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那么杜甫的绝句有起承转合吗?

由网友 温波说文 提供的答案:

无论唐诗,还是宋词都有一定的诗谱词谱可遵循,写景抒情表意,也就是所说的格律规则。至于要不要承转起合,那就有待商榷了。比如我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就是觉得景色很美,鸟儿叫声脆。为什么一定要触景伤情、触景生情呢?为什么要告诉你的内心情感的脆弱呢?

写诗文,可以谁心所欲的写,可以天马行空的发挥形象,不一定要教条的去搞什么" 承转起合" ,只要格律严谨就是好诗。

就像现在的某些所谓的"专家""教授" ,口里喝着名茶,手里摇着名画扇,嘴里说着一些不着四六的话。自因为是"权威人士" ,其实不然,他的所言无非是哗众取宠之词。大可不必太在意这些人的"妄言 " ,遵照自己的喜爱,自己的认知去学习,去理解,去写诗词就好。就像杜甫的《绝句》诗,写景而已,天上一脚,地上一脚,随心所欲的写,高兴就好。杜甫要是知道他的诗被某些所谓教授专家,点评得"面目全非 " ,什么意境、什么承转起合的 ,恐怕他都要笑掉大牙了,鸡皮疙瘩掉一地。

写古诗词,符合格律就好,承转起合没必要 "大动干戈" 的去吹毛求疵。那不成了教条主义了,正所谓活学活用,个性鲜明构思巧妙。干嘛都写成"八股文"一样的诗词呢?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由网友 王品玉原创诗词选集 提供的答案:

诗词的格律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的(太繁琐,此处略)。我们喜欢诗词的后来者,只要按照已经确定的格式要求去学习、写作、交流就好,不必深究其规则来源(当然能真正了解和理解那就更好),也不必纠结于某个诗家的某首诗词有违背格律的问题(这个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能以此说事,以为格律无所谓。就如同你想踢足球,只要遵守目前的足球规则去练习去比赛就可以了,不必深究足球规则是怎么来的、合不合理,也不必因为历史上某个球星,比如高俅,比如马拉多纳人家都可以怎样踢,你也觉得自己现在也可以怎样踢,高俅那个时候的规则你不懂现在也用不上,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你也学不来,现实中你也用不上。所以不要以偏概全,把精力都投入到没有的方面上了。如果真的喜欢诗词,那就老老实实从头学起,这才是正道!当你真正弄懂了格律就会知道,格律对诗词创作不是束缚和限制,而是会使作品自带光芒,严格遵守格律的作品一定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无它,格律使然。不遵守格律去写作诗词,看似省事抄了近路,其实结果却是不被主流认可,无法交流提高,没有实际价值,从而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那样既得不偿失,也很悲哀。

由网友 旃檀2809 提供的答案:

学者们认为:"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因此,结构基于诗文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结构有哪些样式呢?总分式,横式,纵式等等,或曰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以为起承转合就是诗文写作的一般而普遍的,最基本的结构样式,是写诗作文需重视遵循的写作规律。至于一些例外,是极少数。诗文的结构有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之分,起承转合是诗文的外部结构,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线索等要素,相对来说是规定的;思路是诗文的内部结构,它是写作者思考某一问题时思维活动进展的线路或轨迹,是每个创作者独有的,因每个写作者的个性素养不同而不同。因此起承转合的形式因写作者的不同就具有了平庸和极具创造力之分。在有创造力的作者笔下,起承转合并不僵化而呆板,而是具有极其强烈的的个性色彩,有极其精彩的艺术效果。我以为杜甫的绝句其实也是合乎此写作规律的。他以空间顺序布局,定点观察,视线移动。其思路的轨迹由低而高,由近及远,由实到虚。意象的组合能使人生发许多联想,尤其是虚笔,以此收束,境界阔大,更有升华之独特效果。每个阅读者读后将有其独特之联想想象,不同感染和感受。

由网友 潦草东君(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不知道答案,而是为了厘清事实。

很多人在评论诗词的时候,总是张口闭口就是起承转合,个人觉得是不妥当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诗词不都是有起承转合的吗?

