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军对南宋展开的襄樊之战,是如何展开又是如何结束的?_襄阳蒙古打了几十年,一打下来南宋就完了

由网友 这里办 提供的答案:

襄樊之战,宋蒙(元)双方均倾举国之力于此,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

此战中,南宋军民展现了坚定的战斗意志。

但是,精准的布局,使蒙(元)牢牢把握战役主动权,最终取胜。

取襄樊的决心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

襄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在宋蒙(元)战争初期,蒙古人企图先取四川,再顺流而下,对襄樊并未足够重视。

这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蒙古军缺乏水军,即使夺取襄樊,也很难突破长江防线,而先取四川,再打造船只,顺流而下是古代北方政权攻灭江南政权的常规路数。

所以,蒙古军一度攻占过襄樊,但未能站稳脚跟,被孟珙率军收复。

此后数年,蒙古以四川为主攻方向,连年征战,虽然攻取了成都等地,但始终无法全取四川,战事陷入胶着。

1267年,宋降将刘整受召入朝,提出其灭宋方略:调整其以四川为主攻方向的战略,改为从襄樊入手。

提议一出,立刻遭到了朝臣反对:"虚国病民,未见收其成功可岁日计者"!

孟珙收复襄樊后,宋人加强了在襄樊的防务。襄樊已经城池坚固,而且该军区司令吕文德能征善战,甚有威名。

在当年八月,吕文德刚刚大败蒙古征南都元帅阿术,阿术坠马,险些被擒!

显然,襄樊"城坚而池深,兵精而食足",蒙古攻襄樊不可能迅速成功,襄樊之战注定是一场耗费时日的旷日之战。

如果耗费国力的旷日大战还不能成功,无疑是"虚国病民"!

蒙古大臣的判断是正确的。此后的襄樊之战确实旷日持久,耗费举国之力。

但是,忽必烈当即表态:"朕意决矣"!

襄樊之战,旋即展开!

巧妙开局:榷场在忽必烈决定主攻襄樊前,宋军已经犯下了第一个错误。

前文说到,1267年八月,阿术在襄樊附近为宋军所败,阿术本人险些被擒。

显然,在襄樊附近的河网地带,不善水战的蒙古军连获取立足之地都非常困难。

如果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又何谈攻城呢?

不过,吕文德已经"送"给了蒙古人一块立足之地。

此前,蒙古人找到吕文德,请求开榷场,加强贸易。

吕文德不肯。

身边人表示:榷场好,我们有利益,而且,贸易可以促进和平嘛!

吕文德上当!

于是,蒙古人在鹿门山修筑榷场土城。

贸易可以促进和平,但是,贸易不能保证和平。

很快,这个失误变得致命起来。

断粮道忽必烈决心主攻襄樊。

但同时,忽必烈也意识到襄樊城坚兵精,以当时蒙军的实力,强行攻坚实非上策。

因此,忽必烈指出了勿急攻城,长围久困,待其自毙的方针。

1268年,刘整到了襄樊前线。

他指着白河口道:在这里修筑堡垒,就可以断绝宋军粮道,襄阳可图!

开工!

襄阳城中的吕文焕大惊,向在鄂州的军区司令吕文德告急。

吕文德不信:这又是边人贪功吧!襄樊城池坚固,兵储可支十年,你们好好坚守就好了!如果刘整真的敢修城寨,明年春水涨时我收拾了他!我只怕还没到,他就跑咯!

可以说,吕文德到此时还不相信:蒙古人会把他作为战略突破口!

突破口要选薄弱环节呀!我老吕、襄樊,怎么可能是薄弱环节呢?

如此,蒙古人不但修筑了白河口城寨,还加固了鹿门山土城。

如此,襄樊与东面的南北两条水道皆被切断。

精准封锁得知上当后,吕文德还没出兵就气恼成疾,卧病不起了。

蒙古人修筑鹿门山、白河口的同时,扩大了工程。

他们修了一条西起万山,南包百丈山的长达数十里的堑壕栅壁,又在岘山、虎头山修筑了一字城,断绝宋军自陆路的增援路线。

其后,又在襄樊四邻地区"连珠扎寨",构筑了一条纵深数十里的围困阵地。

总之,蒙古人的封锁法是:陆上以宽大正面防御,反正陆战能力强,不怕;水上以险要点防御,水陆联合控扼水路。

其中,以陆地封锁水面,是蒙(元)的一次战术创新。

尽管蒙(元)已经拥有了刘整等水军力量,也同时在加紧操练水军,但是,总体水军实力仍不如南宋。

不过,南宋时期,由于远程武器技术进步,"以岸制水"的技术已经成熟。

襄樊之战,以岸基火力协助,蒙元水军可以拦截、击败南宋水军。

在此后伯颜灭宋战役中,水岸火力协同,也成为击败宋水军的主要作战样式。

如此,蒙元搭建了完善的防御体系,将南宋援军阻截于襄樊之外。

不久,吕文德派遣张世杰支援襄樊,结果张未能抵达襄樊城下。

蒙古人的包围圈初步形成。

不过,襄樊仍然是有坚持的自信的:兵储可支10年,怕什么!

蒙古人的封锁则更精准:有粮食,你烧饭要柴火嘛!

于是,蒙古军在万山等地修堑,断绝襄阳市民砍柴之路。

如此,襄阳城内开始拆屋取薪,渐渐困难。

此外,随着围困时间的拉长,食盐、布料也短缺起来了。

步步紧逼宋军组织了多次增援,可谓倾尽举国之力。

1268年春夏之交,汉水涨,夏贵驾轻舟抵达襄樊,送去了衣粮。

这让蒙古人感觉到:包围圈还不够紧!

于是,张弘范提出:在万山筑城以绝其西道,在灌子滩筑栅,以绝其东道。

此时,吕文焕才被迫发起了万山城突袭战。

他调遣1.5万人,战船百余艘,水陆并进,突袭万山城,血战!

