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爱吃瓜子的老羊 提供的答案: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尔雅释草篇》是最早记载桃树品种的古籍。每年3—4月,桃花便会盛开,此时,游客们便会前往"桃园"观赏桃花。在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事情都发生在桃园。
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的地点在河北涿郡,后改名为涿县。
桃花逐水飘零"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这句古诗,比喻着刘备、关羽、张飞的兄弟情义,要经得起颠沛流离的考验。最开始,刘备只是普通的百姓,最终却变成蜀汉的开国皇帝,在这期间,刘备经历了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桃花告诉我们,在奋斗的道路上,他们三个兄弟会在一起生活,日子将会过得比较艰难,甚至会四处奔波。因此,桃园的桃花象征着刘关张的兄弟情,要经得起重重考验。
古代人比较封建,相信"鬼神"的存在。因此,关于桃木可以辟邪之说,让众人深信不疑。在《辞源》中有这样的记载:"古时刻桃木人,立于户中以避邪"刘关飞将结拜的地点定在桃园,是想向世人证明,他们三人的友谊,情比金坚,是不怕妖魔鬼怪前来捣乱的。
桃根为浅根"桃树根浅",这个常识性知识,是作者埋下的最后一个伏笔,因为它意味着友谊不常在,我们要时浇灌,时刻珍惜。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当利益放在眼前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友谊。
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备当老大是板上钉钉的,身份在那里摆着的,中山靖王之后,当今皇帝之皇叔,他总不能给关、张二人去当小弟去。明朝罗贯中写这本《三国演义》就是在宣扬皇权、忠君思想,全书一定要树立起一个正统人物,此人只能是刘备。虽然刘备比关羽还要小三岁,关羽也只能当小弟,换句话说,刘备既是老大,又是主公,还是后来的蜀汉皇帝。关羽排行老二,并不是因为他比张飞武功高强,岁数大,而是关羽身上代表着另外一股强大的势力——士族。在封建王朝里,朝廷的重要组成支柱就是士大夫阶层,他们是整个政权的骨架,也是整个王朝稳定的基础。张飞是三兄弟中最有钱的,为了支持大哥刘备起兵,不惜变卖家产,连他们三人结义的桃园都是张家的。雄厚的资金供应是刘备起兵的保障,可是张飞却只能排名最末,当小弟,这是为何呢?张飞代表着封建王朝社会里的地主阶层,这个阶层完全依附于皇权,地位远远不如士大夫阶层,他们几乎完全没有政治地位,要想在政权架构中站稳脚跟,唯一的办法就是出钱。
由网友 鸡史 提供的答案:
刘备刚认识张飞的时候,可算是一穷二白,试想刘备虽有野心匡扶汉室,但奈何无钱,也不可能招兵买马,而刘备招兵买马的钱都是张飞出的,那么张飞究竟多有钱呢?
因此刘备的皇族血统是不容置疑的。至于刘备的相貌呢,历史的记载很少,三国演义中形容为"双耳垂肩,目能自视其耳,双手过膝",在古代这算是一等一的福相。大耳刘备后来也算是有福,但二十八岁前真心穷,以贩屦织席为业,堂堂皇亲国戚竟然在倒腾手工制品。
刘关张三个人中关羽在后世混的最好,甚至被当成神仙供奉起来,称"武圣"。武圣关羽活着的时候犯过人命案,杀死了老家豪强,亡命天涯五六年。中间就靠推着小车卖卖货,具体卖什么不清楚,有人说卖枣有人说卖绿豆,无论卖啥都是一个字:穷。穷得还不如刘备。
当年张飞刘备和关羽桃园三结义,每个人心中豪情万丈,一心想做出点成绩出来,刘备只能靠张飞这样的土豪资助,张飞据说不止一家屠宰场和酒坊,桃园三结义之后,张飞还召集三百勇士,在自己家中的桃园开怀畅饮,一个桃园能放得下三百人,可见有多大,而且桃园只是在自己庄园的后面。
按照当时的情况,天下大乱,百姓们也不能安居乐业,所以猪肉也生产匮乏,而当时东汉末年的肉价,换算到现在要高出好几倍,张飞世代居住于此,卖肉开酒坊已经有段时期,所以张飞有钱并不奇怪,在说当时酒价,换算到现在也是高收入,再加上张飞还有良田多少亩,所以刘备交了个好兄弟,才有了后来的成功,所以刘备对张飞也是最感激的。通常我们认为的是结拜的时候都是年长为兄年幼为弟,可是桃园三结义中却并没有明确的指出这一点,从相关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当时的刘备是24岁,关羽最有可能的年龄是25岁,而张飞的年龄并没有提,不过肯定是比其他两人小,但是,为什么后来刘备做了老大呢?
