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建国读书会 提供的答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由老子所著,描述了道的本质以及名字的限制。根据我的理解,这句话传达了无从言说的含义。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无法通过言语或名字完全诠释。因此,我们无法用凡人的语言和概念去描绘或定义道,因为它是超越我们理解能力的。
想象一下,在一个古老的寺庙里,我作为一名长者从事研究道和禅修的修行。有一天,我和几位学生一起坐在庭院里,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我开始讲述关于道的教义和思想,努力用言语来阐述道的真谛。然而,我很快意识到,言语的局限性无法表达道的深邃和超然。于是,我停下了讲述,转而以默默静坐的方式来与学生们分享体悟。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只是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尽力超越语言和思维的界限。慢慢地,我意识到道不是可以用言语和名字来定义的,它是一种超越我们日常生活的存在。我明白了道是一种体验,一种感知和体悟的状态,它不需要语言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个经历让我更加谦卑地面对道的奥秘,并将默默地修行贯穿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总结起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达了道的超越性和言语的局限性。道是一种无法完全言说或定义的存在,只能通过个人的体验和领悟来感知其存在。只有超越概念和名字的束缚,我们才能更接近道的本质。
由网友 潇洒青林 提供的答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乃是首德经的首句开场白。煌煌十二字,隐藏着无量玄机。许多古代经书,其中奥妙,多是出于自悟,以个人之浅见释之,多有歧义,且不能全面说清,仅道出个片鳞只爪就不错了!
句中两个"道"字,和两个"名"字,其义各有所不同。
第一个道是指万事万物原本的实质规律。天体运转,地球四季,生命的生老病死,万事万物的相生相克,等等,这都是道,以现代哲学称之谓自然法则。这是第一个″道"字的含义。
第二个"道",是指说说道道,听我慢慢道来的"道",就是言说之意。
常,即寻常,平常,普通。另一释义为永恒的,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是变化之中。
这第一个‘名"字,、是指道的情形、形态,而第二个"名"应是指动词,指的是说明。
综上所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应理解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变化、生老病死的一切寻常的普通的自然规律解说,对这些形名的认识是变化的,但唯一不变的是道,万变不离其综,变来变去还要回到原点,只不过是时间空间不同罢了!道从无中来,而主宰世间万事万物,就连神佛,也是由道产生的。道讲无中生有、佛讲空即是有,道释两家不谋而合,实属令人赞叹!
以上仅是个人极浅薄的看法,朋友们有何看法呢?
谢谢邀请!
由网友 傅山遗风针推人 提供的答案:
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
老子的伟大,个人认为有这么几点:其一,道德经,传递的想法,或者说思想,影响深远;其二,"国家图书馆馆长",骑青牛,过函谷关。"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洒脱;其三,孔圣人洛阳问礼,敬佩,并称其为"龙"……
学习道德经,就是与伟大的老子对话和思想交流。
精华在传承,同时,也因为其历史久远,大方向容易了解,细节难理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个人认为,应该是:能说清楚的,其实还不是很清楚;能讲明白的,其实还不是很明白。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究竟是怎样的,还需要你去探索和发现;你认为的规律是不是正确,应该放到实践中去,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网友 石破天惊新视界 提供的答案:
《道德经》,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相传由春秋时期老子所著。内部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主要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道德经》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由着重引述了有关宇宙自然万物的运动规律,由此而推演出来的哲学观念,至今仍然是世界哲学界的一大重要瑰宝。
对于开篇的第一句的理解,个人抛砖引玉一下:
个人觉得,《道德经》之所以伟大,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他是辩证的,讲求对立与平衡的。
由此,对于这首章首句的理解,我看做是两个辩证的方向:
1、所谓"道",即是人类以及万事万物生存之下所要坚守的内在的精神家园,发展的方向,生存的规律、秩序,"可道"可以被执行,被坚守,被传承的,被传播的…
2、所谓"名",即是人类对外在的能够被感知的事物的理解、表达、定义,"可名"可以被理解、表达、定义的…
总结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理解就是:
世上被坚守传承的信念,被执行的道理、秩序,规矩等不是真正的永恒的信念,恒久不变的道理、秩序,规矩…
世上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感知,表达,以及定义等,也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
才疏学浅,不足之处望各位多多海涵,若有幸交流,荣幸之至[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由网友 竹海听雨 提供的答案:
世间的道(可以理解为方式方法)能够说明白的,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都是变化的;名可通明理解,世间的道理和真像也不是能够说明白的,能说明白的都不是正确的。意思事物运用方法和变化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事物发现和规律而变化。
由网友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提供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现象是诸子百家争鸣,都在十分卖力的宣传自己学说的好处,当时的乱象就如同我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和武术热。只要识几个字心里有点想法的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学说。然后就是广收门徒。卖力的宣传。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当然老子是知道当时的乱象,虽生气但也无可奈何。于是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可以说但不要胡说,你宣传你的学说是十分有用有名气的,但不可能万世有用或有名。于是乎愤而作道德经。
但是要想读懂道德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不往玄,虚,及外太空上扯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但是如果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在每一章节的前面加上若是,如果等比喻句是不是就通顺多了?
由网友 一老沈一 提供的答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语。
往常,对这句话的解读,应该说具有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这是从《庄子》开始的。其《知北游》云:"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自然就很神秘了。这是庄子性格使然。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承继了庄子的认知,说:"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直到现代,很多现代大家,多少是受了这种解读的影响的。
比如任继愈先生,他在《老子新译》中认为:"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显然其中有"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的影子。
然而,考古新发现,提供了重新解读老子此语的契机。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和北大汉简《老子》中,"非常道""非常名"皆为"非恒道""非恒名",《老子》第一章中的四处"常"字,原本都是"恒"。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汉代为了避汉文帝刘恒之名讳而改之。
另,上述两汉本中的"名可名",原为"名可命"。
还有,马王堆帛书和北大汉简中,在这一句后面,都是"无名,万物之始"而非"天地之始",显然,"天地"也是后人所改。
这之后,诸多学者重新分析解读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开篇语,就有了不同的认知。
不少学者提出了共同的或说比较接近的"依据",概括来说就是——
第一,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之所以独树一帜,就在于其鲜明提出了具有本体性和万物根源的"形而上"的"道"。
第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宇宙、天地、万物皆由"道"所化生。
第三,《道德经》五千言,第一章是其"总纲";而上述第一句话,则是"总纲"的"点睛之笔"。
第四,既然如此,老子,这个非常讲究语言表达艺术的顶级高手,不可能上来就搞得玄乎其玄,让人们永远摸不着头脑。
这个逻辑,是非常能够站得住脚,而且具有说服力的。
不少学者还提出,只有掌握老子贯穿《道德经》全书的"辩证精髓",才能真正正确解读这句开篇语。
此话又是非常有道理。
根据这样的原则,一些学者将此语理解为——
"道"可知亦可行,但非恒久不变之"道";"名"可据实而定,亦非恒久不变之"名"。
再结合此章后面的话——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成白话是——
无名,是万物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开端。因此,经常保持清净无欲,便可体察其中的奥妙;经常保持有欲追求,可以知晓"道"之功用。这两者,同出一处而名称各异,都十分深远神妙,玄妙呀玄妙,这是破解所有奥妙的门径。
如此理解,便知老子实际上在《道德经》一开篇,即已提供了打开玄妙之宫的钥匙。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