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洒脱湖泊mA 提供的答案:
贾元春是整个贾氏家族的骄傲和指望。当初宁荣二公打下江山,到了贾宝玉这一代也挥霍得差不多了,可是贾家一群子孙除了安富尊荣坐吃山空,没一个为家族未来计划筹谋的。至于读书以正途入仕这种苦差事,他们更是想都没想过。
在京城煊赫近百年的贾家,除了贾政一个是实职,其他人都是顶着一个虚职在耀武扬威。长期以往,必然被挤出圈子之外,可怎么办呢?只能指望女儿攀上高枝以维持现在的地位,很巧的,大姑娘贾元春送进宫里几年后,就被封了皇妃。
此后,贾元春成了众人口中"福大"之人。
所有人只看到了贾元春表面的风光无限,却没人关注过她内心是否甘愿处于这种境地。
在前八十回,贾元春仅仅出一次场,但一出场便璀璨生辉,夺人眼目。
为了准备这场盛宴,贾府不惜斥巨资,耗费人力,分秒必争下花费了一年多,终于建筑出一座人间仙境大观园。当至尊至贵的贾元春乘着游船穿梭于铁树银花之中,贾家与她的荣耀也达到了顶峰。
这分明是非常风光的时刻,但不少人读至此处总是疑惑:为何贾元春省亲非得安排在晚上?而且当晚不住娘家,凌晨两点多回宫?
关于元春省亲的时间,书里详细写过,这天正好元宵节,而元宵节宫里需要举行各种仪式典礼,直到下午六点多才能忙完,然后才能请旨动身。
这一番描写,看似合情合理,但是本来完全可以避免晚上省亲的,但凡改一个日期,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根本不必要在黑漆漆的夜里来往娘家和皇宫。
说到底,作者是在借此透露一些信息。有些什么信息?
一,暗示元春不得宠
后妃省亲,史上鲜有,贾元春封妃又省亲,乍一看真是荣宠无加,但细细琢磨,真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首先是贾元春的妃位,来得非常突然。按说,被封妃前的元春,起码已经被皇上注意并表示喜爱,而贾家也肯定对此有所了解。可是贾政在听到被传进宫时,是战战兢兢双腿打颤啊。但凡元春此前被青睐,贾政会这样表现吗?
至于省亲,那也不是元春只能享的殊荣,而且上面放话谁家有条件都可以省亲。
其次,古代无论皇宫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元宵节,而作为妃子贾元春显然要在这一天陪帝王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所有行程排下来,必然已经入夜,可是皇帝明知如此,却仍旧选了这一天作为元春省亲的日子,分明就是逼着她夜里省亲。
这夜里省亲有什么不行?在古代真的不行,古人讲究过门的女儿不能日落之后回娘家,因为夜幕降临时分百邪骤出,会跟着这姑娘会到娘家,给娘家带来霉运。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最科学的解释是古代没有路灯,路况颠簸坎坷,在光线不好的时刻走路容易发生意外罢了。
可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今上不需要非得选择忙碌的元宵节啊。说白了,这不单单是不喜爱,而是到了讨厌的程度了。
二,用月圆之日暗示贾家开始败落
元宵节是月圆之日,是一个月中月亮最为盈亮的一天,这一夜过后,月亮开始亏缺。而作者正是用此暗示贾元春和贾家的"盈极而亏"。
先说说贾元春。
在《红楼梦》中,很多人物都有一个意象符号,这符号能暗示人物的命运结局、品格形象,
譬如黛玉的意象符号有清高的竹子、孤独的雪雁、思乡的紫鹃……
又譬如宝钗的意象符号有无情的冰雪、攀附的藤蔓、幽怨的更香等等
而贾元春最为人所熟知的意象符号,就是她写下的谜语谜底:炮仗!
我们都知道,炮仗这东西,在爆炸时是绚烂无比的,也足够振聋发聩,可是这仅仅是一瞬间的事,一转眼,便化烟化灰,无处可觅了。
而对于贾元春来说,还有什么比她风光省亲更为耀眼?只是过了这个时刻,她将因为种种原因很快消逝。
至于贾家,按秦可卿说的,元春省亲是贾家鲜花着锦之时,可这不过是一个即将落寞的百年大族的回光返照之时,它很快就要坍塌。
三,元春深夜回宫,预示其深夜暴亡
刚才我们说过,贾元春会因为种种原因很快消逝,确切的来说是死亡。这绝非是危言耸听,因为贾元春本人的《红楼梦曲》就是这么写的: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刚刚还因为荣华富贵而欣喜不已,谁知一转眼"无常"便到,这"无常"有意外的意思,也可以指死亡。而结合下文的"儿命已入黄泉"我们可以肯定,这是指死亡。
而且贾元春的死是非常局促的,她本人一点预感都没有,如果像续书里写的发福生病致死,贾家绝对会有所准备。可是在这曲子里,贾元春死时想的是赶紧告诉托梦告诉爹娘,你们的女儿已经死了,赶紧收手吧。
按秦可卿死时马上托梦王熙凤一事来看,八十回后贾元春死时,也会有向贾政夫妇托梦的情节。而贾政夫妇此时亦如当时的王熙凤一样,正在沉酣之时。
所以,贾元春死时,是在深夜。
除此之外,我们甚至可以由其他细节推出贾元春的死亡时间。
前文说过吗,贾元春的意象符号是炮仗,而细心的朋友应该记得,王熙凤在元宵之夜讲的两个故事中,就有一个讲到了放炮仗的故事。这故事怎么说?
