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圣通于建武十七年被废去后位,封为中山王太后,刘秀还活着,为什么是太后?

由网友 可爱de饼饼 提供的答案:

在汉朝时期,太后是指皇帝母亲或祖母。在建武中兴时期,由于刘秀的妻子王政君早逝,刘秀的母亲窦太后便成为了皇太后。当郭圣通被废位后,因为她的儿子也早亡,为了保持宗室的地位而封她为中山王太后。

此时,刘秀还活着,但他并没有称帝,而是任命了同宗的刘歆为皇帝。因此,郭圣通被封为太后并不代表她有实际的权力,而是为了维护宗室的利益和尊严。

总之,在建武中兴时期,中山王太后的封号并不一定代表实际的政治地位,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尊重和维护宗室的地位。

由网友 农民工说古道今 提供的答案:

汉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刘秀废皇后郭圣通,改立委身为妾十几年的原配阴丽华为皇后,最终以原配归位结束了这场原配为妾的政治闹剧。

众所周知,废后的结局都不是太好,如唐高宗李治的废后王氏、清高宗弘曆的废后纳喇氏,结局都是比较悲惨的,王氏更加是"不得好死"……但郭圣通却是一个例外,不仅她全身而退、得以善终,她的儿子——废太子刘彊最后也以诸侯王之尊寿终正寝。废后、废太子双双得以善终,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郭圣通被废黜之后,光武帝刘秀既没有杀了她、我没有将她"打入冷宫",而是将她封为了中山王太后并将常山郡划拨给了中山国,专司供养郭圣通。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和提问者产生相同的疑问了,刘秀还活着,而且郭圣通是他前妻,怎么就成太后了?

此太后非彼太后

细心的人想必都会发现,郭圣通的太后头衔是有前缀的——中山王太后。换言之,她并不是汉王朝的皇太后!只是中山王的太后,又或者说是中山国的太后。汉王朝是中国第二次试水封王(第一次是西楚霸王项羽)、第一次试水封同宗为王。在此前,秦王朝并没有设置王爵,先秦时期的王、包括周天子的那个王与汉王朝的诸侯王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

既然是试水,说明汉王朝没有先例可循,唯一可以参照的只有西楚霸王项羽分封的异姓诸侯王。项羽分封异姓诸侯王时基本上是照搬了周天子的那一套,除了名号从公侯伯子男变为了王,与周天子的分封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汉初的刘姓诸侯王基本上也沿用了项羽的那一套。

在诸侯国内,诸侯王不仅拥有兵权,还拥有行政权、财政权。整个诸侯国的体制基本上就是微缩版的汉王朝,诸侯王的法定继承人和皇帝的法定继承人一样,也叫太子,只不过要冠以某王太子,以示与皇太子的区别,如被汉景帝刘启一棋盘砸死的那位刘贤,他就是吴王太子。同理,皇帝的嫡母和/或生母叫皇太后(明之前并不绝对,庶出皇帝的生母不一定是天然的皇太后,比如宋哲宗生母朱氏),诸侯国自然就是王太后。如汉文帝刘恒在受封代王期间,他的生母薄氏就曾经被皇太后吕雉封为了代太后(也叫代王太后)。郭圣通的这个中山王太后其实就是西汉薄太后当初的那个代太后。

光武帝为何要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众所周知,郭圣通的长子、废太子刘彊在被废之后被光武帝刘秀封为了东海王。那么,为什么刘秀不封郭圣通为东海王太后而是中山王太后呢?

郭圣通被废之后,刘彊并没有立即被废。为了防止废后事件无限发酵影响到时任皇太子刘彊,在废后的同时刘秀一再强调,废后与易储没有必然联系!换言之,郭圣通被废时刘彊还是皇太子,刘秀总不能封郭圣通为皇太子太后吧?且不说这个名号太敏感,汉王朝压根儿就这么一个东西!因此,刘秀只能退而求其次,将郭圣通封为了中山王太后。时任中山王刘辅同样是郭圣通的亲生儿子,这么封名正言顺。

刘彊被废之后,郭圣通已经是中山王太后了,刘秀如果将其改封东海王太后反倒是会让一些人多心,尤其是新皇后阴丽华和新太子——汉明帝刘庄,不是吗?因此,维持现状是彼时刘秀的最佳选择。后来,中山王刘辅改封沛王,郭圣通也被改封为了沛太后。建武二十八年,郭圣通病逝,入葬于邙山北陵。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郭圣通虽然被废,但刘秀对她老刘家儿媳的身份还是承认的。

由网友 龚柳辉 提供的答案:

其实,郭圣通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刘疆、刘辅、刘康、刘延、刘焉;陪伴刘秀戎马征战15年,一纸诏书,就轻易地摘去了皇后的凤冠。

但是,刘秀还是念及郭氏和她的弟弟郭况,为他统一天下立下的功劳,因此,他没有按惯例把废后圣通幽禁冷宫,而是封刘辅为中山王,封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只能悲愤地搬出皇宫,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郭圣通在中山国都城的王宫度过了三年时光,刘辅被徙封为沛王,她成了沛王太后,又搬到沛国国都相县。

皇太子刘疆见母亲被废,他便及时奏请革去其皇太子的尊号,自己情愿做个逍遥自在的藩王。

皇后郭圣通,真定人,出身尊贵,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任皇后,却不是刘秀的结发之妻。

后因刘秀宠爱阴丽华,而逐渐受到冷落,他经常在刘秀面前抱怨,使得刘秀对她无法忍耐,终将其皇后位废黜。但她比较幸运的是被废以后刘秀对她还算善待,让她去儿子的封国做了中山王太后,所以她可以称得上是失宠后妃中的幸运儿了。