蒙古军血战疾进,奋力击败宋军。

如此,襄樊反包围战彻底失败。

张顺、张贵兄弟宋军倾尽全力,尽遣精兵名将支援襄樊,悉数失败。

民间义军成了最亮眼的一道光。

1272年五月,汉水水涨,3000抗元义军在张顺、张贵兄弟的率领下,入援襄樊。

《水浒传》中的浪里白条张顺,或许就是致敬义军首领张顺吧。

他们将三艘传结成一舫,每船载30人,中间一船装着盐一袋,布二百匹及其他物资,左右两船的船底去掉,舱面掩盖草席作掩护,船上配备火枪、火炮、巨斧、劲弩等武器。

出发前,张顺对大家说:这次行动,有死而已!你们如果动摇了,现在就退出,不要坏了我的事!

3000义军慷慨激昂,无一人退出。

义军一路猛进,用巨斧砍掉封锁的铁链,用火枪、火炮攻击敌船。

元军攻过来,不明就里,跳到船底空心的船上,陷落水中,刚好被义军送人头。

一场誓不回头的进军,使3000勇士冲到了襄阳城下!

途中,张顺阵亡。

入城后数日,张顺尸体浮江而上,抵达浮桥边,身披甲胄,怒气勃勃如生!

襄阳守军大受感动,祭之位神,立庙祭祀。

遗憾的是,这次令人荡气回肠的入援,只是最后的辉煌。

不久,由于范文虎失期不至,张贵里外合应失败,阵亡。

分割南宋空国解围,虽然屡屡失败,但毕竟威胁很大。

为了围困襄樊,大元也耗费极大。

自1268年九月以来,元军连续征兵、征粮,耗费巨大。

同时,中原地区出现连续的天灾,大元赈灾压力也极大。

忽必烈推行各种政策,力保攻襄樊元军的补给、兵源。

不过,尽快结束襄樊之战,已是必须!

张弘范在指挥攻城中受伤,随后提出:襄、樊以浮桥互相支援,连成一体,现在要斩断浮桥,就可先集中兵力攻破樊城!然后襄阳可得!

不久,元军兵分五路,自樊城东北、西南水陆并进。

在进攻部队的掩护下,熟悉水性的勇士用长斧斩断沉索,焚烧浮桥,断绝了襄阳、樊城的交通。

元军水师也击败了停泊在两城之间的宋军水师,彻底断绝两城。

尽管如此,蒙元军依然无法攻破襄、樊。

直到···回回炮到来。

回回炮为了找到攻坚利器,忽必烈准备了3年!

3年前,至正七年,在分拣中原炮手军匠时,忽必烈意识到这些武器不足以威胁襄樊,遂派遣使者去找旭烈兀后王阿不哥征发优秀的回回工匠。

至正九年十一月,应召而来的回回工匠制成巨石炮,威力惊人。

襄樊战场,终于等来了可以造成实际威胁的攻坚武器!

元军以回回炮猛轰樊城,分兵十二路猛攻。

回回炮摧毁了樊城城碟角楼,元军在汉水北岸架云梯冲入城内。

牛富等人战死,樊城城破。

降城孤立无援的襄阳,仍然坚守。

刘整到城下劝降,被伏弩射中,险些丧命。

元军猛攻襄阳。

回回炮"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

在连续的军事压力后,元军再次劝降。

吕文焕投降。

襄樊之战结束。

此战的过程荡气回肠。

但实际上,蒙元自始至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

从开局前以榷场获取立足点,又逐步由点到线搭建包围圈,整个过程步步为营,一环套一环,非常精彩。

同时,水岸协同作战的战术创新,回回炮的"技术引进",更使蒙(元)克服了其水战、攻坚能力的不足,一举取胜。

反观南宋,军民不可谓不勇,所遣不可谓不是精兵猛将,但是,组织极为混乱。

先是吕文德麻痹大意,让出先手,使敌反客为主,后又有相帅将各级相互掣肘,不能协调。

结果,精兵猛将连续出击,所取得的效果反而不如张顺的抗元义军。

南宋并非没有忠勇将士,只不过是朝廷的战争组织指导、能力远不如对手罢了!

一胜一败间,非惟天时,亦抑人谋。

来源:网络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襄樊之战,宋蒙(元)双方均倾举国之力于此,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

此战中,南宋军民展现了坚定的战斗意志。

但是,精准的布局,使蒙(元)牢牢把握战役主动权,最终取胜。

取襄樊的决心

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

襄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在宋蒙(元)战争初期,蒙古人企图先取四川,再顺流而下,对襄樊并未足够重视。

这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蒙古军缺乏水军,即使夺取襄樊,也很难突破长江防线,而先取四川,再打造船只,顺流而下是古代北方政权攻灭江南政权的常规路数。

所以,蒙古军一度攻占过襄樊,但未能站稳脚跟,被孟珙率军收复。

此后数年,蒙古以四川为主攻方向,连年征战,虽然攻取了成都等地,但始终无法全取四川,战事陷入胶着。

1267年,宋降将刘整受召入朝,提出其灭宋方略:调整其以四川为主攻方向的战略,改为从襄樊入手。

提议一出,立刻遭到了朝臣反对:"虚国病民,未见收其成功可岁日计者"!

孟珙收复襄樊后,宋人加强了在襄樊的防务。襄樊已经城池坚固,而且该军区司令吕文德能征善战,甚有威名。

在当年八月,吕文德刚刚大败蒙古征南都元帅阿术,阿术坠马,险些被擒!

显然,襄樊"城坚而池深,兵精而食足",蒙古攻襄樊不可能迅速成功,襄樊之战注定是一场耗费时日的旷日之战。

如果耗费国力的旷日大战还不能成功,无疑是"虚国病民"!

蒙古大臣的判断是正确的。此后的襄樊之战确实旷日持久,耗费举国之力。

但是,忽必烈当即表态:"朕意决矣"!

襄樊之战,旋即展开!

巧妙开局:榷场

在忽必烈决定主攻襄樊前,宋军已经犯下了第一个错误。

前文说到,1267年八月,阿术在襄樊附近为宋军所败,阿术本人险些被擒。

显然,在襄樊附近的河网地带,不善水战的蒙古军连获取立足之地都非常困难。

如果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又何谈攻城呢?

不过,吕文德已经"送"给了蒙古人一块立足之地。

此前,蒙古人找到吕文德,请求开榷场,加强贸易。

吕文德不肯。

身边人表示:榷场好,我们有利益,而且,贸易可以促进和平嘛!

吕文德上当!