"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头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火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
正月半,就是元宵节,元宵节放炮仗,这不就是元春省亲嘛?而炮仗一放,就是元春灰飞烟灭时。
这还没完,接下来凤姐又说道:
"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听听,炮仗放完了,"咱们"就该散了。弦外音就是贾元春死后,贾家众人就该"树倒猢狲散"了。
而在这句话里,提到了一个时间点"四更",我回头看看贾元春省亲后是什么时候起驾回宫的?原文:
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
丑时是凌晨一点至三点之间,而这个时段正好是四更。
一切都那么巧合,而这么多的巧合则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贾元春是在夜里四更暴亡的。
所以,一个元妃省亲,看似绚烂无比,实则是贾元春悲剧的缩影,她的绚烂不过短短几个时辰,最终在深夜里消失,只留下幽怨的背影,宛如一只鬼魂。
由网友 书偶记 提供的答案:
有红学家说过,元春省亲实则是"鬼妃省亲",乍一看觉得夸张,可细细琢磨,竟然也有几分道理。
贾元春是整个贾氏家族的骄傲和指望。当初宁荣二公打下江山,到了贾宝玉这一代也挥霍得差不多了,可是贾家一群子孙除了安富尊荣坐吃山空,没一个为家族未来计划筹谋的。至于读书以正途入仕这种苦差事,他们更是想都没想过。
在京城煊赫近百年的贾家,除了贾政一个是实职,其他人都是顶着一个虚职在耀武扬威。长期以往,必然被挤出圈子之外,可怎么办呢?只能指望女儿攀上高枝以维持现在的地位,很巧的,大姑娘贾元春送进宫里几年后,就被封了皇妃。
此后,贾元春成了众人口中"福大"之人。
所有人只看到了贾元春表面的风光无限,却没人关注过她内心是否甘愿处于这种境地。
在前八十回,贾元春仅仅出一次场,但一出场便璀璨生辉,夺人眼目。
为了准备这场盛宴,贾府不惜斥巨资,耗费人力,分秒必争下花费了一年多,终于建筑出一座人间仙境大观园。当至尊至贵的贾元春乘着游船穿梭于铁树银花之中,贾家与她的荣耀也达到了顶峰。
这分明是非常风光的时刻,但不少人读至此处总是疑惑:为何贾元春省亲非得安排在晚上?而且当晚不住娘家,凌晨两点多回宫?
关于元春省亲的时间,书里详细写过,这天正好元宵节,而元宵节宫里需要举行各种仪式典礼,直到下午六点多才能忙完,然后才能请旨动身。
这一番描写,看似合情合理,但是本来完全可以避免晚上省亲的,但凡改一个日期,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根本不必要在黑漆漆的夜里来往娘家和皇宫。
说到底,作者是在借此透露一些信息。有些什么信息?
一,暗示元春不得宠
后妃省亲,史上鲜有,贾元春封妃又省亲,乍一看真是荣宠无加,但细细琢磨,真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首先是贾元春的妃位,来得非常突然。按说,被封妃前的元春,起码已经被皇上注意并表示喜爱,而贾家也肯定对此有所了解。可是贾政在听到被传进宫时,是战战兢兢双腿打颤啊。但凡元春此前被青睐,贾政会这样表现吗?
至于省亲,那也不是元春只能享的殊荣,而且上面放话谁家有条件都可以省亲。
其次,古代无论皇宫还是民间,都非常重视元宵节,而作为妃子贾元春显然要在这一天陪帝王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所有行程排下来,必然已经入夜,可是皇帝明知如此,却仍旧选了这一天作为元春省亲的日子,分明就是逼着她夜里省亲。
这夜里省亲有什么不行?在古代真的不行,古人讲究过门的女儿不能日落之后回娘家,因为夜幕降临时分百邪骤出,会跟着这姑娘会到娘家,给娘家带来霉运。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最科学的解释是古代没有路灯,路况颠簸坎坷,在光线不好的时刻走路容易发生意外罢了。
可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今上不需要非得选择忙碌的元宵节啊。说白了,这不单单是不喜爱,而是到了讨厌的程度了。
二,用月圆之日暗示贾家开始败落
元宵节是月圆之日,是一个月中月亮最为盈亮的一天,这一夜过后,月亮开始亏缺。而作者正是用此暗示贾元春和贾家的"盈极而亏"。
先说说贾元春。
在《红楼梦》中,很多人物都有一个意象符号,这符号能暗示人物的命运结局、品格形象,
譬如黛玉的意象符号有清高的竹子、孤独的雪雁、思乡的紫鹃……
又譬如宝钗的意象符号有无情的冰雪、攀附的藤蔓、幽怨的更香等等
而贾元春最为人所熟知的意象符号,就是她写下的谜语谜底:炮仗!
