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送父母到养老院吗?_你会送父母去养老院吗?

由网友 秋之韵刘国才 提供的答案: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养老问题就成了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

怎样养老更合适,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养老方式。但"居家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家庭、尤其是农村乡镇家庭的主要选择。现在各种养老机构不断涌现,而民营企业占养老机构的80%以上。谁办谁都想挣钱,谁送老人去谁都得花钱。老人愿不愿意去不说,主要还得看儿女的经济条件允不允许。

现在人的思想都很开放,如果条件好的话,送老人去好一点的养老院,要比在家里享福。那里人多,说话唠嗑方便,玩玩乐乐也开心。只要子女隔三差五地去看看,每次去买点水果零食或日用品,老人是不会寂寞的。在我认识的人中,凡是送老人去养老院的,都是家里儿女多的。一个人每月出多少钱,谁有空儿谁就去看看,其实也挺好的。而只有一个独生子女的,却很少有人把老人送养老院的。这可能跟经济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送老人去养老院,有的儿女不介意,可老人介意。老人会想,"我有儿有女的,去养老院,不是让人笑话吗"?持这种想法的老人是很多的。不过叫我来说,虽然"居家养老"是主要方式,但去养老院养老,仍然是很不错的一种选择。不管怎样,只要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们就支持吧!

由网友 飞飞姐Coco 提供的答案:

说实在话,我是不愿意把父母送进养老院的。一般女人结婚后,所面对的是自己的父母和公婆。

⏩首先因为公婆是老公的父母,婚后还是住在一起比较好。因为婚后有小孩儿了,会比较注重亲子教育,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亲子关系就是孩子最好的模仿榜样。

⏩但是与老人住在一起的问题有很多种。第一种,家教比较好的,问题就不大;第二种,家教不好的,问题就有很多很多,不言而喻。有些问题是时代造就的,有些属于家庭原因,最大的问题还在自身。改变说起来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很难。

⏩虽然困难,还是希望能克服困难,尽可能的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也让老人能共享天伦之乐。

⏩如果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姑且不论服务员会不会虐待老人(新闻曝光也很多),光那种孤单寂寞的感觉就难以想象。

⏩我会反对送老人进养老院。我们附近邻居,有儿有女,也没人管。60多岁,有次女儿打电话三天找不到人,给邻居打电话去看看,邻居去了找半天最后在厨房里找到了,人已经死了不知道几天,肚子都肿得很高很高了。说起来都难受,葬礼的时候,儿子后悔的很,没有尽孝。可天下哪里有后悔药呢,我敢保证这种人就是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还是会这样对待父母。

⏩建议尽可能的与老人住在一起,为老人培养爱好,接触阅读,虽然难也要尝试。不论条件再差,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带孩子和老人出去旅游。因为旅游能让人增长见识。

由网友 一壶秋色 提供的答案: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工作压力和侍奉床前成了不容忽视的对立。所以送与不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a.有能力和条件的尽量把父母留在身边。

b.遵从父母的意愿,有的老人喜欢集体生活,有人做饭,有人聊天。

1,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电视剧【孝子】里,小儿子海明是个海归,典型的美国亲情观,他把母亲接到上海后,没有时间照顾,又顾全面子,只好送到养老院,一个北方老太太背井离乡,行动不便,语言不通,饭食差异,可想而知的孤独与寂寞,二媳妇谢言去上海出差时顺便去看婆婆,离开前给老人买了柔软的拖鞋,豆浆油条,那两集我看一遍哭一遍,如果老太太不是在养老院,而是在儿女身边,肯定不会那么早离开……

老人需要的是亲情陪伴,而不是单一的物质上的满足。

2,孝敬孝敬,顺者为孝,听从、遵从。

我爸妈曾经住过一年养老院,那是2017年,我和我弟都有工作不在身边,每个周末我都去,有一天,我妈忽然和我说,要去附近的一个养老院试试,一个人费用1200,管吃管喝。我当时那个感受就是想哭,心里就是不愿意,可我妈说:顺者为孝,不是你们不管我,你们又不能天天在身边,住养老院方便。