于是,蒙古人在鹿门山修筑榷场土城。

贸易可以促进和平,但是,贸易不能保证和平。

很快,这个失误变得致命起来。

断粮道

忽必烈决心主攻襄樊。

但同时,忽必烈也意识到襄樊城坚兵精,以当时蒙军的实力,强行攻坚实非上策。

因此,忽必烈指出了勿急攻城,长围久困,待其自毙的方针。

1268年,刘整到了襄樊前线。

他指着白河口道:在这里修筑堡垒,就可以断绝宋军粮道,襄阳可图!

开工!

襄阳城中的吕文焕大惊,向在鄂州的军区司令吕文德告急。

吕文德不信:这又是边人贪功吧!襄樊城池坚固,兵储可支十年,你们好好坚守就好了!如果刘整真的敢修城寨,明年春水涨时我收拾了他!我只怕还没到,他就跑咯!

可以说,吕文德到此时还不相信:蒙古人会把他作为战略突破口!

突破口要选薄弱环节呀!我老吕、襄樊,怎么可能是薄弱环节呢?

如此,蒙古人不但修筑了白河口城寨,还加固了鹿门山土城。

如此,襄樊与东面的南北两条水道皆被切断。

精准封锁

得知上当后,吕文德还没出兵就气恼成疾,卧病不起了。

蒙古人修筑鹿门山、白河口的同时,扩大了工程。

他们修了一条西起万山,南包百丈山的长达数十里的堑壕栅壁,又在岘山、虎头山修筑了一字城,断绝宋军自陆路的增援路线。

其后,又在襄樊四邻地区"连珠扎寨",构筑了一条纵深数十里的围困阵地。

总之,蒙古人的封锁法是:陆上以宽大正面防御,反正陆战能力强,不怕;水上以险要点防御,水陆联合控扼水路。

其中,以陆地封锁水面,是蒙(元)的一次战术创新。

尽管蒙(元)已经拥有了刘整等水军力量,也同时在加紧操练水军,但是,总体水军实力仍不如南宋。

不过,南宋时期,由于远程武器技术进步,"以岸制水"的技术已经成熟。

襄樊之战,以岸基火力协助,蒙元水军可以拦截、击败南宋水军。

在此后伯颜灭宋战役中,水岸火力协同,也成为击败宋水军的主要作战样式。

如此,蒙元搭建了完善的防御体系,将南宋援军阻截于襄樊之外。

不久,吕文德派遣张世杰支援襄樊,结果张未能抵达襄樊城下。

蒙古人的包围圈初步形成。

不过,襄樊仍然是有坚持的自信的:兵储可支10年,怕什么!

蒙古人的封锁则更精准:有粮食,你烧饭要柴火嘛!

于是,蒙古军在万山等地修堑,断绝襄阳市民砍柴之路。

如此,襄阳城内开始拆屋取薪,渐渐困难。

此外,随着围困时间的拉长,食盐、布料也短缺起来了。

步步紧逼

宋军组织了多次增援,可谓倾尽举国之力。

1268年春夏之交,汉水涨,夏贵驾轻舟抵达襄樊,送去了衣粮。

这让蒙古人感觉到:包围圈还不够紧!

于是,张弘范提出:在万山筑城以绝其西道,在灌子滩筑栅,以绝其东道。

此时,吕文焕才被迫发起了万山城突袭战。

他调遣1.5万人,战船百余艘,水陆并进,突袭万山城,血战!

蒙古军血战疾进,奋力击败宋军。

如此,襄樊反包围战彻底失败。

张顺、张贵兄弟

宋军倾尽全力,尽遣精兵名将支援襄樊,悉数失败。

民间义军成了最亮眼的一道光。

1272年五月,汉水水涨,3000抗元义军在张顺、张贵兄弟的率领下,入援襄樊。

《水浒传》中的浪里白条张顺,或许就是致敬义军首领张顺吧。

他们将三艘传结成一舫,每船载30人,中间一船装着盐一袋,布二百匹及其他物资,左右两船的船底去掉,舱面掩盖草席作掩护,船上配备火枪、火炮、巨斧、劲弩等武器。

出发前,张顺对大家说:这次行动,有死而已!你们如果动摇了,现在就退出,不要坏了我的事!

3000义军慷慨激昂,无一人退出。

义军一路猛进,用巨斧砍掉封锁的铁链,用火枪、火炮攻击敌船。

元军攻过来,不明就里,跳到船底空心的船上,陷落水中,刚好被义军送人头。

一场誓不回头的进军,使3000勇士冲到了襄阳城下!

途中,张顺阵亡。

入城后数日,张顺尸体浮江而上,抵达浮桥边,身披甲胄,怒气勃勃如生!

襄阳守军大受感动,祭之位神,立庙祭祀。

遗憾的是,这次令人荡气回肠的入援,只是最后的辉煌。

不久,由于范文虎失期不至,张贵里外合应失败,阵亡。

分割

南宋空国解围,虽然屡屡失败,但毕竟威胁很大。

为了围困襄樊,大元也耗费极大。

自1268年九月以来,元军连续征兵、征粮,耗费巨大。

同时,中原地区出现连续的天灾,大元赈灾压力也极大。

忽必烈推行各种政策,力保攻襄樊元军的补给、兵源。

不过,尽快结束襄樊之战,已是必须!

张弘范在指挥攻城中受伤,随后提出:襄、樊以浮桥互相支援,连成一体,现在要斩断浮桥,就可先集中兵力攻破樊城!然后襄阳可得!

不久,元军兵分五路,自樊城东北、西南水陆并进。

在进攻部队的掩护下,熟悉水性的勇士用长斧斩断沉索,焚烧浮桥,断绝了襄阳、樊城的交通。

元军水师也击败了停泊在两城之间的宋军水师,彻底断绝两城。

尽管如此,蒙元军依然无法攻破襄、樊。

直到···回回炮到来。

回回炮

为了找到攻坚利器,忽必烈准备了3年!

3年前,至正七年,在分拣中原炮手军匠时,忽必烈意识到这些武器不足以威胁襄樊,遂派遣使者去找旭烈兀后王阿不哥征发优秀的回回工匠。

至正九年十一月,应召而来的回回工匠制成巨石炮,威力惊人。

襄樊战场,终于等来了可以造成实际威胁的攻坚武器!

