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为什么急着去北伐?_太平天国攻取南京

由网友 小小生活琐粹记录 提供的答案:

太平天国于1853年攻占南京后,曾进行了为期十多个月的南方统治和巩固。不过,太平天国领导层并不满足于南方的成功,而是希望推翻清朝的统治,掌握整个中国。因此,他们逐步开始了北伐的计划。

太平天国发动北伐的原因有多种。首先,作为一个反清的群体,他们希望推翻清朝的统治,恢复汉人在中国政治中的地位。其次,太平天国也希望通过北伐来扩大自己的权势和势力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他们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另外,清政府在太平天国南方统治的过程中,也在北方进行着反叛的镇压和控制。因此,太平天国发动北伐,也是为了反击清朝在北方采取的压迫和统治措施,保护自身利益和地盘。

太平天国是中国三大历史性革命中最大的一次,从清朝末年开始,南方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敌入侵,使得民众对清朝统治日益不满,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早期以赵玉成、洪秀全为首,起义军先后攻占广西、广东等地。进入1853年,太平天国已经逐渐壮大,洪仁玕、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加入,太平天国更是强大。最终在1853年8月,太平天国发动了第一次攻打南京的战役,并攻克了该城。

然而,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并没有就此停歇,反而急于北上。那么,太平天国为何如此迫切地要进行北伐呢?

1.寻求 后继之师

首先,太平天国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能力控制整个江南地区,同时清廷的大量军队也在向太平天国势力渗透,因此太平天国想要通过北上征服整个华北地区,以寻找自己的后继之师。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也在寻求外援。1840-1860年代,华北地区正处于太平天国、中法战争、中英战争等多场战争之中,而太平天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获得对法、英作战的机会,并期望从中获得外部支持。

2.消除内部矛盾

其次,太平天国实力是靠东南农村暴动组成的,各处起义都是工农兵的联盟。但到了1840年代后期,由于长时间的战争与政治动乱,东南交通系统崩溃,工商业大受损失。很多贫苦人因为无法承受生计压力,只好往北迁徙,这种情况又导致了民间派别的加剧,中国社会秩序再度陷入混乱。因此太平天国进攻的绝非是大清,而是冀、豫、鲁等地王气高扬的数十位地方势力。

通过北伐控制冀、豫、鲁等地成功,不仅能使太平天国主义统治更具有合法性和价值感,同时也能消除内部矛盾,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三十七个行省的行辕相接,项王有其八百诸侯,更何况太平天国的强盛。

3.发展地盘和进行宣传

太平天国追求的是自主、民主、平等、富强的兴亡力量,并拥有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旨在能让大众都受益。因此,太平天国并不只是为了攻占南京而努力,而是必须在吸收整个华北地区以及整个中国范围内的其他地区前进。随着太平天国北上,他们终于获得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控制,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并实施了一些几乎是遥不可及的地方管理计划。

同时,随着太平天国势力持续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他们也会进行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理念和目标,争取更多追随者的支持。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之所以急于北上征服华北地区,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北上寻求后继支持,消除内部矛盾,扩大势力范围和宣传自己的理念等等。虽然太平天国最终失败了,但其奋斗精神和追求兴亡力量的实践意义仍是我们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杨秀清的战略,在今天看来大体是正确的。

在太平军3月定都南京的时候,太平天国局势其实非常不好。

3月,钦差大臣向荣在金陵城外孝陵卫建江南大营;4月16日,清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

也就是说,南京城外就有一支清军主力驻扎,随时可能对城市发动进攻,这是心腹之患。太平军不搞定江南大营的清军主力,就无法像南方或者东南进军。

而江北大营则封锁了太平军北上道路,而西面湖北、江西地区也有清军重兵。

等于是南京四面都被清军战略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如果只求自保,固守现有的地盘,恐怕是坐以待毙。

杨秀清死后,洪秀全就采用这种乌龟战略,步步坚守,最终结果就是死的慢一些。

即便战略要地安庆鏖战了2年之久,最终还是被清军攻破。而安庆被攻破以后,南京也就危在旦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很聪明的使用部分太平军,分别北伐和西征。

大家注意,杨秀清派去北伐的军队其实不多,仅有2万多人,其中1万多人是有经验的老兵。

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的北伐军虽然有了一连串的失误,尤其是后续朱锡琨、许宗扬、黄益芸的部队无法跟上去支援,仍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就是杨秀清的高明之处,他认为满清在北方的统治是混乱的,比南方更乱。

实际上,太平军北伐部队所到之处,捻军、白莲教、天地会等各种武装组织纷纷加入。

北伐部队一度扩充到10万规模,先后进入安徽、河南、山西、河北等6省,一度攻入保定附近,攻入天津城下。

而清王朝陷入极大的惶恐中:8月28日攻克直隶重镇临洺关,京城震动,逃离北京的不下3万家。清廷一方面宣布京城戒严,咸丰帝任命其皇叔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以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总督四将军及察哈尔兵马,与胜保等人协力,倾全力以保北京;另一方面也作了必要时撤出北京的准备。由于北京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物价飞腾,米珠薪桂,一片混乱。

然而,此时北伐军却出现战略失误。

杨秀清认为此时北伐军骨干部队还有4万多人,加上加入的数万杂牌部队,完全可以同腐败的清军一斗,不允许他们擅自撤退。

其实当时北伐军因为没有根据地,长期转战,战斗力开始迅速下降。

如果此时北伐军迅速南返,此次北伐还是比较成功的,毕竟北伐军依靠区区2万人去占领满清北方领土,是无稽之谈,荒谬绝伦,本来就是捣乱的偏军而已。

但杨秀清批准北伐军南撤迟了,而他派出北上增援的部队数量又太少(曾立昌、许宗扬和陈仕保等率领7500人),最终导致北伐军被清军团团包围,彻底崩溃。

即便如此,北伐军以区区2万之众,从1853年5月,一直转战到1855年3月,几乎有整整两年时间,前后杀死7万多清军。

北伐军完全吸引了北方清军主力,让十多万清军主力以及几十万清军地方部队,根本无暇南下参加攻打南京作战,同时搅乱了满清北方的地盘,北方多省陷入一片混乱,大大影响了满清的各种军事部署和财政收入。

