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用户小耳朵 提供的答案:
小吴的媳妇怀孕了,正需要人照顾。小吴想把乡下的妈妈接来照顾媳妇,可媳妇却说,来可以,但必须等到我快生的时候。伺候完月子,让你妈马上回家,我不想和她置气。小吴一听,果然媳妇还记着上次母亲来住的仇呢?
小吴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没受过什么委屈。长大后,也没经历过什么挫折,所以对一些关系尤其是婆媳关系想的挺简单。
一年前,他在城里开了一个店,想到平时夫妻俩都忙,家里没人照顾。他也没同媳妇商量,一个电话,就把自己的母亲叫来给他们打扫家务。他想,有人照顾他们,他们夫妻俩就可以安心的在外面打拼了。
小吴的想法也没错,可他却没预料到婆媳关系这么复杂。
母亲刚来的时候,也挺高兴的,想着可以天天见到自己的宝贝儿子了。还从家里带来了许多的土特产。
刚开始时,婆媳相处的还可以,起码客客气气的。可没过几天,矛盾就来了,而且越来越多,最后弄的娘俩谁也不搭理谁。
其实,引发矛盾的也不是什么大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正是这些小事,让婆媳之间变得如仇人一样。
比如儿媳洗衣服的时候,用了很多的水,婆婆在一边看着很是心疼。她想着水又不是白送的,也需要交费的,儿媳妇心里没点数吗?
刚开始时她不敢吱声,可当看着儿媳每次洗衣都用那么多的水时。她实在忍不住了,便对儿媳说,洗衣服的时候,摆两遍就行了,不用摆这么多遍。这样也太费水了。
儿媳听了,心里很是不屑,嘴上也反驳道: "洗衣粉难摆,一遍两遍摆不干净,穿身上对身体也不好,所以要摆的干干净净的!"
婆婆又说:"那不一定,我每次洗衣服,都是摆个二三遍就行,也没见怎么着。你看就这几件衣服,你都摆了五遍了,不用再摆了。"
儿媳不听她的,该怎么摆还怎么摆。气的婆婆在一边光翻白眼。
有一次,儿媳从外面调了一份凉菜,没有吃完,便把剩下的倒进了垃圾桶。婆婆见了,又心疼起来,她觉得儿媳太浪费了,剩下的那些得有一半,儿媳是吃一半,扔一半啊。现在调个凉菜多贵啊!吃不了少调一些也行,怎么这么不会算计呢?
她对儿媳这么不会过日子感到生气。她觉得他们才刚开始创业,什么地方都需要钱,任何地方都要省着花,儿媳这么不会算计,怎么能攒下钱。当然,儿媳对她也有诸多不满,嫌她太能管闲事,又不是花她的钱,她凭什么找茬。可她也忘记了,创业的一部分资金是公婆出的。
婆媳俩的生活观念不一样,婆婆是过过苦日子的人,所以十分节俭。看不惯儿媳这样浪费的行为。儿媳却觉得水费粮食再省,能省几个钱,关健是要努力赚钱。
因为这些事,婆媳俩对彼此是越来越有怨言!终于有一天,娘俩爆发了冲突。
那天,夫妻俩刚结完一份帐回来,决定去外面吃顿大餐。儿子打电话给母亲说不回去吃了,母亲问他去哪儿?儿子说朋友请客。母亲交待完他们少喝酒,便挂了电话。
晚上,夫妻俩回到家,儿子喝了不少酒,是儿媳开车回来的。娘俩一起把儿子扶到了卧室。
婆婆突然看到儿媳的头发好像长了。她明明记得儿媳早上出去的时候还是短的,怎么突然就长了呢?她便问儿媳,你的头发是怎么回事?儿媳说是接的假发。婆婆问接假发多少钱?儿媳说一千多。
这下,婆婆的脸色都变了,她很生气,儿媳想留长发,不剪就是,几个月就长长了。为什么非要花一千多接个假的,儿媳这也太烧包了,有钱没地花啦。
尽管她心里很生气,但看儿子醉了,她不想同儿媳吵闹。便压住心中的怒气,想着等儿子明天醒了酒,问问他再说。
第二天,儿子醒了,他刷完牙后走到客厅里吃饭。儿媳因为昨晚照顾儿子,没有睡好,所以早上没有起床,还在补觉。
婆婆趁这空隙对儿子说:"儿啊!不是我多嘴,你说说你媳妇,别让她这么能花钱啦,你现在刚开始干,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她这样大手大脚的花可不行,俗话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算穷。就像昨天她接的那个头发,纯粹是多余的。你也不说说她,过日子这样不行,该省的得省,不能乱花冤枉钱。"
她刚说完,只听见儿媳尖锐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我花的钱是我凭力气挣的,怎么了,你要是看不惯,就不看,你倒是会省,抠抠搜搜一辈子,也没见你攒下几个钱,还不是受穷。"
婆婆听到这句,气的直咬牙,她再也忍不住了,同儿媳吵了起来。她的儿子不知劝谁的是,只能这边安慰一下,那边安慰一下,但婆媳俩谁也不听他的,谁也不让谁一句。
随着争吵声越来越大,惊动了周围的邻居。她们围上前来,聚集在他家的门口,敲着门。
儿子听到敲门声,一溜烟的跑到门口,打开了门。此刻的他恨不得躲的远远的,任凭婆媳俩吵上天,他也不想管了。见邻居走进来,他心里仿佛一块石头落了地。
邻居们费了半天的功夫,发挥着各自的劝架本领,终于把婆媳俩劝住了。
儿媳不甘心的梳洗了一番,拉着丈夫就走了出去。屋里只剩下婆婆和众人在唠叨。婆婆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最后又补充了一句:"我是够够的,一点儿也不想在这住了,当初听儿子的话,来照顾他们就是个错误,天天受气不说,还惹人烦。说什么我也不来了,真是够够的。"
