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行者 提供的答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封建帝制的暴动。一个晚上,起义军打的湖广总督瑞澄从长江坐船逃走,清军第八镇统制张彪在司令部顽抗一阵后,起义军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便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可是,到第二天上午,起义军总指挥蒋翊武、刘公却不知所踪,而同盟会的领袖孙中山远在美国,此时的起义军急需组织革命政权来继续领导革命。中午时分,起义官兵在武昌阅马厂谘议局聚集,商讨组织湖北军政府的问题,主要议题便是推举谁来担任军政府都督。
大家都知道,关于黎元洪被迫参加起义一事,长期的说法很有传奇性,大概说的都是黎元洪被起义军从其参谋的家中床下带走,强迫其担任了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也就是中华民国首位省级大员。
本文不去讨论黎元洪参加革命的过程是否如此传奇,无论被迫还是自愿,黎元洪毕竟是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民国成立后,升级成为首任副总统,地位仅次于袁世凯。
那么,组织起义的革命党人为什么会找黎元洪担任首领呢?要探究这个原因,就得再往前看看,我们一起看看黎元洪在武昌起义爆发前的从军经历和其在湖北军政界的口碑就知道了。
1888年春,黎元洪从北洋水师学堂管轮班第一期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广东水师"广甲"舰上任三管轮,成为一名海军。在而立之年随舰参加了悲壮的甲午海战,舰艇不幸在大连湾触礁搁浅,又遭到倭寇鱼雷艇追击,管带下令沉船,绝大部分官兵悲壮殉国,而黎元洪是极为少数的几个死里逃生者。
次年,黎元洪又南下南京,投奔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延才馆",其治军才能逐渐显露出来,并在张之洞的一路提携下,成为清军驻鄂第21混成旅的协统(即旅长)。
1906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搞了一次"彰德秋操",也就是军演,发现了黎元洪治下的新军,在东南各省中,首屈一指。两年后,清廷又在太湖举行了一次秋操,黎元洪的第21混成旅再次表现优异,于是,他成为朝野所瞩目的著名中年将领,其统辖的部队也成为名声仅次于北洋军的一只劲旅。
读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前的经历了吧:有文凭,有战斗经历,有严格治军的口碑,那时的黎元洪已经成为湖北军界的领袖人物。那么我们再往下看看黎元洪在湖北军届的一些小事。
黎元洪的恩师张之洞上调朝廷后,赵尔巽(xùn) 接任湖广总督,发现黎元洪带兵能力比他的上级张彪强,欲升黎元洪为第八镇统制,黎元洪力辞不就。
不久赵尔巽又调往四川,新的总督陈夔(kuí)龙,恰巧陈总督的女儿不幸夭折,于是,湖北官员纷纷进献礼金,那位张彪一次就筹集了十万银两来表忠心。而黎元洪仅仅是凑上数元略表心意,转过身来,却为当时饥寒交迫的汉口灾民捐出三千两银子的善款,当时他月薪为五百两银子,三千两可是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啊!
黎元洪对上级不卑不亢,却对下级官兵关爱有加。一位士兵的母亲在家砍柴时坠入山谷而亡后,其恍惚不安,黎元洪得知后,亲自前往慰问并送了八十银两让其归家安葬亡母,后来还保荐其进入军校。
而黎元洪更加了不起的是,他对有"政治思想问题"的下属极为宽容。他的一个卫兵,暗中参加了革命党,某日收到革命党领袖黄兴的一封密信,黎元洪无意中看到这封隐语较多的信后,已经猜出大概,但并未深究,反而让该士兵赶紧去养病。
与革命党私通反信,这可不是普通的违反军纪,关几天禁闭,挨几十军棍就能了结的小事,而是罪在不赦,斩立决的死罪啊!谁能想到,这么大的罪行,到了黎协统这儿,却是波澜不惊,烟消云散了。
还有一次,黎元洪撞见一个擅自剪去头发的学兵,他非但没有发怒,反倒说出了一句出乎众人的话:"去豚尾之讪笑,导文化之先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剪掉让人笑话的猪尾巴,你这是领导了文化上的风头啊!