北伐军虽然失败,但战略上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在北伐军转战的同时,太平军西征就比较顺利,1855年不但在江西九江湖口决战大败湘军,随后还攻陷武汉三镇。

由于西面清军连遭败绩,北方清军难以增援,太平军在南京的局势好转。

到了1856年,太平军彻底摧毁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完全解除了清军近距离的威胁。

由此,太平天国形势大好,完全可以迅速向外扩张,扩大地盘,占据半壁江山。

可惜此时高层内讧,天京事变爆发,具有极高战略眼光的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左膀右臂的石达开率领10万人脱离,只剩下神神叨叨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的洪秀全,太平天国由此完蛋。

可以说,杨秀清对于北伐军的规划应该是,第一吸引北方清军主力,最低程度让这十几万清军无法南下围攻南京;第二搅乱满清北方的稳定,让他们政局和经济都陷入混乱中,减弱综合实力;第三联合北方反清力量一同作战,如果有机会就彻底掀翻北方满清政权。

但杨秀清头脑大体是清醒的,没有给北伐军太多兵力,因为它最主要的目的只是牵制和扰乱。

不过,杨秀清还是犯了错误,没有让北伐军及时南撤,也没有及时安排军队对他们进行接应。所以,最终北伐军虽有数千人分散逃回南京,主力却全军覆没。

其中有1万多人是太平军打天下的老兵,是骨干力量。

说真的,杨秀清还是厉害。没有杨秀清,太平军早就完了,也根本不会有什么太平天国。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杨秀清虽然不识字,是砍柴烧炭出身,可这家伙绝对是天才型的战略家。就说太平军拿下南京以后的战略部署,绝对堪称战略史上的经典之作。

杨秀清将20万水陆大军,兵分三路:

  1. 第一路,由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带领2万大军进行北伐。这支人马一路打到了天津府静海县,差点儿就进了北京城!
  2. 第二路,由赖汉英、曾天养等人,带领1万多人进行西征。这支军队陆续拿下了安庆、九江等军事重镇,巩固了南京的统治地位。
  3. 第三路,剩下的人马则由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亲自统领,负责镇守大本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毕竟当时南京周围的清军还真不少。

这三路大军的安排,现在看来,是相当合理的。毕竟只有活动起来,才能找到活路。一直困守在原地,只有死路一条。

可是针对北伐的战略部署,却遭到了不少非议。为啥?因为北伐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哪怕后来曾立昌、秦日纲等人先后支援,也没能挽回北伐败局。

因此李秀成在总结杨秀清的战略思想时,甚至将这次北伐列为"天朝十误"之首,好家伙,这帽子扣得够大的!那么杨秀清为什么要这么部署呢?我们为什么说这是天才般的战略部署呢?

第一,北伐可以团结更多反清力量。

别以为当时只有太平军反对清廷的统治,太平军没出现之前,天地会、白莲教等前辈,已经活动了很长时间。

等到太平军出现以后,捻军起义也浩浩荡荡地在北方越来越旺盛。这些反清力量,长期在北方活动,对清廷的困扰,甚至超过了太平军。

为啥?因为他们距离京城更近,对清廷的统治更具有威胁。但是,论组织能力和组织架构,他们谁也比不上太平军。

这是客观现实,毕竟太平军有自己的教义,也有比较完善的组织架构。相对于天地会、白莲教、捻军来说,太平军绝对算得上是正规军了!

杨秀清让林凤祥带着2万多太平军北上,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北方联络上更多反清义士和反清组织。一旦这些人靠拢到太平军这一边,对太平军的好处,是很难估量的。

第二,搅乱北方,使得清廷无暇南顾。

太平军是在什么情况下拿下南京的呢?当初他们从广西起兵,一路北上,本打算在桂林站住脚跟,结果被清军打跑了。

没办法,他们只好进入湖南,结果在长沙遇上左宗棠,又碰了一鼻子灰。如果继续围攻长沙,那他们只能落得个弹尽粮绝,兵败而亡的下场了。

在这个时候杨秀清提出了自己的战略部署:直奔南京而去。

这一部署实在是太重要了,绕过长沙这块硬骨头,直接朝着江南地区的军事、经济、文化重地南京而来。一旦拿下南京,那他们的小日子可就好过太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拿下了南京。所以说这一路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包括江苏境内,到处都是清军。

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即使被太平军控制住了,可他们依旧受到清军的严重干扰,压根就睡不好觉。比如说南京城外面,就有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随时会对南京发起进攻。

既然睡不好觉,倒不如出来活动活动。因此杨秀清让林凤祥进行北伐,就是为了扰乱清廷在北方的布局,一旦北方乱了,那么清廷一定会抽调重兵对付北方的太平军。这个时候也就顺其自然地减轻了南京城周围的压力了!

第三,北伐军能拿下京城,那是最好的。

这虽然是奢望,可也是太平军的终极目标。从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的角度来看,北伐军的目标就是为了拿下京城。

这事儿虽然很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我认为杨秀清就是想要用2万多人马去赌一赌。万一清廷忽视了北方的防务,又或者说,清军的战斗力就是那么渣,那太平军此次北上,不就占了个大便宜了嘛!

只要京城被拿下了,那天下的清军可就群龙无首了。不仅南京城的危机会自动化解,而且太平军会瞬间成为天下的主宰,这可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第四,通过试探,寻找太平天国的出路。

历史没有发生之前,谁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杨秀清不是科班出身的军事战略家,他只能靠摸索和灵感,为太平军寻找出路。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相当艰难的一条路。只有自己亲自走一遍,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所以说当太平军拿下南京以后,谁也不知道未来该怎么走!