众人安慰她说都这样,婆媳在一起住就得要多理解,多包容些。
婆婆听了摇了摇头,她的脸上露出了苦涩的笑容。
第二天,婆婆就收拾好东西,坐公共汽车回家了。儿子也没有挽留,他觉得母亲走了也好,省的婆媳俩天天闹矛盾。
可他总有用到母亲的时候。
这不,妻子怀孕,他又想到了母亲。为了避免再起冲突,他先征得妻子的同意,再给母亲打电话。
妻子不想婆婆来,但自己临时又没有人照顾,所以才对丈夫说了那番话。
小吴怕妻子生气,答应了她的条件。随后,又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虽说看不惯儿媳,但毕竟是怀孕时期,她爽快的答应了。
结果,日久的相处,娘俩又积累了新的矛盾,儿媳总是支使丈夫干这干那的,有些活,她明明自己就能做,但非要丈夫去做。母亲又看不惯了,但因为是特殊时期,她就忍着没发声。
直到儿媳怀孕产子,她伺候完儿媳月子后,立马就返回了家。
她决定,以后再也不去儿子家长住了,否则,最后非得弄的断绝关系不可。
由网友 自由的柒月 提供的答案:
60岁的张大妈老两口高兴地去儿子家住,孙女却嫌弃老伴说:爷爷,嘴巴臭。儿子说:我给你们租房出去住吧。半年后张大妈的一个举动让一家人都松了一口气。。
张大妈和老伴李来福有一儿一女,儿子李顺女儿李丽从小就让老两口很省心。
老两口都识字不多,但是李顺和李丽却从小就学习成绩好,后来两人先后考上了不错的大学,尤其是李顺还被保送了研究生。
两个孩子毕业后都留在了大城市发展,张大妈和老伴成了村里人们羡慕的对象,李顺和李丽也成了亲戚朋友们教育孩子的榜样。
儿女对张大妈老两口也很孝顺,不但把家里的老房子翻盖一新,还经常回来看他们,或者带着老两口游山玩水,老两口觉得开心极了。
儿子的女朋友是研究生同学小梅,家里经济条件也不错,儿子结婚的时候亲家没有对张大妈提什么条件,只说是张大妈尽心就好,张大妈于是给了儿媳妇58000的彩礼,房子是儿媳妇家的。
婚后儿子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张大妈打电话时候,儿子说工作忙想趁年轻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
女儿比儿媳妇先怀孕,张大妈就去了女儿家帮忙照顾女儿。
儿媳妇怀孕后,张大妈就和儿子说,她先帮李丽照顾一段时间,等到儿媳妇做月子时她再去照顾月子。
亲家却主动提出去照顾儿媳妇坐月子,张大妈觉得这样也好,毕竟亲妈照顾闺女更贴心
儿媳妇生孩子时候,正好外孙生病女婿又出差在外,女儿一个人忙不过来,她就让老伴去看了儿媳妇,她给了包了儿媳妇5000的红包,让儿媳妇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吃。
后来,看着视频里孙女越来越可爱的小模样,张大妈心里就有了念想,她提出要去儿子家住一段时间帮着带孩子,也让亲家休息下。
儿子却说是家里地方小,丈母娘在家住着,张大妈过去家里住不开了,等待女儿再大一点的时候接母亲过去。
一转眼孙女果果3岁了,儿子也没让自己去家里住,张大妈干脆没和儿子打招呼,直接和老伴就去了儿子家。
当儿子和媳妇看见站在家门口的父母时,吃惊极了。儿媳妇赶紧把公婆让进家里,还悄悄地瞪了一眼李顺,李顺赶紧问张大妈:妈,你和爸咋不说一声就来了?
张大妈说:我这来自己儿子家还非得跟你申请啊?
亲家母看到张大妈也有点吃惊,儿子说:妈,你看家里确实住不下,今晚您先在宾馆凑合下,明天我给你和爸去租个房子住。
张大妈看了看说:浪费那钱干什么?我和你爸住客厅就行,一家人还住一起还亲。
亲家母听过了这话,就说:李顺,那我先回家住一段时间,让你父母在家住吧。
当晚李顺丈母娘就回家了,儿媳妇看着脸色就不太好,但是也没说什么,只是夜里果果跟着姥姥睡觉习惯了,一直哭着找姥姥,一家人都没睡好觉。
第二天,儿子把果果送到幼儿园后,和儿媳妇顶着黑眼圈去上班了,张大妈和老伴在家也没什么事可做,就想帮着儿子打扫家里卫生。
正在他们老两口忙着干活时,有人敲门,张大妈开门一看是个陌生的女人,女人说自己是来做保洁的,张大妈赶紧给儿子打电话。
儿子在电话里说:妈,忘了和你说了,今天是定期保洁的,这个保洁大姐在我们家做了好多年了,她知道怎么干,你让她进去干活就行。
张大妈看着那个女人熟门熟路的在儿子家打扫卫生,她忍不住问道:你打扫一次多少钱啊?
女人说:您家儿媳妇办理的包年,每年5500块钱,每周打扫一次。看着张大妈一副心疼的样子,女人说:您儿媳妇是我们公司的老客户了,这是最优惠的价格了,我们还会赠送一次油烟机的深度清洁。
下午的时候,张大妈又听见门铃响,原来是儿媳妇网上买的蔬菜和水果到了,张大妈看了一眼包装上的标签,不禁有点咂舌。
等到晚上儿子下班回家,张大妈已经做好了饭菜,儿媳妇吃了一点后就不吃了,只说是吃饱了。
可是没多久儿媳妇订的外卖又到了,张大妈问儿媳妇说:你不是说吃饱了?随后又反应过来说:是不是我做的不合你口味?
儿媳妇有点讪讪的,说:妈,不是的,就是我有点嘴馋了。然后就坐在桌前不说话吃起了外卖。
张大妈坐在小梅对面说:小梅啊,你这打扫卫生还要雇人啊?打扫一次也不便宜,这房子也不大,自己勤快点也就能干完了, 何必浪费那钱呢?
