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食肉两脚兽 提供的答案:
不信。有句话叫,风水轮流转。不是善恶有报,而是世事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不是报应,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缩影。
某小儿十八岁时伙同人拦路抢劫,和他同案犯的小伙子已是二进宫,又逢严打时期,铁定死刑犯。这人家里四个姐姐,自己是老小,审讯期间,全凭四个姐姐出力,大姐看着他长大,出力最多。连小姐姐都四处找同学,同学家有在本地监狱工作,两个人便谈了一段时间的恋爱。可惜一切都是白费,那小伙子最后还是吃了枪子儿。听说,这家的家主就是挺恶的一个人,无序动乱的那个年代,逮着人套麻袋上脚踹,手里人命据说好几条。现在他家唯一的小子将要命断,知根知底的人都说活该,恶有恶报。其实,最根本的是,那小子抢了不该抢的人,抢了公家人,还是本地颇有势力的一族,可惜那小子当时只是想抢几个钱花花,没往深里想。被抢的这家是一定要严惩的,因为被吓坏了。这里就体现了,你横,可是还有比你更豪横的。
所以说什么善恶报应,只是根子上烂了,头顶上的阳气正气散了,乌云来了,厄运也就到了。
由网友 墨迹King杂谈 提供的答案:
那我说一个现世报的例子,但是,不知道平台会不会给通过,我担心它说我传播迷信!
好姑娘以为遇到了如意郎君。
昨天听到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张平,张平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就跟母亲相依为命,这姑娘从小就孝顺,上学期间就找兼职做,周六日和寒暑假都没有休息过,她挣的钱除了自己的学杂费之外还能补贴家用,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地到大学毕业,毕业后进入一家不错的企业上班。
公司有一位男士,从她进公司开始就对她嘘寒问暖,在工作上也给了她很大的帮助,没多久,两人就谈起了恋爱,谈了差不多一年两人就结婚了。
结婚的时候,张平也没要婚房,因为男方家里告诉她,他们家里有两间平房等待拆迁,一拆迁就有房住了,张平也就没想那么多,婚后没房,张平自然就跟公公婆婆住在了一起,不过,相处倒也融洽。
婚后没多久,张平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为张平的工作性质不太适合孕妇做,怀孕后,张平就辞了工作在家安心养胎等待孩子出生。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糟心事儿:妹妹一家人住进了婆婆家里。
孩子出生后,她老公的妹妹和妹夫还有他们的女儿搬了进来,张平有点疑惑,小姑子一家怎么会搬进来住呢,毕竟已经出嫁,回娘家住不太合适吧,张平就去问她老公,这才知道,原来,他们结婚前,她的小姑子一家就住在这里,那当时为什么搬走呢?因为她的婆婆跟小姑子商量,因为他哥要娶媳妇,没有房子怎么结婚呢,先让他们搬出去,等他哥娶到媳妇,生了孩子,稳定了,你们再搬回来,所以,张平一生完孩子,她小姑子一家就迫不及待地搬了回来。
张平很难过,但是,她老公和婆婆都低声下气地求她,说:平平啊,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不过,你放心吧,等咱家那个房子动拆,好日子就来了,那片平房已经有动的了,也快轮到咱了。