我认为,文无定法,虽然起承转合是大多数诗词都遵循的创作规则,但并不代表所有的诗词都遵从这一规则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这首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它的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风景,是没有起承转合可言的。

诗人杜甫就像一个丹青妙手,在一张干净的宣纸的一角先画一棵翠绿的柳树,然后添上两个唱歌的黄鹂,跟着又在天空的一角画上一行飞翔的白鹭,然后画一间有门有窗的房子,从窗子里可以看到西山山岭之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从门口有看到江面上停靠着的从万里之遥驶来的东吴之船……

他通过诗句的两两对仗,共同营造了一幅意境图画。那么这幅图之间的风景之间有承接关系吗?个人认为是没有。有哪个风景总结了其他几个风景得出结论吗?同样没有。虽然作者通过视线所见让诗中场景先后出现,但各个场景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键存在,而所谓的起承转合,则是句与句之间要有逻辑脉络联系的,起句之后,承句要对起句进一步细化描摹的,然后转句笔锋一顿转入由起承的场景描摹带来的观感,合句得出结论,这才是起承转合之法。如: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是符合最明显的起承转合之法的。对比与此,杜甫这首绝句一看即知是不遵循这一模式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虽然不遵循此法,但却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意蕴之美。

全诗虽然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春天看到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所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是复杂的,有失落有希望,有欢快明丽却又充满沉郁,是一种徘徊迷茫的情绪,并无什么转换的结果。这首诗的诗意只是杜甫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而已。所以,个人认为这首诗不能随意套用诗词创作的起承转合模式,否则很是牵强。

杜甫的这首绝句,应该算是采用"碎琼乱玉一线穿"的写作手法把四个毫无关联的不同景物,信手拈来为自己情感服务而已。

所以个人认为,我们学习诗词创作,要明白起承转合只是诗词常用的结构模式,但并不是唯一的结构模式,我们要有开阔的思维,不要让之局限于固定的模式,然后使得自己的作品陷入固定模式,显得呆板造作。

我们还可以尝试多种结构模式,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自然和谐,仅此而已。

附上起承转合的定义截图,大家可以认真看看,然后来对比我的分析,看看我的这么说是否正确,欢迎您的留言,或者去自己创作问答文章。谢谢!

由网友 老陈777 提供的答案:

也有很多近体诗不讲起承转合的,举杜甫的几首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钓艇收缗尽,昏鸦接翅稀。月生初学扇,云细不成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由网友 老街味道 提供的答案:

问题:请问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那么杜甫的绝句有起承转合吗?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言

关于作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说: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起承转合是诗文创作的章法,通篇布局分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诗,都可以用起承转合去套,例如杜甫的绝句就不适合。

一、何谓起承转合

杨载在《诗法家数》中专门讲解了起承转合:

  • 起,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捲浪,势欲滔天。
  • 承,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證。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 转,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證,与前联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 合,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

杨载说的起承转合,是以五律或者七律为例子,因此写道颔联、颈联,用在绝句上,类似于第二句和第三句。

不过,绝句的第三句的转,与七律或者五律的转不太一样。

二、起承转合的诗例

温庭筠的五律《送人东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首联出句写景起兴,对句破题:好友离开。

颔联承接,继续写秋景,但是写的地点转移到了目的地。

颈联转为抒情,孤身而归,旧友凋零。

尾联还是抒情,照应首句的离别,为将来的重遇而憧憬。

杜牧的绝句《泊秦淮》也是起承转合的一个例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首句写景起兴,次句写景物之中的人,乘舟停泊在秦淮河上的酒家边。第三句转折,突兀地写了一个歌女,尾句和第三句是倒装之法,在第四句解释了第三句:因为听到了后庭花才知道歌女不知亡国之恨。