小梅笑了笑没接话,张大妈又说:你们还年轻,不要总想着享福,过日子要学会打算,老话说: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才受穷。
小梅没吭声站起身来就去了卧室。
李顺一看媳妇不高兴了,紧跟着进了卧室,过了一会儿又出来拉张大妈坐到沙发上说:妈你就别操心了,看会电视吧。
张大妈看着儿子说:儿子,你这周围的菜市场在哪里?我和你爸在家闲着没事,每天去买点菜,你们在网上买得太贵了。
李顺想了想说:出门10分钟的距离,您愿意去就一大早去,菜还新鲜,也别买太多,够一天吃得就行。
然后,李顺又说:妈,你明天炒菜的时候少放点盐和油。
张大妈一听,就说:是不是你媳妇嫌弃我炒的菜不好吃?我和你爸吃习惯了,没油没盐的没滋味啊,再说你又不是吃不起油,多放点油有啥不行?
李顺耐心地说:不是吃不起油,是你和我爸年纪大了,一定要少盐少油,吃得清淡点对您二老的身体好。
张大妈撇了撇嘴说:我知道了。然后又问:果果怎么没回来?李顺说:果果跟她姥姥睡习惯了,昨晚没睡好,我就让她姥姥接回家了,这样我们也能休息得好一点,昨晚没睡好我这一天没精神。
张大妈有点不高兴了:我这来就是为了看孙女的,你这还不接回来?
李顺赶紧说:这不后天就周末了,到时候你和我爸再和果果熟悉两天,要不然果果晚上总是哭,您不心疼你孙女啊?
张大妈不说话了,第二天一大早她和老伴打听着去了早市,买回来了一大堆的蔬菜和水果。
晚上,李顺和小梅看见厨房里一堆的蔬菜和水果都有点意外,张大妈喜滋滋地说:买得多也好讲价,而且不用总出门去买菜了。
小梅说:妈,你买这么多,这不是要好多天吃同样的菜?再说放上几天也就不新鲜了,少买点每天吃新鲜的多好?你这虾是不是买的不是活虾啊?
张大妈本来求表扬的心情一下就没有了,说:每天买一点费事不说还贵,我这放在冰箱也一样保鲜。卖虾的人说这虾刚S没多久不影响口感,但是却便宜很多呢。
第二天下班时候,小梅没回家,李顺说是她回娘家看果果去了。张大妈嘱咐儿子周末一定要把果果接回来,让她看看。
周六一大早,张大妈就起床做了早饭,等着儿子去接孙女。结果8点多了,儿子和媳妇房间也没有动静,张大妈忍不住要去敲门。
老伴拉住她说:孩子们还不容易休息一天,让他们多睡会,也不着急的事。
张大妈好不容易等到9点,就坐不住了,不顾老伴的劝说去敲门,喊儿子去丈母娘家接孙女。
李顺睡眼惺忪地打开房门说:妈,时间还早着呢,你着什么急啊?让我们再睡会吧。
张大妈却大声说:都9点多了,我做的饭都凉了,你们还不起床,早睡早起可是好习惯。
李顺无可奈何地起床,可是小梅却一直磨蹭到10点才起来,等到午饭后李顺才和小梅带着果果回来,张大妈老两口看见孙女高兴地抱着她就要亲,果果却躲开了李来福说:爷爷,嘴巴臭。
李来福脸色一变就愣住了,小梅却扯了一把女儿,说:果果,先去洗手洗脸换衣服。
张大妈赶紧跟着果果进了卫生间想要帮她洗手,小梅却对她说:妈,你别管她,让她自己洗就好,小孩子要锻炼她们的自理能力。
下午午睡后,张大妈想要带果果下楼去玩,小梅却说:妈,果果的舞蹈课时间要到了,我要带她去上课了。让李顺带您出去转转吧。
等小梅带着女儿出门了,李顺和父母说:爸,果果中午那话您别介意,您常年抽烟身上有烟味,果果不适应,他外公外婆都不吸烟。
李来福把拿出来的烟又放了回去,李顺又说:我给您和妈在小区租个房子住吧,这样你们老两口也自由些。
张大妈和老伴都不高兴了,说:我们这才住了几天,你这就烦我们了?你丈母娘住了那么久也没见你让你丈母娘租房子住?你这是有了丈母娘就不要自己亲爹妈了?
李来福更是生气地说:你是娶媳妇,不是倒插门,我和你妈出去租房子住,村里人知道了还不得笑掉大牙?
李顺叹了口气,说:爸,你在家不能抽烟。
李来福才后知后觉地说:果果回她姥姥家住是因为我抽烟?
李顺说:是,你这烟瘾大,每天回家家里一股烟味,二手烟对孩子的健康不利,就是您自己也要少抽烟才好啊。
李来福说:行,那果果在家我不抽烟,白天我去门口抽。
李顺又说:妈,每天买菜少买点,咱们荤素搭配着吃,如果您不觉得每天买菜辛苦,我网上买点,天天吃同样的菜也让人就吃腻了,再好吃的东西连着吃也会腻歪的。
李顺又说:妈,你每天你就负责和我爸出门遛弯,在家看电视,其他的事您就不要管了,有什么事你和我说,我来处理,你看好不好?
