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夏雨风7e4A 提供的答案: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少而精,专注于一个三国时代,才能让三国人物和故事走近千家万户,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蔡树藩的《历朝演义》是多而杂,人物众多又是跨越各个时代,虽然面面俱到,但读者不一定形成共识,认谁才是天下第一雄。不同口味,不同观感,才形成了散沙一盘。没有共鸣,难有互动,才让《历朝演义》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成为轰动,而流于凡俗。
《三国演义》本身又有独特的魅力,有桃园结义,有"温酒斩华雄",有"三英战吕布,有"青梅煮酒论英雄";还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有"借东风"、"草船借箭"和"三气周瑜"。既有"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奠定三国鼎立之气象;也有貂蝉美女连环计、大乔小乔激周瑜、孙尚香甘罗寺相亲、关羽欲护秦宜禄夫人等浪漫情调。
《三国演义》充满了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张飞独木桥喝退曹操十万兵、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父子、邓艾强度阴平关兵临成都的神奇铁血故事,个个都可独立成章,而又互相交映的精采史诗,扣人心弦,过目不忘,拍案叫绝,交口称赞。才能流传于世,成为"四大名著"。
罗贯中自身有轰轰烈烈的反元经历,又有不菲的文采,再加上特天独厚的三国故事,有十大武宗和桃园三义的打底,再加上五虎将和四大美女的推波助澜,还有一代枭雄曹操、人中吕布、生子当如孙仲谋等一大批文臣武将的精彩表演,不火也难啊!
由网友 读破庐 提供的答案:
蔡著名为演义,实为史书,就是二十六史中政治军事篇的通俗版。历史爱好者,如无通读《二十四史》的耐心和勇气,至少要将《东周列国志》和蔡著通读一至两遍,这样对中国历史就有了一个总体的初浅的了解。我初读蔡著,是在通读《史记》《通鉴》之后,当时惊为神作。诚如人们推许的那样,是历史爱好者必读之书。之所以没有《三国演义》那么火,那是过去,人们还没有发现它的价值,现在已逐渐火起来了,市面上出现各种版本不下二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历史的越发关注,这套书必将走进每户家庭。目前来看,还没有一套相对完美的版本,这套书至少应附有历代王朝世系图,年表,职官表,疆域图,重要战争示意图。
由网友 寒武幽兰 提供的答案:
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相比《三国演义》,没能火起来是很正常的。
因为相对来说,蔡的书属于大范围的历史解读,是史书的范围。而我们的三国演义时代范围划定,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中的三国时代,时间跨度小,人物集中多,人物性格色彩鲜明,而且三国演义不仅是借鉴了史实,还对其进行了夸张变形,成为小说传奇,大家都喜欢看故事,也并不在乎所有描述是否均为史实,只要故事精彩,便广为传唱,流传。
而蔡氏的演义基本没有性格鲜明贯穿前后的人物角色,整体缺乏艺术构思,与传统史料中的"纪事本末体"差不多。书中随处可见作者评点,每回结束都有总结性评论,也是常见的史家笔法。史书有那么多,优秀的也非常多,但史书再优秀也无法与小说相提并论,他们的体裁都不同,相比较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建议看书分清楚类型。
由网友 浙里看世界 提供的答案:
不是不火,而是没有《三国演义》那么火!
我的学生时代读的最多的就是蔡东潘的《通俗演义》,大概读初中的时候,从舅舅家里拿的,看的津津有味,那时候还有的内容看不懂,但是在那个年代,很少有课外书,即使不大好读,也硬着头皮读下去,越读越有意思,从西汉东汉开始,一下子读了七八本,收获很大,也激发一个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浓厚兴趣,后来千方百计去借,到高中的时候,已经读了蔡东潘通俗演义的大部分书籍。
其实,蔡的演义大部分内容相当于历史,体系很庞大,几乎我们所知的历史朝代都在内,但是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人物形象不是很鲜明,读起来不是很流畅,文笔偏于文言,后来接触就不多了。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早是读了一本改写的《武松》引发兴趣,后来在同学那里借来一读,武松故事很精彩,一下子吸引了我,一口气读完,念念不忘,千方百计去借了两本《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特点:
第一,故事精彩,英雄人物很吸引人,情节生动曲折。
第二,文笔优美,可读性较强,虽然半文言,还可以勉强读下去,后来工作了还读了几次,买了几个版本。
第三,传播比较多。书比较多,讨论的人也比较多,影响很大,除了演义,还有戏剧,还有图画,还有改写本等等。
第四,《三国演义》列入初中生必读课外书。接触比较多,还常常把故事讲给学生听,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等等。
第五,电视剧、电影的影响。只要是中国人都很熟悉三国故事,诸葛亮、关羽、刘备、张飞、曹操、陆逊、孙权等等人物,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所以,《三国演义》影响比较大。其实,蔡《历朝通俗演义》影响也很大,出版至今七八十年一直备受推崇,出版无数,不过与《三国演义》比较,差了一点火候而已。
由网友 潇洒明月s1 提供的答案:
蔡东藩,生于1877,殁于1945。浙江杭州人。著名历史学家,小说家。《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煌煌七百几十万字。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干古神笔"。是一部侧重历史史实的章回小说。罗贯中之《三国演义》秉持"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手法,创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艺术性高于历史性,因而文学成就远胜于蔡氏章回体历史性小说就在情理之中了。
由网友 言者青青 提供的答案:
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通俗历史巨著。这部书所记述的内容,从秦始皇起,一直写到民国1920年,共写了2166年的事情,两千多年的历史。
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包括:《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
蔡东藩先生是中国近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他所写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侧重历史的真实性,用演义的创作手法,但不脱离历史的真实性,这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写作最主要特点。作者在行文中尽力通俗易懂,目的是为读者都能看懂。这是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与司马迁《史记》最显著的不同点。
