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烛影乱谈 提供的答案: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根据历史上关东诸侯联兵勤王改编的。其中有五路为罗贯中自行添加,历史上只有十三路兵马。
历史上的关东诸侯联军
历史上的十三路人马分别为:
- 后将军袁术
- 冀州牧韩馥
- 豫州刺史孔伷
- 兖州刺史刘岱
- 河内太守王匡
- 勃海太守袁绍
- 陈留太守张邈
- 广陵太守张超
- 东郡太守桥瑁
- 山阳太守袁遗
- 济北相鲍信
- 奋武将军曹操
- 长沙太守孙坚
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孙坚虽然也是一镇太守,但隶属于袁术。演义中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袁术坑过孙坚,孙坚死后孙策还率领旧部投靠袁术,这是因为历史上孙坚虽有自主权,但很长一段时间都受袁术的调遣。
历史上的这一战远没有演义中描绘的精彩,经典桥段"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虚构的,联军与董卓军有记载的交战大致可分为三场。北路战线王匡被董卓杀得大败,精锐损失殆尽;中路战线曹操被徐荣杀得溃不成军,自己都差点死于乱军之中;南路战线孙坚先输后赢,败给徐荣后,先是击败吕布、胡轸部,接着杀败董卓并击溃断后的吕布,一举攻破洛阳。这三场战斗并非同时开打,所以徐荣才会在中路、南路连败曹操、孙坚。
尽管这场战役孙坚攻破了洛阳,董卓率军退走,联军看似获胜。但实际上董卓未伤根本,而除了这三家外,其他诸侯多是"打酱油"的,所以和演义一样,这次表面上的胜利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作用。
历史与演义之间的差别
不同于历史,演义中号召诸侯讨逆的人物由原本的桥瑁变成了曹操。另外除了历史上真实的十三位联军诸侯外,又新加了五位,分别是上党太守张杨、北平太守公孙瓒、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北海太守孔融。
其实这五位是不可能参与关东联军的。首先张杨当时手下只有几千人,居无定所,他是后来得董卓任命才成为的太守;公孙瓒忙于与乌桓等外族作战,分身乏术;孔融在北海被黄巾余党搞得焦头烂额,心有余而力不足;陶谦在历史上可不是什么敦厚长者,他不仅没参与联军,还向朝廷示好,当时朝廷在董卓的掌控下,所以陶谦此举也算是表明态度,后来甚至因此得到封赏;至于马腾,虽然是大汉名将马援的后人,但是很早之前就插旗起兵,和韩遂前期相互厮杀,儿子马超都差点折在韩遂女婿阎行手中。在接受招安,特别是董卓掌权后,曾联系二人共同对付诸侯联军,而早已冰释前嫌的马腾和韩遂为了寻求靠山,甚至投效了董卓,所以马腾更不可能参与联军。
另外,桥瑁在演义中被写作乔瑁。
演义中的最强诸侯
就演义而言,十八路诸侯中多为龙套,很多只是提到个名字,事迹少得可怜,实力不明,自然算不上强大,此类人物包括孔伷、刘岱、王匡、张邈、张超、乔瑁、袁遗、鲍信、张杨。注意,这里说的只是演义设定而非历史,这点不可混淆。
孔融的知名度很高,麾下有能和吕布战上十合的武安国,但是从后来被管亥的黄巾军打得关门闭户看,北海军战力有限。再加上孔融作学问举世无双,打仗根本就是个门外汉。若非他知名度高,后面又有些笔墨,根本不值一提,上面说的那些龙套估计都没有几个比他差的。
韩馥坐拥冀州,兵精粮足,原本在讨伐董卓时期的十八路诸侯中算是颇有实力的;陶谦麾下军士战力颇强,徐州也算富庶。这两位在十八路诸侯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自身能力有欠缺,在他们的带领下,两州纸面实力虽强,却也难有大的作为。