问你,你知道吗?因此这次北伐,说到底也是一场试探。杨秀清就是希望通过北伐或者西征,为太平军寻找一条生路。

毕竟如果死守在南京的话,周围的清军越来越多,早晚就是死路一条。可以参考一下杨秀清死后,洪秀全的战略部署,就知道孰高孰低了。

而出去活动活动,反倒是可以不断寻找新的机会。一旦哪个机会被他们抓住了,那么太平军的这盘棋就算是被盘活了!

第五,除了北伐,还有西征。

刚才多次提到了西征,其实在北伐的同时,杨秀清还组织了一次西征。西征军只有1万多人马,打南昌不下,转而打九江。

占了九江以后,太平军又攻占了庐州、安庆、武昌等地,长江沿线的胜利,是杨秀清的一次成功探索。这也为后来石达开等人提供了模板。

只要西征或者北伐中,有一条路成功了,那么太平军就算是彻底有了生存的资本。在湖口之战中,杨秀清派遣石达开击败了曾国藩的湘军,稳住了九江的控制权,完成了西征的胜利。因此太平军才能延续十多年的时间。

总结:北伐军终究成了战略牺牲品。

不管是哪种战略目的,2万多北伐军基本成了战略牺牲品。毕竟孤军深入后,后援力量不足,前线人马跟摸瞎没什么区别。

杨秀清失策的地方,就是没有及时为北伐军提供支援。又或者说,没有及时让北伐军撤回来休整。结果导致2万多北伐军基本全军覆没。

不过话又说回来,甘蔗没有两头甜,为了达到其他目的,牺牲北伐军,似乎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要想面面俱到,恐怕杨秀清还不具备这样的功力。事实上也基本没人能做到面面俱到。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1853年5月13日,太平军即开始了北伐。

此时,距离太平军进入南京,不过才过去了1个多月。

在南方,太平军仅仅控制了天京、镇江、扬州三城,而且,即便在天京周边,江南、江北大营尚有35000清军精锐尚在虎视眈眈。

如此局势下,太平军为何要急不可耐地北伐呢?

形势

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进入金陵,改金陵为天京,以之为都。

关于定都天京的决策,历来争议很多,不过,那毕竟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咱今天就不聊了。

既然已经决议定都天京,以后的决策自然要在这个前提下展开讨论了。

既然已经定都天京,自然就要保卫住天京。

很快,清军在天京周边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并攻占了天京周边的一些关键地区。

对于城外这些清军的战斗力,洪秀全、杨秀清是很清楚的。

尤其是江南大营的清军,他们是太平军一路从广西打过来的。

在与这些清军的作战中,双方都曾试图歼灭对方,一言不合就对峙数月,但谁也吃不掉谁。

此时,太平军虽有50多万人,但大多是家属,能战之士大约为10余万。

城外的清军为3.5万,兵力约只有太平军中1/3,但他们都是绿营中最精锐的部队,擅长防守,且已经控制了孝陵卫等险要地区。

因此,在进入天京后一个月的时间内,太平军在与城外清军的交战中,不但无法吃掉对手,甚至还吃了一些亏。

显然,太平军至少在短时间内是吃不掉城外对手的。

更为严重的是,仅仅只占有三城的太平军,后援不足,而大清在全国有90万大军。

这90万大军,虽然因承平日久而战斗力下降,但作为预备兵源还是可以的,而且···规模摆在那里!

显然,如果太平军与清军一直在城下耗下去,是拱手让出主动权,困守孤城,自杀而已!等大清的兵源源源不断抵达,太平天国就完了。

既不能吃掉城外的敌人,也不能一直耗下去,这该怎么办呢?

洪秀全、杨秀清的对策是:外线战略。

外线战略

当时在天京的法国传教士所做的记载基本再现了洪秀全、杨秀清的思路。

曾有太平军将领找洪秀全,要求尽快进攻城外的清军。洪秀全去祷告后,"转达"了天父的意见:让那么满清军队在这里沉湎,消耗自己的身体吧!我们的精兵在北方!等妖气吹遍整个北方,我们再包围他们!

显然,洪秀全借天父之口,清楚地阐述了思路:执行外线战略!

城内的太平军为10余万,虽然吃不掉城外的敌军,但仅仅用于自保就浪费了。

短时间内,天京城内的太平军是"战则不足,守则有余"。

可是,如果一直耗下去,等清军兵力源源不断来增援,那就连守都不足了。

相比之下,清军则是"战则有余,守则不足"。

大清全国有90余万大军,如果仅仅只是以天京为打击目标,不断抽调兵马前来,是十分强大的。

可是,这90余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如果拥有防守运动中的太平军,就处处都兵力不足了。

所以,抽调部分精锐,攻入敌占区,打乱敌人的部署,才是化解困境的唯一办法。

因此,洪秀全、杨秀清,选择了北伐、西征,执行外线战略。

相比之下,北伐,是最能打乱敌人部署,争取主动的。

一方面,大清的统治中心在北方,主要兵源也在北方。

另一方面,大清在北方的防御力量十分分散。像开封、宿州这样的重镇,都只有数千人,且训练不足,很难抵挡快速推进的太平军。

所以,太平军一旦北伐,清军势必到处调兵遣将,堵截太平军逼近其统治中心,部署将被完全打乱。

因此,在与城外清军进行了1个多月的交战后,太平军做了立刻抽调精锐北伐的决策。

确实为全局赢得了主动

太平军北伐开始后,确实打乱了大清的部署。

此后,大清不但没有再调兵增援江南、江北大营,还从两大营抽调兵马回援。

不仅如此,当太平军再实施西征时,原本兵力仍很雄厚的大清,仍然没有抽调太多兵力前往作战,如果不是湘军的异军突起,太平军几乎可以在不遭遇太大阻力的情况下西征成功。

可以说,出发时只有2、3万人的北伐军,确实达到了打乱敌人部署,为太平天国赢得全局主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秀清给北伐军的要求是:师行间道,疾趋燕都。

也就是说:实施无后方作战,长驱直入!