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的惊恐焕然消失。更有甚者,黎元洪索性对官兵说过很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话:"剪发自便。"
正是因为黎元洪在政治上的开明和对属下的宽厚,才使得他在湖北军政界博得了极好的口碑。所以,当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革命党与立宪派才会第一个想到了黎协统!
由网友 清水空流 提供的答案:
我是历史达人清水空流,希望与您共同关注,也期待您的点评。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 。值得回答。公元1911年,大清宣统三年。在湖广首府的汉口。革命党人准备发动武装暴动,但由于黄兴没有赶来。而且当时时间紧迫,面对满清的搜捕。万般无奈的革命党人在在孙武和张振武的带领下在十月十日晚八点三十分发动起义,由一个叫熊秉坤(也有人说是程正翼)的带领下直扑汉口楚望台军械库。一举成功,拿下汉口,革命党人一鼓作气第二天拿下武昌,汉阳,至此武汉三镇正式成为革命党人的天下。这就是震惊天下的武昌起义。而作为大清驻守湖广的最高行政长官瑞澂和军事长官张彪却惊慌失措。临阵逃脱。可以说,武昌起义在革命党和大清都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成功了。
有一句话说的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党人的意外成功,但却是群龙无首。在当时张振武等人的职务根本无法指挥这些大头兵,而他们在革命党内的资格也无法领导党内同志。尤为严重的是,他们随时都面临着大清湖广第六镇军队的反扑。就在此时,有一个人走进了革命党人目光里,此人就是时任武昌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的黎元洪。
黎元洪生于1864年,逝世于1928年。黎元洪参加过甲午海战,当时担任广甲舰二管轮。在甲午海战中广甲舰由于触礁搁浅、没有参加后续战斗。在日舰攻击之下,黎元洪被迫跳海逃生。1895年,在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邀下,前往武汉,执掌湖广水师舰队,也就是是说大清的长江舰队实际上是在黎元洪的控制之下,麾下六艘军舰。
在武昌起义的当天,黎元洪的表现很不错,亲手击毙两个革命党,然后呢换上便衣。准备出逃。但却被革命党人活捉,而且当时革命党三个主要领导人孙武,张振武,蔡继民都希望黎元洪当武昌督军,领导和指挥革命党,黎元洪当然言辞拒绝,但革命党人并不答应,被众人强行带到楚望台军械库。公开宣布革命党已经公推黎元洪为武昌大都督,而且以黎元洪的名义发布公告,以达到继承事实。而黎元洪却连续绝食两天抗议,但在第二天晚上张振武对黎元洪说了一番话,言道:我们已经以你的名义发布公告。你是革命党的武昌大都督,如此一来,无论我们是否成功你都是魁首,满清能饶过你?事成你是华盛顿,是败你是拿破仑。一番谈话让黎元洪幡然醒悟,当即剪掉辫子,首次以湖北军政府大都督的名义会见法美两国领事外交官。通知相关情况。随后正式宣布相关法律。标志着湖北正式独立。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张振武为何让黎元洪担任湖北大都督,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决定是极其正确和英明的,因为在当时在革命党内根本无人可以服众。在资历,职务,威望,名声这些条件里没有一个可以压住场的人。再者就是武昌起义的成功,是谁也没有意料到的,以张振武为首的革命党人根本没有合理的计划。这些革命党人愿意为革命事业去牺牲一切,但此时缺乏目标和主事之人,也就是说没有掌舵的 ,在当时满清宣传他们是乱党悍匪。为了证明革命党人不是乱匪,也必须推出一位满清阵营的人,而且此人资历,威望都必须得到整个武昌全体官绅民众的认可和相信。这些也只有黎元洪最合适,在湖北素有黎菩萨之称。官声不错。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以张振武为首的革命党人这个明智的决定证明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革命的继续向前走,不至于被满清扼杀在摇篮里,而事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个举措的正确性。
从稳定人心,希望得到欧美国家的暂时不干涉,也只有找满清官员。因为他们熟悉体制运作,能够得到各个方面认可,而革命党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举荐;黎元洪是不得已为之。但这只占很小的一个部分,但应当说,正式由于黎元洪出任湖北大都督稳定了局面。为日后推翻满清统治打小了坚实的基础。也由于此,黎元洪得以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