曹操、袁绍作为后来争夺河北的两大巨头,在讨伐董卓时期却算不上多强,准确地讲是将强兵弱,还没钱没粮。曹操麾下有大将夏侯兄弟、李典、乐进,袁绍更是有超一大将颜良、文丑。不过就综合实力而言,他们都未必比得上刚才提到的韩馥和陶谦。两人的真正崛起是在此次大战之后,曹操有过人的才能,袁绍和曹操比在这方面或许差一些,但是对比大多数诸侯还是不落下风的,加上他四世三公的家世,所以使得二人后来在北方群雄中脱颖而出,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马腾、公孙瓒和孙坚三家当时军力很强,马腾在军阀割据的凉州能够实现表面上的统一已经十分难得,尽管此时的马超、庞德尚且年幼,但西凉铁骑的战力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公孙瓒威震边疆多年,麾下白马义从是当时最强的骑兵部队,势力的综合实力比之同期的邻居袁绍要强不少;孙坚自不用说,"江东之虎"的美誉不是白来的,不仅战将、士卒连本尊也极为善战,估计若是十八路诸侯之间进行斗将,无人可敌孙坚。
最后是当时官职最高的袁术,官拜后将军。同时,袁术的势力范围大,士卒也最多,粮食也足够充足。尽管他的能力有限,又被罗贯中描绘的相当不堪,但是论整体实力绝对冠绝十八路诸侯。
通过大致分析,按照实力我们大致可以将十八路诸侯划分为四个档次,具体如下:
第一档次:袁术
第二档次:孙坚、公孙瓒、马腾
第三档次:陶谦、韩馥、袁绍、曹操
第四档次:剩余的十路诸侯
综上所述,曹操、袁绍的强大其实是我们习惯性的固有印象,就演义而言,在讨伐董卓时期总体实力最强的其实是被罗贯中刻画得一无是处的袁术。个人认为,即便抛开演义看历史,当时的十三路诸侯也是袁术的实力最强。
由网友 馋嘴肥猫说古今 提供的答案:
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当时是谁的实力最强呢?要是细究起来,也许让人挺吃惊,即不是名震朝野的袁绍,也不是武艺高强的孙坚,更不是矫诏天下,发起盟檄的曹操。
实力最强的其实是袁术。
咱们来检点一下各方诸侯的综合实力。大家都知道,一般地来说,这个"刺史"就相当于省部级大员,掌握着一方的军政大权,而"太守"相当于市长,是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没有兵权的。但在当时那个乱世中,有些太守们不听刺史的话,也伸出手去掌握了军队。所以在分析各方强弱的时候,咱们要考虑的是综合实力。
1.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当时已经是后将军了。这个后将军很了不得,由于袁术还是南阳太守,他这个后将军就能合理合法地征用和调动当地的正规军。而且袁术管理的这片地方比较有钱有粮,占据了最富庶的几个城池。论综合实力,在十八路诸侯中,袁术才是最强的。当时孙坚还是依附于他的。
2.北平太守公孙瓒
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公孙瓒。公孙瓒的枪杆子抓得紧,他占有北平,地形险要。更重要的是,朝廷委派他总管北方四州的防卫,这就使他能迅速壮大自已的兵力,他手下有强大的骑兵部队,他的军队数量并不是最多的,但都凶悍惯战,战斗力绝对是最强的。而且刘关张三兄弟当时还依附于他呢。
3.冀州刺史韩馥
为什么说冀州的韩馥很强呢?韩馥控制的冀州地盘广大,人口众多。当时袁绍还并没有发展起来,从法理上,袁绍的地位还低于韩馥,而且会盟诸侯的军队主要是靠韩馥来提供后勤补给。他掌握着盟军的营养输送。
4.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必须要说到这个袁绍了,当时袁绍没有多大一点地盘,比不上韩馥;他的兵力也不足够强悍,完全不如公孙瓒;口袋里也没有多少票票,不如袁术。但袁绍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关系网遍布朝野各地。
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十八路诸侯讨董时候,袁绍并没有将他最精锐的部队带来,颜良、文丑都不在军中,他们干什么去了?而且,会盟之时,他让袁术控制了盟军的粮草补给,而这原本是由韩馥掌握的。而讨董失败后,袁绍迅速带领颜良和文丑夺取了冀州,赶走了韩馥。
居然还有这种操作,袁绍可不简单啊!