张平心想,我还能怎么办呢?孩子都生下来了,难道要离婚吗?哎,先忍忍吧,忍到房子下来,但万幸的是,这一家人对张平还算不错,婆婆一直帮着张平带孩子,孩子一断奶,张平就出去上班了,张平一边上班一边等着那片的房子动拆。
这样平静的生活持续到孩子2周岁,然后,一切都变了。
张平的第二个糟心事儿:婆婆腰扭了,看不了孩子。
有一天,她婆婆看孩子时,不小心把腰扭了,医生说这个腰不用手术,但是,得静养,不能干重活,平时少走动,这一下,家里就没人给看孩子,没人做饭了,无奈,张平辞职了,开始了洗衣、做饭、看孩子,照顾家的日子。
她原本以为,婆婆腰好以后,她就可以出去工作了,在她心甘情愿为家人付出、忙碌的时候,她偶然发现她婆婆的伤是假装的,在她看不见的地方,她婆婆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这哪是受伤的老太太啊。
她找婆婆理论,婆婆也承认了,说:平平,虽然我是装的,但是,我也是有情可缘的,毕竟,我都帮你看2年孩子了,我实在太累了,不想看了。
张平想想,确实也是,从她嫁进来,一直是婆婆忙里忙外,洗衣做饭帮她带孩子,应该让她休息休息,然后,张平就扛起了照顾这个家的责任。
从那开始,张平每天要做7个人的饭菜,她儿子还小,还需要单做,张平还要清洗全家人的衣服,还要打扫卫生。。。自从张平接手后,她婆婆就做起了甩手掌柜,那是什么都不做了,时不时候还要指使张平干这个干那个,有时候她也烦得不行,但是,一想,房子快下来了,等房子一下来,她就解放了。
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谁知却是全家人的谎言。
他们家的那片平房终于要动了,张平兴高采烈地想着要在哪儿买房呢,她老公告诉她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家在那儿根本就没有房子,当时就是骗她的,张平当时就崩溃了,你们怎么能这样呢?夫妻两人因为这个事情大吵了起来,可是,吵也解决不了问题啊,这么多人住一起啥时候是个头儿啊?
张平提议让他们家出首付买房子,她老公就两个字:没钱,张平没办法哭着回了自己娘家,把自己被骗的事儿跟妈妈讲了一遍,妈妈就劝她,孩子这么小,何况不能因为这个事儿离婚吧,这女人带着孩子不好再嫁啊。
那怎么办呢?不能这一大家子就这么住到死吧?张平受不了,就开始哭,张平的姥姥突然说: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住的不是个一居室吗?我把我的房子卖了,你拿着钱再去买一套房子吧。
张平一听,感觉是个好方法,就开开心心地回去把这个事儿跟她老公讲了,万万没想到,她老公根本不是那么想的,她老公说:你妈要是给你出钱买房子,可以,但是,你别想让我跟你一起搬出去,要搬你自己搬,我是不会离开我爸妈的。
张平一听,说:那既然这样,咱们就离婚吧,我领孩子走。
她老公不干了,嚷嚷着说:你做梦呢?我爸妈拼上老命也不会让你把孩子带走的。。。张平就试着跟这家人过了几招,发现她真不人家的对手。。。张平就想着,既然这样,那我就出去上班吧,我也不在家做那个"保姆"了,呵呵,可是,张平想出去上班都成了白日梦。
因为张平要出去上班,她老公就威胁她说:你出去上班,谁做饭,谁洗衣服啊,你要是这样,那咱们离婚吧,这个没法过。。。最后成了,她老公拿孩子威胁她,让她接着做他们家的免费保姆。
张平心有不甘,她也去咨询了一些律师,那些律师对于她能要回孩子的可能性非常低,因为她现在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孩子判给你,你拿什么养活孩子?