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历史演义,其角度是站在历史写实的角度去通俗易懂地介绍历史。因此,《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读者群,必然会有其局限性,只有爱好历史的,才有可能去阅读。也就是说,《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受众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许,这就是它没《三国演义》那样红火的最主要的原因。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不同类型的写作。蔡东藩写的是通俗历史,而罗贯中写的是文学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标准的小说,而且,还不是通俗小说。因此,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受众体,必然比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要多得多,在这事上没什么好奇的。
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写作定位是完全不同的。历史与小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爱好的历史群体历来不是很多,但是,爱好小说的群体越来越多,尤其是现在,爱好阅读小说的群体越来越庞大。
如果,我们拿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的《后汉通俗演义》(附"三国")与《三国演义》比,的确是索然无味,没《三国演义》引人入胜。但是,真要讲这段"三国"历史,那么,《三国演义》远远不及《后汉通俗演义》。毕竟《后汉通俗演义》讲述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三国演义》根据起承转合的小说创作规律,去围绕主题,进行人物设计,小说故事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取舍。
《三国演义》小说创作给读者的感觉人物印象深刻,故事情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的《后汉通俗演义》,虽然使用了演义写作手法,但历史的真实性始终在约束着他,受众体少,也是必然的了。
用演义手法真实地写历史,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许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而用小说体裁来写历史这也是比较好的文创尝试,这类小说往往注重小说夸张地起承转合的创作艺术,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虽然读者也知道,但是也愿意看,同时结合历史的真实性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比如小说《三国演义》,读者评论其真实性有很多很多,对俗历史巨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反而真实性却大家赞赏,这就是史书与小说的最大差别。
事实证明,历史与小说读者群数量有很大的差额。引起读者群多的自然是小说会多些,尤其是像《三国演义》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都很出色的古代小说,更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与喜爱,它能火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历史,只有爱好历史的读者才关注和喜爱,相对于小说的读者面自然会窄、会少。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历经10年,最早写的是《清史通俗演义》(出版于公元1916年7月),最晚完稿的是《后汉通俗演义》(出版于公元1926年9月),可见《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并不是单纯地写的"三国演义",而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历史综合,比起《三国演义》小说内容含量要广泛丰富得多。
《三国演义》之所以比《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那样火,这个火主要指读者和社会影响面,其根本原因《三国演义》是小说,仅仅讲了"三国"时期的故事,很容易引起读者和社会的关注,直到喜爱。而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历史书籍,讲了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民国二千多年的中国历朝的历史。这部书历史跨度大,内容浩瀚,很少有读者耐心读下去,更别说引起读者的关注了。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在读者中没引起广泛关注,但是蔡东藩先生用演义手法书写的这部书在史学界影响却很大。"这是一个很伟大的举措。把真实历史用演义讲给普通老百姓,从蔡东藩先生开始才有"(作家 马伯庸)。
由网友 陈相潮人 提供的答案:
俗话说得好:《志书》是七分史实三分演义。《演义》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志书读起来味如(同)嚼蜡,枯燥无味。演义读起来郎郎上口,脍炙人口、借古讽今、嘻笑怒骂。一般文化程度能看懂,志书是知识分子才能看懂。所以《三国演义》才比《三国志》火起来。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半文言半白话,所以比不上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白话文,读起来脍炙人口。
由网友 开心的安博 提供的答案:
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比较难懂。虽然叫"通俗演义",但是,读起来还是有点费劲。再有一点,描写的基本上和历史书上的内容一样,不像小说一样易懂好看。
《三国演义》大部分内容符合历史,也有很多虚构的内容。读起来通俗易懂。
罗贯中的文学水平比蔡东藩先生高。
由网友 金刀驸马1901 提供的答案:
提到历史演义小说,我们首先会想到《三国演义》,其次比较知名的还有《东周列国传》、《隋唐演义》。
我国两千年的封建历史、王朝兴衰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每次读完《三国演义》在掩卷浩叹之际我们都会感慨,如果每个朝代都有一部如《三国演义》这样的演义小说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而民国时期的蔡东藩就完成了这一文学盛事。
蔡东藩(1877年-1945年),浙江萧山临浦人,以教育和行医为生。《中国历史通俗演义》是他以毕生精力编写的一部通俗历史读物。按编写的时间顺序为清史、元史、明史、民国史、宋史、唐史、五代史、南北史、 两晋史、前汉史、后汉史等11部,包含了自秦始皇至民国13年(1924年)间2170年的历 史。
如此大手笔的演义系列小说为何没有像《三国演义》一样火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创作原则不同。蔡东藩并不欣赏《三国演义》三分史实,七分演绎的创作原则。他的系列演义紧遵史实,极少演绎。这就必然降低了作品的文学性和故事性,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
二是作者文学功底所限。语言不生动,叙述太过平常。同样是战争的描写。三国采用说书人讲故事的方法,精彩之处脍炙人口。而蔡系列文字描述类似说明书,读之无味。
三是思想观念所限。蔡系列完成于民国时期,这本是一个百家争鸣,辞旧迎新的新时代。而书中仍以封建正统思想为先。思想落后,观念陈腐。自然也无法引起现代人们的阅读兴趣。
故蔡系列面世近百年来默默无闻,难以与名著等齐。仅被视为了解中国历史的入门读物。当然客观上也为普及历史知识作出了重大贡献。蔡东藩也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