5.徐州刺史陶谦
不要觉得陶谦手下没有带来几个能征善战的猛将,就认为他实力不强。要按照综合实力分析的话,陶谦绝对在前面。在会盟讨董的这个时候,他比孙坚、马腾都要强得多。
徐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盘不小,还很富有,人才济济。在陶谦手中并没有完全释放出能量来,但当刘备获得徐州以后,马上就发展壮大起来。所以说,陶谦的实力是很强的,但他的整合能力确实远逊于刘备。
6.陈郡太守张邈
别看张邈只是一个太守,但他所占据的陈留郡是个大郡,人口数量甚至超过了冀州刺史韩馥所掌握的冀州。所以,张邈的实力也是很强大的,无论财力物力还是人力,都排在前列。
7.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现在还依附于袁术,所以袁术还是有办法能够牵制住他。一个粮草问题就让孙坚一筹莫展,无法建功立业。孙坚的优势是麾下有一些能征惯战的将领,手中还掌握着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孙坚的致命弱点是钱粮不足,缺少可供发展的地盘。
8.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其实当时还并不算强大,董卓进京前还是凉州刺史呢,西凉铁骑的主力早被人家董卓带走了。马腾手中掌握的那部分军队数量并不多,他占据的地盘又比较贫瘠,发展起来比较困难。
其它就不细细排列了。比如像豫州刺史孔伷,官位挺高,但实际上他能力不行,没有几个人把他当回事;兖州刺史刘岱也是这种情况。
河内郡太守王匡空有一腔热血和报国之志,实际是个傻蛋,不懂得保存实力,总想冒头。结果王匡和他麾下最猛的名将方悦都被吕布干掉了。
北海太守孔融也想出头露面,他的部将武安国其实挺厉害的,使一双大锤,在吕布马前走了十余合,被斩断了手腕。以武安国这样的武艺,不亚于张郃了。如果不被吕布斩伤,后来北海被围时,完全可以与管亥一战。
在众诸侯中,比较弱的是东郡太守乔瑁和济北相鲍信。偏偏这两位特别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存在,被华雄收拾得挺惨。
还有山阳太守袁遗 、广陵太守张超表现很低调。上党太守张杨还捡了点便宜,把乔瑁给干掉了,从自己人身上获得一些实益。
当时曹操还只是个骁骑校尉,官职卑小,地位很低,没有地盘。麾下也不是什么正规军,而是招募而来的私人武装,也就是三五千人马。手下虽有几个武艺不错的战将,但兵力太少,在众诸侯中完全排不上号,论综合实力,肯定在十名开外了。
由网友 天命蜉蝣 提供的答案: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哪路诸侯最强大,那么我们首先要来看一看有哪十八路诸侯。
第一路,后将军袁术。袁术是当时十八路诸侯中地位最高的一人,所以他才会对自己没有当上盟主而耿耿于怀,同样,当时的袁术基本上也是出兵最多的,大概有个两万多兵马。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韩馥坐拥冀州富硕之地,兵多将广,粮草充足,麾下上将潘凤,更是勇冠三军,在兵力上,应该不弱于袁术,只是地位略有不及。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孔伷和孔融一样,都是属于孔子后裔,麾下没有什么名将,也没有战绩,不过一州刺史,兵力应该在一到两万左右。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刘岱作为兖州刺史,但同样属于兖州的陈留太守张邈和东郡太守乔瑁却选择独立成军,可见刘岱在兖州并没有能够服众,后来更是因为粮草一事率领兵马斩杀乔瑁,不过因为会盟的地方是在兖州境内,所以刘岱的兵马即便没有过万,应该也有七八千吧。
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王匡就是个倒霉蛋,在历史上他还没有赶到会盟的酸枣便直接被董卓一支兵马直接奇袭击溃,虽然后来又笼络了几千人东山再起,但战力堪忧。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张邈是陈留太守,理论上是应该跟兖州刺史刘岱算是一路诸侯,不过张邈乃是当时的名士,看不上刘岱,反而与曹操交好,麾下拥有猛将典韦,不过并不得重用,兵马战力一般,约有几千人。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东郡同样是兖州治下,不知道这刘岱是多不得人心,乔瑁同样是独立起兵,后来因为和刘岱不合,被刘岱直接带着兵马闯营,当场被刘岱斩杀,营中军队也全部被刘岱招收,典型的战五渣。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和乔瑁、张邈一样,同属兖州治下,算是袁绍、袁术兄弟的堂兄,兵力不多,也不是能够战斗的,和张邈一样,都属于名士,而非将领。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济北同样隶属于兖州,不过鲍信实力不弱,麾下兵马足有一万多人,不过战力堪忧,随曹操追击董卓,几乎全军覆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孔子后裔,麾下有猛将武安国,可惜在面对吕布的时候被吕布斩断了手臂,北海距离酸枣不远,麾下应该能有个一万左右兵马。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广陵属徐州治下,张邈之第,麾下没有什么名将,不过广陵富硕,麾下应该能有个五六千兵马。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让徐州的陶谦,不过这个时候的陶谦可不是什么老好人,这时候的陶谦麾下占据着天下最为富硕大州之一的徐州,麾下还有精锐丹阳兵,可以说刘备能够成事,靠的就是陶谦的班底,兵力应该有个一万多。