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建文帝可能跑了,也可能是自焚而亡。不过这不重要。当时不管朱允炆怎么着,他没自焚也好,不逃跑也好,只要他活着被朱棣活捉,必然是个死。因为史料中对朱棣继位的记载,非常有内涵。
根据史料记载,朱棣初进南京时,城内乱成一锅粥,为了抢占先机,朱棣把兵马分成了四部分:其中实力最强的一队被派去镇压以徐达大儿子徐辉祖为首的抵抗势力;第二队派去天牢释放被建文帝拘押的几个王爷;第三队被派去皇宫,"保护"建文帝。
至于第四队则由朱棣自己亲自带队,作为战场的预备队。
三队人马派出后,镇压抵抗势力的一队进展非常不顺,因为徐辉祖死不投降,跟燕军在城内打巷战。营救王爷的一队则很顺利,被拘押的王爷很快就救出,并送到朱棣面前。
但就在朱棣与弟弟们碰面,抱头痛哭时,第三队的人突然来回报说,皇宫起火了,已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听闻大惊,立马增派人手去灭火。表示一定要保护好建文帝。
大火烧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扑灭。朱棣的手下从火堆里扒出两具尸体,说是建文帝和皇后的。当时这两具尸体已经烧的跟黑木碳差不多了,朱棣不确定这是不是朱允炆,因而特别犹豫要不要把消息公布天下。
就在朱棣正犹豫时,他的军师姚广孝悄悄的对朱棣说:这两具尸体就是皇上和皇后!他们死得其所。你赶紧宣布。
朱棣很聪明,瞬间明白了姚广孝的意思。于是他立刻就认定两具尸体是自己的好侄儿和侄媳妇,扑上去就抱着尸体号丧:你们怎么这么傻啊,我是来帮你清除奸臣的,你们咋就自焚了啊?
哭过一番后,朱棣安排人下葬。随后他马上与姚广孝一起商量自己称帝的事宜。朱棣当时是想立即称帝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他如果不称帝,大家不会服他。甚至就连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也不会服他。
但姚广孝很精明,他看得更远。他劝朱棣再忍忍,先不要登基,还可以等南京再乱一点了称帝。到那时候,天命所归,大家希望朱棣能出来收拾残局,便会真心拥戴他称帝。
忍了一段时间后,朱棣手下靖难的将领先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不允许。
又过了一段时间,南京城内的诸王爷们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仍不允许。
又又过了一段时间,建文朝的旧臣们也忍不住了,也纷纷来劝进,朱棣再次驳回,表示自己不会称帝。
直到最后,城内百姓的代表,乡绅地保们全部都来上奏了,请求朱棣赶快登基,称再这样乱下去的话,百姓们就无法生活了。请求朱棣以苍生社稷为重赶紧称帝。朱棣这时才假模假样的表示:既然你们都希望让我登基继位,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之后,朱棣四处贴榜,表示自己要称帝,在获得一致拥戴后,他顺利登基。至于昔日的建文帝,则没什么人还关心他了。
至此,靖难之役才算是完全结束。
细看这段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建文帝有没有自焚,或者说他很爷们,就不逃跑,就坐在皇宫大殿上等着朱棣来抓,真的很重要吗?
事实上,并不重要。因为建文帝死亡的消息是朱棣主动放出来的,当别人质疑时,一口咬定建文帝死了的人,也是朱棣。
朱棣不傻,留着建文帝不杀,或者宣称建文帝跑了,这对他而言都非明智之举。
如果他不杀建文帝,他该怎么安置自己这个侄子?软禁?开什么玩笑。他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却软禁皇帝,这不是自打脸吗?
