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隐士梦言 提供的答案:
额,这个恐怕是您把古代科举考试与当代考试的方式弄混淆了吧!
古代科举考试,可不是单选、多选、填空、简答的格式,只需要背熟课本,照着课本内容来回答就行了。
科举考试的形式都是直接作文,议论文,也就是明清时期,被固定了标准格式的八股文。每一次考试的作文题目都会单出,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考的就是谁的文章写得更好。
而之所以四书五经最重要,是因为考题的内容,也就是议论文的论点,大多是出自于四书五经,而学生所写议论文时的主要论据,也都要是出自于四书五经的才更好。所以,想考试,就要熟读四书五经,需要对四书五经的内容进行细致了解。但了解之后,如何理解分析应用,那就因人而异了。
例如《聊斋志异》的第一篇《老城隍》,考试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考生宋公的答卷标题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也就是说,考试的题目是议论文的论点,你自己如何分析论点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如何去论证自己的论点,那都不是直接把四书五经默写上去就可以的。还需要自己分析解读,并进行观点提出和论述。
再加上,我们现在,其实对唐宋时期的科举了解很有限,对科举的大多了解来自于明清时期,而明清时期的科举,其实也与唐宋时期不同了,因为已经经历了被外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入侵与过滤了,其形式化已经大过于内容本质了。
所以,科举需要熟读四书五经,但绝不是把四书五经背熟了就能够考试过关的!
由网友 龙任国 提供的答案:
答:我认为,你把古人能够考取秀才太简单化了。
因为,虽然说在科举时代,凡是参加各种考试的学员,基本上都以四书五经为主。但是,还是有其他的知识要考。否则,不可能连秀才都难以考上。
再说,考秀才的比例,肯定是有限的。因为,考秀才只在乡里考。范围小,肯定是名额不多。再者,在古代,能够进私塾读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连吃饭都很困难,何况读书呢?所以,学员不多,固而录取率低。
还有,读书需要一定的天赋的。而真正有天赋的人不多,大多数是靠死记硬背的(这是我们古人的教育方式)。因而说,理论上古代只要把四书五经背熟,就能考取考上状元。而大多数连秀才考不上的原因!
由网友 石海钓沉 提供的答案:
你这答案太想当然了,古人若中功名, 哪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字数都不多,几千字到几万字不等,但是,但是,为毛古人写书惜字如金呢?因为那会儿写字要刻在竹简上——不知大家有没有小学时往课桌上刻字的经历,刻个字其实是很麻烦的事,一节课刻三五个字且能让人分辨出来,那就是铅笔刀篆刻大家了,像现在一些领导讲话发言口若悬河叨逼叨三四个小时是不行的,全国人口都抓来刻都赶不上他喷废话的速度。所以,刻在简上的每个字,都是作者苦心孤诣研究了半生的结论,都非常值得推敲。这十几万堪称字字珠玑的文章,非常不凑巧,全是这类需要反复推敲后再一板一眼刻在竹简上的文字,所谓一字千金那种,您若能全背下来,光这个难度就足以消灭今天绝大多数的初三考生。
而光会背四书五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各家的注释,而历朝历代显学达人们对四书五经的重视程度是递增的,周易光系辞来说,就那几百字,但历朝历代对周易的解读与心法,而且动辄就洋洋洒洒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放现在开个图书馆也不为过。所谓学海无涯,知也有涯,而你要能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快速准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这不仅考验你的眼光和见识,考验你的记忆力,更是拼人品的开始。
所以,如果光背书的话,古人为啥那么热衷游学呢?第一就是互相交换经验,第二就是切磋学问,哪本书值得看,哪本书沽名钓誉不看也罢,你达到这程度看的是啥师从的谁,等等,多少真知灼见就都藏在这"游"字里了。
光背下四书五经了解了各名家注释就想赶考去了?外延来了,年轻人颤抖吧——经、史、子、集,光一个史部,左传是基础打底的,前三史或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是基础课、必刷题。当年苏轼苏东坡高考时,光一部《汉书》就刷了不下九遍——注意,这可是连正文带注释不下上百万字的《汉书》!至于本朝之前的历代通史、各朝《会要》,也都是重点出题范围,明清两代的考生甚至还要兼顾《资治通鉴》的策论部分。这还只是史这一部哦,经、子、集虽然没这么汗牛充栋,但体量也是非常可观。
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饱学之士接下来要做的第四件大事,那就是要把书中的知识和当下的时局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也就是说,要把圣人的智慧之光,通过你的所学所悟照射进现实里,这还需要——继、续、读、书!