张平真的是欲哭无泪啊,不能上班,不能离婚,只能这么受着,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就这样,张平又坚持了一年多。
就在张平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突然迎来了好消息。
又是一个周六,又是他们一大家子出去游玩的时间,这一家人一大早就收拾好了东西,可是,里面不包括张平和两个孩子(张平的儿子和小姑子的女儿),用他们家人的话说就是,一个车里只能坐5个,挤不下你们,其实,张平也不愿意跟他们一起出去,张平倒喜欢他们不在家的日子,她开开心心地带着两个孩子呆了一天,晚上的时候,他们没回来,张平心想着,估计是在哪里玩开心了,住一晚上再回来,张平也就没放在心上,心想着,不回来才好呢,我们落得自在。结果就真的再也回不来了,这一车5个人,可能是车开得太快,从高速路上翻了下去,无一幸免。
第二天一早,张平才收到这个消息,听到这个消息,张平哭了,毕竟在一起生活了这些年,再怎么样也是有感情的,哭完以后,张平心里突然舒坦了,她想的更多的是,我现在解脱了,不用再受这些窝囊气了。
原以为自己解脱就是唯一的好消息了,没想到还有更大的好消息等着她。
她小姑子的女儿比她儿子大两岁,从小跟着她长大,对她也格外亲,对于小姑子的女儿,她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还有爷爷奶奶,先问问他们,如果他们养就把孩子送过去,如果他们不养,我就接着养,就当我的女儿养。
找到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岁数也比较大了,就跟张平说:要不你就一起养吧。张平很开心,因为她很喜欢这个孩子。
从此以后,张平就带着这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小姑子不是没房,他们有一套房,只是房子在郊区,房子也挺大的,孩子的爷爷奶奶为了感谢张平把他们的孙女养大,就把自己的一套房过户给了张平,还把他们自住的这套房、还有存款都写了遗嘱,等他们不在了,房子和存款都归了这个孩子。
更没想到的是:之前他们一直声称有两套平房要拆迁,后来又说没有,其实,他们真有两套平房,只不过人家把那个房子换成了现金,全部存在了她老公的账户下面,后来,张平就把这几个的遗产给算了算,发现自己变成了富婆。
现在她带着两个孩子快乐地生活着。
由网友 索菲讲故事 提供的答案:
姨妈十八岁时跟人学缝纫,被师傅骗上床,毁了贞操,一起当学徒的好友知道后,替她鸣不平,拉着她就要去报警。姨妈当即跪下,哭着说:"求求你不要宣扬,这件事就让它过去好了!"
外婆有七个儿女,金姨是我第二个姨妈。出生时,上面已经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后来家里又添了四个弟妹,一共九张嘴要吃饭。外婆身体不好,一家人就靠着外公,在生产队做会计微薄的工资生活。经常有一顿没一顿,个个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病。
金姨不到18岁,已出落得如花般美丽。心性单纯的她跟着邻村一个男人学缝纫,缝纫没学成,竟被占了便宜。按现在的话来说,第一次就这样被人"白嫖"了。那个年代,这事传出去会被人笑话,她更不忍心让赢弱的父母担心。所以,她选择忍着伤痛,没有张扬。据说后来,可能是坏事做多了,欺负她的师傅,最终死在外地。
几年后,金姨嫁给了镇上粮食局工作的姨父,生下一个女儿。
经人介绍,金姨嫁给了当时的姨父。他在镇上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粮食局工作人员。当时这个工作,是让人羡慕的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婚后不久,金姨就生了我表姐(番姐),正当旁人羡慕她嫁得好时,姨父因一场疾病身亡。
幸运的是,当时的粮食局是事业单位有编制,妻可以顶夫职。金姨顶替了姨父的工作,她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并靠这份工资为生,一直到晚年退休。此外,还得到一笔姨父过世时,单位给的补贴费。