中山王太后是"王太后",皇帝的母亲是"皇太后","王太后"与"皇太后",是两回事。

刘秀不死,也可以册封诸侯王,中山王太后只跟中山王有关系,也就是说刘秀已经跟郭圣通"离婚"了,古时候皇帝废除皇后,还可以给原皇后册封一些头衔。

"中山王太后"就是前皇后郭圣通的一个头衔而已。

由于失宠和忧思过重,没有调整好心态的郭皇后,曾经多次在刘秀面前发出自己的不满和怨气,而阴丽华则表现得通情达理,总是默默退让,以避免矛盾激化。

后来,光武帝终于决定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之位,立贵人阴丽华为皇后。

  • 郭圣通被废后,改称"中山王太后"和儿子一起生活,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入冷宫反得尊崇的废后

就在郭圣通惶恐不安的时候,刘秀下了一道诏书给她,她原以为自己难逃贬居冷宫的厄运,可事情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刘疆继续当他的太子,郭氏所生的次子刘辅升为中山王,封地还额外增加了一郡。

这一郡的收入,可全都作为郭圣通的养老费用,她由皇后改称"中山王太后"。

皇后阴丽华不仅漂亮,心肠也很好,大概是不忍心郭圣通再遭受被废之外的打击,她向刘秀提出了一些建议。

于是,诏令一道接一道地送到郭圣通眼前:哥哥郭况,得到了比当初郭氏为皇后时更多的封地,成为阳安侯,侄子郭璜不但成为驸马,还加官进爵。

封已经被废的皇后为"中山王太后",确实有点不伦不类,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山王太后"是安置郭圣通比较合适的一个名分,郭圣通本来就是河北豪族势力家族出身,长期生活在河北,河北大部分地区都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领土

郅恽曾经教授皇太子,等到郭皇后被废除时,郅恽向光武帝进谏:

"夫妻之间的和谐,父亲不能从儿子那里了解到,何况臣下能从君王处了解到吗?"

所以我不敢对此发表更多的看法。

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陛下多加考虑,这种作法是否可行,不要使天下人来议论君王的事情。"

光武帝说:"郅恽善于用推己及人之心来体察皇上。"

于是以郭氏为中山王太后,并且得以寿终正寝。郅恽可以说善于处理人们骨肉之间的事情。进谏之语简明而婉转,君王更易于接受。

刘秀封她为"中山王太后",开始暂居北宫,其娘家也封侯赏金。郭圣通虽然不是一个婚姻幸福的女人,但却成了历史上待遇最好的废后。

善待一个耳鬓厮磨多年,却最终相对无言的旧人,是典型的刘秀风格,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曾经,他连杀兄仇人更始帝的三个儿子都册封为侯。看见其城府够深,心胸也够广。

若非如此,一个从战争中杀出来,刀尖沾血、经历血雨腥风的开国皇帝,怎能获得后世盛赞?经历了跨越沧海的隐忍,阴丽华获得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秀丽江山"。多年后,这对相爱的帝后夫妻终于合葬于原陵。

其二、当时很多大臣认为郭皇后并无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只因宫中小事随便废立,不好向天下人解释,刘秀封她为"中山王太后"也是一种平衡术

于是,刘秀在建武十七年废掉郭氏,封为中山王太后,立贵人阴氏为后。

长子兼太子刘疆见母后被废,知道自己的位子也不能保,于是主动请辞。

刘秀慨然应允,立阴丽华的大儿子刘庄为太子。阴丽华三十六岁时才登上后位,但是她并没有对郭氏穷追不舍,而是善待了失败者。

即使在皇帝丈夫去世后,她也继续善待郭氏和郭氏的儿女们,还让自己的儿子注意跟郭氏搞好家庭关系,经常做些皇族内部地亲善活动,使得东汉初年的政局保持稳定平和的状态。

事实上,光武帝废除郭圣通皇后之位而立阴丽华为皇后。

对此,大臣们是有异议的,认为郭皇后并无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只因宫中小事随便废立,不好向天下人解释。光武帝为消除大臣的不满情绪,便将郭皇后亲生之子刘辅由右翊公提升为中山王,封郭皇后为中山王太后。刘辅升为中山王,其余还是公爵的皇子们自然就感到不满。

为解决这个问题,光武帝又将其他儿子全部封为王。郭皇后被废之后,太子刘强自知已失去了父亲的重视,所以多次向光武帝表示自己愿意辞去太子之位,而回去奉养母亲。

不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国家角度考虑,这个决定是三个人最恰当、最顺理成章的选择。刘秀给了郭氏一个"王太后"的身份而不是将她废为庶人,并且给其娘家诸人封侯,赏赐他们大批金钱,亲自莅临郭府,后来又给郭圣通的儿子们增封领地。

其三、废除郭圣通也是不得已,刘秀太喜欢阴丽华了,同时郭圣通又不是善解人意的皇后,经常耍性子,发脾气,帝后感情早已经淡化了

刘秀确实是工作过于繁忙,对郭圣通的关心没有以前周到,而郭圣通恰好赶上更年期前移,无法调整好自己的皇后心态,就时常将不安和怨怼挂在脸上。

想一想,刘秀可不是太平天子,为了国家的统一,天下的稳定,他每天累得要死,下朝后还有人给他甩脸子,他的脾气哪怕再好恐怕也无法忍受,最后只得选择将她废为"中山王太后"。