我是历史达人清水空流,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更多精彩。更多关注
由网友 民国年间那些事 提供的答案: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和第八镇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同时起事,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起义爆发后,党人公推工程营队官、日知会成员吴兆麟担任临时总指挥。第二天清晨,吴兆麟与党人张振武等召开会议,商量成立军政府事宜。会上张振武等人提出:"起义已初步成功,现在急需组织湖北军政府,通电全国。我们必须找一个德高望重之人,以便号召天下。"
众所周知,武昌起义的领导人都是新军中的低级军官,资历不足;张振武是共进会负责人之一,不为人所知;其他共进会和文学社的领导人刘公、孙武和蒋翊武又不在武昌,一时联系不上;党人属意的黄兴和宋教仁又远在上海,缓不济急。正在这时,巡逻士兵发现了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的藏身之处,正为都督人选犯愁的党人喜出望外,黎元洪平时威望尚可,比较开明,党人认为此时由黎元洪出任湖北都督,最为适当,于是派人迎接黎元洪上任。
"床下都督"黎元洪
起义爆发后,黎元洪见势不妙,逃至心腹参谋刘文吉家中藏匿。据说党人来请他赴任时,黎元洪吓得躲在了床底下,所以后来落了个"床下都督"的外号。在党人威逼下,黎元洪只好出任军政府都督,党人以他的名义发布通告,号召全国。
张振武
张振武与孙武、蒋翊武号称"首义三武",军政府成立后,张振武担任了军务部副部长,是军政府的实际控制人之一。民国成立后,黎元洪借袁世凯之手杀死了张振武,这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之一。
由网友 史论纵横 提供的答案:
这也并不是张振武一个人就能决定的,在武昌起义的发动组织是孙武和张振武负责共进会,和蒋翊武领导的文学社,在贡献上,文学社的作用比共进会要大一点,而革命党要选黎元洪当湖北都督,和张振武无法决定这件事一样,自身的影响力不够。
武昌首义者张振武
张振武是湖北罗田人,先前在湖北省立师范学堂就读,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员,1905年自费到日本留学,1907年加入同盟会,担任湖北方面组织工作,回国后一直致力于发展革命力量,扩充革命队伍,1911年6月,加入了孙武、焦达峰成立的共进会,由于张振武能力比较强,又变卖家产资助革命,在共进会中影响力逐渐提升。
又由于张振武胆识过人,在共进会中主要负责财务、筹款和购运军火等事务,在武昌起义的时候,张振武是领导者之一,因此被称为武昌首义者之一。
实际上,当时革命党的势力并不强大,而共进会和文学社的影响力也不足,在武昌的新军起义领导者中也都是中下级军官,想要震慑整个武汉乃至湖北,影响力是不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决定让黎元洪担任湖北都督是十分明智的。
床底下请出的湖北总督
黎元洪能够担任湖北总督,和黎元洪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做事风格有关系,当时黎元洪对部队十分宽容,所以革命力量在黎元洪的部队中发展最快,黎元洪也就睁一只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对于革命活动也不过问,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为,使得黎元洪获得了革命的的好感。
在武昌起义后,湖北总督瑞徽和第八镇统制张彪都跑了,革命进行的比想象的还要成功,这个时候就需要打出旗号,领导全局,通电全国。实际上文学社和共进会起义之前是想让同盟会来领导的,结果黄兴没有赶来,起义就爆发了(黄兴率领革命起义N次,无一成功,武昌起义时黄兴还没赶上)。而当时革命军的总指挥吴兆麟只是一个兵勇,影响力不够。
这个时候包括张振武在内一些革命军要干在咨议局酝酿筹建湖北军政府的名单,在军政府总督这个人选上,始终是拿捏不定,最后张振武提出以亲近革命党的黎元洪出任总督。
当时黎元洪正准备潜逃,被革命党抓到行踪,到黎元洪住处去后,黎元洪吓的躲到了床下,革命党人找到黎元洪对着床下喊话"请黎统领出面议事,不必顾忌",黎元洪也不敢出来,后来还是被人给拽出来的。在革命党人的推拉下,黎元洪被带到咨议局,革命党人还说,告示都已经写好,就差都督签名了,黎元洪就这样当了湖北都督。
实际上,张振武等人还是资历和影响力不够,因此只能把黎元洪拉出来壮声势,实际上在武昌起义中,黎元洪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随后南方多省相继宣布独立,从中不仅能看出武昌起义的作用,也有黎元洪的作用,毕竟小兵造反和当官的造反,那是不一样的。
由网友 雨后青山秀 提供的答案:
