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_朱祁钰_景泰

由网友 前端开发小萌新 提供的答案: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1398年-1435年在位)是明朝的第7位皇帝,他的统治被认为是明朝中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时期。以下是对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的评价:

1. 经济繁荣:明代宗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他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商业的支持,促进了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的繁荣。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财富。

2. 文化繁荣:明代宗在位期间,文化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重视教育,提倡文化事业的兴盛。他任用了一批才华出众的文化人才,推动了文学、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繁荣。他也注重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保护,使得后世对明代历史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3. 文治主义:明代宗重视政治治理,秉持文治主义的思想。他推行法治,注重选拔贤能,倡导廉洁政风,努力改善官员的品质和政府的运行效率。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4. 外交成就:明代宗通过外交手段,成功维护了国家的疆界稳定。他与北方的蒙古和南方的交趾(越南)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关系,并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一些边境纠纷,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综合来看,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在位期间,积极推动了经济繁荣、文化繁荣、政治治理和外交稳定等方面的发展。他的统治为明朝的中兴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网友 坐看东南了 提供的答案:

善于谋国,拙于谋身。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宣宗朱瞻基天纵英才,能文能武。朱瞻基的父亲是仁宗朱高炽,他两人在位期间合称"仁宣之治"。大明1368年建立,明仁宗1424年登基,其时经太祖、太宗励精图治,大明统一战争已完成,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明宣宗是在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的疼爱下长大的,跟祖父朱棣出征过漠北,书画堪称精品,驾驭群臣轻车熟路,恩威恰到好处,可谓文武全才。但是,天不假年 ,当了9年皇帝,37岁就去世了。

宣宗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祁镇,二儿子朱祁钰。宣宗去西天的时候,大儿子朱祁镇才8岁,老二朱祁钰才7岁,同父异母。朱祁镇登基后马上就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到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朱祁钰已经二十二岁了,居然还没有按照祖制出京城就藩,而是留在了北京,明代皇子一般15岁左右就开始离开京城到封国去了。从这事也可以看出哥哥朱祁镇很疼爱弟弟朱祁钰。

英宗朱祁镇冲龄继位,大政多赖"三杨",后来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1449年,在王振等人忽悠下,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让比自己小一岁的弟弟朱祁钰监国,结果朱祁镇率领的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被俘。我们现在来看看,皇帝御驾亲征,让弟弟监国,这事匪夷所思,皇帝御驾亲征的事情多了,但都是太子监国。

让弟弟监国的事情不要说在大明历史上绝无仅有,在封建王朝历史上也极为罕见。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朱祁镇就不怕弟弟黄袍加身?不担心自己回不来北京?后来,朱祁镇真的被蒙古人抓走了,20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被掳走,蒙古人咄咄逼人,北京岌岌可危。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已开启转移财产,面对这样重大的危机,朝堂之上围绕是"战"还是"迁"开展了激烈竞争。1449年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压阵,朱祁钰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于谦站出来说,要以北宋为教训,指责南迁是亡国之论。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有人上书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禀明孙太后,最终在九月拥立朱祁钰为帝,明年改元景泰,尊明英宗为太上皇,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仍为太子。

我们来看看,皇帝被俘,皇帝有儿子的情况下,没有让儿子继位而是让皇帝的弟弟继位,这在封建王朝历史上好像只发在宋朝发生过,宋太祖死后不是儿子继位,是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没有让儿子继位的理由是主少国疑,这是什么风格?这就是以国事为重的风格。这事是孙太后同意的,英宗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朱祁钰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从当时危急形势来说,拥已经成年的朱祁钰当皇帝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能做到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此时大明臣子的胸怀和后宫的开明。想想清末,那个叫慈禧太后的女人,亲儿子同治死后,立了4岁的载湉;载湉死后,又立3岁的溥仪。在国家民族存亡绝续之际,慈禧也不愿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误国误民近半个世纪。