当时,提出结义的是张飞,而当时的张飞有自己祖上传下来的家业,可谓是人生的赢家,并不是传言的杀猪的,而刘备是一个编草鞋的,关羽是因为杀人逃命到这里的。于是,在结义的时候,三个人其实没按照年龄来排,而是有皇族血统 的刘备做了老大,讲义气、胆识过人的关羽做老二,而最热心的张飞甘愿做了老三。越来越发现,越是阳光,正能量的人,才越会好运。越自卑越没人看得起,越自怨自艾越讨人厌,越想跟别人吐苦水越没人想听。
由网友 天马行空128039981 提供的答案:
桃园三结义,是著名作者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中,意气相投,言行相依,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美好理想的结义的誓言。而书中的《桃园结义》一词成了赞美志同道合的脍炙人口的词语。令人羡慕如此的共同信仰、共同患难的美好理想。
罗贯中用隐喻的手法描写。揭示在封建社会里,要想成建业,就必须要有抱团的信念,有铁三角的稳定的结帮拉派形成合力,用来同封建皇权抗衡来实现理想抱负。
历史上的东汉末年,皇帝年幼宦官外戚专权,自然灾害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地方势力各怀鬼胎,黄金超义一片混乱。刘备一一玄孙皇叔,个人有本事,想匡扶汉室,可是他没有权势没钱财没人帮助他成事。他穷苦的过着日子,等待时机。
张飞一一地方土豪,看到天下形式想结交英雄豪杰,挂羊头卖狗肉。关羽一一一个看不惯社会欺压杀人吃官司的外地逃犯,卖豆度日。关张二人争执,刘备着到他们二人都很有本事,上前劝解,想结义二人成大事。三人都看到天下形势,义气相投,结义兄弟。
这章节的巜桃园结义》成就了刘备的事业,三人齐心协力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建立蜀汉政权。
由网友 杜陵闲人 提供的答案:
哈哈😄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瞎说一下啊!不喜可喷!🤮
抛开年龄问题造成刘关张排名的因素外!
有几句话我倒腾不好,这也是我的想法所在!
有权就有钱!有钱的就怕不要命的!横的怕不要命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向你一样有文化啊!
可能大家觉得我在胡说!
刘备在和关张相识时自己号称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第N代玄孙!在那个封建皇权至上的社会年代,统治者是被赋予至高无上权力的国家象征、他的子孙后代也是继承衣钵的!所以刘备先以自己的身份遏制了出身不好的关张二人(至少这二人不姓刘,见到与帝王同姓的刘备可能有自卑感)!
虽然关张面前的刘备很寒酸!可是估计刘备装的还是很有皇亲贵族的气质!主要看气质啊!关张能攀上个皇亲贵族(哪怕是很远的血缘关系的亲戚)很荣幸!很希望能在以后的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由此带来的便捷!
再有在那个年代有文化的人是很少的,能咬文嚼字的不多,刘备的文化基础不错的!(
刘备十五岁时,母亲让他外出行学。刘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人公孙瓒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学习文化)
刘备作为一个有文化的行走于市井贩席,广交社会人,也算是"流氓有文化啊"!
故此有钱人张飞就认头认刘备为老大!没有钱的关羽应该比张飞愿意多了,终究他当时只是一个小农经济参与者!贩卖豆类和干果!
张飞认关羽为二哥,抛开年龄,武力值以外,就是有钱的怕不要命的!关羽贩卖农产品实属没有钱的,张飞家境富裕,开肉铺!还是有些怵头这没有钱的还能认识几个字的关羽、再有就是关羽脸涩!很狠(据野史说关羽为了跟刘备去干事业就把老婆杀了,以表决心)天天嘟噜着大脸、估计挺瘆人的!活泼开朗的张飞基于以上几点也就认了但老幺了!