天文地理、龟澨占卜、紫微斗数、奇门遁甲、阴阳五行这类阴阳玄学的,黄帝内经、千金方这类医学的,《孙子》《孙膑兵法》《李卫公问对》《司马法》《六韬》《三略》这些练兵打仗的,《文心雕龙》《文赋》《全宋词》《全唐诗》这类提高文学修养和造诣能让你在高端场合跟着和诗填词不露怯的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这类讲经济军事地理说不定哪天就得用上的,你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位未来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的督抚要员,也要通盘学习各有心得才行。另外,我还没说,有些牛人在如此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余,居然还能开外挂,练武强身。
所以,看看历代状元的试卷,你会发现,古代的读书人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痴汉呆子,更不是只会四书五经的书呆子,书袋子,而更像是一群妙语连珠、学富五车且有理想有抱负有热血唯独没有利益代言的大V公知。
除此之外,邋里邋遢的也别想金榜题名了,试卷卷面分要求极高,几乎达到正楷书法大师作品级的水平才行。不仅如此,皇帝及历代皇帝的名讳你也要知道怎么进行空行和回避,否则,一字之差,轻则名落孙山重则全家受株连。
这些,是光会背四书五经就能掌握得了的?
由网友 相约清明 提供的答案:
(原创)熟能生巧
[赞][微风][ok]背熟了,只是字面印象,理解、联想才是最重要的。
[赞][微风][ok]就和现在的高考和公务员录考差不多,有命题作文和自题作文。
[赞][微风][ok]审题、达意很重要。明白😊考官(皇上)出题的目的、用意才能作出"好文章"。
[赞][微风][ok]有的考生作文的确很美,阅卷人不喜欢(ღ˘⌣˘ღ)今年这科就白费了。
[赞][微风][ok]每个人的资质不同,领悟能力有差别,作文的"中心思想"肯定有异。
[赞][微风][ok]结果可想而知,有的人考了"985"有的人录了"211"有的人进了"三本"等。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图片与文字无关)
由网友 桂西云山鉴水老黄历 提供的答案:
能把四书五经背熟是一回事,能考上状元又是一回事呢。为什么这样讲呢?记住: 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有人把四书五经背熟了,但他不会利用四书五经里面的道理、事例去阐述安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他背下来的那些内容是死的东西,不会灵活运用到写文章去,那他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更谈不上考上状元了。所以,才有很多人虽然背熟了四书五经,可是连个秀才都考不中的原因。
由网友 用户名寒雪 提供的答案:
老师好,古人笨,连个读书都少,大部分人穷得叮当响,能识几个字的人家是地主,财主。一个乡没几个有钱的,能专心读书的更少,所以考壮元的更少了,考了秀才,备准三年,步行或坐马车,船去北京,要走三年,其间多少辛苦,许多人不甘寂寞,路上就废了,何况进京赶考,而考生要聚备听,写,背多项考试,古人字写得特别美,把壮元题放到現在也没几人会写。文化是双刃剑,汉文化是封闭自己的死路,至使一代代衰败下去。
由网友 庄主爱钓鱼 提供的答案:
这个理论就不成立,什么叫背熟了?科举考试考的不是背书!我这举两个例子为证:
一、大家看一篇清代秀才撰写的记事碑文:
尝闻《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书中原文:尝闻夏令曰:"月□除道,十月成梁。",此处内容有更正和补充),乃知桥梁之设,所以通商贾而便往来,尽人力而补造其利,人之念诚公以普济世之功,尤深且远也。我马儿平村之东鄙,有茅洿河一道,东南涧水共趋于兹。时逢阴雨,洪流浩瀚,行其涂,叹厉揭维艰者有之;至其涯,嗟停轿(原文为"骄",待考证原碑文勘误)莫渡者有之。故先是有生员王君讳埙者,与善人牛如麒慨然首倡,于康熙三十四年,约本村诸善士,同心戮力,创建石桥一孔,涧丈余,长则十步有奇焉。所以四十年来,此有安驱之乐,彼无险阻之忧,虽遇河水弥上,俨若履道坦上矣,可不谓一劳永逸哉?
就这种引经据典、对仗工整的遣词造句,叙事与抒情结合的精悍文章,现代有几个高中生能写出来?
二、再看明朝状元赵秉忠的卷子:
赵秉忠是明朝的一位状元,而且年仅25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状元,他的书法才华,那可是非常的漂亮,完全不输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这是赵秉忠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的试卷,这幅试卷那可是非常的珍贵,特别是那汉字更是非常的工整,写出了书法艺术美,因为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无价的,所以这张当年的试卷也被称为是"一级文物"!
如果是只会背四书五经能具备如此强悍的书法功底?写出令皇上龙颜大悦的文章来?所以我认为四书五经只能算是框定一个基本的考试范围,类似我们现在的考试大纲,但要真正能从读书人中脱颖而出,需要的不光是熟背经典,至少还到有很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写作功底以及书法基本功,要知道在古代那可都是用毛笔来写作的,可没有现在的答题卡、机读判断等手段。要想赢得各位主考官的欢心,一份字迹潦草的卷面是绝无可能出线的。
由网友 剑雨1358 提供的答案:
不是背熟"四书五经"就能考上状元的。
考状元熟读"四书五经"是前提条件。要读懂书中的义理才行。
考状元试题也不是填空题。而是从书中摘取一段话让你写议论文。大多是议论治国安邦的内容。
电视剧中乾隆殿试出对联这也是可能的。是考察考生的知识和灵敏反应。
连年考不上秀才的人都是读死书。没有把书中的义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8.html