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八国联军是乾隆时期入侵的话,以当时双方实力的对比,结果会怎样?

由网友 津城沐雨 提供的答案:

结果毫无疑问,胜利者是清政府。

第一,当时的西方还没有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不如大清,也没有蒸汽动力的军舰和先进的热武器,远涉重洋与GDP世界第一的大清开战,难以取胜。

第二,乾隆时代的清朝,是大清的康乾盛世,是清朝发达的时候,君主也相对清明,对外敌入侵,必然重拳出击。

第三,乾隆时期的西方,武器虽然已经优于清,但是差距还并不是特别大,八国联军在武器装备上并没有压倒性优势。

第四,乾隆时期的清朝,主要军队八旗和绿营还有相当的战斗力,八国联军侵华,难以取胜。

第五,乾隆时期的欧洲列国,早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不如以前,英国不断强盛,但欧洲大陆处于混乱状态,德国还处于分裂状态,八国联军难以有效配合,而八国中的日本,在当时也是封建社会,根本没有实力侵华。

所以以当时的双方实力对比,八国联军在乾隆时期入侵,必败无疑。

由网友 优素福 提供的答案:

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都跳着脚蹦着高的认为英国必胜。但是对不起,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的话恐怕很难如各位网友的臆断,

大部分网友批评乾隆朝基本都是这几条。闭关锁国,文字狱。不追求科技发展,武器进步。

欧美呢?资产阶级上台,工业革命等等。

但是说这些话的朋友往往只看到了水面上的浮萍,没有深究具体情况。

首先说闭关锁国。清朝除了在顺治十二年即1655年到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为收复台湾实行了28年比较严格的迁界禁海外。于康熙二十三即1684年开关并设闽浙江粤四大海关,各个海关下辖数十个关口。乾隆年间即1757年因洪任辉事件,乾隆将对西洋的贸易事宜集中在粤海关,注意这并不是说另外三个海关关了,而是不再接待西洋贸易事务,而南洋,日本等国贸易依然可以走另外三个海关。同时清政府也并不限制民间的贸易。所以所谓的闭关锁国是不正确的,而当时西方与中国在贸易上最大的分歧在于平等贸易。当时的中国是不能接受平等贸易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下概念有关,与清不清朝是没关系的。即便是明朝也是如此。贸易那就只能是朝贡贸易。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能做到平等贸易,那恐怕也就只有宋朝了。

再说文字狱本质是什么?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跟老百姓有关系么?老百姓连字都不认识。中国哪朝哪代不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秦焚书坑儒是,汉独尊儒术是,宋存天理灭人欲是,明清八股取士更是。而且你以为外国不是么?教会为什么把哥白尼烧了。就是到了今天欧美国家披着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外衣,到处给人洗脑,让人反智是不是。所以就在控制思想这点上用郭德纲的那句话说"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也别说聊斋"。只不过表现的手法不同罢了。

再说武器发展。很多人都在说当初我们没有学习西方的枪炮技术。清朝还在玩鸟枪,不思进取。那你有没有想过,你一个老百姓都想到的事,他那么大一个皇帝不知道么?问题是有些东西不是你想造就能造出来的。就拿燧发枪来说。1547年明嘉靖26年,法国人马汉发明了燧发枪。到1635年毕懋康出版的《军器图说》中介绍并生产出了燧发枪。而到了清朝中前期,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一直为宫廷制造燧发枪,但是因为清朝缺乏好的燧石导致产量很低且可靠性差。同时燧发枪在射击精度上并不比火绳枪更有优势,所以清朝也没有选择大规模装备。

这里额外举一个小例子也能说明就是子弹,今天世界上公认铜质弹头是威力最大的。被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使用,但这其中有一个国家则一直使用钢质弹头。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个国家铜矿缺乏。这是哪个国家我就不说了。所以很多事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到。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强调要弯道超车,要换道超车。