一个女人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免不了旁人异样的眼光,在单位她常常受到同事的欺凌和排挤。但金姨凭着绝不屈服于困难的信念,迎难而上,积极解决问题。不久,她因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让那些曾经刁难他的人刮目相看。
她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女儿,女儿健康活泼地长大。每天,她早起为女儿做好早餐,送她上学,然后去单位上班。晚上照顾孩子入睡后,她借着灯光继续伏案工作。家人朋友都劝她,趁年轻漂亮,赶紧找一个好对象嫁了,金姨笑着说随缘。
几年后,金姨在单位认识了大她几岁的同事,就是我的二姨父。也许是同样的遭遇,金姨和二姨父看对眼很快就组建了新家庭。
姨父前妻因病离世,一个年轻丧夫,一个中年丧妻,他们认定对方就是陪伴终身的人。二姨父和前妻育有一儿一女,他们搬过来时,女儿(茵姐)才初中毕业,儿子(雨哥)刚高中毕业。姨父工作兢兢业业,虽思想传统保守,但对儿女教育有方,在他的培养下,儿子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女儿也在粮食局做会计。
一起生活后,金姨发现组合家庭的经营并不容易,大家的性格、喜好、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各种矛盾摩擦接连出现了。在大家庭里,做家务成了难题,平时子女上学上班去了还好,一放假家里就乱成一锅粥。做饭、洗碗,打扫卫生这些基本劳动,大家都不愿意做。无奈之下,金姨只好自己一件一件慢慢做。
雨哥在大学读的计算机专业,一次放学回家,他跑到单位找父亲说要买一台电脑,姨父同事听到了,在一旁冷嘲热讽"买电脑?怎么不去买飞机!"那次,雨哥被气得回家。30多年前,电脑对于一般家庭是稀缺物品,一台电脑的价格最少也要2000多,这个数目,顶得上一个普通家庭几年的工作收入。
雨哥本来也不抱希望,权当说说。金姨听到后,不但没有说他,反而非常支持他。等雨哥回了学校,她和姨父商量尽量满足儿子的要求。"阿雨学习很好,不能耽误了他,只要我们平时省着点,这笔钱可以攒足的。""我们不像其他人家,我们这么多张嘴吃饭,茵茵那点工资只能养活她自己,阿雨和阿番都还是学生,还要很多钱花。"姨父念叨。
为了买电脑的事,金姨和姨父不知道吵过多少次。她一意孤行,最终还是用那笔单位补贴费,托熟人在县城买了一台电脑。雨哥回家时,左摸摸,右看看,做梦都没想到拥有了一台自己的电脑。这台电脑,改变了雨哥的人生,他后来读研读博到当大学教授,都是从事计算机的教学与研究方向。工作后,逢年过节不论多么忙,雨哥都从外省驱车回家看家人,金姨对他的恩情,他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姨父老家的亲戚多,处理关系,礼尚往来对于别人头疼的事,但金姨总能把琐事变简单。不论多么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她梳理总能轻易解决。姨父的老父亲,年纪大了行动不便需要照顾,金姨和姨父把老人家接过来住家里,负责端茶做饭,洗澡擦身,接屎接尿……事无巨细,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邻里熟人无不称赞她贤惠媳妇。
为了解决一家人吃菜的问题,善良能干、默默付出的金姨,把家门前的一块荒地开垦成了菜地,让一大家子人,既吃上了美味蔬菜,还省下买菜钱。
退休后,金姨和姨父跟随大女儿家庭(茵姐)在县城居住,她甘愿当保姆,照顾家人衣食住行。
操劳了半辈子的金姨退休后,仍然没闲下来,她和姨父一起住到县城,帮茵姐家照顾孩子,照料一家人的生活,直到把孙子照顾到上了大学。二女儿番姐生孩子需要人照顾,因都在本县城离得近,金姨也帮她带了几年孩子。她充当起"住家保姆"的角色,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如果碰到家人经济紧张,金姨除了省吃俭用,用自己的退休工资补贴他们之外,还经常在理发店做小时工,洗毛巾补贴家用。几年前,姨父食道癌去世,金姨在他的葬礼上哭成泪人,亲朋好友都安慰她想开点。"这么多年的老伴,一路同甘共苦走过来不容易,你们就让我多哭一会吧!"