后后方作战,千里大突进,历来是要冒巨大的风险,付出巨大代价的。

然而,全军覆灭,有去无回,这样的代价就太大了。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太平军的计划也被"意外"打破了。

未能实现的设想

太平军一直把林凤祥、李开芳,称为北伐军的先锋。

也就是说,洪秀全、杨秀清,原本是留有后手的,是准备投入主力的。

太平天国在首义五王之外,又封胡以晃为豫王,秦日纲为燕王。

豫、燕,从字面上认识,就清楚地表明:太平军是要以"王"级别的人物负责河南、河北战场,率领主力北伐。

那么,为何最后只有曾立昌率部分援军"救火",始终没有什么"主力"北上呢?

因为···遇到了意外。

1854年时,太平军的西征军再下武昌,又攻入了湖南。

杨秀清去天京前,刚刚路过湖南,当时,湖南境内的清军野战精锐,如今都在江南大营待着,湖南境内原本没有什么能抵挡太平军的力量。

一旦攻占湖南,广西等地更是太平军的老家,南方基本没有什么太大麻烦。

因此,依常理,1854年左右,即可组织真正的大规模北伐,与林凤祥、李开芳等先锋呼应了。

然而,意外的是:在湖南,他们遇到了突然崛起的湘军。

湘军不但将太平军赶出了湖南,还攻取武昌,再入安徽、江西,成为太平军真正的心腹大患。

因此,太平军也就再无法大举北伐了,林凤祥这个先锋,也就成了北伐军的全部。

如此,北伐偏师,孤立无援,有去无回。

太平军之所以作出以2、3万人偏师北伐这个看起来荒唐的决策,并非洪秀全、杨秀清脑子昏了,只是其计划没有打出来而已。

不必苛责

提到北伐,许多朋友喜欢拿朱元璋北伐与太平军北伐相比。

这种看法认为:朱元璋在先攻灭陈友谅、张士诚,基本平定南方后,才开始集中主力,大举北伐。而洪秀全在仅有三城,后方不稳的情况下,就仅仅以2、3万人北伐,是愚蠢的。

不否认,朱元璋集团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确实有高下之分。然而,这样的类比并不恰当。

朱元璋时期,北方的元廷已经陷入分裂、混乱,北方军阀的混战一点不比南方群雄混战冷清,元廷基本上没有办法组织南下。陈友谅、张士诚,则更是独立的军阀。

因此,朱元璋当然可以根据各派势力的特点,"先陈后张",步步为营了。

洪秀全面临的局面则完全不同。

大清虽已不复全盛之势,但统治集团仍然基本保持着对全国的控制。八旗、绿营,虽已不堪用,但在数量上仍保持绝对优势,并仍听朝廷统一调遣,湘军及各地团练虽"兵为将有",但仍忠于清帝。

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当然不可能照搬朱元璋的经验!

洪秀全、杨秀清作出了迅速北伐的部署,北伐达到了打乱敌人部署,为全局赢得主动的效果,这是事实;北伐最终全军覆灭,这也是事实,都毋需讳言。

然而,洪秀全、杨秀清虽有许多问题、失误,但绝不愚蠢。

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一样,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然而,一味只是以"昏了头"来看待洪秀全、杨秀清作出的北伐决策,既不客观,也无意义。

由网友 岩岩说史 提供的答案:

定都天京不到2个月,杨秀清就北伐,导致数万精兵阵亡,几十位将领殒命,这是太平天国权力博弈的缩影,没实际意义。

一、从当前局势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没必要北伐

1853年3月,60万太平军杀入天京,旋即东征,拿下镇江、扬州。5月,杨秀清调林凤祥、李开芳、黄益芸、朱锡琨、吉文元回京,负责北伐,率2万兵马直奔燕京。

定都天京不到2个月,杨秀清立刻抽调兵马北伐,令人很不解。许多认为,杨秀清北伐是迫不得已:阻止八旗精兵南下,减轻天京的战略压力;为太平天国西征服务,牵制北方清军。

如果仔细分析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局势,"阻止八旗南下说",还是"为西征服务说",都站不住脚,或者说影响并不大。

先看"阻止八旗南下说",八旗果真敢南下吗?1851年,金田起义时,太平军包括家属在内才2万余人,定都天京后,包括家属达到60万,时间不过2年2个月。

2万太平军,还包括家属,杨秀清就横扫清军。李星沅、赛尚阿、徐广缙、陆建瀛等钦差大臣督师广西、湖南、湖北期间,都不敢跟太平军硬碰硬,即便是号称猛将之向荣、张国梁,也只是尾随罢了。

武昌之战、天京之战、镇江之战、扬州之战,八旗精锐与太平军对决,结果都是一败涂地。就拿天京之战来说,太平军攻打外城,所谓的八旗精兵,压根就不敢出来交战,而是躲在内城。

绿营战败,太平军攻克外城,旋即对内城发起猛攻。江宁将军率4千八旗兵马顽强抵抗,甚至连妇女、小孩、老人都上城助威,手持兵器,严阵以待。八旗拿出血战的勇气,结果全军覆没,被太平军一锅端了。

与八旗交战,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作战,太平军压根就不怕。此时,北方八旗能算精锐的,也就东北马队、蒙古马队,总计不过3万人。驻防京师的八旗,压根就不堪一击,后来太平军北伐,在河北一次冲锋,京师八旗就跑回家了。

八旗、绿营早已腐朽不堪,就算南下又如何,还不是送人头。要知道,僧格林沁后来击败北伐军,靠的是"围困战术",打消耗战。林凤祥缺乏粮食,又畏惧杨秀清,不能临阵做决定,及时南下,才导致全军覆没。