元军以回回炮猛轰樊城,分兵十二路猛攻。

回回炮摧毁了樊城城碟角楼,元军在汉水北岸架云梯冲入城内。

牛富等人战死,樊城城破。

降城

孤立无援的襄阳,仍然坚守。

刘整到城下劝降,被伏弩射中,险些丧命。

元军猛攻襄阳。

回回炮"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

在连续的军事压力后,元军再次劝降。

吕文焕投降。

襄樊之战结束。

此战的过程荡气回肠。

但实际上,蒙元自始至终掌握着战役主动权。

从开局前以榷场获取立足点,又逐步由点到线搭建包围圈,整个过程步步为营,一环套一环,非常精彩。

同时,水岸协同作战的战术创新,回回炮的"技术引进",更使蒙(元)克服了其水战、攻坚能力的不足,一举取胜。

反观南宋,军民不可谓不勇,所遣不可谓不是精兵猛将,但是,组织极为混乱。

先是吕文德麻痹大意,让出先手,使敌反客为主,后又有相帅将各级相互掣肘,不能协调。

结果,精兵猛将连续出击,所取得的效果反而不如张顺的抗元义军。

南宋并非没有忠勇将士,只不过是朝廷的战争组织指导、能力远不如对手罢了!

一胜一败间,非惟天时,亦抑人谋。

由网友 大狮 提供的答案:

1234年,蒙古军灭金之后,便对南宋政权虎视眈眈。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之后,攻打南宋的计划加速进行中。蒙古大军节节胜利,很快到达襄阳一带,随即双方展开攻防战,史称"襄樊之战"

1267年,蒙古大军向襄阳发起猛烈进攻。至元四年(1267年)八月,蒙古都元帅阿术(成吉思汗麾下大将速不台之孙)作为总指挥携兵攻打襄阳,进入南郡(今湖北江陵地带),攻取仙人、铁城等寨,俘虏百姓达五万余人之多。不久,蒙古军队北还。南宋军队不甘失败,遂向蒙古都元帅阿术下战书,邀击于襄、樊之间。

阿术不予理睬,表面上继续带兵北还,实质在牛心岭留下精兵五万,同时又在其他几个地方设置虚寨,生起烟火,借此迷惑宋军。宋军趁夜色偷袭其营寨,却不知已经中了阿术之计。

宋军入营寨之后,蒙古突然从两侧冲出,宋军阵脚大乱,一万多将士血染当场,其余人等丢盔卸甲大败而归。

忽必烈的野望

同年十一月,蒙古国南京宣慰使刘整向忽必烈汗上书:"攻打宋朝之战略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襄阳。蒙古大军应先攻取襄阳,而后从汉水进入长江流域。这样一来,蒙古大军便可长驱直入到达南宋的都城临安,最后消灭南宋,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忽必烈采纳其建议,下诏徵调各路兵马齐集一处,由阿术和刘整共同指挥作战,再次攻打襄阳。

襄、樊二城是南宋的军事要地,夹汉水对立,汉水上有浮桥。因此,两城之间可以互相声援接应。而襄、樊城中储备有大量的粮食,足够军队支用几年。

而且,沿长江上游还可以取道襄阳之南,可以给襄阳和樊城的守军提供必需军事物资。正因为如此,襄阳和樊城的守将才得以固守城楼长达几年之久。

1267年秋冬,蒙军在阿术、刘整等将领统帅之下,开始大规模进攻襄樊地区。南宋守将本为程大元,但朝廷认为以其能力无法抗衡蒙军,于是让吕文焕接替,并出任京西安抚副使、知襄阳府,负责襄樊防务。

一经开战,吕文焕便知自己难是蒙军对手。吕文焕多次向朝廷告急,所有告急文书都被贾似道扣下,并且对宋度宗封锁消息。

可纸终归包不住火,一天,宋度宗身边一名宫女突然告诉他说,襄阳已被蒙古大军围困近三年之久,形势十分险恶。宋度宗顿时大惊失色,这才知道襄阳之事,于是忙向贾似道询问,贾似道却撒谎说:"陛下不必惊慌,北兵早已退去。"事后又将洩密宫女处死。自此后"由是边事虽日急,无敢言者。"

贾似道虽然对宋度宗撒谎,但却在事后派兵救襄。1269年3月宋京湖都统张世杰率军与蒙军在樊城附近的赤滩圃作战,但被阿术击败。

三次援襄樊,三次被击败

7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军五万,舟三千溯汉水,水陆并进以援襄,在新城虎尾洲被蒙军的水陆两军伏击而兵败,夏贵败还,这是南宋第一次大规模入援襄樊。

1270年春,吕文焕以步骑1.5万人、兵船百余,奇袭襄阳西北的蒙军的造船基地万山堡。事实上这是一个重挫蒙军的好机会,但吕文焕却碰到了一个人生中的劲敌——张弘范。张弘范面对吕文焕奇袭战术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竟以以寡敌众,宋军再败

9月,南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军再次援襄,是为"二次援襄"。但范文虎实在是个庸将,在战略策划方面一塌糊涂,时任京湖制置大使,总领襄樊战事的李庭芝根本就不服,所以行动消极,毫无斗志。本来在1270年初,范军就已到位,但拖到九月才进军。

范文虎军在灌子滩与蒙军相遇,但很快就被蒙古大军将其击败,范文虎轻舟逃遁,所率部众战死上万,其余人等或各自逃亡或投降蒙军,至此,"二次援襄"宣告失败。

1271年6月,范文虎趁汉水暴涨之际,二次率大军援襄,阿术率军在鹿门迎击,宋军再次大败,损战舰百余艘,失将佐朱日新等,而范文虎则乘夜逃遁,是为"三次援襄"。

在此阶段,蒙军不断扩建水军。由此,蒙、宋在水军上的实力对比方面发生了逆转,宋军在水军上的优势不复存在。

蒙古大军还在襄樊周围大量修筑城寨,完成了对襄樊的彻底包围之势,而宋军于襄樊的物资储备日渐衰竭,由此陷入困守孤城之绝境,失败几乎已成定局。

"大哉干元",大蒙古国建立,国号"大元"!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取"大哉干元"之寓意,下诏改国号为"大元",大蒙古国从此建立。