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马腾是根本不可能参与会盟的,当时的他还只能算是董卓的部将,而且他身处凉州,那可是董卓的地盘,如果他真的参加会盟,他得绕过长安、洛阳,然后走水路过孟津,这一路上,除非董卓军眼瞎,不然马腾根本不可能能够赶到酸枣参与会盟。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演义中公孙瓒带了几千骑兵上路,战力惊人,不过在攻城上没有办法发挥,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刘备、关羽和张飞,正在公孙瓒帐下当客将。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张杨是丁原的部将,丁原死后,那些不愿意跟随吕布叛乱的并州军,大半被张杨收拢,实力不弱,应该有个一万左右的兵马。
第十六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是个猛人,从长沙一路到酸枣,路上顺便杀了个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资,缴获了不少钱粮,也得了不少士兵,麾下有韩当、黄盖、程普等将领,战力不弱,演义中死于关羽之手的华雄其实便是死在孙坚手中,不过因为远离长沙,粮草全部依靠袁术供给,后来被人挑拨,断了粮草,实力大减,不过依旧是攻打董卓的主力大军,只不过在进入洛阳后,因为藏匿玉玺,独自退盟,在返回长沙的途中,被新任荆州刺史刘表安排黄祖射杀于岘山。
第十七路,渤海太守袁绍,袁绍就是去看戏的,麾下顶多带了一两千兵马,大将一个没带,粮草全靠韩馥支撑,不过因为盟主的身份,倒是得了名声。
第十八路,曹操,作为联盟发起人之一,麾下有几千精兵,再加上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宗族将领,战力不弱,只可惜在追击董卓的途中中了埋伏,险些全军覆没。不过因为表现英勇,得到张邈的看重,主动将兵马和地盘让给曹操。
这十八路诸侯中,孙坚、袁术可为第一梯队,曹操、陶谦可为第二梯队,至于公孙瓒和马腾,完全就是看戏的,勉强可排在曹操后面,至于剩下的,就完全是来凑热闹的,除了凑人头,啥用也没有。
由网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提供的答案:
以三国演义为背景,因为董卓祸乱朝廷,废立皇帝,曹操刺杀董卓未遂,于是逃走,逃到陈留郡后,曹操在当地招兵买马准备讨伐董卓,同时曹操矫诏向各地发布讨伐董卓的檄文,檄文发布之后,很快就聚集了十八路诸侯,准备联合起来共同讨伐董卓。
这十八路诸侯分别是:后将军兼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奋武将军曹操。
其中曹操是发起人,袁绍是盟主,那么这十八路诸侯中,按实力来比,谁的实力最强,谁的实力最弱,如何排名呢?
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
以官职来看,十八路诸侯中官职最高的是刺史,其中一共有4名刺史,官职其次的是太守,一共有12名太守,此外还有一名济北相鲍信,官职相当于太守,而曹操的奋武将军则是自己任命的,还有一个特殊就是袁术,袁术除了是南阳太守之外还兼职后将军。
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按道理来说,实力最强的应该是这四个人: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
但是,考虑实力并不仅仅是考虑官职,而是考虑综合实力,包括手下人马、将领、领导能力等因素,如果按实力排名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名: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应该是所有人当中实力最强的,有两个原因:一是袁绍被推为盟主,因为他出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很多,二是袁绍参与会盟的军队数量最多,袁绍有三万人,是所有诸侯中出兵最多的,这就是实力。
袁绍
此外,袁绍还有颜良、文丑这样的名将,这两天可在河北是数一数二的名将,其武艺不亚于吕布,要知道颜良二十回合就能打败徐晃,一个回合斩魏续,三个回合杀宋宪,而文丑能击败张辽与徐晃的联手,还能轻松打败公孙瓒,袁绍又有精兵,又有强将,又有名声,实力在所有诸侯的实力中当之无愧排名第一。
第二名: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号称江东猛虎,本人武艺高强,手下人才济济,有四大猛将,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华雄迎战孙坚还是靠计谋打败孙坚的,即使如此,孙坚实力也是仅次于袁绍,至少与华雄周旋了很久,孙坚本人的武艺能与华雄战平,虽然手下大将祖茂被华雄所杀,但是程普也杀死了华雄手下大将胡轸。
孙坚
第三名: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的武艺虽然说不上多少高强,但是他敢迎战吕布,虽然数个回合被吕布打败,但是勇气可嘉,公孙瓒跟其他将领有些不一样,他打仗总虽亲自上阵,说明公孙瓒是有些武力,而且以勇猛著称,后来袁绍好不容易才打败公孙瓒,可见公孙瓒实力不弱。
这次公盟公孙瓒就带了一万五千士兵,虽然只有袁绍一半人马,但实力也不弱了,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还是公孙瓒带来的,虽然不是直接下属,但刘备后来确实依附了公孙瓒一段时间,所以公孙瓒的实力排三名。