事实上,郭圣通无大过被废,史学界和民间普遍对她持同情态度,如蔡东藩就曾在《后汉演义》中表示光武帝能容功臣,独不能容一妻,废后之举,全出私意。

而阴丽华与他分开多年,雅兴宽仁,要立她为后。并嘱咐这于家庭来说不是一件幸事,大臣们不必庆贺。

于此,郭圣通只好交出皇后的玺绶,默默离开皇后的寝宫。不过,刘秀并没有从此将郭圣通幽禁于冷宫,而是念在两人的感情,让她去往儿子中山王的封地,并封她为中山王太后。

母后被废,太子在位上也是无趣,最终也请辞去太子位,刘秀封其为东海王。被废十一年后,郭圣通病逝,葬于洛阳近郊邙山。

事实上,郭圣通有些年长色衰,自然在刘秀的眼里渐渐失宠,而阴丽华背后势力开始膨胀。

在建武十七年的时候,刘秀以"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这样众所周知的托词为由,将郭圣通由皇后废为中山王太后,阴丽华被立为皇后。

史家范晔等人多为之不平,声称郭后无辜。

其实想想也是,人家郭皇后,也真的够无辜的。

刘秀本来就更加喜欢阴贵人,但对皇太子刘强很有好感,而对他的母后却已非常厌烦。再想起当初阴贵人对后位的谦让,自然对郭皇后的恩将仇报愈发不满。

郭圣通当初是生有皇子刘强,才得以立为皇后。

后来,阴贵人也生有儿子刘庄,于是刘秀诏立阴贵人为皇后,她的长子刘庄被立为皇太子。

后来光武帝刘秀念及郭皇后与自己曾经共患难,还为自己生了几个皇儿,觉得对她有所亏欠,就用厚赐郭家的方式进行了补偿。

废后的同时,刘秀晋升其胞兄郭况为大鸿胪,又赏赐给他丰厚的金银财宝。

因此,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制诏三公,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种种罪行,命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持"节",收取郭圣通的皇后玺绶,贬为中山王太后,逐出皇宫。

诏立阴贵人为皇后,她的长子刘庄被立为皇太子阴丽华母子贵显,但毫无骄奢之行。她恭俭有礼,兢兢业业地处理后宫事务,与嫔妃相处得十分和睦。她举止庄重,不苟言笑,有母仪风范。

光武帝对丽华皇后很是宠爱。

总而言之,废除郭圣通,册封其为"中山王太后",也是不得已,刘秀太喜欢阴丽华了,同时郭圣通又不是善解人意的皇后,经常耍性子,发脾气,帝后感情早已经淡化了。

由网友 代牧益州阎文平 提供的答案:

唐朝柳冕《请定公主母称号状》:

伏寻汉制,诸王母称王国太后;晋宋以降,则曰王国太妃。国朝酌前代典故,从晋宋之仪,王母命为太妃。

《史记·(武帝)三王世家》:

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拜之曰:"皇帝谨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赐夫人为齐王太后。"

虽然齐王刘闳的母亲是死后追封为太后,但也是在武帝生前以武帝意愿为之,可以算是在世皇帝妃嫔封太后的先例。

后来汉元帝觉得不妥,才改了,设了昭仪:

上欲殊之(定陶王母傅氏、中山王母冯氏)于后宫,以二人皆有子为王,上尚在,未得称太后,乃更号曰昭仪,赐以印绶,在婕妤上。昭其仪,尊之也。

但显然在郭圣通的事情上,刘秀没有沿用。刘秀唯一没有当过皇后的皇子母许美人按儿子的封号成为楚国太后,但没有记载显示这是刘秀生前事,很可能是刘秀死后事;既然位分是"美人",显然也不是昭仪。

就事论事,其实刘秀除了没把皇位传给郭圣通儿子以外,对郭圣通很好了:

郭圣通在舅舅谋反被诛的情况下被立为皇后,一当十七年。弟弟郭况身无寸功仅凭她的裙带关系封侯,废后以后作为补偿更是封了大国,富得流油。在阴丽华的弟弟阴兴连关内侯都在推辞的时候,郭圣通的堂妹夫陈茂一个外人都沾光封侯了。郭圣通的堂兄郭竞史书说是从征有功封侯,具体多大功咱也不知道,咱也没处问。

当然书上说是阴丽华因为无子让的,但阴丽华当时无子不代表以后无子,刘秀甚至可以耍流氓让她收养郭圣通的儿子解决这个问题。后来邓绥无子推辞后位,就没推掉。后来刘秀对阴丽华也没有补偿,直到阴丽华母亲和弟弟被杀,才补偿了一点;最后改立阴丽华为后的诏书说"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也就是不许祝贺新皇后。

郭圣通被废以后,不仅郭况被补偿了一个大侯国,刘强也继续当了一年多太子,废刘强为东海王和立刘阳为太子的诏书竟然是同一张,还把刘强写在前面,明确告诉天下人,新皇后的儿子当上太子是老皇后儿子相让的结果,还以刘强识大体为由给他准皇帝待遇。新太子刘阳除了赐改名刘庄以外,连大赦天下也没有。

郭母去世,刘秀亲自治丧,这种待遇历朝宠后宠妃怕都没有……

刘辅改封沛王,郭圣通就改封沛太后,沛在汉朝是什么概念?汉高祖以前叫沛公呢。

东汉四后族樊郭阴马,郭在阴前。

满朝南阳元老,郭圣通硬是当了十七年皇后,原配阴丽华作为贵人,"俸不过数十斛",连皇后的办事人员大长秋都不如。可想而知,这十七年来最挺郭圣通的很可能不是别人,就是刘秀自己。刘扬谋反失败被杀,手下吓得不敢动,这种人这种武装需要刘秀牺牲自己的婚姻去团结?当初如果刘扬不合作,死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刘秀。

