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民国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风华绝代,才子佳人的年代?_民国原来是这样的

由网友 轻鸢 提供的答案:

民国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处于崩溃状态。早期的军阀混战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生产陷入瘫痪。虽然1920年代经济出现一定复苏,但很快又被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重创。民生凋敝,贫富悬殊加剧。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他们偏爱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眷恋西方现代文明,试图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心理扰动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文坛也因政治形势的变化而频繁分裂,与传统文人追求的"文以载道"大相径庭。

民国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与其说是"风华绝代",不如说是异常动荡混乱。然而,同时代也产生了很多新思想和新文化。留学生带回西方现代思想,在怀疑或否定了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也启发了社会改革和文化革新。生活方式也开始变化,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民国的文学艺术虽然也出现了很多"才子佳人",但更多的是怀才不遇,以至绝望。许多作品渲染了知识分子的苦闷心情和对社会的深切体认。民国文学为现代中文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作品以探讨社会变革和个人精神追求为主题,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迷茫与苦恼。

所以,真实的民国历史远非其传奇叙事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异常复杂而又动荡的历史时期,既残酷又希朔迷离。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也孕育了很多新思想与文化形式,为中国今日的面貌打下基础。从此角度看,民国时期是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历史进程。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要清楚基本情况:

第一,民国是个乱世。

严格来说,民国压根就不存在和平时期。

从1912年清王朝垮台开始,内战就持续不断,一直到1937年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战,大体结束了全国大规模内战。

但是,仅仅几个月后,从1937年7月开始,日寇全面入侵中国,而之前1931年抗战就已经爆发,持续到1945年结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停止了对外战争,然而1946年6月,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前后停战不到1年。

可以说,整个民国都是陷入大小战乱中的,而且全国各省包括新疆和西康这种边缘省份,也无法幸免。

持续长达38年的战争,对民国有着极大的破坏。

以四川一地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省门之乱"到1935年中央军入川,四川地区"大小战争达四百次以上",其中"规模较大的战争就达到二十九次",几乎每年都有大规模的混战发生。

富饶的成都平原,被这些内战搞得七零八落,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而抗战的破坏更是巨大,仅仅人口损失就高达3000多万,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则有5000亿美元(按1937年比价)。

大家知道5000亿美元什么概念?

二战中,中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得到了《租借法案》约1.8%的份额,大约是8.45亿美元。

在战乱的年代,一切都是混乱的,生存都是严重的问题。

第二,民国时期国家并没有统一。

民国历史上,有过三个统一的高峰时期,分别是

一,袁世凯打垮革命军以后要建立中华帝国之前,当时中国腹地各省都是袁世凯控制,不过边疆各省都是实质上独立的;

二,国民政府1937年抗战爆发之前,也控制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形式上控制西北地区;

三,国民政府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除了国共对峙以外,中小军阀所剩无几,国家相对统一。

其他时间,国家都是四分五裂。

还是以四川为例:四川各派军阀在经过一系列惨烈的吞并混战后,渐渐形成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等几个军阀巨头。他们在你征我伐的环境中形成了别竖一格的"防区制"。即整个四川的土地由八大军阀巨头瓜分为大大小小的地盘,以大小不等的县为单位,占有县数的多少代表着占有防区的多少。每一个防区的驻军长官直接任命地方的行政长官,而这些行政长官往往也都是由驻军军官担任。他们可以在自己的防区内为所欲为,包括自由征税、任意扩充军队。

当时一个四川省,就被这么多军阀盘踞。商人做生意,从甲地到乙地,就需要通过好几个军阀的地盘,要交好几次的税,有时候干脆遭遇明抢,商业贸易几乎无法进行。

同时每个军阀为了打仗,都在辖区内拼命搜刮。而且军阀互相抢地盘,今天这里是你的地盘,明天未必是了,所以更是变本加厉的征税。

据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记载,1932年四川境内各军,预征最少的是黔军(侯之担的川南边防军,占据川南合江等地),共预征了14年,最多的是田颂尧28军,预征了59年。

人民被搜刮的难以生存,一个县长曾贴出告示说:"杀人可恕,欠款难容"。滞纳税款者,得处以罚金,拖欠税款者,得处以体刑。老百姓被打、吊、关押后,还要缴纳"吊费"、"打费""关押费"。