我们都知道,炮仗这东西,在爆炸时是绚烂无比的,也足够振聋发聩,可是这仅仅是一瞬间的事,一转眼,便化烟化灰,无处可觅了。
而对于贾元春来说,还有什么比她风光省亲更为耀眼?只是过了这个时刻,她将因为种种原因很快消逝。
至于贾家,按秦可卿说的,元春省亲是贾家鲜花着锦之时,可这不过是一个即将落寞的百年大族的回光返照之时,它很快就要坍塌。
三,元春深夜回宫,预示其深夜暴亡
刚才我们说过,贾元春会因为种种原因很快消逝,确切的来说是死亡。这绝非是危言耸听,因为贾元春本人的《红楼梦曲》就是这么写的: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刚刚还因为荣华富贵而欣喜不已,谁知一转眼"无常"便到,这"无常"有意外的意思,也可以指死亡。而结合下文的"儿命已入黄泉"我们可以肯定,这是指死亡。
而且贾元春的死是非常局促的,她本人一点预感都没有,如果像续书里写的发福生病致死,贾家绝对会有所准备。可是在这曲子里,贾元春死时想的是赶紧告诉托梦告诉爹娘,你们的女儿已经死了,赶紧收手吧。
按秦可卿死时马上托梦王熙凤一事来看,八十回后贾元春死时,也会有向贾政夫妇托梦的情节。而贾政夫妇此时亦如当时的王熙凤一样,正在沉酣之时。
所以,贾元春死时,是在深夜。
除此之外,我们甚至可以由其他细节推出贾元春的死亡时间。
前文说过吗,贾元春的意象符号是炮仗,而细心的朋友应该记得,王熙凤在元宵之夜讲的两个故事中,就有一个讲到了放炮仗的故事。这故事怎么说?
"再说一个过正月半的。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头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火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
正月半,就是元宵节,元宵节放炮仗,这不就是元春省亲嘛?而炮仗一放,就是元春灰飞烟灭时。
这还没完,接下来凤姐又说道:
"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听听,炮仗放完了,"咱们"就该散了。弦外音就是贾元春死后,贾家众人就该"树倒猢狲散"了。
而在这句话里,提到了一个时间点"四更",我回头看看贾元春省亲后是什么时候起驾回宫的?原文:
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
丑时是凌晨一点至三点之间,而这个时段正好是四更。
一切都那么巧合,而这么多的巧合则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贾元春是在夜里四更暴亡的。
所以,一个元妃省亲,看似绚烂无比,实则是贾元春悲剧的缩影,她的绚烂不过短短几个时辰,最终在深夜里消失,只留下幽怨的背影,宛如一只鬼魂。
由网友 龍乡红楼 提供的答案:
《红楼梦》里描述的元春省亲,的确是在元宵节的夜里进行的。若问这是为什么,如果不与前后数回的故事连系起来,仅凭第十八回元春省亲过程的描写,很难得出正确合理的答案。
换言之,书中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而是与书中所有其它故事,尤其是前后回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由于"真事隐去"的需要,往往将某一故事隐藏的答案,分散到其它章回中,这就叫"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首先,第十六、第十七回,有一个贾元春归省的酝酿过程,而在此期间,又是秦钟死亡的过程。二者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关联呢?
另外在第十六回中,出现了"太祖皇帝仿舜巡",和"独他家接驾四次"的语句,红学界对此一直吵闹不休。此处,还有脂批:"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又该如何理解呢?
可见,所谓"省亲"绝不单单是"省亲"那么简单,而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对"真事"的隐喻。
第十八回是元春省亲,第十九回写的则是省亲后的第四天,即正月十九日,宁国府贾珍那边唱的四出戏:《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以及第二十二回的正月二十一日,宝钗过生日时点的三出戏:《西游记》、《刘二当衣》、《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另有第二天的八个灯谜,这些内容与元春归省都有着相同与互补的关系。同时这些内容同样存在着"为什么"一样的疑问,而这些疑问,将会在第二十三回之后得到答案。
第二十三回写的是在元春恩后,于二月二十二日,宝玉、黛玉、宝钗、李纨、迎春、探春、惜春一起搬进了大观园。然后就写到了《红楼梦》里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情节:宝黛"共读西厢"。
宝黛共读西厢,固然是经典情节,而后面的描述更加特殊:
从"共读"的"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开始,一天又一天地利用第二十三回、二十四回、二十五回接连描述了九天。这在全书中是绝无仅有的,可以想象出"三月中浣"的这九天,在全书中所占的位置和意义是不同寻常的。
第九天,就是贾宝玉被他"记名干娘"马道婆用"王鬼魇魔法"害得昏死的日子。
那么,这个第九天是不是"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灭亡之日呢?