朱祁钰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蒙古人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也先发兵攻打北京,朱祁钰依靠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在同年十一月击退也先的部队,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多次击败也先。此时,朱祁钰的威望也达到顶点。后来,也先见捞不到好处,便想放回明英宗朱祁镇,借此求和。也先想放,可朱祁钰不愿意接。于谦对朱祁钰说,皇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您还是皇帝,所以理当尽快接哥哥朱祁镇回来。朱祁钰见于谦都这么说,就同意了。

哥哥回来了,朱祁钰亲自出城迎接哥哥,并行拜见之礼,一年没见,哥俩互拉双手,泪涕沾襟,半真半假,但兄弟情的确在。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皇帝被俘后对方没有索取到任何东西的也是闻所未闻,不附带任何屈辱的条件就被放回来。

但是,朱祁钰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严加防范,不得出门,不得与外界联系。这就是朱祁钰的不对了,哥俩幼年丧父,一起大,哥哥对自己疼爱有加。当上皇帝后,朱祁钰大权在握,不愿意放手,这个好理解,是朱祁钰挽救了北京、挽救了百姓,挽救了大明江山,理应继续干下去。但软禁哥哥有点不近兄弟情深。

但是,后来,朱祁钰通过贿赂大臣,废除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立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事,朱祁钰的汪皇后是坚决不能同意的,汪皇后还算明白人。但朱祁钰一意孤行,不但不听汪皇后的,还废了汪皇后。刚才说了,朱祁钰保国有功,未把皇位交还给明英宗说得过去,但他把明英宗朱祁镇之子的太子位废了,就过分了,引起大部分朝臣不满,许多大臣认为朱祁钰私心过重,有失民心。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朱祁钰的太子朱见济就死了,朱祁钰再没有儿子了。此事对朱祁钰打击很大,但朱祁钰这时才25岁,再 生出儿子 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已有大臣上书呼吁朱祁钰恢复原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位。最为著名的是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他上书说:"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就是说,皇帝,你看看,你强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下好了,太子死了,说明天命不可违。朱祁钰大怒,把钟同乱棍打死。大明的臣子真是敢说。

后来,朱祁钰再也没有生出儿子。当了8年皇帝后病重,部分大臣迎接哥哥朱祁镇复位。朱祁钰知道后,说:"哥哥做皇帝了,挺好的。"度尽劫波兄弟在。事已至此,我想朱祁钰终于醒了。朱祁镇复辟后两三天,在朝堂之上对大臣们说,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但一个月后,朱祁钰死去。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说,朱祁钰要强于哥哥朱祁镇,但是朱祁钰一生最糊涂的事情就是废立太子。在处理太子废立问题上过于草率和一意孤行,使得自己的威望大打折扣。所谓利令智昏,连自己的皇后都坚决反对的事情还要去做。古人说"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当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后死去,就应该深刻反思,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天命保有敬畏。倘若此时朱祁钰能幡然醒悟,复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夺门之变"就不会发生。

复辟后,哥哥朱祁镇废他帝号,降他为亲王,说他不孝、不弟、不仁、不义,臭名昭著,神人共愤,死后也是以亲王礼仪下葬,并未入葬十三陵。朱祁镇复辟后又当了8年皇帝,死后太子朱见深继位,承认叔叔朱祁钰是皇帝。到南明弘光政权时,给予朱祁钰完全平反,上庙号为代宗。总的来说,他们哥俩关系还是不错,没有发生兄弟之间动刀动枪的事情,没有流血。毕竟,皇位摆在那里,在有机会争的情况下,不争不可能。

总的来说,朱祁钰知人善任,信任贤臣,远离小人,但是没有处理好与哥哥的关系。

由网友 美丽青春您真痘 提供的答案:

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绝对意外事件。

1449年7月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刺,但兵败英宗皇帝被俘,50万的明军在土木堡一带全军覆没,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于谦等人在北京拥立英宗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此时朝廷重要的文武大臣和长期驻扎在北京的明帝国精锐京军都被英宗带去亲征被灭,北京的城防相当空虚。这种危情下当时才21岁的景泰帝军又多次击败瓦剌,使大明帝国危而复安。