由于军阀割据,国家不统一,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

第三,民国是转型时期。

中国5000年封建专制,在1912年结束。

但封建文化的余毒,实际上到今天也没有肃清。而民国时期,恰恰是从封建制度转型到文明社会的一个激烈的过程中,难度可想而知。

很多人不敢相信,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社会风俗调查。在一个河南县城的调查报告显示:河南某县城的留有发辫的人数将近30%。

而陈独秀搞得《新青年》推崇民主与科学,已经是1916年满清垮台后4年。

而《新青年》的观念,在当时竟然被当作洪水猛兽一样。

而中国农村传承皇权不下乡的思想,在民国时期始终是乡绅自治,政府的管辖只在县城。

直到新中国建立的六七十年代,农村族长仍然有很大权力,甚至手握生杀大权。

所以,社会的转型是非常困难且激烈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也就很多。

当然,虽然民国有很多的问题,是一个转型期间国家分裂的乱世,却也有亮点。

其一就是,思想上相对开通。

民国国家分裂的局面,以及国内租界林立的情况,却出现了思想上的开通。

军阀忙于混战,对文化节、教育界无暇顾及,更无法影响到租界。

当时民国思想界比较繁荣,仅仅上海租界就有数百种报纸之多。因为租界等同于外国领土,享有言论自由,所以报纸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从野史怪谈、茶余饭后到各种政治派别,什么都有。

1936年,全国报刊一千七百六十三家,报纸上各家言论都有,也可以公开辩论。

至于教育界,以北大为例也是博览群收,左翼右翼无政府主义什么人士都有: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同年,蔡元培邀请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7年7月,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其时胡适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其二就是,国家的新事物新发展很多。

由于民国才算真正打开放眼看世界,当时也曾引进了外国各种东西。

基本上外国有的东西,很快中国就会出现,上到巨轮、飞机,下到药片,没有什么贸易壁垒一说。

由于新事物、新思想多,国家发展也是很快的。

大家都知道,民国初期京、津、沪、汉等大都市才慢慢普及了黄包车。黄包车是日本发明的新事物,可以代替比较危险和昂贵的马车运输乘客。

有意思的是,三四十年代开始,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公交车开始出现,并且迅速淘汰了人力车。

1940年,重庆市区公共汽车已有一百多辆,基本上十多钟就有一班车。

此时的公交车还非常原始,甚至还有木炭车。不过40年代后期,城市公交车就开始升级,换为新一代汽车。

对于民国无须过于太高,但也不需要恶意贬低。

由网友 大海高玲 提供的答案:

一问一答实话实说。

电视连续剧,电影反映民国时代比较多,那个时代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近吗。

民国时代是不是风华绝代才子佳人的年代,那是说大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一江春水向东流 电影我看了,中国有几个大上海啊。

层层剥开,清朝灭了以后,随之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青岛的割让,五四运动的兴起。

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蒋介石篡取了国民党的领导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变成了泡影。

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这就是民国史啊。

由网友 爱国者ws 提供的答案:

1921年的中国,内部有军阀割据、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张作霖、阎锡山、段祺瑞、吴佩孚、陈炯明等将中国各据一块,外有帝国主义虎视,培植代理人在国内夺取经济利益,比如将上海切成各个租界,催生了各种买办、黑帮,而全国城市居民平均寿命是40岁,比清朝早期的55岁平均寿命都不如。

1932年时,全国234796所小学一共只有422247名教职工,每所小学只有1.8个教职工,按教育家舒新城的统计,民国时每864人只有一个人能读完中学,读完初中就是知识分子,1933年全国大专以上毕业生也仅有15216人。

民国从1912年算起,历史38年。这38年的时光,充满了战争、饥饿与死亡。

仅仅从1916年到1928年,十三年间换了十五任国家头头,这13年间爆发战争140次以上,死亡2000多万人。

它不是我们看到的民国言情剧,电视和小说里的民国都是有钱人家的故事,普通人没有机会读书,吃饱饭都异常艰难,最富裕的上海每天也要冻饿死上百人,黄浦江里每天都有浮尸,上海闸北区普善山庄曾专门建立一支收尸队,每天在大街小巷收殓儿童的遗体。

许多无知的人幻想穿越到民国去做大小姐,其实到了民国,你能有口饭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能念完高中,能活过四十五岁,就是天大的造化了,800多人里才有一个读完中学,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村才出一个高中生。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每一个平民身上的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1920年的关中大灾,波及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5省317个县,几千万灾民离乡背井,逃荒逃难,死亡人口不计其数。土地干裂,百余县内颗粒无收,人民饱受饥饿之苦,道路两旁,尸横遍野。