张大妈看了儿子的笑脸说:好,都听你的。
就这样,张大妈和老伴在儿子家除了吃饭也没啥事可干,每天在家看电视、睡觉、偶尔下楼去遛弯,可是和楼下的邻居又没有啥可聊的话题。
果果倒是慢慢地和他们亲近了起来,只是下午有绘画课或者舞蹈课的时候,都是亲家去幼儿园接着上课,晚上也就在姥姥家睡了,张大妈不认识路又不会开车。
果果不在家的晚上吃完饭,儿子小两口就在卧室各自抱着手机自得其乐,剩下张大妈和老伴在客厅百无聊赖看电视。
张大妈和老伴早睡习惯了,每到九点多就开始催着李顺和小梅睡觉,并说:年轻人,现在不知道爱惜身体,将来老了身体就会给你颜色看。
后来无聊之下,张大妈在楼下溜达时候见到矿泉水瓶子和废旧纸壳就带回家,想要攒着卖钱,也可以贴补儿子的家用。
有一次一家人出门吃饭,果果看见地上的一个矿泉水瓶,开心地捡起来递给了张大妈,说:奶奶,给你,等你卖了以后给我买冰激凌吃。
小梅一看,黑着脸把果果手里的瓶子一把打到地下,拉着女儿转身就回家了。
李顺只好讪讪的带着父母也回了家,看着紧闭的卧室门,李顺对张大妈说:妈,您别往家里拣这些东西了,这些东西不卫生,你万一因为这个生病了,花的医疗费可是多少瓶子换不来的。
张大妈看着儿子尴尬的样子,心里也很不舒服,于是对儿子说:顺子,你给我和你爸买票吧,我们回老家。
李顺说:妈,要不然我在小区给你和爸租房子住,这样咱们都自由,只是你也不能捡废品,毕竟不卫生。
张大妈摇头说:不了,我和你爸钱上不能帮你的忙,租房子又是一笔大开销,只要你们小家庭过得好,我和你爸就放心了,我们在老家也自由,都是老邻居也有人说话。你这里出门一个人也不认识,天天在家里实在是憋屈得很。
两天后,李顺和小梅带着果果,开着车把父母送回了老家。
回答题主问题
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很多的生活习惯不一样,很容易产生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日常琐事,对老人和年轻人来说,生活都是一种煎熬。
父母和子女同住,如果双方都明事理懂得退让,生活还容易些,如果遇到强势掌控力强的父母,有可能让原本相爱的小两口最后以离婚收场。
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和子女之间可以保持"一碗汤的距离"。生活里没有谁对谁错,不过是生活习惯和观念的不同而已,但是就是这样些不同,可能会导致生活的摩擦和矛盾,让生活变得一地鸡毛。
由网友 老树YZX 提供的答案:
吴阿姨高高兴兴地与儿女住在一起,结果却是不欢而散,她跟儿子说:"我的家是你的家,你的家不是我的家"。
我过去的邻居吴阿姨今年67岁,老伴去世的早,一个人辛辛苦苦将儿女拉扯大,儿子和女儿不放心她一个人住,让她去家里一起住。她在儿子和女儿家各住了一年,最后对与儿女住在一起彻底失望。主要有以下问题:
1.寄人篱下生活不自在。儿子住两室一厅的房子,夫妻俩和孙子分别睡两个卧室,把吴阿姨安排在了储物间,放了一张单人床,旁边都是杂七乱八的东西。吴阿姨文化程度不高,唯一的爱好是看电视。但她每次去厅里看电视,没看多长时间儿媳就要关机,说电视声音大太吵人。吴阿姨要求儿子买个小电视,放在吴阿姨住的小屋,但儿子不同意,说储物间都是纸箱等易燃物,不宜放电视。吴阿姨觉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没有办法,只能一忍再忍。
2.生活不习惯。吴阿姨是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可自从跟儿子生活以后,虽然吃穿不愁,生活无忧,但心情总是很郁闷。小两口下班回来就钻到屋里不出来,儿子偶尔跟他说几句话,还嫌他啥都不懂,让他闭嘴少说话。习惯了一辈子大喇叭,到了儿女家成了哑巴。她看不惯儿媳逼孩子学习,跟儿子偷偷说,孩子还小,不要逼得太紧。儿子却说,您不懂,别瞎掺和。有时候看着孩子学习很辛苦,就说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再学,儿媳马上急眼,说老思想会耽误孩子。
3.子女看重钱。儿子和儿媳做得很过分,家里买菜等日常生活开销基本由吴阿姨掏钱,即使这样做,儿媳也不领情。儿媳觉得让婆婆同住是尽了孝道,吴阿姨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吴阿姨住在女儿家时,女婿总是说挣得太少,家里开销太大。吴阿姨被弄得很不好意思,时不时拿出几千块钱贴补女儿家。每次拿钱时女婿立马乐不可支,说一大堆好听的话,两个月后又恢复原样。经过一段时间,吴阿姨看明白了,有钱才是娘,没钱啥也不是。
4.额外负担重。女儿和女婿都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吴阿姨很体谅他们,每天除了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外,还承担了接送孩子的活。孩子每天都要上兴趣班,吴阿姨陪着去不成问题,关键是家长也要跟着学,回来辅导孩子,如果你不学,那微信群的作业就完不成。吴阿姨岁数大了,脑子不好使,智能手机也摆弄不好,女儿和女婿教了很多次,还是不会。很多次孩子的作业没完成,老师就找家长。小两口抱怨吴阿姨不用心。吴阿姨觉得,每天这么累死累活的伺候你们,不但不知道感恩,还让我去做老人做不到的事情,心情很坏。
5.饮食起居差异大。吴阿姨口味偏清淡,喜欢养生,由于有三高,在饮食上面更加小心谨慎。而儿女则截然相反,高兴了就在家吃,不高兴了就下馆子或者叫外卖。他们喜欢火锅、炸鸡、烧烤、小龙虾、啤酒等等,更加注重的是美味。作息时间方面,吴阿姨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而儿女通常都是夜猫子。如果吴阿姨唠叨几句,孩子们就很不耐烦了,老人的好心反倒成了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最后,吴阿姨毅然决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住。一个人的生活很是自在,经常找老姐妹聊聊天,偶尔外出旅游,心情非常舒畅,再也不去儿女家做带薪的免费保姆。吴阿姨为人好,平时有点什么事,邻居都会帮忙,他感叹儿女虽亲生,却不如邻里。她说:我想体验一下同住养老好不好,现在知道了,人上了岁数只要生活能自理,千万别和孩子同住,那滋味不好受。她跟儿子说:"我的家是你的家,你的家不是我的家。"