还有就是这涿州桃园备哥、羽哥、飞哥干事业之初的启动资金应该就是飞哥变卖家产弄来的!雌雄双剑、青龙偃月刀应该都是飞哥出资置办的家伙!
这哥三个为了实现有钱人的梦想、就去了比较大的城市混了!先混个官当,就有钱了!混个大官就更有钱了!当了皇帝,钱就不是问题了!
由网友 四知6 提供的答案:
听我爷爷讲过,关,张,喝酒,刘备常来吃白食。张飞起了歹心,井口铺席子,让刘备坐,没掉下去。掀开芦席一看有条八爪金龙盘在井口。这才知道必有称帝之人。张飞提议门口有颗树谁能上去谁当大哥。于是张飞会爬树他爬到树上,关羽到中间上不去了,刘备不会爬树,站在树下。此时门口过一行者听闻此事,说到,树根为大,树梢为小。所以刘备为大,关羽咋的都是老二了,张飞最小。这都是小时候听的瞎话,没事逗小孩儿玩儿的。呵呵呵。
由网友 大山里的作家 提供的答案:
仁义是封建社会道德规范之首,江湖行走凭的就是仁义二字。桃园三结义以刘备的仁结合了关张二人的义气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同时也是无血缘关系的拜把兄弟,而或就了一番业绩,也是对家族封建体制的挑战。喻事天下为公的道理。
由网友 绿野萍踪01 提供的答案: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故事,但却不是罗贯中的原创。这段故事最早应当流传于宋元杂剧平话,元早期就有一部《三国志平话》,其中就写了这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后来,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改写了蓝本,重赋新的隐喻主题。
明末清初时,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涂抹改动了多处文本,还修正了原著主题,尤其是颠覆了《三国志平话》的思想立场。但是,这段"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以及以这个故事为主线隐伏在书中的一个重大主题,毛纶毛宗岗却无法修正原著,依旧深藏在《三国演义》之中。
那么,就《三国演义》的演变而言,"桃园三结义"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寓意呢?
《三国志平话》中"桃园三结义"所隐伏的主题
以平话而言,这段故事无非是宣扬忠义的,恐怕谈不上深刻的寓意。但是,《三国志平话》的主题却与后来的《三国演义》大相径庭。
这部只有六万余字的平话,共分三大段落,第两段写得稍好,后面的故事就显得乱七八糟了。从刘禅继位,到刘渊建立汉赵(前赵),期间八十余年历史总共才六千余字。所以,这部平话实际上讲的是以刘关张三人为主体的"桃园三结义"故事,重点突出的是"忠义"。但平话中所讲的"忠义",却与罗贯中、毛纶父子的立场几乎是完全相悖的。
《三国志平话》是以一段魔幻故事引入的,一个叫司马仲相的秀才被天公派到地府断案,重审了汉高祖刘邦合谋吕后诬韩信、彭越、英布谋反,并将三人杀害的历史"冤案",判韩信转世为曹操,彭越转世为刘备,英布转世为孙权,三分高祖基业。汉高祖刘邦则托生为汉献帝,吕后为伏皇后,受尽曹操凌辱。
以这样一段魔幻故事引领全书,其寓意不言而喻,就是反汉,桃园兄弟是对"外番"忠义。在故事的结尾处,却以刘渊登基称帝,暗中讽刺刘备等桃园兄弟无能,还得是一个匈奴人报了汉室之仇。
书中说,汉帝刘禅被司马氏所掳,汉帝外孙刘渊逃脱,投奔北方而去。于是,刘渊就对部下说:"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乃汉之外甥,舅氏被晋所虏,吾何不与报仇。"刘渊就此起兵,"认舅氏之姓曰刘,建国曰汉"。刘渊称汉王,改元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作汉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这些事,倒是有很多符合历史真实,但却在关键处篡改了历史。蜀汉灭亡之后,刘渊才做人质来到了洛阳,哪里是从蜀汉逃到北边去的呢?西汉时期,刘邦将一位宗室之女嫁给了匈奴首领冒顿单于,此后,冒顿单于的后代都随母氏之姓,所以,《三国志平话》中刘渊就把刘禅叫做"舅氏"。其实,这两家人早已八竿子打不着了。
刘渊之所以追赠刘禅,祭祀汉室宗庙,称汉王建国号为汉(汉赵、前赵),无非是借"汉"之名以统治中原。《三国志平话》诞生于元早期,恐怕这个平话并不一定出自坊间,极有可能出自官方。其目的和寓意,其实是非常明确的。蒙古灭金,岂不是给大宋报了仇?《三国志平话》大致是这样的逻辑。
在这样的主题下,"桃园三结义"所宣扬的忠义,那就与后来的《三国演义》完全是相背离的了。刘邦是昏君,吕后的毒后,刘备是彭越"转世",是要瓜分汉室江山的,"桃园三结义"的目的便就隐含了"反汉"的寓意了。
总而言之,《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虽然演绎的是大致相同的历史,但由于各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主题寓意和观点立场也就背道而驰了。
那么,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蓝本,又是《三国演义》母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是以怎样的观点,在"桃园三结义"中隐藏寓意的呢?