而乾隆时期的各个欧美国家的什么局势。

美国刚刚独立,在满太平洋抓海獭跟中国贸易。

俄国伟大的叶卡捷琳娜大帝,接连在阿睦尔撒纳事件和土尔扈特东归两次实践中被乾隆死死拿捏,乾隆为了要回阿睦尔撒纳的蚀骨不惜对俄经济制裁关闭了恰克图口岸。面对苏沃洛夫元帅的两万乌克兰集团军,乾隆在斋桑湖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邀请中亚各方势力观看这在昭梿的《啸亭杂录》中有明确记载。最后把俄国人逼了回去。

法国,法王路易十六是乾隆皇帝的笔友,其特使钱德明常年在乾隆皇帝身边,钱德明甚至为乾隆讲述了路易十六支援美国独立的事件。路易十六甚至想组成"巴黎伊斯坦布尔北京"轴心共同对付沙俄。所以法国大革命将路易十六砍了,对乾隆的触动非常大。也是间接导致马嘎尔尼访华失败的原因之一。钱德明就曾在避暑山庄拜访了马嘎尔尼,并跟他说法国发生的事件让中国政府非常反感。如果您在此之前到来,那面对的困难会小的多。并且此时英法还是世仇。只要让对方不痛快的事赔本也乐意干。

德国还没有统一,还是神罗的时代。

日本此时是德川幕府时期,还再对大清朝贡。

再说英国,工业革命是18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发生,直到19世界30年代才完成。马嘎尔尼访华的时候虽然应该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开始希望和大清平等贸易,但是其军事实力还不足以对抗大清。为什么呢?因为在马嘎尔尼访华之前清朝就与英国有了几次军事上的接触。

第一次是清缅战争。当时贡榜王朝的武器基本上都来自于英国。

第二次就是1792年福康安翻越喜马拉雅山击溃廓尔喀的战斗。尼泊尔廓尔喀紧挨着英属印度。廓尔喀的武器弹药也是英国人给的。同时福康安当时还给驻印的英军去信要求英军与他一起打廓尔喀,如果要的帮廓尔喀那就连他们一起打。这次就是在马嘎尔尼1793年访华的前一年。所以当马嘎尔尼邀请福康安看英国的军事操演的时候福康安来了一句"看亦可不看亦可"。就是因为一年前他刚看过。

所以清王朝乾隆皇帝对英国的武器装备是有一定认识的,自大有,但是还没有自大到一无所知。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马嘎尔尼访华失败后虽然对中国一通贬低,其曾经心中的天堂崩塌了。那为什么没有当时就打来呢?甚至在嘉庆28年再次访华希望平等贸易。甚至于在最后觉得发动鸦片战争的一会投票时最终也是差了9票,也就是说只要再有五个人当时投反对票那也就没有鸦片战争了。可以说在鸦片战争前,英国这个强盗国家,从1793年到1840年,克制了47年的流氓本性在那希望与中国平定贸易。就算是卖鸦片他们也一直当做是权益之计。希望两国谈妥了以后不用再靠卖毒品平衡贸易,奈何中国人不认他们的钢琴,不认他们司机比乘客坐的高的马车。

所以,有些人傻,但是历史人物不傻。让一个流氓,强盗国家委曲求全的跟你商量多开两个口岸,别欺负我们,平等贸易。而不是把战舰开来直接抢。

所以还八国联军,在乾隆时期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敢跟中国叫板。

最后说一点那些说乾隆败家子的朋友你们知道乾隆最后留给嘉庆国库里是多少钱么?6939万两白银,比从他爸爸雍正手里接过来的3453万两白银整整翻了一番。这还不提最高时期乾隆四十二年的8182万两。并且还是在整个乾隆时期减免了总计1亿2千万两的农业税收的情况下。

由网友 狮山逐史 提供的答案: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就有了,而且是乾隆爷给的,这也是历史上少见的后来人提问题,历史的当事者给答案的问题了,1793年的答案哟!

这就是1793年英使马噶耳尼使团访华事件,在"跪与不跪"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外交纠纷,乾隆帝本着天朝上国办外交的特色,对付马噶耳尼,文明封建的古国与西方野蛮文明的碰撞,火星四溅!