8月23日,紫禁城的朝堂上明朝的文官集团并当场打死锦衣卫指挥马顺、王振同党毛贵和王长随、王振的侄子王山。整个朱祁镇一朝的亲信官员被清除,朝政得以恢复清明,政治秩序开始正规正常运转。同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恢复土木堡事变以来明军的战斗力。显然,朱祁钰这一系列措施,对恢复明朝的国力具有促进作用。

也先将英宗放回后被代宗朱祁钰随软禁在南宫七年,为防止大臣以英宗复位为借口发动政变,干脆将英宗幽禁在南宫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

1456年"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一月后代宗暴亡。

景帝生来就不具备"政治家"的狠辣、狡黠、刻毒与猜忌,8年时间有多少机会可英宗、宪宗从地球上消失,学学唐二代杀兄杀弟并将10个亲侄斩草除根,学学北宋赵光义继位后兄弟和侄子逐个莫名死去,就剩太宗一脉人旺。如先把石亨、徐有贞这些人除掉,哪还夺门之变?

雪峰居士评曰:

朱祁钰有大功于明皇朝,可谓临危受命,稳定天下,保北京不失。后用人贤明、改革弊端,明有中兴之象。奈何帝位不能传子,悲乎、急乎而病重,可惜!

如不是病重不能驾驭群臣,明朝历史将会改写。但存在妇人之仁以至于丢失帝位,死因成谜,且未能入祖陵,可悲可叹!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欢迎赐教、转发、点赞,祝您万事顺遂。

由网友 历史宝藏 提供的答案: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钰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时,任弟弟为监国。毫不犹豫的将皇位暂时让这个看起来很老实的弟弟坐着。

当时的朱祁钰确实一副很老实的样子,品行温和,十分规矩,从来没表现出对皇位的羡慕。也正是如此,皇兄十分信任这个弟弟,并且一直和他关系不错。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和二十万大军兵败土木堡,皇帝成为蒙古阶下囚后,历史的焦点才逐渐聚焦在他的身上。

明代宗朱祁钰像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这是得知明军大败,皇帝生死不明这个确切消息后的第一次朝会,一片阴云笼罩着紫禁城。朱祁钰做梦也没有想到,哥哥会一败涂地,败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大明的江山已受到莫大的威胁。朱祁钰相当紧张,又毫无执政经验,只好一言不发,忐忑地等待大臣的建议,结果文武大臣百官在朝堂上什么也没说,只管嚎啕大哭,搞得朱祁钰手足无措,呆若木鸡。这是朱祁钰留在史书上的第一个镜头。

第二个镜头,名字叫午门血案。同年的八月二十三日,紫禁城的朝堂上,明朝的文官集团率先向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发起严厉攻击,提出"杀王振同党,灭其全族!",并当场打死锦衣卫指挥马顺、王振同党毛贵和王长随、王振的侄子王山。朝堂上竟然发生如此混乱之事,吓呆了龙椅上的朱祁钰,死人被殴毙后,他惊慌失措,只想赶快逃到宫里去,幸好关键时候有于谦一把拉住他,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殿下(当时还不是皇帝),马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基本都动过手)无罪!"。慌乱中的朱祁钰这才依于谦之话下了命令,暂时稳定住了百官的情绪和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局势。

由以上两个事件可知,朱祁钰其人,确实是一个能力平庸的人。

《明史》记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

从朱祁钰说的"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之前没有考虑过皇位的事情,并且确实是一个处事能力很一般的人。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有言:"景帝之于上皇,始终无迎驾之说致也先,其不欲上皇之归,自是本意。但其阻上皇之归,乃纵令诸将奋勇御敌,而不与敌和,使敌失贡市之利,则愈阻驾返而敌之送驾愈急矣。"

朱祁钰内心是不想让哥哥回来的,然后就让将士奋力抵抗瓦剌,又不与瓦剌讲和,使游牧民族无法通过互市获得必须的生活用品,想用这种方式阻止瓦剌返送朱祁镇,却起到相反的效果。由此亦也可知朱祁钰理政处事之不成熟。