黎元洪,湖北人黄陂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参加过甲午海战,死里逃生,后投奔两江总督张之洞,并在张的提携之下,逐渐显露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
1906年,清政府举行陆军操练大会演,阅操大臣对黎元洪率领和指挥的湖北新军大加称赞:"军容盛强,在各省中首屈一指。"从此,黎元洪成为了令人瞩目的军事将领,名声大振。而且黎元洪有学历资历,有战斗经验,有治军才干,有高洁的品格,声望和能力在湖北军政界有口皆碑。
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仓卒起事,占领省城,面对大功初成,但却群龙无首。张振武与另外几个革命党领导者分属不同的革命团体,不足以慑服对方。有能力和有威信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也远在在海外或外地。再加上起义的革命军人,基本上都是下级军官,更是难以服众。在这种情况下,参加武昌起义革命党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黎元洪。
可见,黎元洪出任都督是众望所归。也可谓是时势造英雄。
由网友 文史今安在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我们往往只关注到武昌起义成功,清王朝瓦解,袁世凯当上大总统而忽略为什么会是如此走向。历史就是这么神奇,最初点燃重大事件导火索的往往并非风云人物。
先看事件回顾:
革命党人筹备武昌起义,牵头的是共进会的孙武(1879~1939)、张振武(1877~1912)和文学社的蒋翊武(1884~1913),人称"首义三武"。
武昌起义本来是这样安排的,共进会领导人刘公(1881~1920)任军政府总理,蒋翊武任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张振武预选为军政府理财部副部长。可是孙武在1911年10月9日,试验炸弹时不幸燃爆受伤,起义军暴露,只好提前起义。10月10日夜,经过激烈战斗,革命党人终于在天亮前拿下武昌,10月11日、12日,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响应起义,武汉三镇被起义军掌握。
首义革命党人,湖北诸议局议员、绅商代表召开联席会议商讨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省级革命政权。起义只取得暂时成功,如果清军反扑如何应对?如何联络其它地区的革命党响应起义?群龙不能无首,谁可以担此大任?
候选人之一:革命党人一方
孙武受伤,蒋翊武起义前夕被捉拿逃跑,12日才回到武汉。黄兴此前已应邀准备赴武汉主持起义大计,但未及动身,起义爆发。孙中山远在美国。刘公和张振武推辞,他们的确没有足够的影响力、领导能力和威信可以担此大任,而且革命党人派别林立,后来即发生权力斗争,共事时相互掣肘。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都是下级军官,不仅无法服众,而且不具备统筹能力。
候选人之二:黎元洪---德高望重,为国人熟知。
黎元洪,时任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是湖北军方领袖人物,既不是坚定地保皇党(如张彪),也不是革命党人。但他在训练新军期间,知兵爱兵,和新军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湖北新军中威信地位都很高。在起义前就是清政府和革命党人都希望争取的力量。而且,在1911年春夏,湖北进行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时,以军界代表的身份成为湖北保路筹款组织"铁路协会"的成员。他反对君主立宪,主张共和,思想上的先进性使后来南北和谈以建立共和为根本条件。
黎元洪本是一副摇摆的姿态,但被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以他的威望稳定了军心,受到一致拥戴,走到历史的风口上。
后来即使黄兴赶到,就任战时总司令,在阳夏之役中英勇奋战,但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时,都无法撼动黎元洪的位置,黎元洪任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代大元帅职权。
由网友 郝侃儿 提供的答案:
这个不能说是张振武的个人决定,而是组织武装起义的反清组织共同做出来的决定。一是因为起义属于仓促举义,成功的偶然性成份很大,并没形成一个领导核心。而是组织起义的人人微言轻,没有影响力,主持大局压不住阵脚。三是黎元洪在新军中素有威望,虽然没参加革命党,但属于新派人物,而且同情革命党。首义成功,临时抱佛脚,推举黎元洪是最佳选择。最后证明,选择黎元洪任都督,对江南其它省举义的确起到了带动作用。
由网友 敷衍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改成"革命党为何要逼清政府将领黎元洪当湖北都督,而不是自己当"会不会好点?