老伴走了,儿女们都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孙子们也都大了。金姨闲下来时就打打麻将,和姐妹们结伴旅游,怡情山水,修养身心,享受神仙般的生活。旅游最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和谁一起。金姨每到一处就交了几个好姐妹,她如同一朵向日葵,散发出善良美好的气息。
金姨一点一滴从苦难中走出来,她全身都散发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她身边时,总能被她爽朗的笑声感染。密友们都称赞她"宝藏奶奶"。
她身上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1作为家里二姐,勤劳踏实肯干,帮父母分担家务,照顾弟妹,学手艺养活自己,遇到无力改变的事,选择一边隐忍,一边寻求改变。
2坦然接受丧夫之痛,担起抚养女儿的责任。积极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获得尊重。
3重建家庭,在磨合中学会了处理内部复杂关系,通过付出赢得家人的团结和认可,改变了二代人的命运,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儿孙。
4退休发挥余热,心疼儿女,帮带孙子。心态积极向上,影响感染周围人。善良吸引善良,身边的姐妹们都是"善良的天使"。
5通过努力,一步一步走出逆境,实现在逆境中翻盘,把烂牌打好,走向自由而丰盛的人生。
结语:
一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打不倒你的,必将使你更坚强。一个人的品性不是体现在她一帆风顺的时候,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性。
世上的人千千万万,但因出生、能力、格局、品性、才华、修养等这些因素把人分成不同的层次。像我姨妈这样,出生没法改变,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磨练来改变自己,这种人是神。
金姨年轻时的付出,换来老年的福报,她说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后还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善良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人智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通过情绪和行为影响其他人,收获善良的回馈。这就是善有善报的体现。
由网友 水笙说事 提供的答案:
我说一个恶有恶报的真人真事给大家听。
老公村子里有个男人,做水泥黄沙生意,挣了一点钱,平时蛮横无理,谁惹了他他就要打要杀,总之,就是一个流氓无赖。
话说有一次过新年,他早上起来开车出去拜年,车子副驾上坐着一个朋友。
倒车时候,他也没看看车四周情况,把邻居一个四岁男孩子双腿压住了,他姐姐就喊:你压住我弟弟腿了。
这无赖听到了,竟然丧心病狂又倒过去压那孩子,把男孩子活活压死了。
不过,这真相后来人们才知道的。
两家就闹腾打官司,他一口咬定是无意压死那孩子,后来私了,赔了120万。
谁知他那猪队友朋友某一天说出来事情真相。
原来,那对姐弟蹲在一堆黄沙边玩儿,他开车的确是没在意,第一次压是无意,第二次压是有意。
他对朋友说,这么半死不活躺医院,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呢,后续还要各种费用支出,无底洞,不如压死了做一次性赔偿来得爽。
我们不知道,这传言是真是假,但是,从后面发生的奇怪事判断,应该是真的。
他店里卖的水泥,都是从外地长途运输过来,而且都超载,车子超载,就进不了城里。
他与交警队关系好,每次水泥车来了,凌晨两三点,他就去高速路口跟值班交警关照一声,然后领着水泥车进城。
那天半夜,他又拉着一个朋友一起去等水泥车。
水泥车等到了,一切就绪,他朋友开着他的车,他坐副驾上,带着水泥车进城。
车子开到一个三岔路口,突然迎面来了一辆车,他朋友急忙打方向盘急刹车,可还是撞路牙上了。
怪事来了,他一百八十多斤的胖大身躯,竟然从车窗直接飞出十几米远,好像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他拽出来甩出去似的。
等找到他人,他已经死了,活活被摔死在绿化丛中,而他朋友,安然无恙。
有人就会说,是那个冤死的孩子来报仇的,距离孩子去世,时间才过去半年,由不得别人不这么认为。
这就是我知道的一个恶有恶报的真实故事,或许只是一种巧合,或许真有因果轮回之说,谁知道呢?
由网友 黄石民205 提供的答案:
这是古人流传的经典名言,也是规劝人们从善行事终得的因果报应。如今的社会好人做善事益事,受到表扬与奖励。干了坏事恶事,受到批评惩处与法律制裁。
有人抱有侥幸心理干了坏事恶事,暂时隐瞒着无人知道。本质黑恶之类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总有一天再伸手会被抓,这是现报。而心恶手狠之人教育出来的下一代,可以想像好不到那儿去。现实生活中私欲强烈的家里走出来的孩子自私自利占比多,也许这也是到时的一报吧!
识大局明是非心态要宽容,做事多善举,只有方便别人才能方便自己。遇事多包容,绝不能损人不利己。要懂得珍惜人生,学会感恩,用阳光的心理看待阴暗点,扫除阴暗面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抱有这样心态对自己对下一代传递的都是正能量,起码得到心理上安慰!平安健康,
幸福快乐的心情,也是现报!
千千万万的人参与善事义务公益当志愿者,共创美好的明天!
由网友 菩提树下的石头 提供的答案:
"XXX昨晚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大家能帮忙的去帮帮忙,能捐款的可怜可怜孩子给捐点儿钱。"
村里的大喇叭连续喊了好几遍。
那时候刚刚过完年,我们还没有回去上班。婆婆走到院子里仔细听了听,然后回头对我说:"怎么回事啊?老三昨天还好好的!"