1272年春,元军对樊城再次发动猛攻。三月,刘整、阿里海牙等蒙古将领率军攻破樊城外城,并筑围于内城之外,宋军退至内城坚守。

南宋为了保住襄、樊重镇,下令让京湖制置使李庭芝移兵屯驻在郢州(今湖北钟祥地带),军队全部安置在均州、新郢和河口一带,扼守紧要码头。

李庭芝命人紧急造船一百多艘,另招募三千名敢死队员,在民兵部辖张顺、张贵的统领下,沿汉水前往襄阳救援。

这一次,宋军突破元军严密封锁,张顺等许多敢死队员战死,张贵带领部分军队进入襄阳城。张贵的到来让襄阳全城百姓欢欣鼓舞,精神振奋,勇气倍增。

7月,为了打破蒙古军所建之重围,吕文焕和张贵约身在郢州的范文虎,南北合力出击,企图打通襄阳至郢州的交通线。但可惜消息被奸细告密,蒙古人提前埋伏在要害之地,张贵所率官军在龙尾洲全部覆没,张贵受伤被俘,因不肯屈服蒙元之脚下,而壮烈殉国。

至此,襄樊之战败局已定,随即元军开始对襄樊发起最后总攻。元军烧毁位于樊襄之间的浮梁,切断其唯一道路,自此樊城处于完全孤立之中。

樊城破,襄阳降;南宋亡,蒙元兴!

元军随即大举围攻樊城(内城),刘整在樊城西南用回回炮击破城郭,樊城军民奋起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军攻陷,自愿守城百姓悉数被屠,而妄图活命者则跪地屈服于蒙元大军脚下。

樊城战绩已定,再无回天之力,守将范天顺自杀殉国。其手下副将牛富率敢死队员一百多人与元军进行巷战,元军死伤无数,但最终还是由于人数过于悬殊,敢死队员全部遇难。牛富见无力挽回樊城陷落的惨局,对天跪拜父母君王之恩后,走入熊熊大火之中,自焚而死。

樊城失陷后,襄阳再无所恃,城中也早已粮柴短缺,士气低落。不少官兵偷偷用绳索从城墙滑下,或化妆为民逃亡他处,或向元军投降。

不久,元军用回回人亦思马因所造巨炮攻打城池。巨炮之猛,令人胆颤。南宋民族英雄吕文焕虽有捐躯报国之心,但怜惜城中百姓,在万般无奈之下,开城门举城投降,在其请求之下,蒙元大军饶恕其百姓。历经六年之久的襄樊战役自此宣告结束。从此,南宋的门户大开,形势急转直下。

令人可发一笑的是,本来是民族英雄的吕文焕却"转职"成为元军灭宋之先锋。他被授襄汉大都督,在他的统率之下,蒙元和南宋降兵合力击退其它关口守军,并极为卖力地招降湖北和沿江诸州等将领。吕文焕也算为蒙元占领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襄樊之战是决定南宋命运的关键一战,此战结束后,蒙元帝国加快其脚步。最终,南宋亡,蒙元兴!

由网友 边城斥候 提供的答案:

"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这是古人对襄樊重要地理位置的肯定。不过用近代的战略眼光看来,当对方的军队兵临襄樊城下时,半个南中国根本无法再作有效的战略纵深防御。距蒙古军队踏进襄樊起至一九四八年底,时间过去了676年,白崇禧焦虑的向南京提出"守‬江‬必‬守‬淮‬",‬要‬求‬把‬华‬中‬"剿‬总‬"指‬挥‬部设在安徽蚌埠,‬而‬不‬是‬长‬江‬边‬上‬的武汉,‬充分说‬明‬白‬崇‬禧‬还‬是有战‬略眼光的。‬‬古‬人‬犯了相‬同‬的错误,‬居然让‬蒙‬古‬军队直‬逼‬长‬江‬的‬重要支‬流‬汉‬水‬重‬镇‬一一襄‬樊‬。‬如果一旦‬破‬城‬,‬江‬南门‬户‬洞‬开,‬无‬数‬条‬水‬路‬、‬陆‬路‬直‬达‬南‬宋‬都‬城‬一一杭州。‬

‬蒙古磨刀霍霍 临安杨柳依依

蒙古自大漠崛起,挥舞圆月弯刀不断对外扩张,先后灭掉十个国家,最后的目光还是聚焦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王朝。

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宋理宗赵昀,长达40年之久,蒙古军队最大的对手也是宋理宗。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的无数次较量中得出结论:南宋的陆军不足为惧,关键问题是北方军队不习水战,这些蒙古军队自幼生长在大草原上,即使有河流,也是静静淌流的温柔之水,更谈不上从事水上作业;即使远征欧亚,也没有遇上河流的阻碍。

一声胡哨,啸聚而至,快马一鞭,长驱直入。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蒙古人没有使用战舰的机会,一直到今天为止,他们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但是,一条长江成为南宋的天然屏障,绕道长江攻进巴蜀,却是"折了蒙哥又陪兵",三十年侵宋历史的经验告诉忽必烈,只有把"军队撤回蒙古,夺得大汗地位,韬光养晦,偃兵息民,以全吾力,而图后举。"(《元史.郝经传》)

郝经就是清初贰臣范文程、洪承畴式的人物,这厮"以退为进"的战略思维,狠毒!忽必烈夺得大汗地位后,推行"汉法",也就是仿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国力有所增强后,发动了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长达六年之久的襄樊战役。

而此时南宋都城临安,皇帝贪图享乐,沉缅于酒色,只知及时行乐,任由权臣贾似道专权,欺上瞒下,当忽必烈又要攻打临安的消息传出后,朝野一片惊慌失措。

‬保卫襄阳樊城一一这是最后的斗争

襄阳樊城处于南阳盆地南端,居汉水上游,三面环水,一面傍山,西望关陕,东达江淮,跨连荆豫,扼南北之要隘。

南宋朝廷视为国之根本,存亡之关键。也筑城屯粮,多年以后,这里也称得上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

南宋手中的王牌就是一道长江,只有用水战,用水师的优势与蒙古军队缠斗!即使你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却是立足末稳,对杭州鞭长莫及,不足为患。