刘秀年轻时说出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时候,阴丽华还是小学生年纪的小萝莉。后来刘秀大哥刘縯因更始帝猜忌被害,不满月刘秀就娶了阴丽华,这在当时是犯忌讳的,很可能是更始帝强行拉红线或刘秀做姿态以求自保。当时阴丽华十九岁,大约相当于18周岁,现在看来是高中毕业大学开始的年纪,但在古代已经算大龄未嫁女了。

后来刘秀度田出了问题,天下各种造反,才不得不换皇后太子。

刘秀死的时候,郭圣通已经死了,刘秀警告阴丽华、刘庄母子,"吕后害三赵,皇天不佑"。于是明帝一朝,明帝的胞弟刘荆可以死,明帝关系最好的兄弟刘英可以死,郭圣通的儿子除了刘强早逝可能有阴谋以外,刘康、刘延再搞阴谋也都全身而退了,小儿子刘焉还能因为郭圣通的原因得到往来京师的特权,明帝给他皇帝专属的虎贲官骑,推都推不掉。刘荆这个明帝胞弟还在策动刘强造反的时候,在信里说"您才是父皇当初想立的"。

也有朋友说度田其实成功了,但我才疏学浅没能理解,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哪种正确。我这么写,是因为目前我相信这是最可能最合理的。大家可以结合刚被罢官的刘隆突然又复出了及刘秀病得不能起床抬也要抬回南阳老家这些事一起看。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乐意相信刘秀的真爱是阴丽华,这也是包括我在内很多人读史初期的初印象,唐末军阀后梁太祖朱温发迹前,也曾经以刘秀娶妻当得阴丽华为榜样发誓要娶张小姐,并且实现了,可见他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你那么爱她,为什么让她做妾十七年?

由网友 穿越再现彼岸 提供的答案:

郭圣通是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真定王刘杨是汉景帝的七世孙,并且一直世袭爵位,而刘秀也是汉景帝的七世孙,但没有世袭爵位。按照排辈分,刘秀还是郭圣通的长辈,不过已经延续了这么多代也谈不上很近了。刘秀和郭圣通的婚姻是一场政治婚姻,换来真定王刘杨军事上的支持,对刘秀称帝帮助非常大。(郭圣通剧照,陪嫁是真定王的10万大军)

郭圣通为何被废?

郭圣通不是因为后宫争宠而被废的,根据历史记载,废郭圣通皇后的诏书中这样说:

皇后(郭圣通)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

这是罗列郭圣通的失误之处,经常和刘秀吵架,违反国家法令,并且有吕后、霍光家族的风气,不可能让她继续做皇后了,然后立阴丽华为皇后。

其实刘秀和郭圣通吵架完全是郭圣通为了保护外戚的利益,不遵守刘秀颁布的政令,郭圣通外戚势力的强大,极有可能使得郭圣通的外戚家族做大,威胁大汉王朝的国祚。

郭圣通被废的原因起始于刘秀的度田和清查户口政策,为了国家的安定健康发展,刘秀于公元39年开始在全国丈量土地,清查人口,目的摸清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开始征税,满族国家的正常运转。为了政策更好的实施,刘秀在推行政策前两个月封郭圣通的几个儿子分别为:刘辅(郭圣通次子)为右翊公、刘康为济南公、刘延为淮阳公、刘焉左翊公,以上都是郭圣通儿子,目的辅佐太子刘疆(郭圣通子),同时有助于推行国策,刘秀注重提拔郭圣通及其儿子的地位,希望他们拥护度田和清查户口政策。(东汉时期户籍人口统计图,东汉建立稳定后,人口数据是负增长,都是为逃避赋税)

刘秀推行这一国策时遇到了意向不到的阻力,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东汉的开国功臣集团和外戚集团纷纷和官吏勾结,少报漏报人口和土地,将这些隐瞒的人口和土地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刘秀的这一政策引起民众的反对,郡国的一些大姓也武力对抗度田和清查户口,刚刚稳定的东汉政权盗贼四起,叛乱不断,历时三年的度田和清查户口最终延缓了下来。地方豪强势力和中央政府达成妥协,地方补交税赋,中央延缓政策的执行,这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郭圣通为了保护自家亲戚的利益和刘秀争吵不休,刘秀在度田和清查户口时也了解清楚了郭圣通外戚的强横霸道和占有大量土地人口瞒报的情况。郭圣通外戚的强大令刘秀不寒而栗,刘家的天下如果交给郭圣通的儿子刘疆,将来外戚保证会乱了天下,于是刘秀分两步走,先废郭圣通的皇后位置,然后在慢慢处理皇太子。(刘秀剧照,忧心国家财政赋税收入)

郭圣通为何封中山王王太后?

公元42年,郭圣通被废皇后的尊位,刘秀长袖善舞,并没有忘记郭皇后的功劳。虽然郭圣通被废,但太子并没有马上废除,而且将郭圣通次子刘辅封中山王,其他几个儿子也被封王,郭圣通家族的主要外戚统统爵位升一级。如此以来安抚了外戚,平复了他们的不满,长远来看,郭圣通被废,他们发展的前景已经黯淡,对皇室已经形不成威胁了。

郭圣通的地位问题有西汉王朝的先例可以遵循,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当初不是皇后,而是嫔妃,汉武帝刘彻获封胶东王后,汉景帝活着就封她为胶东王王太后,是妾室中极位。以藩王儿子刘彻的名头获封,如果汉景帝去世,刘彻又不能登基的情况下,她就要在藩王属地被自己的儿子供养。汉武帝也曾经封去世的宠妃王夫人为王太后,她和汉武帝的儿子是刘闳,获封齐王,王夫人获封的全称是齐王王太后,算是一种恩宠了。(汉武帝母亲剧照,曾被封胶东王王太后)