接着看下面的描写:到了第四天,"双真"来为宝治病,第二十六回开始即写道:"话说宝玉养过了三十三天之后,不但身体强壮,亦连脸上疮痕平复,仍回大观园去。
到了第二天,已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书中这样写:"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四天加三十三天加一天,等于三十八天,从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住前推,第三十八天恰好正是"三月十九日"。书中利用第二十三回,至二十七回这五个章回的篇幅,来隐写埋伏这一天,不是在刻意地暗隐崇祯帝自缢大明朝灭亡,哪里还会可能存在第二种意义?
另外,林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花朝节,书中却从没有给她过生日的描写,而这天至"三月十九日"同样是三十八天。这就说明,黛玉生日是为大明朝灭亡而设计出来,因而才不可能会有给她过生日的描写。
再者,元春归省的元宵节,至宝玉等姊妹们搬进大观园的二月二十二日,还是三十八天。绝对不能认为这只是巧合,而只能是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读来皆是血"的故意设置。
这样,也就可以确定,元春归省与大明灭亡有着紧密的、直接的关系。同时,从第十六回至第二十二那些疑问,也就有了答案:
秦钟之死:在历史传统习惯上,自秦朝以后,只有汉族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才被承认是正统合法的政权。秦钟即"秦终",暗最后一个正统王朝朱明的灭亡。
元春省亲:省亲是在秦钟之死的过程开始酝酿的,而在秦钟死后的元宵节的夜里进行省亲,是有很深隐喻的。元宵节是月园之夜,月代表明朝,夜则代表灭亡,而省亲则隐喻大明灭亡的五十六天后,即五月十五日在金陵(南京)建立了南明正权。
太祖皇帝仿舜巡:此为暗指南京,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建立明朝时,国都设在南京。
独他家接驾四次:这是隐指坚持了将近二十年的南明,其经历了"三帝一监国"四个政权。小说与历史的对应是:贾迎春-弘光,妙玉-隆武,史湘云-永历,贾探春-鲁王监国。
《丁郎认父》:隐喻1643年多尔衮拥立福临为满清皇帝,后来依次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讽刺多尔衮与顺治不知是叔侄,还是父子。
《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揭露满清最初打着"平贼复明"的旗号入关,其实是为夺得天下。
《孙行者大闹天宫》:隐指大明灭亡,满清入关为1644年甲申年这个猴年。
《姜子牙斩将封神》:借喻改朝换代,即满清于1644年五月初二进入北京,从自取代了明朝。
《西游记》:同样隐指甲申年。
《刘二当衣》:与《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喻意相同。
《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另一个名字为《山门》,萍宝钗念的那首《寄生草》是鲁智深辞别师傅前往汴京时所唱,喻指满清进入山海关后,进入北京。
同一回中,那八个灯谜的隐喻,和元春省亲同样是既相关又互补的:
第一个灯谜是贾环出的: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在众人大笑声中,贾环解释说是:"一个枕头,一个兽头。"
我们不能只顾嘲笑贾环的粗鄙俗陋,枕头和兽头放在一块的寓意一点都不可笑:床上的枕头自然是在卧室,而房子上的兽头全部都是面目狰狞,风水学上认为,兽头如果被放入卧室里,即代表着祸患与灾难。
第二个灯谜是贾母出的:
"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此谜底为"荔枝"自然也不是本意,本意是谜面中的"猴子",暗指崇祯十七年,这个甲申年为猴年,这与本回前边宝钗点的《西游记》隐意是一样的。加上贾环的灯谜,就是说祸患与灾难必将降临在崇祯十七年这个甲申之年。
第三个灯谜是贾政出的: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谜底"砚台"同样是幌子,真正隐指的是"传国玉玺"。隐意是,在这个甲申年,祸患与灾难必将降临到国家与帝王的头上。
第四个灯谜是贾元春出的: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是"爆竹",结合前三个灯谜,其意已经非常明显:即在这个猴年,国家、王朝、帝位将如爆竹一般化作灰烟。当然这里指的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无奈中在煤山自缢殉国。而在此之前,他命令周皇后,袁贵妃先后自尽,斩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刺死了昭仁公主。
第五个灯谜是贾迎春出的: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乱纷纷,只为阴阳数不同。"