说辛亥革命自然不能不说武昌首义,说武昌首义则不能不说"三武",孙武、蒋翊武以及我们今天要谈的主角张振武。张振武亦是首义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是首义功臣,那么在首义成功以后,他为何没被推举成为湖北都督,反而便宜了当时躲在床底下的清朝官员黎元洪呢?
1911年,保路运动愈演愈热,尤以四川为甚,清政府急从湖北调军入川镇压,造成清朝在武汉地区的军力空虚,于是革命党人趁势策划起义。当时湖北以孙武为首的共进会与以蒋翊武为首的文学社展开合作,总指挥为蒋翊武,孙武则为参谋长。1911年10月,孙武在配制炸药时不慎引爆,遭到清政府的搜捕,孙武负伤入院,蒋翊武奔逃,他们的计划几乎濒临破产边缘。此时,张振武站出来,负起联络各方的责任,使计划得以继续。但是因为张振武加在共进会负责财务工作,因此影响力并不足以支撑他成为总指挥,而是当时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被推为临时总指挥。
当武昌首义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取得成功后,清政府对此惊愕不已,甚至是革命党人也没有料到会是这种结果,在事前他们更没有对此作出相应的布置,因此首义的成功不仅让清政府乱了,也让革命党乱了,他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黄兴、宋教仁因事没能赴武汉参与指挥,张振武以及吴兆麟与熊秉坤的资历明显不够,即使是孙武和蒋翊武也都不够资格,这也是他们邀请黄兴宋教仁的原因,那么谁来当领导呢?这时清政府军官黎元洪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黎元洪可以从清朝官员瞬间摇身变成革命领袖,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黎元洪呢?
首先,在上面已经说到,黄兴、宋教仁本来应该要到武汉做指导工作的,可是临时有事没有来,孙先生更不用说了,对此事基本不知。而此事的两位领导者孙武和蒋翊武因故不能直接负责此事,张振武、吴兆麟与熊秉坤又受制于自己的资历,想来想去,最后只好选黎元洪。吴兆麟是黎元洪的学生,在这件事上,吴兆麟出力不小。当然,张振武还是很有野望的,黎元洪任都督,张振武则任军务部副部长,部长是尚在住院的孙武,而张振武已然凭借这段时间差揽获军心,黎元洪和孙武几乎被架空。这也是张振武没有反对选黎元洪的原因,因为黎是清朝官员出身,可以利用他的政治影响力稳定局面,同时因为他在革命队伍里没有根基,容易遭到排斥而成为摆设。
然后,选择黎元洪既是因为他在当地的政治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清政府上眼药水,也是给当时处于观望状态的诸省要员吃定心丸。清政府玩预备立宪的时候地方便纷纷筹建咨议局,虽然清政府的出发点是稳定民心,不过确实成为了革命力量在清政府系统里滋生的润土。让黎元洪当都督,便等于是在清政府与地方政府中间打入钉子,逐渐分化清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关系。同时,也是在告诉诸省要员,即使革命成功了,他们也不会受到清算,你们看,连吓得躲到床底下的黎元洪都被我们用枪顶着逼着当了都督,你们还不放心吗?后来的袁世凯便是如此,从清政府高官变成共和国的缔造者。随后,诸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便有黎元洪当都督所造成的影响在里面。
因此,张振武没有当上湖北都督是意料中事,在辛亥革命成功后赴邀北上,最终在北京遇害。
由网友 卢茂林198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先要知道张振武、黎元洪是何许人也?也要了解武昌起义的来龙去脉。
