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岳爸爱溪宝 提供的答案:
闯关东的由来,明末清初,由于连年的战乱及明朝政府的腐败,广大百姓无法在自己常年生活的土地上耕作,造成了大量流民的产生,这些流民迫于生计只能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外出求生,而关外相对人烟稀少,土地广袤肥沃,自然也就成了流民的向往之地。
最后一次大规模闯关东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战乱和黄河流域的天灾,导致大批人口去东北地区谋生
闯关东是历史的悲剧,书写着闯关东人的血与泪,但同时大量汉人的迁移,为关外地区也带去了更先进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汇与文化的融合。
一、水路
山东半岛与东北隔海相望,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自古以来胶东与辽东之间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大部分都是从青岛、芝罘下船,到了大连营口上岸的。一部分河北人,从北宁路出关,大部分也是从天津乘船到营口大连的。他们已经到了关外,成家立业,可是,他们并未看见过天下第一关。"
二、陆路
从山东经陆路到辽东半岛,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绵延数千里抵达关东,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他们跋山涉水数风餐露宿,甚至一路乞讨,其艰难辛苦难以用言语形容。
由网友 历来现实 提供的答案:
近代山东人闯关东的路线主要分两种,一为旱路,一为水路。
旱路:
鲁西一带的山东人多凭借脚力走旱路,旱路叫做"傍海道",顾名思义,它是一条顺着海边的大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东,因为这条道路上有一座临榆关,所以也叫做榆关道,1907年之前,它是一条尘土飞扬的沙土路。
山东人去闯关东,多是在老家遭遇灾荒,家里没有土地,身上缺少盘缠,到关东是为了梦寐以求的容身之地,寻找"插根筷子就能发芽"的肥沃黑土,凭借着这份信念,路再遥远,他们也会带上一家老少踏上前程。
年轻人多是靠步行,也有推着独轮木车或大车的,车上多半要承载老人或孩子,以及一些"破家值万贯"的必备家当。
稍微有钱的一些人,不排除赶着畜力车前行,这种人家中,牲畜已是最昂贵的家当。
除了主要路线傍海道,还有喜峰口和古北口两处关隘,有一些山东人会走这两条路线,同样可以进入赤峰、通辽地区,既可以继续向北抵达吉林黑龙江,也可以在现今的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停下脚步。
到了清朝灭亡的那一年,津浦铁路和京奉铁路全部建成通车,加上原有的胶济铁路,山东人闯关东也多了一条铁路路线。
铁路的通行,使得民国时期的山东人闯关东多了一条捷径,据铁路部门的统计,仅1927年,平均每天从青岛出发前往东北的农民有3000人左右。截至建国前,通过胶济铁路前往东北的人数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其中1935年的山东水灾,胶济铁路开通难民专列,运送了十三万多山东难民前往东北。
水路:
山东半岛的烟台地区与东北辽宁半岛的旅大地区隔海相望,如同现在的台岛与福建,至今口音区别不大,这也说明大连有多少山东半岛的移民。解放前辽宁半岛叫做海北,山东半岛叫做海南,多少山东人跨越了海峡,成为辽宁半岛上的"海南丢儿"。
山东半岛和辽宁半岛的最近处,直线距离不过100多公里,海运很早就成为两地来往的主要手段。
山东半岛的人们闯关东,大多采用海运方式,路线有多条。
出发地有烟台、龙口、青岛、登州栾家口等多处港口,抵达的港口主要是大连、安(丹)东、营口等辽宁沿海港口。
选择大连登陆的人,通常会继续顺着东清铁路继续向北行进。
安东登陆的可以溯鸭绿江北上,营口登陆的可以溯辽河而上。
不为人知的是,虽然晚清早已把乌苏里江以东划给了沙俄人,仍有千万的胶东人选择了更远的"闯崴子"的海上路线,崴子指的是海参崴,现在已经叫"符拉迪沃斯托克",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闯崴子的人多为从事渔业和贸易业,也有很多人把海参崴当成了中转站,由此向西进入白山黑水。
闯关东的过程其实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晚清、民国达到了最顶峰,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最近二三十年,闯关东的山东人回流速度也很快,不管是闯关东还是回流,都是为了一碗饭吃,它见证了时代和历史的沉重变迁,见证了山东人的苦难和苦难中不屈不挠的意志。