第四名:奋武将军曹操
讨伐董卓的檄文是曹操发出的,但是曹操因为刺杀董卓被通缉,所以他没有正式官职,奋武将军是曹操自己任命的,曹操虽然是凭借家族的资产和他人的资助招的兵,但是实力并不弱,曹操招兵之初,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前来投靠,其中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四人各自带了一千余人投靠曹操。
曹操
也就是说曹操还没招兵,四五千人就有了,再加招来的兵,曹操手下少说也有一到二万人,即有将领,又有士兵,而且将领都是后来的名将,这个时候虽然初出茅庐,武艺能力都不低,所以曹操的实力并不弱,排名第四。
第五名: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在当时身兼后将军及南阳太守,后将军可是三品的四方将军,算得上高官了,但是当时袁术也算是逃亡在外,与朝廷的董卓决裂,所以后将军只是挂个职,不过他的南阳太守确实就是实权了,连当时的孙坚都依靠袁术提供粮食。
南阳是当时中原地区人口最多、经济最富庶的地方,所以说袁术实力雄厚,袁术手下还有骁将俞涉,都敢迎战华雄,武艺自然也不弱,虽然死于华雄之手,也算实力不错了,排第五名。
袁术
第六名: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是西凉太守,西凉兵都比较强悍,虽然这个时候马超、庞德等人还年幼,但马腾手下不乏精兵强将,所以马腾排第六名吧。
第七名: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是徐州刺史,比这些太守都要高一个级别,虽然后来他打不过曹操,但在这个时候,陶谦实力还算可以,毕竟是一州之长,手下都有五六个太守,排第七名。
第八名: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是兖州刺史,跟陶谦一个级别,像济北相鲍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等人都是刘岱的手下,刘岱也算实力强劲了,只是后来跟黄巾军打仗时战死了,实力排第八名。
刘岱
第九名:冀州刺史韩馥
冀州刺史韩馥掌控着河北四州中最富庶的大州冀州,人口有百万之众,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韩馥就坐镇后方提供粮食,可见冀州物产丰厚,但是韩馥这个人,昏庸无能,虽然名为太守,但是冀州这个地方他都控制不住,后来直接被袁绍被忽悠了,把冀州拱手让给袁绍,这样的人就算实力再强也是没用的。
韩馥手下虽然人才济济,无奈他都不会用,三国演义中韩馥讨伐董卓时,让他的上将潘凤迎战华雄,结果不到三个回合,潘凤就被华雄斩杀,可见韩馥不会用人,冀州刺史韩馥按实力排名第九。
第十名: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跟韩馥、刘岱、陶谦等人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孔伷没什么作为,毕竟身为一州之主,也算是个实力派人物,排第十名。
第十一名:济北相鲍信
华雄出战时,鲍信为了抢头功,派出他的弟弟鲍忠率领三千马步军首先攻打华雄的五百铁骑,结果鲍忠三千人打不过华雄五百人,鲍忠本人被华雄一个回合斩杀,而手下将校多半被华雄生擒,鲍信敢先对华雄出手,看他是有点实力的,排第十一名。
鲍信
第十二名: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就是后来背叛曹操的人,后来与陈宫、吕布一起攻打曹操,但被曹操打败,同时张邈是陈留太守,曹操在陈留招兵买马就是张邈协助的,张邈敢背叛曹操,也是有实力的,排第十二名。
第十三名:河内太守王匡
三国演义中的王匡是河内太守,只知道他手下有个河内名将方悦,敢迎战吕布,结果被吕布一个回合刺杀,王匡也被吕布打败,要不是乔瑁和袁遗救援王匡,王匡可能就会死在吕布手中了,王匡排第十三名吧。
第十四名: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是张邈的弟弟,也是徐州刺史陶谦的部下,后来也跟随张邈一起反曹操,他的实力只能算一般吧,排第十四名。
第十五名: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手下有个叫穆顺的大将,居然敢迎战吕布,只一个回合就被吕布所杀,而张杨本人的实力也算一般,后来曹操攻打吕布时,张杨救援吕布,结果被自己的部下杨丑所杀,一个被自己部下所杀的太守,能力只算一般了,对部下的控制力也不行,实力自然也是一般了,排第十五名。
十八路诸侯
第十六名: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是东郡太守,是刘岱的部下,只不过那个时候由于朝廷瘫痪,地方上都算半独立状态了,讨伐董卓期间,刘岱向乔瑁讨要粮食,乔瑁不给,于是刘岱就杀了乔瑁,兼并了他的军队,所以乔瑁实力比较弱了,排第十六名。
第十七名: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是袁绍的族兄,三国演义中没有任何作为,实力也不强,排第十七名。
第十八名: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就是那个让梨的孔融,文采不错,但是行军打仗不行,后来黄巾军管亥部包围了北海,孔融毫无办法,只能让太史慈去找刘备求援,后来还是刘备救了孔融,他的实力算是十八路诸侯中最弱的了,所以排第十八名。
由网友 新屋村大有可为(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征董卓,哪路诸侯强大?怎样排名?