"当务之急是加强水师和舰船的增加,"右丞相文天祥上书称。朝廷准奏,立即加强水军势力。

忽必烈已经是一个很汉化了的统帅,相当熟悉"汉时明月"典故,晓得关羽"水淹七军"的作战案例,尤其是投降了的原南宋降将汉军都元帅刘整的献言献策,在围攻襄樊三年(1270)不果后,刘整的建议得到蒙古都元帅阿术的赞同,忽必烈把造船扩大水军的任务交给二人,不久造了战船五千艘,训练强劲水军七万人。

蒙古大将阿术一马当先,率先带领一支精锐部队进攻襄阳外围前沿阵地安阳滩,并在这里埋伏部队,三声炮响后,蒙古军队蜂涌而至,瞬间消失了宋军万余人。

宋军襄樊统帅吕文煥不甘示弱,率军反攻,虽然损失惨重,最终还是在这个地方击败了蒙军统帅阿术。

阿术吸取教训改弦更辙,转而积极训练水军,加快舰船制造进度,并在襄阳外围修筑鹿门、白河口城堡,阻断宋军的水上联系,企图封锁、困死宋军。

襄阳陷入重围,城内一片惨景,甚至发生食人事情。1272年11月,为打破蒙军的包围,吕文焕命令襄阳守军倾尽全力反击,但是被强悍的蒙军打败,宋军伤亡惨重,反包围战失败了。

襄阳孤城无援,守军翘首期盼,南宋朝廷严命宋将张贵、张顺等不止一次率大军去增援襄樊,忽必烈久经战阵,围点打援的战术也是懂得起的,所以援军一次次被打败,守军也一次次反包围,希望与援军内外夾击,但是,一次次的失败了!有一个重要原因,部队官兵已经吃不饱饭了,兵器损失消耗巨大,士气低落。

阿术又通过虎尾洲之战、湍滩之战、拒门关之战等一係列战斗重创宋军,襄樊周边的州郡全部落入蒙军之手,襄樊陷入彻底的孤立中。

‬蒙古弯刀砍断浮桥 襄樊两城陷落

五年了,襄樊守军面南期盼王师,却一次次的失望!南宋此时的度宗皇帝,比起先帝理宗差得太远,而且智力低下,享乐至上,国破家亡的惨剧即将发生,却依然吟唱"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实际掌权的贾似道,也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根本没有下定决心去救援。

外援断绝,两城夹江对望,只有一条浮桥互相关注,互相支援。他们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屠龙刀何时才能现身?"……

结束语

至元九年(1273)十二月,樊城陷落,浮桥被蒙古军队破坏,襄阳唇亡齿寒,吕文煥在蒙古巨大的抛石大砲打击下,再也支撑不住了,无奈之下只能举城降元,襄阳的城市巷战也渐渐消停、最后陷落。历时六年的襄樊之战以宋朝惨败而结束。襄樊二城的陷落,犹如大坝溃堤,元军席捲南方,临安失守,南宋消失,同时花残月殒的还有倚天剑和屠龙刀!

由网友 林长风 提供的答案:

蒙攻宋45年,其中以襄樊之战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长,前后共有六年的时间,而且襄樊之战的失利,也标志着南宋立体防御体系的破裂,自此之后南宋再也无力抵抗元军的进攻,并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襄樊之战正是开始时在咸淳四年(1268年),但要说清来龙去脉,却不得不从景定二年(1261年)说起,因为这一年有一个重要的人从南宋投降到了蒙古。

这个人叫刘整,投降前是南宋名将,由于受到吕文德的陷害,一怒降蒙。刘整曾在京湖与四川两大战场转战驰骋数十年,对南宋的防御体系最为了解。于是,他向忽必烈建议,集中兵力进攻扼踞汉水中游的襄阳和樊城,然后由汉入江,直下临安。

在此之前,由于蒙古军队不擅长水战,南宋依靠长江天险据守,所以蒙军都是主攻四川,但由于余阶发明的山城防御体系,使得其久攻不下,其中蒙哥汗还在攻四川过程中病死于钓鱼城下。而刘整提出的策略,则是击中了南宋防御体系中的软肋。

忽必烈意识到刘整建议的可行性,于是在咸淳三年(1267年),贿赂镇守鄂州的吕文德,让他同意在樊城外设立榷场。蒙古军进而借口防止榷场货物被盗,在沿汉水白河口、新城、鹿门山等地筑垒置堡,通过外通互市、内筑堡垒的手法,在襄樊城外埋下了钉子,这相当于在襄阳周围上百里的范围内筑起一圈围墙,截断了襄樊的供给线。

第二年,忽必烈征调十万兵马,任命蒙将阿术为征南都元帅,和刘整一起攻取襄樊,历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战正式展开。

襄樊即襄阳城和樊城,这两座城池夹汉水互为依存,城墙高厚,易守难攻,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防御能力极强。而且为了备战,城中存储了大量粮食,据说足够十年之用。

兵多,城高,水深,粮足,这一切都足以让守将吕文焕高枕无忧,所以当他听到蒙古军对来进攻的消息时,并不以为意。或许是自认为有胜无败,或许是立功心切,又或许是高估了自己的作战能力,吕文焕为打破蒙军鹿门、白河之围,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军,但被蒙古军队打败,伤亡惨重。不久,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又被打败。

到了咸淳六年(1270年),蒙军在襄樊西部筑长围,又在南面筑城,连接诸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从战略上彻底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

同时,刘整造船5000艘,日夜操练水军七万人,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从而弥补了战术上的劣势,为进攻准备了必要条件。

如果元军攻下襄阳,长江中流的重镇鄂州就失去屏障。鄂州不守,南宋的千里防线就被从中突破,首尾截成两段。向西使川蜀与朝廷失去联系遮断,向东则有顺江之势,向南使得南面的湖湘门户洞开。因而襄樊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为此,蒙古与南宋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包围与反包围,南宋的目的就输送援军与物资进入襄樊,而蒙古的目的则恰好相反。

公元1269年三月,两淮都统张世杰,率军水陆并进增援襄阳,结果与蒙古军在襄阳东南方的汉江上进行了一场大战后被击退。幸运的是,四川安抚制置使夏贵利用汉水暴涨,用战船将物资送入了襄阳城内。