老人和子女住一起,确实可以享受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家庭幸福。但是,同在一个屋檐下,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日积月累,有些小的分歧就可能产生矛盾。矛盾深了,便难以调和,结果是老人和孩子都很苦恼,最后往往不欢而散。
总结和启示:
1.每个人步入晚年,都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但不是每个老人都能子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有些老人固执的认为,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到老那天必须住在一起养老。同住才知道,那滋味真的不好受。
2.老人和儿女是两代人,存在代际差异。彼此的观念不同,生活、饮食、消费、育儿、卫生等等习惯差异很大,长期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冲突,父母和儿女都不开心。
3.住一起容易触发婆媳矛盾。婆媳关系是家家最难念的一本经。很多婆媳刚开始关系还是不错的,但相处久了,看到对方的缺点更多了,就会产生矛盾。所以,如果老人和子女分开住,这样婆婆和儿媳见面的次数不多,产生矛盾的机会也就自然减少,即便见面时有什么意见,分开一段时间各自冷静就会好多了。如果分开住的话,婆媳更容易和谐相处,家庭更和睦。
4.只要生活能自理,尽量不要和儿女同住。老年人惬意的生活方式很多,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心情舒畅,身体自然健康,不必跟儿女住在一起找不痛快。分开住了,才会距离产生亲和美,分住的距离越远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越好。那这个距离究竟是多远才好呢?最好就是"一碗汤的距离",也就煲好一碗汤,送到子女那里还不凉。这样,老人既能够想子女的时候就过去看看。而子女又可以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尤其是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他们可以立马就赶到床前。
5.当老人不能自理的时候,可以请保姆到家里,或者去住养老院。
由网友 下吧毛毛雨 提供的答案:
56岁的老人回到自己的房间,叹了口气,摇摇头,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女儿和她吵架了。自从老伴走后,她经常儿子家住一段时间,又去女儿家住一段时间。每次在女儿家都是闹得不欢而散,可是回到儿子那,媳妇又挑刺,儿子受夹心气。她这次重新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又轮到来女儿家住,老人杨凤英在厨房忙完后,差不多女儿一家人就要回来了。老人坐在沙发上稍作休息。
下午六点,女儿麦子回来了。她径直往厨房跑,有妈妈在她轻松了很多,回家就有饭吃,什么家务活都不用做。
"妈,跟你说了多少回了,不要把这些塑料袋留着!你看看到处都是你塞的塑料袋。"麦子来到厨房就开始发脾气,把老人那些塑料袋全拉出来扔掉了。
老人没有作声,去厨房把热气腾腾的菜一盘盘的往桌上端。她习惯了把塑料袋往墙上这里挂一点东西,那里挂一点东西,总觉得留着有用。麦子是说过几回,老人并没往心里去。塑料袋里有的装干辣椒,有的装点八角,有的装点黄豆,一辈子的习惯,再改有点难。
可是饭后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激化了母女的矛盾。
麦子今天也不知是怎么了,回来脸色就不对,火气就很大。老母亲清楚女儿脾气,这是暴风雨要来了,不知谁要倒霉?
一家人正在桌上吃饭,麦子拿出手机很严肃地问外孙女:"你知道英语考了多少分吗?"外孙女眼神躲闪,端起饭碗想逃离饭桌,却被麦子一声呵斥又坐了下来。
"出了那么多钱给你补,从幼儿园就开始给你补英语,这么多年了灌风也灌进去几个单词了。你现在给我考个不及格,钱都丢到水里去了!"
饭桌上气氛很紧张,没有人敢说话,外婆心疼外孙女想帮她说几句,但是看见麦子火气很大,还是忍了下来。
也是出鬼,外孙女一天到晚都在学习,节假日放假这里送那里送,到处上课,一家人围着她转,成绩依然没有起色,也难怪女儿会心焦。老人心想。
外孙女低着头不说话,麦子要她吃完饭了把几页单词全默下来。一顿饭就这样在提心吊胆中吃完,老人起身收拾碗筷,麦子回到房间玩手机。
家里静静的,只有厨房里老人打开水龙头水流洗碗的声音。老人忙完想看会电视,但想一想还是算了,就去洗手间准备早早地洗了睡觉。
还没洗完,就听见"啪"的一声,老人慌忙跑出来,见地上手机摔成两部分。麦子两手叉腰,正怒气冲冲地要打孩子。
老人冲过去把孩子护到了身后,麦子把矛头转向对准自己的母亲。
"你护着她,你能护她一生啊!"
"她一天到晚学,你就让她喘口气不行吗?你下班回家了还知道躺着不动,什么事都不做,连被子都不叠一个,你还说她?"
母女俩真的吵了起来。
最后,老人护住了孩子,却把一肚子气留给了自己。她躺在床上,思前想后,决定明天就回老家,儿子家女儿家都不去,她要自己一个人过。
第二天,老人收拾行李,告诉女儿自己的决定,麦子后悔,但母亲坚决不肯留下了。
人老了,真的不要和子女住一起,住在一起确实会都不开心。
首先是老人生活习惯的不同。老人早睡早起,子女熬夜刷手机。说多了会变成吵架。
教育观念不一样,老人宠孩子,隔辈疼,而父母教育孩子是超前学习,不想输在起跑线上。
老人一辈子勤俭节约,生活节奏慢,子女工作压力大,回家不想动,看不顺眼的怨气积压多了就有矛盾。
由网友 孝感方觉 提供的答案:
这是个当今人口老龄化最尖锐的话题,有幸和各位志友共同交流探讨。人生在世都有充满阳光朝气,青春活泼的那个年代,也就是年青时代,那举止言行,衣着打扮,身材长相的确与老年时期有巨大差别,而到了老年后以上情况就不用说了。现如今全社会巳步入小康生活时期,老年人的确难以和年青人相处一室,自己心中必须明白这一难以起齿的事实,为了子女们正常的家庭生活,我认为还是分开居住为易。当然如果子女们要求自己给他(她)们看家带小孩,最好也别推辞,最好做到和谐相处,五福同堂其乐融融。
由网友 天若有情天易吴 提供的答案:
非常认同,目前正困惑的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老人爱唠叨,年轻人不耐烦!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生活习惯中,一大隐患问题!