绝句妙在第三句的转,和五律七律第三联的情景的转换不同,其实更像第七句的作用。

三、不可以起承转合之法求之

杜甫《秋兴八首·之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清朝学者吴乔评价这首诗时说到: 

此诗前六句皆是兴,结以赋出正意, 不可以起承转合之法求之也。《围炉诗话》

这首诗与普通的起承转合不同:前六句都是写景,用比兴之法追忆过去的繁华,后两句用赋笔结束,作今昔之比。

杨载在《诗法家数》也说过类似的意思:

有前六句俱若散缓,而收拾在后两句者。

例如李商隐的七律《泪》

永巷长年怨罗绮,离情终日思风波。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唐体余编》评价这首诗说:"六句实赋,似是正面,结句一笔翻落,化实为虚,局法奇甚。"

李商隐这首七律《泪》前六句用赋笔写关于泪的故事,第七句铺垫一下,第八句表达诗人自己的看法。整首诗的"转"其实在最后一句。这也不是通常的起承转合。

这类诗,不是分成四个部分,而是两个部分。

四、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的这首绝句没有题目,只是写了四句景物,如同杨载在《诗法家数》说的

有前六句俱若散缓....

杜甫这首诗,四句都是写景,有远景有近景,也没有"收拾在后两句者",杜甫的心中做何感想,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表达。需要读者根据杜甫的环境与时代去联想。

前两句比较温馨,后两句景语中透露出低沉的情感,诗人选择的修饰语(千秋、万里)和中心语(雪、船)都会影响读者的感受。

这首诗的写法,也不能归为普通的起承转合。

结束语

明朝的李东阳在《 麓堂诗话》中说:

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於法而为之,则撑拄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馀,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

诗人不一定要拘泥于起承转合这个框框内,毕竟不是科举考试贴诗与八股文。而古人作诗也不是完全套在起承转合之中。

我们在欣赏古人作品时,也不需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问题。在自己创作时,也可以尝试一下,作诗其实是可以多种形式的。

@老街味道

由网友 建平249504053刘建平 提供的答案:

怎能这么说呢?那不成了一个僵死的规律了吗,写诗就是言志,抒情,敢怀,等等,要是都象写文章,写八股文那样,弄成一个框子,写出来的诗,都是一个调子,还有什么意思,我的理解可以起承转合,也可以另辟蹊径,干嘛大家都走一条路线呢?诗歌本来就是灵动的,千篇一律不会吸引人,只会烦人,诗词表现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要遵从大的规律,不坏规矩,怎么样写都无所谓,和写字画画是一个道理,手法不同,但结果只要美的,使人愉悦的,积极向上,能给人启迪的,就是好作品,也不是非得格律诗,不管哪种题才,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构思,我从来都这样认为,我们写诗,即使就是个人爱好,就是文字游戏,也是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把诗写活,而不是把诗写进死胡同。知识分子写诗,可以把诗写的高雅,高尚,老农民,放羊娃也能把歌唱得娓娓动听,怎么会认为格律诗都是起承转合呢?

由网友 愚叟钓浅滩 提供的答案:

我认为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这无非跟作文一样,谋篇分层次不可少。再如造房子,开基动土,起脚浇铸地脚梁,一起一承。继之转做地上工程至坯房完工。接着按需装修装饰致与房子大小,用途等一意贯通,恰而其份合乎要求,心满意足得了。所谓格律诗,就要按格律写,否则就不能叫格律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杜甫的诗没有一首一处不合格律。不然,如何是千古诗圣。

由网友 秦兴陕西秦川兴平 提供的答案:

格律诗布局一定就要"起""承""转""合"。

杜甫的名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古流传,"经典永流传"。

就是起承转合的典范:

第一句"离离原上草"即为"起"。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即为"承"。

第三句"野火烧不尽"即为"转"。

第四句"春风吹又生"即为"合"。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