先软禁再暗杀?这不是多此一举嘛?有这闲工夫,还不如直接趁乱弄死建文帝算了。
公开宣布建文帝失踪也不可能。因为一旦朱棣这么干了,那简直是后患无穷。比如后来清朝的"朱三太子案"。
据统计,从清朝入关,入主中原的七八十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就冒出十几个声称是"朱三太子"的人造反。
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就如小强一样,清朝杀了一个,不久后又冒出一个,搅的顺治康熙两朝几十年都不得安宁。
因此宣称建文帝失踪是不可能的。朱棣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宣称建文帝死了。
活人是不可能有的,尸体倒是有两具。想验尸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下葬了。
所以说,不管朱允炆当时怎么着,只要他被朱棣活捉,必然就是个死。朱棣有决心,也有脸皮做这种事。比如驸马梅殷之死,就是典型的朱棣式的肉体消灭。
朱棣继位后,朱棣的妹夫梅殷对他始终爱答不理,惹的朱棣一肚子火。有一天两个锦衣卫去找梅殷说点事,三人在过一条河时,梅殷突然掉到河里淹死了。按说像驸马淹死了这么大的事,朝野应该早就吵翻天了,两个锦衣卫坐视驸马被淹死,肯定也是少不了被问责的。但后来却很蹊跷,朝野没人敢过问这件疑案,两个锦衣卫也得到了提拔。
最后是梅殷的妻子宁国公主追究,一直问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看瞒不住了,才下令彻查这件事情。而彻查的结果也非常搞笑,朱棣对妹妹说原来两个锦衣卫跟梅夫有仇,把他扔河里淹死了。而我对此事一概不知,不过妹妹你不要伤心,因为我这就下旨宰了这俩个胆大包天的家伙。
这事怎么评价呢?这不是在糊弄鬼吗?
另外还有解缙之死也是如此,朱棣一个简单的意会,下面的人马上懂了。
从这些事不难看出,朱棣杀伐果断。他既然敢跟建文帝对着干,当然就敢杀建文帝。只不过他还要点脸,不敢正大光明的干而已。
由网友 文史漫谈 提供的答案:
朱棣不敢杀他。
但是建文帝会在朱棣叔叔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深刻反思自己,然后把朱棣叔叔看不过眼的"奸臣"一一诛杀,以示知错。
杀到朱棣叔叔满意后,战战兢兢地做几天皇帝,然后感觉自己才能不足,胜任不了皇帝之位,只有朱棣叔叔能开创盛世。于是就问朱棣叔叔是否愿意接过皇帝的重担,为天下百姓计?
朱棣叔叔推辞一下,就接受了。
禅位之后,建文帝被封为亲王,但是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不久就病死了。建文帝死后,朱棣很难过,于是以皇帝之礼下葬,还活埋了几个美女给他陪葬。
于是诸臣夸朱棣:"陛下仁义!"
另一种可能
建文帝认错处死奸臣后,就得了病,不久便暴毙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
诸臣为国之社稷着想,劝朱棣登基上位。
朱棣觉得诸臣说的有道理,当今天下唯有我朱棣才生胜任皇位。于是朱棣接受大统,登基上位。。
由网友 超山闲人 提供的答案:
中国人讲究正统合法性,我大清进关是为了帮崇祯报仇,民国是驱除鞑虏,所以建文帝不会马上死,叔侄两人先抱头痛哭,然后建文帝要求禅位,朱棣当然不肯,三让三辞,朱棣拗不过建文帝当上了皇帝,过几年建文帝不幸得病去世
由网友 晨曦小荷 提供的答案: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朱棣就是明成祖,都是当了皇帝的人,有什么敢与不敢的?他杀人的方法有千万条,就看怎么杀了。
历史上的建文帝应该是被朱棣杀掉了,或者被人献给朱棣然后被杀掉了。他逃出南京的机会等于零,因为李景隆开城投降,南京城匆忙间城破,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建文帝直接被烧杀在皇宫里了,南京本就是一个死地,建文帝没机会逃出去,所以不存在朱棣敢杀不敢杀的问题,关键是不能让人知道是他杀的,因为毕竟他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
历史上关于帝王间想杀而不能杀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可以参考,比如赵武灵王被囚禁沙丘宫活活饿死就是比较好的方案,后来梁武帝也就步后尘了。有些急于表现忠诚的,比如三国时的成济,就比较悲催,他被人当枪使,成济是三国后期曹魏武将,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用戟刺死魏高贵帝曹髦,后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将成倅、成济兄弟二人杀死,为别人背黑锅。另外比较时髦的做法是禅让后想办法再毒杀,也有禅让后得以善终的。这要看当时的环境和帝王的个人能力和胸襟了。