谜底"算盘"的隐喻是什么呢?贾迎春影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算盘中间横梁上边的两个珠子相加为十,下边是五个珠子,这是隐指1644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政权。同时横梁上边两个珠子,下边五个珠子,又是二和五,隐指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弘光帝朱由崧与潞王朱常淓,衡王朱由棷,太后邹氏,假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被清廷杀害于北京菜市口。
第六个灯谜是贾探春出的: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风筝"的隐喻是,1646年五月,本是雨季却遇干旱,清军趁钱塘江水变窄变浅而渡,攻陷鲁王监国之都城绍兴,在张名振、张煌言等人的保护下,鲁王朱以海从浙东的石蒲镇出海,从此过上了在海面上飘泊不定的生活。
第七个灯谜是贾惜春出的: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谜底是"海灯",惜春影射长平公全朱嬍娖,当她听到太子朱慈烺被多尔衮找借口杀害后,痛不欲生,上书顺治帝请求出家而未被应允,顺治反将她嫁给了周显。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弘光帝等人被杀的消息传来后,悲痛的长平公主终日以泪洗面,忧郁中于于八月十八日含恨薨逝,此时,她十七岁,还怀着五个月的身孕。
第八个灯谜是林黛玉(也有版本说是宝钗)出的: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是"更香",早朝散罢,仅携两袖轻烟,寓意荣华之后一无所有。同时也是对前七个灯谜进行的总结,随着甲申年明朝灭亡之后,树倒猢狲散,使得一切都化作乌有。
自元春元宵节夜里省亲之后,至第三十回,隐藏着一个时间脉络,把这个时间脉络一点一点搞清楚后,还会能发现许多关于"三月十九日"明朝灭亡前后,至"五月十五日"南明建立弘光政权的信息。
由网友 少读红楼(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元春省亲是红楼梦里"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大场面,是贾府败落前的最后一个高峰,而元春本人也是贾府在朝中最大的"靠山",她的生死跟贾府的兴衰密切相关,不可粗粗看过。
细读元春省亲一节文字,反复咀嚼,发现一处意味深长的地方,元春省亲为什么要选在夜里呢?既然选在了夜里,为什么还要赶着大半夜回去呢?古时没有路灯,夜间全靠灯笼,堂堂一国的贵妃,深更半夜赶着来赶着走,就不忌讳不吉利,不怕半路上出什么岔子吗?
其实,元春省亲赶在晚上,回宫赶在半夜,一切都是不得已,有讲究,更有深意存焉。
我们先来看原文: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街头巷口,俱系围幕挡严。正等的不耐烦,忽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贾母忙接入,问其消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太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
这段话里的时间翻译成现在的时间就是说,贾母等人凌晨3点的时候就已经在大门外等着元春的銮驾了,等了很久都不见贵妃来,不免有些着急不耐烦,这时候宫里有太监来报元春的日程安排:下午13:15分元春吃晚饭,14:30到宝灵宫拜佛,17:15分进太明宫请旨,19:00以后才出发朝贾府这边来。
也就是说,贾母他们起的太早了,以为元春十五日上午就会来,但元春是晚上七点钟才动身,加上路上耽搁的时间,到贾府的时候,怎么说也得是八点以后了。为什么白天不回家省亲,非得是晚上呢?古代的人睡的又早,大晚上的省亲,到底什么意思?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人吉时良辰的讲究,尤其帝王之家,在涉及到祭祀、省亲、劝农等国家大事上,何时出宫何时回宫,一定都会有专门的钦天监算好日期,给出精确的时间,严格按照日程来执行,一丝都不能错,错了就会被天下人耻笑,有损皇家颜面,所以太监报的时间才会精确到分。
元春作为贵妃,省亲代表的是皇家,自然要遵守这些礼节,虽然她很想早点回家看看,与祖母父母一家团聚,奈何皇家有皇家的规矩,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只能踩着时间点走。实际上,等到她办好省亲前的几件大事以后,想早也早不了了,因为时间已经是晚上了。
既然省亲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那么回宫的时间自然也就延后了,所以我们看到后面元春回宫执事太监报时的时候,是说"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丑正三刻"是什么时候呢?是凌晨2:45分,正好赶在了大半夜里。
元春为什么非得赶在大半夜回去呢?且不早一分不晚一分,非得这个时候?在家里歇息一晚,第二天早上回去不是更好吗?原因的话,除了前面说的吉时良辰的讲究,一刻错不得外,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暗伏了元春之死。