妻子因为要照顾儿子一家子吃饭问题,比我早一段时间来到了儿子家,经营十几年的药店停业后,把刚刚翻新的楼房装修好,出租出去后,我也来到了儿子家,一家人住在一起了。
妻子每天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活,我在附近找了一份工作,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
孙子上下学,由儿子开车接送,儿媳妇开了两个自己的门市部,经营衣服和鞋子。中午不回家吃饭。带饭给雇佣的营业员一起吃。妻子把我们祖孙三代伺候吃了早饭,给儿媳妇做中午带的饭菜,之后开始做中午的饭菜。每天上午忙个不停,下午去菜市场采购,天天如此。只有晚饭后,属于自己的时间,放松心情,彻底休息了。
我吃了晚饭,洗漱完了就睡觉,工作一天,浑身乏力,睡不着也就躺着看会手机。
上班的第二年年底,因为劳累过度,腰间盘突出了,停止了工作,保守治疗了一段时间,就是春节了,新冠疫情开始了,等疫情结束了,去了南方女儿那里,帮忙建厂房,回来时间就快春节了,一年就这样度过了。
有工作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感觉,在家里这段时间,感到了很多不适和代沟。
首先吃饭就是大问题:孙子吃饭是无肉不欢,儿子是这不吃那不吃!对口的饭菜不多!把做饭的妻子搞得焦头烂额!众口难调啊!把爱吃包子、饺子等面食的我俩,也不得不以做米饭炒菜为主了。而妻子胃口不好,米饭也不对她的胃口!
作息规律也是一个大问题:晚上看手机玩电脑游戏,是孙子、儿子、儿媳妇们的主要工作,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床,不知说过多少次,真的是磨皮嘴皮子,也无济于事!
看着即将上高中的孙子,玩物丧志,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真的是很痛心!大好时光,白白浪费了!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真的是为难和气愤。只有老师叫家长的时候,儿子儿媳才训斥孙子一阵子,之后又我行我素的玩起来了!
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等,有着天壤之别,看不惯的东西太多了!
已经感觉到了不协调的气氛了!可能孩子们,对我俩也已经感到厌恶了!
妻子总是给我唠叨:等孙子上了高中,赶紧回老家吧!已经迫不及待了!可想而知,妻子内心的感受,是多么惆怅啊!
虽然自己也明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天天搭钱也没有什么怨言,再说儿子经常给钱,买这买那的,也不是钱的事,就是感觉心里不舒服,没有一点幸福感,非常压抑的感觉,心里不平衡似的!这种感觉越来越敏感了!
这么多年的积蓄,都帮助儿子买房子车子了!留下的也没有多少了,妻子的身体也三高了,每天大把的药用着,还要照顾儿子一家子的生活,我感觉挺内疚的,还没有过过舒心的日子,真的是惭愧!
希望孩子们也能理解,老人们的苦衷,老人都愿意有自己一个老窝,吃好吃赖无所谓!心情好!虽然孩子们希望老人在身边,方便彼此照顾,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真的是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影响着生活质量问题,希望彼此体谅,回归自然吧!那样都是一种解脱吧!
由网友 胜之又胜 提供的答案:
不一定。有的是这样,有的不是这拜。
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长辈和晚辈都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住一起还是比较好。一来老与小之间形成互补,各尽所能,家里的大小事务可能会处理得更加完美;二来家里人多有老有小会更有家的氛围,心情更加舒畅。
如果长辈和晚辈之间,有任一方不那么通情达理,就是想住一块恐怕也难相处!如果是这种情况,还是选择不住一块的好。不经常、不时刻在一起,发生不愉快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还有就是,明明白白长辈与晚辈之间很和谐,但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选择各住各的;同时,明明白白长辈与晚辈之间有隔阂,但又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住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结合客观实际,才能做出比迨。
由网友 水色心情mm 提供的答案:
刘军看着母亲自己走入登机安检口的背影,双手攥的紧紧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流到嘴里咸咸的,心里翻江倒海。
刘军是单亲家庭,从他12岁开始,父母离婚之后,就是妈妈一个人拉扯他长大,一直没有再婚。他爸爸却在离婚不久后就重新组建了家庭,对刘军的关心很少。
他妈妈在公交公司当司机,很多时候早班早上5点前就得上班,晚班晚上9点多才下班,刘军每天放学后,都是一个人在家里等妈妈,晚饭是妈妈早上事先准备好的,直接热一下吃。后来单位考虑她的家庭情况困难,方便她照顾孩子,把她调去当了调度员,刘军的生活才正常一些。
他们的生活自然很清苦,但妈妈宁可自己苦点,也尽量让刘军不受委屈。刘军在心里经常告诉自己,长大后一定要努力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刘军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妈妈拿出全部的积蓄把他送到北方一所外语学院,学了一年的日语,然后去了日本的一家语言学校继续学习了一年,然后通过外国人统一考试,考入了日本的一所大学。