第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路,衮州刺史刘岱。
第五路,河内郡太字张邈。
第六路,陈留太守王匡。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第八路,山阳太宁袁遗。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第十路,北海太守孙融。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第十三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第十四路,西凉太守马藤。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扬。
第十六镇,乌程候长沙太守孙坚。
第十七路渤海太守袁绍。
第十八路,曹操的本部兵马和刘备的兵马。
十八路诸侯,袁绍最强,良将有麹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等,谋士有田丰,审配,许攸,郭图等。
由网友 谈秦说汉 提供的答案:
谈秦说汉(342)
在《三国演义》里面,曹操矫诏十八路诸侯征董卓,其中实力最强大的不是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名相之后的袁绍,也不是乱世枭雄曹操,罗贯中把荣誉给了只有一万五千兵马的北平太守公孙瓒,只因当时刘备、关羽、张飞在他帐下当临时工。
征讨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十八镇,曹操自行组建的起义军。
东汉末年,天下分为十三州,州牧刺史管辖郡守。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理论上这四个州的实力最强。但事实上韩馥的上将潘凤提斧出战,被华雄一刀斩杀了。孔伷、刘岱、陶谦由于恐惧干脆避而不战。
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有三万人马,在十八路诸侯里算是人数最多的,因此,袁绍被推选为诸侯盟主。而袁绍又任命其弟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自请为先锋,率军先攻汜水关。
济北相鲍信为争头功,派其弟鲍忠率三千人马抄小路抢在孙坚前面,在汜水关下搦战,但被董卓的大将华雄一刀斩杀。
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与部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率先锋军到达汜水关后,华雄副将胡轸引兵五千出关迎战,被程普飞马挺矛刺中咽喉,死于马下。但华雄与其部门李肃半夜劫营,打败了孙坚,其大将祖茂冒充孙坚逃命而被华雄斩杀。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帐下的骁将俞涉与华雄战不到三个回合,也被华雄斩杀。
十八路诸侯一关未取,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之三路诸侯被打败。众诸侯无奈之际,北平太守公孙瓚帐前的临时工关羽主动请战,曹操为其所斟的酒温热尚存,就已被斩杀华雄。
华雄被反军斩杀,自然也引起了董卓的重视,于是起兵二十万,兵分两路,李傕、郭汜引兵五万,把守汜水关;董卓率军十二万与李儒、樊稠、张济等守离洛阳五十里的虎牢关;吕布领三万军,在虎牢关前屯驻,与关内的守军成呼应之势。
袁绍下令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瓚八路诸侯各率本部人马前往虎牢关破敌。
河内郡太守王匡的名将方悦出战,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大败王匡之兵。幸得到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二路诸侯及时来救。各路诸侯各退三十里下寨,与鲍信、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瓚之五路诸侯商量对策。
上党太守张杨的部将穆顺挺枪出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
北海太守孔融的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战到十余合,被吕布一戟砍断手腕。
北平太守公孙瓚挥槊亲自出战吕布,但也力不从心,张飞挺矛出战,救下公孙瓒。接着,关羽、刘备先后加入战斗,三英战吕布,吕布始感不敌,逃入关内。
虎牢关一战,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之三路诸侯被吕布打败,北平太守公孙瓒因为有刘备、张飞、关羽的助阵,勉强占了上风。
十八路诸侯陈兵洛阳边界无法破关,但董卓却被社会上的童谣困挠,说:"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于是有了迁都至关中长安的打算,将洛阳洗劫一空,再放放火将城内的房屋全部焚毁,然后撤军往长安而去。
袁绍引大军进入洛阳,在废墟中安营扎寨,各路诸侯却不愿往长安进军。第十八镇的曹操苦劝袁绍无果,与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等将率本部万余人马追击董卓,却被吕布、李傕、郭汜、徐荣伏击,曹军大败,曹操幸被曹洪背着过河捡回一命,清点军队只剩500余人,于是领军往扬州而去。
而孙坚最先进入洛阳,得到了传国玉玺,于是率军先行离去,后被荆州刺史刘表截杀。而兖州太守刘岱以借粮为由,兼并了东郡太守乔瑁的军队。袁绍再也无法节制各路诸侯,各自散去。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最终因内讧不欢而散。其中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共七路诸侯出工不出力,未曾一战。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折了将军俞涉、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折了将军潘凤、第九镇济北相鲍信折了将军鲍忠、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折了将军祖茂。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折了将军方悦、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折了武安国、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折了穆顺,此七路诸侯损兵折将,可以论为实力不强。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虽然参与了战斗,但没有胜绩。第十八镇曹操为讨董檄文与矫诏的发起人,虽然拥有军队数量最少,却是败得最壮烈。此三路诸侯尚可敢与董卓一战,实力不算最差。