我们都知道,深更半夜正是生死交接、鬼神出没之时,在这之前,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时候,正是在深夜之时,原文说"不知不觉已交三鼓",三鼓即三更,为子时,即夜里11点—凌晨1点之间。这时候人大多都已安睡,正是生死轮回的关键时刻。
元春的曲词里有"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也就是说,贾元春死时,曾像秦可卿一样曾托梦家政王夫人,要托梦给父母,自然是在晚上,且是人人熟睡的半夜。
元春省亲时曾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这话一样别有深意,什么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呢?还有比黑夜更不得见人的去处吗?且元春一句"又不至多早晚才来"恰恰预示着元春消失在黑夜里以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元春的判词后两句说道她的结局"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最后一句里的"兕"为一种像牛的兽,虎兕相逢,与元春回去的时间2:45分这个丑时寅时相交的时间点不谋而合,贾元春此时回宫,也许正预示着她之后死于此时,这一点与她曲词里深夜托梦父母正好对得上。
此外,黑夜象征黑暗,元春晚上省亲,半夜回宫,也许正预示着此时的她正深处黑暗之中,以她一人投身黑暗,被黑暗不断吞噬裹挟,才换来了贾府最后的黎明,但她终究也消失在黑暗之中。
综上,元春省亲赶在半夜,看似是时间上的不允许不得不如此,也许这是曹公故意如此安排,通过一个不寻常的深夜来暗示贾元春最终的命运。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Html369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由网友 旁观者岚 提供的答案:
《红楼梦》中元春省亲是在晚上七点多到夜里三点左右。
皇上允许的省亲时间是正月十五。这一天宫中当有较大的活动。元春是嫔妃,必须参加完室的活动才能去省亲,因为皇家大于臣子,夫家大于娘家。
贾府不知道省亲的具体时间,早晨五鼓时分就按品大妆等候,这时元春派太监告诉了她的行程表,下午一点半吃饭,两点钟拜佛,三点半宫宴,得七点左右才能到贾府,就形成了夜间省亲、观灯。
表面上沒什么问题,实际上是皇上对省亲的嫔妃们的一种惩罚。因为皇帝当初提的建议是每逢二、六日,妃嫔家属可以进宫探望,而不甘寂寞的太上皇却提出家中有独立园林的家庭,可以允许妃嫔归家省亲,并且以太上皇的名义下的诏书。而贾府和一些妃子的家人,是太上皇的老臣子,见到诰书立即蓋园子,请旨省亲。对太上皇仍然奉若神明。
皇帝隐忍不发,但特别点了正元十五这一天,这一天皇室肯定有较大的活动,完成后才能去省亲,则省亲时间缩短了,又变成了夜里。
而在《红楼梦》中,正月十五这天是很不吉利的,甄士隐家丢香菱,家破人亡,后面的贾府抄家,而贾元春在正月十五夜里省亲,既预示了她自己的命运,也预示了贾府的命运。
由网友 润杨的红楼笔记 提供的答案:
《红楼梦》里,元春进宫好几年,好不容易回家一回,却在半夜里进行。那么元春省亲为什么在夜里呢?
第一、皇帝规定的,不是自己做主的。
元春是皇帝的贵妃,她的一举一动都没有自由,完全听命于天之骄子——皇帝。
皇帝下旨让元春在正月十五省亲,元春就必须在这天回娘家。
由于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因此元春必须先过国后家,她必须参加完皇宫里的活动才能回家。
元春省亲那天五鼓贾母等人就恭候元春回家省亲。
可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用晚膳,未正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
元春在13点吃晚膳。
14点未正,到宝灵宫拜佛。
17点酉初,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省亲。
19点戌初,才起身回家。
元春回到贾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也都有严格的规定。几点回皇宫也都规定期限。
元春给众人赏赐完礼物,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
元春离开皇宫和回到皇宫的时间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表,一丝不苟地执行。
第二、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夜里是最漂亮,浪漫的时刻。
元宵节,是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是可以在元宵节这天出来观灯。夜晚来临之际华灯初上,"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人们在这天"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
元春省亲定在元宵节之夜,有与家人团圆共赏花灯之意。
贾府上下都是花灯的海洋。
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却说贾妃在轿内看了此园内外光景,因点头叹道:"太奢华过费了!"