暂不说朱祁钰当上皇帝之后的种种所为,单从个人能力方面讲,确实是比较平庸的。

然而平庸的皇帝不一定就治理不好国家,无为而治总强过瞎折腾。

《明史》对其总结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这可以说是对朱祁钰较为公正的评价。

由网友 九天闲云鹤 提供的答案:

明代宗虽然个人能力差,但是他能任用于谦和王文等一批贤臣,上下一心,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大明免遭赵宋的厄运,难道这不是一代明君的表现吗!

明君者,无他,能任贤也。相比之下,他的哥哥明英宗,任用奸佞,祸国殃民。不明是非,杀害忠良。孰优孰劣,不言自明。如果不是明代宗这十年,蒙古鞑子又将肆虐神州,仅此一功,明代宗将名垂青史。

由网友 季我努学社 提供的答案:

明英宗

按理说,如果没有意外郕王朱祁钰是绝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但是谁让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连出昏招,致使在对瓦剌的战争中兵败被俘。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朱祁钰在群臣的拥戴下匆忙登上皇位,并且尊被囚瓦剌大营英宗皇帝为太上皇。历史在这里就发生了一点意外,大明王朝同时出现了皇帝和太上皇,并且太上皇和皇帝之间是兄弟关系,皇位更替也不是主动禅位。因此我们不难想到继承皇位后的朱祁钰的内心是如何的恐慌,生怕哪天他的皇兄回来会把他赶下皇位。但是他的皇位又是来自于他的皇兄,所以又不能像前朝一样在肉体上消灭威胁。他的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很明显的表现在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皇兄的一系列事情上。

朱祁钰

瓦剌部首领也先本想趁着明帝被俘的良机,攻下北京,但是不曾想在北京城下惨遭失败,致使蒙古内部的矛盾也越打越大,面对此种情况,也先被迫与明朝议和。景泰元年,也先派遣使者前往北京,表达出愿意释放明英宗,并与明朝进行议和。这个时候,明廷的大臣都主张应该迅速派遣使者前往瓦剌迎回太上皇,吏部尚书王直直接上奏:"上皇蒙尘,理应迎复"。然而已经即位的景泰帝生怕自己的哥哥回来之后会夺取皇位,因此在迎接上皇一事上始终不肯松口。他甚至说:"当初是你们强行让我当上这个皇帝的,现在又要迎上皇回来,到底是什么意思"。由于没有得到朱祁钰的许可,所以派往瓦剌议和的使臣并没有接到迎回上皇的旨议。后来还是议和使臣杨善,变卖了家产,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自作主张迎回了上皇朱祁镇。

夺门之变

朱祁钰一看自己的哥哥已经被迎回来了,也没有办法。但是出于对自己皇位的安全考虑,他把英宗软禁于南宫之内,并且把南宫的大门牢牢锁住,还灌入了铅。既不让自己的哥哥出南宫一步,也不让任何大臣来看望他。明英宗朱祁镇每天所需的食物都通过一个小洞递入,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可以说在衣食方面可能还不如在瓦剌大营中的待遇。有一天,御史高平上言,说:"南宫的墙边有一排树,人可以爬树进入南宫之内"。于是朱祁钰听完后,连忙派人那排大树全部砍光。他要杜绝一切可以威胁他皇位的隐患。

就这样明英宗回京后在南宫内渡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继承皇位的朱祁钰对他严防死守,断绝他与外界的一切往来。可是没想到,景泰八年,历史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夺门之变"成功,明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

参考文献:

1. 《明英宗实录》

2. 张廷玉:《明史》

3. 曹金洪编著:《明朝十二帝》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桂强

个人简介:桂强,季我努学社记者团团长。曾参与学社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国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料整理与研究之一:李顿调查团档案翻译与研究》。

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_朱祁钰_景泰

由网友 学益精舍 提供的答案:

朱祁钰临危受命,被迫当上了皇帝,可能是因为自己得位不正,处处疑心病,先是软禁了明英宗,后来又想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最后郁郁而终。

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北伐的士兵回到了北京,五十万大军被瓦剌两万士兵打的十分狼狈,听说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人心惶惶。瓦剌太师也先谋划着重新建立元朝,让自己的弟弟看管明英宗,明英宗以为也先为了钱财,就写信回北京让人送来赎金,宫里乱成一团,孙太后搜集了宫里的财宝,送给了瓦剌,但是没有任何消息。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遍了北京城,富豪开始转移财产,导致了路上车马堵塞。

土木堡事变三天后,孙太后召集群臣,商讨战守大计,群臣左右为难,最后于谦力主保卫北京,于是朝廷决定誓死保卫京城。于谦负责京城护卫,招募新兵,把通州的粮仓粮食预支给士兵,有了粮食的老百姓,民心安定下来,城防逐渐行成,于谦被封为兵部尚书。

安定之后,成王朱祁钰决定处罚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大臣建议灭门王振,最后把锦衣卫的马顺打死,大臣逼宫成王让他下旨灭门王振,又处死了王振死党太监,三具尸体被放在东门示众。也先押着明英宗到边境城池,让守将开城,没有任何守将敢开门。最后于谦发令,社稷为重,不允许任何人和明英宗见面,同时拥立朱祁钰继位,后来的明景帝,结束了20多天没有国君的日子。

公元1450年秋,明英宗回到紫禁城,成了太上皇。弟弟明景帝朱祁钰忧心忡忡,担心明英宗回来会危险到自己的王位,于是就把明英宗软禁起来,明英宗因此与世隔绝,陪伴他七年的只有钱皇后。明景帝对于明英宗的监视十分严格,不准供应纸笔,南宫宫门紧闭,把宫殿周围的大树全部砍伐。等到明景帝地位巩固后,就想易立太子,把明英宗的太子朱见深废了。太子朱见深是孙太后立的,没有什么过错,但是明景帝想到自己死后,王位就得传给太子朱见深,心里十分不舒服,就试探一下周围人的意见,结果大臣们都不同意。但是明景帝心意已决,开始拉拢朝臣,最后把自己儿子扶立为太子,公元1452年废了朱见深,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可惜一年后就夭折,立储又成了难题,大臣们开始议论重新扶立朱见深。甚至有大臣说,太子去世是上天的警告,结果被处死。很快太子被废传到了明英宗的南宫,明英宗开始等待机会的到来。

明景帝的日子也不好过,整天想着儿子,纵欲过度,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甚至没法亲自祭祀天地,大臣们开始上书让明景帝立储,被明景帝拒绝,于谦等人接着又写奏疏,但是还没等到奏疏送上去,当天夜里北京保卫战的功臣石亨,和大臣商议迎接明英宗复位,石亨带兵进入南宫,接出了明英宗,就这样明英宗重新登上王位。等到大臣上早朝,突然看到太上皇明英宗复位,而此时明景帝刚刚睡醒,听到钟鸣的声音,从内侍打听到明英宗复位,闭目不语。第二天于谦被捕,一大批大臣下狱,三十一岁的明英宗再次成为大明皇帝,废了明代宗明景帝,立为成王,不久明景帝病死,这一事件被称为夺门之变。

由网友 方之城 提供的答案:

景泰帝是被历史严重黑化和低估的明代帝王,如果非要找出他的缺点,那就是心太软!