朱棣杀建文帝不需要禅让,这本质来说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内斗而已。唯一忌讳的就是犯上作乱的罪名,所以朱棣一定不能看见建文帝,或者起码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曾经见面过。但朱棣一定是确认了建文帝的死亡消息。
建文帝是身居皇宫的人物,自理能力一定不强,所以他的目标一定很大,并不能隐藏民间;明朝的实力强大,所以他也难以藏匿海外;可以说天下虽大,竟无他容身之地。再者想抓他的人太多,朱棣这边的人自不必说,还有墙头草有可能献建文帝自保或者升官发财,还有那些不满足现状的人,只有拥立新君才能取得更大地位和利益的人,更有这个冲动。总之建文帝和忠于他的人被杀死在皇宫,然后假意皇宫失火是个不错的故事。老百姓喜欢,明成祖也能接受,还可以假装四处找一找,以后的我们也可以多些遐想。
最后我们就开个玩笑:皇帝看起来是一个高光的职业,但从生到死,却无时无刻不在危险里,尤其是这一生一死的时候,这个职业非常的危险,所以没人再敢从事这个职业,渐渐地也就消亡了。
由网友 十方奇谈 提供的答案:
建文帝的自焚,本身就是为了恶心朱棣
如果建文帝不自焚,在皇宫坐着,最高兴的就是朱棣,因为朱棣有一万种办法让建文帝最后实现禅让,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
但是建文帝自焚了,朱棣不管怎么做,史书上都是叔叔抢了侄子的皇位,留下的就是骂名
所以如果建文帝在皇宫坐着,那等待他的就是刘协的下场
史书只会这么记载
1、燕王与建文帝在皇宫彻夜长谈(谈个屁,就是建文帝被软禁了),建文帝宣布身体不适,朝中事务交由叔叔燕王打理,一切由叔叔定夺;
2、一个月后,建文帝受朱元璋托梦,自感无力领导大明,燕王宏才大略,天命所归,同时钦天监夜观天象紫微星移位,预示天命有变,但是是吉兆
3、两个月后,建文帝发布诏书,禅位给燕王,燕王自感无德无能接受,拒绝。但建文帝深感叔叔才是天命所归,所以再次发布诏书禅位,燕王再辞。
4、第三个月,建文帝第三次发布诏书,禅位给燕王,燕王再辞。但是群臣上书燕王才德兼具,应当上大位,甚至有大臣以死相逼,最后燕王在群臣及建文帝的拥簇下当上了皇帝。(皇位不是我抢的,是你们逼着我坐的)
5、之后的剧情就是建文帝离开皇宫,去了外面的行宫,然后两年内病死。
由网友 四海聊经济 提供的答案:
拜托,你是幼儿园的小孩吗,怎么会问出这么幼稚的问题?
人们之所以不敢造反,不敢刺杀皇帝,是因为皇帝兵多将广,身边贴身侍卫武艺高强,人们不仅很难造反成功,很难杀死皇帝,还会招来诛灭九族的祸患。
皇位,意味着无上的权势与荣华富贵,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自古以来,皇权之争都是一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任何人在通往皇帝宝座的路上,都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自古以来,权臣造反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弑君篡位,取而代之。
朱棣造反也是一样的道理。朱棣起兵造反的口号是清君侧,真实的目的是推翻建文帝的统治,自己登基当皇帝。
朱棣如果不杀了建文帝,自己怎么名正言顺地登基当皇帝?可以这样说,只要造反成功,那么朱棣杀建文帝就是势在必行。
朱棣如果不敢杀建文帝,又何必冒着被株连九族的风险起兵造反?敢于造反却不敢杀皇帝的人,世界上就没有这样的人。朱棣既然已经选择造反,那么杀建文帝就是必然。
总而言之,朱棣既然敢起兵造反,自然也就敢杀建文帝,而且也必须杀建文帝。真实的历史,也许就是朱棣杀了建文帝,然后告诉所有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并且逼迫史官也这么记载。
由网友 北门猿 提供的答案:
杀肯定是不可能的。
朱棣起兵的时候,打的旗号是"清君侧"——皇上没错啊,都是有奸臣从中离间,挑拨我们亲戚关系。皇上只是受了蒙蔽!
(朱棣)对诸将士曰:"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横起大祸,屠戮我家。……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予躬,实欲求生, 不得已也。"
——《奉天靖难记》
打进南京城之后,众臣劝进,朱棣当然要推辞一番啦。于是说:
"我当初起兵,也是迫不得已。只希望能还天下一个安定,我做伊尹、周公,也就够了。谁知道朱允炆他想不开,自焚了呢。"
丙寅,诸王及文武群臣请上尊号,上曰:"予始逼于难,誓救祸除奸,以安天下,为伊周之勋,不意孺子无知,自底亡灭。今奉承洪基,当择有才德者,顾予菲薄,岂堪负荷?"