老三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年轻人,平时老实本分,少言寡语。昨天傍晚时分,我和老公出去喊孩子们回家吃饭,在胡同口还遇到了老三,他正帮邻居从车上卸沙子,老公还跟他打了个招呼,没想到今天一早就得到了他归西的消息!
要说老三家,这么多年也真是不太顺。
先说老三的大哥。
老三的大哥有点智商不在线,说话也说不太清楚,给人又老实又愚痴的感觉,被村里人送了个外号"大憨小儿"。"大憨小儿"是个光棍,一个人生活,五十多岁的人显得有六十多了,又老又脏。
老三的二哥,这几年家里也不消停。
老三的二嫂,在过完麦的某一天突然失踪了,同时失踪的还有他们胡同里的另一个男人。这两个失踪的人,年轻的时候就曾经好过,后来东窗事发,各回各家又跟各自的配偶生活。现在,儿女们都大了,他们两个就一起失踪了。男人的老婆跑到他二哥家要人,一通大闹,最后也没闹出什么结果。同是受害者,这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本来日子过得最平顺的是老三一家。
老三是个老实人,本人也能吃苦耐劳,在工厂里找了个工作,一个月有四五千块钱的收入,再加上家里还有地,只有一个孩子,按说他家应该是三兄弟里面经济条件最好的,奈何他的老婆,是一个好吃懒做、只会享受的主儿。老三的老婆人送外号"站大街",她既不出去找活儿干,也不种地,更不拾掇家务,最大的爱好就是整天站在大街上跟别人闲聊。虽说别的妇女也经常凑到胡同口拉呱,但是人家是送孩子上了学、家务活儿干完、地里活儿干完才会坐到胡同口拉呱,而"站大街"是吃饱喝足睡够就跑到胡同口找人聊天。别人忙的时候,没有"话搭子"跟她聊天,她也不回家,一个人站在大街上,或者在胡同口转悠。因为长期不干家务,她家里乱糟糟的,连油罐子上都长满了绿醭(bú,酒、醋、酱油等因变质而在表面生出的霉斑)。可怜的老三,下班回家还得去地里干活,从地里干活回来还得做饭,就凑乎着这么过。
三兄弟里面,就属老三算是有个完整的家庭,但是没想到老三一夜之间就突发急症死了!
老三媳妇什么也不会干,家里因为她好享受吃吃喝喝也没攒下钱,现在男人死了,她连发丧的钱都没有。所以她到大队里找村支书,村支书帮她在大喇叭里喊话,让大家出钱出力。
丧事办完以后的某一天,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带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到我婆婆家里来,一进门老头就让那孩子磕头。原来这个孩子就是老三的儿子小宝,村支书带他挨家挨户地募捐来了。我婆婆掏了一百块钱给了那个孩子,村支书跟我婆婆聊了两句,代孩子谢过我婆婆,又领着孩子去下一家了。
村支书和小宝走后,婆婆给我说:"老三他爹娘活着的时候就没干好事,欺负这个欺负那个,你看看,现在他家落到了什么地步!"
婆婆还给我讲了老三爹娘wén gé期间做的事情。
那时候他们村里有个地主。其实这个地主非常倒霉,他家的家业是好几辈人省吃俭用、辛苦经营攒下来的,所以到地主这一辈,家业大了,就给划成了地主。然后大家应该知道那时候经常有"运动",一来运动,地主一家就要挨批斗,而带头批斗地主的,就是老三的爹娘。其实老三的爹娘跟地主也没有什么矛盾,可能是想表现自己,可能是嫉妒心作祟,也可能就是单纯的骨子里坏。总之,老三的爹娘成了批斗地主的"骨干"。
在老三爹娘锲而不舍地批斗下,地主最后熬不住,就给整死了。按说死了人,该收敛一下了,可是,地主婆还没死!
