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绘时光21 提供的答案:
榆树皮可以磨面吃吗?是肯定的!
三年自然灾害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五九,六O,六一),国内自然灾害,苏联反目,撤走专家,索要欠债。粮食空前短缺,于是饥饿的人们除了挖野菜之外,也就只得吃榆树皮了。记得童年时母亲将剥下的榆树皮去掉老皮,剁成碎块,晒干,或炒,上碾压,上磨推,用箩筛出细面与玉米面,地瓜面(红薯)掺和。或烙,或蒸,那就是口粮了。它伴随着我度过了几个春秋,如今己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不过,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洲榆树皮冷面那可是一道绝佳美食了。用榆树皮加工成的冷面,筋道,滑润,再加上秘制的调料,放点鸡絲,保准让您大开朵颐。只是由于环保的缘故,目前它也只是一道保留的美食,价值不菲哟!
由网友 松鹤延年5016 提供的答案:
陕西、关中、地区,自古就有食用榆树皮磨成的面粉的传统。
很早以前泾惠渠沒有观顾渭北平塬,渭北平塬它还是旱地,主产五谷杂粮。当时小麦播种面积小,产量很低。人们大多数居住的是地窑。人站在窑顶,"闻见说话声、四寻不见终"它就是对地窑的形容。每个窑洞深度不同,小则10米、多则20米。人们为了防止雨水滲透,在窑顶都有一定的彷护区,种庄稼不能浇水。于是人们就在窑洞顶种植上榆树、扬树、柏树、前院种植柳树,还有不同品种的树。
那时人们在做杂粮食品时,它沒有筋度,不好做。就想了个方法,将榆树皮晒干、捣碎、用石磨、磨成粉。按一定比例添加到杂粮粉里边。做成小米粉面条、高粱粉面条、黄豆粉面条、荞麦粉面条和各种饼或饸络。一大锅野菜糊糊,加入半碗榆树皮粉,吃起来粘粘的、甜甜的,吃起来很是香甜。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闹饥荒,当时太饥饿了。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全民闹饥荒已成远古,温饱已是过去,人民群众大踏步奔向小康生活。
由网友 闻声36 提供的答案:
榆树皮可以磨面吃,是真的。我想信有众多的65岁以上的老人都吃过榆树皮面!
我记得那是1961年到1962年的时候,农村的大火(农村的集体食堂)已散,各家各户又做起了小锅饭。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苏联迫使我国还外债的年代,全国的人民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年代。一些人得了浮肿病,一些人由饿而得病死亡,人们吃光了野菜,树叶,就吃树皮。
榆树皮从树上剥下来,晒干,在对臼窑里捣碎,用细箩筛出来的榆树皮面就能吃!
我记得那时奶奶把粗糠掺和着榆树皮,握成疙瘩,配上野菜在锅里煮着吃
榆树皮是黏的,掺和在粗糠里才能做成糠团吃,那时并没有觉得不好吃,自己那时只有十来岁,但也能吃一碗。象这样"可口"的糠团并不是天天有,只能偶尔饱餐一顿。
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作为一种记忋留给后代的子孙。
由网友 华笺流香 提供的答案:
榆树皮之所以能磨面吃,是因为树皮是树身上最有营养的部分。
树皮分成三层,外皮层、韧皮层、生长层。
外皮是树干和树枝的外壳,保护树木的基本生物系统免受极端温度、疾病、动物和昆虫的侵袭。这部分不能吃。
榆树皮里面能够磨成面粉吃的,是韧皮层。
树木之所以能够从小长到大,就是叶片在光合作用时产生的糖,运送到树干里以后,转化成了木质纤维。
》而运送这些糖的就是韧皮层。
韧皮层输送的营养物质中糖占了90%,其余是矿物质、蛋白质和激素。
木纤维的本质是糖的长分子连接,分子式为(C6H10O5)n。
最简单的糖是单糖。最常见的单糖有两种,一种是果糖,还有一种是葡萄糖。蜂蜜就是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两个单糖组合在一起是双糖。葡萄糖和果糖组合在一起就是蔗糖,两个葡萄糖组合在一起就是麦芽糖。