罗贯中以"桃园结义"暗伏造反隐喻
《三国志平话》以一段复仇魔幻故事统领全书,罗贯中删掉了如此明显的寓意,换成了另一段魔幻开篇。
《三国志平话》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的开篇是这样写的:建宁二年四月十五日,帝会群臣于温德殿中。方欲升座,殿角狂风大作。见一条青蛇,从梁上飞下来,约二十余丈长,蟠于椅上。灵帝惊倒,武士急慌救出;文武互相推拥,倒于丹墀者无数。
这就是读者十分熟悉的,《三国演义》以"大青蛇"开篇。罗贯中原著是这样写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也几乎是原文照搬,写进了《三国演义》之中。不过,在大青蛇出场时,前面还有一段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引领,写汉高祖斩白蛇起义的话。如此,大青蛇也就翻不了天了。
以罗贯中的本意而论,大青蛇恐怕出自黄巢的《题菊花》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所以,大青蛇飞入温德殿中,蟠于龙椅之上,那就是要做皇帝的意思了。
青帝,是五方天帝之一,居于东方主管春事。所以,黄巢要做青帝,便可以让菊花与桃花在自己所管的季节一同开放了。青帝、桃花,便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桃园结义"的隐喻,罗贯中还是写的"造反"。但是,他要造谁的反呢?
这么讲,是不是很牵强呢?我们不妨再举书中几处与"青蛇"有关的文本,以证"桃园结义"就是隐藏了"青帝",是因为大青蛇的出现,才有了"桃园三结义"。
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立即招募乡勇,准备去打黄巾军。正好,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从北地贩马回到涿郡,听说刘备要起兵,便资助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兄弟三人便开始打造兵器,刘备造的双股剑,关羽则是青龙偃月刀,张飞是丈八点钢矛,后来又叫丈八蛇矛。兄弟三人的兵器便大有文章,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其实就对应了大青蛇,龙、蛇正好两股,便是刘备手中的双股剑。
《三国志平话》中,没有写三人打造兵器的事,只有张飞的兵器叫做丈八长枪(矛),关羽的大刀也不是"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器,就是罗贯中刻意打造的,就是为了照应"大青蛇"。
关羽的装束被后来的读者以及戏剧影视误解,以为是戴着绿头巾。其实,《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羽戴的是青头巾。比如,"关云长单刀赴会"这则书中,就以鲁肃的视角描写了关羽的打扮:"船渐近岸,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
由此可见,"桃园结义"就是因为大青蛇所引发的,暗写的就是"青帝","青帝"因黄巢的《题菊花》而被赋予了造反的隐喻。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这样的隐喻,是不是说桃园兄弟就是造反的乱臣贼子呢?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何时
《三国志平话》是元初出笼的,《三国演义》则是在明末清初定版的,都是处在朝代更替的特殊历史时期。因而,"桃园三结义"就必定要服从书中的主题,打上时代的烙印了。那么,《三国志通俗演义》又是何时成书的呢?"桃园三结义"又是在什么样的主题下发生的故事呢?