元春在夜里省亲,和家人们观赏花灯,体会国泰民安,富贵奢华。这一切都是皇家的恩赐。因此,贾政表示"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
元春也嘱咐贾政"国事宜勤,暇时保养"。
第三、半夜省亲,暗喻元春的结局。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的这句判词透露了她的结局。
"兕"为一种像牛的兽,虎兕相逢,与元春回去的时间是2:45分。这是丑时寅时相交的时间点。丑牛,寅虎,即虎兕相逢。贾元春此时回宫,暗喻她死于此时"大梦归"。
元春死的时候给父母托梦,也说明元春死在夜里。
元春晚上省亲,半夜本被簇拥回宫,说明元春被黑暗裹挟而去,最后被黑暗吞噬。
我说是润杨,欢迎关注
由网友 风趣淡看云卷云舒 提供的答案:
谢邀:因为古代人都讲究天时,帝王家更要注重吉时,为了不耽误吉时,必须晚上起程。
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正当青春灿烂之期,被送入皇宫作"女史",尔后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成了皇帝老子的侍妾。关于她一生的遭逢际遇,以及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命运结局,判词是这样写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作为一个少女,曾被选送入宫,又成为一个妃子,不能不觉得尊荣。但当元春真正地进入深宫,那种寂寞无聊的生活,对一个活泼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女性,却是一种惨无人道的窒息。她是皇帝的侍妾,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她不过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皇帝对妃子并无真正的爱情可言,她只是"臣妾",或者说是一件好看的摆设而已。何况后宫争宠邀幸,一片霍霍磨刀之声,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死境。许多良知未泯的少女,在入宫后,以泪洗面,悲苦万分,无不盼望早离苦海,去过正常人的生活。古诗文中,触及这类题材的比比皆是。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元春省亲,其排场之阔,声势之大,可看出她当时正受到皇帝的宠幸,以及贾府在皇帝眼中的地位,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外表现象。作为元春,她需要的并不是这些。没有自由,没有爱情,没有情趣的宫中生活,使她的心灵笼罩着一片阴影,淤积着不可排解的痛苦。书中并没有对她宫中生活作正面描写,但正是从她省亲的许多细节中,一一透现出来。
只有在这种场景之中,贾元春面对自己的祖母和母亲,才敢真正地说出心里话来,那深宫的"不得见人的去处",日子寂寞单调和毫无生气,一语中的;"好容易今日回家",曲折说出宫禁重重,毫无自由可言的生存形态。此时此刻,她是悲怨交加,痛苦难述!
元春对宫中生活是厌恶的,无可奈何的,对于"省亲"所获得亲昵的情感氛围,是十分珍惜的。"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碑坊上明显天仙宝镜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这个细节,正说明她对所谓"天仙"生活的否定,她渴望回到这生养她的家庭,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
当太监启奏"时巳丑正三刻,请驾回銮",元春宛如从一个梦中惊醒过来,"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贾妃虽不忍别,怎奈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去了。"
可以想像,一个不受宠爱不得势的妃子,在宫中生活也是非常难熬的"宁做民家媳,不做冷宫妃"啊!
由网友 魏永臣550 提供的答案:
元春省亲在夜里进行与红楼梦真事隐有关,隐就是不公开而暗自进行的,"元"即元初,表达的是作者未隐藏的元初真意。这种真意启迪启发能解真意并接受真意的读者就可以谓之"省亲"。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借假隐真?不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或执政政要只接受假,而不能接受真的缘故吗?再者,元春所居的皇宫为什么非得要指朝廷执政的皇宫,而不能代指作者高洁的真意宫殿呢?这就应当是元春夜里省亲的原因。再者,夜里是安静的,只有安静才能引发读者的深思,只有透彻地深思才能够悟真见真的。
由网友 冰橙飞燕 提供的答案:
元妃晚上省亲,是曹公的有意安排,目的是突出元春虽贵为娘娘,却有如身处牢笼、身不由己。元春晚上省亲,半夜回宫,暗示此时的她正深处黑暗之中,以一己之力在黑暗中负重前行,换取贾府合家最后的光明。皇家等级森严,规矩繁冗。贵妃省亲的时辰,必然是经过钦天监测算。钦天监算出的良辰吉时竟是黑夜,更暗示了元妃的命运坎坷,贾府的盛世飘摇。以乐景写哀情,更加悲凉。
"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 从十五日五鼓,也就是五更,即早上凌晨四点左右,贾府一家人就起床等候——贾赦等男人到西街门外等,贾母等女人在荣府大门外等。合府一早等候,说明按照惯例是白天省亲。正等的不耐烦,忽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贾母忙接入,问其消息。太监道:"只怕戌初才起身呢。"凤姐听了道:"既这么着,老太太,太太且请回房,等是时候再来也不迟。"于是贾母等暂且自便,园中悉赖凤姐照理。又命执事人带领太监们去吃酒饭。"一时传人一担一担的挑进蜡烛来,各处点灯"。元妃安排太监来传话,说明元妃亦是当天才知晓晚上省亲;贾府忙着挑进蜡烛,说明经历各种大事百年盛府对晚上省亲依然深感意外。