一大长串葡萄糖组合在一起就是淀粉。
超大长串的葡萄糖组合在一起,就是木头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这是榆树皮可以食用的生物化学基础。
》食用树皮的历史由来已久,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才吃榆树皮。
有一个美洲印第安部落被称为"阿迪朗达克",在易洛魁人的母语中,它的字面意思是吃树皮的人。
萨米人是北欧的土著民族,生活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内的科拉半岛北部地区。萨米人非常喜欢吃北欧樟子松的松树皮。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粮食匮乏,法国和德国往面粉里面添加桦树皮磨成的粉。
斯堪的纳维亚人传统上用松树皮和黑麦混合做成面粉,烤制"树皮面包"。
更狠一点,第2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军用口粮黑列巴,直接添加锯木粉。
理论上说,只要树木不含有毒性,所有树木的韧皮层都可以用来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树皮都含有较多淀粉。
》接下来的内容,荒野求生者与生存狂们请注意。
我国常见的树木中,有4种树的树皮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淀粉,可以在应急的情况下作为粮食。
这4种树分别是:杉树(包括铁杉树和云杉树)、桦树、松树和榆树。
松树也是个宝,松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加沸水煮泡,就可以直接做成松针茶。唯一的问题是松树皮的味道不是很好吃。
在以上4种树中,榆树皮中含有的淀粉量是最高的。
所以农村的老人说榆树皮可以磨面吃。
》树皮要怎么做才好吃?
1.生吃。作为一种快速提神的零食,韧皮可以生吃,还可以锻炼下巴,咀嚼出来的汁液还可以清新口气。
2.煮树皮。如果你有一壶水在火上沸腾,把松软的树皮切成细条,加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稀释单宁的苦涩。
3.制作树皮碎片。薄薄的树皮可以干烤成浅棕色,做成松脆的小吃。闭上眼睛,发挥丰富的想象,这就是薯片。如果有一只煎锅,用一点油煎味道会更好一点。
4.做树皮粉。
做树皮粉的方法有两种。比较简单的一种就是把湿漉漉的韧皮部分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或者是在火上烤干,然后磨成粉。
更考究的方法是把树皮撕成纤维状,用力的揉搓,并且用水洗,洗出来的白浆就是淀粉溶液。这些淀粉溶液可以直接煮成糊糊吃,也可以在锅里蒸发水分做成薄饼吃。
世界上淀粉含量最高的树是西谷米树。这种树属于棕榈科,和椰子树是同一种,含有大量的淀粉,是马来西亚非常重要的经济植物。
把西谷米树干砸碎,用水洗出淀粉,做成一粒一粒的颗粒状的小圆球,就是所谓的西米。
很可惜这种树在国内虽有引种,但是只能生长在热带,所以难得一见。
》中国农村以前吃榆树皮是在饥荒年代。
榆树根系发达,生长能力强,耐旱、耐寒、耐盐碱,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与北方地区。
我国在建国初期有一段粮食供给困难时期,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农村人就把榆树的韧皮层剥出来以后,晒干磨成粉,添加到玉米面、高粱面和其他面粉里面,然后再做成面条、面饼、窝窝头等主食。
榆树皮含有单宁质比松树皮要少很多,所以吃起来没有苦涩味,反而有一股甜味。把榆树皮磨成的粉添加到其他面粉中,做成的食品的颜色会偏枣红色,而且有改善肠胃道功能的作用。
榆树这种树种在北美也广泛分布,当地把榆树皮或者榆树皮磨成的粉当成一种草药。美国民间认为榆树皮可以治咳嗽、喉咙疼、腹泻、便秘、痔疮。
榆树身上还有一种可食用的部分,就是榆钱。榆钱长着翅膀,看起来像花,实际上是榆树的种子(翅果)。