为了安排郭圣通起居和地位,刘秀封刘辅为中山王,郭圣通封号为中山王王太后,居住在北宫,并将常山郡作为郭圣通的食邑。公元45年,中山王刘辅改封沛王,郭圣通改封沛王王太后,由次子刘辅奉养。皇太子刘疆辞去太子之位后,获封东海王,此时郭圣通的长子和次子共同奉养她。

郭圣通其实一直没有离开都城洛阳,她的儿子中山王刘辅也没有到藩属地就藩,那时刘秀没有严格要求成年的儿子到藩属地,很多王都在都城洛阳,郭圣通的五个儿子都和她住在北宫一起生活。公元52年,郭圣通病死,次年沛王刘辅就藩于沛县封地。

由网友 满月寻桂子 提供的答案:

#原创#

汉朝的王太后与皇太后是有区别的。皇太后是皇帝的母亲,王太后是封藩的诸侯王的母亲。比如汉交帝刘恒为代王时,母亲薄姬为代薄太后,定陶王刘康的母亲为定陶傅太后。

但不论是皇太后还是王太后,都是在老皇帝死后,她们随着自己的儿子,或为皇太后或为王太后。

刘秀在自己还活着时,就封自己的废皇后郭圣通中山王太后,那是逾制的!

这还得从刘秀的原配妻子阴丽华说起,阴丽华以美貌著称,家世豪富,是管仲的后人。而刘秀虽为皇族子孙后代,但早已没落为一介平民。

去长安求学谋出身的刘秀,见到执金吾的排场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也在家乡起兵。昆阳之战,刘秀一战成名,在宛城迎娶阴丽华为妻,实现了刘秀的人生理想。

更始二年,刘秀征战河北,政治联姻,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离娶阴丽华不到一年,然后郭圣通为刘秀生下长子刘疆。而刘秀借助刘杨的势力平定河北,继而得了天下。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年号建武。然后立即去接阴丽华入宫。阴丽华与郭圣通同时封贵人,当时刘秀只有长子刘疆,被立为太子。在立后时,刘秀属意原配妻子阴丽华,但阴丽华坚辞不受,一则郭圣通为太子之母,二则刘秀刚刚建立东汉王朝,根基不稳,还得倚仗郭圣通母家的势力。这样,刘秀立郭圣通为后。

刘秀更加觉得愧对爱妻阴丽华,把所有的恩宠都给了阴丽华,给阴丽华母家显贵的封赏。而刘秀对郭圣通却日益疏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秀江山稳固,对郭圣通更加冷漠。郭圣通成了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虽然贵为皇后,却好像是横插在刘秀与阴丽华甜蜜爱情中的一根刺,郭圣通难免有怨怼之色。

建武十七年,刘秀以郭圣通有"吕霍之风"的罪名,废郭圣通皇后之位,立阴丽华为后。其实真正废了郭圣通后,郭圣通反而有如释重负之感。反过来刘秀又觉得对不起郭圣通,然后对郭家大加封赏。

影视剧中,刘秀对郭圣通亳无爱意,其实不对,刘秀对郭圣通有恩宠,否则郭圣通也不会生五个儿子。

郭圣通废后位的同时,刘秀封郭圣通的次子右翊公刘辅中山王,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居北宫,以常山郡划给中山国,以二郡奉养郭圣通

郭圣通是两汉王朝中,第三位老皇帝没死而被封王太后的女人。

另外两位,一个是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娡,在刘彻还是胶东王时,汉景帝就封她为胶东王太后,当然,后来王娡做了皇后,刘彻即位后,又成了皇太后,自然不提胶东王太后了。还有一个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王夫人,王夫人生子刘闳,被封齐王。王夫人早丧,被封齐王王太后。

由网友 水一白聊历史 提供的答案:

按常理来说,皇上还活着,自己的女人是不应该被封为太后,不过,刘秀改封郭圣通为太后,倒也不是先一个这么做的,汉景帝、汉武帝就在他之前先把这个事儿给干了。

先例

1

第一个干这个事儿的就是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刘启,而被一改先例封为王太后的也正是汉武帝的娘王娡。当时的王娡还不是皇后,汉武帝刘彻也还没当上太子。

刘启当皇帝那一年(公元前157年),恰逢刘彻出生。他对这个孩子也是非常的喜爱,刘彻也是从小聪明伶俐,很懂得讨大人的欢心。公元前153年,刘启一共做了两件打破先例的事情,一是打破太子与其他皇子不同年受封的先例,在立长子刘荣为太子之后,又立了刘彻为胶东王;另一件就是立王娡为胶东王太后,连皇帝在世不称妻妾为太后的世俗忌讳都抛却脑后了。

2

有了亲爹、亲娘打好的样儿,汉武帝做起这个事来似乎更是理所应当的一件事。

汉武帝第一任皇后是陈阿娇、第二任皇后是卫子夫,不过,很显然两个人都没能一直抓住汉武帝的爱,在卫子夫色衰之后,汉武帝就先后喜欢上了王夫人和李夫人(燕刺王刘旦之母)。而这位王夫人就是刘彻次子刘闳的母亲。

但是这位王夫人身体不太好,一直体弱多病,汉武帝曾问她,希望给她的儿子刘闳封在哪里,她竟答"洛阳",武帝答道:"洛阳自然是没办法封的,不过倒是可以封为齐王,关东之地没有比齐国更好的地方了"。后来,果然把刘闳封为了齐王,不过很可惜,王夫人这时已经不在了。所以最后,汉武帝追赐了王夫人为齐王太后。