僧格林沁搞定了北伐军,也没有去江南作战,而是留在淮河一带,与"捻军"厮杀。僧格林沁的马队,是清朝的看家之宝,不能轻易拿去跟太平军交战,要保存实力。

清朝看来,太平军要防备,地方实力派也要防备,一旦八旗马队损失惨重,清朝皇帝的权威何在?此情此景,与唐朝"安史之乱"何其相似,清朝必须保住自己的直属武装力量。

再看看"为西征服务说",更是不存在,至少在北伐决策时不存在。杨秀清前后三次派兵北伐,出动的精锐士兵五万余人,猛将一大把,阵容十分豪华。

1853年5月,首次北伐,精兵2万,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黄益芸等猛将悉数上阵。这2万人马,几乎都是从广西、湖南出来,是老兵,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意志,都是一流。

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黄益芸,都是一流猛将。金田起义时,这些人就一直冲杀在最前面,夺取武昌、九江、安庆、天京、镇江、扬州,他们都是前敌指挥官,能力相当强悍。

北伐军开拔后一个月,杨秀清派兵西征,总计一万余人。这一万兵马,大多是新招募而来,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战斗力远不如北伐军。

西征主帅胡以晃,战斗经验不差,却不如林凤祥、李开芳,也就合格而已。西征的副帅赖汉英,这是洪秀全的大舅哥,纯粹是来镀金的。可以说,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西征军团都远不如北伐军团,何来"为西征服务说"。

二、太平天国权力博弈,杨秀清目光短浅,数万精锐阵亡

从当时的战略环境看,定都天京后,太平军来自北面的威胁并不大。太平天国的最大问题是没能立刻消灭向荣、和春、张国梁组建的"江南大营"3万清军,进而夺取江浙地区,充实财税。

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最好的策略是全力东征,摧毁"江南大营",拿下江南。一旦得到江浙,太平天国的实力将会以几何级增长,还能截断漕运,夺取战略主动权。

其次,派主力西征,赶在湘军崛起之前,夺取长江中游产粮区,建立起一道战略屏障。此时,清军在上游的兵力不多,江南清军云集"江南大营",湖北、湖南、安徽、江西,都能轻易夺取。

没有全力东征,也没全力西征,而是分兵行动,在北伐方面投入过多,这是杨秀清的一大败笔,更是太平天国权力博弈的缩影。东王杨秀清派兵北伐,里面的"戏份"非常多,值得回味。

都知道,洪秀全是虚位元首,并没有实际权力,太平天国行政大权由"军师"掌握,分散在各路诸侯手中,彼此明争暗斗,没能拧成一股绳。

杨秀清,东王九千岁,可以代"天父"传言,进而掌握政权、军权、教权,俨然就是太平天国的掌舵者。但是,杨秀清底气不足,家族背景不强,麾下直属兵马不多,东王崛起靠"跳大神"。

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都是手握重兵,且身体强壮,作战非常勇猛。尤其是西王萧朝贵,他不但能打,还以"天兄"名义指挥军队,一度凌驾于杨秀清之上,两人矛盾很深。

杨秀清是"天父",无奈身体太差,眼睛不好,萧朝贵"天兄"得以经常下凡训话。1851年1月,萧朝贵表演"天兄下凡",让洪秀全、冯云山去胡以晃家中躲避,自己在金田号召兵马,发动起义,然后迎接洪秀全回来。

萧朝贵选择在金田发动起义,原因很简单,他的铁杆兄弟韦昌辉是金田人,家族背景强大,资金雄厚。金田起义需要的资金、粮食、武器、药品,几乎都是韦家操办;没有韦昌辉支持,就没有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不久,杨秀清与洪宣娇(萧朝贵夫人)约会,东窗事发。杨秀清立刻表演"天父下凡",说是为洪宣娇治病,驱逐她身上的湿气,也是搞笑。

不久,萧朝贵表演"天兄下凡",处死杨秀清的岳父陈来,拉拢罗大纲,让杨秀清难堪。陈来私自拿罗大纲妻子的遗物,萧朝贵很恼火,以"天兄"名义处死陈来,直言:"如果自认为无罪,可以让天父审判",活生生打了杨秀清的脸。

韦昌辉、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都是萧朝贵麾下的悍将。太平天国初期,冲杀在前面的士兵,也是西王兵马。萧朝贵负责军务时代,石达开都没表现机会,战功还不如林凤祥。

1852年10月,萧朝贵亲自督师,在长沙阵亡,但西王麾下将士很团结,并没投靠杨秀清,而是自成一体。杨秀清为了大权独揽,不得不防西王的势力,不让洪秀全有依靠。

萧朝贵是"天兄",也是洪秀全的妹夫,萧朝贵阵亡后,西王兵马也不是群龙无首,至少洪宣娇还在,还生育子嗣,况且还有洪秀全。

太平天国首次北伐,精兵悍将都是萧朝贵的人,这就很能说明问题。"王爵"的韦昌辉、石达开,都没资格挂帅北伐,以及西征,也是杨秀清削弱对手的一种考虑,不希望他们建立战功,对自己构成威胁。

"长途奔袭燕京,不要攻取城池,以免耽误时间",北伐的这种作战模式,无异于去送死。太平天国后方不稳,岂能支撑得起北伐。清军战斗力差没错,但太平军武器装备不行,攻坚能力弱,只要清军坚壁清野,坚守要塞,太平军都会被耗死。

1855年初,北伐军经过两年多血战,全军覆没,西王的兵马损失殆尽。如果算上曾立昌率兵增援北伐惨败,已经秦日刚第二次增援北伐惨败,太平军在北伐战场损失五万多精兵,几十位将领,元气大伤。

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列举太平天国灭亡的"十大原因",北伐就占了3个,可知北伐代价之大。有意思的是,太平军北伐时,杨秀清很少出动东王的兵力,他们大多留在天京、九江、湖口、彭泽,占据要地。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由网友 上进的光荣mv 提供的答案:

一个在另一个政权的重重包围下冒出头来的政权,你不迅速地集结力量,攻打它最重要的部分,等着它来剿杀你吗?