现在的"结论"认为,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施耐庵写完《水浒传》之后,指导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这个说法实则离谱得太大,扯得都没有边了。明嘉靖时代大儒田汝成在谩骂《水浒传》时,说了这样一番话:
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等事,奸盗脱骗机械甚详。然变诈百端,坏人心术,其子孙三代皆哑,天道好还之报如此。(《西湖游览志馀》)
罗贯中竟然是南宋人,写了几十种小说,其中就有《水浒传》。而数十种小说中,是不是也包括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呢?现存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是嘉靖元年刊行的,俗称"壬午本"。所以,田汝成之说,一定包括了这部小说。
田汝成的话是极不靠谱的瞎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显有《三国志平话》的影子,"罗贯中"怎么可能穿越到南宋去了呢?
而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生之说,则比田汝成的胡说八道还要令人不齿。这个说法不仅伪造了罗贯中,还伪造了施耐庵,亵渎和污蔑了两大名著,两代文学宗师。
民国袁吉人伪造了一个施耐庵的邻居王道生,假托王道生之名写了"施耐庵墓志"。在这个虚假得不值一驳的墓志中,王道生说他曾经在施耐庵死后见过罗贯中。但是,罗贯中根本就没有写《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施耐庵写的。"王道生"说:
先生(施耐庵)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
据说,施耐庵墓碑已经损毁,留下的只是纸质版的铭文。所以,"即水浒"三字一定是后来的后来加进去的。《水浒传》就是《水浒传》,即便是有《忠义水浒传》这个书名,也是在所谓的"王道生"之后。《水浒传》从来就没有叫过《江湖豪客传》,也没有"水浒"这个书名。
也就是说,"施耐庵"没有写过《水浒传》,反倒写了《三国演义》。但是,前面讲过,《三国演义》这个书名,是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时改过来的书名。如此,"施耐庵"就不是元末明初人了,而是清朝人——这不是胡扯吗?
所以说,罗贯中是施耐庵学生之说,是比田汝成还有胡说八道的胡说八道。从《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引用的诗文,以及所涉及到的隐喻来看,与明朝毫无关系。假如以袁吉人造假之说,施耐庵曾经是刘伯温的同科进士,还有一定的交往,那么,在指导学生写《三国演义》时,为何不引用刘伯温的诗赞诸葛亮?
罗贯中在写秋风五丈原这则故事时,以大量的诗词"哀悼"诸葛孔明,而刘伯温对诸葛亮十分敬服,写了很多诗词凭吊这位前朝先师。假如罗贯中引用刘伯温的诗赞诸葛亮,那就更是一段文坛佳话了。正是因为罗贯中没有活到刘伯温成名之时,所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就没有刘伯温的大作了。
也就是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时间大致在元朝中晚期,偏近元晚期。是在元朝统治走向衰落的时代,汉人开始反抗元人等级统治的大背景中,反转《三国志平话》而创作的历史巨著。如此,"桃园三结义"的主题就与蓝本寓意截然相反了。
关羽封神止于"义勇武安王"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是以关羽为核心的,所以,关羽就是"青帝"的化身。除了上面所见到的"青龙偃月刀","青巾绿袍"外,"玉泉山关公显圣"这则故事中,又一次写到了"大青蛇"。
书中说,大唐高宗仪凤年间,开封府尉氏县有一秀才屡举不第,上三万言书也不被采纳,于是出家为僧,法号神秀。这天,神秀云游到玉泉山,"坐于怪树之下,见一大蟒,风簇而至"。第二天,神秀在大树下"得金(经)一藏"。神秀打听此处是不是有神庙,乡人告诉他,这里有关羽祠。
神秀听说,便拆毁了关羽祠。祠既毁,"忽然阴云四合,见关公提刀跃马于云雾之中,往来驰骤"。神秀仰面问关羽为何享祭于此,关羽便将当年的事说了一遍。神秀立即破土建寺,安享关公为本寺伽蓝,关公成佛了。
关羽是大蟒,也就是出现在故事开头的那条"大青蛇","桃园三结义"就是有"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隐喻。
神秀建寺享祭关羽是唐朝的事,而真正尊谥关公,则是从宋徽宗开始的。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谥关羽为忠惠公,此后,又多次加尊,至宣和五年(1123年),关羽成了"义勇武安王"。罗贯中在书中写道:"后宋朝崇宁年间,关公出现显圣,故封为崇宁真君。因解州盐池蚩尤神作耗,乃公神力破之。后累代加封义勇武安王、崇宁真君。"