第十四镇的北平太守公孙瓒,因为有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大将的临时加盟,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相对于其他十七镇军队怯战与败战,北平太守公孙瓒的军队实力明显处于上风。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诸侯实力排名顺序,理论上第一是韩馥、孔伷、刘岱、陶谦,袁绍、袁术、孙坚、公孙瓒次之,曹操最差。实际上却是公孙赞第一,孙坚次之,袁术韩馥、鲍信、王匡、孔融、张杨,再次之,然后是乔瑁、袁遗、曹操,其余未出战者最差。
但正史《三国志》中,陈寿笔下的多路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实力最强的却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关羽温酒斩华雄故事并不存在,华雄是被孙坚的军队所斩杀。因此,正史上孙策的实力排第一,袁绍次之,曹操的实力最差力。
2021/2/7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由网友 酒鬼影视说 提供的答案: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大多起兵不久。就拿曹操来说,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命到陈留举义旗,号召天下有志之士联合讨伐国贼。曹老板是这次事件的发起人。但他的实力却并不强大。只不过在陈留招了几千兵马,手下战将也只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六人。
再比如袁绍、袁术兄弟,这兄弟两虽然家世显赫,但他们也刚刚逃出京师不久。两人都是公元189年逃出京师,而曹操号召诸侯讨董,几乎是同一年发起的。虽然他们依靠袁氏家族的影响力,征召了一些士兵,但实际并不算强大。
袁绍寄居在韩馥的冀州,正如韩馥的长史耿武所说:"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孩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杀。"袁绍的实力远不及久居冀州的韩馥。
而袁术则是寄居在刘表的荆州,不得不以拉拢孙坚来与刘表制衡,二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旦失去呼应,立马会被刘表吞并。
公孙瓒当时也不算强大。十八路诸侯联盟前不久,朝廷刚派了一个顶头上司刘虞到幽州。公元189年,刘虞主持施行仁政,收复了游牧民族部落。公孙瓒向来主张穷兵黩武。在幽州境内,刘虞的威望远胜穷兵黩武的公孙瓒。
马腾更可以用弱小来形容。起初,马腾、韩遂加入了王国的叛军。公元189年,王国被朝廷击败,二人废除了王国,劫持阎忠为主帅。不久后阎忠病死,马腾、韩遂便大打出手,两家势力削减得非常厉害,马腾的妻子也是被韩遂杀了。
因此!曹操、袁绍、袁术、孙坚、马腾、公孙瓒都不是最强诸侯。
那么?实力最强的是谁呢?不是冀州刺史韩馥,也不是兖州刺史刘岱。而是他……
没错,他就是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公元188年被任命为徐州刺史,上任之后,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启用泰山臧霸、孙观等当地豪强,稳固了徐州的内部局面;
第二,大败徐州黄巾部落,将黄巾残余势力全部赶出了徐州境内,赶到刘岱的兖州,就是后来曹操收降的三十万青州兵。
这说明什么?说明徐州内部非常团结。臧霸等人接受了陶谦的安抚,整个徐州境内上下一心。内部的叛乱也得以平息,陶谦的徐州政权才是十八路诸侯中最为稳固的。
陶谦的王牌队伍是丹阳兵,战斗力非常强悍,数十万的黄巾军都如此不堪一击。足见徐州牧陶谦的实力不容小觑。当初刘备投靠在公孙瓒麾下,公孙瓒让他辅佐田楷,陶谦只给了几千丹阳兵,就使得刘备甘愿脱离田楷归为徐州。
因此!徐州牧陶谦,才是十八路诸侯汇集时期的最强割据势力。
由网友 鍾嚮陽 提供的答案:
《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征董卓,那路诸侯强大?怎样排名?
这一问,是问《三国演义》小说中十八路诸侯征伐董卓时那路诸侯所出兵力强大。十八路诸侯会盟洛阳,是为征伐董卓。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 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汇集洛阳,对阵董卓兵马。
我认为在十八路诸侯会盟洛阳,征战董卓之战中,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出兵强大。
十八路诸侯对董卓兵马征战中,盟主袁绍令先锋孙坚出战,当先锋孙坚丢盔弃甲,损兵折将,好不容易才逃了回来后,盟主袁绍见孙坚兵败,赶紧召集诸侯们商量对敌,诸侯们都十分惊恐,黙不作声。袁绍让几位将军先后迎战董卓兵马,可不到几个回合,都被董卓手下将军华雄斩于马下,袁绍帐下无将能敌华雄,长叹说他的上将颜良、文丑没有来。其时,刘备、关羽、张飞已追随公孙瓒抗击董卓,关羽、张飞为马弓手和步弓手。关羽见盟军无人敢对敌华雄,按捺不住,请战迎敌,倾刻间,帐外鼓声隆隆,喊声一片,好像天崩地陷一般,不一会,关羽便温酒斩华雄。董卓失了华雄,便调兵遣将,同吕布等带领十五万大军,直逼虎牢关决战。袁绍派公孙瓒等八路诸侯一齐对敌。吕布手持画戟,骑着赤兔马,威风凛凛地出阵讨战,每日叫阵,一连杀了河内名将方悦、张扬大将穆顺等好几名大将,砍断孔融大将武安国的手腕。公孙瓒大怒,带本部兵马亲自上阵,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八路兵马一齐掩杀上去,杀败吕布。吕布吃了败仗后,董卓便放弃洛阳,带着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十八路诸侯会战洛阳至此结束。
从两军对阵战斗出战及胜负结果,可知十八路诸侯中,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强大。有道是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
那么,十八路诸侯怎样排名呢?