——《奉天靖难记》
伊尹,周公最有名的事迹如下:
所以朱棣说"伊周之勋",那就是表示:我只是想辅佐他做个好皇帝而已,我可没有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这话当然不用当真。但显然,至少朱棣在官方发言中,是不会表示"我要抢侄子皇位"的。既然如此,朱允炆一定不能杀,杀了你不就成叛臣贼子了么。
那,不杀,该怎么办呢?
首先,当然要让朱允炆把皇位交出来。这事倒不难,反正他也没别的路可走了,想不交也不成。
其次,禅位之后,要设法防止他的复辟,这也简单,在南京城内找所宅子,往里一关就是。历史上,朱允炆的儿子就被圈禁在了凤阳,几十年后到了明英宗时才被放出来。
但是,朱棣是个多疑的人,朱允炆活着,始终是个隐患,他肯定是不放心的。让他死掉是最好的办法。
只不过怎么弄死,还要仔细考虑。
简单点的办法,就是一杯毒酒送上,然后诈称朱允炆急病发作暴毙了事。
复杂一点呢,有个例子可作参考。
明宣宗朱瞻基时,汉王朱高熙起兵造反,很快就被平定了。朱瞻基留了自己这位叔叔一命,只把他关起来了事。
后来,宣宗去探视朱高煦,没想到朱高煦不知抽什么风,忽然伸出一脚,将宣宗绊了个大马趴。
宣宗大怒,命人用一口三百斤重的铜缸把他扣住。朱高煦力气很大,大概是觉得不服气,继续脑抽,把大缸顶了起来。宣宗这下出离愤怒了,实在忍无可忍,索性让人在铜缸上堆了许多木炭,点起火来,把朱高煦烤死。
朱棣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虽然他肯定不知道自己孙子玩过这么一手),某年日月,皇帝驾临朱允炆府邸,言谈之间朱允炆出言不逊,而且想要殴打皇上。皇帝忍无可忍,命人将其责打。不想朱允炆体弱多病,当夜伤重不治而死。
(P.S.我不是说朱瞻基是要借这个由头弄死朱高熙……)
由网友 猪哥亮31 提供的答案:
建文帝自焚,笑话,朱棣靖难成功进南京最尴尬的就是王见王,所以必须有人替他解决这个尴尬,清君侧君都给清没了,拜孝陵改洪武年就是告诉别人我从朱元璋手里接过的皇位,郑和下西洋除了宣扬国威,更主要的是找到他,弄死他
由网友 十萬轻骑兵 提供的答案:
如果建文帝端坐皇庭而不自焚,他的结局就不会如当今史书上记载的那般扑朔迷离。朱元璋出于爱屋及乌[朱元璋溺爱的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却英年早逝。故而移情别眷,厚待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心理传给他的皇位依然会被朱棣所夺。他本人一样会被埋入暗黑的死亡隧道。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也将改写。
而永乐帝朱棣再也不用枉费心机、劳民伤财地数次派郑和下西洋了——名为开拓海上贸易,促进国家经济,实际上却是:一方面搜寻建文帝下落,一方面通过向异邦馈赠钱财、玉帛宣扬国威,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进行舆论粉饰。永乐皇帝会踩着建文帝鲜血淋淋的头颅名正言顺地登上帝国皇位,而不会有 任何负罪感,毕竟三十年前,他的父皇朱元璋也是靠卸磨杀驴、踩着小明王的尸体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权力的金字塔尖的。
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四皇子,论军事武略文才计谋可与太子朱标相提并论,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朱标年长在先,朱棣是完全有资格做他的皇位继承人的。而他的母妃被虏在蒙古的这一段黑历史,让朱元璋对他的汉人血统产生深深的怀疑。因此,朱元璋从心里就否定了他继承皇位的资格。
倘若朱标一直健康而没有英年早逝,朱棣一定会安分守己地做好一地藩王的。因为朱棣跟朱标不仅感情基础非常牢靠,更重要的是朱棣也仰慕朱标的仁德才华,确信朱标能把朱家的江山治理得欣欣向荣、枝繁叶茂。他断不会寻衅滋事,践逞称帝野心。
朱标的英年早逝,为朱棣野心的萌发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当朱元璋无视"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制度、直接打算把皇位传给只有仁弱而没有武谋的孙子朱允炆时,朱棣的愤懑不平就积日累炽了。因为他的自信、他的武略、他的才华足以担当一个君王的重任。他纵横北元、逆扫蛮虏建立的功绩也证明了这一点。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的权威尚可以压制住朱棣的野心膨胀。一旦朱元璋不在了,诸皇子中声望最著的朱棣,完全有能力有野心倾动天下。