有一次,他们又把地主婆拉到打麦场批斗,无论怎么批斗,地主婆就是不吭一声。老三的爹娘看这个女人如此"不识相",眼珠子一转,想出来一个鬼点子。他们找到一个鏊子(ào zǐ,烙饼用的器具,类似于电饼铛),在鏊子底下架上火,把鏊子烧红了,非让地主婆从鏊子上走过去。其实当时,大部分村民是不想参与这种事的,主要是地主家也的确没干过什么欺压乡邻的事,平时也与人为善,热心公益,乡邻有困难了也不吝帮忙。所以,村民对批斗地主并不热心,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参加批斗会而已。现在,看到老三爹娘想出这么恶毒的点子,这些村民非常震惊。
原本以为地主婆会吓得痛哭流涕、苦苦哀求,没想到地主婆愣是一声不吭,面无惧色地抬起一只脚,踏在鏊子上走了过去。老三爹娘看她这样,一边叫嚷一边推搡地主婆,迫使她又从另一边再次踏着鏊子走过去。当时我婆婆就坐在第一排,她都闻到了鏊子烙熟皮肉的焦糊味。这时有村民看不下去了,嚷嚷着:"还得上工哩,啥时候完事啊?"其他村民也跟着嚷嚷起来。老三爹娘许是心虚,在村民不耐烦的叫嚷中,不得不草草结束批斗会,放地主婆回家了。
不知道地主婆在那样漫长而寒冷的岁月里,是如何熬过一场场批斗的。也许就是她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们,支撑她在漫漫长夜里无数次痛哭之后,又擦干眼泪,继续咬牙活下去吧。
熬到运动结束,熬到孩子们长大、羽翼渐丰,熬到老三的爹娘早早见了阎王……
地主婆至今还活着,活得从容、淡然而慈悲。我的婆婆提起她来就感叹:"人家真是好样的!就那样从鏊子上走过去,眉头都没皱一下!"
倒是老三哥仨,虽然都是老实本分的人,但是就是一个比一个不顺。
老三死后半年,老三媳妇改了嫁,把小宝留给了他大伯。"大憨小儿"自己都顾不过来,能顾上小宝吃饭就不错了,哪有精力和能力管别的呀!所以,小宝就像一株疯长的小树苗,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歪"。
先是旷课不上学,后来直接辍学了。他到处游逛,附近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他"门清儿",不请自到,给人家搬搬凳子架架桌子,然后混根烟抽,混口饭吃。附近村里的人都知道他的情况,也就默认了他的"帮忙",开席的时候也没人撵他。
就这样混了两三年。
有一天,"大憨小儿"在河堤上浇地,"捡"到一个疯女人,他就把疯女人领回家当老婆。后来疯女人的老公和娘家人找了过来,她丈夫嫌她是疯子,不想要她了,娘家人也没法长期管她,而"大憨小儿"又缺老婆又不嫌弃她,所以各方都认为让她跟着"大憨小儿"是最好的安排。
就这样,"大憨小儿"在河堤上"捡"了一个媳妇的消息传遍全村,羡煞一众像"大憨小儿"一样五六老十还娶不上媳妇的老光棍。
甚至,另一个胡同里还有一个比"大憨小儿"智力更不行的家伙,居然趁着"大憨小儿"下地干活,把疯女人领到自己家里藏起来,想把疯女人据为己有。"大憨小儿"找了好几天,发现老婆被那家伙藏了起来,上门打了一架,终于成功地把老婆要了回来,留下那个企图霸占他老婆的人在后面无奈痛哭。
疯女人虽然疯,但也没疯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在家里能干点儿简单的家务,也没有暴力倾向。当初是她的前夫家暴,导致她疯病加重,从家里跑了出来。现在,在"大憨小儿"家,虽然过得穷,但是"大憨小儿"是个老实人,对疯女人不错,所以疯女人生活了一段时间,慢慢地神志也清醒了一些。
一家三口过了一段时间。
这一天,"大憨小儿"从地里回来,刚进家门就看到了令他震惊的一幕:他的侄子小宝,赤身裸体在屋里洗澡,一边洗一边引诱疯女人摸他。疯女人也不太懂什么,一边摸还一边嘻嘻地笑。两个人边笑边闹,被进门的"大憨小儿"看得一清二楚。"大憨小儿"大叫一声,从院子里拿出铁锨就要拍小宝,吓得小宝抓起衣服就窜到院子里,夺门而出。"大憨小儿"边骂边追,一直追到胡同外的地里,实在追不上,只能冲着小宝的背影跳脚大骂。
小宝不敢回大伯家,红白喜事也不是天天有,正好胡同里三爷爷和三奶奶去大城市给儿子看孩子去了,小宝就翻墙到三爷爷家,把三爷爷的门撬开,住在了里面。他在三爷爷家一住好几个月,不仅把三爷爷存的几百斤玉米给卖了,还把家给霍霍得不像样子。快过年的时候,三爷爷和三奶奶回来后差点给气炸,你说你个小逼崽子把玉米卖了就卖了吧,洗衣机里面居然还拉了一泡屎!