家族记忆:
笔者老家即是山东半岛,有亲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去了大连,成了海南丢儿,在大连与同为老家出来的姨夫结婚后一直住在周水子机场北边的洼地里(中间下过乡待了多年),容身之处仅是两间自己搭的小偏厦,顶棚是油毡纸,刮台风的时候房顶上的砖头掉下来还砸伤了家人,冬天的时候则是四下透风,刻骨寒冷。
好在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棚户区改造,老两口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泡崖小区,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海南丢的磨难生涯已成酸楚往事。
由网友 民国年间那些事 提供的答案:
我是山东人,接触过早年间一些闯关东的人群,对他们的经历有些了解,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明代开始,东北一带又称关东,只不过此时关东主要是指由明廷管辖的辽东地区,直到清代,才将东三省的范畴全部涵盖在内。
山海关
由于关东地区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所以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的破产农民喜欢来此谋生。但清政府对关东一带实行封禁,严禁内地百姓进入东北,所以黄河中下游各省的百姓只好冒险"闯"入东北谋生,这就是"闯关东"一词的由来。
山东当时灾害频发,捻军、幅军、长枪会、义和团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地理位置与东北临近,所以山东农民成了闯关东的主力。
山东人闯关东主要有水路和陆路两条路线。
一、水路
山东半岛与东北隔海相望,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自古以来胶东与辽东之间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著名报人曹聚仁曾在文章中写到:"那些山东人,大部分都是从青岛、芝罘下船,到了大连营口上岸的。一部分河北人,从北宁路出关,大部分也是从天津乘船到营口大连的。他们已经到了关外,成家立业,可是,他们并未看见过天下第一关。"
二、陆路
从山东经陆路到辽东半岛,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绵延数千里抵达关东,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他们跋山涉水数风餐露宿,甚至一路乞讨,其艰难辛苦难以用言语形容。
清末民初,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天津至山东峄县段、"京奉铁路"等路段的开通,从山东可以直接乘火车到沈阳。如此一来大大节省了路上所用的时间,但由于车票价格昂贵,很多人望而却步,大部分百姓还是拖家带口徒步跋涉,日本人小越平隆在《满洲旅行记》中形象地记载了当年的千里流徙图:"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由网友 老浩威海 提供的答案:
我是乳山人,古为牟平县。远祖始世代有人闯关东。主业放山,放排孑,经销木材,烧柞炭。行走路线,从牟平养马岛周围码头乘船北上,在大连以东入鸭绿江,在丹东一带上岸,沿江北上,在吉林长白山分手,一部分人在此居住放山,砍木材,以红白松为主,硬杂木有关东榆,青岗柞,水曲柳,可能叫法不同。还有一部分人继续北上,沿图门江到海参崴,这是创关东的目的地。山东来的大部由我们本族带来,亲套亲,有亲朋关系,这部分人来放蚕,为东家缫丝。乳山旧中国烧柞炭,缫丝厂,与我老家都有关系。几百年的关东路,不知失去了多少人。我爷的二弟也在放木排时,从鸭绿江己入大海不慎引起火灾,被活活烧死。多少年来,沿途留下了很多亲属在东北安家落户,在虎林,牡舟江一带,有些散居的村落继续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或作木器生意的。古代的闯关东,的确是部血泪史,他们托人投亲到关东有很多从此没回老家的。路途远,交通不便,有家不能回。其中的千辛万苦只有自己知道。据了解,我们邻近闯关东的基本都走这条路。春暖花开时,放山的要干下山活。沿江而下的木头扎成排入海路在牟平沿海上岸。交货完毕,又带一部分人,踏上原路返回关东,各奔目的地。
由网友 盘锦凡人2 提供的答案:
一,从山东沿海到辽宁沿海。烟台到大连是最典型的路线。所以辽宁沿海的口音还有山东味道。二,陆路。从山东到河北再过山海关。来到了辽宁。这两部分人也从辽宁往北扩散,到吉林和黑龙江!我的祖先就是明末清初从山东黄县过来的。可惜的是,10年前修家谱时曾有族人去黄县访亲,但黄县当地人已经不记得还有闯关东的一支远亲了。
由网友 爱看爱思考 提供的答案:
我是沈阳人,我家也是闯关东出来。我的祖籍是河北省唐山市,但是我的姥爷是山东省黄县人。现在叫山东省龙口市,讲到这个话题?我想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爷爷当初就是陆路从山海关出来的,而我的姥爷?是跟随他的父亲也就我的太姥爷做船从营口登陆的,定居在辽阳市。但是,后来姥爷迁居到了沈阳市。这样才会有我爸爸妈妈的相识,也就有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
由网友 辽北老代 提供的答案:
闯关东是东北老人们常提起的话题,现在东北三省很大的一部分人,是从关内闯关东过来的,都是关内的后代,东北的汉子耿直,好爽,勇敢,讲义气,遗传了山东人的基因,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山东人的后羿。还有部分人是从河北,河南,安徽过来的。
前些年,电视台演了一部电视剧,叫闯关东,朱开山一家人,从山东闯关东过来,路上经历千难万险,最终来到了黑龙江省,在那里落脚生根,经历了几十年的经营,买了不少的田地,到金矿挖过金子,死里逃生,挣了一笔钱,最终来到大城市哈尔滨,开了饭店,生意很兴隆。朱传武还很有个人能力,当了兵,最终还当了官。把闯关东的一家人,描写的淋淋尽致。
为什么要闯关东?因为当时的山东,人多地少,时常闹蝗灾,闹干旱,还有很多的农户没有田地,给地主扛活,很多人吃不饱饭,生活艰难,闯关东也是逼出来的,哪个人也不愿意离开故土。
他们来到东北以后,简直到了人间天堂,广阔的大平原,肥沃的黑土地,广袤的原始森林,有很多的土地还没有开发,真是无比的高兴。
闯关东是在清朝的中后期,一直到解放后的1960年左右,先后达二百五十多年。
当时的闯关东,为什么叫闯?因为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允许关内人到关外,都是属于偷渡,有的从烟台,烟台那时也叫登州,威海,潍坊做私船冒着生命的危险,从大连的旅顺港登陆,落脚到当时的瓦房店,普兰店,庄河,大连地区,现在那里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说话的语音和方言,都属与山东胶州湾的语音和方言,也叫胶辽官话。
还有一部分人,坐船从营口港登陆,落户到营口,大石桥,盖州一带。
从陆路走的,必须经过山海关,山海关的关口可不好过,有的年轻人,游泳从老龙头游过来,有的走到长城几十里外,用木杆搭梯子,从长城的脚下爬下来,历经了千辛万若。
有的兜里带钱多的,打点把关的士兵,从山海关的关门过来,一路上讨荒要饭,有的半路丢了儿女,能走到目的地的,就剩下一部分人了,拿现在话出来说就是精英了。
到了清朝后期,清朝以全部统一中国。对全国的人口统一安排,进行移民,山西一带移民到塞外,到内蒙古一带,也叫走西口。
山东的移民到东北的各地,北洋民国时期,还有大量的人在闯关东。1960年,我国发生了三年的自然灾害,还有大部分关的内人,来到东北,并落户到东北。
闯关东也是一部血泪史,也给后代人如下了美好的记忆。
由网友 三石访竹 提供的答案:
我是山东潍坊地区下面一个县的。至于水路陆路想必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这里不再赘述。山东人闯关东是好多批次的,但到90年代初期能回山东的基本都回来了。这里单说1942年前后闯关东情况,是父亲亲口对我讲的。
1942年形势大家有所了解,是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山东地区也没躲过灾难,为生计只有闯关东。我的爷爷带奶奶、姑姑、父亲和爷爷的四弟一家准备闯关东,太爷爷不让去,但他们还是硬强地去了。当时父亲6岁,在济南车站差点丢失。爷爷和四爷爷去吃面,被父亲听到了,尾随而去,结果走错店门,在十大马路溜达时被黄包车人捡去,后花了好多钱才弄回来。
路线是在济南乘坐火车去的。列车上旅客都佩戴良民证,随时被检查,父亲躲在大人的长袍里躲过检查。长途颠簸后终于到达东北,冷的情况就不再赘述。爷爷在日本人开的工厂里做工,养家糊口。刚刚半年,在老家的太爷爷去信说老家很好了,粮食丰收了,快回来吧!可回到老家后,哪里丰收了,是被太爷爷骗会来的。
同村去的还有几家比较近的家族也一从回到老家。其中一叔辈奶奶水土不服,主要是冻的,手指出了点问题。
山东人闯关东情况复杂,但主要原因是为了生存。在此,作为晚辈的我非常感激东北这富庶辽阔的土地,给与山东人生存空间和机遇,始终觉得对东北有着特殊的情感。现在东北经济发展暂时遇到瓶颈,如果东北同胞有望来山东发展,敬请期待,山东欢迎你,谁让山东、东北一家人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