明英宗时期,哥哥朱祁镇带领大军亲征瓦剌,留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辅助两岁的太子朱见深,没想到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中了瓦剌大军的埋伏,明朝几十万大军和朝中精英被一锅端了。

幸运的明英宗朱祁镇没死,不幸的大明王朝将遇到建朝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

此时朝廷乱成了一锅粥,群臣们上朝的时候就哭,下朝回家了就收拾行李,打算迁都南京,以避灾祸。

还好朝中的忠诚没死绝,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稳定了局面,坚决反对迁都南京,誓死保卫大明首都北京城。

于谦和当时的孙太后一商议,虽然明英宗朱祁镇只是被俘虏,没有死,但就别指望那个皇帝了,咱们重打灶,重开火吧。另起炉灶是当时最迫在眉睫的事情,毕竟瓦剌大军已经押着明英宗朱祁镇在宣化府关门口喊话了。

直此危局,难道让那个两岁的太子朱见深登基称帝吗?这不现实,他能把亲妈和奶妈认清楚就不错了,指望他登基统领群臣力抗瓦剌,还不如去把朱棣从坟里刨出来。

最终决定让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史称景泰帝,后南明皇帝上谥明代宗。

景泰帝朱祁钰正式登基了,皇位不是他主动夺来的,而是时局需要他站出来继承大统,安定民心、臣心、军心,统领全国力量全力抗敌!

景泰帝朱祁钰真正的干得不赖,至少比他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要能干得多。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抵御瓦剌的进攻,朱祁钰首先确定不准群臣再议迁都之事,然后北京城防务大权全部交于兵部侍郎于谦之手,充分信任于谦,并且下诏组织京城附近军队进京勤王。

景泰帝和于谦的组合非常的完美,君明臣贤,合力抗击瓦剌,最终取得了对瓦剌大军的决定性胜利,力挽狂澜,扶大厦将倾。大明江山在朱祁钰和于谦的君臣合作下渡过了建朝以来最大的危机。

做危局皇帝不容易,面临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朱祁钰完美的完成了时局交给他的任务;但是要做太平天子,治世明君,更不容易,景泰帝朱祁钰依然做得足够的好。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景泰帝一扫明英宗时期重用宦官的传统,坚决清除王振阉党成员,王振虽然在土木堡死了,但他的爪牙依然位居朝中各个要职,景泰帝那是坚决打击,一个不留,不是杀了就是流放,景泰帝在位期间,没有一个宠信的太监对权势有半点的染指。

重用贤臣,景泰帝重新组织了内阁,对文臣武将都进行了职务的调整和重用,比如内阁方面用了很有能力的苗衷、商辂、高谷、彭时等人,并且大力提拔了保卫京城的于谦主管兵部,兼管全国军务。

在经济上,景泰帝非常的体恤民情,不但免除了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受灾地域的赋税,而且积极的开源节流,甚至严命宫内勤俭节约,不得滥用开支,坚决的减少宫内的采办。朱祁钰还鼓励全国发展农桑经济,治理水利等等。

短短几年时间内,景泰帝就把大明的国力恢复到了明宣宗时期,远比他哥哥明英宗当朝时更强大,整个景泰一朝几乎没有出过奸臣权相,天下更是生机勃勃,一片盛世气象,甚至都有朝鲜、越南、泰国等藩属国前来觐见朝贡

景泰帝朱祁钰算对明朝有再造之功,但是非常的遗憾的是,他死得太早,在位期间,碍于兄弟之情,没有杀了明英宗朱祁镇是他最大的败笔,导致了他死后既然受到了历史非常不公正的评价。有时候,帝王是需要心狠手辣的,这一点,朱祁钰就不如他的祖先朱元璋、朱棣了。

景泰帝死后,由于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被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复位成功,朱祁镇重新上台后,对朱祁钰实行了非常严厉的清算,不但没有以帝王之礼进行安葬,甚至取消了帝王尊号,只以王爵规制安葬了朱祁钰,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登基起,历史就不断的对景泰帝朱祁钰进行了黑化和弱化。

(左为明英宗朱祁镇,右为景泰帝朱祁钰)

借用历史学家吴晗对景泰帝的评价:景泰帝是个好皇帝!