当然是按《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所列十七路诸侯排名。"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牧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 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所列第十七镇。加上"京官"、骁骑校尉曹操本部兵马,共计十八路诸侯。
由网友 巽风的玩家 提供的答案:
题目是《三国演义》,所以就用小说撕逼时最常用的定档方法,来给十八路诸侯分个类。
论外:
刘备。作为讨董章节最出风头的势力,刘备一伙并不是十八分之一,给个单独分类。
袁绍。讨董全程,袁绍麾下没有出场一将,部队也不曾出现在前线。但袁绍作为联军盟主,自然给联军整体的决策做出了一定贡献,给个单独分类。
第一档次,对战局直接作出了正面影响,且不卖队友。
公孙瓒(诸侯合兵后第一个直面吕布且全身而退;向袁绍推举了刘关张)
孙坚(迎战华雄但失败;董卓迁都后前往洛阳灭火)
曹操(檄文作者、联军发起人;向袁绍担保关羽;董卓迁都后独自追击但失败)
第二档次,对战局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且不卖队友。
王匡(直面吕布,麾下方悦战死)
乔瑁、袁遗(执行了对王匡的救援)
鲍信(和孙坚争功,族人鲍忠战死)
韩馥(潘上将可斩华雄,然后战死)
张扬(麾下穆顺战死)
孔融(麾下武安国被剁手)
第三档次,对战局出力较少,但没有卖队友记录。
陶谦(出兵和吕布对峙)
马腾(应檄文在凉州起兵)
孔伷(应檄文在豫州起兵)
张超(和族人张邈一起支持曹操矫诏)
第四档次,有内讧行为。
刘岱(联军解散前为了粮草袭杀乔瑁,且没有出战记录)
袁术(斩华雄后排挤刘备一伙;克扣孙坚军粮草)
由网友 中行偃 提供的答案: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英雄记》记载: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讨伐董卓的发起人不是曹操😄。是桥瑁!《后汉书·何进传》,桥瑁曾是何进所指望的援军之一,他被何进安排屯守于成皋,何进自己先遇害了。
"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成皋"。正是桥瑁伪造了当时朝中三公的书函,将其散布到各个州郡中。由于桥瑁在讨伐董卓过程中没留下多少记载,可能也没有正式与董卓军队作战,其影响力自然就逊于曹操和孙坚了。这是需要更正的首要问题。
酸枣会盟😄?据《三国志·武帝记》记载: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董二袁刘传》又有: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三国演义》煞有其事: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十八路诸侯…略)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当公孙瓒率兵前往洛阳时,刘备带张飞、关羽跟随到洛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真是声势浩大,威风凛凛。"(袁)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盟词略)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
😂😂😂!但是,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各州郡起兵后,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王匡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屯兵南阳。
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兵酸枣!!!公元190年春天,刘岱、孔伷、张邈、桥瑁、张超等五人在酸枣会盟,广陵功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将要盟誓时,刺史、太守们互相辞让,谁也不敢先登坛主盟,都推荐臧洪,臧洪便整衣升坛,歃血宣读盟词。他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无不激动。
《三国志》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
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
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顷之,诸军莫适先进,而食尽众散。😄哈哈哈哈哈!😄粮食吃完了,走人……谁愿意去打董卓谁去。
《后汉书·袁绍传》也说:在酸枣会盟时,袁绍并不在那里,众人"遥推"袁绍为盟主。《三国演义》移花接木地把盟主偷换成了袁绍。
还有一个笑话!还是那个《英雄记》这次出现在了《三国志·先主传》的注引里:"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问题来了:《先主传》正文及《关羽传》、《张飞传》均无一字提及此事?可见,陈寿也在怀疑🤨?刘、关、张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参加过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也就是说,十八路(其实就是十一路)诸侯伐董卓的军事行动与刘备、关羽、张飞狗屁关系都没有。
什么"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等等等……都是在圈粉😂!因为历史上的公孙瓒此时以奋武将军身份领兵屯驻右北平郡,对付乌桓、鲜卑武装,也不可能参与讨董。
袁术手下大将孙坚打的最好👍!袁术最强大。张杨,此时仅率一支千人左右的兵力,还流动不定,尚未成为一镇诸侯,后来才被董卓任命为河内太守。张扬排在最末位。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9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