天国的事业是结结实实地培养出几个硬汉的,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在男女平等的开明社会里,在男女同列朝的社会里,他们更感受到了人性的关怀与阶级的温度,同时,他们又是善妒与计较个人得失的。闪闪烁烁之间,太平天国呈现出它的懦弱与宏伟。

天国的伟大人物里面,最典型的莫过于他们的天王洪秀全了。我最喜欢看伟大人物游龙底层社会的时期,那时候他们无惧无畏,天马行空,蓬蓬的朝气最让人惊异与感叹了,仿佛宇宙的整个魅力整个精气都聚集在这个人身上。我喜欢看他们坚毅又决绝的表情,仿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仿如一切都是替天行道。

可是伟大的人物都易于被虚荣冲昏头脑,都容易在成功后贪图享乐,都容易倒在女人的胯下,辜负了天地间的一股精气,所以它转移了,无奈地为自己寻找下家。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康熙帝,哪一个不是如此,哪一个能逃过这个定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当太平军攻下南京的时候,立刻就组织力量进行北伐与西征,这是何等地雄心壮志,何等地居安思危。可是一旦他们稍有实力,就开始掐了起来,做些子个为女人争风吃醋的事情!曾经栉风沐雨豪言壮语的时刻再也不回忆了,甚至别人提起来自己也会黑脸。

洪秀全驾驭臣下的都是那些下三烂的上不了台面的伎俩,他曾经屡试不第,走投无路,实在没辙的情况下,又具有雄心壮志,想要干一番大事,于是机缘巧合,其实也应了那句话,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洪秀全竟用起了西方的基督教来在中国大地煽动群众,去干追名逐利的事情。也许当初他有一些公心,但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看,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洪秀全的确是有朴素的平等观念的,天下皆兄弟,天下尽姊妹,可是在治国理政时,在千军万马中,这无异于告诉敌人我们是混乱的,是没有秩序的,是没大没小的,是群魔乱舞的。天国的发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论断。

也许中国可能在一帮具有朴素平等思想的农民手中进入新的时代,如果他们思想再开明一些,能吸收当时最先进的民主进步思想。可惜一切都是如果,一切都那么脆弱可笑。

由网友 晓东笔谈 提供的答案:

太平天国的北伐,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从结果来看,都说不上是正确的决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对于北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洪秀全和杨秀清自己都不清楚,是在占领天京之后,盲目乐观情况下做出的错误决定。

首先是做出北伐的决定过于仓促。

北伐之前,太平天国刚刚占领天京,此时最大和最直接的威胁是近在咫尺的清军江南和江北大营,这两大营地对太平天国形成了夹击之势。

不打破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就根基不稳,随时都可能被清军攻破天京;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太平天国不仅不稳固来之不易的天京,反而选择了主动出击,主动分散兵力北伐。

洪秀全和杨秀清是北伐的推动者,但是太平天国内部也并不是没有反对意见,比如罗大纲是坚决反对的。

罗大纲认为,太平天国应该先巩固在天京的根基,随后在长江以南与清政府划江而治,稳定后方之后再去北伐;如今才入天京就北伐,是"必败之道"

洪秀全和杨秀清错误的估计了形势,对形势过于乐观,急于求成,犯了兵家之大忌,四处出击反而是分散了自己的实力,把自己的薄弱点主动暴露给敌人,应该对北伐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其次是高估了太平军的实力、低估了清军的实力。

北伐的太平军战斗力强不假,但称不上是太平军的主力,只能说是精锐部队,并不比西征以及留在天京的太平军强多少。

而且带兵的将领,分别是林凤祥、李开芳以及吉文元,说这三位不强、指挥能力不够,肯定是冤枉他们了。

但是被寄予厚望"直捣黄龙"的北伐军,竟然没有太平天国中任何一个"王"级别的大佬坐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指挥官的级别不够高、能力说不上是最强,洪秀全以及杨秀清对北伐到底有没有必胜的决心值得商榷,也就是说北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太平天国内部是没有清晰的目标的。

到底是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策略直接攻破清朝的京城、取而代之,还只是作为牵制清军的"偏师",也许洪秀全和杨秀清都在摇摆不定。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北伐军竟然只有区区两万人,而且是没有后援支持的。

在清军尚有数十万甚至更多军队,沿途都有重兵把守的情况下,两万人的太平军无异于是"以卵击石",是送上门给别人包饺子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北伐前夕,太平军出其不意、奇兵制胜,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可谓是"战果累累",但越是备上,就越显出"孤军深入"的态势来,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以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斗力,与清军一对一肯定是胜率更大,但是面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清军,失败的必然的。

再次是北伐军的军事策略有误。

杨秀清给北伐军的指示是"直奔北京",说白了就是"孤军深入",这颇有点"置死地而后生"的意思在里面。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北伐军不建立根据,任何粮草、武器、医疗以及兵源都不会有任何稳定的补充,靠的就是一鼓作气。

但是,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在经历了前期的胜利之后,太平天国北伐军在远离天京,被隔离了与天京的联系之后,清军也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主动改变了战术。

僧格林沁走马上任,对太平军以"围堵包围"为主,太平军没有根据地,缺乏补给,僧格林沁就是看准了这一点,耗也要耗死太平军。

太平军前期取得的胜利瞬间化为乌有,随后就是接踵而来的失利。

并且随着比方天气越来越冷,对于大多数兵源来自南方的太平军也是个严酷的考验。

在阜城之役,太平军主要将领之一吉文元战死;仅剩的一万北伐军被僧格林沁的三万清军包围。

李开芳率小部分北伐军突围后,随即又被困在高唐;而此时林凤祥还被清军包围在连镇。

就这样,北伐军被清军分别围困,动弹不得,援军也被清军击溃,形势及其恶劣。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清军攻克连镇,林凤祥被押解至北京,旋即被凌迟处死;李开芳向清军投降后也被凌迟处死。

林凤祥在被处死前,就哀叹:

"吾孤军深入,犯兵家之所忌,取败宜也。"

而多年后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李秀成,在《天国十误》总结了十大错误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扫北败亡之大误",而且头三条都和北伐失败有关。

由网友 千佛山车神 提供的答案: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后世的评价是搅动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但实际上太平天国并没有打下很大的地盘。