由网友 笑看风云在际 提供的答案:

朱祁钰没有登基之前,他确实不想做帝王。但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毕竟朱祁镇被俘虏之后,瓦剌人兵临城下,要是没有新帝,明帝国不灭亡也得半壁江山,而当时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朱祁钰。时事造就英雄,朱祁钰的上位,有偶然因素,但也是必然的结果。

土木堡之变

要说明英宗朱祁镇最出名的事,那就是他效仿先帝们天子守国门,结果他御驾亲征,却被瓦剌人给俘虏了。历史上被俘虏的帝王不多,他算一个。这种天子履历可不算什么光荣的事,尤其瓦剌人还把他绑在了阵前,一路畅通无阻,兵临京城下,眼看就要灭了明帝国。明英宗一时的鲁莽,却带给明帝国致命一击。于是乎明英宗朱祁镇的帝王之路就得断,不然要是他还是明帝王,明帝国就得灭亡,之后明帝国就开始筹划着,让朱祁镇退休,册立新君。

新帝人选

按照朱元璋建国时立下的继承制度,朱祁镇被迫退休后,那就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帝位。刚好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他就立下了太子朱见深,按理说这时候朱见深由太子升位,理所当然。可问题是当时的朱见深才2岁,倒不是说2岁的太子不能继位。不过如果让2岁的娃娃天子坐镇京师,明帝国还是群龙无首,那瓦剌人的大军依旧没人可以阻挡,明帝国的灭国之祸还在眼前。

于是明帝国的两位王爷就成为新君的合适人选,一个就是朱祁镇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还有一个是襄王朱瞻墡。其实襄王朱瞻墡并不是特别合适的新君人选,毕竟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兄弟,不符合明帝国的继承制度,不过孙太后主张立下襄王朱瞻墡为新帝。一是因为襄王朱瞻墡为人贤德,能堪当此大任。二是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他若年轻继位,以后不容易还位给她孙子朱见深。可惜襄王朱瞻墡愣是不接孙太后的懿旨进宫,态度很明确,要立朱见深为帝,让朱祁钰监国,总之一句话,他襄王朱瞻墡不干。

朱祁钰的忧心

襄王朱瞻墡这么一表明态度,城下还有瓦剌人的虎视眈眈,最后孙太后也不得不妥协,只能同意朱祁钰继位。其实当时的朱祁钰也不愿意干这临时救急的帝王。想想也知道了,孙太后的态度很明确,不管谁当新君,太子都是她孙子朱见深,也就是说过了危机之后,帝位还是朱祁镇一脉的。朱祁钰又不傻,危难之际要他出力,可过了危难之后,说不定就是皇储之争,指不定还有帝位之争,所以朱祁钰的内心是不愿意趟浑水的。事实上朱祁镇被赎回明帝国之后,这对曾经亲密无比的兄弟,确实发生夺位之事,而朱见深也两度被立太子位。

当然最后朱祁钰被于谦拥护登基为帝,也是因为襄王朱瞻墡不愿意登位后,要是朱祁钰再撂挑子不干,瓦剌人可不给明帝国时间再筹划拥立更合适的新君。也就是说当时那种情况下,朱祁钰登基就是众望所归,不然明帝国就得被灭,或者逃到南京,跟南宋一样,成为半壁江山。因此才会说朱祁钰的登位是迫不得已,也是众望所归。

【点击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中外史实】

由网友 俺说 提供的答案:

朱祁钰在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重用于谦等大臣,反对南迁,高举抗敌的旗帜,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抗击并打败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巩固了大明朝的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祸,功不可没。

临危当政的朱祁钰

公元1449年9月1日,大明帝国和瓦剌部之间的战争,最终以帝国的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而宣告结束。

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城时,帝国的文武百官个个惊得目瞪口呆,面无血色。

50万帝国的精锐就这样损失殆尽?天子蒙尘?瓦剌部实际的当权者也先,正以花花不脱可汗的名义命令军队北围大同,南寇北京,大有荡平中原之势。

此时的北京城,只剩下不足10万人的军队,且大多老弱病残。此时,边关告急的奏章如雪片般地飞进帝国的朝堂。

居住在深宫的皇太后孙氏、朱祁镇的皇后钱氏等人只知道哭哭啼啼,只顾着筹钱梦想着赎回朱祁镇。

为安定人心,皇太后孙氏接受了朝臣们的建议,下诏立朱祁镇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诏命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朱祁钰监国。