1270年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范文虎只身逃回。

1271年六月,范文虎再次率水师十万往解襄樊之围,在襄樊东南鹿门被元军击败(此时忽必烈已建立元朝),他趁夜色逃遁,宋军损失战舰百余艘,伤亡不计其数。

1272年,襄阳城已经被困五年,城中粮食虽然仍旧充足,但盐、柴、布帛短缺,南宋京湖安抚制置使李庭芝招募了三千敢死队,派民兵领袖张顺、张贵统领战船百艘,运送物资进襄阳。

元军战舰密布江面,张顺等转战一百二十里,于黎明时抵达襄阳城下,送来了食盐与布匹等补给,但检点将士,独缺张顺,数日以后,其尸溯流而上,身中四枪六箭。

张贵出城送信,返回时误入元军包围,拼死力战,身中数十创,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他宁死不降,元军将其杀害,抬到襄阳城下,说:"认识矮张吗?这个就是!"守城宋军一片哭声。

1273年,为切断襄樊之间的联系,元军对樊城发起总攻,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江上浮桥,使襄阳、樊城各自孤立,无法互为救援。元军架起大炮,轰破樊城外郭,一拥而入,守将牛富率军巷战,寡不敌众,最后投火殉职,偏将王福也赴火自焚,守城7000宋军几乎全部战死,樊城陷落,元军屠城。

樊城失陷,襄阳亦危在旦夕,城中守军以"关会"(即商券)为衣,拆屋烧火取暖,守将吕文焕日夜南望恸哭,奈何朝廷中贾似道把持朝政,一概大小军情始终瞒报,当然援军也就始终不至。

1273年二月,元军炮轰襄阳城,军心动摇,吕文焕在得到"绝不屠城"的承诺后,无奈折箭为誓,献城投降。

至此,长达六年之久的襄樊之战,以元军取得最后的胜利宣告结束。襄樊之战的失败表明,南宋在军事上已经失去了和元军对抗的能力,无论是陆战还是水战,都已远不是对手。虽然又过了三年,直到1276年元军才攻破南宋都城临安府,到1279年才在崖山之战灭掉南宋最后一个政权,但从襄樊之战失败的那一刻起,南宋就已经注定了灭亡的命运了!

但是,像张顺、张贵这样的英雄,仍然将永垂青史!

由网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供的答案:

在蒙古帝国交战史上,与宋朝的战争,可以说是蒙古打得最艰难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打了近半个世纪。而襄阳之战,则可以称得上是宋蒙世纪大战的一个缩影。读懂了这场战争,我们就读懂了整个宋蒙战争史。

(宋蒙之战)

一、开端:发动襄阳大战,是蒙古找了半个世纪才终于找到的打败南宋的一把钥匙。

蒙古为了灭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宋朝进行了三轮试探性进攻。

第一轮是窝阔台时期,蒙古分中原、两淮、四川三路攻打南宋。最后因为主帅阔出被流矢杀死,蒙古不得不撤军。

第二轮是蒙哥汗时期,蒙古分四川、中原、大理三路包抄南宋。最后因为主帅蒙哥在四川钓鱼城下被打死,蒙古不得不撤军。

当这两轮进攻都失败以后,由于南宋内部斗争,四川泸州的守将刘整投降蒙古。他告诉了忽必烈,要想打败南宋,根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三路进攻,只需要攻打襄阳一地就可以了,只要把襄阳打下来了,南宋就败了。

(攻打襄阳,图取其意)

二、过程:襄阳大战是宋蒙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争夺战,蒙古想尽一切办法才把襄阳打下来。

蒙古围攻襄阳城,前后花了长达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的时间里,蒙古可以说费尽心机。

其一,蒙古想方设法和襄阳守将吕文德谈判,开设榷场,在襄阳城外扎下钉子。

榷场是古代中国和北方少数民族做生意的地方。通过开设榷场,北方的马匹和牛羊制品,可以和南方的粮食、茶叶进行交换。

当蒙古人向吕文德提出这条建议的时候,吕文德不知道是哪根神经短路,居然觉得还很划算,同意了。没想到,蒙古人住下来后,不是做生意,而是直接修碉堡,不仅扎下了钉子,而且还截断了襄阳的外围粮道。

吕文德又气又急,最后一命呜呼,守襄阳的任务交给他的兄弟吕文焕。

(吕文焕)

其二,蒙古人围点打援,并拿下樊城,把襄阳变成孤城。

蒙古人在襄阳城外建立了基地以后,利用基地反复向襄阳发动进攻,也不断增兵,人数一度增加到10万人,这也是蒙古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不过,依然对襄阳毫无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改变了战争策略,他们不急于进攻襄阳,而是围点打援,困住襄阳,打击派到襄阳救援的宋军,打得宋军再不敢来救。

接着,蒙古军绕过襄阳,渡河攻打并拿下樊城。本来蒙古的水军不行,但是刘整投降后,带去了精锐的水师,有力地支持了蒙古人攻取樊城。当蒙古人拿下樊城以后,襄阳才真正成为孤城。

其三,蒙古人找到攻城利器,摧毁宋军的防城工事,给宋军心理造成极大的震慑。

蒙古骑兵擅长旷野作战,他们攻城能力比较一般。在攻打金国的时候,曾在金国中都城下攻击了半年,才拿下中都城,耗时很长。他们在攻打西夏沙州城的时候,因为攻击能力有限,甚至采用掘地道的办法。但是西夏将计就计,用烟熏的办法,呛死了不少攻进地道的蒙古人。

蒙古军在襄阳城下,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不过,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种叫做"回回炮"的攻城利器。据史料记载,当蒙古人发射这种"回回炮"的时候,一炮就把襄阳城墙上的角楼给完全炸塌了。

当然了,"回回炮"要想把襄阳城墙给炸塌,显然是困难的。毕竟只是石炮,不是炸药。不过,它对宋军的震慑力是巨大的。毕竟襄阳已经成为孤城。所以不久,吕文焕便投降了蒙古。

三、结局:襄阳大战标志着南宋在军事上彻底失败,此役后南宋再无力与蒙古抗衡。

蒙古军拿下襄阳后,长驱直入,往临安挺进。贾似道组织13万人马做最后的挣扎,结果在丁家洲全军覆没,很快,蒙古拿下临安,宣告南宋覆灭。

(参考资料:《元史》《宋史》)

由网友 小花纸上谈史 提供的答案:

蒙古大军对南宋展开的襄樊之战,是如何展开又是如何结束的?