榆钱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粥吃,但是采摘季节比较短。
由网友 悠然见东山 提供的答案:
榆树皮在生活困难的那些年里,曾经也有一定的作用,它是当年唯一一种可以掺在面粉里乱竽充数的树皮。
记得当年小编偏食厉害,不喜欢吃玉米面饼子和红薯,瘦的没个人形,母亲晚上搂着我,抚摸着小编脊背上的肋骨说道:总不愿意吃饭,你看看你瘦的,皮包骨头了都。小编不是故意不吃饭,而是真心吃不进去。
那年春天,门前的榆树砍倒了,母亲把榆树叶子摘下来喂鸡喂猪,又用一把镰刀把榆树皮刮了下来,清洗晾晒干透了,才拿到磨坊加工成了榆树皮面。
一开始不明白母亲磨出来榆树皮粉是干啥用的,等到了下雨天,农民不用去山里干活了,母亲就在家里给小编做好吃的东西,当年吃饺子必须得用白面,别的面粉粘性不好,包不出来饺子,比如玉米面和高粱面,它们根本包不了饺子。
那天母亲把榆树皮面跟家里的高粱面和在一起,用山里的野菜做馅,馅里面搁了猪油,竟然包出来一蓖子饺子,煮熟后一家人欢欢喜喜吃了,在过去,除了过年,过十五,哪有机会吃到饺子啊,而那年春天母亲竟然利用了榆树皮面粉的粘性,和着高粱面给我们做了饺子。
后来母亲还用剩下的榆树皮面合着高粱面做面条吃,味道有点甜,不知道是不是那些年缺少好吃的东西的原因,小编觉得榆树皮面做成的饺子和面条格外好吃。
从那以后,小编知道了榆树的真正作用,榆树钱可以蒸熟了吃,榆树叶子可以喂鸡喂猪,榆树皮可磨成粉包饺子,榆树木板可以做菜板,榆树全身就没有没用的地方。
由网友 乡村豆腐哥 提供的答案:
这事我还真听奶奶说过不止一次,那是60年前后,国家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低,又要还苏联贷款,农民种的粮食大部分都上交了,口粮不够吃,只好自己想办法,特别是那些人口多的家庭,榆树皮是去掉外面的粗糙部分,把里边软的发粘的部分晒干捣碎,和野菜在一起蒸熟了吃,不止吃这个,什么稻壳,玉米芯呀,磨碎了都能吃,饥不择食,能吃的吃,不能吃的也吃,反正填饱肚子就行。要说农民是真苦啊!
由网友 李冠朝 提供的答案:
现在六十岁的老年人都知道榆树皮可以磨成面粉吃,这个问题上了Html369,说明这几十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最起码都能达到温饱,没有人再挨饿。
榆树在农村是比较受欢迎的, 春天榆树的花叫"榆钱",孩子们经常上输撸榆钱吃,嚼在嘴里有点香甜。有时候父母也把榆钱和玉米面拌在一起,放在笼屉里蒸熟吃。我们老家叫"蒸拌拉子"。
榆树的外皮很硬,但里面的皮是一层一层的,有水份,嚼在嘴里有粘性。这种里皮晒干了是可以磨面,掺合玉米杂粮面可以擀面条煮着吃〈老家叫"饸饹"〉。
榆树虽然有好处,但是爱招虫子,一般农民院子里都不种榆树。虽然榆树皮可以磨面吃,但是"人要脸,树要皮",榆树的皮 剥多了树就死了。所以在农村榆树面也是稀罕物。
一般说农村闹饥荒吃树皮,主要是柳树皮,杨树皮,很难吃的。
刚解放,我们老家发生一次水災,有人家用脱了粒的玉米轴軋碎,和枣一起磨成渣,说是"枣糠"根本不能成型,蒸一蒸,拿手抓着吃。只能填肚子,没有一点营养。
补充一点,过去城市有卖"粘刨花"的,那就是榆树皮。放在碗里加水泡,就有粘性,妇女当"发膏"使用。
由网友 猎奇动物社 提供的答案:
榆树皮确实可以磨面吃,我们这叫榆皮面。在上世纪,它曾养活了许多贫苦的老百姓,我的爷爷就曾经吃过榆皮面,我虽然没有吃过榆皮面,但是听爷爷讲榆皮面可以吃后,我也去吃了一些榆树皮,口感有些黏黏糊糊,没有什么异味。
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大集体时候的事情,当时爷爷家一共有8口人,一年分的口粮极其有限,小麦只有几斤,玉米面百十斤,还有高粱面之类的只有十斤八斤的,在种地基本靠人工的以前,这些粮食显然不够养活一家人的,所以,榆树皮就成了当时全家的救命稻草。
以前我们老家有一个石磨,作为主要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这口石磨可是全家人吃饭的家伙,因为它能将一些大家伙磨成面,比如地瓜,当然还有榆树皮。