1398年,朱元璋驾崩,作为皇太孙的朱允炆继位称帝,建号"建文"。倘若他真的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应该从诸多藩王中拉拢一两个做心腹助手,巩固皇权根基,以防权臣篡逆。可他呢?仁弱无智,听从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一帮文臣的厉言厥词,悍然削藩。削藩也不是不行,但需要有步骤、有计划、"温水煮青蛙"般的有条不紊。而建文帝呢?简单粗暴,疾风骤雨,无差别的"一刀切"。不到一年,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朱氏藩王相继被削,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满门诛杀。皇权的冷酷在这里得到血腥验证,与亲情无关,与姓氏无关。与此同时,建文帝以靖边防守为名,采取釜底抽薪之计,抽调燕王麾下精兵,试图一举剪除燕王朱棣的势力。
周、代、齐、湘诸王悲惨的遭遇营造的"兔死狐悲"之感,建文帝屡屡出手炮制的生存危机,以及朱棣本人有才华支撑的勃勃雄心,让他不得不决意起兵对抗。
先前,朱元璋靠义子兄弟们夺取国家政权之后,生恐权臣篡逆,明定朱氏藩王有移文中构诛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1399年的朱棣,就是以此为理由,指摘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必须加诛讨,即而在姚广孝的推动下,以"清君侧,靖国难"为政变口号,发动了耸动天下的"靖难之役"。经过一番血战,朱棣惨胜,荣登御座。而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是自焚而亡,有说是化装逃离,后出家做了和尚。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没有令人信服的铁证。建文帝之死,也就成了一个谜团。
倘若建文帝端坐朝堂,忍而不逃等着朱棣的处置,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相信他会有一个明明白白的死亡结局。
为什么呢?
第一,朱棣确有称帝的野心,朱元璋、朱标给他造成的威慑和压力不复存在,他看到了实现自己野心抱负的机会;
第二,即便朱棣适可而止放过朱允炆,朱棣发动的战争依然会被坊间视为叛乱,一样会留下篡逆的名声;他同时也不能确信朱允炆是否会安分守己,即便朱允炆能够安分守己,他手下的一帮朝臣呢?亲朋故旧呢?会善罢甘休吗?
第三,朱棣经历千辛万苦才"铲除奸佞",如果不是为了一言九鼎的皇位,这份天大的功劳朱允炆拿什么来封赏?
客观来讲,从朱棣攻进南京城的那一刻起,朱允炆就没有能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了,皇权的唯一性、排他性、独占性,决定了朱棣不会把"隐性炸弹"朱允炆放在身边,就像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后小明王作为义军旗帜的功能和号召力完全丧失一样,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死亡。
那么,朱棣应怎样设计除掉朱允炆而不落人口实呢?我想应该至少有三个步骤:
第一,朱棣秘密派心腹干将潜入皇宫,谋杀朱允炆,或是毒杀或其它手法,让他死得悄无声息,然后伪造现场,造成朱允炆死于乱军的假象,而且这些乱军最好还是朱允炆方面的人;
第二,以给建文帝朱允炆报仇为借口,清洗皇宫内幕所有知情人士,杀人灭口,让真正的"真相"随着他们的死亡一起被埋入坟墓;
第三,朱棣亲自出场,对朱允炆施以国葬之理礼,在声势浩大的仪式上,朱棣会流下感人至深的"鳄鱼眼泪","叔侄情深"会成为一幅精彩的画卷,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此以来,朱允炆的死就成了一个确定的结果,朱棣再不用担心他的残余势力死灰复燃了,在皇位的合法性问题上,朱棣也不必再大动干戈,劳心费力了。那个乖巧机灵的郑和也不可能有七次出海巡游的机会了。明朝的封闭性也会提前显现。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