后来,另一位李夫人(昌邑哀王刘髆之母)也深得汉武帝宠爱,可惜刚生下刘髆后不久就死了,最后汉武帝也是下令,以王太后之礼下葬。

刘秀的婚姻

很明显,郭圣通与前面两个先例还是不太一样的,毕竟无论是景帝、还是武帝都是因为对妃子的宠幸,才封的王太后,而郭圣通本身就是废后,自然也就没有宠幸一说了。究其原因,还是有些特殊原因的。

郭圣通和光武帝刘秀在一起,其本质上就是一个政治婚姻,刘秀相中了郭圣通背后的势力真定王刘扬(郭圣通的舅舅),而刘扬显然也是看到了刘秀的潜力(当时刘秀还只是一个被刘玄派去河北略地的"外来客"),所以,二者一拍即合,好在婚后刘秀和郭圣通的感情一直很好。

但是,刘秀还有个原本阴丽华,"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刘秀早年间的愿望,后来能娶阴丽华,自然也有种穷DIAO丝迎娶白富美的喜悦,两人这对儿结发夫妻的感情更是远胜于郭圣通,所以在刘秀的内心深处,一直想改立阴丽华为皇后。

废后郭圣通

39年,刘秀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度田和检查户口。显而易见,平定天下后的刘秀开始要整顿了,查户口、查田地目的也即是要收税,而在豪族大姓之中,自然隐藏的"数据"多之又多,刘秀此举必然要涉及他们的利益。所以在39-41年这三年时间里,各地因此而起的动乱不断,恰逢这三年中又有两年出现日食。

天象与人祸的结合,原本是刘秀的压力,最后却转移到了郭圣通身上。刘秀借此机会,竟然废除了郭圣通的后位,理由是"怀执怨怼"和"吕霍之风",有不满这并不算什么,不过有"吕(吕雉)霍(霍平君)之风",这自然就要不得了。

可是,废除郭圣通,刘秀心里还是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的,虽然随后他立了阴丽华为后,但是郭圣通的未来他还是需要解决的。于是在同一年,刘秀又封了郭圣通的次子刘辅为中山王,封地不仅包括中山郡,还增加了常山郡,以两郡之地奉养郭圣通,而郭圣通也理所当然地被封为了中山王太后。

自此,郭圣通成为继胶东王太后(王娡)和齐王太后(王夫人)之后的第三位皇帝没死就被封为太后的女人。

由网友 岁月是一条河流 提供的答案:

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帝刘秀颁布诏书,称皇后郭圣通"怀执怨怼,数违教令,既无《关睢》之德,而有吕、霍之风",郭圣通被废黜皇后之位,贬为中山王太后,阴丽华被册立为皇后。

阴丽华是光武帝刘秀的结发妻子,在刘秀称帝后,为何阴丽华未被册立为皇后?而郭圣通被废时,当时光武帝刘秀还在位,为何郭圣通被称为王太后?

"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是光武帝刘秀在早年还是一介布衣时的人生理想。阴丽华温良贤淑,风华绝世,是当时男子的心中女神;执金吾是汉时保卫京城的高官,出行时统帅骑兵二百人,步军五百二十人,场面威武拉风。当时刘秀在京城长安目睹执金吾出行的场面时,艳羡不已,发出如此感叹。

刘秀从一个没落皇族逆袭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并娶得梦寐以求的新野美人阴丽华为妻,他无疑是人生的大赢家。而他与阴丽华不离不弃,相守始终的爱情也成为史上的一段佳话。

刘秀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虽是出身于汉室皇族,但到刘秀一代,已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所以正统的皇室血统也经不起世代繁衍,再加上刘秀九岁时父母双亡,刘秀家只是一个没落的皇族,幸得叔父收养。

新莽末年,灾荒不断,百姓民不聊生,起义不断。刘秀与其兄长刘伯升在舂陵聚众起义。当时的刘秀已有二十八岁。

23年,刘秀的族兄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年号更始,是为更始帝。刘伯升、刘秀兄弟分别被封为大司徒、太常偏将军。

刘玄登基后,刘伯升义取新野,刘秀大破昆城,兄弟俩在军中威望极高,这就引起了才能平庸的更始帝刘玄的猜忌。

同年,更始帝刘玄下令诛杀刘伯升的部将刘稷。因为爱将据理力争,刘伯升与刘稷于同日遇害。

对于刘伯升的被杀,势单力薄的刘秀选择了隐忍,并且向刘玄主动请罪,打消了刘玄的疑心,刘玄封其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刘伯升死后不久,刘秀便迎娶了十九岁的阴丽华为妻。但婚后三个月后,刘秀便被更始帝派往洛阳营修宫殿,准备迁都。这其实表明更始帝刘玄对刘秀仍不放心,将其支开都城宛城。

新婚燕尔的刘秀与阴丽华被迫分离,阴丽华被送回娘家新野,刘秀赶赴洛阳。

更始帝刘玄迁都洛阳后,封刘秀为司隶校尉,但对刘秀仍然心怀猜忌。

于是,刘秀再次被支开都城洛阳,被刘玄封为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赴河北招抚。

此时刘秀的头衔虽然堂皇,却手无寸兵,只是一个光杆司令,更始帝刘玄只是赐给他一个象征权力的节杖。

当时术士王郎冒称是汉成帝之子盘踞河北。王郎人多势众,汉景帝刘启的七代孙真定王刘扬就依附了王郎,仅刘扬一部,就有十余万人马。

由于刘秀手头并无多少兵马,所以刘秀派出骁骑将军刘植招降刘扬,以图瓦解王郎的势力。

这时,刘扬提出要刘秀婚娶自己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刘秀虽然心中念念不忘自己的结发妻子阴丽华,但为了争取刘扬,扩充自己的实力除掉王郎,最终同意了这场政治联姻。