弟弟办好手续,老两口就住进去了,我两周去看一次,新建的养老院,干净、清静(我妈心脏不好,怕吵),吃的也挺好,可我不能留宿,没家的感觉。

住了整整一年吧,我妈忽然不想住了,因为院里老人越来越多,虽然干净,楼道还是经常有一股味,还有个别老人夜里不睡觉,闹,她心脏受不了,就又回家了。顺者孝,想住哪住哪,只要他们开心就好。

我也挺高兴的,又能住娘家了。

我是一壶秋色 把光阴过成诗,每日碎碎念。

你会送父母到养老院吗?_你会送父母去养老院吗?

由网友 大容 提供的答案:

首先要肯定的是:坚决不会!接下来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凡是认识我母亲的人,常会对我们姐妹三个说一句话:"你妈妈太不容易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孝敬她啊!"

小时候,我家的日子异常艰难。

这种艰难满怀恶意地潜伏在我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驱散不开。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大家都不富裕,但起码有自己的房屋、小院、自留地,我父母都是小学教师,我家没有自留地,那时我们是"吃商品粮的人";我父亲是外省市的特级优秀教师过来支教,与母亲成亲后留在这里,盖不起房子,我们先是租住农户空闲的民房,后来就一直住在母亲任教的学校宿舍。

对于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女人来说,最不容易的恐怕就是丈夫不在身边,孤身一人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那时,我大姐刚出生,我父亲就在一场运动中被打进老家的牛棚,性子倔强的父亲不肯低眉顺眼找关系,从此夫妻两地分居,几乎一辈子。

那个年代的老师比现在的老师更加忙碌劳累,每天要真真正正到学生家里去家访,每天要在学校备课到晚上八九点钟,不分冬夏。

母亲经常顾不上我们,有时她回家太迟,大我六岁的姐姐就学着母亲的样子给我做汤喝。她毕竟太年幼,烧了开水,就直接把面粉倒进锅里,放上盐、酱油,最后一看,咦?为什么是浆糊?!母亲回家时,看到我吃得满脸的浆糊,眼圈红了,但她没有更多的时间伤感,赶快挽起袖子去做饭洗衣服收拾屋子。

每天晚上,大姐哄着两个妹妹在家里眼巴巴地等着母亲回家。每当我哭闹时,姐姐就会指着闹钟上的时针说:"你看,它再走这么长妈妈就回来了。"浓浓的夜色中,母亲拖着疲惫的身躯终于回到家,看见炕头三个小脑袋扬着,不知道她心里是什么滋味。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激母亲。

我家很穷,母亲不得不绞尽脑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但是,她总有办法在灰扑扑的生活上点缀些花儿。

新衣服当然是买不起的,就算是自己做也要费一番脑筋。那时候纯色的布比花布要便宜很多,母亲就去买纯色布来给我们做衣服。后来发现白布更便宜,母亲也常常买来白布染上颜色做衣服用。我们姐妹三人总是穿着整个村子里价格最低的衣服,但是总能引来大家的赞扬与羡慕。

因为母亲实在是有一双极巧的手,和一颗极爱我们的心。我们每件衣服的款式都是母亲精心设计、独一无二的,素色的面料上总绣着各种精致的图案,村里来的知青常常招呼我过去玩,给我吃糖,帮我梳辫子,互相议论说:"这个小孩真洋气,一点不像农村的。"又指着和我一起的村长家女儿说:"这孩子就土气。"于是那个长得比我漂亮、穿得比我高档的小姑娘再也不和我一起玩了。

家里没有土地,粮食都是按量供应,母亲还总惦记给父亲带去些粮食,生怕他吃不饱,这样就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节约口粮,并尽自己所能改善一下我们的生活。我们能吃到的只有大米白面,有时见到其他小朋友吃玉米面饽饽、蒸红薯什么的就会馋得慌,母亲就会拿些大米白面去和邻居换些玉米白薯,回家来做给我们吃。有时母亲也会带我们去人家收获过的花生地、白薯地去ba花生、ba白薯(我实在不知当年大家说的这个音是哪个字),我们提着篮子,欢天喜地来到庄稼地,从来不觉得是在辛苦地劳动,相反,这件事成了我们姐妹记忆中非常美好的一幕。