清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接见英国使臣马噶尔尼一行,双方在礼仪上争执不下,闹得颇不愉快。

对于马噶尔尼一行到底跪了还是没跪,以什么样的方式跪的,是不是行了三跪九叩大礼这个问题,中外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帝祝寿为名,派遣马噶尔尼为特使来到中国。

当时的英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改造,进入了蒸汽时代,是世界工厂,而乾隆帝的大清,则在封建自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可以说越陷越深。

马噶耳尼使团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与中国友好和平,而是披着所谓文明的外衣带着野蛮的初衷开辟中国市场,对中国进行殖民贸易。

但这些扯犊子的目的在乾隆也来说就是个屁,不值一提,英使团的祝寿之行,在清朝来说与朝贡"无异",使船更是被插上"英吉利贡使"的旗子,也就是所有外番朝贡使臣都会标配的标志。

但是,马噶尔尼为了减少摩擦,故意装作不知。

清廷方面整体上还是比较重视马噶尔尼使团,设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接待,让军机处专门拟订接待方案。

起先马噶尔尼使团被安排在圆明园小住,饮食起居都按照最高标准,几天后前往热河行宫拜见乾隆帝。

1794年9月4日,马噶尔尼使团抵达热河,军机大臣和珅约见使团,马噶尔尼觉得和珅级别太低,装大鼻子,故意称病不见。

乾隆对此十分不满,和珅那是他最爱的人,瞧不上和珅就是轻视乾隆帝,开始对其来华目的产生质疑。

接下来,在觐见礼仪上双方矛盾彻底公开化,清廷规定,外国使臣来朝,都得三跪九叩。

马噶耳尼来华之前,英国国王就说不能丧失国体的情况下,什么都可以答应,显然磕头这个事不在答应的范围之内。

因此,马噶耳尼提出清廷同级官员必须向英国国王画像行磕几个,这个提议当然被清廷拒绝,马噶耳尼也拒不执行三跪九叩礼,双方不欢而散。

当时主张跪拜的主要是强硬派人物福康安,和珅则觉得可以便宜行事,可以免除跪拜礼,最后双方互给面子,马噶耳尼暂时收敛骄矜清廷也做出让步。

八月初六,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举行礼节性欢迎宴会,马戈尔尼行英式礼,八月十三日在澹泊敬诚殿举行乾隆万寿典礼时,三跪九叩,也就是说马噶耳尼到底是跪了。

但是究竟跪没跪,是否有三跪九叩,中外学界争论不一,《清史稿•高宗皇帝本纪》记载马噶耳尼虽不习惯,见到皇帝还是跪了下去。

马噶耳尼使团秘书温徳也记载当时按照当地方式行了礼,也就是说跪了,但是清廷御用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曾做过一幅画,就叫《马噶耳尼觐见乾隆图》,画中马噶耳尼乃单膝跪地。

不管怎样,后来的结局乾隆帝很不高兴,对于英使团的通商要求,借与体例不合之故一一驳回,马噶耳尼使团并没有完成使命,以失败告终。

二十三年后,1816年英王又派小斯丹顿使华,同样因三跪九叩之礼,直接被驱逐出境,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可以说国门都是紧紧关闭着的。

因此要说八国联军乾隆帝时期入侵大清,当时也就是英国刚完成资本主义改造,其他国家刚刚起步,英国在经济上的确建树不少,但在军事方面还没有后来的勇武,其他几个国家更不用说。

要是他们的武力能达到动武的地步,还用得着受磕头的罪?

由网友 路之意 提供的答案:

清朝末年,政府清朝签订了许许多多不平等的条约,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八国联军还烧毁了圆明园,这真的是十分屈辱的事情。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乾隆时期,我认为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八国联军的结局可能会失败。

慈禧时期为什么会被八国联军打的败亡?

首先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这时候的八国已经发展起来了,且不说英德等超级强国,单论中国的邻居,日本,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过去的日本,甲午年那场战争就已经告诉了世人,日本已经不是过去了那个日本。

虽然在战争中日本也是损失重大,但好歹,在名义上这个国家是取胜了的。反观清朝方面,这时候虽然已经开始修正现代军队,但毕竟时间还短,学习西方不到家,装备也不够,比起来日本尚且不足,何谈与八国相抗。

如果八国联军是乾隆时期入侵的话,肯定会失败!