(巅峰时期的太平天国,世纪控制疆域也不过一两个省)

从广西金田起义开始一直到南京,太平军始终没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说白了就是一帮流寇,和之前的白莲教起义没啥区别。

白莲教起义是嘉庆元年爆发的一场农民起义,与太平天国一样,白莲教起义也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曾横扫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清廷前后投入上亿两白银的军费,耗时九年才最终镇压下去。

白莲教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义军虽声势浩大,星火燎原,但却从没有建立一块根据地,没有稳定地后勤保障和兵员。

第二、义军过分依赖宗教宣传,没能有效拉拢地主阶级,当时广大士绅和地主还是站在朝廷一方的,地主阶级组织的团练也成为镇压义军的刽子手之一。

第三、义军内部不合,革命信念不够坚定,叛变者甚多。

对比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二者确实没啥太大区别,仅有的区别在于太平天国起义是清廷彻底走上了下坡路,国力比嘉庆时期更加虚弱。

此外,太平军内部有一个大神级人物杨秀清,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太平天国才比白莲教起义走的更远。

(天平天国的实际操盘者——杨秀清)

太平军在拿下南京之后,当时摆在天国高层面前有两个选择:

其一继续北上,直捣黄龙。

其二定都南京,再图发展。

面对着南京的繁华秀丽,洪秀全实在是走不动了,于是决定定都南京,同时也宣告太平天国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了。

建都南京后,杨秀清就开始了一系列战略调整。

首先,杨秀清不再过分强调宗教概念,禁止焚烧孔庙和其实儒生的等过激行为,强调华夷之辩,试图拉拢地主阶级。

杨秀清的这个做法是非常非常正确的,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地方乡绅支持,稳固太平天国的统治基础。

其次,杨秀清决定扩大根据地,完成太平军从流寇到国家政权的转变。为此杨秀清策划了对太平天国影响重大的西征和北伐运动。

西征和北伐是同时进行的,所动用的将帅兵马皆是太平军主力,以老广西为主,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没的说。

其中北伐军是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领导,领兵两万出击。

后世很多人认为本次北伐是一场试探性的军事行动,所动用兵力和将官级别都不高。甚至有人对北伐进行阴谋论,认为这是太平天国内部铲除政治对手的阴暗手段。

的确,北伐主官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都不是王爵,但也不是一般人物,这些人全部是老革命,属于天国的高级管理层,地位仅次于五王,级别不低了。

而且这三位都是直接带兵的干将,属于军事层面的顶尖人物,不派他们去派谁去?

(北伐三人组)

至于兵力问题,两万真的是极限了。

上文也说了,此次北伐和西征是同时进行的,西征部队和北伐部队一共投入了约五万多人,这些可都是太平军中最能打的队伍,几乎都投出去了。

剩下了的军队需要保卫南京,当时南京城外还大量清军没有肃清,清军的江南大营就在南京城外的孝陵卫,对南京威胁极大。

话说到这里可能不少老铁又糊涂了,既然南京城外还有大量清军,杨秀清为啥不先剿灭家门口的敌人再出击北伐和西征呢?

杨秀清肯定不傻,对于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杨秀清必然是欲拔之而后快。

可问题是江南大营不好对付,咸丰帝为了保障漕运安全,将当时全国尚能一战的绿营兵全部都集中到了江南大营,兵力至少有六七万人。

这么多人固守营寨,缺乏重型火炮的太平军想打下来是很不容易的。

(漕运关乎清廷根基,为了保护漕运,清政府将可用之兵全部集中到南京外围)

不过江南大营的绿营兵已经是清廷可调动的全部家当了,这导致其他地区的清军非常少,于是杨秀清才决定暂缓攻打江南大营,转而开启西征和北伐,做好与清廷长期对抗的准备。

从事后的成绩来看,西征方面军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打下来不少地盘。而北方方面军则全军覆没了,着实可惜,毕竟仅用两万人就想推翻清朝统治确实有点不切实际。

要知道当年朱元璋北方可是动用了二十五万大军!哪怕这二十五万人中包含了后勤人员,参与作战的战斗人员至少也要在十万人以上。

(朱元璋北伐时虽然也尚未统一南方,但地盘比太平天国大多了,兵力也多很多)

当然,此次北伐失败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兵力不足,统战宣传上的不到位也是一大原因。

相比于明军北伐,太平军北伐显然没有做好宣传工作,当时中原汉人士绅并不了解太平军,在清廷的舆论误导下都将太平军视为土匪,不仅不合作,还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给太平军造成巨大损失。

而太平军在受到抵抗之后没有理智应对,适得其反的选择了报复性的屠城,更加让自己丧失了人民的支持。

事实上假如太平军能够获得北方汉人民心,对付清廷的那点察哈尔八旗完全不成问题,即便打不下北京,也不至于毫无所获全军覆没。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在兵力不足,民心不稳的情况下,太平军北伐失败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顺便说一句,太平军在北方没能做好宣传工作,在南方的宣传工作也不得力。

西征的太平军之所以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并非西征军实力更强,而是清廷将仅剩的主力都拿去对方北伐军了,导致清廷在安徽、湖北、江西兵力空虚,西征军的进展才算是比较顺利。

可即便如此,西征军也没能更进一步,原因还是由于统战工作不到位,大量南方士绅依旧选择效忠清廷。

在清廷的号召下,以曾国藩为首的湖南官员士绅组织了大量团练,建立湘军,在无粮无饷的情况下独自挡住了西征的太平军,保住了清廷的半壁江山。

由网友 葭明通半瓶历史 提供的答案:

所以说,太平天国不读书,无人才,正在于此。

落第秀才洪秀全和烧炭工杨秀清固然是一时枭雄,胸中也有权谋,但缺少了大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专业统治技术"辅助,终究难堪大任。

二人的历史定位只能是:时势所制造的枭雄而已。

天下沸腾,民心思乱,他们正好应乱而出罢了。

这不算治国安邦大本事。

能引领乱民不再作乱,找一块地方去脚踏实地搞建设的人物才算是治国安邦大本事。

假以时日,这种人物会统一天下,世人开创太平岁月。

太平天国刚刚打下南京,就急着分出兵力去北伐,确实是完全错误的战略。根本是乱上添乱。

一切都是杨秀清的错。

太平军北伐开始那一年是太平天国三年,也就是打下天京那一年。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进入南京,清朝两江总督陆建瀛力战阵亡。

一个月后,4月19日,洪秀全进入南京,占住了"两江总督衙门",宣称是"天王府",改南京为天京。

到5月8日,连二十天的间隔也没有,杨秀清命令镇守扬州的林凤祥和李开芳北伐!