在日本期间,刘军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虽然很苦,但刘军都挺过来了。
大学期间,刘军认识了后来的妻子杨丽,杨丽比刘军大了两岁,但人长的很娇小,两人相恋后,在打工之余,也能感受到一点温馨,在异国他乡互相扶持和鼓励。
大学毕业后,他们俩选择了留在日本,各自找了一份工作,并在一年后回国完成了婚礼。
刘军选择了留在国外发展,妈妈虽然有点不舍,但还是支持了儿子,对儿媳妇也很是喜欢,而一年后,大孙子的出生,更是让刘军妈妈高兴不已,虽然不能在一起,但每天都能通过视频看到小家伙。
而刘军看到妈妈和媳妇杨丽在视频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也非常开心,觉得自己很幸运。
刘军工作了不到三年,就辞职自己创业,开了一家中餐馆,投入了他们全部的积蓄,好在餐馆开业后生意很好,收入比在上班时高了很多。
在两年后,他们贷款自己建了一栋房子,房子比较大,夫妻俩开心的搬到了新家。这期间,他们的二儿子出生了。夫妻都很忙,商量着想让老人过来帮着带孩子,只是杨丽的父母身体不太好,还要照顾杨丽弟弟的孩子,没法过来,即使过来了,按照规定也没法长时间呆在这边。
而刘军妈妈也已经退休了,而且是单身,符合来这边的条件,尤其是刘军妈妈退休后一个人生活,十分孤单,时常流露出想儿子和孙子的意思。
于是刘军给妈妈办好了手续,刘军妈妈把国内的家整理了一番,把家里的东西能送人的都送人,不能送人的都清理了,房子委托给亲戚照看,然后来了日本,和儿子一家团聚了。妈妈的到来让刘军开心不已,好几年了,终于又可以和妈妈在一起生活了。
刘军妈妈也很开心,一是又能每天看到儿子了,更开心的是,还能带着可爱的孙子。
不过,原本想象中的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场面并没持续几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军妈妈的心里有些烦躁。
一是她语言不通,每天基本都是呆在家里,有些闷。
二是她每天除了早上那一段时间,其余时间几乎看不到儿子。刘军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做早饭,杨丽起来的比较晚,差不多7点半才起来,吃过早饭后直接去上班。刘军去送大儿子上幼儿园,接着去买餐馆的食材,然后直接去店里准备,开业后就一直不闲着,直到晚上10点半歇业,回到家都11点了,洗澡后最快也要11点半才能休息,天天如此。
刘军妈妈见此情形,当即对儿媳杨丽说,这样不行啊,刘军每天那么累,早上能不能你起来做饭送孩子?杨丽的回答是,这几年都形成习惯了。
刘军妈妈更生气了,儿子从小在家里都没这么受苦,长大结婚了,怎么能反而更累呢,就和杨丽分辨了起来,不过自然是没什么结果,但是之前的融洽氛围消失了。刘军妈妈每天看到儿子连轴转,那么辛苦,心里越发烦躁。
另外她对杨丽花钱大手大脚也有意见,在刘军妈妈看来,有的钱花的纯属浪费,比如每月都去美容院两次,比如买一些高级补品,高级化妆品。
而杨丽呢,对婆婆也有不少意见,比如婆婆特别愿意买超市里快要过期的打折食品,一买就是好多,放冰箱里慢慢吃,她就跟婆婆说,这些快要过期的食品尽量少买,当天吃不完的就扔掉别吃了,刘军妈妈是节省惯了的,自然不赞同,两人争了几次,也没什么结果,杨丽一气之下,直接买了个冰箱,给刘军妈妈专用。
她们婆媳之间的关系变化刘军很快就觉察到了,他先是告诉杨丽不要和妈妈争辩,即使不赞同妈妈的观点,也别当场反驳。又和妈妈说,也别管杨丽的生活和消费习惯。
但是,婆媳矛盾既然已经产生,就基本不可能化解,毕竟每个人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对于看不惯的事情,肯定会忍不住说出来。
终于,在关于带小孩的事情上,大吵起来。吵架的原因是刘军妈妈带孙子时,孩子哭闹饿了就马上给吃东西,而杨丽的观点是按时按量给孩子吃东西。谁也不能说服谁,吵到最后也没有结果。
随着她们俩的关系日渐紧张,刘军也有些烦躁,本来每天就很累,家里的两个女人还天天吵架,心更累。
不到一年,婆媳之间已经发展到互相不说话的地步。杨丽对刘军表示,再这样下去,她要搬出去住。
刘军妈妈面对这个局面,对刘军表示,她还是回国自己生活吧。
刘军对短短一年的时间,婆媳关系就从当初欢声笑语,变成互不理睬,相看两相厌,感到十分困惑和悲伤。
也反复的去劝说两个人,但没有任何明显的效果,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点太多了。
最后,妈妈还是走了,一个人回国。
最后只想说两点:
1、当老人身体还健康的时候,尽量不和儿女住一起,不在一起的时候,婆媳关系或许其乐融融,一旦在一起,一切都很难说。
2、老人总有身体不好的那一天,这时候双方即使再看不惯对方的生活习惯,都需要互相理解,因为留给你们在一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
由网友 三姐150165142 提供的答案:
本打算长期住在儿子家的吴姐,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谁都不开心?"这是刚刚从儿子家回来的吴姐,和我说得发自肺腑的一句话。
今年55岁的吴姐终于退休了,她打算去北京的儿子家常住了,她想:等儿子有了孩子,她就给他们看孩子。这样一算,可能十年八年的见不到她了,2个月前我俩依依惜别。
想不到今天就遇到吴姐了,她拉着我的手,坐在小区楼下的椅子上,就和我说起了,为何在儿子家只待了2个月,就赶紧回来了:
我刚到儿子家时,本想着早餐给他们做点可口的,都说早餐要吃好。