公元1235年,蒙古大军在覆灭北方的金王朝后不久,就继续向南宋发动了进攻,这就是历时45年的蒙宋战争。当时南宋已经是中原大地上唯一一个还在抵抗北方蒙古政权的封建王朝,一旦南宋灭亡,以蒙古为基础所建立的元帝国将成为中原大地上,唯一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战争焦点,毫无疑问是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将某种程度上决定两个国家的国运,南宋一旦获得胜利,那么就可以维持自己的国家独立,而蒙古胜利则可以一鼓作气,南下统一中原。所以襄樊之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这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波折,也是拉锯时间最长的几个战役之一。

襄樊之战为何如此关键

首先我们要明白,蒙古要灭掉南宋,为什么就要发动襄樊战役。这是因为襄樊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襄樊位于古荆州之地,它本身扼守当时南北之间的通途。同时,襄樊也是南宋王朝两淮防线的绝对中枢,如果蒙古军队可以攻克襄樊,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南下夺取长沙,武汉,南昌。一旦这三城沦陷,那么南宋王朝的整个北部防线,也就基本上溃烂了。同时,作为南宋行在的临安以及重镇南京也就在了蒙古军队的兵锋之下了。

而襄樊的重要性早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历史上就有记载。例如在三国时期,关羽就曾经发动过襄樊之战,其目的就是为了攻克襄樊,打通蜀汉王朝北伐的通路。所以襄樊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对于南宋和蒙古来说都是势在必得的。

而且对于当时的蒙古人来说,从襄樊南下,近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最开始蒙古南下是想要通过川蜀地区形成大迂回,最后绕过南宋的淮河和长江防线,直接进入南宋腹地,以图灭亡南宋。但是在蒙古灭金以后,数次入川作战都最后被击溃,而蒙古大汗还在进攻钓鱼城时不幸战死。所以对当时的蒙古来说,从襄樊南下是近乎唯一的选择。走四川所面临的军事威胁,实在是太大,并且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一旦襄樊沦陷,那么蒙古铁骑也可以顺势一路南下,自襄樊以后的南宋已经近乎无险可守。所以才有了这场时间跨度为数年的襄樊战役,这一场将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两国国运的战役。

襄樊战役的整体战略走向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蒙古军队正式进攻襄樊。而襄樊对于南宋来说,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南宋王朝也基本上在襄樊以及淮河防线部署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虽然蒙古军队在开战初期较为顺利,很快就攻到了襄樊城下,并且对襄樊进行了战略包围,但是襄樊的居民却进行了誓死的抵抗。

时间跨度到了咸淳六年,襄樊之战已经整整打了三年,但是襄樊依旧牢牢的把控在南宋军队的手中。而在蒙宋战争中,南宋军队也数次派出援军支援襄樊,但是最后都因为整体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在野战中被蒙古军队击溃。其实此时整个南宋王朝的颓势已经没有办法再更改了,宋理宗之后继位的宋度宗根本没有展现出一个皇帝应有的品质。他在登基以后,基本上只关注自己的游玩和享乐,从来没有关注过国家大事,南宋国事由权臣贾似道一人而决。而襄樊之战,虽然南宋军民抵抗十分强烈,但是其战局的走向从一开始就已经被确定了。

咸淳八年,南宋统帅张顺和张贵率领一部分南宋军队成功突破了当时元军在汉水地方的防御网,击溃元朝军队,给了已经被围困数年的襄樊一丝希望。但是这并没有办法改变当时南宋和蒙古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襄樊的沦陷,其实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咸淳九年,襄樊之战的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为和襄阳城互相守望,相互帮助的樊城被元军攻破。而元军破城以后进行了屠城。此时的襄阳城的居民进行了誓死的抵抗,也已经基本上处于油尽灯枯的阶段了,襄阳的沦陷已经无法避免。而南宋军队因为长期以来的腐败,也再也没有能力可以支援襄樊。在战局的最后,作为襄樊守将的宋将吕文焕迫于压力,选择投降元朝,因为他不想要襄阳城的民众和樊城民众一样被元军屠杀。

而襄阳城的沦陷,也意味着南宋在襄樊之战中的彻底失败。自此之后,元军基本上可以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南下南宋腹地。襄樊之战仅仅结束后的第六年,即元朝至正16年,南宋彻底灭亡。陆秀夫背着南宋的最后一个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这个生于耻辱,但是也创造辉煌的国度,也由此覆灭。

由网友 璀璨我心 提供的答案:

元朝为了灭亡南宋,展开了大规模的襄樊之战。

这场灭亡南宋的大型战争,持续了好多年!

而且,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给南宋的老百姓带去了灾难性的毁灭。

襄樊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扼南北咽喉之要冲,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因而,蒙古大军对南宋的襄樊一直非常的忌惮!

蒙古人清楚,要想灭亡南宋,必须夺取襄樊。

因此,元朝为了早日消灭南宋,在计划和筹备了几年以后,悍然发动了襄樊大战。

1267年八月,蒙古一举进攻南宋,双方会战于襄樊之间,史称襄樊大战。

由于蒙古人准备充分,在经过长时间的混战以后,元朝政府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南宋军民因为奋勇抵抗,使得蒙古人的这次胜利并非容易。

此时,民族英雄岳父虽然早就已经被奸臣所害,南宋并无得力干将抵抗蒙古人的凶猛进攻。

但是由于出现了张顺、张贵等一批英勇的将领,再加上南宋军民的奋力抗击,因而蒙古人想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难。

因此,直到1272年春天,由于汉奸的出卖,以及回回人向元军提供的回回炮威力十足的进攻,南宋才最后在彻底实力的情况之下一败涂地。

纵观襄樊大战的实力,实在搞不明白当时的大汉民族是怎么了?不但人心涣散,而且叛徒众多,毫无民族气节与志气,从而失去了战斗力以及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败仗而亡。非常可惜!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9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