所谓的榆树皮并不是将榆树主干上的树皮撕掉,毕竟"人要脸树要皮",如果将树干上的皮扯掉,来年榆树就死掉了,显然是无法持续利用的,所以以前的人都是去剥树枝上的树皮,通常树枝上的榆树皮外面是暗绿色的,剥开之后里面是白色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
将这些榆树皮拿回家后,简单地清洗一下就可以放入石磨中添水磨面了。不同的是小麦磨出来的面浆是白色的,但是榆树皮磨出来的面浆是棕绿色的,晒干后的榆皮面是棕灰色的,看着没有什么食欲。
其实,榆皮面只是面粉状的而已,我们常说的面粉其中主要的成分是淀粉,而榆皮面中其实是没有什么淀粉的,但是里面含有大量的植物粘液以及纤维素,其中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但能让人饱腹,还能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有70%由糖类提供),因此,榆皮面是既能充饥(不容易消化)又能提供一定的能量的。
除此之外,榆皮面还有一个很好的功能,由于以前人们几乎吃不到小麦粉,而玉米面和红薯面虽然也含有大量的淀粉,但是它们含有的淀粉与面粉中的淀粉不一样。小麦中的淀粉在遇水后,不同分子会互相地黏连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用面粉在水中洗,为何能洗出面筋来的原因。
而正是因为面粉的这种特点,面粉能够擀成饺子皮、面条等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形状,而像红薯面、高粱面、玉米面等以前也就能做成窝窝头,想要擀饺子皮或者做成面条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含有的淀粉中分子之间遇水后不具备这种特征。
但是,北方人又喜欢吃饺子和面条,那怎么办呢?此时榆皮面的作用就来了,由于榆皮面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黏液,而植物黏液本身就是多糖和糖蛋白组成的,在遇到水之后,它们会呈胶状,具有很强的黏性。
因此,将榆皮面与玉米面或者是红薯面混合在一起,再去和面就能让它们粘在一起,这样以前的人就可以用玉米面和红薯片下面条或者包饺子吃了。
到了我小的时候,家里几乎就可以天天吃白面了(大人们有时候还会吃玉米窝窝头),所以从小我就没有见过真正的榆皮面。不过,我对榆树是非常了解的,这是因为我们老家门前就有一棵老榆树,小的时候,我自己就抱不过来了,如今它还在那里,但是已经物是人非了。
其实,榆树全身都是宝,记得小时候,春天最喜欢爬到大榆树上去摘榆钱了,榆钱有一股清香味,嚼几下会有一丝丝的甜味,小时候我在树上摘,妈妈在树下捡,拿回家洗干净后就能蒸饭团吃了。
吃完了榆钱,马上就到夏天了,到了夏天这棵榆树上会有两种昆虫"泛滥":一是蝉(我们老家叫知了);二是东方白点花金龟(我们老家叫桐桐蠊)。
蝉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就不多说了,所以我们重点来说一下东方白点花金龟,它是鞘翅目金龟子科下的一种昆虫,有着黑色的外壳,上面有着白色的斑点。
它们特别喜欢甜食以及栖息在榆树上,每年的夏天我们总是能在榆树上发现成百上千只花金龟,由于比较常见,所以小时候的玩法也很多,常见的就是在它鞘翅和头部中间的缝隙中插入一根细小的树枝,这样拿着树枝,它就会时长的煽动翅膀,就变成了一个小风扇了。
第二个玩法有些麻烦,要先用两个木棍做出一个T字型,上面这根树枝是可以旋转的(固定中间),再把两只花金龟按照第一种方法插在上面这根树枝上,就可以制作一个旋转式风扇了。
写在最后
榆树承载了许多代农村人儿时的回忆,尤其是对于40年代以后的人来说,他们对榆树的情感是最深的,因为当时生命力旺盛的榆树曾经用花、树叶和树皮帮助很多人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时至今日,在一些地区,依然有人会做榆树面面条。
而对于我们80/90后,来说榆树的回忆主要是在它香甜可口的榆钱以及上面的昆虫上。
由网友 阿兮随笔 提供的答案:
农村老人说榆树皮可以磨面吃,是不是真的呢?树皮还能磨面吗?