可是,他大伯既没偿还能力,也管不了他 。
总让他这样瞎胡混也不是个办法,后来有人提议让小宝学点儿技术混口饭吃。小宝的大伯、二伯就想着要不让他学修电动车吧,就到街上找了开修车铺的老板。都是乡邻,修车铺老板就让他在铺子里干点儿杂活,慢慢上手学修电动车、摩托车之类的,管三顿饭,不给工资。小宝算是在铺子里当了学徒,终于不用到处游逛了。
有一天,老公从老家回来给我说:"你还记得那个小宝吗?他偷老板的钱,被狠揍了一顿。"
我想了半天,才想起来那个孩子。
"然后呢?打了一顿给撵走了?"
"哪能啊!人家是想撵走,他大伯、二伯到老板那里求情,赔了不是,又把他留下了。"
唉!这孩子,没有爹妈管教,能有收留他的就不错了!
现在,小宝也得有二十出头了,只是以他这样的条件,在农村男孩娶媳妇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否娶上媳妇也是前途未卜啊!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小宝一家三代的经历,不知道算不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的爷爷奶奶作恶的时候,可曾想到了自己的儿孙混成这个样子吗?
由网友 傻吃闷睡871 提供的答案:
作为文明古国,经过数千年因果报应的经典案例,最后由贤达之人概括出经典名言——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此基础上,进而又升华提炼为——
善恶到时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这是千真万确、屡经检验的铁律。
如果分析,从天地自然到牛羊猪狗、鸟兽虫鱼,所有的山川灵物无不有回敬报答之心,从而构成了因果报应的天然法则,在"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古训里,循环着大自然神奇的回答与报应,从来不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努力,一分收获";"人在做,天在看,恶贯满盈必灵验"。——这是天道酬勤、作恶遭罚的天地自然的回敬。
就世道人心而言,回敬之心更甚。"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且礼尚往来,初一十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几乎一报还一报啊。
甚至连鸟兽虫鱼也懂得感恩图报,所谓羊跪而乳,乌鸦反哺,恩将仇报的中山狼被装进了口袋,结果是啥,还用说嘛。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并非空洞的信条,而是屡经检验的千古铁律和经典古训啊。
谢谢朋友,特为回答,期待靓景共赏,永葆青春善良。
由网友 豆浆叔叔 提供的答案:
1、不相信。
2、这是底层老百姓安慰自己的话。
3、善恶,没有标准,模糊的概念,报应也一样。
4、穷人都觉得自己最善良,却没有几个人活的舒服。
5、穷人,都觉得富人是坏人,人家却潇洒自如、花天酒地。
6、都说漂亮国不是东西,中国移民的最多,疫情也挡不住。
7、都说保护老百姓,看看放开,周围死了多少人。
8、以前我也信善恶到头终有报,现在不信了。
9、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不会再骗自己了。
10、底层穷人,只会拿善恶、感情、道德评价,自欺欺人罢了。
11、这个世界,只衡量利弊、优胜劣汰、价值交换。
12、思维不变,只能让人拿捏、让人剥削、让人当傻子。
13、老实、善良、都是底层老百姓,报应就是穷一辈子。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9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