11、南宋•朱熹(1130—1200):"敬而无失,即所以中。"
12、南宋•叶适(1150—1223):"道至于中庸而止矣。"
13、元•胡炳文(1250—1333):"大中至正可以为圣人之准,过中失正便易为异端之归。"
14、元•王好古(1200—1264):"天地万物一理也,圣人之道一中而已。"
15、明•薛瑄(1389—1464):"‘中`是道理得其恰好处。"
16、明•湛若水(1466—1560):"千古圣贤授受,只一个`中`。""学者讲学,不过讲求此‘中‘。"
17、明•吕坤(1536—1618):"‘中‘是千古道脉宗。"
18、清•惠栋(1697—1758):"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
19、清•乾隆帝(1711—1799):"盖道者何?中之谓也!"(《高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六,六年二月丁末,页九六六)
20、清•王缙(1725—1792):"中也者,天之命,人之性,一之精,化之本、王道之体、《六经》之归,亘古今、横四海,而无弗在焉者也。""亘古今、横四海,而无弗在焉者 中也;修之则吉,悖之则凶,此《文中子》指要也。"
21、清•刘一明(1734—1821)《周易阐真》:"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22、唐兰(1901—1974)《殷虚文字记》(1934年):"余谓中者最初为氏族社会中之徽帜••••••此其徽帜,古时用以集众,周礼大司马教大阅,建旗以致民,民至,仆之,诛后至者,亦古之遗制也。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列众为陈(阵),建中之酋长或贵族,恒居中央,而群众左之右之望见中之所在,即知为中央矣。若为三军,则中军也。然则中本徽帜,而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遂引申为中央之义,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如上下之中,前后之中,大小之中等。后人既习用中央等引申之义,而中之本义晦。"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