榆树皮磨面吃,绝对真,这也算是贫困岁月里农人最辛酸的智慧代表作了。
因为这里所说的榆树皮面,并不是指所有树皮,而是去掉老皮后很薄的一层内皮,出面率也是极低的。榆树皮面的作用不是充饥,而是作为食用胶起粘合作用,可以让高粱面、地瓜面等没什么筋力的杂合面粗粮,能够很容易揉成面团擀成饼,甚至能做成稀罕美食,包包子饺子,做手擀面等。
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挨饿的日子,自然不懂以前农人的苦。说实在的,能有榆树皮面掺和了把杂合面做成美食,吃饱肚子,这已经是那些年代了不得的"小康之家"了。更多的农人在青黄不接时,顿顿吃的是野菜粥,地瓜,玉米饼子都不能管饱。
阿兮是六零后,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放学后,漫山遍野都是拎着篮子挖野菜的孩子,给人吃,也顺便打猪草、兔子草、羊草、鸡吃的菜。大孩子还要去拾草。
有人好奇阿兮植物知识丰富,农村的什么野菜、野草、植物都认识,其实换了任何人有这样的农村经历,都会像我一样对农村植物如数家珍的。你如果分辨不清,误挖了有毒野菜,会出人 命的。
那么,榆树皮怎么磨成面呢?这操作还真是蛮复杂:
1、去山上挖榆树根。
榆树、柳树、洋槐树,被称为农村备荒树,饥荒年里,这三种树的叶子、花,榆树和柳树的树皮都能吃。因此,农家庭院外栽种这三种树的比较多。阿兮老家门两侧,一边是一棵龙爪柳,一边是一棵榆树,南院墙外是一溜数棵洋槐树,都长得很高大了。
长成树木的榆树,是没人舍得这样剥下榆树皮的,而山野里的榆树,榆树钱(榆树种子)一成熟掉落,就随风吹得到处是,成活率非常高。去山上挖丛生的野榆树,还是很容易的,尤其是榆树根,粘性比榆树皮还大,挖回来晒干备用。
2、刮榆树皮。
榆树皮晒干后,是要先处理的。要剥取下树皮来,再刮去外面的老皮,只留着很薄的一层内皮。
3、上碾磨榆树皮面。
把树皮磨成面很费劲,是个细致耐心的活儿。榆树皮面磨出来是红色的,因具有粘性,清理起来也很难,常常碾子都变了红色,要认真刮和清理收集。
磨好的榆树皮面,农家人可宝贝着呢,有了它就可以粗粮细作,主妇终于能松口气,用杂合面给孩子和老人们偶尔改善次生活了。每次使用的时候也不敢浪费,加的量勉强能让粗粮面粘合起来做面食就行。
综上所述,就是阿兮所知道的农村榆树皮磨面的知识,给大家参考,希望能让未经历过挨饿岁月的年轻人了解过去,从中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乐观精神,再困难局面也有勇气想办法面对!
由网友 李彬文 提供的答案:
在山西忻州地区榆皮面至今仍然食用。我觉的挺好吃的。
其具体做法是:
榆皮面的制作:
(1)将榆树皮剥下晒干。
(2)把外表皮褐色老皮刮掉,待露出白色内皮为止,然后切碎。
(3)磨成粉沫,过细箩后取得粉面即成。
榆皮面的使用。
(1)取高粱面成品1升加榆皮面1小撮搅拌均匀后,加温水,揉成面团。榆皮面有好差之分。使用过多做出的面条太滑不好吃。过少粘合不好。
(2)将面团擀成薄片,切成条状或放入河捞床内压成河捞。
今年夏天回到老家,杂粮店仍有"榆皮面"销售,饭店仍售:榆皮面➕高梁面制作的河捞和面片。
我们晋北地区向来以种植五谷杂粮为主。所以主食一直也是五谷杂粮的制成品。因为土地不适宜种小麦。改革开放后虽然主食变成了白面大米,但是,鉴于饮食习惯,时不时的还是想尝点高梁面,因此,榆皮面直没有退出市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