从元妃到贾府,看似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繁华,背后是太多的无奈和离愁。黑夜象征黑暗,曹公故意如此安排,通过一个不寻常的黑夜来暗示元春最终的死亡命运。按照元妃省亲当天的日程安排,"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丑正三刻时,执事太监请驾回銮。将元妃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即贵妃下午1点开始吃晚饭,下午2:30要到宝灵宫拜佛,下午5点进大明宫领宴看灯,然后才能向皇帝请旨回贾府,只怕要到晚上7点才能从皇宫出发。凌晨2:45从贾府出门回皇宫。如果再往后安排,元妃大概要凌晨3:15左右到达皇宫,进入自己寝殿,即使沐浴更衣,也要到凌晨4点了。早上要起床洗漱后,到皇后处请安,然后跟随皇后去太后处请安。规矩繁多,且不容出半分差错。皇家严苛的制度,对元春一个女儿家来说,确实是"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元春的判词"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兕"为一种像牛的兽(丑牛),虎兕相逢(寅虎),而元春回銮正是丑时寅时相交的时间点(凌晨2:45),预示着元春省亲就是她命运的终结,而这一时间点与她曲词里深夜托梦父母正好吻合。
由网友 星火情殇 提供的答案:
在红楼梦一书里,元春省亲选在夜里,含有特殊的含义,黑夜一般寓意没有希望,象征灭亡,红楼梦里就是用元春夜里省亲来暗示贾家的灭亡。
下面星火情殇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这个问题。
古代皇帝的妃子,根本就没有省亲这个说法,不要说古代皇帝的妃子回娘家,就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也是很少回娘家的。
因为回娘家就预示着被婆家休掉了,所以古时普通女子回娘家都是因为婆家有事派人来接,方可回到娘家,红楼梦一书里,太上皇下令,有条件的妃子都可以省亲,因此元春这些皇妃开始省亲,这种省亲在古代是纯属子虚乌有的事情,完全是红楼梦一书里编出来的故事情节,历史上省亲的皇帝妃子只有一个人,就是大清朝慈禧太后老佛爷,人家慈禧太后省亲,是自己下的圣旨,这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清稗类钞宫闲类孝 钦后省亲》记载了孝钦后(慈禧太后) 省亲全过程,也许慈禧太后就是看了红楼梦后,脑瓜筋一蹦,突然就有了省亲回娘家的打算,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独一无二的老佛爷省亲回娘家的佳话,也许正是因为慈禧太后的省亲行为,当慈禧太后死后,大清国就立刻分崩离析了,和红楼梦里元春省亲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
皇帝下令元春省亲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皇帝妃子是不允许回娘家的,红楼梦里编出来这一段元春省亲,就是为了预示贾家的彻底灭亡。
秦可卿死时给王熙凤托了梦告诉王熙凤,贾府将马上迎来一桩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喜事,指的就是元春省亲这件事,秦可卿的托梦已经指出,元春省亲就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开始,元春省亲的过程里,必然要体现出贾府灭亡的预兆。
元春省亲选在了正月十五的夜里,用十五的满月来表示贾家的富贵达到了鼎盛,月盈则亏来表示贾家从此后,像月亮一样,迅速地亏损,衰败。
而省亲的时辰,元春在戌时来到贾府,正是黄昏日落夜晚降临之时,十二地支表述的是万物生死轮回的一个过程,十二地支中的戌时,是万物灭尽的时刻,元春在戌时夜晚降临之时,回到娘家,意思不言而喻,就是贾府灭亡的开始。
从戌时太阳落山,到夜里最黑暗的时刻,也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丑时,恰恰就是元春省亲的这段时间,正好是将近四个时辰,历经戌,亥,子,丑四个时辰,表示了贾府只剩下四年的寿命,而且这四年是在最艰难的黑夜里度过,和元春的判词三春争及初春景相吻和,初春和三春加在一起正好是四个春天,代表四年,过了初春后,情景越来越差,也就是元春省亲结束后,贾府的衰败立刻就开始了,同时也预示了元春只剩下了四年的寿命。
元春选在丑时三刻回宫,丑时在十二地支万物生死轮回中,代表的是阴中至阴,夜里最黑的时间段,阳气不能下降,阴气不能上升,阴阳不能相融交泰,天地阴阳二气发生剧烈交战,引发聚变性的灾难,以此来说明贾府的灭亡,是天地交战引发的突发性的灾难,导致贾府大祸临头。
红楼梦书中第八十六回说元春死在甲寅年,丑时的下一个时辰就是寅时,寅代表的是东方白虎,丑代表是北方的青牛,青牛又是老子的坐骑,民间称为独角兕大王,白虎和青牛相遇必然有场争斗,在红楼梦里指的是东宫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争斗,而元春就死在这争斗中,贾府也灭亡在这场争斗中,所以元春的
判词虎兕相逢大梦归就是指丑和寅交接时刻,天地(太上皇白虎和皇帝清牛)争斗的时候,贾元春死亡,贾府被毁灭。
总之,元春在夜里省亲,是暗喻贾府已经没有了希望,毁灭是必然的命运结局,而且元春的死亡,贾府的灭亡,都是因为天地不能相融,二者相斗的原因而大祸临头,暗喻红楼梦里东宫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争斗,是造成元春死亡的原因,也使贾府受到了牵连而毁灭。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