早晨我不到五点钟就醒了,我开始做早餐,老早就做好了,心想:六点半总该起床了吧?接着等,七点半才起床,然后忙忙叨叨地洗漱,吃上一口早点,八点钟从家出发,你说就不能早睡早起吗?儿子说:妈,以后不要那么早就开始做早餐,一有动静我俩都睡不好觉了,七点多您买点早点回来吃就行了。
我还是不愿意去买浆子油条,我五点钟醒了以后,就把粥熬上,鸡蛋煮了,我就蹑手蹑脚的,恐怕出一点动静,然后就等着他们起床,我就瞪着眼睛,躺在床上,有时候把我饿的,我都心烦。以前在家我六点半就吃早餐,现在吃完早餐已经八点了。他们有时候就一个人吃一个鸡蛋,就走了,粥只有我一个人喝。
这天吴姐心想:好久没有吃三鲜馅了,给孩子做点盒子吃,吴姐上午就去市场买韭菜,把韭菜一根一根地摘好,下午就开始忙乎,因为儿子可爱吃吴姐烙的三鲜馅盒子了,一顿就要吃七八个,再加上儿媳妇,吴姐烙的盒子足足有17个,她总算做完了,儿子儿媳妇马上就要到家了,她想再做个汤,吴姐的手机响了,儿子来电话了,告诉她,晚饭不回来吃饭了,朋友请客。
吴姐就说:怎么不早说,我烙的三鲜馅盒子。儿子说:妈,我们也是在回家的路上,刚刚接到电话。
吴姐自己汤也不做了,吃了三个盒子,第二天早晨,吴姐早早地就做好早餐,把盒子热一下,熬了点粥,儿子儿媳妇一起起床,吃早餐,就喝了点粥,谁也没有吃盒子,都说一早晨吃韭菜馅,口气太重了,怕别人嫌弃。
吴姐自己又吃了三个,中午自己一个人吃饭,又吃了盒子,晚饭还得做米饭炒菜,儿媳妇不吃剩饭,儿子勉强吃了二个盒子,吴姐把剩下的盒子吃了,你说,这盒子感情是为我一个人做的,再也不打算做盒子了。
第二天,儿子早早地就告诉吴姐,晚饭不用做了,他们买回点好吃的,给吴姐一个惊喜,吴姐心想:不错,这下省事了,可能儿子儿媳妇觉得吴姐吃了一天剩饭,有点于心不忍,赶紧表现一下。
吴姐就等着儿子儿媳妇回来开饭了,两个人是带来了惊喜,一箱梭子蟹,足足有十几个,其它的什么也没有,可是吴姐尿酸高,不敢吃螃蟹,怕痛风,吴姐只得说:你们俩吃吧,我煮方便面吃吧。
儿子儿媳妇也不高兴:我妈还在生气,花这么多钱买了螃蟹,还不吃,吴姐也不高兴:把螃蟹当饭吃,哪有这样的吃法,再说了,为何就不问问我,喜不喜欢吃螃蟹。
周六日休息时,三个人打算去超市购物,吴姐每次都是走着去,因为超市离家很近,走着十多分钟就到了,可是儿子两个人非要开车去,到那里还要花停车费,有时候又没有停车位,宁可坐车上等着,也不走着来。
吴姐坐车上等了一会儿,就烦了,自己下车先进超市了,等吴姐把需要买的东西都选得差不多了,儿子儿媳妇才进超市,吴姐只得站在超市结账区,继续等,儿子两个人,慢慢悠悠的,一边聊天一边选零食,选了一袋子零食,吴姐心想:我结账吧,难得一起来超市,一结账不要紧,500多块钱,吴姐很不高兴,这些零食比她买的菜和肉可贵多了,一点都不会过日子。
吴姐过生日那天,儿媳妇从网上给吴姐买了一身衣服,价格不便宜,款式太时尚了,吴姐没有看中,儿媳妇只得退货了。
趁着儿子两个人休息,吴姐想去商场买衣服,让他俩陪着,可是他俩让吴姐在网上选,吴姐可不想从网上选,怕尺寸不合适,她不习惯网购,他俩不陪她去,说可以给她报销,吴姐在这里又没有同伴,只得一个人逛商场,越逛越不高兴,越逛越没意思,一件衣服也没有买成。
天气太热了,晚上在客厅看电视,必须要开空调,孩子们开24度,吴姐说:开26℃就行,又省电,温度又合适,儿子说:26℃根本就感觉不到凉快。说完,两个人就回自己卧室,回卧室开空调,肯定是24℃,这下吴姐没话可说了,自己一个人在客厅看电视,开着大空调,又有点心疼,干脆也回卧室了。
吴姐想扫地就去超市买了笤帚,回来搞卫生,感觉挺累的,晚上儿子儿媳妇回来,吴姐就说:今天大扫除,真是累人。
儿子说:干嘛买笤帚呀,用扫地机器人,不就又省事又省力吗?
吴姐说:扫地机器人,我总感觉扫不干净,我就给你们买了笤帚,以后就用笤帚吧,又省电,扫得又干净。
儿媳妇说:您看用笤帚扫,这就有一根头发,其实您根本就不用担心,扫地机器人扫不干净,比人工强,您不在这的时候,我们一直都在用扫地机器人。
吴姐算是明白了,我这不是受累不讨好吗?没事找事,还招人烦。
第二天,吴姐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了,她在儿子家这2个月,觉得只有憋屈,她说要回自己家了,儿子儿媳妇一句挽留的话都没有说。
吴姐说:我只呆了2个月,就感觉吃喝拉撒睡,没有一样合我的心意的,我觉得很憋屈,我想这两个孩子也一定不会高兴,不然,我说要回自己家,都没有挽留我,可能早就巴不得我赶快走呢。
我告诉你"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样你不开心,他们也不开心"我算看透了,将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再也不会和儿子住在一起了,看不惯他们的事,又不能说,干生气,我这不是自找苦吃吗?趁着还没有闹僵,赶紧回来了。
其实,说了半天,只是吴姐和儿子儿媳妇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我说:两口子还有三观不一致的,何况两代人了,只要不在一起住,这些事,就都不是事。你自己一个人住,自在了,孩子们也自在了,在一起烦,不在一起想。吴姐说,还真是那么回事。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人老了,千万别和儿女住在一起,那样谁都不高兴"因为,老人和年轻人的衣食住行,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谁也没有错;谁也不能勉强谁;谁也很难将就谁;一旦有分歧,双方都不高兴,都不快乐,更不会幸福。所以只要条件允许,还是单独生活,距离产生美,过年过节聚在一起,和和气气的,日子过得香甜。
看上一代老人和儿女住在一起的,经常闹别扭,分开了,反而彼此挂念了,所以说,老人自己能动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儿女住在一起,这样才是明智之举,家和才能万事兴。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