24年,刘秀与郭圣通在河北真定大婚。而此时,刘秀与阴丽华成婚尚不足一年。

此后,在真定王刘扬的协助下,刘秀攻破邯郸,除掉了王郎。

25年,实力壮大的刘秀在河北鄗城被部下拥立为帝,而郭圣通也为刘秀生下了长子刘彊,赐封贵人。

刘秀定都洛阳后,命侍中傅俊将在新野的结发妻子阴丽华接入京城。

此时,距阴丽华与新婚丈夫刘秀别离已三年有余。因婚后三个月刘秀即赶赴洛阳,此时的阴丽华身边也并无子嗣。

三年来,阴丽华孤身一人,心系在征战在外的刘秀;再见时,丈夫已黄袍加身,妻子承欢。面对如梦的一切,阴丽华百感交集之余,却深明大义,理解了丈夫迫不得已的选择,泰然接受了一切。

刘秀还是深爱着阴丽华的,为弥补心中的愧疚,他将阴丽华也册封为贵人,并把阴丽华的兄长阴识赐封为阴乡侯。而对平定河北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郭圣通的娘家也没有享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

阴丽华谦逊淑德,在立后方面更是谦让固辞。因东汉立国之初,军阀仍割据各地。刘秀平定天下仍要依靠真定王刘扬的支持,加之郭圣通随刘秀在军中多年,众将甚至只知郭圣通而不知阴丽华。

所以,为了刘秀的统一大业,阴丽华以没有子嗣为由,固辞不受皇后之位。

26年,郭圣通被册封为皇后,其子刘彊被立为太子。

阴丽华虽为贵人,没有皇后之名,却深得刘秀厚宠,几年之间阴丽华连生五子,刘秀对阴丽华的长子刘庄寄予厚望。

失宠的郭圣通自然满腹怨恨,对阴丽华母子不满,这也招致了刘秀对郭圣通更加无感。

33年,阴丽华的母弟劫匪杀害。刘秀怜惜阴丽华,下诏谕示阴丽华有母仪之美,当年因其固辞才使郭圣通上位。这道诏令预示刘秀有意以阴丽华取代郭圣通皇后之位。

41年,光武帝刘秀下诏称郭圣通苛待阴丽华母子,无皇后之德,废其为中山王太后,做了十五年皇后的郭圣通因此移居北宫。

在我国古代史上,皇帝驾崩后,他的后妃被尊为太后。太后一般是指在位帝王的母亲。那么,在光武帝刘秀在世在位的情况下,郭圣通的王太后又是何意呢?

在我国两汉时期,皇室诸子分封各诸侯国为国王,诸侯国王的母亲被尊为王太后。譬如,汉文帝刘恒在任代王时,他的母亲薄姬被尊为代王太后;汉武帝刘彻在任胶东王时,他的母亲王娡则被称为胶东王太后。所以说王太后是有别于皇太后的,皇太后指的才是当朝皇帝的母亲。

郭圣通与光武帝刘秀共育有五子。其中长子刘彊在郭圣通被废时还是皇太子,因此郭圣通的尊号只能随次子刘辅的封号来决定。

郭圣通的次子刘辅,在生母郭圣通被废后的前两年被封为右翊公。在建武十七年,刘辅改封为中山王。所以,郭圣通被废后,称为中山王太后。

在郭圣通被废两年后,惊恐不安的太子刘彊明智地请辞太子之位。光武帝顺水推舟,另立阴丽华的长子刘庄为太子,刘彊改封为东海王。

不过,郭圣通虽然被废,但阴丽华并没有苛待这位废后,光武帝刘秀和阴丽华对郭圣通都非常善待。而阴丽华的长子刘庄即位后,也非常厚待郭圣通的儿子们。

由网友 尚宫女史 提供的答案:

一般来说,只有先帝或先王去世,新帝或者新王即位之后,其母才会成为太后或王太后,这几乎是惯例,太后就不必说了,新帝登基之后,其母或者嫡母都会被尊为太后,诸侯王的母亲则被尊为王太后。但凡事都有例外,因为光武帝刘秀竟将郭圣通封为中山王太后。这就比较有意思了,郭圣通曾是刘秀的皇后,怎么就在刘秀活着的时候成了王太后呢?

在这整个事件中,当事人中除了刘秀和郭圣通,还有一个人的存在,即阴丽华。阴丽华和郭圣通是刘秀身边极为重要的两个女人,而刘秀一生都在谋求阴丽华和郭圣通之间的一个平衡,胜利的是刘秀,阴丽华和郭圣通虽然算不上输家,但也绝不是赢家。

当初,刘秀在微时初遇大家闺秀阴丽华,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后来刘秀如愿娶得阴丽华,只不过婚后仅三个月,刘秀就被更始帝派去镇服河北州郡,而阴丽华被送回新野老家。这对新婚夫妻都没有想到,他们再次相遇已经变了天地。

在他们分别两年后,阴丽华被接到了长安,她的丈夫刘秀已经是执掌天下的皇帝,而他的身边站着另一个女人以及他们的儿子,这个女人正是郭圣通。

郭圣通和刘秀之间是完完全全的政治联姻,刘秀在河北需要一个强大的力量支持自己,而郭圣通的舅舅真定王刘扬恰好就是刘秀需要的力量,作为结盟的一个重要条件,刘秀娶了郭圣通,也得到了江山。