张振武,1877--1912,原名尧鑫,汉族,湖北罗田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中华民国初年军事将领,"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尊为共和元勋,和孙武、蒋翊武并称"辛亥三武"。于1912年8月16日遇害。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1923年辞职,退出政坛,移居天津投资实业,1928年因病去世。
早年的黎元洪,思想开明,才智过人,在武汉乃至湖北有着崇高的威信。早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就有口皆碑,学业方面刻苦用心,学习成绩名列前矛。更难得的是他时常为同学承担过错,很多人对此不解,他坦然回答"大丈夫当有任天下事的气度,区区小事何必避匿呢?"。后来黎元洪因为卓越才干,而且遇到对他欣赏有加的张之洞而官运亨通,擢升为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官居二品)。黎元洪对上级不会拍马留须,对士兵关爱有加。从小喜欢读书,有三次赴日考察,使他对世界大势有一定的了解,对腐败的清王朝有更深刻的认识。虽然黎元洪没有勇气参加革命,但对革命党人是很同情的,在他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总是很尽为的加以保护。对于军中出现的新思想也是从来不反对,还鼓励士兵接受新思想。所以黎元洪当时很受士兵的爱戴拥护,也被一些革命党人所青睐。
在武昌起义中由于参加起义的革命党人分属不同团体,讨论起义成功后由谁来做第一把交椅?他们的意见没有达成一致,争论不休。
更不巧的是起义前夕,孙武试制炸药,导致起义暴露,孙武被炸伤,使很多革命同志牺牲。起义总指挥蒋翊武逃跑。张振武果断组织提前起义。由于孙武、张振武等人分属不同革命团体,互相都不能慑服对方;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远水解不了近渴;参加起义的革命党军人基本都是下级军官,难以服众。这种情况下各革命团体不约而同的想到了--黎元洪。
但黎元洪再三推辞,不肯就任。张振武愤而直言:"黎元洪不肯赞成革命,又不受同志抬举,不如斩首示众,以扬革命军威,使忠于异族的清臣为之胆落,岂不更好"。此话传出,黎元洪被迫就任湖北都督一职。对张振武深怀戒心,这也埋下了张振武被杀的祸根。
由网友 史说新传 提供的答案:
关于黎元洪被迫参加起义一事,说法很有传奇性,都是说黎元洪被起义军从床下带走,喊着‘莫害羞我"的同时,被迫担任了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也就是中华民国首位省级大员。为何革命党人轻而易举地将政权交给一个这样的人,教科书上也说了,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由此可见,黎的声望在当时并不低,另一个方面这其实也是革命党人内部矛盾斗争和幼稚、软弱、不成熟的必然结果。
但无论被迫还是自愿,革命党人为什么会找黎元洪担任首领呢,看看黎元洪在武昌起义爆发前的从军经历和其在湖北军政界的口碑,就知道黎协统的"资望"有多高了。
1888年春,黎元洪从北洋水师学堂管轮班第一期毕业,是科班出身的军事人才。其后毕业分配到广东水师任职。甲午海战中,黎是有过实战经历的,也是极少数海战中死里逃生者。此后,黎投奔张之洞,并在张的一路提携下,成为清军驻鄂第21混成旅的协统,可以说在恩师张之洞的提拔下,给予了黎施展其才华的机会。此后,在清廷的历次军演会操中,黎元洪的第21混成旅都表现优异,因此,黎的治军口碑也是名声在外。在湖北军界,黎对上级不卑不亢,对下级官兵却关爱有加,深得人心。不仅如此,黎在政治上也并未墨守陈规,对下属发生过的一些革命活动,都淡然处之,没有上纲上线。因此,黎在湖北博得了极好的口碑。当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群龙无首之时,革命党与立宪派才会第一个想到了黎协统!从当时的情景看,推选黎为都督,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但确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