1928-1930 年,北方八省发生大饥荒,这是一次以旱为主,蝗、风、雪、雹、水、疫并发的大灾。

以陕西、甘肃为中心,遍及山西、绥远、河北、察哈尔、热河、河南八省 ,陕西最为严重,全省92县悉数蒙难,八百里秦川,赤野千里,尸骨遍地,甚至易子相食,沦为饿殍、死于疫病的3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者600多万,两者合计占全省人口的70%。

800多万人靠树皮、草根、观音土苦熬度日。

时代记忆是多数人的共同感知,少数行尸走肉的纸醉金迷掩盖不了整个时代痛苦不堪,真实的民国与影视剧中的民国完全是地下天上。

十里洋场,歌舞升平,公子小姐,风花雪月。这是一帮搞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胡诌八扯,他们把民国描绘成了大师辈出的时代,学术最自由的时光。

所以,靠影视作品了解历史的人对民国的印象是非常美好的,这也是现在影视作品不断被质疑的原因。

那时鸦片横行,全国有1/3的省份主要(或重要)财政收入靠卖鸦片,吸食鸦片人数高达8000万。

那时百姓生活困苦,卖儿卖女是社会常态,贩卖人口是合法行为,每个城市都有贩卖人口的市场,民国首都南京竟也有公开的大型人市;

那时人均寿命只有35岁,条件相对好的城市人均也只有40岁;

这是一个低得离谱的数字,它背后是连年灾害造成的无数饥荒,是洋人和买办的十里洋场,是军阀混战的血泪战场。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经做出估算,在1949年之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万到700万人死于饥荒。

《中国近代史灾荒纪年及续编》记载:

1920年—1921年华北旱灾与大饥荒饿死1000多万人,灾民超过3000万,直隶800万灾民只有一半活下来,无数妇女儿童被卖,数百万人闯关东,一路上尸横遍野;

1925年川黔湘鄂赣大饥荒,死亡数百万;

1928年—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死亡1300万;持续3年的大饥荒让西北成为人间地狱,渭河以北一带各县损失人口40%。

陕西原有1300万人口,死亡300万,逃亡600万,两者占全省人口70%,甘肃人口600万,死亡近300万;

1942年大饥荒仅河南省就饿死灾民300万。

民国是帝国主义和洋买办们的"盛世",是普通人的苦难灾殃。

1935年,一个叫薜绍铭的年轻人,沿着徐霞客的行走路线,写下一本《黔滇川旅行记》,记录了沿途人民真实的生活:

"古人以‘鹑衣百结"来形容人之衣服褛褴者,而威宁人民之衣服褴褛,此‘鹑衣百结"四个字连一半也形容不出,因其衣服非百结,乃系千结万结。

普通人一件衣服是穿终身,或穿数辈,最先是一件单衣,破一洞,加一补,以至补到几十层,有布片,有麻片,形形色色,冬夏全是此一件,昼夜仍是此一件。

而此衣服尚不能普及于每一人,尚有多人穿草衣。儿童十五六岁以下,终年是赤着身,有太阳时,晒太阳取暖,无太阳时则藏于草中,女孩十五六岁时,仍多无破裤可穿,仅用麻片以遮身。

此非少数者,普通大约都是如此。"

民国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在西北旅游之后,写了一篇风格大变的小说《燕归来》,开篇有一首诗记录了他目睹的现象:

树皮剥尽洞西东,

也无时饿越凶;

百里长安行十日,

赤身倒在路当中。

在张恨水的笔下,人民的苦难不仅有天灾,更有土豪劣绅兵匪的压迫:

红晴恶犬如豺虎,

人腿衔来满地拖。

兵去匪来屠不尽,

一城老幼剩三人。

由网友 津味诉 提供的答案:

民国时期因为战乱和资本家的剥削,不但在农村地区造成了民不聊生食不果腹的悲惨状况,就连城市里的普通百姓也是有上顿没下顿。

那时候好一些的大城市也就那么几个(沈阳,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南京……),但是却都被大资本家大买办大汉奸大军阀控制着,而老百姓们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时倾覆。

下面照片是1931年的天津,虽然表面看着繁华艳丽,但是百姓的疾苦却被隐藏在了背后。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