江山和美人,刘秀都爱,他一生都在寻求郭圣通和阴丽华之间的一个平衡。立后的时候,刘秀原本是想要让原配阴丽华做皇后,但这决定的不明智即便是阴丽华都看得清清楚楚,因此阴丽华拒绝为后,而郭圣通被立为皇后,但相对的,阴丽华的兄长阴识被分为阴乡侯,算是在阴丽华和郭圣通之间寻了一个平衡。而且刘秀虽然稳定局势让郭圣通为后,但他将全部的宠爱都给了阴丽华。

在郭圣通为后的十六年时间里,刘秀一直在寻找机会易后,而这个机会终于在建武十七年到来,这一年,刘秀决定废后,其理由就是: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

这个理由究竟站不站得住脚,而郭圣通又是不是这样的一个皇后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刘秀已经决定废后,并且是不可转移的意志,没有人能够阻止,而刘秀也完全能够处理废后之后的一切事情,因此郭圣通就这样被废了。

而且,刘秀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即废后和立后同时进行,郭圣通被废,阴丽华同一天被立为皇后,立后是大事,本应百官朝贺,但刘秀却下旨"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非但如此,郭圣通还被封为中山王太后。

也就是说,刘秀虽然废了郭圣通这个皇后,但他仍旧在寻找一个平衡,不仅将废后和立后变成静悄悄的一件事,还又抬了郭圣通的位置,这不能不说是刘秀的聪明之处。

他想给阴丽华一个交代,但也没有对郭圣通恨到底,而是身体力行抬举郭圣通和郭家,所以才会被郭圣通封为中山王太后,既然是王太后,就要有中山王,刘秀为此将郭圣通所生的次子刘辅封为中山王,又将常山郡也划给了中山国,以此奉养中山王太后。

刘秀将郭圣通封为王太后的目的就是抬举郭圣通和郭家,告诉世人,他虽然废了郭圣通,但却不会将她当做废后来处置,而是给予她尊崇的地位,她虽然不再是一国之母,但却身处妃之极位。实际上这并不是刘秀的首创,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汉武帝的生母王娡。

王娡当初进宫后很得汉景帝的宠爱,其子刘彻被封为胶东王之后,王娡就被封为胶东王太后。还有汉武帝的宠妃王夫人,也在汉武帝在世的时候被封为赵王太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抬高她们的位置,刘秀此举也是如此。

历史上的废后一般结局都会很惨,但是郭圣通这个皇后之所以被废,确系刘秀的私心,用蔡东藩的话说就是"光武帝能容功臣,独不能容一妻子,废后之举,全出私意。"而郭圣通又的确对刘秀和东汉王朝是有大功的,因此刘秀最终还是不愿意让郭圣通有一个凄惨的结局,非但如此,刘秀还特意抬举郭圣通和郭家。

他让郭圣通做了中山王太后,又让郭圣通的弟弟郭况做了阳安侯,从兄郭竟做了新郪侯,郭竟的弟弟郭匡为发干侯,官至太中大夫。郭圣通叔父郭梁的女婿陈茂成为南纞侯等等,这样的盛宠是如何都看不出郭圣通有一点被刘秀嫌弃的意思。

不仅如此,当郭圣通的长子、太子刘疆在郭圣通被废之后一再要求让出太子之位,而刘秀也答应之后,郭圣通和刘疆、刘辅等人就住在北宫,而刘辅的藩地又被迁往沛地,刘辅成为沛王,郭圣通跟着成为沛王太后。而其弟弟官居大鸿胪后,"帝数幸其第,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

这样的荣耀其实就是刘秀故意为之,为的是告诉世人,郭家依旧是外戚之家,且是极为重要的外戚之家,后期不论是郭圣通的母亲郭主去世还是郭圣通本人去世,刘秀都亲临送葬。

刘秀的态度影响了他的儿子刘庄,也就是汉明帝,汉明帝时期,"礼待阴、郭,每事必均。"也因此,阴家和郭家都是当时的外戚世家。

从这里来说,光武帝刘秀倒真的就是聪明非常,站在他自己的角度来说,他对阴丽华和郭圣通都没有辜负。这倒算是他的仁慈了,如果换做别的皇帝,废后郭圣通和废太子刘疆还真就未必能有好的结局。

而刘秀偏偏做到了平衡,郭圣通为后16年,又为王太后11年,算是刘秀给她的极致了,而他终于让心爱的女人阴丽华成为他的皇后,这不失为一个男人的担当。

由网友 半绾青丝倚斜阳 提供的答案:

汉朝实行分封制,皇子们到封地称藩王,而皇子的生母也到封地,称藩王太后,这个太后是针对藩王说的。皇帝还在妃子封藩王太后,这样的例子在汉朝不是唯一的。汉武帝妃子王夫人儿子刘闳封齐王,王夫人获封齐王太后。公元41年,汉光武帝刘秀废郭皇后,封郭皇后的儿子刘辅为中山王,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公元44年,刘秀把刘辅的封地迁往沛地,改封刘辅为沛王,郭圣通改称沛太后。

其实光武帝刘秀也是很无奈,本来阴丽华是他的结发妻子,因为政治原因让她成为了妾,郭圣通后来居上做了皇后。而刘秀本来与阴丽华感情就非常好,心里肯定很愧疚。郭皇后看到丈夫对别人宠爱心里难免不舒服,这些被皇帝抓住成为小辫子,郭皇后母族是真定皇室,背后势力不可小觑,所以即使后来真定王叛乱都没能动摇郭皇后的地位。郭皇后和刘秀生了四个儿子,看似宠爱无限,但是刘秀真爱始终是阴丽华。等到郭圣通势力不再,刘秀皇权稳固,就借郭圣通"怀执怨怼","有吕霍风"下召废后。但是从刘秀安抚郭圣通和郭氏族人,郭圣通能安居藩王太后得到善终可以看出,刘秀心里还是愧对郭皇后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