最让我心生感激的,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母亲从未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感到匮乏。

是的,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四大名著。那是母亲在每一个晚归的夜里,一边为我们缝补衣服,一边按照章节顺序一段一段为我们讲述书里的故事,我们三个躺在被窝里,一边听着,一边渐渐进入梦乡。我读童话都是初中以后,家里生活状况有点好转之后的事。从小都是看父亲竖排版的而且繁体字的书,我生吞活剥、连蒙带猜地读着,母亲并不嘲笑我,只是在我明显出错的时候会提醒我,这仿佛是种鼓励,书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使得我们在贫苦的日子里,也能享受到别样的快乐。

在日复一日艰难的日子中挣扎,很多年后母亲与老友说起,许多时候都感觉自己实在撑不下去了,死的念头不止一次地纠缠着她,但一想到孩子,只能是自己哭一场之后,抹抹眼泪继续战斗。她说:"不是为了孩子,我早活不到今天了。"

现在我们是个幸福的大家庭。母亲80多岁了,大姐都已经当奶奶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谈起那段困苦的时光,我们都觉得有句歌词真好:"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现在大家说说,我该是怎样的铁石心肠,才会决定把这样的母亲送进养老院?!

其实,天下的父母爱孩子,都是倾其所有,甚至生命,他们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但为人子女的我们,又怎能因父母的无所求而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他们一生无私的付出呢?!

多爱父母一些吧!尽量多地陪伴他们,这样,当"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那一天来临时,你心里的悔恨与痛苦会少一些。

由网友 胡观世事 提供的答案:

从个人主观感情角度说肯定不愿意,父母家人谁不希望就住在身边呢?亲情和家庭的氛围是任何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中国人特别看重家庭和几代人之间的感情,养老更是每个国人必须尽到的义务和责任。

但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老人有很多需要作为子女未必都能满足,住在身边你又不能提供很好的照顾,那么简单说需要没有满足,大一点说你可能耽误老人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医疗和健康方面。

另外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个人凭一己之力照顾自己老人很难,也很不专业。现代社会的根本标志就是劳动分工,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我们自己都是有专业和工作的行业,显然大多数不是从事护理、照顾、心理学、医学等专业和行业,那么你自己照顾自己的老人就是外行,这就如同你自己能力再强也不能让孩子从小到大都是自己教育而不送到专业的教育机构去一样的道理。而且我们国家近几十年来人口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平均每个育龄妇女去年看大约生1.4个孩子,而国人的平均预期余寿已经超过76岁,女性甚至超过80岁,我们的父母超级高龄已不稀奇了,于是4:2:1的家庭结构正在形成,未来80、90岁的祖辈,60-70岁的父辈,30-40岁的中间一代,10-20岁的孩子一代将是常态,这种结构完全依靠家庭中家人照顾很难持续。

另外老人在老年生活要有不同阶段,老年生活一开始都是健康活力的老人,与年轻人也没有啥区别,但是到了一段时间就可能在吃饭、上厕所、洗澡等方面需要些简单的护理了,到了很高的年龄甚至可能出现老年失忆、心理疾病等深度长期的健康问题,再后来可能卧床、长期失去自理能力,在最后可能还需要精神慰藉和姑息治疗等,这是一个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基本生活、精神文化和医疗健康有不同的需要,所以特别需要专业的服务,家里有条件当然可以购买服务,也可以送老人去专业机构。

现在我国老年照护的机构和人员还很贫乏,资源很稀缺,政府保障还没有很充足,但这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都有父母,父母都会老去,我们自己也终将老去,所以构建整个社会的老年服务体系非常重要,我们的社会必须建成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不论是我们自己的还是其他人的,都能共享社会经济发展,因为所有人的归宿都将是老年。

由网友 清溪暖风 提供的答案:

我是不会把父母送养老院的,一般情况下,儿女们再无奈也不会忍心把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的。