实际上,"义勇武安王"才是宋徽宗给关羽上的最后尊号,崇宁真君是崇宁三年(1104年)所加。罗贯中是元朝人,为何只写到宋徽宗这里便打止了呢?其原因大致有两点:
其一,宋高宗在建炎二年(1128年)时,加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以刘禅所封"壮缪侯",说关羽犯了大错。宋高宗之所以反宋徽宗之道而行之,恐怕是出于偏安一隅的想法,不敢与金国打仗的缘故。尽管宋孝宗也曾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因为有"壮缪"二字,罗贯中也没有采纳。
其二,元泰定帝于天历八年(1335年)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但是,罗贯中反转了《三国志平话》为元朝张目的主题,当然也就不能采信这个谥号了。
至于明朝给关羽封了什么尊号,罗贯中已经不可能知道了。
因此,罗贯中以"大青蛇"、"桃园三结义"这两个虚构故事,把关羽写成了"关帝"。我倒是觉得,历史上第一个把关羽封为"关帝"的,应当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但是,一个写书人是没有资格做到给古人加谥号的,故而,此时的关云长只能是一条"大青蛇",罗贯中自己也有"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感慨。此时,恐怕罗贯中已经身处元末群雄纷纷称帝的时代,以"大青蛇"和桃园三结义隐藏了谁将"光复汉室"的寓意。
这样的感慨,便是元中晚期汉人知识分子的一种共识吧,希望出一个"青帝"以兴复"汉室"。这一点,却又与《三国演义》的立场观点高度一致了。
在罗贯中的心目中,关羽本来就是天神,而这样的天神却依然无法拯救他所处的时代。所以,关羽败给了"吕蒙"。"蒙"擒获了"青帝",大概也是"天意"吧。在关羽败走麦城被擒的故事中,罗贯中这样写道:
(关公)行至决石地名,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丛杂。时五更将尽,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伏兵又起。背后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与潘璋部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从这段描述也可以判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元朝中晚期,作者虽然预见元朝彻底灭亡的明显趋向,但却在判断谁将"光复汉室",谁将是"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青帝。同时,也希望这个"青帝"崇尚忠义,"护国佑民"——桃园三结义的隐喻大概在此。
由网友 仁爱湖泊yM 提供的答案:
答:桃园三结义情深义重,那些人是世人学习的榜样。谁人知道迷和信,刘备关张赵子龙。他们出发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他们违背就对自己不利,关羽的结就是在关口上不能放过曹操,他不信迷信和诸葛亮军师的死结,念在前面曹操对他好的份上放了曹操一马,最后挣了一个曹操给他做道场好多天,说关羽是世上最尊敬的人。谢谢!
由网友 上将嗳福斯 提供的答案:
刘关张三人义气相投,决定义结金兰。但是谁当大哥,这是一个问题。怎么办呢?要说还是人家刘备点子多,想了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办法,什么办法呢?打井!
一炷香的时间,谁打井打得快,谁就是大哥。
说干就干,三个人蹭蹭就干上了。
关羽张飞不愧"万人敌",没一会就挖了下去。刘备哪能挖的过这俩,急得团团转。眼看着要输,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
一炷香很快就过去了,三人一看,张飞挖的最深,关羽稍微浅一点。刘备就挖了一脚深。
张飞哈哈大笑,说到大哥非我莫属。刘备却说,兄弟错了,我是大哥。你看这井,是从上面开始挖,还是从下面开始挖。张飞说,当然是从上面开始挖。刘备说,对了嘛,挖井是从上面开始挖的,我最接近地面,我赢了,我是大哥。张飞无奈,还有点不服气。还要比试。
刘备就又出了个主意,三个人比爬树。刘备心想,就凭咱这大长胳膊,还赢不了你?哼哼。
谁知道,关羽张飞爬起树来,简直要飞。张飞爬的最快。刘备又输了。这可把刘备急坏了,坐在树下就哭了起来。哎,这一哭,办法有了!
张飞蹦下树来,说,我在最上边,这次我赢了吧。刘备说,错了,你又输了。树是从下面往上长,还是从上往下长,张飞说,从下往上长。刘备说,对了嘛,我在最下面,我赢了。
张飞心服口服,拜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自己是三弟。
以上故事,都是儿时家母所讲。于今二十余年矣。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