郕王朱祁钰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走上了大明帝国的政治舞台。

帝国的朝堂上,大臣们就"死守北京还是南迁南京"的会议议题争论不休。面红耳赤,七嘴八舌。

"主张南逃的罪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兵部左侍郎于谦慷慨激昂,义正言辞,大声驳斥着。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随声附和,站在于谦一边。

监国朱祁钰最终下了决心,死守北京城。采纳于谦的建议,积极备战。将驻守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各府县的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朱祁钰又虚心接受了群臣的意见,将权阉王振的党羽全部铲除。提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城的防守。

为避免也先"挟天子以令朝廷",于谦等人上书皇太后孙氏,建议拥立监国朱祁钰为皇帝。

公元1449年九月初六,秋高气爽的北京城奉天殿。朱祁钰在一片山呼万岁的声中登上皇帝的宝座,改元"景泰",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年十月,瓦剌也先,挟朱祁镇攻破紫荆关,直逼北京城。在皇帝朱祁钰的大力支持下,在于谦、石亨等将领的出色指挥下,在北京城全体军民的同仇敌忾下,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朱祁钰启用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稳定,短短数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颓势,国势蒸蒸日上,功不可没。

励精图治的朱祁钰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朱祁钰对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三大营"(五军营、骑兵营、神机营)分为10营,每一营设一都督,统领军队。每营下面又设小营,由都指挥使统领,小营由5000士兵组成。朱祁钰的此项军事改革,使明帝国的军令统一,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使帝国进一步发展,朱祁钰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方针,大张旗鼓地实行他提倡的"仁政"。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减免赋税,开仓赈济;治理黄河,新修水利;厉行节俭,减免开支;稳定边疆,开展外交。

朱祁钰恋栈权位,不但不思迎回已经被架空为太上皇的朱祁镇,还把他软禁于南宫,八年之间不得出入。同时强行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妄想让自己的后人继承自己的皇位,太不地道。

私心作怪的朱祁钰

朱祁钰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又使明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项事业得到发展。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朱祁钰皇帝的身份得到举国上下的承认和支持。从郕王到监国再到九五至尊,朱祁钰非常享受皇帝这一职位得来的妙处。

朱祁镇被瓦剌也先放回来后,朱祁钰对这位昔日的皇帝哥哥一点也不客气,软禁在南宫不算,还将宫门铜锁用铜汁灌封。弄得太上皇帝哥哥吃不饱,穿不暖,经常还得靠自己哭瞎眼的皇后钱氏,辛勤纺线织布贴补家用。

想当年,皇太子朱见深年幼,面对瓦剌的入侵,皇太后孙氏,朱祁镇的皇后钱氏和满朝文武拥立朱祁钰当上皇帝。但约定俗成,要求朱祁钰百年之后再将皇位传于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但是,随着朱祁钰皇位的巩固,朱祁钰的私欲开始膨胀。"必须将皇位传给朕的皇儿朱见济"!朱祁钰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公元1452年5月某日的一个上午,朱祁钰不顾当初的约法三章,强行废掉侄儿朱见深的皇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帝国的储君。

然而,天公不作美,朱见济被立为皇太子才一年多就夭折了。朱祁钰犹如晴天霹雳,遭受的打击可想而知。

朱祁钰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阴谋家、野心家们就开始蠢蠢欲动,演绎了什么叫"富贵险中求"。

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深夜,深受朱祁钰器重的太子太师、武清侯、总兵官石亨,联合司设监太监曹吉祥、副都御史徐有贞发动政变,奉迎太上皇朱祁镇复辟。

几天后,被后人称为景泰帝的朱祁钰莫名其妙地死在西宫。据说,朱祁镇忙着复位,竟然忘记立即废了朱祁钰,闹了个大明帝国出现了一个"天有二日"的政治大笑话。

朱祁钰虽不能全贤名于一生,让后人叹息。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观朱祁钰一生,景泰帝仍是一代明君。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