时间就是这么仓促。

令人很难相信太平军曾经就北伐事宜开过什么研究会议。

要知道,他们所谓的"拜上帝教"的传教范围只是局限在两广局部地区,长江以北毫无根基。南京和扬州还没有经营好呢,就要北伐,实在太仓促了。

但这种仓促的作风也是太平军一贯的风格。

要知道,太平军北伐距离金田起义也才是两年的时间。

两年前的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也就一万余人,占永安,克桂林,入湖南,进长沙,到1853年1月12日攻克南昌,已经有五十万人了。

虽然这五十万人不全部是军队,但当时的一万余人也不全部是能打的战士啊!

两个月后,太平军打进了南京。立国建都。

上面说过了,是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政策得当吗?是他们雄才大略吗?

不是。

民心思乱而已。

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停下狂风骤雨的前进脚步,研究下稳固政权的事情,同时为治下百姓提供尽可能的安定生活,起码应该比在清廷统治下生活的好才是。

可是,洪秀全和杨秀清,主要是杨秀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下令继续前进,四处出击。

太平军分兵去北伐,根本就是王八拳乱打。

孤军远征,无后援,也无政权组织,连"拜上帝会"的组织也没有。

可以想象,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吃穿用度怎么来的。

抢呗!

也许先抢的是富人,尽管抢富人也不对,富人抢过了,你猜他们会抢什么人?

所以,太平军所过之处,不仅地主知识分子们骂他们为"长毛",普通穷人也称他们为"长毛"。

所以说,你说太平军是急着去北伐了吗?

也不尽然。

从金田起义一开始,到太平天国被消灭,一直以来,这些人都很急。

连内斗也很急!

天京事变互相间杀戮那么惨烈狠毒,都是着急啊!

着急稳定内部。

由网友 黑水布衣 提供的答案:

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于此。同年四月,刚刚进入天京的洪秀全便下令北伐,由林凤祥、李开芳率军2万余人从浦口出师。

对于这次北伐,很多人是反对的。时任殿左一指挥的罗大纲就陈奏:

"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洪秀全)驻河南,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一出湘楚,以至皖豫;一出徐扬,席卷山左。咸阳既定,再出山右,会猎燕都(北京),虽诸葛(亮)不能御也。"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次偏师北伐全军覆没,这2万人的精兵几乎都是出自广西的骨干力量,对太平天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小。为何当时的天国领导层有如此决定呢?

北伐过程简述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北伐军以以"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靡时日"为目的,经皖北上。刚开始可谓是势如破竹,一个月中连破滁州、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五月进入河南,连破数城后取道山东,后又北渡黄河,吓得清廷召集几万兵马围堵太平军。由于北伐军人数不多,这一路并没有占领太多的城池,这给了清军机会,尤其在入冬后,北伐军后勤供给不上,南方军士也不适应北方的严寒,而援兵也被清军阻击。到了第二年四月,北伐军因粮尽弹缺,后援无望突围南走,退至东光县连镇,遭清军僧格林沁部包围。李开芳突围,林凤祥一直坚持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被俘,在北京就义,五月,李开芳被俘,同样被押至北京就义。轰轰烈烈的北伐只维持了两年多,以失败告终。

以2万的军力就想灭亡清朝,这就是天方夜谭,洪秀全和杨秀清为何执意如此?

减轻天京城的压力

自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几乎同时,清军向荣部17000余人已移营至天京城东孝陵卫,建立了"江南大营",清军琦善部17000余人随之在扬州地区建立了"江北大营",这对天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说,北伐虽是以偏师孤军深入险地,与其说是犁除庭穴,不如说是以攻为守。别忘了,几乎与北伐同时,太平军也有西征的战略路线,其目的经营长江上游,屏障天京,都是为了守卫天京。

虽然最后北伐失败,但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咸丰六年(1856 年),太平军第一一次破江北、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声势达到了顶峰!

而其实,北伐的目的也有政治层面上的。

缓解内部矛盾

定都天京,其实有不少人是反对的。他们认为这就是不进取的表现,尤其是领导层,这些底层出身的人完全被六朝金粉之地迷惑了双眼。但领导层也知道下面的怨言,于是想了很多办法。

例如,在杨秀清授意下,太平天国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建天京于金陵论》,盛赞南京"虎踞龙盘","形险地胜",从地理、经济等角度大称南京之好,甚至称南京为中国的"耶路撒冷"!

但光搞舆论也不行,至少也得做出些行动,而北伐就是他们的行动!相比于西征的占地盘、抢资源,北伐完全就是一场政治秀。2万人虽是精兵,但要直捣北京,难度太大了。加上后勤供给乏力,援兵被阻击,北伐的结果只有失败。

参考当时北伐军开始时的节节胜利,如果太平军不在南京定都,而全力北伐,结果可能真的就不同了,以当时太平军昂扬的斗志和生猛的战斗力,攻取北京并非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历史证明,太平天国腐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一破江北、江南大营的同年,"天京事变"爆发,杨秀清、韦昌辉死于内讧,石达开匆匆结束西征而后率部出走,太平天国军事形势急转直下,他们重新被清军团团包围。直到新一代的陈玉成和李秀成再破江北、江南大营,不过那时只能算是太平天国的回光返照了。

北伐确实是太平天国的一次良机,结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太平军主力至其灭亡也没能真正踏上北中国大地。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