首先,当时中国气运鼎盛

经过了康熙和雍正两位千古名帝的发展,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十分成熟,在乾隆皇帝时期到达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我们说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此时正处在一个千帆过,万木春的时代,怎么可能会被八国联军打入国门呢!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最为鼎盛的时期,力量十分的强大,这时候攻打中国属于"以卵击石"。

第二,分析中国的国力水平

在经济上面,我们都知道美国如今的经济水平占据了全世界的20%左右,但是,由于乾隆皇帝继续采用雍正皇帝时期的"挪丁入亩",清王朝的GDP占有量比当今美国的占有量还要高。所以,此时的国家的国库拥有非常多的白银黄金,足够支持军队进行一场战争,不用担心军费不足的问题。

在体制上面,中国有一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此时的乾隆皇帝专心致志处理国事,不敢有一丝地怠慢,所以说,虽然此时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已经显现出其弊端,但是还在稳步运行,还没有出现大规模官员腐败,买官的现象。在对待外敌方面,政府可以发挥出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第三,在军队上面

乾隆皇帝被称为"十全老人",因为他进行了非常漂亮的十场战役,这十场战役维护了清王朝内部的稳定,而且因为战争的缘故,清王朝的军队保持了很强的战斗力和活力,足以应付外敌入侵。

第四,从乾隆个人素质上来说

乾隆是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除了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他非常善于谋划,所以他会把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指挥得很漂亮。在他的一生中,几次大战争他都取得了胜利,不会怕八国联军这场战争。所以,如果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乾隆时期,那么八国联军根本就没有机会胜利。

以上几点就是八国联军在乾隆时期入侵的话,八国联军不可能胜利的原因。而且清朝还很可能意识到世界发生的变化,努力学习新技术,追赶上差距,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情了。

只是可惜,面对八国的人是慈禧,光绪已经不行了,保住自身尚且需要花费全力,又何谈守卫祖国呢,他们面对的已经是成长起来的八国,其实真正打败他们的不是八国的强大,而是慈禧自身的怯懦。

由网友 星星月亮7 提供的答案:

我不知道八国联军是否能能否打败乾隆,但是我知道1662年,强盛的荷兰殖民者在入侵我国台湾38年之后,被中国地方抗清武装力量郑成功击败投降,论实力荷兰——当时的海上马车夫怎么也比郑成功实力强大吧!另外我还知道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大英帝国兵败阿富汗,天下第一的美利坚合众国率领所谓联合国军大战朝鲜半岛结果不可一世占绝对实力优势的麦克阿瑟兵锋直至鸭绿江可是在我骁勇善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决反击下丢盔弃甲连连败退最后不得不在三八线南与中朝苏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

如果论实力大英帝国比阿富汗起义军、美国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哪一个不占绝对优势!可让你大跌眼镜的是实力占优势的一方都输掉了战争。这说明什么?实力占优肯定能赢吗?未必!毛爷爷有一句名言:武器先进固然重要,但是操作武器的是人,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好好想想吧!

由网友 无名老山 提供的答案:

如果八国联军是乾隆时期入侵的话,肯定和晚清的那次侵略有不一样的结果。晚清时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清政府已处于风雨飘摇中。面对列强的入侵,清朝政府毫无还手之力。而乾隆时期则不一样了, 清朝两百多年历史中,乾隆时期是综合国力最鼎盛的阶段。当时整个国家保持稳定统一状态。国库充足,军事强盛。而且乾隆也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曾说:"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乐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己,必致弃固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彊宇,不敢少亏尺寸"。为了加强国家统一,乾隆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南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乾隆晚年将自己一生这十次大的军事行动称为"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

乾隆时期军队的主要力量由八旗军和绿营军组成。八旗军源自关外,属于兵民合一的组织,士兵平时从事生产,战时披甲上阵。八旗军中,不仅有冷兵器,也有当时很多精锐的热武器。如鸟枪,红衣大炮等。早在康熙年间,令老毛子闻风丧胆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就曾在雅克萨之战中发挥过巨大威力。八旗军中还组建了专门的鸟枪队,类似于现在的特种兵。绿营军来源于汉人,数量较多,多的时侯有百万之众。