也许我们这儿只是个小地方,没有太好条件的养老院。

我去看过几个养老院,也去养老院看过几个老人,所以,自己再作难,我都决定不把父母送进养老院。

我婆婆在世时,由于她年龄大了,又得过脑梗,左手不能动,左腿也不方便,脑子也有点痴呆,她经常晚上自己一个人在屋里说话,我睡眠又不好,常常心里着急,也有过想把她送进养老院的念头儿。

后来听说,俺村一个人,是个退休老师,他老伴也有心脏病,伺候不了他,儿子和闺女又是公职人员,实在没法才让他去的养老院。

结果,在一个深冬的夜晚,他突然就离世了,没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儿女和老伴哭得是死去活来的。

还有个邻居老头儿,他总嫌儿女对他照顾的不周到,想去养老院(他有退休金)。

儿子们也不忍心让他去,但又不愿意惹他生气,结果送进去没几天,外甥女儿去看他,看到他摔的脸上都破了,外甥女儿哭着把他接回来了。

自那之后,这位老爷子再也不提去养老院了。

还有就是我大伯,他闺女带着三个孩子,实在管不了他,三个儿子呢,也都不愿意管他,数大儿子孝顺他,经常去看他,也是太忙,去看他也是看的不勤。

有一次,我与父亲和弟弟一起去看他,看他实在是可怜,他自己不能自理了,穿的衣裳,尿的都是湿湿的,床上也是大片大片的,大冬天的也没人管他。

那里的工作人员还说他,太难弄了,刚给他换了,他又尿了,换不过来的。

这个情况,我父亲和他两个儿子商量看能不能换一家好点的养老院,大伯自己有存款,他们倒是答应换,找了一家条件好点的说过几天送去,可没还等换到那儿,我大伯就离世了。

养老院的那些老人们的眼神儿,我至今难忘,孤独,寂寞,无助的眼神儿,可怜巴巴的,让人心疼。

所以,我决定,自己再难,也不会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去!

由网友 二月兰的兰 提供的答案:

这应该是我们60后(甚至是50后)以及往下年代的人必须选择的养老方式吧!我们的父母可以选择不去养老院,因为他们不但多子女,并且儿女都有孝顺父母的观念。我们却没有了选择,不但只有唯一的子女,并且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接受了西方的思想观念,他们把自己跟父母的关系划得很清楚,估计到时候能够去养老院看看我们就该心满意足了!

记得前几天看到一个50后的大姐说的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人,也是第一代没有儿女孝顺的人!"尽管有些伤感和无奈,却也基本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期待我们国家的养老制度越来越完善,能够让所有的老人都能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我觉得在养老院养老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我们的上一辈人很多不能接受!

由网友 苏舟2 提供的答案:

我的父母居家养老,没给子女添多大的麻烦,真所谓多子多福。

我父母70岁以后就难以胜任全部家务了,我们子女共同商议让下岗的女儿(我姐)回家照顾父母,我们比照市场价支付报酬,这样我们放心,父母安心,我姐也开心。休息天,我们回家聊天做家务陪吃饭,直到父母寿终正寝,我的父母享到了子女的福。

我丈母娘走的早,老丈人脑梗后请了个阿姨照顾,也是状况百出,无奈送去养老院,吃了苦头再回家养老,真的是一言难尽。

老丈人刚去养老院时也是蛮开心的,打打牌、着着棋、嘎嘎山胡,节假日我们接他回家团聚享乐,没想到养老院混进了"间隙性精神病"老人,闯了大祸,老丈人再也不肯进养老院了,我老婆负起责任……,闲话不多说,总结几条。

1,老人不仅要子女多,而且要孝顺,肯为老人付出。

2,照顾老人不仅吃力不讨好,看不到希望,而且,经济损失会很大,尤其是辞职照顾老人的,这种损失会伴随一辈子。

3,进养老院的老人一定要脑子清爽,能正常沟通,能生活自理,能保护自己。

楼主说,看见铁栏里的老人,自己心里不好受,楼主又安知老人心里好受不好受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