乾隆皇帝一生征伐,开疆拓土,平定叛乱,以为功德圆满,国泰民安。因此闭关锁国,不思进取,逐渐与世界发展脱轨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工业革命,蒸汽机作为生产主力被大规模使用,这让欧洲很多国家的国力,军事装备,文化等多方面得到改变。也就是说,从乾隆时开始,清朝跟欧洲在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拉开了差距。乾隆时期也成为了大清最后的辉煌。

由网友 一往无前柳叶Zb 提供的答案:

不用八国联军,假设1793年马尔葛尼回国后,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武力开关的决议,派出1840年规模的舰队到中国,我认为清军就应付不来,最多因乾隆皇帝比较硬气,坚决不肯割地,最后赔钱了事。

首先从武器上看,1793年英国已经有了远洋登陆作战的能力,武器装备上和1840年不存在代差,姑且可以算1840年战力的0.8-0.9。清军战力方面,参考第四次清缅战争,清军可说是精锐尽出,尚且无法降伏从印度购买了一些英制武器的缅军,这样的战力哪敢说能打败入侵的英军?

从战略战术来看,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可以说被英国人玩了个团团转,英军占领一地,朝廷急调的军队很多还在路上英国人的军舰又到了下一个地方,完全体现不出主场作战的优势。即使两军拿着同样的武器,古代军队要想打败近代军队唯有以3倍以上兵力包围聚歼,我不认为乾隆时期承平百年的将军们有这个指挥能力,换成刚入关的八旗,在平原作战或许可能。

从财力上看,1793年清朝国库要比1840年充裕一些,这是唯一的一点优势,因乾隆皇帝的面子问题,坚持不与英国和谈,清军坚持的时间要比1840年要久,最后应该不会割让香港,赔英国一点军费,皇帝开恩,多开放几个口岸,降低一点关税了事!

由网友 史海泛舟摆渡人 提供的答案:

提到清朝的乾隆皇帝,很多人都会想到康乾盛世和十全武功。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面,乾隆皇帝都是一个能征善战的皇帝,乾隆皇帝统治下的清朝,也是一个非常富强的国家。然而从世界的范围内来看,乾隆皇帝统治时期的清朝,在整体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如果西方国家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远征清朝,乾隆皇帝可能会比慈禧太后败得更惨。

乾隆皇帝时期的清朝已经落后

1799年2月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去世,同年12月美国总统华盛顿也在弗农山庄园去世。尽管乾隆皇帝和华盛顿在同一年去世,但是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面,乾隆皇帝都是一个古代人物,而华盛顿却是一个近代人物。人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觉,主要是因为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清朝和西方的发展已经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乾隆皇帝统治时期的清朝,在思想上奉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在军事上仍然以骑兵和重装步兵作为主要攻坚力量。虽然清朝也出现了一些武器改良上的发明创造,但是在清朝统治者的思想打击下,清朝武器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西方。在努尔哈赤时期,西方国家的火枪技术还不够成熟,骑兵依靠着速度优势还能够勉强对抗火枪兵。而到了乾隆皇帝时期,西方国家已经完全列装了热兵器,骑兵面对火枪兵毫无优势可言。

乾隆时期清军和西方国家军队的差距

乾隆皇帝去世的同一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控制了法国的政权。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面,欧洲大陆一直处于烽烟战火的状态下。从拿破仑和反法同盟联军交战的记录不难看出,当时西方国家的作战方式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先用火炮进行轰击,再派遣骑兵冲锋,最后火枪兵一拥而上。

相比之下,清军的作战方式和西方国家的作战方式非常相似,只不过清军的装备远不如西方国家军队。清军也喜欢先使用火炮轰击对手,只是清军的火炮更多的作用是恐吓敌人,却无法对敌人产生真正的杀伤性。清军在炮轰结束后也会派遣骑兵冲击对方,只是清军骑兵装备的是弓箭和马刀,远没有装备火枪的欧洲骑兵更加强悍。最后清军也会派遣步兵冲锋,只是清军的步兵装备的是大刀长矛,在火枪兵的面前,这些步兵只是活靶子。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清军和西方国家军队的差距

接下来我要说一个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清军精锐部队和西方国家军队的装备差距并不大。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统治时期,是清军和西方国家军队差距最大的一个时期。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武器也进入了热兵器时期,而同时期的清朝仍然是一个农业国,主要作战武器也是大刀长矛。

但是到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清军的武器已经不再是大刀长矛,清军的精锐部队不仅装备了火枪,也有了重机枪,甚至还能够用火炮把八国联军打的蹲在泥泞里面不敢抬头。(当时西方国家的战地记者在报告中写的,聂士成部队的炮火,打得八国联军在泥泞中趴了几个时辰)

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清军就已经开始建设火枪队。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清朝更是拥有了自主生产枪支的能力。马克沁重机枪出现后,李鸿章还派人仿造了一批马克沁重机枪,只是因为马克沁重机枪过于耗费弹药,李鸿章才没有大规模生产。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清军更是耗资千万两白银进口武器,仅购买的先进步枪就多达2万多支。

要知道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间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时间。清朝在这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足以建设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很多人看到这里要问,既然清军的装备并不差,为什么很多人在解释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说清军装备的大刀长矛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赛车输给了对方,不会说自己的人有问题,总是要从车子上去找原因。

总结

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清朝军队和西方国家军队的差距就已经十分巨大,如果西方国家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乾隆皇帝几乎必败无疑。实际上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候,清军和西方国家军队的武器差距已经被缩小,只是清朝的统治者腐朽无能,即使清军和八国联军的装备完全一样,清军取胜的希望也非常渺茫。

由网友 夏目历史君 提供的答案:

现在提起来八国联军清华的那个时期,可能有无数的中国人都会觉得非常的耻辱,毕竟在那个时候,外国人也只不过是几万人相称,面对着我们如此的泱泱大国,竟然会取得胜利,甚至还让清朝的统治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这样的结果可能会让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就算是打人力战,我们国家也绝对没有败的可能。

但最后的结果却给我们狠狠的一个耳光,不仅是败了,而且还非常的丢脸。

如果时光往回追溯100多年,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正好碰上乾隆掌政,这样的结果还会发生吗?

我们现在知道八国联军当时入侵的时候,8个国家的兵力加起来也只不过是2万余人,如果跟乾隆对上,他们或许没有胜算。

虽然说他们的武器可能要比清朝时期稍微强上一些,但乾隆时期的将军们也完全不是吃素的。

最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并不像光绪皇帝一样无能,听到炮声就吓得不知道如何是好,乾隆皇帝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并且眼光很独到的人。在他的带领之下,国力不知道要甩光绪皇帝几条街。

根据记载,当时乾隆时期,人口都几乎达到世界人口的一半。就算是采取车轮战,八国联军也绝对会被打的屁滚尿流。

而我们反思一下,光绪为什么在遇到八国联军的时候就会如此怂,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八国联军所带来的武器以及战斗力绝对是威慑住了清朝的统治者,另外一方面则是国人的内斗。

在那个危急时刻,外有八国联军虎视眈眈,而国家内部却没有上上下下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反而把自己的内部弄的乱七八糟。

当时据说有不少的人自发的组成队伍,打的是扶持清朝,消灭洋人的口号。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没有像他们的口号一样响亮,在面对洋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使出全力,反而在他们手中死去的国民却是达到了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

究其原因可能也都是自己的利益心在作祟。话又说回来光绪皇帝时期,权力并不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反而是后宫干政。慈禧太后若是像武则天一样有手腕儿有魄力,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或许还有一战的可能。

但让人感到失望的是她并没有肩挑起这个重任,反而是在八国联军打进来的时候率先逃跑。

或许有不少人会为她辩解,不管怎么样,慈禧太后始终是一个女人,又怎么可能肩挑起如此重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夺权之后又不干实事,也的确是她的不对。

再加上光绪皇帝远没有乾隆那般睿智,国力也没有那个时期的繁荣,而且不少的官员在扯光绪皇帝的后腿,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自然是毫无招架之力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